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神道文献整理与帝陵神道研究

2021年11月19日08:52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范景武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帝陵神道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XZJ013),最终成果为专著《神道文献整理与帝陵神道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史风春、陈建英、于首涛、邓俊丽。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敢于创造奇迹和善于制造奇观的伟大民族、精于原创民族文化和志于凝练民族精神的智慧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强大民族。我们在经天纬地的文化宝库和瑰丽神奇的文化宝藏中撷取帝陵神道予以文化阅读,说明帝陵神道对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构筑作用;在源源不绝的思想积淀和意味深长的思想宝典中提取帝陵神道予以思想解读,说明帝陵神道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构建作用;在互为表里的文化形态和互惠互利的思想类型中选取帝陵神道予以哲学研读,说明帝陵神道哲学对中华民族哲学体系的构成作用。

第二,帝陵、帝陵神道是研判陵寝制度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民俗、宗教、生态的实物史料,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是探讨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建筑史、艺术史、宗教史及祭祀史的基本内容,分析封建制、等级制、专制制、继嗣制、血统制、陵墓制、丧葬制的重要契机,故我们审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神道文化、建筑文化、陵寝文化、丧葬文化、石刻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与成果,以此汇入中华民族方兴未艾的哲学大兴、思想振兴和文化复兴之社会思潮。

第三,中国帝陵神道与日本神社神道有着千丝万缕的思想文化关系,故珍视文化对话的机会、打造文化比较的平台、正视文化交流的现实及提升文化借鉴的层次等内容,以展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原创性和影响力。

第四,整理神道文献和研究帝陵神道,试图解明中国古代社会特殊阶层通过完善和利用陵寝制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诠释宗教与生态的关系,以体现作为历史遗存和文化遗迹的帝陵神道的功能与价值。

(二)研究意义

第一,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性质与特征。中华文化的体系性、结构性和逻辑性特征显著,它不是单一学说、某个流派或个别观点的代名词,而是内化了历史世界、政治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文明成果的统一体。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第二,解读中国古代社会专制皇权、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的内涵与功能。帝陵神道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礼制思想、灵魂观念、风俗习惯、建筑艺术等诸多信息,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巩固统治的政治目的。诠释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彰显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国民性的作用。

第三,梳理古代社会上层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帝陵神道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和人化自然历程的标志,帝陵神道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道法自然观念的延伸和自然人化进程的表现。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第一,以神道文献为视域,验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系性特征,佐证中国古代社会帝陵制度的历史性特色,说明不同历史时代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自信、思想印记和思想特征、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等内容。

第二,以帝陵神道为对象,探究其时代印记和历史演变,而研究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旨在考究帝陵神道所蕴含的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及天地人关系,解析其所内含的山陵关系、地陵关系、神陵关系及人陵关系。

第三,以陵寝制度为载体,研究帝陵神道所依托的社会政治制度、自然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随着时代、世代的更迭和供奉、祭祀的变化,陵寝的规模、结构、理念和作用等各有千秋,而推崇皇权和维系皇统的政治观、固化“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生死观、体现“因山为陵”“以山为陵”的自然观、表达“因山为体”“筑墓为用”的文化观、贯彻“比德山水”的艺术观等一脉相承。

第四,以历代帝陵为线索,综观陵园建筑的历史发展,阐述帝陵的制度、建制、礼制、规制、形制、体制、祭仪、风俗、风水、阴阳等思想内容。

(二)重要观点

第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其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文化———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的源头活水。其二,历史人物推进历史和文化———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的来龙去脉。其三,政治人物影响历史与文化———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的功能价值。

第二,古代社会与传统文化。其一,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的差异———人民群众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表现在丧葬文化里,统治阶级所拥有的特殊权利体现在陵寝文化中。其二,丧葬文化与陵寝文化的区别———普通民众的坟墓依照当地风俗或族群葬俗而修建,皇帝陵寝则严守国家意志、契合农业文明、来源农耕文化和遵循先祖遗训而兴建。

第三,民族文化与国民性。其一,借助帝陵神道,可知“上有祖宗,下有子孙”的家族本位意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人道主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思想、“人死为大,入土为安”的农业文明、“生老病死,时至则行”的自然规律、“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规制、“昭穆次序,左右顺序”的宗法制度、“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经典古训等内容。其二,历朝帝陵既是统治者崇祖思想的外化、敬祖观念的外显及祭祖活动的载体,又是敬畏神秘莫测的自然力的产物、尊崇神奇无比的社会力的结果和折服神圣至极的精神力的表现,还是政治性的设施、宗教性的场所和礼制性的建筑的统一。其三,历代帝陵的选址、堪舆、规划、设计、营造、定时、布局、形制、方位、禁忌和管理等事项,无不与山形与山势、地理与地势、气象与气势、形状与形势、土壤与土质、水系与水势、风向与风水、节令与节气、星宿与占星、阴阳与五行及人口与人气等因素和要素密切关联,以讲究来龙去脉、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帝运盛衰和国祚绵长等寓意与旨意。其四,帝陵神道是专制制度的产物、专制技术的表征、专制思想的成分、专制文化的要件和专制精神的基础之一。其五,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铸就和强化了帝王独尊、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的历史线索和思想特征。其六,帝陵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古典建筑,它深受根深叶茂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部分———儒学、道教、佛教的影响,受到盘根错节的中国社会民间文化的主要类型———雕刻艺术、民俗文化、宗教禁忌的影响。其七,帝陵神道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同体不离关系的见证,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是自然条件与人文景观的集合、自然历史文化与人文社会文化的集结。其八,帝陵神道内化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特殊社会阶层及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成分的墓葬制度和丧葬礼仪。其九,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研究,从一个侧面、层面或维度上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存亡、盛衰等问题的文化基因、思想动因和哲学归因。

三 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一)学术价值

第一,陵寝是帝王精心规划营建和重点组织实施的文物建筑,它吸纳了私有制社会的丧葬制度的主要内容,凝聚了普通民众世世代代哺育和享用的丧葬文化的精神实质,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宗教观、习俗观及生态观等价值取向,展现了特殊利益集团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

第二,陵寝制度及其思想文化。自春秋战国晚期阶级社会统治者萌生了陵寝理念,至于明清时代,陵寝制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脉络。这是我们关注中国历史进程、分析民族文化特色、把握历史文化关系的重要参照。

第三,祭祀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慎终追远”及“孝行天下”等生死观念、灵魂意识、陵寝理念及道德规范,故它是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写照,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或生态及天人、天地人、宗教与自然生态等关系的一种成果。

第四,山陵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陵寝建筑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追求“筑陵以象山”的风尚,谋求融合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境界,创造糅合环境美与社会美的氛围,追求统一主观美与客观美的条件,反映出中国人整体性思维和全局性考虑的国民性特征。帝陵神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制度、地域、民族、宗教及自然生态等特色。

第五,丧葬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丧葬文化是孝道的传颂与传接、传播与传承,它涵盖了治丧、冥器、殉葬、风水、防盗、建筑、祭祀等礼仪,而统治阶级将丧葬文化和丧葬礼仪加以制度化发展,形成了完备的陵寝制度和完善的陵寝文化。

第六,礼乐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把协调和处理人与物、人与事、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的经验和智慧投射于帝陵建筑之上,凝结于帝陵神道文化、思想和哲学之中,故通过修建和修复祖陵、修理和修缮皇陵、营建和营造帝陵,以确保祖宗基业的永存、祖传帝业的永在、祖辈龙脉的永续。

第七,信仰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陵园地面建筑或主体建筑及其帝陵神道是中国社会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美丽动人的神话、亘古流传的传说和变化莫测的信仰印记在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和精神文化现象之中,折射出古人创造古代文明的足迹和延续华夏文明的智慧,反映了不同地区轩轾有别的自然景观和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逻辑。

(二)社会影响

第一,以帝陵神道体现时代、制度、地域、民族、宗教及自然生态等特色为对象,探究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哲学轨迹。帝陵神道既表现出“后承前制”,如因袭古制、延续旧制、遵从祖制、沿革礼制等共性,又表现出“后改前制”,如废除古制、翻新旧制、改易祖制、变化礼制等特性,演绎着共性与特性、连续性与非连续、稳定性与变异性及前与后、新与旧、古与今、常与变等历史文化关系。

第二,以传统自然哲学为参照,把握陵寝制度的文化价值和帝陵神道的政治功能。不论是“堆土为陵”“积土为陵”“穿土为圹”“潜埋为葬”,还是“因山为陵”“以山为陵”“依山为陵”“凿山为陵”“缘山为陵”“象山为陵”,不管是“不封不树”“勿封勿树”“无为封树”,还是“前庙后寝”“前朝后寝”“陵侧起寝”“陵旁立庙”,体现了前方后圆、天圆地方、天覆地载、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等思想。

第三,以民族宗教文化为视角,研究民族宗教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有学者从生态视角指出早期文明为顺应自然、农业文明为改造自然、工业文明为征服自然、现代文明为和谐自然等理念,有学者从文化视角提出敬畏自然、虐待自然和善待自然等阶段,有学者从哲学视角认为自然哲学提倡顺应自然、主体哲学提倡超越自然、生态哲学提倡回归自然等思想,我们从宗教学角度探索宗教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寻找摆脱自然界的困境和解决人类社会的困惑之路径。

第四,以民族宗教文化比较研究为平台,诠释民族宗教文化在中日文化比较和交流过程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帝陵神道是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元素和因素、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的形式和力量,故探讨民族文化与国民性的相关性,把握民族文化所培育和传承的自然观和生死观至关重要。

第五,以民族宗教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为指南,试图解明中国古代社会特殊阶层是诠释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力量,帝陵神道是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载体等课题,并为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寻求传统思想文化基础。

第六,矫正以往的认识误区与行为偏差,如检视“人定胜天”、“向自然界开战”、“为自然界立法”及“人类中心论”、“人类本位主义”、“人类至上主义”等思想及行为,旨在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同构筑的客观物质世界范围内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界的伙伴关系”。

第七,日本神道教、神道论、神道观、神道说、神道书及神道人物、神道学派、神道流派等亦为研究素材,尤其是神道学派的历史演变、神道与儒释道的影响关系、民族文化与日本人国民性的相关性等颇多命题,神道哲学、思想、文化、政治、伦理、信仰、艺术等诸多分野,神道学、神道神学、神道宗教学、神道政治学、神道历史学、神道民俗学、神道哲学等众多分支。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帝陵神道,予以文献整理和文化梳理、思想挖掘和哲学阐释,以期佐证中日思想文化的源与流、根与茎、本与体及原创与应用等关系。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