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纸背史料湖州路户籍文书研究

2021年08月04日09:59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晓欣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公文纸印本〈曾修互注礼部韵略〉纸背所存元代户籍文书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BZS033),最终成果为专著《元公文纸印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纸背所存元代户籍文书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有:郑旭东、魏亦乐。

该成果由前言、整理凡例和纸背扫描图版篇、纸背录文整理篇、纸背公文研究篇组成。其研究意义、最终成果学术价值及特点如下。

一 元代纸背公文书资料发掘和整理的一次突破

公文纸印本,指中国古代利用当时废弃的公牍纸张,在其背面再次刻印成其他书的一种古籍。此类书在宋、元、明开始流行,因其中主体是公牍官册,从20世纪后期开始,学界统称其为“公文纸印本”。由于所出时代在版本学上的地位,传世至今的公文纸印书即使不计背面原有文字,本身也基本均为善本。而背面留存的公牍均为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研究更显珍贵。近年来多有版本目录学者呼吁重视对公文纸印书的利用和重视,但目前被较充分利用和研究者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宋代。宋代公文纸印本的刊布有其特殊处,其底本均为蝶装,书背内容易于识读,今人影印也较为便利。而元以后包背装兴起,之后又线装大行。后世对开胶破散的包背装书的修补也多采取线订。线装不拆无法窥得纸背全貌。由于善本难得及收藏者和图书馆的刻意保护,现存大部分为线装的元以后公文纸印该成果中的背面内容就甚少为外界所知及利用了。除了20世纪日本学者曾少量利用外,迄今元代公文纸印该成果尚未有任何一部进行过完整整理和研究的论著问世。该成果是国内目前较为完整扫描后进行整理并研究的元代纸背公文书资料。

《礼部韵略》是中国音韵学史上一部有名的韵书,为宋仁宗时期修订的官方用韵标准书,也是指导科举诗赋用韵的重要工具书。元代此书的这种作用仍然延续,元重开科举后规定:“乡、会等试许将《礼部韵略》外,余幷不许怀挟文字”,可见其是当时士人唯一可以带入考场的书,为士子所必备。《礼部韵略》在金、南宋时多有修订和增补本问世,分为南北不同的韵系。其中《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是南宋时增补《礼部韵略》的南方韵系的代表,在南方士子中和元后期影响最大,故坊间争相传刻,刊本甚多。有学者统计,此书流传至今的有宋本、元本、明本共14种版本。巨大的社会需求量,可能是其中出现用公文纸刷印版本的重要原因。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南宋毛晃增注,毛居正重增。上海图书馆藏元公文纸印本,先为清代怡亲王府旧藏,后为潘氏滂喜斋藏。潘祖荫的《滂喜斋藏书记》云:“其纸为元时户口册,书即印于纸背,谛视之皆湖州路某县某人云宋民户至元某年归顺,则湖州官库本也。”该《藏书记》据此断言此书为元刻本,但现代学者根据其书刻工皆为南宋人,书中避宋讳等证据确定其为宋刻板元公文纸刷印本。是书开本宏阔,五卷六册,今为线装,衬纸与订线较新。卷首为毛晃序,为清安乐堂补钞(补钞纸为新纸,从第一至十叶)。除卷首外无修版痕迹,内叶间有断板,然不多。书中从十一叶开始正文几乎每页背面都有元文书。基本分条记录。纸背原公文面均为小楷书,与正面刷印文字同一方向。其户口登记格式使得行距很宽,加上楷书字小,使得后来另一面刷印时不易受到太大影响。元代在另面刷印韵书时,这批公文在地脚处裁边,有少量条目有字被裁下,但所裁下的字幷不多。个别册中少数页张反面有较大块漫漶页面。册三叶47,纸张的上半部分空白,户籍登记从中间开始,残缺后半部分内容。但这仅是个别现象,总体上文书的完整度较好。

该项目还与上海图书馆合作,将馆藏古籍善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馆藏号754016—21)线装全部拆开,完整扫描复制纸背并制成电子图版。是为国内图书馆中第一次拆开善本线装书对纸背文献的全面扫描。扫描后纸背史料湖州路户籍文书研究呈现的纸背文书使宋元史学界首次看到大批量的宋元时代的户籍文册。项目组按照古文书学通行格式规范,对《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全部6册纸背扫描图版进行录文、点校,整理出共计900户元代湖州路户籍的登录文书。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大的、以往未见的宋元时期的户籍登记材料,其规模和内容对元史研究而言堪称珍贵。

二 新发现纸背文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认识

该成果纸背公文研究篇,涉及“宋元乡村基层组织和江南户类户计问题探析”、“湖州路户籍登记的文书学分析”、“元代户籍文书系统的再检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纸背公文俗字初探”、“数目字人名”多个方面,研究篇对所发现的这批纸背资料进行了文字学、文书学、人名学、历史学方面的深入分析和考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1)从完全依照其原有版面的录文可以看出,至元时期元代户籍登记已有相当严格的记录格式,有完整固定的顶格、抬头、空行等。登记均以户为条。一条完整记录下的人户,第一行顶格记户主姓名及籍贯居住所在、宋时职业和应役类型、归附元朝年月、部分在元代发生的职业和应役变化;第二行退2格记家口总计口数;第三、四、五后各行退相应格记本户男性口数、成丁口数、成丁男姓名、年龄不成丁男口数、姓名、年龄,本户女性口数、姓名、年龄等;此后退2格记事产,下行依次记本户田土数目、本户房舍间数;孽畜等;最后一行记本户营生。一户登记内容,一般都是从“一户”户主信息开始,至“营生”结束。这些内容使我们第一次较完整地看到元朝江南地区户籍登记的总体面貌,对进一步认识元代江南户籍调查和土地登记的详情非常有用。元代灭宋后何时进行江南户籍登录,如何登录,以往没有直接资料。由纸背所见湖州路户籍资料时间记录看,由其登录有具体格式和各项具体户籍事产的全面集中性看,很可能就是至元二十六年江南籍户的登记册或至少是登记草册(户籍册稿本)。从户籍登录的完整性判断,从元灭宋后至元二十六、七年开始大面积户口土地调查的十几年间,元廷江南一些地方的官员已经在原南宋簿籍之外按元代的体制进行了新的登记了。

(2)至元二十六年籍户后,对已登录的户籍资料是否有补充修订,以往没有资料。有看法认为户籍册攒成后很快被弃置不用,根据户等重新编排户籍册而成的鼠尾簿,就是实际上的户籍册子。该成果认为元代北方鼠尾簿主要以差发派役功能为主而不考虑人丁,是税役文书;而湖州路这种南方的册子重点在定人户的司法功能,是户籍文书,两种不同是明显的。根据湖州路户籍文书记录,户籍册修成后有修订和补充。

(3)从宋经元至明,户籍文书系统资料零散缺乏,诸如手状、户帖、各类型户籍册的关系和发展脉络一直不清楚,本资料提供了尤为珍贵的研究数据,这个断开的链条现在可以初步接上了。首先,由于登录的人户大多是由南宋“归附”而来,对了解户籍资料亦不多的宋代户籍面貌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其次,从湖州路户籍文书结合其他资料可得出结论:元代手状由百姓自行填写,呈交官府提供家庭人口、事产等信息;官府据手状汇总攒造户籍册;户籍册造成之后,官府颁发给百姓的户籍证明文书为户帖。如将本资料户口登记格式、内容与明初颁行的“户帖”对比,又可以看出明初户帖也是承袭元代的。

(4)湖州路登记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元代江南具体地区内地方基层体制变化的较完整面貌。其户籍的地区登记和基层记录表明,元代南方基层组织除继承南宋的乡都保之外,有些地区在元代还有改制。元代江南亦并非全是都保制。湖州路乡之下还设有“扇”、“管”等建置,并终元一代实行。

(5)宋代在主客户之外有种类繁多的户类户名,元代则实行名目繁杂的诸色户计制度。湖州路户籍册页中的户籍户类名目甚多,为了解江南地区从南宋户类向元代户计制度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观察数据,可以在湖州路户籍文书中看到宋户类和元户计的交叉和过渡。如各户籍中的“营生”,似乎是元代原南宋地区归附后特有的登记类目。现存如黑水城户籍文书的一些残片和其他元代文献中看不到这一项内容。可能来自南宋的格式。湖州路户口登记中出现的采捕鹰房户、军户、儒户、站户、医户、驱口等名目及对这些户计的捡括和管理记录,则反映了元代户计和宋代户类的不同及元代户计制在江南的推行过程。

(6)关于宋元及明初百姓的取名,特别是数目字人名,有多位学者曾撰文专门做过研讨,但以往讨论一直未有一个直接的大批量宋元姓名资料能对此予以确证。元湖州路户籍册中大部分的百姓(达数千人)人名都带数字,这是数目字人名前所未有的完整例证。宋元是汉字俗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户籍文书俗字比一般传世文档更多,也有许多他处所不见的怪字,所以本批资料也是一部研究宋元俗异字的很好的文字学材料。

(责编:王小林、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