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建构研究

2024年03月28日16:2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吉林大学马雪松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CZZ036),最终成果为论文集及研究报告《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建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刘乃源。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检视相关研究文献和学术观点,考察蕴含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各流派之中制度理论建构的基本取向,跟踪研究当代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具体流派、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其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及解释功能的深刻性进行政治学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推动政治学研究内容的更新,为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扩展提供有益条件,搭建同国外制度理论合理交流、有益对话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在现实层面上探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不仅具有理论的形态和内容,同时也是指导政治实践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合理变革与良善发展。总体而言,积极借鉴、合理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有益成分,可以在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方面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服务。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科学视野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起源及发展

这一部分主要基于社会科学整体演进与板块运动的视角,论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和演进反映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分化重组以及边缘领域合并为新的研究路径的趋势,从而揭示社会科学中专门领域的碎片化与通过杂交形成的专业化,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起源及发展赋予重要背景与关键动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当中至少包含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四个流派,其在制度概念及特征、制度功能及作用方式、制度变迁类型及机制等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在制度研究的本体性基础与方法论倾向上也彼此竞争,然而它们都积极借鉴其他学科与领域的成果并展开相互对话。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较早期阶段而言,内部流派进一步细分,而且在文化转向、观念转向、认知转向、语言转向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整体演进背景的影响,其形态与格局虽然处于变动之中,但碎片化的演化轨迹确实为制度研究的专门化知识发展提供了动力。从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与内在分化角度来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各个流派并未超越现代主义基石上的经验主义与新实证主义。就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经验主义及新实证主义的关系而言,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其一是新制度主义同社会科学中更为广泛的制度研究传统的联系,其二是社会科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野。从社会科学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及个体主义取向的研究背景来看,当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派别进一步跨越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学科边界,更大程度上同社会科学的内在问题发生联系。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演进与领域延展

这一部分探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流派演进这一议题,分别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四个流派展开分析,致力于理解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演进中的多重焦点、层次分化与领域延展。

首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分析结合的研究路径,代表着新实证主义政治学的主体部分,并同新制度经济学和关切微观行动领域的社会学共享相近的理论假定和解释逻辑。其次,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渊源并不仅仅限于政治科学,比较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历史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均构成其更新旧制度主义视角、继承结构功能主义工具、提炼新国家理论框架的基石。再次,社会学制度主义产生于社会学特别是组织分析的研究传统,重视文化因素对组织形式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基于适宜逻辑而非后果逻辑理解规范结构、意义体系、认知框架对人类行动的引导及限制作用。最后,建构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最新流派,动摇了长期以来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鼎峙的格局,反映了政治科学吸收社会学、语言学前沿成果并将观念和话语分析内化为自身组成部分。

(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建构的动力

这一部分基于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问题的理论阐释与方法应用,探讨了从结构约束角度难以对变迁做出内生性解释,路径依赖与断续均衡理论、结构诱致均衡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制度形成及其功能发挥,却短于解释制度形成后的调适与演进,在解释制度变迁时往往从制度外部寻找根源,因此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四个主要流派逐渐致力于就制度内生变迁问题展开有益探索。

首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学者将博弈均衡分析运用于历史进程研究,从制度的自我实施机制考察变迁的内生根源,丰富了关于路径依赖机理的认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历史过程分析中纳入了制度强化与准参数这两个可操作性概念,指出短时段中对制度施加影响的某一类参数,从长时段来看受到制度的深远影响,因此准参数的值域发生变化时意味着制度维系或变迁的状况也随之调整,制度变迁在这个意义上是自我实施的结果。其次,历史制度主义学者提出渐进变迁包括替代、层叠、漂移、转换与枯竭这五种主要类型,根据政治背景与目标制度的相互作用将其提炼为四种变迁类型,但这一划分法仅是基于历史进程所得出的渐进变迁类型,并未对制度变迁本身做出深入理论解释。再次,社会学制度主义学者将制度变迁区分为重组与转化两种类型;并从观念的双重维度,亦即认知性和规范性维度与程式、范式、框架和公共情感维度,探讨观念类型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尝试揭示观念在制度变迁中的内生机制。最后,建构制度主义学者论述偏好与动机是行动者运用观念性及规范性因素建构而成的,利益并不具有物质性和客观性,也无法从制度的外在环境中确知行动者的偏好汇聚情况与行为倾向,在此意义上观念构成了制度的基础并使其形成路径依赖,并在制度变迁中发挥内生作用。

(四)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更新的成果

这一部分跟踪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分析性叙述、比较历史分析、修辞制度分析三个方面所积累的方法路径上的有益成果。

首先,分析性叙述由具有历史制度主义研究旨趣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学者加以应用。分析性叙述致力于兼顾跨学科研究中的实质问题与方法工具,注重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特别是博弈论方法,从宏观维度探讨国际与国内政治的秩序和冲突起源问题以及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的交互作用问题。其方法论特色是容纳了经济学与政治学关注故事、解释与环境的分析工具,以及历史学注重推演过程与深入探讨的叙述方式,并将之结合起来对特定时期与特定环境的事件或案例展开深度分析。其次,比较历史分析作为社会科学中关注历史过程、时间序列、结构脉络与重大后果的学术传统,近年来得到复兴并取得长足进展,历史制度主义学者尤其做出了主要贡献。社会科学中的比较历史分析关切因果分析,强调时间中的过程,运用系统化和脉络化比较方法,致力于对具有实质性重大意义的结果进行解释,特别是从权力运行的自我强化机制入手,对制度脉络中的行动者何时选择维系稳定状态或延续变迁状态予以细致分析。最后,修辞制度分析发端于组织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并在修辞组织理论中得到系统阐述与应用。修辞制度主义作为建构制度主义中最有潜力的发展取向,相较观念制度主义与话语制度主义而言更多受到当前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它主张政治生活中的人们所运用的修辞活动对制度具有建构性作用。这一研究路径分别质疑了结构取向的与能动取向的制度主义,认为应从语言的修辞运用角度理解结构与能动的真实关联。修辞制度主义试图保留制度变迁的内生解释途径,但不认为能动者有能力按照自己意图采取行动脱离内嵌约束并改变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从话语分析、比喻分析、叙事分析、框架分析角度论述了认知局限和说服活动如何让语言对行动产生约束性和使动性的效果。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不仅应当从自身学科的范式转换和新旧嬗变角度加以考察,而且其产生和发展历程还处于社会科学演进及各学科交融的脉络之中,多学科与多源流的分析视野有助于理解新制度主义在推进前沿发展、延展研究范围、更新研究方法方面的有益成果。现实主义取向的理性与经验的划分、实证主义取向的解释与诠释的划分、个体主义取向的结构与能动的划分构成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背景,并在塑造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形态和格局的同时为其提供了动力。通过考察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中新旧制度主义路径的演变历程,以及新制度主义四个主要流派在政治科学中的确立过程,可以就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议题深化、理论建构与方法更新进行跟踪及评价,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整体把握。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