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2023年07月18日08:57来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会议现场

2023年7月1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国二招宾馆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增进民生福祉与优化社会保障结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和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为大会致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国家医疗保障局原副局长陈金甫、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先后作了大会报告。来自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的有关司局领导和5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郑功成会长与王杰秀副会长先后主持了全体大会。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在讲话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通过优化社会保障结构增进民生福祉也是学界的长期心愿。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人民经受住了考验,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容低估。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征,当经济形势严峻时,其资金使用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着眼于民生福祉的提升,中国古代流传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等说法也准确表达了民本思想和政治哲学。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他进而指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这是民生的三大支柱。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人民群众才能维系生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人生价值;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二是教育、卫生和文化,这是人民群众立足于长远发展的需求。教育是富民强国的根本之策,教育公平体现未来发展的机会公平;医疗卫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素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安全需求,包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这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此外,要重视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权益是否得到了切实保护,要严格防止在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水库移民、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他强调,做好民生工作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充分认识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充分认识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做好民生工作还要强调做实事,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做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民政部对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以来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同时系统阐述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他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第一,围绕实现“覆盖全面”目标,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制度转型升级。一要优化功能定位,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二要扩大覆盖范围,落细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政策,将救助保障政策向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人口延伸;三要创新救助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特殊困难人员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四要强化风险预防,建立健全预警指标体系,积极谋划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第二,围绕落实“分层分类”要求,持续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一要做好对象分层和精准认定,进一步优化救助圈层和类型划分,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多维瞄准机制;二要拓展优化救助项目分类,进一步拓展不同类型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措施,强化救助服务与需求匹配;三要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联动,加强全国慈善组织参与“救急难”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支持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帮扶。第三,围绕强化“综合高效”救助,不断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系统集成。一要加强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引导各地在党委领导下,推动党建和社会救助工作深度融合;二要加强部门协同和资源统筹,进一步强化基本生活救助与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加强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建设;三要探索基层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协同配置各类为民服务资源;四要强化数字赋能,优化办理时限和流程,推动社会救助事项向移动端延伸,继续加强主动发现机制建设,摸排发现无法提出救助申请的特殊困难群众,及时给予救助帮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学术大会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梳理总结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宝贵经验,找准人民对更完善社会保障的向往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社会保障优化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充分利用专家汇聚、深耕专业的优势,不断深化社会保障领域学术理论研究,积极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着力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形成了一批学界业界知名的学术活动品牌,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咨政报告,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介绍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支持情况。他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如何更好聚力民生福祉、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立足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服务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站稳人民立场的学术自觉,着力关注研究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保障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要发挥学术平台作用,深化新时代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聚焦社会保障事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协同研究、交叉研究和研讨交流,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研究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推出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积极贡献;四是要增强社会智库功能,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供有关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政策评估等决策咨询服务,积极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社会保障故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题为“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为做好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遵循。他认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目标方位,要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深刻认识“两个确立”是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的根本所在;二是深刻认识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定位;三是深刻认识社会保障体系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的新使命;四是深刻认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目标;五是深刻认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任务。他还指出,应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着重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全覆盖,要持续推进参保扩面,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政策,实现更加充分保障;二是促改革,要围绕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扎实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稳妥实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三是防风险,要防范社保基金安全风险,持续强化社保基金监管,进一步筑牢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风险防控机制,守护好参保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四是强规范,要加强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促进养老保险等社保制度加快成熟定型,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社保权益;五是优服务,要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在题为“健全医保法治体系建设 推动医保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大会报告中指出,推进法治医保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动多方、实现全民稳定预期的必然需求,是医疗保障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医疗保障领域法治建设基础薄弱,法律体系不系统、不完善,亟需加快医疗保障法立法步伐。他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推动出台了《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同时制定出台了六部部门规章,积极开展医疗保障法立法工作。他进而指出,当前推动医疗保障法立法工作存在部分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央地事权,固化已有改革成果,推进更多改革事宜,提升医保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统一性、平衡性、可预期性;二是关于城乡居民依法参保问题,随着居民个人缴费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困难家庭和年轻健康群体参保积极性下降,维持全民覆盖目标的压力增大;三是关于长期护理保险是否纳入规制问题,长期护理保险是否属于医疗保障范围、是否由医疗保障法进行规制仍存在分歧;四是关于医药集中采购是否纳入规制问题,目前集中招采制度是否纳入医疗保障法规制以及如何与政府采购法保持衔接仍值得研究。他强调,当前应严格按照立法流程,推进调研、征求意见、文本起草等相关工作,广泛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调查研究、座谈交流,加强部门协同和立法衔接,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在题为“规范有序地发展新型商业医疗保险有利于优化医疗保障结构 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医疗保障制度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基础性制度保障的功能作用,但是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还存在诸多弱项、短板和不足。其中,医疗保障体系结构失衡,基本医保“一保独大”而多层次保障严重不足,尤其是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弱势。他表示,近几年各地创造性推出的新型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表明,规范有序地发展新型商业医疗保险有利于优化医保结构、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对此,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其规范有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健康福祉需要。他强调,规范有序地发展新型商业医疗保险,需要重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深谙产生背景,深刻认识发展新型商业医疗保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新型商业保险是在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势弱、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难以解决的背景下由政府相关部门与商保机构共同参与、探索推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医保项目的创新产物。二是深研现实场景,辩证看待新型商业医疗保险取得的初步成效和潜在的隐患风险。要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商保机构机制灵活、管理专业的优势;要真正构建社商之间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深谋发展前景,坚持民生至上、创新引领、规范有序、优势互补、协同推进新型商业医疗保险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在题为“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大会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党和国家始终将社会保障作为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紧抓不放,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他认为,应当从保障内容、保障水平、保障主体、保障对象的多层次四个维度深刻理解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把握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定位,根据不同层次的结构特征制定不同的保障政策,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效益最大化。他还指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伴随着党中央吹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慈善事业在增进民生福祉、优化社会保障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保障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慈善从业者肩负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他强调,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需要做到六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对慈善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进一步加强慈善领域法治建设;三是进一步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四是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慈善文化;五是进一步加强慈善行业自身建设;六是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在题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的6大指标”的大会报告中指出,衡量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包括6大指标。关于“覆盖全民”原则,传统的社会保险制度及参保方式不能完全适应诸多流动性强的就业状态,应当总结以往经验,制定高质量的全民参保计划,其中要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为重点,进行制度、政策和管理的创新。关于“统筹城乡”原则,应在制度上实施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操作上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制度之间的转续和结算,在结构上引导社会保险由乡到城的转变,尽可能将符合条件的城乡流动群体纳入职工养老、医保制度,逐步改变参保的城乡结构。关于“公平统一”原则,应结合新时代的新风险和新需求补齐短板,及时配置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提高统筹层次,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经办管理数字化转型。关于“安全规范”原则,要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从整体性的角度提升整个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强度;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关于“可持续”原则,应从实施渐进式延退、健全待遇调整机制、增加战略储备和提高法治化程度四个方面下功夫。关于“多层次”原则,应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国家医疗保障局原副局长陈金甫在题为“高起点高质量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大会报告中指出,长期护理保险作为新险种,理应在制度机制上高起点设计,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止步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框架和基本概念设计,而是需要将概念研究转化为政策和机制,将目标设计转化为基准和尺度,将关系聚合到共识和规则,以数据化为抓手设计制度政策。为此,要正确处理好数据与保险、数据与机制之间的关系,找到政策基准,掌握管理尺度,建立作用机制,还原客观效果。在设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待遇和服务时,要统一规范标准,避免未来产生待遇差,引起社会反弹。同时,需建构长期护理保险的机制杠杆,以基金为支点,以购买为杠杆,建立服务供给的成本控制、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的作用机制。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利用支付来调节资源配置,发挥战略性购买对护理服务的支配作用,提供高效服务。不仅如此,还应大力发展社区护理和居家护理,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技术化和产品化,开发更多护理产品,转变当前完全依靠人工提供服务的现状,建设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体系。此外,要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的治理模式,关注社会参与、技术变革以及市场力量发挥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推进经办社会化、供给市场化、服务技术化,厘清政府、社会、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在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牢牢守住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用好用活战略性购买,依靠市场机制并尊重利益机制,重视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而非固守传统治理方式。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题为“优化结构是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己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事实上己经成为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提速和国家推进共同富裕力度的持续加大,又为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必须尽快进入成熟、定型的新发展阶段,而且是需要有倒计时紧迫感的关键性发展阶段。他进而指出,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责任共担、互助共济、权益保障等方面均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总体上呈现出重城市轻乡村、重体制内轻体制外、重经济保障轻服务保障、重基本保障轻补充保障、重政府与单位责任轻个人责任、重地方利益轻国家利益等结构性失衡现象,这己经形成路径依赖,造成失衡的利益格局,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改革的全面深化。他强调,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追求综合效应、做好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为全面优化社会保障结构提供科学的理论蓝图和行动方案。在制度建设方面,立足于补短板、强弱项,强化法定保障制度的公共品属性,强化国家认同与集体主义,以统一性为目标,争取在2035年前能够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当向乡村人口、低收入者、体制外劳动者及灵活就业者倾斜,加大对服务保障的公共投入并撬动市场与社会投入。在责任分担方面,应当以促使主体各方均衡分担社会保障责任为目标,强化个人责任,形成有能力者多担责任的新格局。在权益保障方面,应当以缩小差距、促进平等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权益不公问题,不仅要实现共享,而且要逐步走向公正的共享。他表示,现在已经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建制关键期,优化结构构成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前提,更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7月16日下午,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平行举行两个综合分论坛、养老金分论坛以及博士生分论坛,45位专家学者和17位博士后、博士生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综合分论坛(一)

在综合分论坛一上,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我会监事、南京大学教授童星和我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主持了此次会议。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作了题为“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结构优化”的发言,西北大学教授席恒作了题为“社会保障结构优化与民生福祉功能充分实现”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延中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调整”的发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作了题为“摩尔定律视域下信息时代财富积聚与分配逻辑及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优化研究”的发言,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作了题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焦点问题”的发言,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作了题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集成、协调高效’”的发言,浙江大学教授林卡作了题为“‘提低扩中’与社会保障政策:探索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的发言,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的转型及实现路径”的发言,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作了题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完善的路径分析——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三体系的分析框架”的发言,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丛树海作了题为“财政民生支出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历史使命”的发言,北京大学教授刘继同作了题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范式与中国化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理论学派”的发言,南京大学教授严新明作了题为“基于人的脆弱性的社会保障元理论研究”的发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志明作了题为“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活品质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创新性贡献”的发言,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涛作了题为“少子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协同应对”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凯旋作了题为“意大利公民基本收入制度的演变及前景”的发言。与会者认为,结构优化是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现了制度转型和范围扩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但需认识到,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伴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社会保障子系统之间、社会保障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综合分论坛(二)

在综合分论坛二上,来自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团到家的15位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作了发言。我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和我会常务理事、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赵建国主持了此次会议。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作了题为“加快完善新业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发言,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作了题为“数字化时代社会保障的结构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发言,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杨建海作了题为“非缴费型养老金:新业态趋势下国民养老风险的政策回应”的发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吕茵作了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的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作了题为“从风险的制度化到制度化的风险: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发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娄宇作了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属生活类社会保险制度构建”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华颖作了题为“关于完善平台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思考”的发言,美团到家公共战略中心高级总监孟续铎作了题为“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探索”的发言,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作了题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作了题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困境及解决方案——以上海市为例”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作了题为“最低生活保障30 年回顾与未来展望——基于政策过程的分析”的发言,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杨方方作了慈善经济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静华作了题为“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协调机制与优化路径——以J县医保防贫应用为例”的发言,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作了题为“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的政策研究”的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保荣作了题为“中国惠民保产品的性质、利益相关方与未来发展分析”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劳动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和不适应性,众多新业态劳动者游离于社会保险的保护之外,应当尽快形成数字经济生产方式下社会保险制度创新的新思路,将新业态就业者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完善各项制度,在夯实政府主导的法定保障制度的同时,积极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养老金分论坛

在养老金分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的15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我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和我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主持了此次会议。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一天作了题为“基金行业未来会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致辞,湖南大学教授李连友作了题为“提高养老金体系的抗脆弱性,促进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作了题为“基于全生命周期养老的家庭资产优化配置”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作了题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目标与风险策略分析:以德英美三国实践为借鉴”的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孙守纪作了题为“中国企(职)业年金的投资目标与长期投资”的发言,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胡秋明作了题为“金融深化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再贵作了题为“成立社保精算机构尚待破解的认识障碍”的发言,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王雯作了题为“加拿大第三支柱注册退休计划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政策协同机制的分析”的发言,北京大学教授郑伟作了题为“促进更多劳动者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作了题为“养老金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六个着力点”的发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吕学静作了题为“补短板建立中国国民年金制度,优化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的发言,浙江大学教授张翔作了题为“建立国民基础养老金促进共同富裕”的发言,四川大学教授蒲晓红作了题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节农村收入分配差距效果研究”的发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郭鹏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质量”的发言,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龙玉其作了题为“家庭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障政策的反思与重塑”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养老金制度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与使命,需要通过加快发展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与结构优化来促进养老金制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提高养老金的参保质量,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与农民工群体的参保质量,使更多劳动者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居民与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

博士生分论坛

在博士生分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16位博士生作了发言。我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丁纯和武汉大学教授张奇林主持了此次会议,我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西北大学博士生余澍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范式转型”的发言,浙江大学博士生刘来泽作了题为“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发言,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任斌作了题为“养老金基金化改革:模式、进程与中国进路”的发言,北京大学博士生严秋斯作了题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权利基础与立法选择”的发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王羽作了题为“我国基本养老服务的政策演进和实践模式”的发言,南开大学博士生郭锦蒙作了题为“中国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体制机制研究”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郑舒文作了题为“我国军人保障制度的演进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发言,南京大学博士生程中培作了题为“城市低保制度瞄准偏差的自由裁量逻辑”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海漪作了题为“以高质量慈善医疗推动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发言,北京大学博士生李翔作了题为“医疗风险保障与宏观效率——基于市场设计的视角”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苏泽瑞作了题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社商衔接:惠民保的定位及发展取向”的发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焦月作了题为“父母医疗保险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的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谷玉莹作了题为“个人网络求助的现实风险与优化路径”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尹吉东作了题为“基本儿童服务发展的现实逻辑”的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谌基东作了题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转型:历史、逻辑与镜鉴”的发言,清华大学博士生唐思思作了题为“公共管理期刊视野下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2000—2021年SSCI期刊论文的主题建模分析”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此次博士生分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研究选题新颖、视野开阔,体现了博士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专业素养和现实关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夯实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秉持社会保障的正确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促进社会保障理性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保障在解除全体人民后顾之忧、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