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廖祥忠:答好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题

廖祥忠2022年11月28日09:40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答好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题

作者:廖祥忠,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要求。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背景下,面临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我们要担起历史使命,鼓足理论勇气,提升实践艺术,写好时代答卷。

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信息革命引发传播环境剧烈变化,舆论引导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党中央迅速作出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相“加”到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主流舆论巩固壮大,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伴随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上升,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宏愿,进一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人们的共识。

放眼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驱动着国际局势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复杂演变,美西方社会表现出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乃至中国文化的一系列负面过激反应,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不适应和不理解成为美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走向的心理症候。针对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党中央审时度势,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作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大部署。回应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题,新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其使命不仅在于传承思想理论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和媒体走出去的历史实践经验,而且要用系统思维和工程逻辑,实现舆论工作的内外联动,聚焦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全维度、全流程、全元素。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实现内宣外宣一体联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搭建国际传播的新型主流平台;动员多元传播主体,畅通多种传播渠道,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创新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达;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要围绕两个大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并致力于推动构建以真正的多边主义为核心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为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提供从顶层设计、研究布局到实践探索的系统性支撑。

推动国家形象“理”与“象”辩证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要求。伴随中国硬实力的快速提升,以及一系列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的出台与落地,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构建显得愈发重要。如何解码新时代中国形象之“理”即阐释好中国形象的时代本质,如何描画新时代中国形象之“象”即探索出中国形象的呈现方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急迫问题。

“理”是“象”的基础,是坚守的价值和稳定的叙事,保证“象”不会偏离本质;“象”是“理”的外化,是价值的载体和叙事的媒介,促使“理”可以被传播和被理解。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传播工作要么侧重“理”、轻视“象”,导致缺乏表达工具和传播媒介,陷入“有理说不出”的困局;要么聚焦“象”、忽略“理”,缺乏价值支点和逻辑力量,导致“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回答好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题,我们需要洞察“理”与“象”的辩证统一,尤其是在充分认知国际舆论场多元主体和复杂关系的前提下,明晰中国故事的历史逻辑和世界方位,提升自身传播能力、创新国际传播理念、推动国际舆论格局变革。在夯实中国之“理”价值立场的同时,加强“象”的创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动构建信息时代人类文明传播和交流的共同体。

具体而言,实现“理”与“象”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上,要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以媒体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为系统应对国际舆论环境变化锻造了内力,也推动着传播场域的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同构,这是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理念上,要推动国际传播思维升级,实现新闻传播与信息传播的同构,进行学科、学术和话语的系统化创新,为国际社会提供超越传统国际传播的新范式;在方式和内容上,要实现国际传播方式转变,让艺术传播与文化传播同构,遵循国际传播规律,提高传播艺术,并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相结合,增强不同文明的情感共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建构国际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答好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题,肩负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需要系统设计,久久为功,处理好目标的短期性与长期性、工作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视野的本土性与全球性等一系列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研究者而言,回答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题,最根本的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助力实现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新闻传播与信息传播、艺术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同构。

建构国际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推动国际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展创新。在学科体系方面,立足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聚焦多学科交叉,充分融合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区域国别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等,打造跨学科发展新空间和跨学科知识生产新平台,实现从新闻传播到信息传播的范式跨越,积极应对国际传播的深度媒介化与虚实同构新生态。在学术体系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经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其他国家有益理论资源,从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技术与文化、科学与艺术、语言与区域的互动出发,推动交叉研究和前沿创新。在话语体系方面,阐释和传播以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识性概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根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就有潜力发展成为具有真正国际视野、包容性价值、引领性影响的国际传播理论新范式,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和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队,中国传媒大学近年来致力于以信息传播新范式引领国际传播学科和平台建设,通过融合发展信息传播理论和全面布局区域国别研究推动学科发展,通过高质量建设和高标准运行国家舆情实验室系统提升国际传播资政服务能力,通过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战略科研平台创新国际学术交流新模式,通过开设“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硕士班、“国际传播博士、硕士白杨班”等打造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高地。立足“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中国传媒大学正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为己任,努力为答好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题提供智慧。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