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重大制度变迁的问题导向与改革方案文本的关系研究”负责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是治理能力的物质基础。利用创新理论的危机压力、创新驱动规律,适时制定产业政策,激发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推动产业化发展,是转危为机的机会窗。
变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为生物安全产业发展契机
创新经济学分析表明,从内生角度看,危机的超常规机制提供了创新的思维角度,危机的压力机制调动了创新的心理潜能,危机的缺陷暴露机制指明了创新的路径方向,技术和政策创新将遵循危机—问题—确认—解决—创新实现的一般过程。从外生角度看,危机的路径依赖破坏机制消除了创新的瓶颈障碍,危机的聚焦机制形成了创新的各方共识,危机的预防性消费机制刺激了创新产品的消费增长。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在许多国家出现,随着疫情的蔓延,全球公共卫生产品全面紧缺。中国是生物安全产业大国,产量大、产业链全,但算不上强国,依然有产业全面提升空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涉及的产品需求庞大,间接需求更为广泛。疫情促使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全面整合,技术创新需求不断涌现,产业政策顺势而为尤为必要。
近期,在保证国内需求的前提下,我国生物安全产品生产应抓住国外需求猛增、壁垒消除、贸易环境改善的契机,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开拓新的出口市场空间,定会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中国贡献。从长远看,要全面分析我国生物安全产业进展与短板,超越公共卫生产品局限,上升到新兴生物安全产业高度制定产业政策。从全领域、全流程、全产业链视角,规划公共卫生、动植物疫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入侵、遗传资源等产业领域,抓住短暂的窗口期,顺势而为全面推动生物安全产业发展。
我国生物安全产业发展取得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生物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政府直接投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一是产业规划和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应急产业、安全产业、生物产业、生物技术创新、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安全产业园区等产业政策,涉及公共卫生、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等产业发展内容。整个产业政策环境优化,系统性增强,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产品和技术应用方面。我国生物安全与应急产业增长迅速,企业数量众多,产品门类齐全,有效产能巨大。产品种类由单一的有形产品,向服务、咨询、标准认证等无形产品扩展,并开始向普通民众生活延伸。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基因编辑等技术全面进入生物安全领域,P3、P4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技术设施建设取得进展,为应急管理、技术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产业组织化程度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完整生物安全产业链条的国家,产业上下游的原料、设计、管理、标准、监测、认证、物流等产业整合力强,这是我国应对疫情的产业组织基础。国家、行业、团体、企业四个层次的标准体系健全,涵盖生物安全柜、负压救护车、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电动口罩等生物安全产品,以标准引领技术创新和竞争领导地位的概念已初步形成。
四是政府产业投入方面。通过政府采购、补贴、税收减免、物资储备、合同产能储备等经济手段,直接促进了生物安全产业发展。针对一般灾情、疫情及突发事故等,建立了国家、地方多层级的药品、医疗器械、防护药品、防护用具和装备等多领域的产品储备。利用日常政府采购,避免了平时需求、灾时需求的大起大落,熨平了市场需求,维持了供给连续性。
我国生物安全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生物安全产业发展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短板和不足。一是产业规划层级需提升。在中央和各地安全与应急产业规划中,生物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政策分散,内容多集中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缺乏生物安全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缺失可操作性的产品目录和标准依据。二是产品和技术自主性有待升级。当前,生物安全产品和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型、关键装备的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生产以代工为主。有些高端检测,生化、核辐射防护等设备依赖进口,某些先进国产装备实际上是国外零配件的“攒机”。某些市场优势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弱,上游国内产业链不完整。三是产业组织体系亟待完善。虽然从产业组织角度,完整的产业已存在,但产业组织体系未形成。仅以产业名称而言,国家层面同时称呼应急产业、安全产业,地方在制定规划、进行投入时,相同的产业范围、产业名称也各不相同。四是政府直接投入亟待加强。国家相关储备制度有待完善,储备目录、管理体制、管理职责、问责制度等,已不适应储备工作需要。作为政府投入重要手段的采购市场整体发育不足,政策透明度有待提高。
推进我国生物安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将我国生物安全产业推到前台,产业开始全面整合,技术创新增强,应抓住契机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确定政策方向。要制定统一的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产业专项规划,并以此为先导,推进制定有效的生物安全与应急产业政策,以准确定义产业政策范围、支持方向、科技创新领域、品牌培育发力点为支撑,促进产业和科技发展。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统计和行业监测机制,结合新产业目录的发布,全面开展生物安全与应急管理全行业现状调查,定期发布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导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增进产业整合,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层面上应当建立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科技、工信、海关总署等部门间政策协调机制;社会层面上建立由用户、生产厂家、科研单位等参加的产业创新联盟;市场组织层面上,以会展集聚带动产业集聚,推进产研对接、产需对接、产融对接,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标准化+”产业发展道路。
三是打造完整产品链,均衡技术设施。应当根据实际需求,打造覆盖传染病防控、动植物疫情、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防御、外来物种入侵等全领域产品,从而形成贯穿监测预警、安全防护、生命搜索与救治装备、服务等全过程生产。同时,要以应急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研究为基础,均衡布局P3、P4实验室等大型生物安全科技设施建设,促进生物安全产业的军民融合,为产品科技研发奠定基础。
四是培育产品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农产品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流行性疫病安全等问题,要引导产业力量提供检测鉴定、日常防护用品和环境消杀维护服务等多种产品投放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五是完善政府投入,建立共享机制。生物安全产业是特殊产业,需制定系统、精准的针对生产者的采购产品门类、目录、标准、认证和准入政策;针对用户的规范配置标准,政府应制定配套的采购、征用、补偿、储备政策;要针对宏观层面产业发展,制定民族工业、财政、税收、保险、信贷政策等。在具体产业发展环节,还需实施资源、信息共享,以建立产品名录和资料库为纽带,配套企业生产能力储备资料库、应急资源库等,以定期更新机制和责任制为措施,不断完善生物安全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