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022年04月13日08:41

浙江大学汪维辉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BYY06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核心词”(corewords/headwords),就是表示“核心概念”的那些词。“核心概念”是指全人类所共有的那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在多数语言中都是用词(word)来表达的,而不是用短语(phrase)。在一种语言的词库里,核心词的数量虽然不大,但都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批词,它们具有全民性、稳定性和能产性等特点,在语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也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研究核心词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是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它在汉语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再次,对方言比较和分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成果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中的100个核心词(见文后所附词目),研究目的是,通过广泛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描写和统计相结合,厘清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历史演变线索及方言分布情况,为读者提供有关每个词的比较详尽的基本资料;在充分占有材料、详尽准确描写的基础上,探讨核心词历时演变的客观规律。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分三章概述了汉语核心词研究的相关问题及主要研究结论:第一章“核心词及其研究”,介绍了什么是核心词、为什么要研究核心词、研究目标、材料与方法。第二章“汉语核心词面面观”,总结了汉语核心词的主要类型和演变规律,把汉语核心词的历时演变类型归纳为五种,讨论了演变的动因、“纵”和“横”的关系、类概念的确立和类名(上位词)的形成以及核心词与汉语史分期的关系。第三章“汉语核心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讨论了100词表的修订、重建史实、深入调查方言、汉藏语眼光和研究者的基本素养五个问题。下编“分论”,是对汉语100个核心词历史与现状的具体研究,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副词六类,逐个描述核心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情况,每个词条包括音、形、义、词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时演变、方言差异、小结诸项,其中历时演变和方言差异两项是研究的重点。

该成果的重要观点如下。

(1)对“核心词”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认为有人称作“核心语素”既不准确,也无必要;同时对斯瓦迪士(M.Swadesh)100核心词表的选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更换了其中的两个词。

(2)核心词既有稳定性,也有可变性,根据历时的稳定性和共时的一致性,可以把汉语的100个核心词大致划分为四级,一级稳定性最高,一致性最强,依次递减。其中一级词23个,二级词32个,三级词14个,四级词31个。

(3)从历时的角度把汉语核心词大致分成五种类型。

①稳定少变型。在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中,有一部分核心词从古到今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现代方言中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这部分词是汉语核心词中最稳定的部分,可以称之为“泛时空词”。

②归一型。指在上古汉语中表达某个概念有两个以上的词,到现代汉语只剩下其中的一个。如“皮、肉、牙、游泳、多、绿、我、你、谁、不”等。

③双音化但词根未变型。这一类为数不算少,绝大部分是名词,可见采用加缀法构成双音词是名词复音化的主要途径。也有一些不是用加缀法的。如:男→男人/男子,骨→骨头,发→头发,耳→耳朵,鼻→鼻子,舌→舌头,膝→膝盖,乳→乳房,虱→虱子,尾→尾巴,羽/毛→羽毛,爪→爪子,种/子→种子,叶→叶子,月→月亮,星→星星,石→石头,沙→沙子,名→名字/名儿,见→看见,知→知道。

④历时更替型。就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词形来表示(即所谓的“古今词”),新词对旧词发生过历时替换。这一类型在100个核心词中约占1/3,如:首→头,目→眼/眼睛,口→嘴(巴),足/趾(止)→脚,颈/领/项→脖子,腹→肚子,犬→狗,卵→蛋(弹、鴠),木→树,本→根儿,日→太阳,食→吃(吃),饮→喝,啮(啮、囓)/龁/噬→咬,闻→听见,寝/寐/卧/眠→睡,行/步→走,卧→躺,立→站,执/持/秉/握/将/把/捉→拿(拏),与/予→给,寡→少,赤/朱→红,寒→冷,盈→满,良/善/吉/佳→好,此/是/斯/兹→这,彼/夫→那,何/胡/奚/曷→什么,皆/咸/悉/佥/胥/尽/俱(具)/均/总→全/都等。这一类是研究的重点。

⑤其他。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上述四类的类型,比如并存型(路/道;干/燥)、避讳改音型(鸟),等等。

(4)提出了汉语核心词演变的三个主要动因。

①同音竞争。“头”替换“首”可能就是缘于同音竞争。“首”与“手”上古和中古都同音,而且分布相似,容易产生同音冲突,导致表意不明晰,所以后来“首”就让位于“手”,用“头”来称呼了。

②避讳。避讳是引起汉语核心词新旧更替的一个常见原因。汉语中的避讳有两类,一类是人类语言共同的,比如委婉语,“蛋”替换“卵”就是此类避讳造成的,除了用同义词替代外,有时还会采用改音的方式,比如“鸟”从端母改读成泥母,也是出于避讳;另一类是避皇帝的名讳,比如“满”取代“盈”就跟避西汉惠帝刘盈的名讳有关。

③通语基础方言的变动。不管在什么时代,首都所在地的方言都占有优势地位,一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通语的基础方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首都屡经变动,导致通语的基础方言也随之而改变,这也是引起核心词发生新旧更替的原因之一。比如,“站”在明代以后不长的时间里在广大的官话区替换了“立”,可能就跟明代曾经建都南京有关。

(5)对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做了比较详尽深入的研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新发现和新观点。

①核心词表现出很强的时空对应性,可以为确定各大方言区的形成时间和相互间的亲疏关系提供客观依据。纵横结合研究汉语词汇是一条康庄大道,研究前景广阔,有大量的课题可做。

②汉语史上,核心词的演变历代都在发生,但大规模的演变主要是在唐以后的近代汉语阶段,所以把唐以后的汉语划分为近代汉语是有充分依据的。其次是东汉—隋的中古汉语阶段,也是演变比较频繁的一个时期,一批核心词的新旧更替可以为中古汉语这一汉语史的分期提供支持。

③上古汉语下位词丰富而上位词贫乏,中古以后上位词明显增加,许多下位词被淘汰。不仅名词如此,动词和形容词也有“上位化”的现象。这一点在核心词上有充分的反映。这可能与汉族人民的认知发展有关。

④核心词通常不易被借用,但这不是绝对的。如历史上同样大量从汉语借入词汇的日语和朝鲜语,日语的“肉”就用汉语借词,没有固有词,而朝鲜语则仍用固有词(),“肉”只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至于一些具体的观点和研究结论,这里从略。

三 成果的价值

一是为科学的汉语词汇史的建立奠下了一块基石,这样大规模、成系统地研究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这是第一次,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言事实,全面展示了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历时演变过程和方言分布差异,并首次对许多词的共时分布状况做出了历时的解释,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汉语词汇的认识。

二是把纵向的历时演变和横向的共时分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论证两者的关系,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相信将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三是从丰富的语言事实中初步总结出汉语核心词的基本特点和历时演变的若干规律,可供语言演变理论研究参考。

四是对相关学科(如历史语言学、历史学特别是移民史、民俗学、文学史、哲学史等)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用价值主要是可以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参考,也可为专业工作者和一般读者了解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

附:汉语100个核心词词目

(1)名词(53个):人、男、女、皮、肉、血、骨头、脂肪/油、头发、头、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牙/牙齿、舌头、手、脚、膝盖、脖子、肚子、乳房/奶、心、肝、鱼、鸟、狗、虱子、蛋、角、尾巴、羽毛/毛、爪子、树、种子/种/子、叶子、根儿、太阳、月亮、星星、水、雨、石头、沙/沙子、地、路/道儿、山、云、烟、火儿、灰、夜/晚上、名字/名儿。

(2)动词(20个):吃、喝、咬、看见、听见、知道、睡、死、杀、游泳、走、来、躺、坐、站、拿、给、说/讲、飞、烧。

(3)形容词(17个):多、少、大、小、长、红、绿、黄、白、黑、热、冷、满、新、好、圆、干。

(4)数词(2个):一、二。

(5)代词(6个):我、你、这、那、谁、什么。

(6)副词(2个):不、全/都。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