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1年5月8日,湖北省青年社科学者座谈会在省社科联召开,来自湖北多所高校和省社科院的青年学者,围绕“推进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 彰显青年学者使命与担当”展开深入研讨。本版现摘编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发言。
担当提升学术质量的生力军
杨威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青年学者是生力军,也是决定未来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形塑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未来面貌。
做出一流的学问,立志以学术报国,既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期待,也是每个青年学者该有的使命担当。青年学者要有历史担当,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问;要有现实担当,在与现实对话中,激活学术存量,并转化为学术增量;要有未来担当,面向世界与未来,立志做开辟未来的学问。当我们沉潜历史、关注现实时,当我们真正做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学问时,实际上就是在创造未来,对未来负责。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故事”
李然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挑战还不少,迫切需要民族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青年民族学工作者应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扎根民族地区的千山万水,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故事”。
一方面,总结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优越性,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成就,巩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民族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围绕全球性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整合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多民族、多元文化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新路径
郭海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教授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不断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丰厚土壤和强大动力,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和重大挑战,我们必须以“守正、创新、务实、开放、融合”发展思路为核心,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新路径,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严守学术阵地。开展学科交叉,培育新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守中国立场,关注中国问题,面向民众需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知识产品、贡献智慧力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用如磐初心谱写新篇章
彭玮 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青年学者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力军,更要学习好、提炼好、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用如磐初心谱写新篇章。
青年社科学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将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各项工作,将其贯穿到学科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切实提高用其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要深入回答人们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努力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
孙永平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研究事关我国发展的全局和长远。从国内来看,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正在推动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各国都在抢占全球“绿色竞赛”先机。
以2030碳达峰目标和2060碳中和愿景为总指引,中国正在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气候变化行动,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青年学者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重要遵循
岳奎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崇高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三大体系”建设,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构建“三大体系”必须把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推出更多标注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也是我们积极探索实践的广阔天地。我们应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法学研究的科学理论指引
陈柏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法治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新境界,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作为青年法学学者,我们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锐意进取的精神、深远开阔的格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理论研究中认真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实践出发活学活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个人追求融入法治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懈奋斗!
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柯新利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们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切实站稳政治立场,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许多国家对践行多边主义的现实性、紧迫性、时代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新时代青年社科学者应该努力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赵雪芹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繁荣发展中国学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走向。
作为新时代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导自己成长成才的强大思想武器,勇于开拓,大胆创新,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
以问题为导向寻求理论创新
王佳宇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立足新发展阶段,青年学者要勇于创新,走出舒适区,结合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新的理论热点,提出新话题,解决新问题,走交叉学科和新文科的路,构建新的理论体系。
我们要努力走出象牙塔,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实际问题。既要自我发展,更要体察天下;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寻求理论创新。同时,青年学者也要积极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国家治理和建设中,身处科研一线的青年学者,对一线的各种问题要有切身的了解和认知,应积极为科研管理和高等教育等相关部门改善我国人文社科科研状况建言献策,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升整体科研水平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