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李晓彤:构建复合型评价体系

李晓彤2021年05月15日10:4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构建复合型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并强调“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学术评价在学术发展中发挥着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切实改进学术评价体系并彰显中国特色,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简化的间接评价替代直接评价。在评价活动中,将期刊级别、作者身份、课题立项等作为间接指标进行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过度简单化。例如“以刊评文”,事实上是以对载体的评价代替对内容的直接评价,以期刊级别确定成果的等级,这显然偏离了学术成果评价的价值取向。二是定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相背离。虽然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已在学界取得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定性评价往往仅作为定量评价的参考和补充,所占比重较低。同时,定性评价本身也存在主观随意性、学术偏见、人际关系等问题,极易导致定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相背离。三是影响力评价重于价值判断。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过于倚重论文数量、引文数据、影响因子等着重体现学术影响力的量化指标,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有其鲜明的思想立场、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在评价实践中往往被忽略。四是评价数据不当量化。量化评价方法本身并无问题,关键在于评价使用的数据能否全面、有效地反映成果价值。那种简单以数量指标去评价千差万别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做法,显然是对评价数据的不当量化,而过于依赖个别量化指标进行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有数量缺质量的重要原因。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向,指出要“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因此,构建复合型评价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以学术成果为指向。学术成果质量是学者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拓宽评价对象的范畴,各类不同形式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都应列为评价对象,并且针对不同形式、不同学科的学术成果实行分类评价,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揭示学者的学术表现,进而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态势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其次,针对目前重形式轻内容、以期刊评价代替论文评价、以间接评价代替直接评价的问题,应以学术成果同行评议为实践基础,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期刊、作者和科研机构的参考依据。

二是以同行评议为主导。近年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多次发文,直接或间接指出学术评价要充分发挥同行专家作用,完善学术同行评议,论文被引数据和影响因子排名等仅作参考。在开展同行评议时,不仅应突出同行专家的主导地位,注重发挥“小同行”作用,也要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实际,积极稳妥地引入海外专家、相关学科专家开展联合评价等方式,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的评价。就同行评议本身而言,要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通过鼓励和监督相结合、扩展同行专家范围、提升评价过程透明度等方式,推动学术共同体主导学术评价,确保同行评议真正行之有效。

三是以价值判断为引领。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更注重意识形态与价值层面的传承和引导。因此,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就不能以影响力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把政治标准、实践标准与学术标准融合起来,由影响力评价转向价值判断评价。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本土的语境下构建学术评价体系,引导和鼓励学术研究关注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在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学术评价必须形成符合本土需求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评价模式,既要有鲜明的民族立场,又要具备长远的世界眼光,既要植根于中国大地,又要形成影响世界的学术评价解决方案。

四是以数据分析为支撑。学术评价如果没有数据分析作为支撑,就会走向单一定性评价的极端,失去客观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展,人们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使开展海量和高效的基于数据的评价成为可能。应由政府主导,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收集、管理与服务平台,整合规范各类评价数据,促进评价数据的合理合规选择和科学准确使用。评价基础数据平台应包括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多种成果类型的引文数据库、同行评议数据库,以及评价专家库、评价指标库等相关辅助数据库。各类数据库应收集全口径的数据样本,实现“数据全量化”,评价者可以通过数据关联分析来佐证和监督同行评价的主观倾向,使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

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中,学术评价承担着推动学术繁荣、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者成长、提升文化自信的任务。面对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种种沉疴痼疾,要匡正学术评价中的失衡点,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学术评价理论方法改进研究”(17BTQ015)阶段性成果)

(责编:蔡雨荷、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