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6日11:0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一是严格完成“规定动作”。本课题自2017年11月15日获批以来,严格按照国家社科项目的有关规定,按照课题申报书中的既定研究计划,认真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2018年3月20日,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开题报告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533会议室成功召开。会议主要由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主办。共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郝时远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主任色音教授、《世界民族》副主编包胜利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乌小花教授等几位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设计、研究内容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确证。课题负责人苏德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高兵教授等专家及课题组成员共30多位参加本次报告会。乌小花教授介绍了本课题的基本情况及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郝时远教授主持。

会议首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苏德教授主要围绕课题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思路、策略及设计、实施及保障、创新及成果等五个方面做的汇报。随后,与会人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站位与指导思想、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并明确指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此外,会议达成重要共识,即本课题的研究并非止于“史学呈现”,更侧重于“以史为鉴”后的策略建构,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国家提供决策参考,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最后,郝时远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认为,课题组准备工作充分、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务实合理,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课题开题会。对本课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8年5月13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课题推进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533会议室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教育学院主办。会议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金炳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述胜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陈?巴特尔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原处长杨慧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海洋教授。课题总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苏德教授、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共30余位参加本次报告会。

课题总负责人苏德教授向邀请到的五位专家、各研究专题负责人及全体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研究的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本课题推进中的相关情况及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会议由金炳镐教授主持。几位专家对课题的研究计划、预期成果、可能遇到问题与困难等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探讨,进一步保障了课题研究的可行与顺畅。会议首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苏德教授主要围绕课题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思路与设计、实施及保障、创新及成果、现存主要问题等六个方面做的汇报。特别就课题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换意见。随后,参会专家围绕课题的研究站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特别是现存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并明确指出了课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尤其对蒙古族教育与一般教育、其他民族教育之间的文化生态关系,蒙古族教育阶段的划分,国际国内比较的视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期待。

最后,金炳镐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认为,课题组准备工作充分、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细致入微,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课题推进会,为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起着重要作用。

课题总负责人苏德教授代表课题组表态,希望以本次推进会为契机,全力做好课题各项研究工作,保证该课题顺利进行。同时,他还强调后续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务必严格执行国家社科基金《关于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项目管理工作提出的若干规定,加强过程管理,力争2020年底2021年初圆满完成该课题所有研究任务,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好课题,并顺利结项。

2018年7月1日下午,在苏德教授的指导下,教育学院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课题组全体成员大会及课题任务布置会议,共有近40多名专家、学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进一步探讨并明确课题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以及各项子课题的具体实施要求。课题组成员内蒙古教育厅杨惠良处长、内蒙古教科所孟根副研究员,内蒙古民族大学教科院院长白红梅教授、额尔敦巴根教授、杨志娟老师,山西大同大学杨俊生教授等出席会议,教育学院承担课题任务的部分老师及同学们参加会议。课题主持人对本课题的项目分工,研究进度等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与此同时,课题组全体成员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再次系统性的梳理,并将目标锁定在最新的学术文献、最新的国家政策纲领、最新的领导人讲话精神,以此来实现研究文献的衔接和升华。

二是积极开展田野调查。为了获取“蒙古族教育”的一手素材,截至目前,课题组共进行了20多次实践调研。分别是:2017年11月初——12月下旬,先后赴呼和浩特市、通辽市、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多地、教育出版社、民族中小学、蒙古族幼儿园、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2018年3月初——6月初,先后赴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巴林右旗等教育厅、教育出版社、少儿出版社、民族中小学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调研;2018年7月底——12月底,先后赴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巴林右旗、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等多地民族中小学、民族幼儿园、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2019年2月初——4月底,先后赴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民族中小学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调研;2019年5月初——6月底,先后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赤峰市等民族中小学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调研。通过扎根基层,对散落在民间的“过去的声音”予以全面采撷,以此来实现与国家宏观史料的相互印证,保障“历史回眸”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

三是及时产出课题成果。课题组秉持研究成果“自然生成、随时产出”的理念,在持续性的研究中,陆续推出相关研究成果。并通过前期研究成果,启发、引动后续研究,形成整个课题研究的良性循环。截止目前,本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待发10篇,形成调研报告2篇。存档录音资料、图片资料等约25 G。同时,围绕本课题的展开,课题组还邀请国内外50多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极大地活跃了团队的学术氛围、拓宽了团队的学术视野。

四是科学构建保障体系。为了确保研究质量和研究进度,课题组还专门“建章立制”,建立月度小结会。每月在微信工作群集中进行研究进度情况通报,进行研究最新成果分享,以此来相互激发、相互砥砺,实现各子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课题组借鉴课程评价理念,坚持“目标导向”与“目标游离”相结合的研究取向。即,既按照既定的研究目标、研究成果不打折扣,也根据研究实践情况,适时适当调整研究方案、研究策略、研究进度。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共有5个子课题,分别为:蒙古族教育的历史源流与思想基底研究、1947年以来的蒙古族教育思想研究、1947年以来蒙古族教育政策与学校管理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1947年以来蒙古族教师教育实践、双语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研究、1947年以来蒙古族教育的国内与国际比较研究。在课题主持人的协调统筹下,在各子课题组长及成员的积极努力下,目前均已按计划有序推进。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子课题一的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既定的研究内容为:对蒙古族教育的起源,其在1947年之前经历的发展历程,蒙古族教育的本质内涵,所函括的基本概念、整体特征等,1947年之前所形成的蒙古族教育思想,其思想遗产对后世蒙古族教育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

目前,本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完成了蒙古族教育的“本体性”研究。通过翔实且系统的文献综述,全面总结前人观点,对各种论说进行对比考证,最终,形成了本课题的理论逻辑平台,即,对蒙古族教育的概念、内涵、缘起、发展阶段等进行了合理地界定,为后续研究搭建牢固的地基。

第二,完成了蒙古族传统教育思想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的数量分析及专家访谈、民间调查等多维途径,确定在蒙古族教育史上(古代和近代)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人物及其他人物,并以文献法的手段,全面地采撷这些人物的教育思想,深度分析其教育思想的内涵、特质、影响等等。截止到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了成吉思汗等古代教育人物和尹湛纳希等近代教育人物的思想梳理,并进一步开展了传统蒙古族教育思想的个性化分析。

总之,本部分的研究内容属于前提性铺垫,相当于后续研究的前提导引。现已基本全部完成。目前,子课题组成员正在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深入化的进一步打磨,以期为后面子课题提供范式参考和理论依据。

(2)子课题二的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既定的研究内容为:对1947年以来,思想的内容与类型、精华与核心基因、呈现出的历史形态,思想的基本倾向、根本性的价值立场、体现出怎样的历史进步性等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本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进一步明晰了子课题的研究阈度。自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的带领下,蒙古族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家。囿于篇幅的原因,本研究无法一一穷尽。为了更加突出典型性、代表性,课题组通过文献数量解析以及德尔菲访谈的形式,重点确定了乌兰夫、杰尔格勒、巴图巴根、赛春嘎、龙干、特木尔巴根等人为本部分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的责任分工。根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专长和研究旨趣,子课题组对成员进行了细致分工,每个教育人物的教育思想总结,均由相关责任人负责。相关责任人通过文献梳理、专家访谈、民间考察等形式,力争详细立体的还原研究对象的教育思想。

第三,各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目前,乌兰夫教育思想研究已基本完成,其余教育人物的思想梳理和研究也已接近尾声。目前,子课题组正在集中汇总、总结交流,对1947年以来蒙古族教育思想的总体特质、内容范围、价值影响等进行整合与提炼。

(3)子课题三的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既定的研究内容为:对1947年以来蒙古族教育政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政策内容、构成类型、价值重心等方面经历的变化,以及在教育政策的指引下,蒙古族学校管理在指导思想、具体方法、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的变迁,蒙古族教育政策与学校管理两方面的互动机制,二者互动所产生的影响,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基础,所依托的历史背景及成长历程,其构成内容、内在类型、价值诉求、实施路径等,及所体现出的时代特点,这一时期的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蒙古族社会、教育各领域产生了样的积极影响,具有的历史性价值,蒙古族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经历的发展过程,其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特点,60年来蒙古族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理论、法律政策等外在保障,学校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实践基础,基于对发展成就的分析,体现蒙古族教育特色的成功经验及推广应用的原则、意义、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本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在蒙古族教育政策研究方面,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了1947-2017年间的重要教育政策的梳理,并建立了系统的教育政策库。这其中,既包含国家面向全体少数民族颁布的一些重大的关键性民族教育政策,更包含了地方政府(内蒙古)专门面向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颁布的教育政策。同时,课题组已经按照既定的分析框架,从政策颁布的时代背景、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的实践效果等方面,系统的展开研究。

第二,在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方面,课题已完成了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献梳理,进一步得出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怎么教)、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影响(有何用)等等。同时,课题组通过多次调研,开展了深入的访谈和观察,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博弈的现状。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和对传统文化教育时代审视两个方面的研究。

第三,在蒙古族民族团结教育研究方面,鉴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课题组兵分两路开展蒙古族团结教育研究。一路是广泛采集民间散落的“民族团结教育”故事,这一分队的研究正在有效进展中,目前已进入对所搜集故事的筛选中。另一路是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审视家庭场域、学校场域和社会场域所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目前,这一路正在进行中。

(4)子课题四的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既定的研究内容为:对在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蒙古族教师教育实践的阶段性乃至总体性的发展状态,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教师教育体制演变、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存在问题,乃至影响因素,其发展脉络及规律,对当今蒙古族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蒙古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等所展开的双语教育实践的特点、内容及目标,及所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就,在不同历史时期,双语教育对推进蒙古族普及乃至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其可供学习的经验,蒙古族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目标等,各层次蒙古族专业教育机构的学制与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师资与管理的特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蒙古族专业教育范例及其成功的经验,对未来蒙古族专业教育发展的启示,60年来蒙古族专业教育的总体特征,其在促进蒙古族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研究。

经过开题及课题推进会,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课题组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充,并及时对研究成员进行了相应的增加。目前,本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在现代蒙古族双语教育研究方面,囿于课题主持人一直以来对该领域的深耕,故课题组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原有研究成果的积淀上,课题组进一步对不同时期双语教育的目标、内容、做法、经验、意义等进行了梳理,同时重点突出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学校的个案经验。目前,这些工作已基本完成。

第二,在现代蒙古族学校教材建设方面,目前已经完成了相关教材的收集整理,正在进行不同历史阶段蒙古族学校课程、教材,在价值、内容等维度的变迁。

第三,在现代蒙古族学校教育管理实践方面,目前已经选定了调查对象,正在进行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维度的研究。

第四,在现代蒙古族学前教育方面,目前已经确定了调查点,并已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近20年蒙古族学前教育的嬗变图景进行系统素描。同时,正在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学者和一线资深教师访谈的形式,对1947年以来的蒙古族学前教育办学模式、规模、成就、问题等进行系统的还原在现。

第五,在现代蒙古族基础教育方面,目前正在通过对数据的量化分析,辅以政策文本分析等相关手段,开展深入研究。

第六,在现代蒙古族高等教育方面,本部分主要兵分两路。一路开展蒙古族高等教育系统的特色专业教育研究,目前已经对几个调查对象(高校)的蒙古学、蒙古语言文学、蒙医药、蒙古族艺术/体育、蒙古族农牧业等方面开展研究。另一路正在开展蒙古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研究,如蒙古族干部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等等。

第七,在现代蒙古族教师教育方面,课题组将本部分划分四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从蒙古族教师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的视角审视不同时期的教师教育办学形式、政策、问题及实效。目前已经完成一个阶段的梳理。

第八,在现代蒙古族职业教育方面,主要研究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规模、内容、对象,不同时期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目前已经开展了2个阶段的研究。

第九,在现代蒙古族继续教育方面,课题组将本部分划分四个历史阶段,并就不同的时期的政策、实践(办学模式)、规模、成就、问题及反思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已经完成1个阶段的研究。

(5)子课题五的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既定的研究内容为:该子课题的研究任务是对1947年以来中国各蒙古族聚居区在中央有关政策指导下,结合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探索推进蒙古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实施途径等,蒙古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的典型案例,基于综合比较而概括的经验与教训,乃至其意义,国际上富于典型意义的蒙古族教育发展案例,其教育现代化事业兴起、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与中国的比较,考察两国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指导方针、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基于比较得出的蒙古族教育教育发展经验,对未来蒙古族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启示等问题进行研究。

经过开题及课题推进会,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本子课题主要聚焦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谈与蒙古国),二是总结升华。目前,本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分,目前已增加部分研究力量,并利用相关项目,派遣这部分人员赴蒙古国实地调研,力争获取一手资料。同时,国内研究组正在从文献梳理、政策文本分析、高校调研等维度,开展相关的研究。

第二,“总结升华”部分是整个课题的系统总结,需要基于前期所有子课题成果,进行最后的综述与升华。目前,课题组已经设计好了本部分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如,从蒙古族教育迁移到整个民族教育的视角,论及民族教育的本质、应然价值和未来走向等等。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

为了进一步推进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2006年初,内蒙古自治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有关法律,结合自治区民族教育实际,起草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初稿。经6次区外调研,5次区内调研,3次专家论证会,16次修改完善,2016年正式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解决了对民族教育定义的认识问题,明确了民族教育工作中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地位,系统规划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的目标、方针和任务等顶层设计,是目前我国地方民族教育条例体系最为完善、效果最为明显的地方性法规,它将内蒙古自治区长期以来民族教育政策以法规形式予以确认,对依法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健康发展,保障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条例》的颁布实施,促进了区内各项民族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全国民族地区得到了高度赞誉。同时,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本课题组选取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浩特市、赤峰市等地作为田野点,对其进行实地调查,深度挖掘与分析《条例》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原因,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

2.学术交流情况

①2018年3月20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开题报告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533会议室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郝时远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色音教授,《世界民族》副主编包胜利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乌小花教授,课题负责人苏德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高兵教授等专家及课题组成员共30余位参加本次报告会。乌小花教授介绍了本课题的基本情况及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会议由郝时远教授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苏德教授围绕课题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思路、策略及设计、实施及保障、创新及成果等五个方面做的汇报。随后,与会人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站位与指导思想、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并明确指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此外,会议达成重要共识,本课题的研究并非止于“史学呈现”,更侧重于“以史为鉴”后的策略建构,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国家提供决策参考,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最后,郝时远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认为,课题组准备工作充分、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务实合理,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课题开题会。对本课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2018年5月13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课题推进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533会议室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教育学院主办。会议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金炳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述胜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陈·巴特尔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海洋教授。课题总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苏德教授,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共30余位参加本次报告会。会议由金炳镐教授主持。

会上,苏德教授向受邀的五位专家、各研究专题负责人及全体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研究的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本课题推进中的相关情况。首先,苏德教授围绕课题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思路与设计、实施及保障、创新及成果、现存主要问题等六个方面做的汇报,特别就课题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换意见。随后,参会专家围绕课题的研究站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特别是现存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并明确指出了课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尤其对蒙古族教育与一般教育、其他民族教育之间的文化生态关系,蒙古族教育阶段的划分,国际国内比较的视角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期待。

金炳镐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认为,课题组准备工作充分、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细致入微,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课题推进会,为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起着重要作用。苏德教授代表课题组表态,希望以本次推进会为契机,全力做好课题各项研究工作,保证该课题顺利进行。同时,他还强调后续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务必严格执行国家社科基金《关于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项目管理工作提出的若干规定,加强过程管理,力争2020年底2021年初圆满完成该课题所有研究任务,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好课题,并顺利结项。

③2018年9月1日下午,在苏德教授的指导下,教育学院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课题任务布置会议。此次会议进一步探讨并明确课题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以及各项子课题的具体实施要求。课题组成员内蒙古教育厅杨惠良处长、内蒙古教科所孟根副研究员,内蒙古民族大学教科院院长白红梅教授、额尔敦巴根教授、杨志娟老师,山西大同大学杨俊生教授等出席会议,教育学院承担课题任务的部分老师及同学们参加会议。

首先,苏德教授对前来参加此次课题任务布置会议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和欢迎。接着,苏德教授简要介绍了“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课题选题的重要背景、课题研究应坚定的正确政治立场、研究基础、选题的战略意义与学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从课题申报到批准立项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上个学期举行的课题开题会、课题推进会情况。随后,苏德教授对今后课题任务的推进与完成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工作要求。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课题的总体基调应是对70年来蒙古族教育发展的肯定。第二,课题具体撰写过程中要有注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谨严的科学理论,客观的呈现1947年以来蒙古族教育的历史。第三,要严格按规定时间进度表,按时高质量完成要经过严格的时间把控,课题组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协调,最后研究出经得起自己推敲、时间考验、同行审阅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会上,江涛老师具体介绍了课题的任务分解情况,并将课题分解为具体的章节内容,分章陈述各个章节的责任人具体的工作任务。随后,与会人员就课题研究内容与具体子课题名称等积极展开讨论,并对有疑惑的问题与课题总负责人询问、交流。杨处长提出,课题开篇导论部分具体说明,并应清晰界定应研究哪一阶段的蒙古族教育史,以及要以哪一地区的蒙古族教育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保证与后面子课题的各个环节相一致。傅淳华老师提出,在课题展开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吸收、比较1947年以来国外蒙古族教育史的相关研究,抽丝剥茧,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苏德教授指出,此次会议非常重要,是对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部署与大动员,同时衷心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接下来希望整个课题组人员继续努力,严格按照时间安排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以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乃至55个少数民族教育的进步与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④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先后举办国内外知名学者学术报告近百场,其中国外学者学术报告:牛津大学西蒙·马金森做了题为《作为学生自我形成的高等教育:追问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报告、英国女王大学Allen Thurston教授做了题为“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enhance school outcomes for children from l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的报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Fred Dervin教授做了题为:Introduction to the notion of interculturality、Interculturality in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ity、Critiques of interculturality today、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education、Training teachers for interculturality、Perspectives from outside the 'western' world.8.Global testing of global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 in education、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hared Humanity and interculturality.10.Future directions for interculturality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的报告等;国内学者的报告: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重涵教授做了题为《基于证据的教育实证研究》的报告、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万明钢教授做了题为《从学前教育做起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的行动研究》的报告等50多场次。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论文《蒙古族传统教育的当代审视》已发表在《民族教育研究》,2019(2).

2.论文《民族教育的本质及应然逻辑:价值论的视角》已发表在《贵州民族研究》,2018(5).

3.论文《民族教育史的梳理逻辑》,《贵州民族研究》拟于2019年8月刊发。

4.论文《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机遇·挑战·策略》,《民族教育研究》,2019(5)待刊。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庞杂的历史素材导致了研究者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本课题的历史跨度虽然不大(仅70年),但是,蒙古族教育系统却是前所未有的庞大和丰富。面对如此众多的研究素材,研究者无法也不可能在一个课题中穷尽所有的历史内容。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分清主次,有所取舍,选取出重要的“关节点”,则是本课题行进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是多样的已有研究导致了研究者的“举棋不定难落子”。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愈发重视,有关蒙古族教育的研究日益丰盛。在这种“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理念关照下,不同的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立场,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观点,形成了研究成果的形式迥异、观点相左,如何甄选更为合理的研究成果,将其建构到本研究的学术大厦中,则需要一种科学的价值导向来破解研究团队的“莫衷一是”。

2.改进措施

一是要解决好民族教育史的梳理逻辑问题。民族教育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史料的梳理却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可以说,民族教育史的梳理是一个纵横交织的情境再现过程。从纵向的维度审视,逆时溯源、由远及近是学界惯用的研究定势。而从横向的维度审视,在浩瀚的史海烟波中,研究者以哪些要素作为重点钩沉对象,采用何种方式去整合零散的历史事件,则囿于研究者的多元旨趣而显得风格迥异。

二是要坚持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从本质上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大发展观、大团结观和大文化观。它是在民族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民族教育活动本质的理性确认,能够指导并影响着民族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与迈进方向。新的时代背景,必须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以文化人”的视角出发,坚持民族文化传承与更新相统整、双重语言和双重文化相统整、“民族性”和“国家性”相统整的原则,以多向度的理路来保障科学正确民族教育观的实践运行。

3.研究心得

自获批以来,在课题负责人的集中带领下,各课题组勠力攻坚、集思广益,在不断的研究行进中,获得了一定的研究心得,可概括为“八个坚持”。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蒙古族教育史梳理属民族教育研究范畴,其学科性质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需要研究团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凸显研究成果的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严谨的研究态度。研究团队的端正态度,是高质量成果的重要保障。特别要注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三是坚持规范的语言表述。以往的民族教育史中,囿于民族志方法的影响,多倾向将“原汁原味”的调研素材和盘托出。二本研究的定位是一种对事件背后规律的呈现,这就要求学术成果具有规范的形式表述。

四是坚持浓厚的理论色彩。历史研究不仅在于简单的还原重现,更在于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要通过教育史的嬗变路径,演绎出教育的“所以然”。

五是坚持客观的历史呈现。史学研究重在客观真实,重在对历史如其所是的还原再现。对于所采集的教育历史素材,一定要事出有源、事出有据,切不可断章取义、道听途说。所引的文献,必须要“史出有源”,要做好标注。

六是坚持高质的研究成果。蒙古族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对蒙古族当代教育史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一定要经得起自己推敲,经得起同行专家的审阅,经得起时间考验。

七是坚持严格的时间把控。由于课题涉及的内容较多,必须严格按规定时间进度表,才能按时高质量完成。

八是坚持有效的沟通协调。由于本课题分为好多子课题,子课题内的成员又较多,需要研究团队积极沟通、积极反馈,不仅要分享问题,更要分享经验,以此来形成研究的合力。

4.意见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组在对蒙古族现代教育史的梳理中,逐渐取得了一定的“应然价值”体认,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三个观照”。

第一,要实现教育场域和非教育场域的双向观照。在对蒙古族当代教育历史的搜集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场域,在非教育场域,亦会散存丰沛的蒙古族教育思想。凡是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可获得民族教育的相关信息。也只有将收集场域予以延伸拓展,方能获取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蒙古族教育史料。

第二,要实现“主流”与“非主流”的双向观照。在蒙古族当代教育史的素材采撷中,既需要以“主流”的方式向文字典籍中索取教育史实,更需要以“非主流”的方式向民族群众的“口头叙述”中索取历史回忆。确保在史料丰沛充足的前提下,开展对民族教育史的批判性承袭。

第三,要实现“教育”与“教化”的双向观照。对蒙古族教育史料的价值确证,就必须跳出“教育”的段位,要将“教育”上升至“教化”的高度,系统审视蒙古族社会场域中,助推蒙古族教育发展的生产方式、政治决策、民间信仰、文化习俗等要素,并进一步反思当代蒙古族教育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社会助推等实践功效,以此来兑现对当代蒙古族教育史实评价的客观公允和系统全面。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不仅仅是教育学研究范畴,更是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凡是涉及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均由课题组负责人亲自把关、亲自审定,在考量成果学术性的同时,重点审查研究成果的政治性,确保全部研究成果均的政治立场和学术站位。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论文《蒙古族传统教育的当代审视》

对蒙古族传统教育予以当代审视,不仅是发展现代蒙古族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对我国少数民族“模范自治区”成因的“教育解密”。蒙古族传统教育以其理性实用的教育理念、培养英雄的教育目的、倡导实践砥砺的教育方法、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等教育精粹,而彰显出“草原性”“融合性”“实用性”和“生活性”的特质,并在助力现代蒙古族教育的革新跟进、主体能动、开放自觉和特色复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承继蒙古族传统教育精粹,需要从呈现底色与规律、开展审视与扬弃、预设价值与模式、推进承继与革新、实施评价与省思等维度予以展开。本研究的价值在于总结现代中国蒙古族教育规律。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子系统,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难免会印上深刻而又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烙印。1947年以来的蒙古族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所开展的新的现代化少数民族教育,它既有传统蒙古族教育的文化底色,更带有新的政治思想价值。对这一独特教育景象的呈现,个性教育规律的发掘,往往更能突出本土色彩,彰显中国气派,进而为少数民族教育实践的自觉迈进,平添若干理论保障。

2.论文《民族教育的本质及应然逻辑:价值论的视角》

实践的科学有效, 多囿于实践主体明确的目的动机, 更源自实践主体对事物内在规律与本质的精准把握, 源自人们基于“实然”和可能的基础上, 做出的合理性应然预设。据此,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教育实践, 就必须呈现民族教育的本质, 科学正确地解读民族教育的内涵, 确保民族教育发展的起点精准、方向正确。价值论视阈下民族教育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民族教育对主体的满足程度。它是促进少数民族“社会化”“民族化”“一体化”的实践活动。不仅要培养“个性化”“国本化”“现代化”“未来化”的民族个体,还要在外烁与内发相统整的实践中助力少数民族民族性格的承袭和民族超越的实现,更要基于广义教育的视角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3.论文《民族教育史的梳理逻辑》(拟于2019年8月在《贵州民族研究》发表)

民族教育史的梳理,需要基于主客性与主体间性相统整、教育性与社会性相融合的研究立场。坚持“内涵——外延”式的个体性和从属性研究原则。在史料搜集场域、史料采撷方式、史料甄选标准以及对史料的历史评判和价值分析等各个环节,秉持“教育场域与非教育场域”“主流与非主流”“精英与大众”“历史与现实”“教育与教化”双向观照的价值取向。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系统聚焦民族教育底色、民族教育思想及民族教育语言等内容。

4.论文《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机遇·挑战·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为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双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计划推行中少数民族语言将会面临工具属性逐渐弱化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中国家通用语言将会面临语言安全威胁的挑战,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社会主体将会出现双语教育认知偏差的挑战。因此,构建城乡共同体过程中应注重民族语言保护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应加强语言认同教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应提高语言安全意识。

5.论文《新中国成立70年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的逻辑进路与时代走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国家体制建立”为导向的起步和探索期(1949-1966年)、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的调整与发展期(1976-2000年)和以“予人平等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繁荣与成熟期(2001年至今)等三个阶段。政策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点,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内蒙古个性的民族教育之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体现着内蒙古民族教育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对国家体制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教育公平等多元诉求的回应。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秉持“公平与效率兼备”的政策价值取向,兼顾“国家性和民族性兼具”的政策制定依据,建立“统一管理、协同合作”的政策执行机制,推动民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论文《乌兰夫民族教育思想的当代审视》

乌兰夫民族教育思想是乌兰夫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民族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的认识和思考,系统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性问题。乌兰夫的民族教育思想,助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助力了民族教育自身的完善跃进,助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革故鼎新,对当下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乌兰夫热衷于发展教育,始终把民族教育视为建设社会主义伟业、巩固与发展民族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正因如此,其民族教育思想虽历久而弥新。因此,有必须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乌兰夫民族教育思想,发挥乌兰夫作为民族教育“先行者”“开拓者”的引领作用,以更好的指导我国民族教育在正确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7.论文《论乌兰夫教育思想的形成逻辑》

作为一名具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乌兰夫在教育方面提出诸多创生性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开辟了一条兼具国家和地方发展特色的教育之路,对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以及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从逻辑起点、逻辑主线、逻辑支点和逻辑终点等四个方面分析,不难发现,乌兰夫教育思想从“建设经济文化事业”出发,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发展“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党的领导”和“民族团结教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伟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提高民族素质”目的,形成了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一逻辑体系的形成,赋予乌兰夫教育思想以科学性,增强了其影响力和指导力。

8.论文《我国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演进(1949-2019年)——基于运用Nvivo软件对政策文本的分析》

认真梳理我国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里路,对其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及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以1949-2019年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发行的内蒙古民族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运用 NVivo11.0 软件进行编码分析,梳理并总结我国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发展历程:“重视·初创”的起步和探索阶段(1949-1956年)、“阻滞·调试”的困顿与挫折阶段(1957-1966年)、“稳步·提质”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2000年)、“优质·特色”的繁荣与创新阶段(2001-2019年)。呈现出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的价值理性不断凸显、政策适切性不断加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演变逻辑。基于此,为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快民族教育立法,构建民族教育政策督导评估机制,加强民族教育政策科学研究。

9.论文《新中国成立70年蒙古族家庭教育内容的演变与内在因果分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内容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多元结合的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稳定与继承:传统游牧家庭教育;二是停留与转变:家庭教育的“二元化”;三是传承与创新:家庭教育的“一体化”。其因果关系主要表明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变迁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博弈、是“共同体”与“小家园”的镶嵌,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等多重矛盾的冲突中发展而来。民族特色家庭教育在新时代民族教育中扮演着“文化保障园”、“天然孵化场”和“民族奠基石”的重要角色,同时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功能和作用。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按时推进。

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进展,对课题的运行情况进行如下的调整。

2019年12月,各子课题组基本完成本组的研究工作,同时提交研究材料初稿至课题负责人。

2020年3月,课题组负责人完成对各子课题组研究材料初稿的审议,并将修改完善意见反馈各子课题组。

2020年7月,各子课题组结合课题负责人的意见反馈,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并再次上交课题组负责人。

2020年8月,课题组负责人组织专家论证会,对研究成果进行初步鉴定。

2020年11月,课题组根据专家论证会意见,完成成果的修订。

2020年12月,课题组举办专家鉴定会,对成果再次鉴定。

2021年3月,根据二次专家鉴定会意见,完成修订。

2.及时调整。

在具体的研究进程中,课题组将依据新发现、新知识、新体会,对既定的研究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丰富和完善。具体而言,在民众团结教育方面,将新增增加民众学生的城市融入等相关研究。在蒙古族教师教育方面,将新增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在蒙古族基础教育部分,要进一步增加量化指标,通过数据的嬗变呈现蒙古族当代基础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部分,要进一步凸显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学校的特色成就。在最后的“升华”部分,要增加对蒙古族教育的上位概念——民族教育的理论思辨,等等。

3.做好统筹

经过前期研究,课题组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研究的整体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子课题的研究合力。在课题研究的后半段,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大统筹,一是要集中跟进各子课题组的研究进度,保障“不让一个小组掉队”。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集中交流机制,在以往微信群及时沟通的同时,要加强课题组全体会议的频次,通过集体研讨的形式,勠力攻关,以集体智慧消解各个研究难点。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多元一体”,既要保留各个研究要点的方法特色、内容特色、话语特色,更要凸显所有研究内容的政治统一、价值统一、动机统一。

4.严保质量

本课题最终将以10篇以上学术论文、专著1部(上下两册)、研究报告2-4篇为结题成果。为了确保研究的高质量,课题组长将严格把关,对未达标及与本课题不相干的“成果”坚决不予发表。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