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北京:首都社科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
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座谈会召开

2021年05月25日10:51

会议现场

来源: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5月19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联召开首都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座谈会,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使命。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淼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副主任齐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张峰、中纪委研究室原副局级检查员邵景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赵昌文、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学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范文、中国社科院中国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等10位专家代表,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和自身研究领域,就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回信精神、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专家学者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字字珠玑、情真意切,是继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面向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的又一次重要指示,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鼓舞,体现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关怀。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不负众望,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持续推动思想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跨领域的集中攻关,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话语体系,培育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高校要进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要立德树人,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赵卫东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为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引。他强调,要统筹“两个大局”,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方位;高举思想旗帜,筑牢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地;心系“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按照市委明确的“两中心一中枢”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积厚成势、精耕细作,汇聚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强大合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牛青山指出,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思想理论建设守正创新的战略部署,是开创哲学社会科学新时代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是增强自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个动员令。他强调,首都社科界要把学习贯彻回信精神和“5·17”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砥砺前行,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贡献,必须进一步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必须进一步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旗帜鲜明地弘扬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必须进一步履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必须进一步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副主任齐彪研究员以“塑魂增信的深刻变化”为主题作了发言:“5·17”讲话发表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生了塑魂增信的深刻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不在于成果数量的增加,而在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精神支柱、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趋向性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党中央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取得了重大成绩,一些事关培根铸魂的重大问题得到了明确的回答:一是在中国现代化走什么样的道路根本性问题上作出了明确回答;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文明的关系作出了有益界说;三是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全面否定和有力回击。我们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找回了初心,捡回了曾经失落的灵魂,重塑了精神上的主动和自信。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张峰研究员以“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为主题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深刻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道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出新发展理念,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总结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依据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

中纪委研究室原副局级检查员邵景均研究员以“遵循科学规律进行创新创造”为主题作了发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有所作为。一要树立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宏伟志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今天搞理论研究,也应该从“立志”做起,立志于丰富、完善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二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努力选择那些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的课题,带着问题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寻找答案,这应该成为做学问的基本要求。三要在创新创造上下功夫。科学研究是探求未知领域真理的工作,其显著特点在于创造性、创新性,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善于从“无疑”处生“疑”,通过分析、综合,逐渐释疑。四要集中精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目迷五色”、“心浮气躁”,而要在通古博今中看清世态,看透名利,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去写好每一篇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主题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代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取得了全面进展,特别是在总结中国道路、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案例”的典型事实,通过典型事实提炼出新的规律,进而通过新的规律对传统理论的挑战,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建构路径,为我国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并由此逐步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能和西方话语相抗衡的教材,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成效也开始全面展现。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总结好改革开放43年和建党百年的辉煌成就,旗帜鲜明地讲清楚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和理论密码,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理论创新的重要遵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赵昌文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和创新”为主题作了发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应正确看待哲学社会科学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继承,这源于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这两个方面都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都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世界变了,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更多更复杂,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看待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如何在实现两大奇迹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如何总结中国发展经验、传播中国发展理念等,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题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是对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鞭策和嘱托,也对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一是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丰厚学理滋养。二是要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优势,在科学解释世界、助力改造世界中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高质量支撑。三是要培育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广大高校教师做学生为人、为事、为学的示范,为育人育才、立德树人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的时代课题”为主题作了发言:学术期刊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它不仅是学术成果的集散地,而且是发现和培育优秀学术人才的孵化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了《文史哲》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同时对学术期刊、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这就是“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一时代课题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是“外功”;二是“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是“内功”;三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则是根本,是核心,也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要完成这一时代课题,就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范文教授以“增强中国政治学科的主体性”为主题作了发言:政治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政治人才,营造良好社会政治生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的重要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华文明,增强中国政治学科的主体性,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学科体系。一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做学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历史资源;四要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政治学理;五要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政治故事,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教授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为主题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对学术期刊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督促我们努力克服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把我们的声音传播出去。既要力戒关门主义,同时又要积极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成果。社会学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有自己的特色,在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化问题上也有相当多的学术积累。社会学工作者要高度关注总书记回信中讲到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重大问题,一方面做好标识性概念提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聚焦北京市社会发展战略,特别是社会建设、社区建设、民生问题、基层治理等,积极促进北京市的社会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以“建设增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教材体系”为主题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不仅对学术期刊提出了新的希望,也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从历史上看,教材在何谓中国人、如何做中国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部部作为教材的历史典籍,承载着中华美德、人文精神和实践经验,教会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哺育着中国人厚德载物,激励着中国人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强起来的中国更需要有新的精神气质与文明风貌,教材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应更自觉地顺乎时代之需,在培养学生形成文化共同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方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在吸收国外优秀成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责编:王燕华、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