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近代文学与文体形态研究的新进展

2022年02月21日08:33

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0BZW07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成果是在中西冲突交汇、古今变革嬗替、社会激变转型的文化背景下,在传统文学渐趋终结、新文学不断壮大、中国文体面临重新选择、价值重建的关键性转捩点上,对近代文体观念和文体演变进行系统研究并呈现其学术价值的尝试。主要内容为中国近代文学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的系统考察,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突出现象和重要问题为中心,关注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在古今交替、中外交汇的特殊文化背景下,从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立场与文体观念、近代诗文创作与诗文文体观念、近代小说形态及其与其他文体的渗透影响、戏曲创作与戏曲体制传承创新、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经验与文体意识的转变等方面展开中国近代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的研究,解决中国近代文体观念、文体演变及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形成关于中国近代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的深切认识,推动中国近代文体学、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进展,为古代文学与文体学、现代文学与文体学、近代汉语、近代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成果含五章、二十九个专题,主要内容和学术观点如下。

第一章《学术立场与文体观念》含六个专题,探讨和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与运用、近代文学研究中的新文学立场、新文化观念及其对具体研究方式、学术方法产生的影响及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探讨曾国藩、黄遵宪、陈融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及其理论观念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考察中日甲午战争等重大政治历史事变对近代文学精神、文学走向产生的深刻影响。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以新文学、新文化为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的观念和立场,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冷静分析并深刻认识其利弊得失,尤其是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通达的近代文学研究立场,以期推进近代文学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进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在引起重大反响、推动学术进展的同时,也逐渐表现出局限性,表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初二十年经常处于被淡化、忽略甚至缺席的境地。这种背离文学史事实、不利于学术进展的情形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尽快得到改变。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和民族命运,也引发了以国难诗史和民族心史为主题的诗界高潮的到来。甲午战争文学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寻求强盛复兴的文学创作的光辉起点,今天仍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警示意义。黄遵宪的诗歌理论观念与诗歌创作、与“诗界革命”的关系、在中外文化之间的困惑与选择,既表现出具有个人色彩与时代色彩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又反映了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走向现代的艰难与漫长。

第二章《诗文创作与诗文形态》含七个专题,论述分析龚自珍、曾国藩、江湜、康有为、丘逢甲、詹安泰、黄咏雩等近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诗文作家的文学观念与诗文创作、艺术趣味与文体观念、语言运用与形式探索,考察这些诗文创作与近代诗文变革的关系,认识近代诗文的基本变革趋势和文学史经验。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写下了一批以军事教育、军纪要求、鼓舞士气为中心内容的通俗诗文,不仅表现了独特的治军练兵、对敌作战策略,而且表现出明显的通俗化、白话化、口语化、民间化趋势,对于近代书面语言的通俗化、传统文体的自觉变革都进行了积极探讨,积累了经验。可以认为曾国藩是近代以来汉语书面语言通俗化、白话化运动的先驱。江湜的诗歌创作既反映了道光、咸丰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时代风云,具有“诗史”价值,也表现了个人坎坷苦难的经历和深挚丰富的内心世界,堪称诗人“心史”。江湜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诗歌理论观念与创作实践,反映了清代中叶至清末民国初年的诗坛风气,具有昭示中国古典诗歌最后阶段变革倾向与发展趋势的价值。

康有为诗歌创作中,诗题、诗序和诗注频繁使用和表现出明显的长篇化、文章化、纪实化倾向,既反映了他个人的文学观念、创作用意和创作特点,也反映了近代旧体诗歌发生深刻变革的趋势。丘逢甲从小萌发的台湾本土记忆由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而迅速转变成为一种深挚的台湾情结;同时他的思想意识中还产生了明晰的广东认同。它们共同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基础,是丘逢甲坚持不断前进、坚持探寻真理的精神动力。

詹安泰在诗学理论观念上表现出自然中和、倾向宋调的美学特点,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才华与学问并重的艺术追求。詹安泰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及其词作与词学、学术研究之间彼此支撑、互相激发,是对于清末民初时期岭南乃至中国诗歌理论观念、诗歌创作的重要贡献。

第三章《小说形态与文体渗透》含四个专题,考察近代报刊兴起与小说创作的关系、文学观念变革对近代小说创作的显著影响、小说戏曲中方言运用对于小说戏曲文体形态的影响、小说与戏曲的文体渗透转换现象及其文学意义,认识近代小说观念、小说创作面临的多种选择、发生的深刻变革和留下的文学史经验。

《月月小说》作为新兴的近代早期职业小说家创办经营的小说期刊,具有博采众长、竞争生存的编辑意识和经营策略,反映了近代以来小说创作与商业文化融合共生、不断变革的总体趋势;吴趼人的小说理论观念以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梁启超在小说戏曲中运用粤语,反映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文学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语言意识,透露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变革、小说戏曲创作破体为文的趋势,也体现了地域文化兴盛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趋势。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也可以视为近代文学文体着意变革创新、融会俚俗雅正、杂糅古今中外,形成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地域特征的新文体的典范例征,具有独特的文体史和文学史意义。郭则澐以学者与文学家合一的身份从事小说和戏曲创作,先做《红楼真梦》小说,继撰《红楼真梦传奇》,这一再度创作行为中蕴含着深远用意,寄托了世变之际一位传统学者、文学家的世道感慨和文化追怀。

第四章《戏曲创作与体制通变》含九个专题,以洪炳文、李新琪、陈栩、吴梅及其弟子、卢前、顾佛影、汪石青、姚鹓雏、顾随等代表性戏曲家的创作为例考察近代戏曲在题材选择、创作方式、文体形态、艺术技巧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探究戏曲家的创作心态、情感寄托、思想状况等在戏曲中的反映,分析近代戏曲对于传统戏曲思想艺术观念、创作体制与习惯的传承创新。

洪炳文对于传奇杂剧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反映了个人与时代戏曲创作观念、戏曲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也透露出传统戏曲向现代戏剧转换的重要文化信息。李新琪的《金刚石传奇》描绘了民国成立前后一系列重要人物的革命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壮阔的近代民主革命画卷,既充分反映了建立民国的艰辛历程,又为那个时代留下了足称信史的时代记录。陈栩不仅是一位著述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文学家,是一位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的实业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戏曲家。对陈栩在近代戏曲、文学、教育等方面突出成就和贡献的揭示,有利于深化近代戏曲史与文学史领域有关问题的研究。

吴梅及其弟子的传奇杂剧创作表现出共同的思想特点、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称传奇杂剧终结时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标志。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深刻变革之际,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艺术经验。卢前的杂剧《饮虹五种》表现出明显的纪实作风;《女惆怅爨》三种寄托着深沉的时局感怀与人生感慨;《楚凤烈传奇》表现出坚守传统道德与戏曲体制的倾向。卢前的杂剧传奇表现出深沉的时事感慨和情感寄托,反映了杂剧传奇最后阶段的处境与变化,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顾佛影早期所作《谢庭雪杂剧》反映自己的生活情趣、创作态度和艺术趣味,后期作于四川的《四声雷杂剧》表现了坚定的反抗意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时代信史和作者心史的双重价值。汪石青以戏曲创作寄托了极其强烈且个性鲜明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于政治局势、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是一位值得关注的近现代文学家。姚鹓雏的戏曲创作表现出强烈的述史纪事与寄托情志相结合的特征,使之获得了多样的思想阐析向度和深广的艺术创造空间,也获得了相当突出的戏曲史和文学史意义。顾随所作杂剧既继承了中国戏曲叙述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剧诗传统,又自觉借鉴和运用西方戏剧观念,寄托着理性精神和哲学智慧。顾随一代戏曲家的传奇杂剧创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最后命运和思想艺术光辉,也寄托着对其未来出路和最终命运的沉重思考。

第五章《学术经验与文体意识》含三个专题,以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及文体文类意识、周作人的黄遵宪研究及其思想方法、钱锺书的黄遵宪及近代文学论为中心,从学术立场、治学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反思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历程,从中吸取有益的学术经验。

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上,阿英第一次表现出明晰自觉的近代文学观念,使近代文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史概念,并从多方面对近代文学研究格局进行了全面设计和建设。阿英的学术研究是近代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他的学术经验与成就是近代文学走向自立和建设的奠基。钱锺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念、文体意识和会通古今、兼顾中外的思想方法,对黄遵宪诗歌创作及其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足堪重视的独特见解,表现出开阔通达与深邃精微相结合的学术观念和思想方法。钱锺书运用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方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可资借鉴的典范,具有长久的思想启示价值。

三 成果的价值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推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文化立场、学术观念、批评方式与文体形态总体面貌和深刻变革的研究,在学术视野的广阔性、研究的深入性和见解的创新性方面进展明显,有助于更加深切地反思中国近代文学、文学批评与文体研究的学术经验;第二,深化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与文体史上代表性作家作品、重要创作现象、文体形态及其时代特征的研究,多个专题属首次系统进行研究,有的专题为深化拓展性研究,具有突出的原创性价值;第三,在中国近代文学与文体学文献资料的发掘利用、有关文学史实与文体现象的认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多项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学术见解,在文献资料与论述阐发两个方面明显推进了中国近代文学与文体的研究进展;第四,从学术史角度提出多个具有代表性、时代性特征的论题,可以从时代变迁与文学创作、时代处境与个人选择、学术立场与研究方法、历史经验与深刻教训等多方面促进近代文学的学术反思和研究进展。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