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研究

2024年03月21日16:0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重庆工商大学曾庆均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BJY110),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曾蓼、张驰、孙畅、王宁、徐丽、张桂君、杨洋。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两份文件旨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将长江经济带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以及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2016年6月国务院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要求在大力保障长江生态环境基础上,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

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在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对长江经济带以及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价值。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目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难以发挥长江经济带内需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缩小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构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提高长江经济带整体竞争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该成果是以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商贸流通业之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2个直辖市,涉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长江上游地区城市群、滇中地区、黔中地区。本报告研究时段为2007~2016年,相关指标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7)、各省市年鉴和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等。

该成果以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为背景,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发展现实基础、评析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发展区域差异基础上,设计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指标,测算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度以及影响因素,构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机制框架,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政策。整个研究遵循从“理论—实证—对策”的一般研究过程。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1. 确定衡量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标准或标志

根据学者们对协调发展的研究,对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进行了界定,即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是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强,商贸流通产业联系日益密切,既保证区域商贸流通产业整体持续增长,又使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差距逐步缩小,达到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过程和状态。

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也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区域间的市场开放是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任何封闭和孤立的区域是不存在协调的;二是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的联系日益密切,联系是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点,只有有了联系才会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产生协调的内在需要;三是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的是一种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过程或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局部和整体的持续增长,以及缩小区域间差距的目的。这三点是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据此,确定衡量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四点标准或标志:一是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市场是否开放;二是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是否存在联系;三是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是否整体增长;四是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之间的差距是否在逐步缩小。

2. 构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以及区域差异基础上,根据确定的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四个标志,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个标志的测度和分析就是协调度发展的测度和分析。因此,从衡量四个标志的角度,选取能够代表四个标志的评价指标,对协调发展的四个方面进行单独测度,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协调度的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构建的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商贸流通业市场开放性,选取贸易保护指数进行测度;二是商贸流通业市场联系,选取相对价格方差指数进行测度;三是商贸流通业增长状态,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变异系数指数进行测度;四是商贸流通业区域间差异,选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变异系数进行测度。

3. 测算评价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度

从商贸流通业市场开放度、商贸流通业市场联系度、商贸流通业增长状态和商贸流通业区域间差异四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和综合评价,测定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对四个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指标进行测算,采用隶属度函数法计算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度U。基本结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度波动幅度整体较大;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市场联系度整体不断加强;区域间市场开放度基本稳定;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的正向促进作用向好;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差距整体逐渐缩小。针对上述结论,通过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外贸易、连锁经营、货运周转量、固定资产投资、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均收入水平则具有反向阻碍作用。

4. 确定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以测算的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度U值作为因变量,以对外贸易、连锁经营、货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人均收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化水平为自变量,构建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影响因素面板数据,通过对面板数据的处理,选取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混合数据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基本结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连锁经营、货运周转量、人均收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信息化水平表现显著。其中对外贸易、连锁经营、货运周转量、固定资产投资、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均收入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反向阻碍作用;客运周转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做影响因素分析。

5. 构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机制

针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度不稳定态势以及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矛盾,围绕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发展的新要求,把握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发展新特点,建立了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的六大机制,即由宏入微、战略叠加的战略协调机制;层级架构、权责分明的组织协调机制;成本分担、互利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布局合理、功能错位的产业协调机制;自由流动、配置有效的要素协调机制;软硬兼备、支撑有力的设施协调机制。协调发展机制的发挥,对于整体提升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6. 提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路径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在坚持“区域一体、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原则基础上,从基础平台布局与建设、流通体系与流通网络、主体培育与业态优化、产业支撑与产业联动、制度设计与商业环境、交通网络与流通现代化等方面,提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该成果弥补了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的不足。通过搜索、整理和归纳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学者极少有针对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专项研究,只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差异时会提出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但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该成果以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能够弥补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研究不足的问题。

该成果构建的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性。从商贸流通产业市场开放性、商贸流通产业市场间联系度、商贸流通产业增长状态和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差距四个协调发展标志出发,分别运用贸易保护指数、相对价格方差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变异系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异系数对四个标志进行测度,然后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方法,建立协调发展度函数,测算商贸流通协调发展度,这对进一步深化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