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探究“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路,第七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京举行

2021年07月27日08:24来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会议现场

2021年7月24-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第七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国二招宾馆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体会议上,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宫蒲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发表演讲,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小涛作书面发言;郑功成会长和周弘副会长先后主持了全体会议。在六个分论坛上,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等58位专家学者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等主持了分论坛,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等做了点评。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郑功成首先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对与会的领导与学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大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共同富裕成为新发展阶段核心议题的背景下举行的年度学术大会,旨在探究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方略,进而为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走向成熟贡献学界智慧。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代表民政部对此次学术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第七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以“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关切民生,着眼长远,意义重大。他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在新发展阶段,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工作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低收入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社会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还指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工作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低收入人口的底数和分布状况尚未完全落实,二是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尚未完备,三是低收入人口救助和帮扶政策尚未健全,四是社会救助制度统筹有待加强。他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低收入人口为重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住、兜牢、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具体应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着眼前端,强化主动发现,切实找准、摸清低收入人口底数,明确低保边缘人口和支出型困难人口。既要科学决议、精准认定低收入人群,也要走访摸排、主动发现低收入人群。第二,立足终端,强化动态监测,及时预警低收入人口潜在风险。以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为基础,整合各渠道数据资源,加快建成覆盖全国、统筹城乡、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定期更新的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第三,围绕末端,强化分层分类救助,兜好低收入人口保障体系。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确保应保尽保,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工作并完善常态化救助帮扶政策以建设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创新发展急难社会救助并探索在急难发生地申请临时救助,积极开展服务救助以适应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大力发展慈善救助以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第四,紧扣协同,强化改革创新,为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提供制度化保障,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的立法保障,将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相关工作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二是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推进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合理配置城乡社会救助资源,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三是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化水平,健全社会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算办法和核对机制,加快推进全国联网,使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更加精准高效。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指出,共同富裕贯穿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实现共同富裕对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禀赋差异,我国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改革开放之前,农民成为低收入群体的代名词,也很难被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上述长期形成的历史局面发生了变化,国家开始关注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确立了公共财政理念。例如,2003年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正式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到十年时间,农村社会保障从无到有,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应当靠国家经济发展、劳动者充分就业、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近十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大,实现共同富裕要高度关注农民增收问题。他还指出,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和城镇化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必然路径,但目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城市就业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由于没有住房保障,农村居民进城落户难以实现,国家为促进进城务工农民群体落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许多政策的效果尚不明显。二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相比城镇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更高,农村养老问题更严重,农民工出现了“顾得了小、顾不了老”的现象。他还强调,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实现农民市民化以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今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必然举措,希望学界能够有更多相关的研究和建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小涛在题为“勇担新使命干出新境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书面发言中指出,在中央《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指导下,浙江省委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七个方面先行示范,蹄疾步稳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他强调,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较好的优势条件:一是有代表性,二是地位独特,三是藏富于民,四是发展均衡,五是活力强劲,六是安定团结,七是潜力较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浙江制定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构建形成“1个《决议》+1个《实施方案》+N个专项文件”的政策体系,构建一套新型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他还指出,下一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基础;二是紧紧抓住“缩小三个差距”这一主攻方向;三是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根本动力。他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对共同富裕的兜底支撑作用,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多层次体系建设、服务数字化转型、完善新业态参保政策上先行示范。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指出,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变化,不同地区、行业、部门、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总体平均转变为差距明显扩大。他表示,我国2020年基尼系数为0.465,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新冠肺炎疫情的交叉影响下,引发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国内外实践表明,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共同富裕紧密关联。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社会公平正义不可能自动实现,效率也不可能持续提高。他还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全社会已经基本上形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共识,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前有五大问题需要各方共同研究: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各项发展,至少有四个方面需要努力:一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扶持经营者,支持三农发展,激发创业创富的动力和活力;四是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从统筹城乡发展入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增加居民的房屋租赁收入。第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提高劳动所得比重,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推进:一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二是坚持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步;三是解决好地区、行业、部门之间劳动者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第三,加快完善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保护合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要适当减少增值税、消费税等以商品和劳务流转课税的间接税种并降低其比重;二是逐步完善财产税和资源税制度,提高税赋水平,遏制资源性行业的暴利;三是进一步规范收入的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协调配套、覆盖全体居民收入、覆盖居民收入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障、税务财产登记合一的信息系统。第四,加快优化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的财政支出制度,增加低收入者劳动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朝着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迈进。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快优化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财政支出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结构;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大财政转移的力度。第五,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群体间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与初次分配不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再分配的主要手段,更关注结果公平。要紧扣共同富裕目标,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设更加公平、更有秩序、更有效率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宫蒲光指出,以慈善事业为主要渠道的第三次分配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第三次分配能够有效促进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均衡流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蕴含着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力量。他表示,要抓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期,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进入了“依法治善”的新时代。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这是我国慈善事业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慈善领域的直接体现,是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此后,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出台了20多项配套政策,中央和地方共出台了400余份配套文件。他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积极推动慈善领域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理论问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筑牢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法治之基。在慈善领域法治建设中,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瞄准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研究。二是修法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慈善事业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注重学习借鉴国外慈善工作的有益经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工作模式。他还强调,我国慈善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都需要在修法过程中深入研究,做出符合国情、符合事业发展的实际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讨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发展阶段是一个相对于既往存在着一系列系统性差异的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谋划共同富裕问题、部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一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他表示,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单纯的收入分配问题,甚至不完全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国家治理层面的问题。在共同富裕条件下讨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实上就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讨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他还指出,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环境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将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一并处理好。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上强调忧患意识。与既往时期相比,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识别与把握难度都在增加。因此,要从安全的意义上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居安思危,谨慎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统筹问题。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际上也是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他强调,新发展阶段明确的是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明确的是指导方针和原则,新发展格局明确的是路径选择,但三者之间存在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逻辑。他建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从国家治理层面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加以谋划和部署,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放在关乎经济正常发展、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支撑性和基础性力量与要素的定位加以认识,围绕着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前瞻性思考,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加大社会保障再分配力度,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就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行动。他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物质基础是否丰厚决定着可供全民共享的潜在份额;二是再分配机制是否合理决定着全民共享的公正程度。中国需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高速度的增长,同时更加重视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问题,经济建设的成果要通过社会保障惠及全民,社会保障的改革深化要有助于经济发展。他还指出,从国际视野出发,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健全的国家,国民共享的份额就越大、社会平等与公正的程度就越高、离共同富裕目标的距离就越近。没有社会保障制度既不可能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更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是全体人民解决后顾之忧、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它构成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支撑,也必定是未来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力度不足是一个客观事实:一是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明显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过大,不同身份或岗位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同,有的制度安排甚至存在逆向调节现象;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幼儿、妇女及残疾人三大群体的服务供给滞后,需求高涨与满足有限存在较大落差,影响到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也直接制约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他强调,增强社会保障再分配力度包括五个着力点:一是全面优化现行制度安排。关键是在坚持共建共享、互助共济的原则下,增进公平性、缩小待遇差距,而整合相关制度安排、均衡筹资责任、提高统筹层次、打破户籍壁垒、统一待遇清单与标准是必由之路。二是加快弥补社会保障的短板。关键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发展养老服务、儿童及妇女福利事业,不断增强供给的有效性。三是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共享份额。关键是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同时拓宽资金来源。要以中等发达国家为参照,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GDP之比、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之比,同时提高个人缴费责任,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个人及家庭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这是持续壮大社会保障物质基础的重要途径,也会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他最后指出,社会保障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要且异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逻辑与事实逻辑,也是两者之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7月25日,第七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同时举行社会救助、养老金、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医疗保障与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共6个平行分论坛。

社会救助分论坛

社会救助分论坛由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主持,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作了题为“隐藏的贫困:城市家庭生活基本需求和缺失研究”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作了题为“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研究”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作了题为“上海市社会救助顾问政策创新及成效”的发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作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救助统筹发展的挑战和对策”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晨熹作了题为“粗衣粝食还是收不抵支:支出型贫困的概念阐释与实证分析”的发言,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发言,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作了题为“全面小康背景下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及保障标准研究”的发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凤华作了题为“新冠疫情与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路锦非作了题为“包容发展型相对贫困: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思路与检验”的发言,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超群作了题为“代理家计调查在中国适用吗?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的发言,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人口老龄化、老年贫困风险和老年社会救助”的发言。钟仁耀教授在总结中指出,11位学者的发言结合了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着眼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前瞻性地分析了防范返贫风险、识别相对贫困、筑牢社会救助底线等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刘喜堂司长表示,社会救助在新时代有新的研究议题,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对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向来十分重视,希望与会者能够基于社会救助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联系,对家庭支持型和服务型社会救助政策构建、低收入人口的动态识别监测、社会救助范围与标准设定、政策推动与概念方法、社会救助融合发展、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养老金分论坛

养老金分论坛由我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主持,我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春根作了题为“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的发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作了题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养老财富储备”的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洁作了题为“加大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支持力度”的发言,浙江大学副教授张翔作了题为“‘土保’被征地农民趸缴转职保中的逆向选择:基于A市微观参保数据的分析”的发言,辽宁大学教授边恕作了题为“基于省级结余均衡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央调剂比例研究”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作了题为“对养老金奖惩机制分析”的发言,四川大学副教授林熙作了题为“狭义退休与广义退休:分立、转换与融合”的发言,浙江大学副教授杨一心作了题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再分配效应研究——基于缴费和待遇给付办法的考察”的发言。何文炯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学会目前在养老金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有所不足,需要更加精干的学者队伍,并持续关注、研究某一问题,不能盲目追随研究热点。他强调,养老财富的准备是关乎全社会的大问题,而老龄化加速了这一问题的到来。构建老年收入保障体系既需要保基本,也需要进行补充。政府的职责是管好养老金的第一层次,水平是保基本而不是“创幸福”,幸福需要依靠劳动来创造。他还强调,需要注重学理性基础研究,要厘清真实情况与规律。

养老服务分论坛

养老服务分论坛由我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主持,我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我会养老服务分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作了题为“养老服务发展实践中的体会”的发言,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杨翠迎作了题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阶段性分析与问题思考”的发言,海南大学教授刘德浩作了题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方式选择:基于海南调查数据的分析”的发言,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阳义南作了题为“谁愿购买养老服务?基于有限混合回归模型的识别与归因分析”的发言,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立剑作了题为“互助与他助:农村养老服务的社会基础与制度建构”的发言,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刘晓梅作了题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职业协同·联动问题研究”的发言,内蒙古大学教授白维军作了题为“家庭养老的风险标识与管理”的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郭林作了题为“精准施策有效推进我国殡葬改革”的发言,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邓微作了题为“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发言,民政部培训中心教授成海军作了题为“我国养老服务政策转型与发展趋向”的发言。席恒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涵盖了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服务、互助养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殡葬改革等多个主题,对养老服务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探讨。他强调,养老服务是不同供给主体将不同内容、质量和价格的养老产品或项目以不同的方式配送到不同需求老年群体的过程。因此,养老服务需求有差异,需要精准施策、分类实施,在养老服务供给中,国家、社会、市场、家庭等服务主体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儿童福利分论坛

儿童福利分论坛由我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主持,我会常务理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吕学静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许艳丽作了题为“从七普数据看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的发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关博作了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践与改革思路”的发言,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静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托幼服务发展研究:现状、议题及思考”的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作了题为“儿童福利的需求与服务供给现状”的发言,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作了题为“全生命周期下家庭生育支持政策协同研究”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作了题为“中国的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生育支持政策”的发言,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郅玉玲作了题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制研究”的发言,中山大学副教授申梦晗作了题为“中国流动儿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的发言,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云凡作了题为“中国儿童福利立法的政策选择研究”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栗燕杰作了题为“儿童福利法律责任制度构建”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尹吉东作了题为“系统观视野下的儿童福利”的发言。吕学静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此次学术大会设立儿童福利分论坛非常必要,论坛发言者涉及议题广泛、视角多样,包括托幼服务、家庭生育支持、困境儿童以及儿童立法等。她表示,儿童福利的发展要厘清各部门职责,政策设计应注重家庭导向、鼓励儿童自立,落实好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希望与会者在现有基础上围绕儿童福利立法面临的关键问题继续深入推进研究工作。

医疗保障与长期护理保险分论坛

医疗保障与长期护理保险分论坛由我会常务理事、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赵建国主持,我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四川大学教授蒲晓红作了题为“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的发言,四川大学副教授黄国武作了题为“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协同治理研究”的发言,安徽财经大学教授秦立建作了题为“教育人力资本与城镇农民工健康权益可得性研究”的发言,复旦大学教授封进作了题为“长期护理保险与老年劳动参与”的发言,浙江财经大学教授戴卫东作了题为“福利整合视角下长期护理财政‘兜底’投入规模”的发言,长春工业大学教授高春兰作了题为“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十年成效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发言,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焦培欣作了题为“日本护理报酬标准制定方法及其借鉴价值”的发言。高和荣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与会专家在医疗保障与长期护理保险领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主题和内容也非常丰富。他认为,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目前医保的功能有所偏离,过于侧重控费,似乎脱离了医保的本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在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协同方面,将公共卫生做好确实能够促进人民健康,但是公共卫生和医保的实施途径有所不同,在具体实践层面,两者协同还存在困难。在农民工健康权益保障方面,关键要明确何为健康权益。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服务的可及性是关键,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综合分论坛

综合分论坛由我会世界社保分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丁纯主持,我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北京大学教授李玲作了题为“新时代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言,北京大学教授郑伟作了题为“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的发言,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作了题为“从贫困到基本民生的历史性飞跃——术语的革命与新实践道路的开启”的发言,北京大学副教授金锦萍作了题为“特殊需要信托的引入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完善”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浚作了题为“欧洲国家的非常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发言,厦门大学教授黄冠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间民生思想演进”的发言,厦门大学教授杨方方作了题为“走向开阔的慈善事业——从‘义利之辨’谈起”的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作了题为“挑战与机遇并存:数字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研究进展”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华颖作了题为“社会保险经办机制改革的若干关键问题”的发言。林义教授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他指出,要找准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难点才能解决问题,如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推进较慢的原因。今后的研究应注意溯源基础理论,把握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在思维方式、制度构架上找到新突破。他表示,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制度体系与人才队伍,期待中青年学者不断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在各分论坛上围绕相关主题还展开了讨论,普遍认为,社会保障不仅是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重大制度安排,更是实现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进而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障,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我国需要更高程度地重视社会保障改革与体系建设,加快全面优化现行制度,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再分配力度,强化其互助共济功能,真正全面开启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学术年会,每年一届,旨在搭建政府、学界与实践界的交流互动平台。第七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活动资助项目的支持下举行的。

(责编:王小林、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