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蒙元时期墓葬研究

2021年11月05日08:35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泉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元时期墓葬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CKG01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孟原召、刘岩、陈殿。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个时代不同等级、区域和人群的墓葬,既映射出人们对幽冥世界的认知,又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面貌和思想意识的综合体现。蒙元时期的丧葬文化和区域墓葬面貌因政权更迭和人群流动受到强烈冲击:一方面,不同区域的传统葬制和葬祭文化在许多墓葬中得以继承和保存;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嬗变、阶层重组和族属涵化,涌现出许多新的墓葬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固守与剧变并存的现象恰恰反映出蒙元墓葬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特征———沿革并济、蒙汉杂糅。其在传统丧葬文化链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性,更使之成为整个宋元明考古,特别是宋元葬制研究中的关键。而这种继承和变革并存的文化特征,在蒙元时期墓葬文化的不同侧面均有体现。

该成果以蒙元墓葬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已有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对不同文化区域的墓葬面貌进行立体复原,进而以综合视角审视蒙元阶段,乃至整个宋辽金元时期的丧葬制度及其背后社会文化。该成果立足于长时段、大区域的考察,其学术探索无论是对丰富葬俗制度的研究实践,还是推动宋元明考古的专题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些成果将进一步丰富历史时期葬俗考古的研究实例,提高当前宋元明考古整体认识水平和研究深度;其在研究思路上的探索,亦可为宋元阶段社会信仰、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蒙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折期,在制度、文化和思想意识上都发生了巨变,墓葬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该成果充分参考历史文献,对丰富的考古材料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新审视,搭建起蒙元墓葬的时空发展脉络,并从更广阔的时空视域,探析宋元丧葬观念的发展与变化,比较宋墓、辽墓与金元墓葬在葬祭制度上的异同与沿革,揭示出墓葬文化背后的社会动因。

该成果从五个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的角度对蒙元墓葬呈现的不同文化层面展开研究。

第一章区域与传统:墓葬面貌的地区差异与发展演变。与汉唐陵墓强化礼制等级不同,宋元墓葬的区域特征更为突出。本章从墓葬面貌的多样性入手,选取蒙元墓葬中考古资料相对集中且序列明晰的山东、洛-渭两地进行探讨,针对各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重点探析,对区域葬制葬俗的典型特征和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面对迅速增加的考古资料和相对滞后的总结研究,本章成果填补了一些重要区域基础资料整理的空白,勾勒出此前尚不明晰的墓葬时空框架,为相关论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继承与变革:金元墓葬的传统沿承与文化革变。金元墓葬在葬式、随葬品和墓室装饰等诸多方面体现出继承与变革的双面性。本章以长时段的观察视角,选取发展序列较为连贯的中原北方地区墓葬为研究对象,力图廓清宋金元墓葬在文化面貌上的继承与变革,从而探讨政权更迭、人群流动、族属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墓葬制度的影响。这种打破断代区隔离的讨论对于诠释宋代初见端倪、金元逐渐定型的墓葬文化意义重大。

第三章人群与社会:蒙元墓葬的族属涵化与政治表达。本章重新审视蒙元时期不同族属、阶层和人群的整合与互动对墓葬面貌的影响,并以墓葬材料为基础,探析蒙元社会不同族属在文化上的融合,管窥地缘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其文化表现,丰富学界对蒙元时期族属互动与社会文化的既有认知。

第四章物象与空间:墓室空间的场景营造与功能划分。蒙元时期墓室的壁面装饰十分突出,材质不同、功用各异的随葬器物也极具特点。这些随葬器用与壁面图像共同构建着一个独特的墓室空间,其中表现出不同的场景,也划分为若干不同功用的区域。本章利用墓壁装饰与随葬品共同复原墓室的空间场景,并分析其功用和性质;进而探讨丧葬活动中的生死互动与葬祭并存现象,观察祖先和子孙以墓葬为媒介的互酬式交流。

第五章器物与文化:随葬品所见之手工业格局与文化内涵。宋元时期是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尤为重要的发展阶段,不同门类的工艺技术进入了全面繁荣成熟时期。手工业品“异工互效”的背后,不仅体现出相似的时代风格和审美兴味,更折射出多种手工业传统相对集中的区域性生产格局。另外,比较蒙元墓葬出土文物、沉船出水遗物及域外考古发现,可从不同侧面勾勒出13~14世纪中外商品流布与文化传播的轮廓。

项目组全面收集了考古发掘的北方地区蒙元时期墓葬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充分整理、规范和分类,编订了“蒙元时期北方地区墓葬及出土文物研究文献指南”的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对北方各区蒙元墓葬的年代、葬制、葬式、装饰、随葬品和文字资料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对相关研究著述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作为比较参考材料,一并辑录了同一地区的宋墓发现与研究信息。通过这些复杂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建立起当前相对完善的北方宋元墓研究领域资料数据库,为相关墓葬资料的分类检索和后续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 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1.建立时空框架,提升研究层次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调查发掘资料,对蒙元墓葬展开大范围、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建立起有序的时空框架,是当前元墓研究,乃至整个宋元明考古中亟待开展的课题。其中时空框架的建立是当前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亦是该成果最具价值的创新领域。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不同区域蒙元墓葬的文化面貌和阶段性变化,也比较了元墓与宋金墓葬在葬俗葬制上的异同与沿革。无论是涉及材料的时空广度,还是分析层面的深入程度,该成果均有助于推进当前蒙元墓葬研究的整体认识水平和研究深度,有力推动了学界对宋元时期葬祭文化、社会信仰和制度建设领域的深入探讨。

2.史物结合的社会文化探索

该成果力图打破传统墓葬研究“就物论物”的局限,探索物质资料与文献史料结合的研究模式。历史学关注宏观叙事结构下的国朝大礼;而丰富考古墓葬资料更擅长阐释“眼光向下”的臣庶墓葬礼俗。该成果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与文献史料的优势互补,在墓壁装饰与墓室空间的探讨中,通过对墓主形象、奉茶进酒、东仓西库等壁画题材的阐释,勾勒出文献鲜少涉及的士庶葬礼轮廓,为宋元阶段家礼普行和礼下庶人的礼制深耕现象提供了生动注脚;而宋元墓葬中仿古礼器和茶酒时器并存的特点,更是宋元社会“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适今之宜而勿牵于今”的文化建设在墓葬文化中的具体阐释。

四 研究方法

1.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该成果既强调同一时段下不同地区和阶层在葬俗上的横向比较,也关注不同时段葬祭制度的纵向变迁。在这个研究设定中,不同区域和人群是横向维度、各个时段发展是纵向维度。成果以这两条坐标轴为线索展开讨论,将蒙元墓葬的阶层划分、区域特征、沿革脉络纳入一个完整有序的体系中讨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元代丧葬礼俗,乃至宋元时期的礼制建设和社会信仰提供了更为多样的观察视角,力图从多角度探析元墓所承载的多层面社会文化,如风水堪舆、礼下庶人、文雅复古和族属互动。

2.多重证据的文化复原

该成果将考古材料和相关学科资源有机整合,通过物质文化、民族志、口述历史与传统文献的多重证据,共同复原蒙元墓葬文化概貌,并特别关注某些文化因素在长时段的变迁替代,扩大墓葬传统研究的资料范围和学术视野。在讨论宋元墓葬中茶酒题材的祭祀功能时,就使用了礼书文献和现当代葬俗资料作为补证;在分析墓壁装饰与随葬明器体现的生死互动时,也参考了民俗调查和口述科仪书的整理成果;在元墓分区的考量中,除墓葬面貌外,更借鉴了语言、风俗、历史地理等多种参考因素。

五 成果的价值与社会影响

(1)该成果是对蒙元墓葬的考古资料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从区域特征、嬗变脉络、人群等级等多个维度对墓葬文化面貌进行了立体复原,揭示出蒙元墓葬,乃至整个宋元阶段葬制传统的发展变迁。无论是所涉资料的全面程度,还是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是相关研究的前沿探索。不仅丰富了葬俗研究实例,更引发了学界对宋元丧祭文化的集中探讨和广泛争鸣,推进了断代史和专门史相关领域的进展。该成果从方法论角度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创新,为相关论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2)该成果对墓葬区域面貌与阶段特征的梳理与研究,将对今后蒙元墓葬实地调查与发掘工作中年代判定、器用定名、墓葬结构复原等工作确立相对权威的参考标尺;其研究结论也惠及当前学界对宋元墓葬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其社会影响在项目组对《中国出土壁画全集》编纂工作的贡献和协助筹办“闲事与雅器”图录出版和展览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责编:王小林、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