首都师范大学晏绍祥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希腊史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ASS002),最终成果为专著《古希腊史(至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夕)》。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不断重写古代希腊历史,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先后撰写了若干大部头的《希腊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个人撰写的古希腊通史著作迅速减少,在英语世界主要有伯里和哈蒙德分别完成的《希腊史》,在德语世界分别有本特森和沙歇迈耶各自独立完成的同名著作。这些著作大多中等篇幅,系西方大学古典学系与历史系基本的教科书。中国学者类似的尝试始自20世纪90年代,最近的是已故易宁教授领衔完成的《古代希腊文明》。对国人认识古希腊文明而言,这些著述有筚路蓝缕之功,但限于篇幅和当时的学术条件,有些论述略嫌传统,有些部分不能尽如人意。该成果是一次撰写篇幅相对较大的《古希腊史》的新尝试,希望在汲取前人成果基础上,写成一部相对详尽、能够呈现基本史料和基本史实、大体反映最新学术进展的古希腊文明发展史,时间下限暂定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前,主要是古希腊城邦世界从荷马时期萌芽,历经古风时代形成,承受希波战争的考验后,在公元前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的历史。如果可能,期待将来能够续写希腊城邦世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暴露弱点及其随后逐渐走上下坡路的历史。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前三章可谓古希腊史的前奏,分别论述古希腊史史料、古希腊史的学术史和地理背景,指出文献史料在时代和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以及以男性与精英阶级为中心的特点。相应地,古希腊史研究也经历了近代早期从政治中心逐渐向社会经济、从精英到大众、从雅典和斯巴达到关注大多数希腊城邦的转变。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地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希腊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政治活动与若干重大事件的进程。
第四章叙述青铜时代的希腊文明,首先概述爱琴文明的发现和研究,随后是克里特文明的兴衰和迈锡尼世界的政治和社会体制。课题组认为,爱琴文明时代,希腊在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上都与古代埃及和西亚更为接近,而与古典时代的城邦有别。
第五章借用了“黑暗时代”的标题,内容主要关涉城邦的萌芽。迈锡尼文明的灭亡使青铜时代希腊大陆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几乎荡然,“黑暗时代”希腊的共同体都是规模小、人口少的共同体,有些地区如尼科利亚可能重新回到了前国家状态。这一时期希腊大陆的孤立,迫使希腊人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学习政治技术。到荷马时代,城邦首次显露出基本轮廓:农民获得了解放,成为独立自主的小生产者;政治从宫廷走向广场、从秘密走向公开,议事会和人民大会等集体议事机构的出现,表明青铜时代以宫廷为中心的社会政治体系已经被原始城邦取代。在原始城邦中,王(巴西琉斯)仍是重要角色,但议事会和人民大会已经成为政治中心。只是在荷马时代,贵族以及王的势力仍相对强大,民众地位软弱,城邦还没有完全成为人们认同的首要目标。
第六章到第九章从不同侧面说明古风时代城邦形成的过程。占据首位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争议非常大的领域,笔者认为,古风时代希腊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增长、精耕细作型农业的出现、地中海范围内手工业和商业以及重要商业中心的兴起、城市的初步繁荣、货币的发明与广泛流通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小农为基础的经济,是古典希腊城邦形成的基本前提。几乎贯穿整个古风时代的殖民活动固然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有关,但初步显示了城邦制度的活力。殖民运动让希腊人接触到更广大的世界,促进了希腊人与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同时有助于保持城邦土地与人口适当的比例和小农经济的延续,使城邦公民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希腊城邦发生了重装步兵革命:大批家资中等的中小所有者作为重装步兵加入城邦军队,成为军队的主力和战场上决定性的力量。他们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使他们有愿望寻求政治地位。与陆军比较,海军势力主要限于沿海相对强大的城邦,在古风时代作用有限。第九章是对前三章的发展在政治层面的影响进行探讨,首先讨论了王权的衰落和贵族政治的产生,重点是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平民社会经济地位的稳固以及他们在军事上的地位,加上贵族实力的不足,促成了希腊城邦的立法运动、僭主政治和政治改革。立法运动确立了希腊城邦的法治原则,僭主政治打击了贵族的势力,改善了平民的地位,有助于城邦公民集体进而是城邦的形成。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城邦首先是公民集体,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拥有土地等不动产,在法律和政治上享有特权,最主要的是通过担任官职、出席公民大会和参与司法活动,直接行使对城邦的管理权,享受城邦经济上的扶助。在军事上,城邦并无职业军队,作为国家象征之一的暴力分散在公民团体之中。城邦必须实行法治,重要事务一般由开放程度不等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这种直接参与式的体制,决定了城邦必然小国寡民。但城邦并非希腊国家的唯一形态,联盟(ethnos)以及范围较大的君主国等在希腊世界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分别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例,说明城邦形成的具体进程和早期状况。作为希腊大陆上古典时代最为重要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留给后世的资料最为丰富,使我们有可能相对详尽地追溯它们发展的具体历程。在斯巴达国家发展过程中,征服拉科尼亚和美塞尼亚至关重要。对拉科尼亚的征服初步形成了斯巴达国家的疆域和基本制度,包括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政治上,斯巴达保持着王、长老会和公民大会的传统架构,但王的权力明显削弱,长老会和公民大会以及监察官获得了重要权威,使斯巴达政体在保持寡头政治特征的同时,具有了相当程度的民主因素。斯巴达对美塞尼亚的征服、对美塞尼亚土地的瓜分,以及美塞尼亚居民的黑劳士化,使斯巴达人成为完全依靠他人劳动为生的“自由人”,但为镇压时刻可能暴动的黑劳士,斯巴达人不得不放弃所有其他创造,成为全职战士,并组建伯罗奔尼撒同盟。黑劳士制度在造成斯巴达强大的同时,也严重限制了斯巴达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雅典的发展道路与斯巴达相当不同。它最初是典型的贵族政治,少数贵族垄断了城邦权力,并且通过债务奴役欺压平民。公元前6世纪初阿提卡内外矛盾导致的社会危机促成了梭伦改革。改革的结果,是雅典平民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政治上获得了基本权利。庇西特拉图家族的僭主政治造成了矛盾的结果:一方面它促进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平民力量,另一方面却希望继续垄断权力。僭主政治的垮台表面上看是斯巴达干涉的结果,实际上是雅典人不再需要僭主统治。克里斯提尼改革实现了整个阿提卡的统一,平民被整合到城邦之中,平等成为雅典政治的基本特征。民主政治所激发的雅典人民的力量,在打败底比斯和卡尔奇斯的战争中初次显现,但雅典扩张的苗头,也通过割占奥罗普斯和在卡尔奇斯土地上安置军事移民表现出来。
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通过宗教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继续揭示城邦的一般特征。在概述希腊宗教研究的主要问题之后,继之以对希腊诸神及其神话和主要宗教节日的叙述,随后是主要的泛希腊崇拜节日,重点在于城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古风时代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从形式到内容,都既有希腊传统,更有城邦制度下新的发展,特别是哲学对世界本原及其与现实存在事物之间关系的讨论,体现了城邦制度下理性和论辩的特征。
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是希腊城邦文明鼎盛时代的历史。波斯的崛起与进军希腊,是城邦经受的第一次重大考验。波斯帝国巧妙地把国王的专制与地方分权结合起来,实现了统治稳定,并且在公元前492~前480年三次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波斯对远征进行了周密准备,但军队的庞大规模、交通和运输条件的限制、武器装备方面的不足,使他们处在不利地位。希腊城邦虽然内部矛盾重重,领导也不特别有力,然而城邦相对较强的动员能力、公民的爱国热情和普通士兵的英勇战斗,共同促成了希腊的辉煌胜利。战后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最初本是部分城邦出于维护独立建立的城邦联盟,但雅典超常的实力、盟邦的被动以及雅典的政策,使同盟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演变为所谓的雅典帝国。为控制帝国,雅典发明和借鉴了一系列统治手段。雅典海军的发展及其从盟国获得的大量金钱,推进了国内政治的民主化,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其最为辉煌的时代,古典的直接参与式民主达于极致,公民观念、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无不体现着民主原则。
但希腊世界绝不仅仅意味着雅典,第十六章和第十七两章分别介绍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大陆及西西里和南意大利希腊人城邦的情况。在伯罗奔尼撒,斯巴达在经历短暂的犹豫后,最终选择了小斯巴达政策,成功镇压了黑劳士暴动,并且稳固了自己在伯罗奔尼撒的霸权;在中希腊,底比斯为首的比奥提亚同盟形成了独特的联盟体系,成为寡头政治的重要代表;在北希腊,色萨利形成了独特的联盟制度;马其顿和色雷斯则利用波斯入侵带来的契机,初步形成王权国家。西西里和南意大利成为殖民地城邦最为集中,也非常有代表性的地区。西西里城邦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延续相对长久的寡头政治和僭主统治,但城邦政治的民主特性,在僭主垮台后建立的民主政治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成为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西西里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意大利的希腊人城邦深受它们与原住民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先后经历了从叙巴利斯霸权到克罗同霸权的变化,但也并未脱离城邦发展的一般路径,部分城邦中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民主政治。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总体上看,该成果以城邦为中心,对从青铜时代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的古代希腊历史做了综合性考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例如希腊城邦的发端、殖民的原因、重装步兵的兴起及其政治影响、斯巴达与雅典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及其特点、波斯帝国的统治、古典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以及公元前5世纪希腊世界的历史,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和考古等多种资料,全面且比较充分地展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希腊世界的历史发展,对推动古希腊史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