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于安龙:在回答时代重大课题中担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于安龙2021年05月19日11:13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在回答时代重大课题中担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这是继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及2019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又一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鞭策与嘱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担当使命,以“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落脚点,回答好“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重大课题。

一、在推进理论创新发展中坚持中国道路。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根本方向和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就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不断从实践中提炼真知,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理论武装、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寓政治于学术之中,寓道理于学理之中,用自主性、独创性的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宣传阐释,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中,进一步深刻阐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深刻阐明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中,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要通过社科理论研究,更好地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讲清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尤其是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非凡历程和书写的恢宏历史篇章,讲好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故事、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故事、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故事。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中国道路,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二、在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在物质上要强大起来,也需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并一以贯之的主体立场和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西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的被动转化为完全主动,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守正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有思想含量、有理论分量、有话语质量的研究成果,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人民提供强大精神指引。

三、在述学立论中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面对伟大的时代变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代共奋进、与人民同呼吸,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用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尤其是当今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演绎和呈现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等生动精彩的丰富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土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把经世致用的学问扎实做在中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及时总结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观点,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特点,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党中央关心的战略和策略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查研究,提出有创见、有价值、有现实意义的思路和办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凝聚起开启伟大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中国力量。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