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霞浦摩尼教研究

2024年06月06日15:2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敦煌研究院杨富学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霞浦摩尼教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XZS00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杨富学、彭晓静、包朗。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008年以来,福建霞浦上万村、屏南降龙村一带发现了大量摩尼教文献、文物与古遗迹。新材料的发现,促进了福建摩尼教的繁荣。陈进国、林鋆撰《明教的发现——福建霞浦县摩尼教事迹辨析》,探讨了摩尼教教主林瞪的身份及其与福建摩尼教的关系问题。元文琪《福建霞浦摩尼教科仪典籍重大发现论证》通过《摩尼光佛》与敦煌汉文摩尼教经典进行对比,确认霞浦科仪书与敦煌摩尼教汉文经典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林悟殊《明教五佛崇拜补说》指出,早期霞浦摩尼教主要依托佛教,到后期才逐步转而依托道教。林氏另文《霞浦科仪本〈下部赞〉祷文辨异》通过对《摩尼光佛》中《下部赞》诗文与敦煌所见《下部赞》进行比较,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

不唯国内,霞浦摩尼教的发现,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旅美学者、哈佛大学马小鹤教授较早获得了霞浦最早发现的《奏申牒疏科册》,尽全力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福建霞浦县明教遗存》《摩尼教十天王考》《从“平等王”到“平等大帝”》等论文,对摩尼教神祇“明教五佛”尤其是夷数、耶俱孚等进行了探讨,对“十天王”“地狱”“平等王”“三常、四寂”“五明性”等术语做了新解释,并探讨了霞浦与中原摩尼教的渊源关系。

林悟殊、元文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摩尼光佛》的极少数章节,马小鹤的重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奏申牒疏科册》,吉田丰的术语解释,这些无疑都是研究摩尼教的有益借鉴。但是,由于霞浦摩尼教文献尚处于未公布的状态,而且仅有少数学者可看到照片,能够亲睹实物者更少。这一现状极大地制约了霞浦摩尼教的研究。霞浦文献与敦煌、吐鲁番摩尼教文献乃至与西方摩尼教的关系,摩尼教与佛教、道教的关系,摩尼教华化的完成,摩尼教在中国的流传,中外摩尼教文物文献的重新界定,摩尼教对中西文化交流史,尤其是中国、伊朗文化交流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甚至有重新定位的必要。以摩尼教与道教的关系为例,学界的研究多不深入,如福州福寿宫本为摩尼教,却被误认作道教寺院,原因就在于资料的匮乏。即使有些已引起重视的霞浦文献,录校常存在失当之处,以之为据进行研究,势必会存在各种问题。因此,系统整理研究并公刊霞浦摩尼教文献,成为当务之急。有幸的是,笔者蒙霞浦摩尼教文献发现者林鋆先生信任和厚爱,交付当今所获霞浦摩尼教文献照片并嘱托研究,是以笔者有便利的条件公布校注霞浦摩尼教文献,进而推进霞浦摩尼教的深入研究。

摩尼教产生于波斯,后来流行中国,会昌灭法后,摩尼教在中原遭到禁绝,唯在东南沿海一隅得以幸存。

对霞浦摩尼教历史、文化与文献进行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是霞浦摩尼教的华化非常彻底,而且史料记载清楚,对其研究,有利于揭橥外来宗教之华化进程;二是借助霞浦摩尼教文献有助于澄清摩尼教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争端,比如对福州福寿宫宗教属性的判别;三是摩尼教在福建地区的流行自古而今,传承不绝,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四是宋元时代东南沿海农民起义多与民间宗教息息相关,通过对霞浦摩尼教研究,有利于深入揭示这一历史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五是摩尼教形成于波斯,由回鹘高僧传播于福建,对于认识古代丝绸之路上宗教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与伊朗间的文化交流,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除绪论外,主要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上篇为霞浦摩尼教史论,下篇为文献研究。其中前者有八章,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为霞浦摩尼教传播历史,含第一、二章。摩尼教自3世纪在波斯兴起,曾在波斯盛极一时,后因受波斯王瓦拉姆一世的残酷迫害,教徒流徙四方,于762~763年传入回纥,成为国教。843年,会昌灭法,摩尼教受到禁断,回鹘高僧呼禄法师潜入福建,继续传教,摩尼教遂由福清传入福州,再传入泉州,再传入霞浦,在林瞪时期及其以后,摩尼教得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新的摩尼教体系——霞浦摩尼教。其传承系统为呼禄法师(胡天尊)→高佛日→西爽大师→陈诚庵→孙绵→林瞪。通过霞浦、屏南等地发现的摩尼教文献,结合福州、福清、泉州、莆田、霞浦、屏南、宁波等地发现的摩尼教遗物,探讨林瞪的活动及其在摩尼教史上的地位。按照霞浦摩尼教文献的记载,林瞪不仅精于武术,而且善于祈雨、护佑民众,故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被尊为霞浦摩尼教教主。依霞浦摩尼教传统,在有些情况下,林瞪的地位仅次于摩尼光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林瞪则与摩尼光佛具有平等的地位。林瞪之善于祈雨,显然与粟特摩尼教、回鹘摩尼教善于祈雨的传统息息相关。

第二个方面为摩尼教神祇及其系统,首先论述福州福寿宫的摩尼教性质及其重要性。福州福寿宫,过去一直被认定为道教寺院,该成果通过霞浦摩尼教文献,结合寺院造像、主供神祇和配殿的布置与神祇,认为福寿宫应为摩尼教寺院。过去,学界一直把泉州草庵视作摩尼教寺院的唯一遗址,其实,福寿宫规模比之更大,内容更丰富,而且至今不绝,可视作古代摩尼教的活化石。其次探讨摩尼教的神祇谱系。在霞浦摩尼教文献中有“光明众”和“一切神众”之谓,佥指摩尼教神祇。摩尼教神祇众多,其中最受崇拜者为五佛,即印度教那罗延佛、火祆教苏路支佛、佛教释迦牟尼佛、基督教夷数和佛和摩尼光佛。后来,在霞浦摩尼教中演变为三佛,即夷数(耶稣)、电光王佛和摩尼光佛。可以看到,在这些变化中,未变的只有夷数(耶稣)和摩尼光佛。此外,还有众多来自道教的神祇,如真武大帝、许真君、马天君、贞明法院三十六员天将、七十二大吏兵等,也有佛教神祇,如观音菩萨、泗州大圣、四梵天王等,也有基督教神祇如俱孚元帅等,还有福建民间信奉的“三奶夫人”陈靖姑、林纱娘和李三娘等,甚至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孟子等,这些都体现出霞浦摩尼教不断走向“脱夷化”“民间化”乃至“中国化”的变化特征。继之论述摩尼光佛的造像艺术及其特征。摩尼光佛像过去仅在吐鲁番壁画和泉州草庵有所发现,课题组通过调查,在福建诸地找到了多件摩尼光佛造像,如晋江苏内村水尾宫(境主宫)和曾姓村民家中都有摩尼光佛像。在晋江市东石镇也保存有摩尼光佛木雕造像,在霞浦上万村、福州福寿宫也可见到。通过福建与吐鲁番所见摩尼光佛形象特征之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差异颇大。个中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三个方面在于探析霞浦摩尼教对闽浙一带民变的影响,包括第五至第七章。敦煌摩尼教多依托佛教,几乎没有道教成分的存在,霞浦早期摩尼教文献《摩尼光佛》中同样含有非常丰富的佛教成分,虽有些许道教因素,但相当稀少,符合宋代以后摩尼教开始依托道教这一史实。越靠后的霞浦文本,道化成分就越浓,如霞浦文献所见之摩尼教摩尼光佛、夷数和佛和电光王佛,明显是道教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老子)的借用。霞浦民间向摩尼教三清祈祷,无非是要祈求禾稼丰收、人民安康。霞浦文献中属于《奏三清》的抄本至少有五个。在《奏三清》诸本中,无一例外均将原本已佛化的摩尼教神名号又进行道化,两层“外衣”非常明显,即在佛化后又覆以道教的“外衣”,这与摩尼教华化轨迹吻合,也反映出摩尼教为了生存不得不逐步民间化,且亦佛亦道,逐步形成了华化摩尼教之多元文化品格。在明代以后形成的摩尼教科仪书《冥福请佛文》中,又增加了昭烈大帝(刘备)、梁武大帝(萧衍)、大成至圣文宣圣王(孔子)、颜回、孟亚(孟子)及汉传佛教特有的地狱十王等,名目繁多,统统被纳入摩尼教神祇系列。宋代闽浙地区,“吃菜事魔”之党风行一时,屡禁不止,它引领了方腊起义等几次大规模的民变,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从近期于福建霞浦、泉州和福州等地发现的摩尼教资料看,宋代摩尼教在遭受来自官府的种种打压后,开始由尚和戒斗而向尚武斗狠方向转变,以图自保,同时向帮会化转型,逐渐形成了严密的宗师体系和堂口组织,加上摩尼教崇尚光明,提倡禁欲崇俭和团结互助,对于贫苦农民很有吸引力。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农民起义的发动,应为宋代民变多与摩尼教相蟠结的历史原委。

第四个方面,即第八章。2008年10月以来,福建省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摩尼教遗物,接着,在福州、屏南等地相继发现摩尼教遗存,既有文献、文物,也有摩尼教庙宇,尤其是屏南降龙村,家家户户供摩尼光佛和林瞪。两次考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摩尼教是一种活态宗教,在福建省霞浦、福安、屏南、福州、晋江乃至浙江省南部都有存在,均可归入霞浦摩尼教系统。与原始摩尼教不同,霞浦摩尼教在流播过程中,因应形势的不同而逐步佛道化甚至民间化,这大概是霞浦摩尼教能够在福建、浙江一带绵延不绝的原因所在。

下篇十章,其中第九至十一章研究了霞浦摩尼教文献中比较典型的三篇文献,其一为《摩尼光佛》,此为产生年代最早的文献之一。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该文献对摩尼教术语的大量运用、对摩尼教神明的极力讴歌,夷词夷偈的大量援引等,可知其制作者对中古摩尼教十分熟悉,而其中“恾示”“末尸诃”等唐代特用语的零星出现,则将其制作时间推向唐末。而其中出现的“五佛崇拜”“弥勒崇拜”等现象则又瓜葛宋代,而其中并无常见于霞浦文献的林瞪崇拜现象,则将制作时间推向宋仁宗之前。综而言之,《摩尼光佛》科册当为会昌入闽之呼禄法师(胡天尊)等始修,历五代至宋初而成册。其二为《冥福请佛文》,一般作为法师在做道场时请佛之用,虽篇幅较小,但所请之神甚为庞杂,有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祇,尤其是文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佛教地狱十王思想,其内容与敦煌等地发现的《佛说十王经》《地藏十王图》有不少关联,堪称摩尼教在福建地区走向佛教化的典型代表。其三为《点灯七层科册》,“点灯七层”源于佛教法事,是与“悬五色幡”相匹配的佛教法事仪轨,祈请的对象为药师佛,然本册主要阐发的是摩尼教教义,内载神祇多为摩尼教和道教神佛,体现了摩尼教传入福建后依托佛道传播其思想的发展模式,也说明了摩尼教与佛教和道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对霞浦摩尼教文献中的比较重要的文献,如《冥福请佛文》《点灯七层科册》《兴福祖庆诞科》进行了录文与校注,对《贞明开正文科》《明门初传请本师》《乐山堂神记》进行了录文,以便为学界提供比较完善可信的原始资料和文献校注本。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摩尼教形成于波斯,兴盛于中国,对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影响不小,尤其在闽浙地区,更是影响巨大。霞浦摩尼教文献、遗物的发现,大大填补了中国宗教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对于波斯宗教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研究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教由回鹘僧传入,故而对回鹘历史文化研究来说,其学术价值同样不容小觑。摩尼教史回鹘的国教,对回鹘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霞浦摩尼教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回鹘摩尼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编:蔡梦达、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