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资本论》研究的研究

2024年02月29日15:4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南京大学葛扬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论》研究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AJL00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侯祥鹏、严紫翔、张建平、孙睿、张薛梅。

《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习近平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自其20世纪初在中国开始传播、运用和发展以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学习和研究《资本论》是学术理论界面对的重要课题,而梳理、总结、展示这些研究成果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在建立我国《资本论》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量化分析,廓清了我国《资本论》研究成果面貌,讨论了我国《资本论》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总结了我国《资本论》研究特征的演进,从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状况有了总体的、深入的、客观的、科学的把握。

该成果通过中国知网(CNKI)下的期刊文献数据库、会议文献数据库、学位文献数据库,以及通过书目工具书和大型图书馆检索著作,建立了1949~2016年我国《资本论》研究文献数据库,其中,期刊文献数据库包含6282篇期刊论文和28629条引文;会议文献数据库包含398篇会议论文和1782条引文;学位文献数据库包含291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17751条引文;著作文献数据库包含720部图书。基于这些基础数据,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资本论》研究状况。

(1)从研究数量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文献总量呈现较为明显的指数化增长态势,同时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949~1977年为起步期,文献数量在缓慢增长后随即陷入停滞状态;第二阶段1978~1991年复苏期,迎来我国《资本论》研究的第一个高峰;第三阶段1992~2016年发展期,文献数量平稳增长,特别是近年增长加速,迎来了我国《资本论》研究的第二个高峰。

(2)从研究队伍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资本论》研究作者群体。这一作者群体主要以具有高级学术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者为主,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年龄(这里是指发表或出版文献时的年龄)分布广泛,既有20岁左右的青年学子,亦有年逾九旬的学界前辈。整体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队伍比较稳定,处于老作者能持续、新作者能加入的良好的动态平衡状态。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学术产出水平和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这些核心作者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动态更替,或者是前一阶段的核心作者在下一阶段继续保持为核心作者,或者是前一阶段潜在核心作者成长起来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作者,或者是在新的阶段迅速成长起来的核心作者。

(3)从研究机构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的学术机构分布广泛,包括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党政部门、解放军系统、社会科学院系统等。特别是高等院校是我国《资本论》研究的主要基地,其中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丰富、学术影响力大的核心研究机构。

(4)从研究媒介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已形成了包括学术期刊、学术会议、高校研究生教育、出版社、基金等多方参与的格局。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1949~2016年,我国涉足《资本论》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共有1113种。在这些期刊中,那些刊载相关论文数量多而又具有较高利用率的少数重要期刊就成为我国《资本论》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学术会议是最新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2000年以来我国《资本论》学术会议数量明显增多。从会议延续性来看,既有一次性主题研讨,也有系列化制度化学术年会;从会议级别来看,既有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也有全国性学术会议,还有地方性学术会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对于我国《资本论》研究的传承与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最初几年的缓慢增长之后,我国《资本论》研究学位论文数量在2010年前后明显增多。这些博士、硕士生的来源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大部分院校只发表了一两篇博硕士学位论文,而个别院校则发表了大部分博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社是《资本论》研究著作出版的重要平台。我国出版社对于《资本论》研究著作有着较为广泛的参与,从隶属关系来看,既有全国性出版社,也有地方性出版社;从业务范围来看,既有综合性出版社,也有专业性出版社;从地域分布来看,除西藏外的全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都有出版社出版《资本论》相关著作。其中又有若干家出版数量居前的出版社,它们是我国《资本论》研究著作的核心出版机构。

基金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科研资助形式,对激励、支持《资本论》研究人员进行高水平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资本论》研究已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乃至高校各级制度化基金支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国家级基金项目的主体,教育部经费资助是省部级基金项目的主体,校级基金也资助了与《资本论》教学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这些基金对《资本论》研究的资助具有多方位、广覆盖、大力度的特点。

(5)从学科视角和研究主题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已形成了以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为主的多学科视角研究体系,其中以经济学研究为主,所涉领域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研究主题范围不断扩大。这些研究主题既有对《资本论》基本问题的长期坚持,也保持了对新生事物的高度关注;在牢牢把握《资本论》基本研究主题的同时,既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密切联系国际重大发展趋势与变化。具体体现出四大特征:一是基本主题的长期延续;二是同一主题的逐步细化;三是新兴主题的不断拓展;四是主题状态的动态调整,新的社会实践可能会成为热点研究主题或新兴研究主题,边缘研究主题可能会逐步淡出研究领域或是由于新事物的催生而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主题。

(6)从引文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文献的学术规范性不断提高,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标注日趋规范。这些参考文献以图书文献为主,其次是期刊论文,近年来参考文献类型逐渐呈多样化趋势,包括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以及报告、法规、汇编乃至电子文献等。图书文献主要体现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献。

(7)从重大理论问题来看,主要包括《资本论》的逻辑、方法、内容与体系、唯物史观,劳动价值理论,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虚拟经济与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权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等。

(8)从研究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原理运用形式的变化方面。

从研究主题的变化来看:一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对《资本论》基础理论的探讨,运用《资本论》分析经济问题,对《资本论》体系结构的分析等;二是研究程度不断加深,或者运用《资本论》中的不同理论去解释同一个经济问题,或者运用《资本论》中的同一个理论去解释不同的经济问题;三是研究主题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2001~2006年主要是《资本论》基础理论探讨,2007~2013年主要是《资本论》理论的应用阶段,2014年开始着重于《资本论》理论的拓展。

从研究方法的变化来看:一是从形式逻辑转向辩证逻辑,早期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形式逻辑法”,即在《资本论》的概念、范畴基础上探索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近期更多采用“辩证逻辑法”,即研究《资本论》的理论体系与现实经济运行的关系;二是从“抽象—具体”转向“具体—抽象”,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三是从逻辑论证转向数学建模,数学建模主要是为了解决逻辑论证中出现的争论,是对《资本论》逻辑论证方法的重要补充。

从原理运用形式的变化来看:一是从文本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国内加强《资本论》应用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过来证实《资本论》理论的正确性;二是从国内研究转向国际研究,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国内《资本论》研究拓展国际视野,为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服务;三是从完善理论转向发展理论,特别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资本论》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人才队伍有老化迹象,青年学者的培养亟待加强。期刊论文作者的平均年龄为455岁,会议论文作者的平均年龄为499岁,著作作者的平均年龄为545岁。60岁以上作者人数占到作者群的30%左右,很多年逾八旬的作者仍笔耕不辍,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尚凤毛麟角。二是学术传承存在隐忧。这主要体现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间的学术传承脉络尚未成形。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博导—博士生、硕导—硕士生这种两代学术传承现象,但尚没有三代学术传承现象,即形成这样一条学术传承脉络:博导指导博士生,而后博士生成长为硕导,再后硕导指导自己的硕士生。再考虑到样本文献中第一篇《资本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出现于1998年,在前后20年的时间段中尚没有一例这样的传承链出现,一方面说明在《资本论》研究领域做出卓著的学术成果确实需要殚精竭虑,另一方面也表明这种学术传承确实尚未清晰可见。三是对外文文献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外文文献参考引用不多,所参考引用的马恩著作99%为译文,即便是博士研究生对于《资本论》外文文献的掌握程度也极其有限。这不利于我国展开对《资本论》的深入研究。四是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引介不足。引进文献的缺乏必然导致对世界范围内《资本论》研究状况的无知,更遑论领先世界研究水平。

总之,该成果以量化的方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于推动我国《资本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拓展了《资本论》的研究思路。课题以《资本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为基础,把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作为时间跨度,对中国学者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关于《资本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客观研究,把握《资本论》研究的历史脉络和总体特征。二是展示了《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中国学者关于《资本论》的研究,体现出《资本论》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也体现出中国学者对《资本论》的创造性研究,是《资本论》在当代中国重要价值的展示。三是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经过60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学科。通过该课题研究,对60多年来中国《资本论》的研究有一个宏观整体认识,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