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课题组各项工作与计划进度基本一致。项目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的成果,已经发表或录用了20篇论文,其中3篇SSCI,17篇为CSSCI(其中国内心理学界权威期刊《心理学报》2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在投和已经成文并准备投稿的学术论文17篇。
各子课题进展具体如下。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心态建设及其促进策略研究
子课题一包括舆情传播和制度信任两方面的内容,目前已完成部分的工作,进展基本顺利。舆情传播方面,研究一主要采用主题模拟技术、语料库检索技术对当前主流媒体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医患关系形成的内在原因,分析如何在符号层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称代词、情态动词、名物化、评价性形容词、高频词和关键词等典型词汇和句式结构应用的趋势和具体特征,探讨语料库中医患关系的演变。具体而言,我们选取民众可及性高的《人民日报》和《健康报》作为词频分析的对象(《人民日报》是我国中央机关报纸,《健康报》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出版的报刊),从中抽取出了这两份报纸从2001年至2018年有关医患关系的所有文章,并就这些文章完成了相关词汇的抽取,分别对两份报纸在词频分布的特点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对两份报纸提取的词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究两份报纸在报道医患关系的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后期的文章梳理及写作。研究二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词频分析法探究医讯传播模式的特点以及传播效用的检验。目前,检索了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CSSCI,北大核心)1998年至2018年以来刊载的新闻传播学领域涉及医疗、健康等主题的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发现以媒体对医患纠纷等各类事件的报道而产生对医患关系的正面、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医患信任影响的研究居多。而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的话语权、媒体的广告、媒体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功能则是媒体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的因素。以《新闻传播学领域医患关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为题的文章已完成数据的分析正在进行文章的写作。研究三计划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行为实验的方法对于舆情传播途径进行研究,确定不同舆情传播路径与策略的特点,同时从接收者特质(归因与认知偏差)的角度探讨不同传播策略的效用,对于起着损害作用的路径加以矫正和引导,确定优化传播机制。
制度信任方面,主要关注医疗制度信任对医患和谐关系的作用。在文献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心理量表以及行为实验等研究手段提供多方面的证据以进一步挖掘背后的心理机制,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医患双方制度信任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借由自编量表的大规模调查,评估当前医疗制度信任的现状;其次在认知层面分析制度信任对医患信任的影响;最后,立足于以上实证研究,提出并评估适合医患双方制度信任的促进方案。目前,研究1中医疗制度要素的调查正在进行相关问卷的编制。研究2已完成医方及患方两个版本的制度信任问卷的编制,医方问卷已实施初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该问卷形成制度的功能性(包括8个题项)和制度的可及性(包括9个题项)两个维度。该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医护人员医疗制度信任的有效测量工具。此外,通过对500个护士样本的人口学变量的分析,初步了解当前护士医疗制度信任的现状。目前已完成《医护人员制度信任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的论文,文章处于整理投稿阶段。研究3在研究2的基础上完成了医患关系问卷医方版和患方版的修订工作,并以医护人员作为对象进行施测,目前已根据预测验的结果对医患关系问卷进行了修订,医疗制度信任对医患关系预测的问卷将于8月份进行施测。研究4着重探讨医疗制度信任对于医患关系的干预作用。重点考察医疗实践中的知情同意制度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通过改善知情同意的实践设置来促进医患关系。课题组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知情同意的核心要素、告知内容以及标准,初步确立了医疗知情同意的核心要素,建立了常规医疗实践中知情同意应该遵循的标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课题组还提出从降低医疗信息的复杂度,简化医疗信息获取,提升知情同意文本的可读性,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沟通技巧等方面来改善知情同意的质量。同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于知情同意书的改善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基于视频辅助的知情同意效果最佳,患者的知情同意满意度显著高于纸质材料以及图片补充材料组。知情同意制度改善方面已完成《医疗过程中知情同意的信息通达与提升:理解者的视角》、《纸质与视听补充材料在手术知情同意过程中的应用》等文章的撰写,目前处于投稿状态。此外,对于知情同意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分配权重,前述研究中发现视频补充材料的知情同意在治疗信息的理解与满足治疗信息需求上并未优于纸质材料,因此课题组决定探讨治疗信息、风险信息、疾病信息等应该如何分配,目前对于于知情同意过程正、负框架作用的研究已经进入实验阶段。
子课题二:群际关系因素对和谐医患关系建构的影响及其促进策略研究
本子课题拟解决以下主要问题:?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具体存在的群际关系因素(认知偏差、群体认同和社会距离)的发展状况;?各类具体诊疗情境中各种群际关系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通过实施改善群际关系因素的积极心理训练是否能够显著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目前已完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研究1主要考察医患群际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对群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群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群际关系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课题组成员围绕具体的医疗情境中群际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展开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具体为:明晰各类具体诊疗情境中各种群际关系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在已发表的《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元刻板印象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是: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医患双方形成消极的元刻板印象,从而引发群际焦虑最终损害医患间群际关系的发展。
同时,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都会直接影响对该群体及其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大量群际接触的研究发现,通过让存在消极刻板印象的不同群体成员之间进行定期或长期的群际沟通,消极刻板印象能够得到有效抑制或消除。因而课题组期望借由一定的促进手段,如改变群际沟通方式来改善患方人员对医方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消解群际刻板印象和元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达到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课题组目前已完成相关研究,并发表文章《医患沟通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发现就改善患方人员对医方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而言,沟通频次能够调节有关医生的消极刻板印象的传递。在此基础上,从刻板印象和医患关系的角度入手,采用故事复述的方法,考察了信息一致性和决策权力对于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被试对医生群体持有消极的刻板印象。信息不一致时,被试表达出更多的消极印象和更少的积极印象;信息一致时,被试表达出较少的消极印象和更多的积极印象。医生独断决策时,被试表达出更多的消极印象和更少的积极印象;医患共同决策时,被试表达出更少的消极印象和更多的积极印象。这说明信息一致和共同决策能够带来最为积极的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相关成果《信息一致性和决策权力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正在整理投稿。除此之外,为了了解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具体存在的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的发展状况,课题组已经完成了《患者角色认知刻板印象》问卷数据的前期施测整理、分析处理,正在进行文章写作。
此外,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受威胁激活的消极情绪和认知可能会对受到威胁的个体产生消极的行为反应,例如攻击行为等。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的成员带给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因而课题组从群体认同角度出发,进行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具体存在的群际关系因素——群体认同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机制的系列研究。目前课题组已初见成果,发表文章《社会认同对外群体幸灾乐祸的影响》,发现在低阶层群体成员中,高内群体认同者对外群体成员(高阶层成员)的不幸具有更高水平的幸灾乐祸。这一结果对后续的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围绕着这一主题,课题组随后展开了深入研究,籍由三个行为实验分别探究了内群体认同是否会影响因群际威胁而引发的攻击行为、共同内群体认同对个体的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社会距离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因群际威胁引发的攻击行为的影响等。相关文章正在撰写中。在此基础上,以医患关系为例,我们设计并完成了2019届的硕士毕业论文《群际威胁引发攻击行为:内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该硕士论文通过三个实验探究了内群体认同对因患者群际威胁而引发的对于医方攻击行为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有患者群体认同的个体在医患冲突情境下对医生的攻击水平显著大于无患者群体认同的个体的攻击水平,表明内群体认同会增强个体因群际威胁而引发的攻击行为。无论是外显攻击还是内隐攻击,同时启动患者群体认同和同乡群体认同的个体在医患冲突情境下对医生的攻击水平显著小于只启动患者群体认同的个体的攻击水平,支持了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的观点;在共同内群体认同激发的情况下,个体对原属于外群体的攻击性会下降。同时启动患者群体认同和同乡群体认同的个体与同时启动患者群体认同和同学群体认同的个体因群际威胁引发的外显攻击差异不显著,而对因群际威胁而引发的内隐攻击差异显著,且同时启动患者群体认同和同学群体认同的个体因群际威胁引发的内隐攻击显著小于同时启动患者群体认同和同乡群体认同的个体的内隐攻击,表明社会距离更近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际威胁而产生的内隐攻击更小。相关结果正在整理投稿。
研究2聚焦于对影响群际信任的社会距离因素及其机制进行探究,目前已完成医方及患方版社会距离量表的编制,并完成初步预测。通过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及结构效度分析,确定了三个因子:接纳程度、交往意愿和接触状态。问卷信效度良好。同时对医护人员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年龄、科室、职称、工作年限与量表总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未发现在各因素上有显著差异,表明该量表在测量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上不受医护人员的年龄、所在科室、职称以及工作年限的影响,进一步表明该量表的适用性较广泛。《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问卷编制》一文已完成,目前处于整理投稿阶段。此外,已完成以护士为对象的社会距离量表以及医患信任问卷的测试,目前处于数据分析阶段。
研究3基于诊疗视角探究群际关系因素对和谐医患关系建构的影响,该研究拟采用自控阅读技术和内隐记忆测验法探索医方和患方的各种群际关系因素对诊疗结果满意度、诊疗方案博弈以及诊疗方案服从的影响,目前已在进行相关的文献整理工作。
研究4基于医患群际关系因素矫正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本研究拟通过案例分析、行为促进以及临床促进三个环节分别进行校正。案例分析部分目前以上海重点医院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患者的籍贯、医保类型、疾病分型、疾病转归、医师的职称和工作年限与医疗纠纷发生有关,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医疗纠纷发生无关。在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中,要重点关注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告知,以及患者对医师的理解问题。此外,从医方的角度发现突发事件处置经验不足、医生违反诊疗常规、疾病的治疗效果等显著影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规范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注重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医院医疗纠纷的发生。该部分已完成论文《军队某医院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发表于《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Study of the factors causing medical disputes in a Third‐Level Grade A Hospital in Shanghai》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行为促进方面已完成患者角色认知刻板印象问卷的编制,后续相关促进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促进方面已完成针对医学生培训的巴特林小组讨论构建的课程规划,并完成《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实践性课程培养体系构建》论文,目前处于投稿阶段,具体干预效果的检验将于下学年启动。此外,课题组成员已熟练掌握了正念疗法及团体治疗的相关干预技术。
子课题三:医患信任的心理机制及其对医患和谐关系的影响
目前子课题三进展顺利,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课题的部分成果已完成撰写,处于投稿阶段。子课题三主要探讨医患互动开始前稳定性情境因素和即时性情境因素对于医患信任形成的影响,从而建立符合当下中国医患信任关系规律的认知结构模型;此外,通过研究证据证实中国医患信任关系的情境性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并进一步揭示社会转型与新医改对当下中国医患信任关系的影响,并为促进当下中国医患信任关系的改善提供扎实的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从社会心理学建构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医患信任的过程性理论框架: 基于就医前医患之间的“原发性信任”,通过医患双方的互动产生 “互动性信任”,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医患信任关系。据此揭示医患信任作为大社会中的医患制度信任、医患群际信任与小社会中的医患人际互动相互嵌入的特性。该部分已完成论文《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的社会心理价值研究构想》,发表于《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目前关于医患人际信任的测量系统已经形成,医方信任的量表已进行改编和完善,拓展了该量表的适用性,并形成医方对患方信任良好的模型结构,测量结果已撰写成文《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hysician Trust in the Patient Scale (PTPS) in Nurses》,正在投稿中。通过采用修订后的医师信任患者量表(中文版),对中国江苏省几家公立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模型信效度结果良好,能很好地适用于护士的群体中,从而扩展了该量表的适用性,建立护士信任患者的结构模型。与此同时,从量表的人口学变量的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不同的年龄和工作年限在信任结果上呈倒“U”型曲线;从新生成的“患者依从性”维度可以看出护患之间与医患之间互动的不同,进而提出对于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要重视以上两个方面;关于患方信任医方的量表正在施测中。同时,课题组测查了患者角色认知刻板印象、医生出诊期望、医患情境归因、医生共情能力,并结合医患信任结果正在进行相关数据整理。目前关于患者的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的修订和就医环境体验量表的编制仍在进行中。
为了更加明确中国医患信任研究现状,课题组系统梳理了医患信任研究以来所有相关的文章本研究共检索到501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489篇,最终纳入13篇文献,并对研究中国人医患信任的文献进行元分析。从信任随年限的变化结果和人口学变量与信任的相关结果来看,我国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微观层面看近三年信任结果有上升趋势,但结果不是很显著,因此医患信任提升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发现中国患者对医患信任的研究停留在患者人口统计特征与信任之间的关系,然而通过元分析的结果发现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因素与医患信任程度多少无关,因此医患信任研究建议无需将患者人口学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而应进一步挖掘深层次原因。虽然也有个别涉及患方人格特征、参与行为、心理契约,医务工作者的人格特质,媒体不良报道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但从国外医患信任研究状况来看,大量深入医患互动情境下的信任研究正不断促进医患信任结果。对此我们正在进行国外医患信任进行元分析,进而比较国内外医患信任研究现状,为子课题3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侧重情境因素对医患信任的影响,从实质上促进国内医患信任的提升。相关结果已经在准备整理投稿中。
子课题四:医患沟通模式对和谐医患关系建构的影响及其促进策略研究
子课题四着重从个体印象形成、归因方式和共情能力等角度探讨和谐医患沟通模式的形成机制,并以医患信息互动模式和沟通交往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医患沟通模式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最终分析出有效的沟通技巧提升促进方案,达到通过提升医患沟通模式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目前子课题正有序开展,课题成员主要围绕个体印象形成、沟通、归因和共情四大主题进行相应的研究,首先对个体印象形成进行相应的基础研究,其次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医患沟通、归因和共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医患沟通、共情问卷进行中国版本的修订,另外编制医患情境归因问卷(医方版和患方版),同时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质量检验与校正。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护患沟通模式进行调查,了解了护患一般沟通模式状况,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医患沟通脚本,通过虚拟任务对医、患扮演者呈现不同效价的沟通模式,形成阶梯性虚拟实验情境的研究计划;使用问卷对护士(区分科室、病种)归因模式和共情能力进行测查,并收集了常见人口统计学指标。现已发表《知觉负荷对面孔多重社会范畴加工的影响》、《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面孔表情及注视方向对面孔加工特异性的影响—基于知觉负荷理论的视角》、《多重社会范畴间的相互作用》、《医患沟通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等多篇文章,已完成《医生沟通能力视角下的医患关系促进技术》、《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实践性课程培养体系构建》、《护士共情能力现状调查》、《护士视角下共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中心沟通方式对医疗满意度的影响:信息的视角》、《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rejudice》等研究报告的撰写,均在投稿或返修阶段。目前正在推进医患情境中医患双方印象形成的机制研究,医患沟通、归因和共情现状的大范围调查以及医患沟通模式虚拟情境的实验等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个体印象形成、沟通方式、归因和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
经过多次讨论,子课题四研究团队形成了以下共识:子课题四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医患双方的沟通模式及其影响机制着手,探讨医患关系的促进策略问题。本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医患共情视角切入,探讨双方的当前的沟通模式及其潜在问题。依据项目研究方案,子课题四主要聚焦在医患共情问题上,尤其是医护人员在救助过程中的共情疲劳是否是双方有效沟通的重要阻碍。
共情是医疗工作开展的重要质量保障,它能够促进医疗就诊过程中的医患双方互动与沟通,在保证双方情感投入和共鸣的基础上,提升患者就诊的满意度,并能有效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尽管共情对于医患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创伤、疾病以及死亡等压力情境下,医护人员的共情投入可能出现资源耗竭,进而出现共情疲劳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日积月累的压力和大量重复曝光的创伤刺激容易导致医生对患者的疼痛反应表现出共情疲劳,甚至难以产生疼痛共情。而另一方面,共情疲劳的存在会进一步作用于医护人员,唤起更大的个体压力与情绪反应,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并造成职业倦怠和医患沟通障碍,进而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假设,子课题四意图从医护人员可能存在的共情疲劳现象问题着手,探讨共情疲劳出现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共情疲劳现象的有效策略。
目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点重要内容:一是采用了现代神经科学手段,探讨研究了医护人员的共情疲劳机制与职业倦怠的关联,分析创伤与压力对于医护人员共情的负面影响。对此,子课题研究团队克服了较大困难,于2019年3至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部分医院对从事一线医护工作的临床医生进行了实验与调查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医生有4至15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且遍及外科、内科、急诊和麻醉科等科室,包括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等职称。目前已经采集有效神经脑电数据30余例,行为数据约100余项。通过对现有脑电与行为数据的分析发现,一线医护确实存在共情疲劳问题,突出表现为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疼痛刺激的情绪唤醒明显受损,存在情绪共情的唤醒障碍。反映在脑电的事件相关电位上,显示为医生在反映早期情绪刺激唤醒的N110成分上出现有别于一般群体的抑制机制。这一发现对于干预医护人员的共情疲劳,促进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具有重大价值。相关研究数据已在整理发表准备过程中。
二是基于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尝试分析探讨创伤与压力情境下医护人员共情疲劳的产生、预防与干预策略问题。对此,子课题研究团队目前已经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医护学校形成了初步合作研究工作,将对医护人员从职业技能学习至前往一线从事救治工作下的共情发展进行持续追踪研究。相关研究工作正在准备进行过程中。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尝试开展了以巴特林小组和正念技术为核心的医患关系促进的应用研究。具体地,我们开展了首轮以巴林特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医、护、患沟通能力和压力缓解培训,通过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5批招募54名医护人员,每批进行6次巴林特小组与医患沟通理论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小组成员的临床沟通能力和应对方式。结果表明:小组成员临床沟通能力各维度得分普遍提高,其中团队沟通、情感感知和困难情景沟通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培训后,小组成员的应对方式趋向于更积极,更多采取“解决问题”的成熟应对方式,而“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果显示以巴林特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并使其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运作正念训练方法,从团体破冰、压力概述、内心倾向与情绪调节、焦虑与睡眠、压力察觉、身心应对压力图解、如何正确回应外境与挑战等环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迈回喜悦新生活共八个主题,对医护人员进行了为期8期的正念减压培训,给医护人员教授了正念减压技巧,缓解压力,并可通过他们将相应技巧传递给病人和家属。质性访谈表明,培训人员普遍感到对缓解职业倦怠,提升专注力,以及控制情绪、改善睡眠等方面均有获益。我们还引进澳洲精神健康急救基础课程,为医护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工作坊,培训从常见情绪问题识别、药物滥用、精神健康急救,危机干预等多个方面让综合医院重点岗位医护人员对精神健康急救有了全面系统理解,有益于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医患冲突。在此基础上,我们面向社区全科医师进行医患沟通和压力缓解的培训400余人次,得到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的经验推广。
子课题五:医患和谐关系评估系统与分级促进策略
目前子课题五进展顺利,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已经撰写成文,还有部分研究也进入最后的实施及成果撰写阶段中。子课题五涉及四大块研究主题。研究1是医患关系评估指标的甄别与检验,它基于面向医方和患方双方开展调查及心理测量研究的结果,确定了医患关系的三级评估指标,并已完成了针对综合性医患关系水平、医患信任程度、医患群际社会距离、医疗结果满意度、医患双方的制度信任、群际认知偏差、医患双方的沟通技巧、共情能力、医患医疗事件归因倾向等各类指标变量的量表修订和问卷编制,目前已完成面向千余名样本基数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被试收集数据对如上医患关系评估指标的检测效力进行了验证。课题组成员已完成《The survey of Chinese Nurses in 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hysician Trust in the Patient Scale (PTPS) in Nurses》、《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rejudice》、《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问卷编制》、《护士移情共情能力现状调查》、《护士视角下共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医护人员制度信任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等论文正向SCI、SSCI以及国内权威期刊投稿中。
研究2是医患关系评价体系的建构,该研究构建了三级评估的层级系统。第一层级主要包括四个评估项:医患关系的总体水平、医生和患者对医疗质量满意程度、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以及医患双方之间的社会(群际)距离;第二层级主要包括医患双方的医疗制度信任、诊疗人性观,医患双方对对方群体的群际认知偏差(如刻板印象及元刻板印象等)、医患双方的就(从)医期望等;第三层级主要包括医患互动过程中双方共情能力、沟通技巧、医疗事件归因倾向等因素。三级评估系统中所依托各类指标的特点和变化可面向医生群体和患者群体同时检测,进而获得医、患之间在各类指标上的群际差异值,这些差异值即可作为医患关系质量的量化指数。本研究的后续计划是在此基础上,以医患关系失谐程度的分级测评为思路,确定医患冲突应激预警的评估方案。目前本研究正在有序推进,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论文《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实质》、完成《和谐医患关系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一文并将于近日发表。
研究3是医患关系突变(失谐)的预警体系建构,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监控过程的视角考察医患关系失谐的预警指标体系,建构医患失谐的表征模型。接着对攻击性人群的特质攻击性对医患失谐的预警指标的调节作用展开研究。目前课题组成员对医患关系失谐的预警体系和特质攻击性人群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唾液皮质醇作为个体对攻击行为发生的威胁情境的敏感性指标建构了医患关系失谐的反应监控模型,以及特质攻击性在反应监控模型中的调节作用,撰写了《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表征:以医患关系为例》、《特质攻击性对威胁敏感性和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医患关系为例》等论文,目前处于投稿状态。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展了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医患冲突的相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焦点访谈法、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就医患关系现状的主观体验进行调查,同时探索医患双方在医疗互动的过程中关于角色理解、行为倾向、心理诉求等方面的主观体验,以期为医院的微观管理提供实证依据。该研究表明,医生这一职业属于高情绪性职业,医生情绪智力及应对方式影响其对医患关系的评价,医生情绪智力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的途径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工作经验的积累也对医生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有显著作用。患者既往就诊经验和家庭年收入对医患关系的体验产生影响。患方在关注医疗质量的同时重视双方的情感交流。反映上述研究的论文正在撰写中。
与此同时,我们还致力于简明预警识别表制定与开发工作。我们选取了综合医院纠纷发生率最高的部门之一即急诊部,进行方便样本的医患冲突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研究,主要目的是筛选出可能导致急诊医患冲突发生的行为并进行识别,提前进行干预和控制,将医患冲突行为预防在萌芽状态,提高医护患满意度、增强医护人员职业归属感、增加自信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基础。目前该研究主要进行的是现况调查,根据美国护理管理协会颁布的2008版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的中文版内容,进行再次核查、校对,确定调查的可行性,最终形成急诊护士暴力冲突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急诊护士遭受暴力冲突发生的频率;遭受暴力冲突的类型;暴力冲突的特点、发生冲突的时间、地点、施暴者;冲突发生后对急诊护士的影响以及目前的应对方式等。调查结果显示有159名(84.6%)在最近1年内至少遭遇过1次及以上的暴力冲突,急诊护士遭受暴力冲突的类型主要以言辞辱骂为主,其次是使用威胁性语言及威胁性动作等,急诊护士遭受暴力冲突多发生在输液室(58.5%),其次是分诊台(51.6%)、抢救室(48.9%);81.4%的暴力冲突发生在白天,70.2%的暴力冲突发生在晚班;89.9%的施暴者是患者家属(或朋友),90.4%为男性,急诊科护士遭受暴力冲突后常出现委屈、愤怒等不良心理反应,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75.5%的护士出现了工作热情下降,60.1%的护士产生离职的想法。急诊科护士发生暴力冲突后,多采取忍让回避的方式,另外,69.1%的护士会寻求保安或上级领导的帮忙,有26.1%的护士会采取直接对质的方式。我们将跟踪对医患冲突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从患者的10种行为表现出发,确定冲突先兆行为的分级标准,制定对应策略,在综合医院急诊部进行试用,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医患冲突先兆行为的表现如下:
序号-行为表现
1-凝视及目光延长
2-尖锐的讽刺或反驳医护人员
3-激动、声调变大
4-改变正常的语气
5-说话语速增快
6-喃喃自语、谩骂
7-在医护人员附近踱步
8-给医疗卫生部门或者媒体打电话投诉
9-表现出攻击性的敌意的姿势或态度,如扯拉医护人员、摔东西
10-拒绝医护人员给予建议的治疗措施
因此,医方需注重不同医疗环境和条件下患者及家属的特殊需求,善于识别医患冲突的先兆行为,拟定预案、强化现场应对技巧,把负性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
研究4是医患关系失谐的促进研究,研究是建立在前三个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修复破裂医患关系的方法。目前研究进入设计阶段。本研究拟从患方开展研究,帮助患者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境,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对于就医指导手册的前期调研工作,现拟将与医院合作完成不同等级医院的就医流程以及疾病的科普工作。后续课题组拟将患者的目的性健康教育融入医院诊疗体系中,帮助患者提高医疗知识,减少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好地进行医患互动,促进医疗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学术交流情况
1、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项目首席专家王沛教授和各位子课题带头人应邀参加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特邀报告或主旨演讲,报告主题均为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具体包括:
(1)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分级促进技术建构”,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学术年会(2018年11月,曲阜);
(2)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系统构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大会(2019年7月,长春);
(3)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系统构建”,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学术大会(2019年11月,赣州);
(4)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系统构建”,中国心理学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2019年7月,兰州);
(4)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系统构建”,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台办主办“海峡两岸家庭建设与社区心理服务研讨会”(2019年6月,福州);
(5)专题论坛“和谐医患关系的理论、测量与研究发展趋势”:“和谐医患关系:要素、结构与测量设计”(田荷梅,王沛)、“我国医患关系二十年:研究领域、热点及演进--以CiteSpace 构建关键词知识图谱为证据”(许继新,孙连荣,王沛,刘雨婷)、“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创新性课程体系构建”(孙连荣,王沛,刘雨婷)、“医患冲突的反应监控的表征”(陶爱华,王沛)、“Study of the factors causing medical disputes in a Third‐Level Grade A Hospital in Shanghai”(刘宇,柏涌海,王沛,郑同京)(2018年11月,曲阜);
(6)2019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分会场——海峡两岸家庭建设与社区心理服务研讨会 专题报告:“和谐医患关系评估体系的理论建构”(王沛)、“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问卷编制(刘珍珠,王沛)、“护士移情能力现状调查”(刘宸宸,王沛)、“中国护士的护患沟通技能水平调查”(过爱,王沛)、“医疗过程中的知情同意的信息通达与提升:理解者的视角”(郑同京,王沛)、“医护人员制度信任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刘雨婷,王沛)“Validating application of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hysician Trust in the Patient Scale (PTPS) in Nurses (刘雨婷,郑同京,王沛)。其中“医疗过程中的知情同意的信息通达与提升:理解者的视角”(郑同京,王沛)和“中国护士的护患沟通技能水平调查”(过爱,王沛)分别获得组委会论文征集的一等奖和三等奖,(2019年6月,福州);
(7)2017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学术年会大会交流“上海地区医疗纠纷影响因素及分级预警的实证研究”(2017年12月,上海)。
2.举行相关培训
(1)举办澳洲心理急救课程培训,培训人数30人;
(2)举办中美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规范化技能培训,培训人数400人。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研究力量准备不足、技术障碍等问题使得各个课题研究计划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子课题一的进度较之研究计划延迟了半年,造成延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语料库技术以及语料库建设的难度估计不足,所以未能如期完成基于报刊传播的舆情对医患关系影响机制的研究工作。二是对大数据挖掘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数据搜集、清洗、整合的速度有所滞后。
其他课题的原有计划有所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网络化医患关系评估系统的开发不断遇到了测试文本调整、测试后台运行错误等问题,所以评估系统一直处于调试阶段,2019年7月可以正式投入实测。所以与医患关系评估系统有关的各个子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不得不处于等待状态。二是具有促进技术研发能力的研究力量准备不足,所以涉及促进技术开发与实施的一些工作也有所滞后。
针对上述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予以弥补或推进:一是将子课题二负责人由首席专家变更为具有良好的卫生管理与心理咨询教育背景、长期从事医患关系研究的长征医院临床心理科柏涌海医生担任。以他为核心的团队具有强大的促进技术研发能力,可以迅速扭转促进技术开发与实施工作滞后的局面。同时,我们通过深入讨论后,请子课题五负责人、海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叶旭春教授集中团队的力量针对高危人群与潜在患者研发基于积极心理护理理念的就医促进技术,也将强有力地推进促进技术的研发与实践应用工作。对语料库和大数据分析滞后的问题,我们已经邀请课题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郇昌鹏副教授及其团队全面负责。他的主攻方向就是语料库分析技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已经与6家医院通过合同书的方式确立了正式、全面的合作关系,另外还有10余家医院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与我们课题组全面合作。这样一来,我们课题中无形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人力和被试等重要的研究资源,可以较好地支撑我们随后开展的逐项研究。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就具体内容而言,鉴于本项目在评审阶段专家给予的相应建议(1.建议进一步论述医患的群际关系和医患的人际关系;2.建议在使用多种方法系统探索时,应突出若干亮点;3.建议从积极方面挖掘和谐有关的心理资源;4.建议加强对医患关系的社会性、社会政策角度的促进技术的论述;5.建议需要关注不同类型的患者及其家属进入医疗情境后的压力增加和控制感缺失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开题阶段专家给出的相似的建议(1.本课题研究任务宏大,建议适当聚焦 、突出重点,选择部分重要主题进行研究;2.建议重点加强医患矛盾的社会背景、公众医疗观念、医疗问题归因、医患冲突的心理模型研究。),加之在具体研究中发现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具体研究中变更或加强了以下研究内容:
1.从积极促进的角度加大了促进技术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医患关系的社会性、社会政策角度的促进技术的研究;2.出于课题的立意与理论诉求,将医患冲突预警机制及其模型的研究转化为促进技术的建构与评估系统建设研究;3.加强了群际关系与人际关系对于和谐医患关系影响机制的探索,尤其是聚焦于归因、共情与沟通能力的训练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作用的实践研究,淡化了认知神经科学与神经遗传学等与本课题关联程度较低的基础性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本课题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即理论研究、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促进系统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回答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关于医患关系的研究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探索,如提出并操作性地建构了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形成了评估系统的诸项指标,形成了可以观测到整体、单位、群体、个体诸多层面的评估方案。在此基础上论证并初步形成了融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等综合性促进技术为一体的积极促进系统,并且以社会治理的角度厘清了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涵盖了对医患关系机制及影响因素的探析、当前医患关系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细化理论的进一步探究。首先,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实质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度解析,分别从人际医患互动以及群际医患互动两个角度对医患关系失谐的机制及原因进行阐述,并总结出理论研究的具体方向。其次,对当前医患关系研究的现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20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研究从“医患双方”、“医疗互动”、“医患关系表现”三个范畴展开;医患关系研究的热点为涉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民事纠纷”、“医学人文与人文关怀”、“知情同意”、“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能力”、“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医患信任”等。基于该分析结果进行具体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具体探究了知情同意过程中如何保障信息的通达,具体探究了纸质以及试听补充材料在知情同意过程中的应用;采用实证研究论述了医患沟通以及信息一致性等对医生刻板印象的影响;重点对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其心理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其中包括从理论综述方面论述了患者的元非人化、患者的权力感、社会拒绝等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也包括对医生和护士的医疗纠纷成因的调查,并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内隐偏见、他人知觉、失望效应、人际距离等社会因素影响医患关系的机制,此外,还通过ERP技术探讨了以人际冲突为代表的威胁信息加工的脑机制。该模块为后续的评估系统以及干预系统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由此构思出评估系统模型的组成。
具体的成果及其简述如下:
1.“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实质”,《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第177期》,2019年5月21日
本文是对和谐医患关系整体研究构架的介绍,其中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实质进行了论述。分别从群际影响和人际影响两个层面对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进行解析,群际层面主要涉及到医患社会心态的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医讯舆情传播方式与医疗制度信任模式以及刻板印象,人际层面主要包括沟通、共情、归因、人际距离感知等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医患关系的监测及预警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概述。
2.“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的社会心理价值研究构想”,《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8年6月20日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建构论的视角出发,建构了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的社会心理机制模型,主张医患信任关系是一种医患双方———信任方与受托方角色互动的信任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医患信任的过程性理论框架: 基于就医前医患之间的“原发性信任”,通过医患双方的互动产生 “互动性信任”,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医患信任关系。据此揭示医患信任作为大社会中的医患制度信任、医患群际信任与小社会中的医患人际互动相互嵌入的特性。其中,隐性的 “原发性医患信任”反映着医患直接接触之前的社会心理活动背景,在医疗活动中为医患双方的互动过程所激活; “互动性医患信任”则聚焦于医患接触的始末并且分为 “初始”状态和 “即时”状态,反映出医患关系的动态性和建构性。
3.“我国医患关系研究20年:热点与演进--以CiteSpace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为证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已接受待发表
筛选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1998-2017年发表的2513篇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样本,应用CiteSpace5.3软件构建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发现20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研究从“医患双方”、“医疗互动”、“医患关系表现”三个范畴展开;医患关系研究的热点为涉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民事纠纷”、“医学人文与人文关怀”、“知情同意”、“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能力”、“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医患信任”等。
4.“军队某医院医疗纠纷成因分析”,《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年6月12日
目的通过对上海某三甲军队医院近三年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例中医患双方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发生医疗纠纷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整群抽取该院近三年所有的医疗纠纷案件,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运用描述性统计和 χ 2 检验方法对纠纷发生的年度分布、科室分布、疾病因素分布、医患双方的基本情况、医疗纠纷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该院近三年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 66 起,其中骨科发生医疗纠纷的比例最高为 26.58%,在医疗纠纷发生率上,本地患者高于外地患者,男性低于女性,中老年患者高于青壮年患者,城镇医保患者高于其他医保类型的患者,单纯急诊病例高于其他类型疾病,因患者治疗无效引起的纠纷高于其他疾病转归引起的纠纷,副高职称的主诊医师纠纷发生率最高,工作年限在 20~30 年的医师纠纷发生率最高。医疗纠纷的医方原因中,因医师告知不足引起医疗纠纷的占比最多(21.24%);患方原因中,因患者对医师存在误解占比最多(54.17%)。患者的籍贯、医保类型、疾病分型、疾病转归、医师的职称和工作年限与医疗纠纷发生有关,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医疗纠纷发生无关。在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中,要重点关注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告知,以及患者对医师的理解问题。
5.“Study of the factors causing medical disputes in a Third‐Level Grade A Hospital in Shangha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8年10月20日
通过对上海某三甲医院2012-2014年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找出该院发生医疗纠纷的成因,结合国内外处理医疗纠纷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整群抽取该医院2012-2014年发生的医疗纠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医疗纠纷等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突发事件处置经验不足、医生违反诊疗常规、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规范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注重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减少该院医疗纠纷的发生。
6.“Perception of Threatening Intention Modulates Brain Processes to Body Actions: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8年11月
目前的研究检测了人类大脑是否对通过身体动作传达的意图的差异敏感。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新的意图分类任务,参与者坐在电脑屏幕前,屏幕上随机呈现高威胁性(HT)、中度威胁性(MT)和非威胁性(NT)身体动作的图片。该研究中要求被试根据图片的威胁意图进行按键反应,同时记录脑电信息(ERPs)。我们主要分析了N190、N2、EPP(早期正波)和P3。结果表明,三种身体动作诱发的EPP振幅与任务反应时间呈正相关。实验结果还表明,EPP波幅越小,反应时间越短。我们认为EPP可以作为大脑对身体威胁意向加工的一个指标。该研究为后续对医患冲突信息的检测提供了神经指标,同时也为医患冲突的加工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7.“Effect of Implicit Prejudice on Intergroup Conflict: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Bias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19年5月6日
本研究以中国国内的医患冲突为例,检测社会偏见对选择性注意偏见和记忆可得性的影响,并解释敌意性归因偏差引发医患冲突。结果表明,存在着社会-患者-医生偏见的分离,即隐性患者-医生偏见被观察到,而显性社会偏见则没有。此外,内隐患者-医生偏见启动对患者情绪性stroop任务和SCP的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但对LDT没有影响。研究表明,内隐偏见并没有改善信息加工后期的记忆可得性,而是在前期引发了选择性注意偏见和敌意归因偏见。这一结论支持攻击性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优先解释模型。
8.“面孔表情及注视方向对面孔加工特异性的影响——基于知觉负荷理论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5月25日
知觉负荷理论认为, 当前任务知觉负荷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状况。面孔加工具有特异性, 不论知觉负荷的高低, 作为干扰刺激的面孔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不过面孔的表情和面孔的注视方向可能会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其中, 面孔的负性情绪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 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正性和中性情绪相比负性情绪, 更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面孔直视的注视方向不需要主观注意, 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 非直视的注视方向则容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今后可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种族、性别、年龄等范畴, 探讨不同知觉负荷条件对于这些面孔信息的影响。该研究可引申到对医生在工作负荷情境下对患者情绪的注意特征。
9.“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2月27日
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关注在感知他人时不同信息加工水平之间的互动模式, 主张低阶加工(如对面孔、声音和肢体运动线索的加工)、类别化加工、刻板印象激活与高阶认知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对他人知觉起着调控作用。该动态系统包含提示水平、类别水平、刻板印象水平和高阶水平。由于各加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 这一动态系统在神经网络、加工水平以及加工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动态建构特征的循环联结网络, 该网络对他人知觉产生动态交互效应。正是这种动态交互效应使得他人印象在个体构念中变得有意义、有秩序和可预测。未来研究应从社会文化与情境互动模式出发, 利用内隐社会认知测量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进一步探测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效应的认知神经基础和社会动因, 为他人知觉个体构念的动态建构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证依据。该理论可应用于医患互动过程中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
10.“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8年6月20日
社会认知理论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对群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群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群际关系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将 47 名医生和 58 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元刻板印象威胁组和无元刻板印象威胁组。结果表明: 威胁组被试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医患关系评价显著低于无威胁组; 医生群体对医患关系的评价显著低于患者; 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11.“威胁性信息的加工特点及其调节策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7月15日
快速有效地知觉威胁性信息对于个体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威胁性信息的加工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偏向、评价偏向与记忆偏向,并且受到依恋类型、焦虑水平与焦虑敏感性等个体因素,威胁性信息的形状、呈现形式、方向等物理特征以及诸如安全信号与环境预期等背景环境的多重影响。对于不恰当的威胁性信息的加工,可以通过情绪调节和注意控制予以调节。今后需要使用多维方法进一步明晰威胁性信息的加工过程。此外,生理和行为层面的调节策略的开发与应用也应予以重视。对医生快速识别患者攻击性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12.“人际冲突中失望的个人效应及冲突类型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18年2月20日
通过两个计算机情景模拟实验, 分别采用“保证游戏”与“最后通牒博弈”范式, 考察了人际冲突中失望的个体对于威胁评价与冲突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冲突类型对人际冲突中失望个人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失望个体相比无情绪个体的威胁评价更高, 冲突行为更多。(2)冲突类型影响处于失望状态的个体的威胁评价, 即价值观冲突中失望个体的威胁评价要高于利益冲突中失望个体的威胁评价; 但是冲突类型并不影响失望个体的冲突行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医患冲突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陆依据。
13.“医患沟通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1月10日
从沟通频次与刻板印象传递性质的关系入手,以住院患者和尚未成为住院患者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系列再生范式,利用 10 条 4 人再生链,探讨了医患沟通频次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住院患者在再生链的第 2 个位置传递医生的积极信息高于消极信息,但是经过 4 人的传递,住院患者对医生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在积极信息与消极信息没有差异。而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大学生在再生链的后期表现出传递医生消极信息的倾向。该结果表明:沟通频次能够调节有关医生的消极刻板印象的传递—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群体在传递医生的刻板印象信息时,在传递的早期具有积极的倾向性;但经过多人传递之后,在效价方面已经没有倾向性;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群体倾向于传递医生刻板印象的消极信息。
14.“关系认知与善意认知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已接受待发表
采用投资博弈,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关系认知(亲疏关系、阶层关系)和特质认知(以善意为例)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亲疏关系认知、阶层关系认知和善意认知都会影响人际信任。关系越近、阶层越高、越善意,信任水平越高。随着亲疏关系下降或善意降低,阶层关系对信任水平的作用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弱。亲疏关系认知和阶层关系认知存在交互作用,亲疏、阶层和善意也具有交互作用。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大于平位大于下位,但是当信任对象存在低善意特质或陌生人身份时,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会下降至和平位没有差异;当低善意特质和陌生人身份同时存在时,人们对上位、平位和下位的信任无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医患人际信任提供了理论依据。
15.“The Effect of Negative Emotion Feedback and Physicians' Traits Information on Threat Appraisal and Conflict Behaviors in Doctor-Patient Conflict”,整理投稿中
他人失望反馈和他人愤怒反馈在人际冲突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情绪的人际效应在医患冲突中是否同样成立,医生的特质对这一人际效应有何影响。为此,通过两个计算机情景模拟实验,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分别考察了他人失望反馈与他人愤怒反馈以及医生的温情与能力特质对于医患冲突中个体威胁评价及其冲突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医生能力高时患者对情境的威胁评价比能力低时更高,但在有医生失望反馈中医生能力高时患者对情境的威胁评价比能力低时更低。高温情的医生愤怒时患者的威胁评价比温情低时更高。(2)医生能力高时患者的出价比能力低时更高,冲突行为更少。(3)医生温情高时患者的出价比温情低时更高,冲突行为更少。(4)在温情高能力低时,有医生愤怒反馈时患者的出价相比无情绪反馈时更低。说明了医生需谨慎表达自己的情绪。相较而言,医生的能力和温情的培养更为重要。
(二)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
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模块,根据医患关系中所涵盖的影响因素,我们把整个医患关系分成了三大块。首先,和谐医患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心态的变化不断调整的社会关系,而影响这一社会关系包括刻板印象、就医期望、制度信任、诊疗人性观等因素;其次,和谐医患关系又是一种医护人员和患者在医疗活动中所构建的特殊的群际关系,影响这一群际关系的包括沟通、归因、共情等因素;最后,研究通过医患社会距离、医患信任、医患关系和医疗质量满意度等因素来具体反映医患关系质量。
该评估系统具体包括三大考察要点:考察要点之一是医患双方在单个评估量表上的得分指数和医患双方在医患关系发展过程中单个评估量表上的贡献量;考察要点之二医患关系中所涵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共变与差异量;考察要点之三是在要点一与二的基础之上,设定和谐指数以及不同失谐程度的评估线,若单向指数或差异指数下降到相应失谐程度上,说明该个体或者组织需要进行不同失谐程度相对应的心理促进技术的干预。
具体成果及其简述如下:
1.“和谐医患关系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已接受待发表
基于医患关系建立及发展过程中群际互动和人际互动并存的实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评估体系。主张和谐医患关系是一种医患双方之间动态、可测、兼具群际关系特点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对医患关系质量的测评可基于医方和患方双方的视角,藉由检测表征医患关系的结果变量(如医患信任、医患群际距离、医疗结果满意度等)、原发变量(如医疗制度信任、诊疗人性观、医患群际认知差异、就医期望等)以及中介变量(医患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医疗事件归因倾向等)的三级评估系统来做出评估;三级评估系统中各类检测指标可面向医方和患方同时检测,获得医、患之间在各类指标上的群际差异值,这些差异值即可作为和谐医患关系的量化指数。在此基础上,提出医患关系失谐的三级预警系统。
2.“The survey of Chinese Nurses in 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投稿中
该文章选取国内六所三甲医院,对其中917名护士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让护士对护患沟通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并探究SEGUE量表在护士群体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护士的SEGUE量表总分、沟通准备、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病人和沟通结束等四个维度得分都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而沟通结束维度得分未达到显著性;其次,护士的年龄、职称和工作年限都与SEGUE量表总分差异不显著,而护患冲突与SEGUE量表总分及五个维度得分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以及对患者和医疗制度的信任程度都与SEGUE量表评分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内护士人员的沟通技能水平自我评价较高以及SEGUE量表对护士群体具有很好地适用性。
3.“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问卷编制”,整理投稿中
社会距离是影响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础的群际关系。为了揭示医方对患者社会距离的基本状况,编制了适用于测量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问卷。通过查阅文献,搜集实证研究等方法编制题目。对江苏省南通市六家综合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715份问卷数据纳入统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3个因子,分别为接纳程度、交往意愿和接触状态。各因子负载在0.49-0.88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各项指标拟合较好。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61。通过测量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有助于了解医患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差异形成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新的干预视角。建议未来的相关量表将中国本土文化考虑进来,此外在各因素上均衡条目个数,增加条目个数可能有助于改善量表的信度系数。
4.“护士移情共情能力现状调查”,整理投稿中
采用Jefferson医师共情量表对江苏省六家综合医院开展护士共情能力现状调查。共748名被试。其中,21-30岁之间379人,31-40岁之间267人,41-50岁之间102人。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护士们的共情能力存在差异。其中,18到45岁之间,共情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当年龄超过45岁,护士的共情能力趋于稳定。与此同时,护士的共情能力还表现为工作年限的差异:6-12年这个阶段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13-25年和26年以上这两个水平的共情能力,呈“U”型趋势。另外,护士越信任医疗制度,越信任患者及其家属,其共情能力就会越高。
5.“护士视角下共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沟通与信任患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投稿中
旨在探讨共情与医患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沟通与信任患者度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采用杰弗逊共情能力量表(JES-HP)、医患沟通评价技能量表(SEGUE)、医方信任患者量表(PTPS)、医患关系量表(DDPRQ-10)对728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1)共情、沟通与信任患者能够显著预测医患关系;(2)共情通过沟通与信任患者的中介作用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中介路径——沟通与信任患者各自的简单中介效应以及沟通→信任患者的中介作用。
6.“医护人员制度信任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整理投稿中
由于当前医疗制度信任的研究工具缺乏,编制了医护人员医疗制度信任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通过文献分析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初步确定问卷的维度并收集项目。在预测试阶段,选取480名护士作为施测对象,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剔除相关系数小于0.3共删除11道题。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以及相关标准析出3个有效维度,分别命名为:制度的功能性、制度的可及性和制度的明确性。最终形成的问卷包含17个题项,因子一:制度的功能性,包含8个项目;因子二:制度的可及性,包含6个项目;因子三:制度的明确性,包含3个项目。在正式测试阶段,以500名护士作为施测对象,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对两因素模型和三因素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医疗制度信任两因素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度,其中,χ2/df为2.68,RMSEA为0.06,IFI为0.96, CFI为0.96。同时该结果也表明问卷的构想效度良好。最终问卷包含两个维度:制度的功能性(包括8个题项);制度的可及性(包括9个题项)。问卷的信度良好,医疗制度信任Cronbach’sα系数为0.924, 分半信度为0.790。该问卷可以作为医护人员医疗制度信任的有效测量工具。
7.“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hysician Trust in the Patient Scale (PTPS) in Nurses”,《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外审中
该文章通过对医师信任患者量表中文版进行修订,对中国江苏省几家公立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模型信效度结果良好,能很好地适用于护士的群体中,从而扩展了该量表的适用性,建立护士信任患者的结构模型。同时,护士作为医患互动中重要的一环,从量表的人口学变量的相关结果,我们发现不同的年龄和工作年限在信任结果上呈倒“U”型曲线;从新生成的“患者依从性”维度可以看出护患之间与医患之间互动上的不同。因而对于护士的教育培训要重视以上两个方面。
8.“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rejudice”,整理投稿中
该文章探究观点采择和群际偏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并认为群际偏见在医患关系和观点采择之间起中介关系。该研究调查了几家医院的748名护士,他们填写了DPRQ-10量表、社会距离量表和JSE-HP Scale等量表。结果表明,群际偏见部分中介了医患关系与观点采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强调对观点采择认知机制的理解对于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三)促进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
医患和谐关系的促进技术构建的研究与探索的关键在于医疗实践与医学教学相结合的促进措施的实施及其评估研究,诸如医方的沟通能力与技巧的测评、训练与培养、患方沟通能力与技巧的宣传等工作亟待在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过程中予以推行,进而形成体系化、操作化的医患关系促进技术。因此,该模块把医患关系的促进系统具体分成了四大块:第一块是诊疗制度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通过知情同意制度建设、导医制度建设和诊疗信息传递与沟通模式优化等进行;第二块是应激预警与应对提升系统,通过逐级逐类分别制定针对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以及公立医疗机构优化管理的促进方案,实现三位一体的动态人本化管理模式;第三块是医学教育与培训系统,通过开设医生沟通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来增加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第四块是心理护理积极促进系统,通过开发医护人员医患和谐关系促进的心理素质训练系统,创设以目的性健康教育为宗旨的患方医疗介入平台,籍此促进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具体成果及其简述如下:
1.“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及其促进技术”,《心理科学进展》,2019年6月20日
该文章基于群体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整合医患关系的结构表征与动态建构过程, 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综合模型, 主张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可以以医疗满意度、医患信任以及医疗方案服从性作为基本的观测指标; 和谐医患关系的动态建构过程经由就医前零接触的群际医患关系和医患互动过程中即时性的人际医患关系两大递进性成分相互作用后逐步形成。其中, 群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舆情传播、医疗制度信任以及医患群际关系因素(如群际认知偏差、群体认同等)的影响, 人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人际信任水平和医患沟通模式(包括信息互动模式与沟通交往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验证并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策略。
2.“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治理及其促进路径:过程监控与预防”,《心理技术与应用》
该文章针对当下社会频频发生的医患纠纷和冲突这一现状,首先从谁的心理需要治理,以及该如何治理等两个视角出发,来探究如何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医患关系社会治理的促进路径。
3.“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实践性课程培养体系构建”,《高教探索》,投稿中
该文章以沟通能力的核心素质即共情能力的训练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医学生能力培养目标需求,构建了“三合一+分阶段”医学生医患沟通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拟在第一至第三学年实施由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医患沟通基本技能以及医患沟通应激性技能共同建构的的系统课程训练。与此同时,依托客观量化的课程评价系统验证该实践性课程体系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成效,进而为该课程体系在其他高校医学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中的推广提供实践依据。
4. “医生沟通能力视角下的医患关系促进技术”,《心理科学》,一审结束暨修改中
文章处于一审结束修改中。该文章从医生沟通能力的视角出发,改善医患关系的相关促进技术主要包括线下课程培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时交互式模拟训练等形式。其中,线下课程培训是当前医生沟通能力提升的主要促进技术,分别以沟通技能培训Comskil模型和真实工作场所中的医生沟通能力培训周期模型作为理论支撑,形成了针对特殊领域的“告知坏消息”沟通培训课程和处方对话培训课程。线下的课程培训因其在培训时间和培训师能力要求方面的局限性,促使了计算机模拟在医生沟通能力训练上的运用,从而形成了基于计算机的实时交互式模拟训练系统。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子课题一
子课题一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析舆情传播对和谐的医患社会心态塑造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优化医患关系的舆情传播策略。
具体计划如下:
(1)2019年7月~10月,建构基于典型性报刊的舆情传播的语料库,完成报刊传播对医患社会心态塑造的作用机制分析;
(2)2019年7月~10月,通过对已有的舆情传播影响医患关系的研究论文的CiteSpace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分析与元分析,进一步解构舆情传播影响医患关系的作用机制;
(3)2019年11月~2020年3月,在研究(1)和研究(2)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干预性实验研究,探索优化医患关系的舆情传播策略。
(4)2019年8月~2019年12月,完成10000人次当量的医患双方制度信任状况的测验,形成各自的制度信任心理模型,比较二者的共享与差异性结构要素,提出优化制度信任的建设策略;
2020年1月~2021年5月,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高端访谈、问卷调查与扎根理论等多种测评技术,从医患双方角度出发,构建影响医患信任关系的医疗制度要素模型,为后期提出政策调整措施奠定基础。根据当前的文献分析,初步预估的要素有医疗财政投入制度、资源配置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激励制度、医患双方责权制度、执行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与医患沟通制度,然后再根据本研究的成果进一步确定和具体化影响医患信任关系的医疗制度要素模型。
(6)2021年6月~2022年6月,通过实施医疗制度信任对医患和谐关系影响的实验研究,确定医疗制度信任的优化策略。从医方角度出发,首先根据医疗制度信任中的结构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其次,通过对医方群体进行医疗制度信任施测,筛选出信任度低的医护人员被试作为本研究的医方样本,同时对样本被试进行医患和谐关系的前测;再次,根据之前设计的培训内容,对样本被试进行培训;最后,在培训结束之后对样本被试进行医患和谐关系的后测。以此考察医护人员的医疗制度信任干预是否有效影响了医患和谐关系的发展水平。从患者角度出发,使用与医方角度类似的原理与步骤考察患者的医疗制度信任的促进是否有效影响了医患和谐关系的水平。
2、子课题二
子课题二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基于10000个当量的医患双方的大规模心理测试,深刻揭示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具体存在的群际关系因素(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就医观(非人性化与元非人性化)、群体认同、社会距离等)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改善群际关系因素的积极心理训练显著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具体计划如下:
(1)2019年7月~8月,进行第一次试测,预计样本1200人,包括400位医生、400位护士、400位有过见习经验的医学士、400位在医院就医的患者;
(2)2019年9月,根据第一次试测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确定各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信度与效度、以筛选问卷项目,修改问卷;
(3)2019年10月~12月,分4-5个轮次完成9000份左右的三类人群的测试,每个轮次均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以确保问卷的精确度和高度的稳定性,最终形成可能科学揭示医患关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和谐医患关系评估系统”大数据平台;
(4)2020年1月~3月,与合作医院群(目前落实并开展合作的三甲医院已经有6家,包括上海长征医院、西安唐都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齐哈尔市人民医院、佳木斯市人民医院、南通市人民医院等)、合作的大学研究机构群(目前落实并开展合作的大学研究机构包括海军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合作的专业测评公司(辽宁兴云益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界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慧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联合成立“中国医患关系评估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布第一批“中国医患关系蓝皮书”;
(5)2020年4月~2021年4月5月,依托“和谐医患关系评估系统”的相关数据分析,结合已经和正在开展的医患关系群际要素的系列实验研究,揭示医患群体认同、医患认知偏差、就医观、医患社会距离等对医患群际信任及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提出优化群际要素作用机制的促进方案;
(6)2021年6月~2022年6月,运用巴特林小组讨论技术和正念减压法等促进技术矫正医方人员的群际认知偏差,提高其群体认同;运用目的性健康教育手段与正念减压法矫正患方人员的群际认知偏差,提高其群体认同。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团体治疗以训练医患双方的应激耐受力。在上述促进技术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进行严格的过程性评价,即采用时间序列设计的方法通过多轮医患关系评估指标的观测进行过程监测,及时改进促进方案,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促进技术集合体。
3、子课题三
子课题三的主要任务是在探明医患双方信任状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性质的医疗情境(疾病性质、医患双方的相关特点等)考察医患互动模式与归因对医患信任及医疗满意度的影响。基于前面的研究成果,从优化医疗流程的角度提出并验证系统性促进医患信任形成的策略。
下一阶段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1)2019年7月~9月,完成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的元分析,进一步梳理和佐证甚至矫正我们既有的观点与研究思路;
(2)2019年10月~12月,依托“和谐医患关系评估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相关数据,形成高质量的医患信任测试工具,揭示医患信任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3)2020年1月~12月,依托“和谐医患关系评估系统”的相关数据分析,结合已经、正在和即将论证后开展的医患信任关系心理机制的系列实验研究,找到规律性的心理模型,据此检验并形成优化医患信任水平的促进方案;
(4)2021年1月~2022年6月,尝试从“患者自治偏好和自治支持感知”的视角出发,结合知情同意制度优化以及导医制度完善等相关研究,探讨促进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信任的医院管理变革的促进技术。
4、子课题四
子课题四的主要任务是分别从信息特征和沟通方法两个角度对和谐医患沟通的建立进行解释,同时在解析归因、共情等社会认知因素对和谐医患沟通模式建立及维持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实证根据的信任提升干预方案,制定医护人员在个人印象管理、沟通手段、归因模式方面的教育及训练策略以及针对病患的宣传引导策略建议。
下一阶段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1)2019年7月~9月,在分析与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佐证甚至矫正我们既有的观点与研究思路;
(2)2019年10月~12月,依托“和谐医患关系评估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相关数据,形成高质量的医患沟通方式与沟通效果的测试工具,揭示医患沟通的发展状况与潜在问题;
(3)2020年1月~12月,依托“和谐医患关系评估系统”的相关数据分析,结合已经、正在和即将论证后开展的医患沟通方式及其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心理机制的系列实验研究,找到规律性的心理模型,据此检验并形成优化医患沟通方式、提升医患关系的促进方案;
(4)2021年1月~2022年6月,根据实验和测量数据,筛查出积极个体印象难以建立的、超出常态分布的医生或者患者,分类进行团体心理咨询。运用医患沟通技术提供正确医护人员和特殊患者的语言非语言技巧和印象整饰和态度表达技巧;通过巴特林小组讨论技术和正念训练等技术提高医护人员和特殊患者及家属的归因能力和共情能力,并实施有效的团体治疗以训练医患双方各自积极的印象形成策略。同时推进、检验、完善正在开发的医学士医疗沟通与共情教育课程。形成面向医院就医和普通公众的医疗沟通与共情教育宣传手册与视频宣传资料,以社区医院、社区学校为依托进行广泛宣传。
5、子课题五
子课题五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中的模糊集的突变级数法对医患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更有现实意义的医患关系失谐的预警体系以及各级促进技术。
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1)2020年1月~2020年3月,依据医患关系综合模型构想,基于前面四个子课题研究中医患关系中的行为测量及神经生理生化指标,应用结构方程建模法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路径模型,考察有效变量指标的预测效应。
(2)2020年4月~6月,在预测指标筛选基础上,引入复杂系统突变理论,采用基于模糊集的突变级数法,构建具有检测和预测功能的医患关系综合评价指标结构及其医患关系失谐模型。根据医患关系综合模型以及前面四个子研究中对医患关系指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各种医患群际信任指标、医患社会心态指标、社会认知因素指标、医患沟通指标,建构医患关系的预警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失谐模型。
(3)2020年6月~2021年6月,实施与检验“心理普测+心理护理”的积极医疗管理策略。具体地,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对患者的应激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超过20分的患者存在较大的应激源),重点监控和引导具有较大应激问题的患者。同时坚持循证医学方法,将“医方中心”的知情同意制度为改良“患方中心”模式或“共享参与”模式,并将知情信息的呈现变更为患者需求导向,如疾病信息与治疗信息并举等,努力打破信息不对称“桎梏”。对就医患者及其结束实行目的性健康教育,目的性健康教育是指针对医患双方敏感问题,采取诱导式、主动开放式沟通,以共情、倾听、尊重和积极关注为核心,进而逐渐打开患者心锁,加深医患理解的干预方式。对参与本研究的健康教育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目标、要求。时间一般选择在人院后 5 天~7 天,分次进行。
(4)2021年7月~2022年6月,开发与实施患方工作坊,进行理论授课和小组讨论干预。理论授课涵盖应激、认知、情绪、个性、沟通、心身医学的基本理论。小组讨论致力于医患冲突的成因、认知偏差的形成、自身存在的问题、纠正应对的方法,如何与家庭讨论疾病、如何感受和表达情绪、如何与患者(亲属)讨论知情权等。对重点监测后发现出现典型应激行为的患者,开发并实施以心理支持和情绪管理为核心的积极引导技术,减轻和宣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运用积极消解技术明确问题所在,聚焦核心医护人员,给予适当承诺。必要时更换医护组成员,高级医师介入治疗,避免事态恶化。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可以随时启用危机应对干预技术迅速控制愤怒局面,防止负性情绪传染。必要时转移现场,积极寻求同事帮助,与患者(亲属)保持一定距离。
在顺利完成五个子课题任务的基础上,在2022年7月以后进行课题总结、课题总报告撰写等工作,以便顺利结题。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