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公允价值信息及其采集和指数构建研究

2024年03月14日11:2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厦门大学曲晓辉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允价值信息采集及指数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AJY005),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张国华、张瑞丽、卢煜、王为、汪健、李莹、陈林、黄炳艺。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成果旨在探索公允价值的科学属性、经济影响、信息采集和指数构建。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13——公允价值计量》于2013年生效。我国财政部2014年1月发布并于7月开始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我国第39号准则,是与IFRS趋同度极高的一项准则,也是公允价值在我国全面应用的里程碑,引发了很多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多的会计判断和盈余管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公允价值应用的主要难点在于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难以采集。由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和信息整合条件的限制,尚未建立起企业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可供操作的、专用与通用并重、分层级的公允价值采集指引。

该成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公允价值及其影响,研究公允价值信息的采集问题,探讨公允价值指数的形成机理并尝试构建公允价值指数,为企业编报财务信息和投资及经营决策提供公允价值判断依据,为国家有关部门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提供估值和评价基础,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机制的完善。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由八篇共二十四章及两个附录组成,主要内容包括公允价值及其指数篇、会计信息质量与定价功能篇、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篇、公允价值经济后果研究篇、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心理研究篇、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研究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研究篇、商誉公允价值研究篇。两个附录,其一是公允价值信息采集及指数构建的调查分析,其二是公允价值会计适用性研究(英文)。

该成果在指数研究方面紧密贴近现实,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及情况检索,进行公允价值信息采集、数据库和指数设计;在学术层面力求探索前沿性选题和开展创新性研究,丰富公允价值领域文献,实现理论创新,并提供政策借鉴。

现将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概述如下。

第一篇,公允价值及其指数。

关于公允价值及其指数,课题组探讨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并设计了公允价值数据库和指数及其平台。首先,对公允价值概念进行了讨论,继而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课题组认为,公允价值应该从市场基础、价格基础、公允性和可获性几个方面来理解。在讨论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后,课题组提出公允价值可以理解为是资产或负债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资产或负债在交易日的市场价格。但是,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可兼得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同一资产或负债也不能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或者拥有使用价值,或者通过让渡使用价值而换取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交换作为参照而获取的公允价值输入值是不具有经济意义的,因而我们构建的公允价值指数将之排除。

课题组还从公允价值赖以应用的市场及市场环境出发,探讨了公允价值的输入值层次及其所适用的估值技术。我们从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等方面探讨了公允价值信息采集和数据库算法构想。课题组回顾了指数研究,探讨了公允价值指数及其平台建设问题。课题组认为,公允价值指数适合采取指数平台的方式,主要利用现有成熟的指数,并适当开发专用指数。公允价值信息采集及指数构建的工作重点在于对相关指数进行整合和改进,以形成综合的信息查询平台。

第二篇,会计信息质量与定价功能。

课题组实证检验了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发现对于基础性信息质量特征而言,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原则导向、引入公允价值的准则赋予管理层更多的选择和判断空间,以致在降低盈余平滑和增强中立性的同时,也加大了操纵性利润规模和降低了稳健性。关于财务报告与会计信息定价功能,课题组认为受托责任观下,财务报告通过反馈可靠的业绩信息,降低事后评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发挥着治理功能;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告通过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降低事前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发挥着定价功能,对后者公允价值至关重要。

第三篇,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

关于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首先,课题组检验了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之于股票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价值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之于股票收益率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控股股东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谋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之于股票收益率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作用。其次,检验分析师评级和投资者情绪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发现长期股权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确认的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证券分析师关于买入和增持的评级,对绩优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认信息之价值相关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课题组还检验了投资者情绪和资产证券化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发现IPO核准公告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而且与IPO公允价值信息显著正相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散户在IPO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机构投资者行为对IPO核准公告信息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投资者情绪与IPO核准公告的信息含量正相关,而且显著影响IPO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第四篇,公允价值经济后果研究。

关于公允价值经济后果,课题组首先检验了会计信息与分析师的信息解释行为的相关性,发现分析师更倾向于解读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含量较高的财务报告、解读会计信息可比性程度较高的财务报告、解读利润表的公允价值信息。其次,课题组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与IPO投资者情绪定价之关系,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抑制了会计信息不对称驱动的IPO投资者情绪定价,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市场发展水平越高,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盈余管理空间越小,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公允价值计量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抑制了IPO定价的非理性成分,提升了市场的IPO定价效率。

第五篇,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心理研究。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心理研究,课题组首先检验了管理层嫉妒心理、薪酬水平与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发现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盈余波动导致管理层嫉妒心理增加,以追求更高的薪酬;而公允价值损失会导致具有嫉妒心理的管理层降低薪酬;在国企中,管理层权力与公允价值计量和嫉妒心理正相关,在非国企样本中,管理层权力与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嫉妒心理负相关,说明产权性质不同,管理层权力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其次,课题组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决策的关系,发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其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选择更为激进的负债结构;公司是否持有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资产等对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是否会选择更为激进的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无关;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盈余波动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提高短期借款比率的行为正相关,与长期借款比率无关;持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会增加过度自信的大股东股权质押的概率,同时增加股权质押的比例。

第六篇,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研究。

关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研究,课题组首先以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对未来收益的预测模型的回归残差,代理公允价值的预测能力,检验公允价值的预测能力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预测能力对其价值相关性有正向影响,后者随着公允价值预测能力的提高而增强。其次,课题组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探讨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认为新的金融工具准则导致主观判断增加,将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并加大监管难度,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将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第七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研究。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研究,课题组首先检验了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选择的动机及影响因素,发现资产负债率高、管理层持股比例高、投资性房地产比重高的非国有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公允价值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能性越大;实际控制人为非国有的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能性更高,实际控制人为国有的公司更愿意采用成本模式以便在需要时通过处置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操纵;房地产市场是否活跃对计量模式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其次,课题组检验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层次的适用性,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的应用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公允价值估值方式和估值方法的选择都与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全面应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尚不成熟。最后,课题组检验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与股价同步性,发现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空间,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真实公允价值成为管理层控制的私有信息,私有信息融入股票价格,降低了股价同步性,但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与股价同步性显著负相关;会计信息透明度提高了投资者挖掘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私有信息的边际成本,抑制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披露金额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第八篇,商誉公允价值研究。

关于商誉公允价值研究,课题组首先检验了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发现商誉减值与股价和股票收益均显著负相关;亏损公司由于存在大清洗动机,其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较低,高质量内部控制和高质量内部审计则显著加强了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其次,课题组检验了商誉减值与分析师盈余预测之关系,发现上市公司是否发生商誉减值以及减值的规模均与分析师盈余预测显著相关,即商誉减值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提高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歧度,并且减值规模越大,不利影响越显著;商誉减值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不利影响仅存在于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中。最后,课题组检验了商誉减值的盈余管理动机并取得了证据,具体表现为盈余平滑和“洗大澡”;公司业绩、CEO特征、债务与薪酬契约以及外部监督机制均会对商誉减值造成影响;审计质量和股权集中度抑制了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下的商誉减值行为;商誉减值的确认存在不及时的问题,且平均滞后一到两年。

附录一,公允价值信息采集及指数构建的调查分析。

本课题组为考察不同行业主要产品的公允价值获取途径和征询公允价值指数设计建议,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先后到五省区典型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不但搜集到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而且通过访谈了解到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指数构建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实务界人士的期待和忠告。

附录二,公允价值会计适用性研究。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在转型经济国家的适用性,课题组从制度变迁角度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和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发现较之成熟市场,上市公司的盈余和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随着会计规范的改进和市场机制的发展显著提高,盈余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保持稳定并且显示轻度降低的趋势;账面价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显著增加;未发现由于会计准则与IFRS趋同及之后的公允价值会计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对盈余和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改善有贡献。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