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王东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六十年来台湾的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研究(1950~2010)”(项目批准号为:14BZS12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胡逢祥、李天星。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台湾与中国大陆本为一体,自明清以来,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大陆具有高度的同质性。1949年以后,受台海两岸分裂分治以及国际冷战格局的双重影响,遂使其社会思潮的展开与人文学术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与中国大陆不尽相同的态势和特点。六十年来台湾的社会思潮是如何展开的?不同的社会思潮如何相互激荡而又此消彼长?社会思潮的起伏与台湾岛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及其社会大众的思想现状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两岸分裂分治与国际冷战格局又是如何具体而微地影响到台湾六十年来的思潮起落?全面而又系统地梳理与探讨上述一系列问题,对于准确地把握六十年来台湾社会与思想文化的整体发展,进而对于理解当下台湾社会思潮的脉动及其未来的可能走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就人文学术发展的层面而言,这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对其人文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使得其人文学术的整体发展与社会思潮的演进起伏适相呼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要厘清台湾这六十年来人文学术的发展过程,梳理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探讨其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总结其长短得失,都有必要将其放置于台湾社会思潮的整体演进这一大背景之下才有可能。最近30年来,两岸的人文学术交流日新月异。台湾人文学术界的一些理论、方法甚至话语体系,都开始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中国大陆的人文学术发展。因此,从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起落与演变的角度,来梳理其人文学术的发展脉络,剖析其长短得失,不仅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台湾社会文化的演变及其特点,而且对于当下和今后我国人文学术的整体建设也有着相当切实的借鉴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以上的问题意识,该成果预设了一主一辅两方面的研究内容。所谓的“主”,就是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而所谓“辅”,便是这期间台湾人文学术的发展与演变。在具体的研究策略上,课题致力于把六十年来台湾的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团成一体,力图从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共生互动的角度,一方面梳理六十年来台湾不同社会思潮的兴衰起落及其整体演进,另一方面就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台湾人文学术发展路径、范式特征、问题意识、理论方法等,进行概括与分析。正因为如此,本研究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梳理,也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史分析。它立足于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的交相互动,从社会思潮对人文学术的深层次影响以及人文学术推动、作用于社会思潮之视角,来展开其关联性及其内在机制的分析与研究。
该成果共7章,分别就“光复”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国化”思潮,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科学实证思潮,70年代的文化“回归”思潮,80年代的社会科学“中国化”思潮,90年代以降的“本土化”思潮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并着重探讨不同社会思潮对人文学术发展理念、建设路径及其理论范式的影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该成果对上述研究内容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所选择的社会思潮,都是六十年来在台湾影响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尤其是对于人文学术发展和社会大众的观念意识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些思想理论和观念意识。至于那些虽盛行一时但却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思想理论或观念意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虽有所涉及,但却不作为讨论的重点。其次,各重大思潮的兴替与起伏,大体上构成了六十年来台湾思想文化的整体样貌。故而,对上述各重大社会思潮的梳理与研究,既可以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台湾社会文化的阶段性特征,又可以借以揭示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想演进的整体样态。最后,对于另外一些重大的社会文化思潮,诸如新儒学思潮等,由于既有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该成果将不展开详细的讨论。
该成果在重视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梳理之外,更注重思想与学术交相互动层面的考察和探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力图避开通行的做法,既不采用既有的学术史撰述模式,进行类似于学科发展史式的梳理,也不作全程的、巨细无遗的分析,而是将六十年来台湾的文化教育、哲学、史学和文学等关涉人文学术建设的方方面面统合起来,作一贯通式的、整体性的研究,其重点是要梳理与分析其人文学术发展的整体态势、基本理念、建设路径、理论范式以及与相应社会思潮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内在机制,从而在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社会、学术与思想、学术群落与社会网络、学术社群与芸芸大众之间,建立起有机的链接,力图从整体上来探究与揭示六十年来台湾人文学术的发展与其政治变迁、社会演进、制度嬗变、思想脉动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为了实现以上的研究目标,该成果首先将六十年来台湾重大社会思潮的兴起、发展与演变,放置于台湾政治变迁的基本脉络之下,通过对六十年来台湾重大政治变迁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来探究相关社会思潮兴起的现实政治背景、重要思想范畴所蕴含的现实关怀、思想潮流的价值指向,揭示不同思潮的兴替与政治变迁之间的种种内在关联。与此同时,还从社会思潮对政治变迁的影响这个维度,仔细分析重大社会思潮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和解决路径对现实政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政治变迁与社会思潮之间双向互动关系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揭示六十年来台湾重大社会思潮生成、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轨迹,剖析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相互碰撞、此消彼长的现实政治根源,从而把社会思潮的起落、思想理论和观念意识的斑驳陆离,与现实的政治变迁紧扣在一起,把思想史与政治史打成一片。既透过政治变迁的背景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不同时期的思想脉动;又通过思想嬗变的棱镜,来观察和透视政治变迁。
该成果还把六十年来台湾重大社会思潮和兴起、发展与演变,放置于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情境与基本脉络之下,透过六十年来台湾社会变迁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来探究相关社会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重要思想范畴所蕴含的现实关怀、思想理论与观念意识的价值指向及其与社会大众价值观念的具体链接等。与此同时,还从社会思潮对现实社会变迁的深层影响这个维度,分析重大社会思潮在思想资源、价值导向等方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塑造以及对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社会变迁与社会思潮之间双向互动关系的系统梳理与分析,一方面揭示六十年来台湾重大社会思潮兴起、发展与演进的具体社会历史情境,另一方面探究重大社会思潮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具体实践路径等方面对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社会变迁与社会思潮的交相互动方面,该成果较为深入地探究了台湾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其对相关社会思潮的影响,有重点地考察了普通社会大众的日常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与重大社会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意识与社会精英的思想结合起来,较为完整和全面地呈现出台湾六十年来社会思潮的兴替起伏及其在不同社会历史情境下的思想纵深。
正是由于该成果把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与人文学术的发展团成一体,并通过梳理台湾的政治与社会变迁来系统地考察、分析台湾现代重大社会思潮的衍生流变及其与台湾现代人文学术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揭示重大社会思潮与特定政治、社会和制度之间的深层联系,另一方面彰显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之间的共生互动。这种整体性和贯通性的研究,突破了传统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把思想与学术分成两橛的框架与格局,把一个时代的思想与学术打成一片,既能够观察思想衍生、流变与转型的社会历史机制,又能够从整体上厘清特定政治、社会与制度背景下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这样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的研究路径,对现有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示范意义。
该成果在梳理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兴替起伏与人文学术发展流变时,既侧重对若干重大社会思潮与重要人文学术成果的个案分析与研究,又注重对台湾社会思潮的整体发展脉络、不同社会思潮的渊源流变以及相互间的激荡与碰撞、不同学术流派的治学理念、研究取径与方法做全面考察与整体分析。透过这种点面配合、个案分析与整体观察相辅相成、思想演化与学术发展的过程性描述与特定时间切面思想与学术沿纵深展开的深层次剖析相得益彰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呈现出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演进与人文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及其变动轨迹,另一方面又能揭示其社会思潮演进与人文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其相关结论,无论是对于我们深化对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的整体认识,还是对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下台湾社会思想与人文学术的脉动及其未来可能的走向,都将具有重要的学理性价值。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该成果研究宗旨及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基本上都是一种基于学术本位的讨论。但是,其中所涉及的诸多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论题,都涉及两岸关系中的许多重要话题。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本土化”思潮的泛滥,部分台湾学者在“本土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以“重写台湾史”、“重写台湾文学史”和“重新理解台湾的思想”为旗号,对六十年来台湾的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作了种种曲解。有些所谓的“研究成果”甚至成了“文化台独”或“思想台独”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表现形式。该成果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基础,通过客观、实证的研究,一方面还原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和人文学术发展的全貌,另一方面也从整体的解释框架、研究方法、概念工具和研究取径等不同的方面,力图建构出一套关于台湾现代思想与人文学术的话语体系。这些概念工具和话语体系,对于我们分析台湾当下人文学术和思想言论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文化台独”的种种新发展与新趋势,不仅具有很高的学理价值,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