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常学常新 真情实意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2021年05月19日11:20来源:浙江日报

图片

编者按:近日,浙江省社科理论界在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学习座谈会。与会专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系列重要论述,重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浙江社科工作“真”“情”“实”“意”的殷切嘱托,为高水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和新时代文化高地集聚智慧和力量。今摘要刊登与会专家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书写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史新篇

图片

盛世豪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重要论述,更加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社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引向深入。要注重从文献资料中找案例、找课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阐释,构筑起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高地。深刻把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当代学术品牌。要以系统观念系统思维推进浙江文化的系统研究,以有影响力的学派人物、学术成果擦亮浙学品牌底色。深刻把握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担当,为我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理论支撑。要主动围绕打造“重要窗口”谋划思路、设计课题,特别是要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数字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加快建立开放性、多层次的新型智库平台和大成集智机制。深刻把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担当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要以实施文科振兴工程为抓手,补齐学科体系短板,要通过创新学术方法、学术范式推进学术体系创新,提炼概括出原创性概念和理论,彰显浙江实践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扎根现实社会、服务人民需求的价值追求,用高质量的社科精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深入基层一线寻找研究课题,为群众解疑释惑,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全社会的社科素养。深刻把握人才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社科“浙军”。社科工作者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鼓励引导社科工作者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多出学术精品;进一步完善人文社科工作体制机制,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培育一批有影响力、能“圈粉”的社科名家大师。

 

聚焦“重要窗口” 讲好中国故事

图片

何显明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对照“重要窗口”建设的使命任务,全省社科理论界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上,依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领悟,推动研究人员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

立足浙江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切实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中国化,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践,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省社科院将进一步立足于浙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合理性,打破以“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为代表的西方话语霸权,从丰富的浙江经验和中国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为推进学术创新、话语创新作出贡献。

聚焦“重要窗口”建设。数字化改革、省域现代治理先行示范区、省域现代化全面先行,都是浙江改革创新主题词,构织成了浙江以打造“重要窗口”为定位的省域现代化路线图。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的制度逻辑与价值逻辑展开深入的前瞻性研究,为浙江发挥好“重要窗口”作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坚持人民立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特别需要保持耐心、耐力的事业。必须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系统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新特点,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升眼力、脑力、脚力、笔力,弘扬“真”“情”“实”“意”的研究风范。

 

推进文科振兴的“三个心”

图片

沈满洪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作为社科学者需要回答:为实现中国梦能够做出社科学者的什么贡献?答案是推进文科振兴。

推进文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推进人才振兴、学科振兴、平台振兴、学术振兴和学风振兴等诸多振兴。推进文科学术振兴,既要有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等思想产品,也要有咨询报告、成果要报等资政产品,要有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推进文科人才振兴,要建设文科人才队伍,做到“引”与“育”的结合、“专”与“兼”的结合、“中”与“外”的结合;推进文科学科振兴,需要有齐全的学位授予体系、明确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定位和方向等;推进文科平台振兴,要建立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组织平台;文科数据库、信息中心等基础平台;文科实验室、虚拟仿真中心、问卷调查中心等实验平台;文科调研基地、体验基地等实训平台;推进文科学风振兴,要大力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冷板凳”精神、学术争鸣等优良学风。

推进文科振兴要做到三点:一是树立文科振兴的信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不负时代的学术信心,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二是养成文科振兴的真心。文科学者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真”“情”“实”“意”的要求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之中,真诚地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时代。三是强化文科振兴的爱心。党和政府及各级组织都要爱护文科学者,给文科学者以尊严,创造“十年磨一剑”的制度环境,让学者潜心打磨学术作品,同时要给文科学者相应的待遇。

 

遵循“真情实意”实践指南

图片

蒋承勇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全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提出“真”“情”“实”“意”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在新发展阶段,“真”“情”“实”“意”更拥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一是关于“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知灼见洞悉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要更加用心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浙江实践的现实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社会各界坚定发展信心。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关于“情”,以深沉饱满的人民情怀培根铸魂,建设社科强省。要在新时期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着力打开从理论到实践、传统到现代、共建到共享、文化到化人的转化通道。

三是关于“实”,以勇拓新局的实践导向助推发展优势,彰显“窗口”效应。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实践品格深入浙江实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守好“红色根脉”,扛起“五大历史使命”,努力以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为我省实现改革突破争先、服务提质争先、风险防控争先等时代课题精准破题。

四是关于“意”,以精品立世的学术意识打造标志性成果。社科工作者必须瞄准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具有标识性的社科成果。要切实遵循“真”“情”“实”“意”的路径方法,以令人心悦诚服的精品成果,肩负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打造“重要窗口”中的使命担当。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图片

陈立旭 省委党校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这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为我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一要加强我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加快我省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集聚,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推出标志性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前沿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推动我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超常规发展。

二要加快发展我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对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各领域,推动我省文化学、生态文明学等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要大力鼓励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成为重要突破点。

三要加快推动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本土特质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要加大力度更快一步推进经济学学科、政治学学科、社会学学科、法学学科本土化,为更好地解释本土现象,解决本土问题,构建本土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服务。

四要加快推动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建设。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我省应大力加强对这些学科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大力度更快一步推进哲学学科建设,深化以科学思维方法为重要内容的当代哲学研究。

 

展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担当

图片

何莲珍 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大学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高水平建成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产出了一批优秀理论研究成果。

二是具有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内涵发展,文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能力显著提升,学术体系构建成效卓著。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取得崭新突破。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通识教育中的支撑作用,探索科教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大东方论坛等平台,传播知识、启智润心。

四是人才实现高水平汇聚。“文科资深教授”高位引领,“文科领军人才”和“求是特聘教授”中流砥柱,“文科百人计划”研究员青出于蓝,老中青三代的人才队伍结构趋于稳定。人才评价改革持续推进,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保障教师潜心治学的学术生态。

五是高端智库建设进入国家第一方阵。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各类智库单位密切对接政府决策。

六是国内外合作交流打开新局。持续推进与中央和地方部门的合作,不断拓展省内外合作网络,服务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支持文科教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开展合作研究,资助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推动学术精品外译,国际学术交流层面得以拓宽。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图片

黄兆信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突出话语权导向,推进全体系建设。在推动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话语权建设,既要在学术项目、平台等可以量化的层面打造有国内和国际知名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地,更要注重学术话语体系的全面推进。

提炼标识性概念,生成学术热点。可以多牵头进行有组织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引导学者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标识概念,以学术期刊、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生成学术热点,在国内外形成引领效应。

统筹基础和应用研究,打通学术和媒体渠道。结合“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等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政治话语优势资源推动学术研究,以资政报告和科研项目、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我省一流专家的学术创新热情。同时,协助学者在大众传媒领域扩大影响力。

整合现有团队资源,打造高端话语平台。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肩负起对外宣传展示的历史使命。整合全省资源,打造一个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使浙江成为中国学术对外交流和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地标。

遵循学术基本规律,注重高效谋划发展。学术研究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因此学术话语权的建构应当遵循多维发展的原则,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和中国利益,又要有世界情怀,更要有学理支撑。

 

推进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发展

图片

王俊豪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为我们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政府监管智库”)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以下三点体会。

注重政府监管理论研究,夯实智库发展理论基础。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避免就事论事、空谈泛论等弊端,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科学理性与专业理性,提出具有前瞻性、储备性的智库研究成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的要求,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构建开放型智库平台,加强智库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作为一个依托于地方普通高校的省级智库,要产生全国性影响,必须建立并借助一些全国性研究平台,成为开放型智库平台。为此,浙江财经大学牵头全国性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性学术论坛,加强智库和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

以服务政府重要决策需求为导向,积极咨政建言。智库研究报告选题要明确“新、实、险”导向。其中,“新”就是以新视角观察分析新问题,确保研究成果内容新;“实”就是以大量务实调研和数据分析为基础,确保研究成果符合实际;“险”就是以风险提示、防风险对策为主题。

 

人文学科学术体系建设的三个维度

图片

黄华新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促进人文学科繁荣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人文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特色化维度。人文学科着力研究人本身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研究人的情感态度、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必须尊重人文学术体系自身独特的内在规律;要考虑民族与地域特色。浙江从河姆渡、良渚的史前文明,浙学的经世致用,到今天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人文作为历史的纽带一以贯之,是全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回应时代呼声,培养与现代化相匹配的公众人文素养。

国际化维度。文明交流互鉴是人文学科学术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浙江大学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提出打造“六文”学术体系。在面向未来的人文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中,需要通过问题导向、资源整合和关系重构,让世界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人文”“中国的学术”,逐步形成一种本土资源与国际经验融通、自身风格与世界影响兼备的人文学科学术发展路径。

数智化维度。在人文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中,我们有必要从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角度,深入理解“数智+人文”的理念,以“人文数智化”和“数智人文化”的双向互动为抓手,用“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与思路谋篇布局。一方面促进智能计算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挖掘数智化背后蕴涵的深层次人文属性,用人文精神引领、规范数字科技。

 

贡献社科强省建设的法学力量

图片

吕鑫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浙江法学学科如何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省贡献力量?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借力资源优势,擦亮鲜红底色。浙江“三个地”的政治定位,是浙江“红色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对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中国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极具浙江特色的研究主题进行深耕细作。

二是依托地域优势,推动体系完善。应当“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沿着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示范区”的足迹,为展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优越性贡献自己的智慧。

三是发挥科技优势,丰富学科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互联网法学、数字法学等既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交叉领域,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身处互联网大省浙江的法科学者必须应对好数字时代的新挑战,提供更多治理新方案。

四是培育人才优势,强化队伍储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进入新发展阶段,包括法学领域在内的青年社科学者必须担起时代责任,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担起学术责任,做实事、出精品;担起社会责任,立足社会、回报社会。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