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段晓卿:探索非遗传承保护新路径

2020年08月27日08:10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具体的保护实践过程中,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遗数据库、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相关自媒体平台、非遗电子地图等实践应用层出不穷。但现有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手段较为单一,使得现有的非遗传播仍是一种片面、单向传播的过程。因此,应不断探索创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与兴趣。

与简单讲解、图文资料介绍相比,亲身参与其中是了解和认知非遗的更好途径。例如,在非遗展演活动中,在邀请传承人现场表演的同时,可以设置非遗传承发展实践的体验环节,为民众提供所需的材料与空间,使民众能够亲身参与非遗传承发展实践,感受非遗的魅力。但现实中,受制于有限的空间和材料,只有少数人能参与到非遗传承发展实践体验活动中。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规模的非遗展演活动很难实现。

虚拟现实(VR)技术为模拟非遗的实践体验活动提供了可能,使更多的民众能够更自由地参与到非遗的实践体验中。VR技术作为多媒体技术的高级应用形式,多感官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其具有良好的沉浸性与体验感。VR技术具有交互性,改变了以往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式,为民众提供了主动参与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提升了民众接收信息的效率,增强了民众的体验感。从某种角度而言,非遗与VR技术间具有天然的匹配性,二者结合发展前景广阔。

非遗的VR体验宣传

非遗的VR体验宣传是指以VR技术为载体,将非遗传承发展实践活动或相关宣传片的内容呈现给民众。非遗的VR体验宣传利用了VR技术的沉浸性,为民众营造出身临其境般的观赏感受;还利用了VR技术的交互性,为民众提供了与虚拟空间自然互动的手段。相比传统的图文或音视频等方式,用户在获取相关信息时,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所要获取的信息内容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而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和认知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在具体实践中,VR所展示的非遗内容,既可以是非遗完整的实践过程,也可以是非遗传承发展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无论展现哪种内容,其在制作时都需根据VR的显示特点,调整制作的流程与方法,构建一个具有丰富信息细节、展现全面内容的三维虚拟空间。

VR技术具有新颖的信息呈现方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非遗,激发其对非遗的兴趣,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土壤与新生力量。非遗的VR体验宣传不仅在现有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基础上升级了显示方式,而且大大提升了非遗传播和宣传的效果。

非遗的VR传承

非遗的VR传承是指在精准记录和完美模拟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VR技术的交互性,为民众或传承人提供学习和传承非遗的新途径。这是一种更加严肃的应用方式,不仅需要记录和还原非遗技艺,也需要实时获取民众或传承人的行为动作,并与所呈现的非遗技艺内容相对比,以指导民众或传承人学习或传承非遗技艺。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这种应用方式对技术指标的要求更为严格。

在技术层面,该应用方式需要更高精准度与更具完整性的非遗技艺记录与还原数据,需要更加全面和多样的记录方式。例如,对传统戏剧类非遗而言,除了使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戏剧表演或技巧的视听觉信息外,还需要记录演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信息,并形成相应的标准动作数据库,以此作为应用功能开发的基础。该应用方式还需准确高效地获取和识别民众或传承人的行为动作及心理状态,实时与所记录的数据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与反馈,形成有效的信息循环,提高学习和传承非遗的效率。在内容层面,该应用需更完整和成体系地采集和记录非遗技艺,避免内容的碎片化,完整呈现非遗技艺,准确表达非遗文化内涵。

非遗的VR实践

非遗的VR实践是指运用VR技术,全面、完整、自然地模拟与仿真非遗的全部或部分实践过程,民众可采用与现实世界中无异的方式,在VR中参与非遗传承发展实践过程,并获得与现实参与相差无几的体验与感受。这是非遗与VR技术高度融合的一种应用形式,VR融入非遗传承发展实践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VR作为一种具有全新信息呈现方式的技术手段,随着与非遗的不断融合,会对非遗的表达方式或表现形式产生影响。例如,若传统戏剧完全以VR技术为载体,将对戏剧的整体演出形态产生影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站在非遗传承保护的立场,保证非遗传承人的主导地位,处理好非遗传承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关系,确保非遗文化内核的稳定与长久传承。

从信息的角度而言,非遗的传承实践本质上就是非遗在社会群体间不断传承与传播的过程。非遗与VR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提升非遗的传播效果、提高非遗的传承效率、丰富非遗的实践过程。因此,非遗与VR技术的结合将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将为非遗保护提供全新的前进方向与发展空间,助力构筑全新的非遗传承生态结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非遗+VR”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非遗项目。不同非遗项目具有不同的实践方式和信息呈现形式,其适用的VR应用形式也各有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了考虑非遗项目与VR技术间的适用性与匹配性等因素外,还应考虑非遗的传承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以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判断是否需要使用以及如何使用VR技术。

总之,虽然当下非遗与VR技术的结合带有明显实验性质,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但作为一种突破传统信息呈现方式的技术手段,“非遗+VR”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云计算、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VR技术在非遗保护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与空间。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研究”(17JJD850005)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