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研究

2021年06月02日16:5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李汉林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ASH013),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张彦、魏钦恭、吴爽、向眉。

如何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形势,如何分析和看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当前与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能够在事实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与选择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尝试系统地从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研究社会景气。我们期望,通过对社会景气以及社会信心的研究,能够使人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形势,较为全面地把握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从而使理论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全面、可靠的数据基础。

我国对社会发展状况的监测还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系统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社会发展状况的监测难度大、涉及面广、主客观数据资料收集较难;另一方面与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观念有关。经过多年的理论与方法准备,该成果开展了中国自己的社会景气研究。通过社会景气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国家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为判断社会发展情势积累更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料;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晴雨表”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状况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一项重要事实基础。进行社会景气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社会景气的研究有助于国家与政府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把握国家社会发展与变化的状况,努力使社会景气像经济景气一样,作为能够反映我们国家发展程度与状况的“晴雨表”。其二,社会景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各级政府行为进行评估。其三,社会景气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该成果首先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清楚社会景气的概念。我们认为,社会景气主要是指人们对他们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种主观感受。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首先是每一位具体的个体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非常具体的主观感受,或者说,人们能够直接了解和触摸到的是这些个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主观态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科学的抽样得到这些个体的主观感受与主观态度的话,那么,这些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态度就有了总体意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因此能够把握住所推论总体的主观感受与主观态度。换句话说,个体层次上的主观态度一旦“化合”到总体性的社会情绪之中,那么它就具有了反映一个所要研究与观察的社会的能力,或者说,这种个体的主观感受与主观态度就会具有了反映总体性社会事实的特征。所以,社会景气,包括社会信心,可以理解为人们主观感受与主观态度的一种总体性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感到,人们的主观感受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客观现实;人们主观感受到的客观现实也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景气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程度。

其次,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说明测量社会景气的两个事实依据和两个理论依据。

测量社会景气的两个事实依据如下。

其一,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抽样的办法观测到人们对他们所处的社会宏观与微观环境的直观感受。一般的公众可能说不清一些大道理,但是他们却可以从日常的生活中确确实实地来感受幸福不幸福、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

其二,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政府管理国家的水平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政府作为管理国家的机器和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用尽可能公开、公正和公平的方式提供和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待。对此,人们可以直接感受与评估,政府所提供的这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否具有满足公众需求与期待的数量与质量,提供这些产品与服务的方式与过程是否公开、公正和公平。正因为如此,满意不满意不仅成为一种最直接的观察与感受,同时也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评价。

政府与公众,是在一个发展的社会中互动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离开了这两个主体,我们就无从分析社会,无从分析一个社会的结构,无从分析一个社会的环境乃至这个社会的景气。抓住了分析政府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绩效,抓住了探讨公众作为一个主体满意不满意的感受,那么我们就会抓住测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测量社会景气的两个理论依据如下。

其一,许多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表明,人们的主观感受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客观现实;人们主观感受到的客观现实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发展状况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景气的社会。

其二,由于一个社会中许多重要的外在的客观变化都能在人们的主观感受中稳定地表现出来,那么,通过科学抽样的办法,就能把每一个个体的主观感受“归纳”成为特定群体的主观感受,进而使研究者有可能来观察总体的主观感受。换句话说,个体层次上的主观态度一旦“化合”到总体性的社会情绪之中,就可能会具有社会事实的特征。虽然社会景气是人们某种主观态度的总体性体现,但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结构是否整合有序、整个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团结、整个社会方向是否顺应民意。

另外,对于一个社会的社会环境在一般的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在社会结构层面,社会上的制度安排能否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努力实践公平正义、公正透明、惩恶扬善,推动机会均等、平等参与,激励向上,推动竞争。

二是在人们的主观感受层面,人们是否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感受到他们所认可的这种制度安排。当社会结构层面的良好制度安排与人们事实上的主观感受比较一致的时候,一个蒸蒸日上的良好社会环境就会被营造出来,这个社会就会呈现一种景气的状况。反过来,如果社会结构层面的制度安排及其后果与人们事实上的主观感受不一致或者完全背离,这个社会的社会环境就会变得日益恶化。

我们强调更多的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主观感受。概括起来说,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这种主观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或者说,我们是通过三个子量表来测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景气:第一是满意度,第二是相对剥夺感,第三是对政府的信任度。所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具体地测试和运用这三个子量表即满意度、相对剥夺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来分析、研究与观察中国的社会景气。

研究表明,当具体分析人们对社会环境主观感受的结构时,首先能够观察到的是人们满意或不满意的社会情绪,当进一步深入分析人们为什么以及和谁相比满意或不满意的时候,对相对剥夺感的分析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另外,不同层级的政府,都承担着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营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责任。不同群体的不满意度,直接或间接都会与政府制定的政策、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履行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相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政府的信任度,既可能是造成人们对社会环境不同主观感受的一种原因,也可能是这种主观感受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后果。

最后,我们在研究中还深入探讨了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社会景气所描述的主要是人们对其所处的宏观与微观环境的一种主观感受,而社会信心则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状况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诸方面的主观感受进行综合判断后得出的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两者之间的一个根本区别是,社会景气研究的是人们对目前社会环境的主观感受,而社会信心则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环境状况的一种预期。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是分析与研究一个社会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抽去对社会景气的研究,那么人们对社会信心的分析就没有了条件和前提;反过来说,如果放弃了对社会信心的探讨,那么,人们对社会景气的思考起码就缺少了理论与实践的张力。

我们期望通过对社会景气的研究,能够使人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形势,较为全面地把握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从而使理论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全面、可靠的数据基础。

对社会景气的进一步研究还可以下沉一个层次,即从对社会景气的观察下沉到对一个组织景气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事实上,一个社会的景气离不开这个社会中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景气。当一些社会成员在自己所隶属的组织中不愉快、不满意,感受不到组织的激励,体会不到其他组织成员的帮助和支持,那么,他们这种不满的感受和情绪就会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宣泄到社会当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社会的景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一个组织的景气能够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社会的景气。这恰恰也是我们研究组织景气与社会景气的意义。

(责编:刘琼、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