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社科基金项目纵横谈】造纸术与印刷术如何经“一带一路”传遍世界

2022年05月20日11:58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多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挥课题项目的引导作用,统筹规划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出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添砖加瓦。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2022年4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今日起开设《社科基金项目纵横谈》专栏,记者选取结项项目中与出版传媒相关的若干项目,邀请项目主要负责人介绍研究情况,助力研究成果的普及传播,期望对新时代新闻出版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安伦团队申报的“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一带一路’上的传播及影响研究”,2017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批准立项。该项研究历时4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研究成果是此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验收的368个申请结项的18个“优秀”者之一。

项目负责人万安伦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评审专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侨大学副校长,他的《美德照亮人生·爱国卷》曾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另一部专著《中外出版史》曾入选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图书目录。针对“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如何经‘一带一路’传遍世界”这一话题,万安伦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造纸术与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发明尽人皆知,今天研究这两项发明及传播有什么学术价值?

万安伦:此前,学界对于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海外传播的单体研究略有成果,但非常不够。而将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进行并列研究者尤缺,更为稀见的是将其与“一带一路”进行直接的和对应性的研究。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中有两项是属于出版领域的,其一是造纸术,其二是印刷术。这两项发明对于人类文化的生产范式和人类文明的演进模式起到了台阶式的提升作用,其作用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中国是植物纤维纸的原创发明国,也是雕版印刷术、活版印刷术、套版印刷术“系列印刷术”的原创发明国,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然而,近年来这两项发明的归属权却颇多杂音。

本课题通过挖掘和厘清造纸术和印刷术通过“一带一路”传向世界各地的节点性和标志性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将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布世界的过程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母国地位就不证自明,其发明归属权也不争自得。同时还向世界宣告,中国是具有重大科技原创能力和传统的国度。这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塑造文化中国和原创中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什么要从“一带一路”的视角研究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播?

万安伦: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与“一带一路”不仅存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同时存在空间上的一致性,此外还存在逻辑上的自洽性。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通过“一带一路”传向世界。“一带一路”在传播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过程中提升了文化品格、精神价值和历史地位。

“一带一路”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最重要的通道,从“一带一路”的视角研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一方面可以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国际传播路径和重要传播节点及关键传播人物清晰准确地梳理和描画出来,并探究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在演进与传播中的各个历史节点、地理节点和人文节点,明晰两种技术究竟是如何从东亚中国传播辐射整个世界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深世人对“一带一路”的全面认知,它不仅是一条关于丝绸、陶瓷、茶叶等的运输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中华出版文化的传播弘扬之路,更是一条古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表达之路。

在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全球化传播后期,由于中国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和盲目自大,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和落后挨打,造成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受到了历史的遮蔽及“蜻蜓点水”式的西方话语重构。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先进性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与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传播的乏力性,形成强烈反差。厘清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一带一路”上的传播节点和传播线索,确证中国在世界出版史上的地位及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通过考察探究“一带一路”这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以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播路径与逻辑,有利于为“一带一路”的倡导和践行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从而将深度连接、文明互鉴、共存包容的全球化推向纵深。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请问对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一带”中的传播,有哪些新发现?

万安伦:研究发现,新疆、撒马尔罕、北非、西班牙、意大利等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西传的关键节点。印刷术在新疆地区完成从直角方块汉字向弧角拼音文字的转化,这对于印刷术向广大的拼音文字地区的传播解决了技术难题。

弓马天下的元朝是全朝全域使用纸币的,为了纸币印刷精美及防伪需要,将传统雕版印刷技术与新兴活字印刷技术结合起来,在主体雕版的基础上采用植字、套色、叠印等技术,逐渐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套版印刷技术。

研究发现,德国古腾堡的活字印刷为了字模的稳固,学习和借鉴了中国活字印刷的铁线固字技术,这是古腾堡的机铅活印技术受中国活印技术影响的一个直接的和重要的证据。

研究还发现,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沿陆上丝绸之路北线直接传播到欧洲大陆是一条重要而便捷的传播通道。特别是在蒙元时期,由于其疆域广大和开放政策,加上四大汗国的一体联动,该时期是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外传的黄金时期。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一路”中的传播,有哪些新发现?

万安伦: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在海上丝绸之路即所谓“一路”上的传播堪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即所谓“一带”上的传播。研究发现,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到日本主要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这条线有两条支线,一条是直接跨海,还有一条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跳板,从朝鲜半岛南端越过较狭窄的对马海峡,这条支线的风险和难度要比从中国海岸直航日本岛要小。日本的第一套活字印刷设备,更是通过战争手段直接从朝鲜半岛掠夺过去的铜活字,而朝鲜半岛的活字印刷技术源于中国。

造纸术和印刷术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南亚群岛和欧洲海运发达国家。虽然中国造纸术早在公元900年左右便通过阿拉伯地区传播到荷兰、西班牙等西欧国家,但当时并未引起欧洲人的重视。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欧洲纸张需求量增加,加之大航海时代开辟的海路便利了纸张以及原材料的运输,海运比较发达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才重视纸张的运输和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扩张,造纸业和印刷业也逐渐由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航海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传播到美洲和大洋洲。至此,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最终完成环球传播。这对于人类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是切实和巨大的。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对外传播及影响研究,值得学界和社会各界重视和投入。

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经过了世界各地人民群众的改良和提升。如开罗纸加入棉花,意大利纸用旧布制造,直至欧美大机器造纸技术的成熟。再如在中国活字印刷思想启发及相关技术影响下,古腾堡探索发明出机械铅活字印刷技术。近代以来,经过“留洋升级”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又“反哺”其发明母国——中国。人类文明就是在这种接力协进中逐渐走向辉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