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宏观经济系统模型

2021年04月14日14:54

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的系统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AJL002),最终成果为专著《马克思宏观经济系统模型———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基础》。课题组成员有:白瑞雪、王天义、香伶、王春萍、张永林。

该成果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实体经济变量进行系统讨论,丰富了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制定理论,为有效分析我国现实经济运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分析支撑,同时,为解决现代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一系列理论困难提供了路径与思路。马克思宏观经济模型的系统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基本思路和理论体系

该成果以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理念和范畴为基础,结合现实经济运行构建相关的数理模型。第一,以产权分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从马克思企业和工资市场定位理论出发,构建宏观消费需求模型;第二,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平衡等理论基础上,构建消费对投资需求的传递效应模型,并建立投资的倍加效应模型和投资的周期性与增长统一模型,建立宏观投资需求模型;第三,由宏观消费需求模型和宏观投资需求模型建立宏观总需求模型;第四,在马克思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理论基础上,构建社会劳动生产率函数模型和社会生产函数模型,由此讨论宏观总供给;第五,讨论宏观经济均衡,由此构建宏观经济均衡模型、经济周期模型与经济增长模型;第六,在以上模型基础上,从马克思价值、价格和货币理论出发,构建物价总水平上涨(Inflation)模型。所有这些模型都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研究和决策的数理分析基础。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1.宏观消费需求模型

以产权分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和企业理论出发,构建工资市场定位模型,进而由工资市场定位模型发展出宏观消费需求模型。

工资收入决定取决于企业的产权制度,因此,在构建工资的市场定位模型之前,需要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基础,讨论古典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以及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对工资决定的作用。企业产权制度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产权范畴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

2.宏观投资需求模型

消费对生产资料需求(投资需求)的传递效应模型。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平衡理论基础上,构建消费对生产资料需求(投资需求)的传递效应模型和传递效应强度模型。

投资的倍加效应模型。在马克思经济范畴基础上,从社会生产的技术过程出发,构建投资的倍加效应模型,确定投资的倍加效应系数。这个模型揭示了投资过程的一个重要自身规律,也为说明投资过热和过于收缩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投资周期与增长统一的动态模型。在马克思基本经济范畴基础上,从以上模型出发,建立投资周期与增长统一的动态模型,其中,第1项是一个随时间而递增的量,表明投资的增长;第2项是一个随时间而振荡的量,表明投资的周期运动。这个模型揭示投资增长与投资周期性波动是对立统一的。

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周期性波动的基础,因此,投资增长与周期统一的动态模型也就是社会经济增长与周期统一动态模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出社会经济增长与周期统一动态模型,为熨平经济周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

3.宏观总需求模型

在宏观消费需求模型和宏观投资需求模型基础上构建宏观总需求模型。

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性经济,所以,这个总需求模型在很大程度上系统地表明了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在短期。不过,这个模型还没有包含政府的支出。

在不同的社会体系中,消费需求的运行特性是不同的。在资本—雇佣制度中,社会消费需求被约束并具有向下运行的趋势,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系中,消费需求则具有软约束并向上运行的趋势。因此,在不同的社会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的周期性运行也呈现不同的特征。

4.社会生产函数与宏观总供给模型

从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及“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的论述出发,建立社会劳动生产率函数和社会生产函数,表明:社会产品数量,即宏观总供给,是劳动时间的函数,也是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数量、管理水平、科学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状态等因素的函数。

通过对边际劳动生产率和边际产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数量、管理水平、科学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状态等因素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分别表示各因素提高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程度。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品就是劳动生产率,其他“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各因素”的边际产品则等于各自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的乘积。由此也可得出结论,即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变化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即增加宏观总供给。

5.宏观经济均衡模型:宏观经济均衡、经济周期和增长模型

一方面,生产有自身的规律,在内生和外生等因素作用下,有着不断扩张的趋势,因此,宏观供给也有内在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宏观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宏观供给和宏观需求双方的平衡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均衡状态。由此出发,构建宏观经济均衡、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模型,为系统地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性经济。在古典产权制度下,消费需求被约束,投资需求则是周期性的,因此,被约束的消费需求曲线处于低位,国民收入均衡点低于充分就业,同时,周期性的投资需求曲线则导致经济周期。当投资上涨时,可以弥补一部分消费支出与国民收入之间日趋增大的缺口,而当投资下降时,则会进一步加大需求支出与国民收入之间的缺口,此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6.物价总水平上涨(Inflation)模型

在以上模型基础上,从马克思价值、价格和货币理论出发,建立物价总水平上涨(Inflation)模型。构建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结构性因素模型和总量性因素模型。以这两个模型为出发点,将物价总水平上涨分为四大类、七种类型。第一大类,是货币原因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就是膨胀纸币型物价总水平上涨。第二大类,是由市场微观经济行为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有价值规律调节型、市场推进型(Ⅰ)和市场推进型(Ⅱ)三个类型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第三大类,是宏观变量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有生产劳动萎缩型和需求膨胀型两个类型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第四大类,是物价总水平上涨自身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也就是自激型物价总水平上涨。

任何一次具体的现实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上涨,都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都不是单一类型的,而是若干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同类型的混成。

上述模型系统全面地研究了物价总水平上涨,为治理物价总水平上涨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以上诸模型,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础上构成了系统的宏观经济模型,能够对宏观经济中的主要实体变量进行系统的讨论,发展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学体系,为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 成果的学术创新与贡献

该成果所建立的宏观经济系统模型,是一个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础上系统的创新性理论体系,不仅在理论上推进了经济学的发展,而且为有效分析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以及解决现实经济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克服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所无法解决的一系列理论困难。该成果构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将能够进行大量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工作。

目前,一方面,虽然存在大量使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个别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没有构建数理模型,更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虽然存在一些使用数学表达马克思理论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多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数学表达,而不是构建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数理模型,更没有构建系统的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因此,该成果所进行的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系统构建是一项创新性工作。

该成果在马克思宏观经济系统模型中,建立了一系列子模型:宏观消费需求模型,消费对投资需求的传递效应模型,投资的倍加效应模型,投资的周期性与增长统一模型,宏观投资需求模型,宏观总需求模型,社会生产和宏观供给模型以及宏观经济均衡、经济周期和增长模型,物价总水平上涨(Inflation)模型等。

(责编:刘琼、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