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简圣宇:绘画空间 被折叠的意义“深度”

简圣宇2020年08月20日08:47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设计学院

绘画作为人类展现个体情思、把握审美世界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永恒魅力。与以往学者提倡从具体创作技法或视觉艺术分析入手的研究路径不同,《梅洛-庞蒂绘画空间观探微》(仲霞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尝试从哲学角度分析绘画的深层结构。该书作者整理了法国现象学代表人物梅洛-庞蒂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著作,提炼其中的绘画空间理论并加以阐释。同时,积极融合中国丰富的传统画论和审美理论资源,力图在本土研究境遇下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绘画空间理论。

绘画空间是存在发生裂变的过程

同样是面对绘画,艺术家和哲学家意识中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考量对象?全书引出这样一个有趣话题。在作为哲学家的梅洛-庞蒂那里,绘画被作为本体论而非技法上的存在来探讨。以身体现象学研究闻名的梅洛-庞蒂,在阐述绘画空间思想时同样基于其身体现象学的理论框架。虽然在论著中他没有直接提出“绘画空间”的概念,但在谈及画家绘画时的系列阐述时,清晰展现出对此的思考。其文本语境中的“绘画空间”思想,实质上就是以身体意识为核心构造审美空间。

根据梅洛-庞蒂前期到后期的论述,作者将其绘画空间之思分为身体、语言、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身体被作为论述空间时的基础。书中这样总结:绘画空间是经由身体图式将世界纳入自身空间的运动生成,而身体图式表现为画家的风格,知觉是风格化的知觉。这时身体与世界的关系仍然“陷于意识—客体框架”,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世界被视为客体。在第二阶段,梅洛-庞蒂开始思考绘画空间中“语言”的作用和意义,作者认为,绘画空间是对世界暗含轨迹的记录,世界在绘画空间中被间接地言说。在绘画空间中,世界的本真样态逐步呈现出来,可能性以丰富的样态而得到具体呈现。在第三阶段,梅洛-庞蒂迈向存在论,用“肉”的概念将自我主体和世界统一起来,绘画空间就是所谓的“肉的裂变”。

书中指出,绘画空间是存在发生裂变的过程。进而,绘画空间既是一种“不可见的可见”,也是对“遮蔽的解蔽”。由于事物的“显现”是不完全的,因此造就了事物在绘画中的“深度”。“深度”阐释了存在的这种可见与不可见的张力。意即真正有深度的绘画不会一眼穷尽,观众需要不断挖掘绘画空间中的隐含内容,进而去享受审美的乐趣。

打开场域获得意义的空间

梅洛-庞蒂坚持的哲学语言习惯,使得其论述显得晦涩难懂,特别是他后期用来统合“我”和世界的“肉”的概念更是如此。虽然从其理论逻辑的角度看,这一概念标志着其关于绘画空间的思想从主体性迈向主体间性,是一大进步。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肉”的概念及其周边论述,在中文语境中颇显怪异。为了使论述更加生动清晰,该书作者在绘画空间理论的本土化工作方面做得比较深入,不但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更易于中国读者理解,而且结合了诸多中国传统画论来阐释。

全书开宗明义凸显了绘画作品作为一种空间存在的特性。绘画作品从原始粗糙的岩画壁画,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架上艺术,再到人工智能时代呈现于新媒体载体上的可视化数码,它在共通性层面上均一直被视为具体的“现成品”。而该书则强调和揭示了绘画作品并非平面现成品,而是立体的呈现空间。世界、画家、观众在此间交汇、对话。作者以颇具诗意的文字写到,作画的过程是经由画家的身体姿态在画布上打开一个场域,建立一个空间。画作一旦完成,它就进入待欣赏、待激活的潜在状态,等待着观众对空间的打开与重建。绘画空间令“我”与世界相互融合,将画作与世界、观众与画家的生命连接起来。各方在绘画空间中的参与,使得画作获得了“意义的充盈”。

画家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感悟、感动,注入绘画空间中,观众则同样带着自己的主观理解走入这一空间。于是,所谓“画作”就成为“被感知的空气、光线、质感、色泽、气味等的联合显现之所”。由于绘画空间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生成过程”,故而绘画作品展开的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单数空间,而是一个个交叠的复数空间。主体的身体创造了周边的空间,而作为主体的画家则建立了绘画空间。当观众进入这个空间之后,就显现出“多重空间相互映射”的具体样态。

以“默示”的方式“道说”自身

书中还阐述了“道说”和“默示”这两个具有深刻意味的姊妹概念。作者认为,绘画是一种“沉默的声音”,它经由间接、默示的方式“道说”自身。她还区分了绘画的“道说”与普通的“言说”之间的区别。与通常人们在生活中通过直接明确的“言说”来传达意思不同,绘画中的“道说”是一种间接、充满多义和张力的表达方式。“道说”就是回到世界运行的秩序之中,洞悉“大音希声”这种本体性的存在,让“道”在审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向着根源处的沉默世界回归”。

“默示”一词用得颇为精辟,将具有内在冲突的“默”和“示”镶嵌在一起,内蕴了一种思想的张力。一方面,绘画是沉默而寂静的,它不像言语那样能够直接传达意思,也不像音乐那样诉诸听觉的刺激;另一方面,绘画又力图超越这种沉寂的表征,以一种独特的力量召唤观众的解读和回应。

中国传统水墨画十分崇尚“默示”的思想,它对色彩的疏离,表达的正是一种从视觉感官回归到“道说”本位的追求。虽然只用了氤氲单色的水墨,但墨色的单纯正如“道”的朴素,形成所谓“运墨而五色具”的情思在内心之中的灿烂绽放。水墨对“道”的“默示”,显现的正是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来自“道”本体的精神力量。

超越肉眼抵达绘画的晦暗空间

全书将“深度”从最初只是在视角层面加以研讨的小范畴,进一步扩展为探究“空间存在”的更大范畴。早先梅洛-庞蒂在探讨“深度”概念时,直接针对的是西方语境下个体在观看绘画时的透视学问题。他主要从物体在视觉上的呈现来谈论深度和宽度概念。梅洛-庞蒂非常重视“深度”的哲理意味。他特别指出,在所有维度中,深度是最具有“存在”的特征。因为“深度”比其他空间维度更直接地要求我们摒弃关于世界的偏见,重新发现世界得以显现的最初体验。正是基于“深度”概念对于理解绘画空间的重要性,该书接着梅洛-庞蒂的探讨,将“深度”置于绘画空间理论的框架中加以分析,提出“透视法作为一种表现深度的重要技法本也无可厚非,但绘画中的深度根源主要不在于此”的观点。

由于绘画空间不但包括可见物的具体呈现,还包括与之密不可分、更为幽深的不可见的未敞开部分。因此,空间是“包纳”而非“展现”它的各个部分。这种“可见”(敞开空间)与“不可见”(晦暗空间)之间的错位互构,构成了绘画空间的“深度”。我们观看一幅画时,如果只观摩画布上的图像,那么就只是用肉眼“看”到这幅画的表象,但有时我们需要运用“思”去超越肉眼,抵达这幅画的晦暗空间,进而理解构成这幅画背后那些被“折叠”的部分。诸如创作者的具体构思、构思背后的机缘、画面构图的意蕴规划、绘画包含的自由和超越的情思等。如是,才真正进入这幅画建立的绘画空间。一个富有学养的观众观看一幅画作会更加细致,收获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刻,主要源于他更能将那些折叠起来的晦暗空间逐一打开。由此不难得出,这种构建就是不断获得理解“深度”的能力的过程,从“可见”的敞开空间,更深入地抵达那些“不可见”的晦暗空间,正所谓“表达并不是简单、直接的,而是在迷雾中前行”。观众的底蕴越深厚,他能通过“看”和“思”抵达的空间也就越深,对画家创作时的艺术表达理解也就越深刻。最后真正体悟到所谓“意义浸润画布,布满空间”的境界。

总而言之,绘画研究不仅需要从技法方面解读,也需要从哲学基础上进行探究。该书作者以一己之力,围绕空间问题从哲理层面对绘画创作和欣赏进行了深入结构根基的探索。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接下来作者还需在这一领域进一步开拓,创设更加细致而富有体系的绘画哲学理论,同时推进相关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