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研究

2021年10月11日16:13

厦门大学历史系韩宇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研究(1945~2000)》(项目批准号为:12BSS018),最终成果为专著《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李素英、李振营、李文硕、曾祥轩、刘敏、程树武、穆丽丽、李亚楠。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老工业城市的衰落是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二战后,在去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城市工厂倒闭、失业激增等现象十分普遍。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以东北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发展迟缓,举步维艰,此种困局持续至今。老工业城市如何进行经济转型、能否实现复兴无疑是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美国的制造业城市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深入认识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是长期复杂的过程

新英格兰是美国工业革命的摇篮,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增长繁荣之后,早在19世纪80年代,该地区的制造业已经颓势初显,虽然制造业就业人数仍在增长,但是在全国制造业比重开始下滑。严格地讲,这是相对衰落的状况。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作为东北部支柱产业的纺织、皮革、服装等部门达到成熟阶段,大批工厂迁往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南部,东北部制造业人数大幅下降,许多制造业城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的部分制造业城市已经开始走向衰落。起步于内战之后的中西部制造业城市衰落的时间更晚。整体而言,二战之后,在美国制造业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制造业城市举步维艰,人口增速骤减,中心城市持续衰落。

值得关注的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去工业化最为严重的时期,得益于高技术产业勃兴等因素,新英格兰地区发生了长达十年的强劲复苏,这是美国制造业城市首次出现反弹。90年代,新英格兰在多元化经济的助推下走出了80年代中后期的低谷,中西部制造业城市在汽车业复苏的有力助推下,一改持续低迷的颓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90年代中期美国学术界和媒体发出了制造业城市已经复兴、成功实现转型的声浪。然而,好景不长,世纪之交制造业城市增速再次下滑,均低于90年代的增长速度,主要大都市区人口增长全面减速,几乎所有大都市区总就业人数下降、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直到大衰退之后,许多制造业城市再次出现复兴的迹象,在就业和GDP的表现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城市实现“反弹”“复兴”的声音再次出现。但是,大衰退之后的复苏持续时间不长,美国人口统计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北部和中西部又恢复了以往下滑的态势。由此看来,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与七八十年代严重衰落相比,制造业城市发生了阶段性的复苏,证明经济转型已经发挥了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城市自此一片坦途,因而不宜以成功或失败对经济转型轻易做出简单的定性。

(二)如何认识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

战后美国制造业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制造业衰落,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兴起是转型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东北部,还是中西部,都遵循着这样的基本路径,并无重大差异,可见这是制造业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战后,持续下滑是东北部和中西部制造业的基本走势,具体表现不仅是两个地区在美国制造业整体份额下跌,而且制造业工作岗位持续减少。尽管失去了众多就业岗位,制造业仍然在多数制造业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占据重要地位,制造业就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制造业部门虽然每况愈下,但是并未消亡,仍然在一些地区占有一定的比重。更值得关注的是先进制造业的兴起,业已在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是动态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生产技术和流程的不断改进,一些传统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技术成分大幅增加,生产过程中也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部分传统制造业部门已经升级为今日的先进制造业。例如,中西部的汽车业发生了质的转变,已经由过去的传统制造业部门跻身先进制造业之列。

高技术产业的兴起是制造业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东北部和中西部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二战后,美国东北部的高技术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东北部成为高技术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新英格兰地区的集中程度最高,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居全国首位。相对而言,中西部的高技术产业落后于东北部,如果采用较为宽泛的高技术定义,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北部和中西部许多制造业城市在高技术产业的就业数量和产出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众所周知,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主要的就业来源,是战后世界经济结构转型最基本的内容。美国制造业城市也不例外。在转变过程中,生产服务业和教育医疗产业是制造业城市表现最为突出的服务业部门,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特别关注。生产服务业不仅在以纽约市为代表的已具备相当基础的城市增长迅猛,在那些制造业占比较大、服务业较为薄弱的城市中,生产服务业也进展迅速。传统观点认为,制造业部门是生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那么,在制造业持续下滑的情况下,生产服务业缘何实现高速增长?研究表明,本地的服务业部门企业是制造业城市生产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外,很多制造业城市生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出口导向,也服务于外地市场。制造业城市的教育医疗产业也具有较强的出口能力,本地市场不是其唯一的增长动力。

(三)制造业城市转型的动因

制造业城市转型动因十分复杂,涉及营商环境、联邦财政政策和开支、全球化和州政府新举措等多种因素。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研发活动和技术转移等新举措均属于州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范畴,但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经济发展政策。改善营商环境是产业招募的重要手段,这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首创的传统经济发展工具,目的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外地企业入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为了扭转制造业衰落的颓势,东北部和中西部各州也加入了产业招募的行列。改善营商环境在吸引外来企业、促进制造业城市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促进研发活动和技术转移则是州政府七八十年代之后普遍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制造业城市是这一政策的先行者,针对的是本地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劳动力培训项目既可以通过提供定制培训,增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也能满足高技术企业或者传统制造业应用高技术的需求,对经济转型的意义不可低估。发展产业集群属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新举措,是州政府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利器。

联邦财政政策和开支对制造业城市的转型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将财政收支结合起来综合考察资金的流向,相对于西部和南部,东北部和中西部在联邦收支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防开支这笔联邦政府财政支出最大的项目中,东北部和中西部在二战及战后获得了数量可观的资金。在国防开支的刺激下,制造业城市军工企业高速发展,有力推动了高技术转型进程;联邦政府国防研发的巨额投入,对制造业城市的高技术突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制造业城市转型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下,制造业城市遭受重击。但是,制造业城市也得到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带来了众多工作岗位和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对提升制造业城市的生产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制造业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变化

20世纪后半期,中心城市就业持续下降是制造业城市产业空间变动的基本趋势之一,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工作岗位一直在不断减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郊区工作岗位不断攀升的态势。此趋势在服务业尤其明显。郊区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在1950~1980年不断增长,但是八九十年代呈现下滑的势头。可见,在去工业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郊区也无法独善其身。归结起来,制造业城市产业空间分布呈现以下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制造业在中心城市的比重持续走低,在郊区的就业岗位逐步增加,郊区成为制造业的大本营;其二,批发零售业向郊区大规模迁移,郊区取代中心城市成为批发零售业的重心;其三,生产服务业同样呈现中心城市持续下降、郊区持续上升的整体趋势,但是在中心城市仍然保持一定的份额。

(五)制造业城市转型的失业问题及应对

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大量制造业企业倒闭或外迁造成的大面积失业无疑是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的从业者都受到影响,但是族裔、性别和年龄因素对某些群体的影响更为严重。严重的失业问题导致制造业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家庭收入减少是失业造成的直接影响。收入减少导致制造业城市的家庭普遍缩减开支,勤俭度日。失业对工人的健康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失业问题,政府部门进行了积极的应对。遗憾的是,因为难以获得就业方面的信息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业保障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 成果的价值

该成果是国内外学术界全面系统地对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进行综合考察的专著。美国制造业城市的转型对我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必须认识到转型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即使出现暂时的困难,也是正常的现象。从发展策略上看,东北地区实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符合制造业城市转型的基本规律,应坚持贯彻执行。目前,力促改善营商环境是东北各级政府振兴经济的重要抓手,如果能够落实到位,相信会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招徕外来企业发挥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出的是,中央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对在经济转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产业部门注入专项资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终将走出低谷。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