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社保体系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2021年03月02日09:08来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原标题:【学会动态】我会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社保体系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发言者留影

2021年2月28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召开(视频)座谈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功成教授主持会议,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元竹、王延中、李玲,学术委员会委员丁建定、申曙光、丛树海、关信平、杨立雄、何文炯、林义、林闽钢、周弘、席恒、高和荣,我会监事童星、副会长王杰秀、秘书长鲁全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委员会委员以及部分博士生共70余人在线参加了此次会议,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做了发言。

郑功成教授首先向大家通报了我会于2021年2月6日报送的专题报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系统思维和精准施策”(今年《民生专报》第1期)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

郑功成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就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他在以往对社会保障领域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后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作为全面涵盖社会保障各领域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和社会保障领域专家学者学术共同体,应当组织会员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用以指导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

郑功成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治国安邦和人民世代福祉的战略高度,完整地阐述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与方略,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发展阶段的判断,明确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强调要树立战略眼光、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等原则,还特别强调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要求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强调,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离国家现代化和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目前还存在着系统性协同性不够、体系结构失衡,权责不清与责任失衡等制度性缺陷日益显性化,社会保险参保质量不高,再分配作用发挥有限,可持续性不强,法治化水平低等一系列不足,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与少子高龄化、人口高流动性与人户分离现象常态化、新业态促进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低收入群体规模仍然庞大、社会保障需求呈现多元化、福利刚性发展与财力增速减缓的矛盾开始显性化以及深化改革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等多重挑战,特别需要妥善应对。我们应当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做好研究工作,以为社保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智力支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周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说明社会保障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系统性、新时代两个关键词需要注意。她还指出,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在快速发展,但基尼系数一直居高不下,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社会保障进一步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从执政角度而言,新发展阶段还是需要把握公平性,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性制度安排。她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之间依旧存在矛盾,从新的发展时期来讲,需要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要让人民信服中国制度是有优势的。因此,社会保障系统应该向同一个方向发展,不能相互矛盾、顾此失彼。她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将以往流行的“社会保障会导致福利病”的观点进行了矫正。

南京大学教授童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战略高度、从宏观角度出发,理论与政策研究应从微观、具体问题切入,在研究中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制度统一性和规范性,为此必须增强亲民意识、创新意识和法治意识。他指出,亲民意识应在目前较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保领域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内容有很多,因此研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他指出,应强化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社会保障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提到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挑战,将其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比较所得的差距,能够发现社保改革的着力点以及社保研究的一些新的重点难点。他还指出,法治意识是社保领域大部分研究人员较为薄弱的部分。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定型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改革和完善的空间,但更重要的是政策执行问题。目前社会保障相关研究针对通过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的不断强化以推动执行、健保、监管体系完善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法治意识必须增强。

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社会保障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提出了社会保障深化改革要“系统集成”“要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法治化”“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特别是强调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力度和强化互助共济功能,这些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均具有特别强的针对性。他认为,从收入再分配和互助共济的视角看,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几点问题:一是基本保障待遇和相关政策在人群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代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相当数量的工薪劳动者未能进入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三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基本上以户籍为基础,非户籍常住人口难以享受这些基本保障;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设有个人账户,弱化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互助共济性和收入再分配效应。对此,他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控制和缩小群体间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从长远看,需要通过制度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近期看,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按照“抑峰填谷”原则,严格控制、努力缩小群体间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第二,稳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第三,进一步明晰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益。第四,优化基本保障制度设计,增强互助共济性、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和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丛树海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保障事业做出了非常全面的论述,总结了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对中国社会保障事业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坚持”,并不仅仅是阐述社会保障本身,而是在分析中国的政治优势、人民至上的原则、制度的引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社会保障建设提出的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系统集成问题、保证协同效应等观点都是切中要害的,而解决问题需要有依法保障、管理服务、执行落实三大保障体系。他认为,今后的研究应做到从更开阔、更具系统性和集成性的视角出发,如从整个民生系统来研究社会保障,再如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可以延伸到财政分配、社保分配甚至慈善分配等。与此同时,研究要多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解决群众烦心、操心、揪心的事,要实际、落地、实在。

北京大学教授李玲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了中国社会保障是“大保障”而不是只有“社会保险”的概念,“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在信息化时代尤为值得关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美国的表现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单纯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在吸收各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制度可持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了贯彻共建共享理念,让全民享有充分的社会保障,需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意味着中国社会保障发展迈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今后需要继续探索,构建低成本、高质量、可持续的保障体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延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未来三十年的社会保障发展目标、发展重点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国家对社会保障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达到了空前高度。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发展、治国安邦的重要支柱,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是繁重的。他强调,要将中国的制度优势真正作用于实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助共济、信息化、法治化等目标。但将目标落实到具体制度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国情,一方面要实现全面保障、人人共享、互助共济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各个制度之间的内在机理不同,要发挥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在制度内部,要注意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原则如何衔接,例如个人账户、住房公积金制度与互助共济性存在内在矛盾。其次,要注意差异性的存在,中国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真正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具有难度。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供了一个新的“大保障”的视角,但从长远角度看,社会保障要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进一步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放在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认识。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三点体会: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重大实际意义。中共中央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胜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两会即将召开、“十四五”规划和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即将开启的历史关键节点上,要进一步领会和研究中央学习社会保障的意义,理解其战略意图,如何建设不同于其他国家且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如何从“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走共同富裕道路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高度理解此次会议的时机和意义,对今后的研究而言十分重要。二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通过互联网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中国特色,如何利用中国有十亿人使用移动互联的优势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实需要认真研究,对零工经济的探讨要求研究人员思考在新发展阶段如何用新发展理念研究社会保障。三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面向群众关切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互联网广泛运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建设的同时,要对年长群体采取传统办法。目前中国是信息社会、工业社会、乡土社会三重社会形态叠加,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际差异更为明显,社会保障如何应对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关注。

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社会保障改革制度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对社会保障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发展阶段,社会保障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还不足。他认为,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内部的三大系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之间结构的失衡,例如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二是法定保障和补充保障的失衡,这将会导致政府压力过大、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三是相关制度之间不能有效协调。社会保障与就业、劳动、教育、收入分配等密切相关,但社会保障与之尚未形成良性互动。他表示,提高协同高效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改革的勇气,要有更高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在体制方面,应当有超越部门之上的中央层级的社保统筹决策机构与咨询机制,以避免部门利益影响社会改革与发展全局;三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一系列机制,处理一系列关系,例如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的关系、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的关系、各主体之间责任分担的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等;四是注重参量改革,通过优化参量来优化各种关系。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指出,应从治国安邦、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更高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五个坚持”既是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总方向,也是理论工作者、学术界未来研究中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尤其是要突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制度引领、人民至上,强调改革精神,包括与时俱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等。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系统性,将社会保障放在国家战略体系中进行考虑。他就中国未来社会保障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保障基本原则,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在人群之间和地域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其二,更多重视与尊重社会保障内在规律。以改革的思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既要重视存量改革,又要对增量、结构性改革加以关注。其三,突出社会保障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推进。一方面要以社保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吸收更多学科、其他领域学者来参与。通过研究集成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保改革提出更好思路。其四,要增强风险意识,科学研判老龄化、信息化及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变化背景下社会保障的改革思路,思考如何增强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可预见性,推进短期应急性制度安排的同时,重视社保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集体学习是社会保障界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许多新提法。第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较为全面地阐述社会保障涵盖的内容、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取向。第二,将社会保障提升至“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的高度,社会保障在社会稳定、执政基础、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第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面临一个比较好的时间节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社会福利,这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意义。第五,“要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是一个新提法,也是下一步民政部门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第六,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化不断健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仍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展开。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坚持和发展成功经验,这表明中国社会保障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第二,新发展理念包括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这表明社会保障制度是要创造幸福,而非弥补与缓解社会问题。第三,讲话明确阐述了社会保障新的发展格局,即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第四,讲话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第五,强调要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这表明社会保障被视作一种权利来看待。第六,讲话也赋予了社会保障新的功能,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四个新突破:一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上有新突破。以往中央文件标题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本次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于“全民”中提出将更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保障制度。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阶段有新突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是从无到有走向从有到优的新阶段,要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以确保形成合力,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会更难,社会保障相关研究的难度、复杂性以及交叉性要进一步提升。三是社会保障发展原则内涵的新突破。长期以来,社会保障是要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近几年则是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制度统一性和规范性,坚持国家的顶层设计,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以往国家社会保障改革同地方事权有较大关系,较为强调各个地方要根据自身情况去摸索,突出统一性则对以往社会保障原则性发展有新的突破。四是社会保障建设发展的新要求。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农民工群体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问题、退役军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问题、残疾人孤儿在内的社会福利问题、医改问题等均为总书记明确点出的研究重点。在社会救助领域,总书记提出将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体系,因此如何将农村社会救助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规划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与如何完善日常性的帮扶措施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西北大学教授席恒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对社会保障过去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又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社会保障很高的定位,需要学界提高认识。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强化互助共济的功能”,这需要我们思考通过什么手段去实现。他认为,社会保障建设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些新问题需要学界进一步研究,例如社会保障如何助推共同富裕,过去相对固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包容、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保障中等。

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三重逻辑。首先,社会保障现在和将来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障网,就在于将社会保障当作治国手段与方略。其次,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组织优势。与国外社会保障作为政党、群体推动乃至相互博弈的结果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社会保障,中央亲自部署、组织、督促与落实,将民生保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中国社保体系建设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这一政治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注重社会实践与群众首创,注重循序渐进。回顾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历程,我们注重在立足实际基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加以完善,从而构成覆盖全民的社保体系,推动社保事业行稳致远。他强调,下一步要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贯彻到科学研究中,关心百姓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谱写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华章。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指出,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社会保障面临着新的发展势头,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平稳运行构成很大挑战。在此背景下,社会保障既需要发挥稳定器的功能,又需要防止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制度本身遭遇冲击。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出现问题,会引发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既要积极保障老百姓的需要,又要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此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学界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逐渐为中央决策所吸收、参考,希望下一步能够将社会保障研究工作做得更好,为国家社会保障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肯定了社会保障的作用与地位。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观点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学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学界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决策层所吸纳,说明我们是将研究做在祖国大地上,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研究道路,而非照搬西方的研究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社会保障地位进一步提升到全党工作的中心地位,共同富裕提上日程、不再是远景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新时代肯定会有新的调整,社会保障在新时代将会有更重要的作用。他认为,过去改革开放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与城市对农村剥削的背景之上,前者是社会保障没有在调节社会分配中起到充分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时代合理性,后者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下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必将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他还指出,中国的乡村振兴不同于西方,中国的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是否能够承受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制度、经济增长面临的劳动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内需拉动与新发展格局形成等要求用新的视角认识社会保障,以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经济增长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指出,在刚刚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两会即将召开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保障完整而系统的论述表明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这是对社会保障的重要定位。他表示,要理解中国的改革、中国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保障,首先要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初心和宗旨,并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这为社会保障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是未来长期指导社会保障实践的纲领,也对社会保障的研究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正逢其时,能够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后很快形成学科共识,是社会保障学科共同体的很好体现。她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基本且重要的制度安排,尤其在劳动力去商品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下,社会保障制度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个“一百年”即将开启的原点,就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论断,坚定了社会保障研究者的信心,也验证了此前研究达成共识的真理性,这也更加坚定了青年社会保障学者未来继续走好制度研究的信心、更加充满干劲。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娄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法治对于维护、保障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条不紊地落到实处的重要作用。法治的一些内在价值追求与社会保障是较为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先行是在形成比较稳固的框架后,用法律手段将已经取得的成果固定下来。法治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应当有以下几点:第一,增强制度的可预见性;第二,体系化的法律可以增加制度之间的可协调性;第三,法律能够使权利、义务、责任的内容更加稳定化;第四,用法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可以让司法机关在一系列制度构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自《民法典》颁布后,中央一直倡导在众多领域中实现法典化。社会保障事业应当紧贴这一发展趋势,推动社会保障法的相关研究从幕后走向台前,从隐性研究走向显性研究,用法典化的途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稳固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社会保障有了独立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发展体系与理念,即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改变了以往为国企改革配套的发展模式。他强调,该重要讲话为社会保障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增量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存量改革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这为社会保障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张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全民参保与自愿参加的争论、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具体问题的指导性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与澄清。他指出,全民保障概念的提出是此次讲话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以往全民保障站位高度不足导致许多居民未被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企业不规范用工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长远来看,缺乏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难以促进国内经济循环以及居民消费。他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针对老龄化的表述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老龄化之外的人口受教育年限、劳动结构等变化表明,老龄化不再是未来发展的挑战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关键在于其他社会指标能否随人口老龄化作出适时调整、社会保障制度能否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必须将人口之外的其他社会指标纳入考虑范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更为清晰的同时也具备了改革的系统性思维。

郑功成教授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此次座谈会非常有意义,大家的发言表明各位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已经认真学习并有思考了,因时间所限没有发言的中青年学者也必定在学习与思考。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系统的完整表述,这篇讲话必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产生深远影响。他特别指出,进入“十四五”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全面走向成熟、定型,我们在研究中需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大局意识”“统一性、规范性”“系统观、协同观”及法治理念等关键词,以便能够真正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世代福祉的高度,真正立足于国家现代化全局与社会保障长远发展,超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与集团利益,基于目标导向寻求化解现实问题、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的正确途径,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做出学界应有的贡献。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