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2021年09月26日14:45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榕榕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自然灾害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XSS00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董晓佳、陈洪波、武鹏、赵仁龙。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该成果试图从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入手,分析自然灾害对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角度诠释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社会变迁的发生机制。

该成果通过考察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及特点,对下述四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古代晚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对这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状况、政治局势、战略形势和宗教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何种影响;其次,在古代晚期阶段中,统治地中海地区的拜占庭帝国政府、基督教会及普通民众采取了何种措施以应对自然灾害;再次,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的居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地中海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最后,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城市变迁以及基督教在这一地区的广泛传布与频发的自然灾害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二)研究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彼得·布朗(PeterBrown)为代表的大批学者对3~7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社会变迁历程进行研究,以“转型说”挑战由爱德华·吉本(EdwardGibbon)所提出的统治学界长达200余年的“衰亡论”。由此,“古代晚期”开始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国内学界直到2010年前后才开始关注到这一重要论题,且相关成果大多集中于一些零散的论文。截至2019年,国内学界并无关于“古代晚期”的专题性论著,也缺乏从自然灾害的视角出发来探寻地中海地区在古代晚期阶段社会变迁的相关研究成果。

就目前看来,在对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互动的动态过程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自然灾害条件下各种社会群体的生存境遇与能动力的重视有待加强,对于古代晚期自然灾害与地中海地区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在广度上有待拓展、在深度上也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有鉴于此,就学术意义而言,该成果将生态环境史研究与“古代晚期”研究相结合,丰富了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史研究。与此同时,也为古代晚期的社会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该成果的研究将为剖析世界古代历史中人口、环境、社会与文化关系之间的互动过程提供可行的阐释路径。不仅如此,对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自然灾害的灾后救助及社会影响进行探究,可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缓解灾害频发及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提供借鉴,促进生态与文明和谐发展。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的结构为“总—分—总”式,以“绪论”为全文总起,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分主题论述,在章节内部对论题进行分析和论述时基本按照论题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布局,最后以“结语”概括全篇。正文后附有参考资料和图表。

绪论是总纲,绪论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研究成果的选题缘起与目的、文献资料与前人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中的难点、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概念界定以及全文结构。

第一章概括和分析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及特点。首先,对古代晚期阶段发生的数次瘟疫概况进行整理,并重点分析对地中海地区产生严重影响的“查士丁尼瘟疫”的发源地、传播情况、性质及特征。其次,以时间为序,归纳和分析3世纪后期至6世纪末地中海地区地震的影响范围及强度。再次,梳理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的水灾、虫灾、火山喷发、动物疫病、极端天气现象等其他自然灾害的概况。最后,探讨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不同自然灾害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叠加效应。

第二章探讨自然灾害对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发展趋势的影响。首先,探讨瘟疫、地震、水灾、“尘幕事件”等自然灾害对帝国人口、城市与商业性活动、农村与农业以及财政收入等社会经济领域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分析帝国政治局势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出现的上层权力斗争、行政腐败以及政治体系中的失序现象,并进一步讨论上述问题所引发的危机。再次,从分析自然灾害导致兵源不足、军费缩减,并进而诱发防御体系不稳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自然灾害对帝国军事能力与防御体系的影响。最后,对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民众由于自然灾害而出现的恐惧、疑虑以及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与精神状态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而发生的变化。

第三章着重探讨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包括帝国政府、地方教会以及普通民众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应对举措。首先,研究在古代晚期的不同阶段,以皇帝为首的帝国政府在瘟疫、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所实行的不同救助措施及其特点,并分析导致出现灾后救助不利情况的原因。其次,探讨基督教会中的主教及神职人员在灾难发生后的态度和救助行为,同时,分析普通民众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时的不同态度和自救行为。最后,分析在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压力下,拜占庭帝国医疗救助体系的发展。

第四章着重探讨自然灾害与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分析在自然灾害影响之下地中海地区城市发展的转变趋势。另一方面,试图厘清自然灾害对于统治者、基督教会与普通民众之间关系的复杂影响。同时,探讨自然灾害与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基督教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重要观点

该成果认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地中海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民众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灾害间的紧密联系易对受灾地区产生叠加效应。拜占庭帝国良好的发展趋势被大规模瘟疫的多次暴发所扰乱,而地震、海啸、水灾、“尘幕事件”等自然灾害也是帝国西部(3世纪末至5世纪后期)与东部(6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人口下降、经济萧条、城市衰落、政局混乱、军事失利和民众精神状态颓废等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灾害导致帝国人口减少、城市与农村正常秩序受到扰乱乃至崩溃,由此进一步造成帝国财政收入剧减与军队开支减少,从而帝国政治局势恶化,也导致军队规模缩小,使帝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帝国民众也由于自然灾害而产生绝望与恐惧情绪。

与此同时,政府、教会及民众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也深刻影响了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的发展趋势。灾后政府的救助对于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的恢复至关重要,而持续发生的瘟疫、地震等灾害也令政府当局所受到的经济压力与日俱增。“救助”与“放弃”这两种选择对地中海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发展走势。在前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往往关系统治者的合法性是否成立的问题。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成为对帝国统治者所推行政策乃至其本身权威的重大挑战,并成为当时文化与宗教转型的基本影响要素之一。

此外,“古代晚期”作为地中海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始于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284~305年在位)上台,结束于皇帝莫里斯(Maurice,582~602年在位)为兵变所推翻。与传统“古代晚期”研究单纯强调文化变迁不同,该成果提出,“古代晚期”的研究应对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发展形势进行整体把握,不仅要关注该时期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同时也要重视国家层面的经济、政治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在“古代晚期”,周边蛮族对拜占庭帝国治下的地中海世界施加的不断增大的压力以及帝国内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重困境,拜占庭帝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政府面对压力与困境所进行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地中海地区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基督教在地中海世界及其周边地区的传布与发展。在古代晚期,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社会面貌逐渐发生变化,这一阶段不仅不同于“3世纪危机”前的地中海世界,也与7世纪之后地中海世界的面貌大不相同。作为一个过渡和转折时期,古代晚期承接了古典时期与中世纪这两大历史阶段。

三 成果的价值

(一)学术价值

该成果有助于丰富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史研究,同时,也为古代晚期的社会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该成果将为剖析3~7世纪地中海地区历史中人口、环境、社会与文化关系之间的互动过程提供可行的阐释路径,对国内“古代晚期”环境史研究的开拓具有一定的贡献。

(二)应用价值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强,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不仅现代社会存在雾霾、沙尘暴、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在古代社会,地震、水灾、海啸、“尘幕事件”等原生及次生灾害也严重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对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区自然灾害的灾后救助及社会影响进行探究,可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缓解和预防灾害提供借鉴。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