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清及民国东北方言与北京官话语音关系研究

2022年04月06日08:40

长春师范学院邹德文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及民国东北方言与北京官话语音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BYY06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陶娥、汪银峰、董冰华、盛丽春、冯炜、董萌。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东北方言语音研究,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可以为汉语语音史的修撰提供素材。通过清代民国东北方言语音与北京官话语音的对比研究,可以厘清二者的语音关系,既可以为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研究和正音工作提供重要的材料和结论,也可以证明普通话基础语音系统的来源,进而为国家语言工作提供支持。

清代民国东北方言的研究,是语言文化建设的一项工作,我们只有更好地认清东北方言语音系统,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东北方言,在此基础上理性而科学地运用东北方言,更好地利用东北方言进行文艺创作,才能理性地、有效地保护方言文化、保护语言资源。

在清代民国东北方言研究的过程中,收集、整理、鉴别、考订古今中外关于东北方言的文献,进而完善东北方言历史研究资料的科学体系,尝试建立比较完备的研究资料的资源库,以弥补这方面研究资料的不足,把方言韵书的真正价值发掘出来。这些古代韵书、官话韵书、域外学习汉语的教科书等中外文献丰富而复杂,比较互证这些文献,弄清楚这些文献的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对于音韵学、方言学、语音学、语音史等学科的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总之,清代民国时期东北方言语音及其与北京官话语音的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填补东北方言史研究的空白,为完善汉语语音史的修撰提供素材,为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研究和正音工作提供重要的材料和结论,也可以证明普通话基础语音系统的来源。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自2012年《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出版,熊正辉、张振兴等先生主张东北官话独立成区以来,东北方言的诸多问题就成了学术界很关注的热点话题。即便如此,我们注意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无论是东北方言的研究还是东北方言语音的研究、东北方言语音史的研究、东北方言跟北京官话的关系研究都不够充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这使我们无法了解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语音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准确认识,进而影响到“正音”———这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进行。林焘先生、李荣先生、尹世超先生、吕朋林先生都认为:东北官话是一支形成较晚的官话;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很接近,东北官话比冀鲁官话更接近于北京官话;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源头之一。问题在于:一是时间问题,东北方言形成较晚有“多晚”?二是方式问题,东北方言是如何形成的?三是层次问题,东北方言的来源有哪些?有几个层次?由于记载东北方言的韵书、韵图十分罕见,寻求内部证据相对困难,所以讨论这几个问题就要认真研究史书、方志、域外对音资料等文献。该成果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的。

该成果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东北方言历史及其与北京官话语音关系,依据正史文献确定清代东北疆域,明、清两朝东北汉民族人口状况,尤其是明、清汉民族向东北的移民。探讨清代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语言接触(以语音相互间的影响为主),关注“官庄”人口来源以及流民、移民、流放者三类汉族人对东北方言形成的影响,以期说明汉语东北方言的形成、来源和发展。清代东北流人对东北方言特征形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罪发配东北的“流人”以其富有文化而在苦寒苍凉之地独领风骚,他们对汉语东北方言特征的形成、发展、传播等方面,影响巨大,以至于迄今的东北方言仍然有他们的影子。二是研究东北方言音韵古籍,收集反映清代东北方言以及北方官话的韵书古籍《黄钟通韵》《音韵逢源》《五音集韵》《奉天通志》《等韵图经》《元韵谱》《西儒耳目资》等,研究文献、整理出东北方言的若干历史资料并加以研究,局部揭示了汉语东北方言语音的历史特征,利用音系比较,考察东北方言语音与北方官话语音特别是北京官话语音的关系。三是研究东北方言和北京官话的域外汉籍,朝鲜王朝时期、日本江户明治时期的汉语文献,《燕行录》《入沈记》《华音启蒙谚解》《你呢贵姓》《骑着一匹》《学清》《支那语讲义》《满洲土语研究》《日清会话》等,都是该成果研究的对象,这些研究,考证域外汉籍反映出来的清代汉语东北方言的语音特征,扩大了东北方言的研究领域。我们发现很多域外文献在体现北京音的同时,也有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东北方言音,而“燕行”文献中也保存了关于东北方言的诸多信息,这些域外文献是我们了解明清时期东北方言的使用情况、东北方言跟北京官话的关系以及北方官话语言特征的宝贵材料。

在研究过程中,以中国古代韵书所见语音特征为主,以朝、日文献所见语音特征为辅;以前者立论,以后者验证并且兼顾发展变化的考察。全面、系统地探讨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系统的若干特征,分析东北方言语音跟北京官话语音的密切联系,并对这些特征的形成、发展、对后世语音的影响做出说明和合理的解释。争取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对待近代音韵材料,打开方音史研究的大天地,把方言韵书的真正价值发掘出来。

该成果共分五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在绪论中首先讨论一百年来东北方言语音研究的历史与状况。关于一百余年的东北方言研究,据我们的阅读、研究和统计,从数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没有“略于词汇、语法”,反倒是对东北方言语音史揭示得不够充分,日本学者的东北方言研究跟这种情形相差无几。在全面继承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正确的结论和方法,发现新的问题以及前人论及而未备者,在此基础上,探讨清代东北地区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补足方言语音史的重要环节,探讨东北方言语音系统与北京官话语音系统的渊源,为普通话语音系统找到一个重要的来源。

第二章,东北方言历史研究。根据文献材料和移民史材料考察和厘清了历史上东北地区人口构成和居住状况,重点探讨辽金以降汉族移民、流民、被掠人口的数量、来源地、到达东北的时间等,探讨清代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语言接触,尤其是语音相互间的作用,考察“官庄”人口来源以及对东北方言音系形成的影响,流民、移民、流放者三类汉族人对东北方言音系形成的影响。同时揭示大批操东北方言的人因为清王室入驻北京而“从龙入关”,把东北方言带进了京城,在北京长期生活之后,这一大批人中有一些人因为无所事事而被迁移回东北,从而有机会使东北方言语音与北京语音广泛而深入相融,从北京迁出后,这些人大多在今黑龙江、吉林两省定居,所以,这两省的汉语语音跟北京语音极为相似,论证东北方言语音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为这个结论提供历史文献的证明。

第三章,东北方言音韵古籍文献研究。本章以研究传世韵书、韵图的语音系统为主要内容,简要介绍研究概况,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韵书韵图的语音系统,并对一些重要的语音现象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清代东北方言语音和同一时期的北京官话语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研究《奉天通志》所展现的清末民初的奉天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对口语词、俗语词、方言词反映的东北方言语音特征等进行考证,努力发掘其所包含的清末民初的东北方言的诸项语音特征以使本项研究在时间上得以向下延展。

第四章,东北方言和北京官话的域外文献研究。本章以研究朝鲜王朝的“燕行文献”、日本江户明治时期的汉语教科书为主要内容,因历史、地理、陆路交通、贸易交流、藩属关系、生活习俗、移民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朝鲜王朝的出使记录、汉语会话教材的语音系统跟当时的东北方言有千丝万缕的亲近关系,并且朝鲜语的对音材料在语音标示方面比汉语传统韵书充满术数和术语的玄妙描写更为直观和明晰,所以,朝鲜对音文献在揭示语音特征、验证研究结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朝鲜对音文献也弥补了国内近代语音资料的遗缺,为近代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较为可靠的佐证。其中有些文献以东北官话为基础,兼收并蓄北京官话的某些特点,是我们研究工作中不可多得的语音材料。日本江户明治时期的汉语教科书文献,大多反映清末、民国时期的汉语,可给书中的语音注释部分建立语料库,对其所反映的语音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并把其所反映的语音特征与清初汉语东北方言的音系进行对比,以此为根据说明清初迄今二百多年间东北方言语音系统的历史演变,日语记录语音比汉语更为直接,因此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这种演变。

第五章,结语。东北方言语音系统与北京官话语音系统关系研究。在东北方言音韵古籍文献和反映东北方言和北京官话的域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东北方言语音系统进行总结,并与北京官话语音系统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揭示二者的语音关系。本章总结了该成果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重要观点

(1)东北方言形成历史涵盖幽燕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四个层次,而“流人”、“官庄”和“八旗汉军”是清代东北方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2)东北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不存在覆盖,构成东北方言的各层次方言没有逐层替代,多为平行发展并有交融;东北方言发展存在浸润式扩展和蛙跳式发展。

(3)清代东北方言语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代北京官话语音的形成,从而使清代北京官话语音有别于元“大都音”和明北京音。

(4)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特征表现如下。

声母:第一,全浊声母已经消失。第二,东北方音里零声母的清代前期状态是影、疑合一,并进一步与喻母混淆,少数例字读作泥母是源自疑母的残留,读作微母是喻母的残留,是合口的圆唇音不圆造成的。朝、日文献对音里,日母字混做零声母,仍然体现东北方音特征,只是变化不同。第三,《黄钟通韵》《音韵逢源》表现为精、见组没有颚化,也不分尖团音;朝、日文献表现为已经颚化,区分尖团。第四,日母在清代前期东北方音里变作一个有摩擦特性的半圆音,后来大多变作零声母。第四,存在[v]声母,韵图例字大多来自中古微母,偶有来自中古影母的合口呼字、中古疑母的,尽管来源有别,但在东北方音里的确是同一个声母。朝、日文献不仅没有此声母而且显示微母消失。第五,“平翘舌”不分现象反映出知、照、精组声母的大范围合并以及合流的不规则性。

韵母:第一,存在[ie]韵母,反映的是东北方言音。第二,清代前期有“儿化”迹象,后世文献表明“儿化”存在。第三,常常出现圆唇音变为不圆唇的舌位相近的音,圆唇介音也常常遗失,使合口呼字变读为开口呼字。

声调:第一,入声消失,分派有别于北京音系。第二,东北方音里,中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不读阳平而读作阴平是常见的。第三,中古平声字在东北方音里也可变读作上声。

三 成果的价值

(1)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将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系统与《切韵》音系、现代东北方言音系进行比较,一是定性,二是发现变化,三是寻找特点及其来源。解决了清代民国二百余年间汉语东北方言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的若干问题,完成了断代方言语音史的描写,揭示出语音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对变化原因进行了阐释。

(2)用音韵学的内部分析法、对音勘比分析法从文献材料入手来证明文献所反映的语音特点,并分析处理韩国、日本的语音文献所见方言特征,为审定音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3)用辩证理论指导分析和解释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语音演变的状况及其缘由,并据此确定清代汉语东北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与北京官话语音系统的联系和区别。

(4)用语言接触理论、语言地理类型学理论及历史层次分析法来讨论汉语东北方言的复杂的起源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是跟北京官话的关系。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