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由国家社科工作办于2017年11月批准立项,课题立项后,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积极推进研究工作,认真讨论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总体框架,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工作职责,强化了学术性、研究性与任务性、目标性的协调统一。在首席专家的统一部署,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十分顺利,核心问题与理论重心逐渐清晰和明确,研究计划日益详实,目标已经明确,并有希望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课题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如下:
1.顺利完成课题的开题工作,并召开与课题研究主体内容密切相关的课题组全体会议,讨论推进研究进度,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任务,完善了相关问题,为课题研究的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2017年12月22日,在开题报告会召开之前,课题首席专家主持召开开题报告会预备会议暨子课题负责人第一次全体会议。子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汪正龙教授、浙江大学王建刚教授、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河南大学张清民教授、北京大学金永兵教授参加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重大招标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及研究方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研究定位、问题选择、论述方式、成果创新等方面,子课题负责人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最终就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与基本问题达成一致,对开题报告会做出了充分准备。会议还就课题研究的机制保障及子课题负责人会议的常规形式等做出讨论,以保障课题研究计划的有效实施。
开题报告会于2017年12月23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江西师范大学赖大仁教授、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东北大学宋伟教授组成专家组,张江教授任专家组组长,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开题报告会。首席专家段吉方详细介绍了课题选题由来、总体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子课题内容,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之间的分裂与理论融合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核心思想的提炼与完善”、“如何有效批判借鉴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基本阐释如何更有效地把握中国文艺批评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子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汪正龙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建刚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傅其林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张清民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金永兵教授分别汇报了五个子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计划等,并对如何积极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完成高水平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讨论。专家组高度评价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会专家张江教授、朱立元教授、谭好哲教授、赖大仁教授、王杰教授、蒋述卓教授、宋伟教授等先后发言,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课题研究做出了评议,认为该课题的设计系统全面、逻辑严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也指出了课题研究应该完善和需要加强的内容。首席专家段吉方对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出了回应,并表示课题组将召开会议,吸取开题报告会上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对课题部分内容作出调整。段吉方还就专家学者们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并承诺整个课题组一定会交出满意的成果。最后,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表决,一致同意课题通过开题。
2.在原有申报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课题研究的学术史问题,明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基本问题领域和思想脉络,确立史论结合、学理研究与资料文献整理研究相结合、理论构建研究和具体问题探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原则,为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课题自2017年11月立项的一年半左右时间以来,课题组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思想演变、理论拓展等方面展开专门研究,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视野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主导框架,在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标识性概念的厘定、理论发展与演进脉络的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到目前为止,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内容导向、目标驱动、思想方法等方面已经达成一致,形成了学术共识。
3.严格按照有关工作要求及项目申报时的研究计划推进研究工作,课题立项以来着重在研究内容的充实与完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交流与合作、成果宣传与推介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发展历程较长,涉及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课题组在文献资料的整合梳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关文献已经全部搜集完毕,并形成初步的文献资料汇编和合集。在文献资料整理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理论问题视域中凸显历史语境研究和中国问题的一致性,文献资料整理对课题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本项目开题以来,课题组密切关注学术前沿,积极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奠定充分的学术基础。在全面占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图书资料与学术资源的基础上,课题组在阶段性成果发表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共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49篇,其中CSSCI论文35篇;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4篇。阶段性研究成果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历程、五四文学文化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图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经典形态与理论变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与理论建构等问题,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当代“新现实主义批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策略与方向等重要理论问题,获得学界好评。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第一子课题进展情况
第一子课题“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从经典到当代”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汪正龙教授担任负责人,主要成员有南京师范大学李永新副教授、韩山师范学院徐娇娜副教授,南京大学李国成博士,南京大学肖炜静博士。该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是深入整理并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形成语境、基本逻辑、理论形态和价值旨趣,梳理并阐释马克思的文艺思想从经典走向当代的历史条件、文化语境与演进逻辑,通过对具体理论家的分析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基本问题和理论发展脉络,重点研究马克思文艺思想的基本问题以及后来演化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准问题,在理论形态上分析这些问题与各种派生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范式。结合开题报告会上专家意见以及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该子课题修订完善了原有的研究框架和内容,在研究角度和理论切入方式上做了必要调整,使研究计划更加合理,研究基本方向和学理基础更加科学,能够起到统领总的课题研究的作用。在研究内容上,该子课题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构成研究为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基本问题与派生形态为研究主旨,努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变迁及其问题形式的研究思路,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经典化历程与机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美的规律”问题的提出及其美学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观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神话的永恒魅力问题及其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生产问题及其理论视域变革、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悲剧与喜剧问题及其理论透视、意识形态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路径及其演化等七大问题展开研究。目前,该子课题稳步推进研究内容,处于落实课题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内容的初稿写作状态,计划于2020年12月完成课题的初稿写作。课题立项以来,该子课题在稳步推进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汪正龙教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马克思论悲剧与喜剧——历史哲学、戏剧学与美学的三重透视》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全文13000字。论文深入全面梳理阐释了马克思关于悲剧与喜剧的论述,提出马克思的悲剧喜剧理论研究,应以历史哲学为切入点、以戏剧学为观察点、以美学为引申点。研究成果是近年来关于马克思悲剧喜剧经典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解决并推动了马克思悲剧喜剧美学思想的当代化问题,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2.第二子课题进展情况
第二子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语境与基本问题”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建刚教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有苏州大学李勇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孙士聪教授、山东大学曹成竹副教授、吉林大学梁玉水副教授。该子课题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置于时代化、大众化这一大的语境中进行系统考察,通过厘清其历史进程与其间的理论逻辑关联,来深化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课题立项以来,该子课题全体成员积极推动研究工作,子课题负责人王建刚与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研究进展保持密切联系,召开专门的子课题工作推进会2次,并采取网络视频、远程会议、电子邮件等多种联络方式仔细分析子课题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较好地落实了预期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语境与基本问题”,认真讨论研究计划和课题写作提纲,四易其稿,达成了学术共识,确立了知识社会学和“症候阅读法”的基本研究方法。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这一理论问题,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问题还原到具体社会历史过程中,寻找其启动、发生、发展的社会、政治与历史动因 ,求证其合理性与必要性;课题组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代表著作进行文本细读的方式,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在中国化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与演变机理,梳理其“自我发展”的轨迹。目前,该子课题进展顺利,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当代化与中国经验》等阶段性成果6篇,其中cssci文章4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1篇,该子课题拟于2020年12月完成课题初稿的写作。
3. 第三子课题进展情况
第三子课题“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阐释”由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负责,子课题成员有大连理工大学韩振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陶国山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张成华讲师、东北财经大学韩模永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娱玉副教授、温州大学阴志科副教授。该子课题着重梳理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在与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重思想资源交融汇合中所形成的理论范式和理论形态,在当代多重叠加的理论背景中,探赜国外学者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定位与学理特性,批判分析国外学者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经验、可取之处与理论缺憾。该子课题在子课题负责人的统筹下,子课题成员多次就研究思路和研究计划展开讨论,召开子课题会议2次。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相关研究内容,并形成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该子课题发表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主要有傅其林教授发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命题的理论自觉》,《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韩模永副教授发表的《网络文学“四要素”变迁及其批评标准的空间维度》,《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第3期;阴志科副教授发表的《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伊格尔顿身体理论的三个层面》,《人文杂志》2019年第1期等。该子课题已经开始初稿写作,预计2020年10月完成初稿。
4.第四子课题进展情况
第四子课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问题及其理论发展”由河南大学张清民教授负责,子课题成员有鲁东大学董希文教授、暨南大学王进副教授、河南大学王银辉副教授、河南大学裴萱讲师、河南大学王中原副教授。该子课题研究人员地域和学校分布相对集中,交流便利,对子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题立项以来,结合开题报告会的专家意见,子课题全体成员积极开展工作,研究精力较为集中,进展顺利有效;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问题及理论发展层面,该子课题的研究在学理上有所推动和发展;在研究思路上围绕“经典选择”“中国语境”“当下经验”三条线索展开分析论证,在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基础上,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相关论述,辩证分析其当代发展的理论线索、历史意义及启发,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问题产生的学理逻辑及其理论走向。子课题发表的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深入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性、阶段性、对象性特征,总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研究的学术特点、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取得较好的学术反响。该子课题共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8篇,其中CSSCI文章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1篇。
5.第五子课题进展情况
第五子课题“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实践”由北京大学金永兵教授负责,子课题成员有华南师范大学李艳丰副教授、绍兴文理学院范永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立群副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张伟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肖明华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颜芳博士后。该子课题立项以来,子课题负责人和全体成员就研究提纲、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多次研讨,进一步完善了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目标;该子课题发表CSSCI阶段性研究论文6篇,其中发表在国家权威刊物《文学评论》文章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在研究内容和学理建设上,该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的现状与格局,深入辨析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的成绩与不足,同时,立足中国文艺现实,积极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艺批评之间的理论联系和话语实践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有效指导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该子课题目前已经开始最终研究成果的写作,个别子课题成员已经完成初稿;该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积极推进宣称研究成果,取得较好成效。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情况
1.由于课题研究时空跨度较广,历史发展时间较长,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调研数据整理和文献资料收集工作量较大。在课题论证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已经树立了通过扎实的资料文献研究推进课题研究的理念;在开题报告会之后,课题组开展全面研究,资料文献收集整理工作仍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保障和基本任务。课题组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整合梳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启动并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文献资料汇编》(上、下)工程,并形成初步的文献资料汇编和合集。
2.在文献资料整理阅读的基础上,加强调研数据整理和分析。课题组成员有针对性地赴全国各地图书馆收集文献资料,加强调研数据的整理运用,同时通过图书购买、文献资料翻拍、专家咨询、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网络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数据的整理。目前课题组共购买相关图书资料80种,文献资料翻拍50份,专家咨询6次,专家访谈5次,赴相关地区开展调研10余次。
3.课题组成员认真搜集梳理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文献、访谈资料和其他学术资源,形成相关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纲目与学术年谱。课题组成员自立项以来对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调研数据和文献资料做了密切的学术跟踪和整理运用,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工作,立项以来,课题组已经主办学术研讨会4次,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问题”第一届高峰论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与中国文艺审美经验”学术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与当代批评的本体阐释”学术研讨会、“公共阐释论”与当代中国文论话语重构高端学术论坛;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1人/次,包括“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并《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三届理事论坛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从不同层面宣称推介了课题研究成果。
2017年12月23日,课题组召开“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问题”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高峰论坛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在课题组内部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时,通过充分的学术讨论,也进一步展现出了课题组成员在相关问题上的优势与不足,对课题组接下来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补齐短板、突出成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首席专家段吉方、子课题负责人汪正龙、傅其林于2018年5月4日—6日出席了“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并《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会”。来自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项目首席专家段吉方教授、子课题负责人汪正龙教授、课题组成员李永新副教授、颜芳博士参加了学术研讨会。段吉方做了《从经典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理论路径》的报告,汪正龙做了《马克思论悲剧与喜剧——历史哲学、戏剧学与美学的三重透视》的报告,傅其林做了《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的报告,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马克思的悲剧与喜剧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等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
2018年6月2日,项目首席专家段吉方了参加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三届理事论坛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项目首席专家段吉方参加论坛,并做了题为《文化批判理论的中国语境与问题》的大会报告。此外,课题组其他成员如金永兵、张清民、梁玉水、孙士聪、颜芳、李艳丰、张成华等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交流,多次参加与本课题相关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认真吸收学术前沿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思路。课题组另外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和课题组成员的专项工作会议4次,围绕研究对象咨询了多位专家,积极吸收专家意见,形成研究合力,有利推动了课题研究进程。
(三)国际合作情况
课题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8年7月,首席专家段吉方赴日本福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19年7月16日—21日将赴爱尔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积极邀请国外学者来课题组交流,开展合作,邀请了美国麦魁特大学哲学系美学教授柯提斯·卡特教授、美国当代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舒斯特曼教授、意大利都灵大学马西莫?里昂教授来课题组交流;课题组精心打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批评”学术工作坊这一国际化学术交流品牌,先后邀请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到我校讲学,课题组成员能够有机会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学者面对面交流,积极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推动课题研究。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学术论坛等形式积极推介课题研究成果,在课题组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问题”第一届高峰论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与中国文艺审美经验”学术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与当代批评的本体阐释”学术研讨会、“公共阐释论”与当代中国文论话语重构高端学术论坛等学术研讨会上,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均代表课题组撰写研究论文,积极准备会议发言,有效地推介了课题研究成果。
2.课题组立项以来,出版和报送《工作简报》二期,约5万余字;第三期《工作简报》已经编写完成,准备国家社科工作办报送。
3.课题组在《学术研究》《社会科学家》《江西社会科学》等杂志设立了专业的研究专栏;通过阶段性研究论文、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积极开展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课题研究内容方面,目前课题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问题导向研究,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案贯彻方面,还需进一步凝练方向。
2.在研究方法层面,课题组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法论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宏观历史进程研究与个案研究方面,还需加强联系。
3. 在研究视野方面,课题组还需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和研究格局,还需进一步夯实理论和思想基础。
4.在课题协作研究方面,课题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联系与沟通,保证课题研究的内容体系和语言形式的一致性。
(二)改进措施
1.加强学理研究,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理论建构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理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争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理论方面有所突破。
2.进一步提升理论站位,凝练话语体系,形成标志性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方面有所作为。
3.课题组成员之间进一步加强联系,首席专家加强统筹,子课题负责人之间加强沟通,建立明确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每年度召开课题组全体会议1次以上,子课题负责人会议1-2次,定期反馈和交流研究进展和心得。
(三)研究心得与建议
1.该课题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问题,课题所涉及的历史跨度较大,研究时空纵深较广,资料文献较多,具有一定的研究难度;特别是在理论上更加面临理论突破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在中国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中国化、当代化的过程既与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宏观格局有关,更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和中国特有的语境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中国经验,展现其理论建构特征,凸显当代价值,将是本课题的研究重心所在,在这方面,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理论突破的困难,但是是本课题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共同努力,推动此课题研究。
2.关于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理论研究的呈现方式,通过前期研究以及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探究,课题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理论呈现方式上有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产生了它的基本问题和理论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一系列重要的原典著作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美学问题的深入阐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理论内涵与问题论域。我们主要的方法论是从原典阐释出发,系统表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对其经典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做出深入的学理研究。课题组通过系统整理、文本分类及个案探究等综合研究手段,主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特征,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建设方面成绩和意义的探索,在这方面,获得了学界的认可,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方案大致是可以的,是能够经得起学界的检验和推敲的。
3.在核心概念上,课题组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的概念,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和辨析,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共识。课题组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中,有几重关系需要厘定和考虑。首先是作为一种学科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次是作为一种理论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是什么联系。作为一个学科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是一个稳定的范畴,所指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接受、融合、发展、阐释、创新的过就,是这种学科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的重点和内容。作为一个理论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偏重于理论层面和观念层面的认识,它的概念内涵与其理论脉络中的思想观念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所在。“当代化”的问题较为复杂。哪个时间段才算“当代”?谁的“当代”?容易造成内涵判断的困难。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我们提出,“当代”首先是一种历史语境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当代研究与当下的历史语境有关,但这个语境不是作为一种言语环境和语言因素的语境( Context),也不是重视文化差异的跨文化意义上的语境或语境文化(Context Culture),而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文化语境,是一个融合了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因素的时代语境。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研究与以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有不同的主题与内容。
4.通过前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核心论域、理论呈现方式、核心概念讨论和探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具有较高的学理研究价值和理论建构意义,特别是这一课题与百年来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经验密切相关,在理论的实践性、当代性上值得作出深入的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是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建设中的中国经验、中国理论模式问题更加值得进一步的关注,需要作出专门性的探索,从研究心得的角度看,这既是本课题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任务所在和理论研究职责所在。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1.代表性成果简介
段吉方:《马克思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理论内涵、阐释立场与实践意义》,《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3期(名家特稿专栏);《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该论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问题的历史进程、理论内涵、阐释立场与实践意义做出了系统、宏观理论研究,是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学理研究与理论定位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受到学界较大关注。文章指出,在历史视野和问题形式交错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应该突出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研究离不开理论形态的总结和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需要在理论形态上予以呈现。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与当代化的关系研究,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整体哲学观念和基本精神研究,也要有所侧重,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观念、基本范畴、理论形式及其表达内容的具体化问题研究。最后,还需要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理论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该研究成果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视野内,对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论分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进行总结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问题域,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汪正龙:《马克思论悲剧与喜剧——历史哲学、戏剧学与美学的三重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3期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6期转载。
文章突破传统的美学和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论述,认为马克思对悲剧与喜剧的论述融合了多重视角,其中历史哲学是切入点,戏剧学是观察点,美学是引申点。历史、戏剧、美学在马克思对悲剧与喜剧的论述中构成一个整体,历史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戏剧化的文学形式,悲剧与喜剧充当了一种社会文化批评的范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产生了独到的美学效果。文章还对马克思的悲剧观与喜剧观进行了再思考,指出由于历史、戏剧、审美三者并不一定具有统一性,所以有时候在马克思那里也形成了裂痕,被放大了的历史哲学视野会在不经意间造成对戏剧学维度和美学维度的遮蔽,使历史的分析淹没戏剧学和美学的分析。该文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学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李艳丰:《审美文化的治理性与当代美学话语的文化政治转向》,《文学评论》2019年第3期。
文章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研究视野内,从大众审美文化的现实语境出发,结合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经验性变迁,分析了大众审美文化理论话语的实践与感性、实用与美学等多重变革。文章认为,大众审美文化新的现实经验与理论意识,推动了审美实践与文化治理的融合,形成了审美文化治理的文化话语范式。审美文化治理将审美视为塑造主体的治理性技术,强调通过感性世界的审美介入,形成审美文化与意识形态融通耦合的结构,最终实现以审美实践助推文化治理的目的。文章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治理理论予以批判,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反思审美文化治理问题时,主要拘囿于知识话语和文化观念的领地,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审美乌托邦色彩。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角度对审美文化治理性内涵的反思,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建设与大众文化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启示。
段吉方:《从经典形态到当代发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路径》,《文艺争鸣》2018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该研究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学术史视野与基本问题研究出发,系统探究了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在中国历史、现实和文化语境中选择、接受、融合、发展、阐释、创新的过程。指出,从学术史的视野来看,这一过程既面向过去又指向当下和未来,酝酿和催生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形态和中国范式,并在面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与文化发展现实过程,不断融入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理论问题与实践观念,迫切需要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做出理论总结。该研究成果探究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从经典形态到当代发展的理论路径,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具体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理论成果。
王银辉:《道路与抉择:卢卡奇人民性转向探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文章根据卢卡奇不同时期的论著,指出其人民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个人发展道路上的抉择紧密相关,前后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置身于资产阶级思想潮流之中的卢卡奇逐渐步入马克思主义学徒期,发现工人阶级的进步性与历史使命。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卢卡奇的人民性思想由萌芽发展至确立,将无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工农民主专政,并提出人民性的文艺创作理念与实践原则。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的人民性理论由文艺理论领域最终转向哲学思考,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角度探索人及其社会存在问题。这些“转向”的产生是其个人精神特质、理想追求以及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从经典到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
文章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从经典到当代的发展存在着多声部的复调过程,这既涵盖马克思的原典著作以及各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著作,又要求努力结合历史语境,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从经典形态到当代的理论形态、从西方研究发展到中国经验过程中存在的理论范式、基本问题与成功经验。文章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经典化和当代化问题,既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问题与派生形态之间的关系,又要深入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各类经典文艺理论论著,在廓清马克思的经典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统之间的关联与区别的同时,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基本问题、理论范式,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不同时期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有效结合路径,还要在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前提下,总结从经典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建构路径和学理价值。
段吉方:《审美与政治:当代西方美学的政治转向及其理论路径》,《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6期;《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3期 转载。
文章主要在当代美学与文化理论视野内,探究当代西方美学的文化政治转向及其理论路径问题,提出了当代美学文化政治转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与实践指向。文章重学理分析和理论思辨,强调审美文化理论研究与当代文化批评实践相结合,在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深入的学理探究中,着重批判分析当代西方美学在文化政治转向中所展现出的理论启发、思想意义及其理论缺陷。文章指出,当代美学研究既要重视西方当代美学的文化政治转向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实践启发,同时又要批判其理论不足,特别是需要借助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积极引导当代美学研究超越现代性困境,实现美学的现实批判功能。该论文是当代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理论启发性的成果,特别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汪正龙:《文学反映论:缘起、争论与前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
该研究成果是课题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着重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反映论问题,对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理论特征及其表达方式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研究,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突破;该研究成果的另一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文学反映论的相关理论争论做条分缕析的分辨研究,对文学反映论的理论缘起、思想争论及其发展前景作出批评展望,体现出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张清民:《时代精神与高峰文学作品》,《山西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5期转载。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当代化的代表文本——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出发点,论证分析了新时代文学家应当秉持的时代精神、艺术理念以及创造高峰文学作品的必经之途。论文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大幅度提升,作家创作高峰性质的作品是时代赋予的社会使命。能否创作出高峰文学作品取决于作家能否站在时代的精神前沿,精准理解和把握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精准理解和把握“时代精神”在内涵上的四个逻辑维度。创作高峰文学作品需要这样的时代精神: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人民精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承担时代使命的作家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敏锐的政治意识、强烈的批判意识、崭新的世界意识、多元的包容意识、形上的超越意识。该文是国内文论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较有理论深度和学理分析的成果,在马列文论研究界引起了关注和反响。
肖炜静:《卑俗之物占据“原质”之位——齐泽克对崇高美学的拉康化拓展及其政治哲学之维》,《国外文学》2018年第4期。
论文阐释了齐泽克对崇高美学所进行的拉康化阐释及隐含的政治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之维。齐泽克认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原质”与其“代理者”不同关系的展现,分别是“完美地占据原质之位”、“保持原质空位”、“将卑俗之物提升至原质之位”。文章认为,齐泽克以拉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更关注“崇高化”的符号机制,卑俗与崇高既是“绝对视差”,又是“莫比乌斯带”的两端。齐泽克对艺术史与政治哲学的分析采取的是“六经注我”的方式,在二者之间建立的是“结构化类比”的关系。 该文是国内论述齐泽克崇高美学的关键性成果,将美学与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批判相互结合,颇具创新性,在学界有较好的反响。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在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上,随着前期研究工作的推进,课题组逐渐聚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具体问题层面上来,着眼于解决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问题,力争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具体而言,具体解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这个“经典”的范围是什么,主要指的是哪些文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研究如何更深入、全面、具体地从学理上呈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如何从理论上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当代化研究中,“当代化”如何呈现,如何针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实践中的多语境叠合现象作出阐释?如何深入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成果对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前期的研究中,各个子课题已经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这些问题,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也已经有所呈现,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中,会进一步将课题研究的这些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在理论上有所拓展,思想观点上进一步明确,理论建构上力争有说服力,这是课题组在下一步研究计划中的核心问题。
2.各子课题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具体研究,确保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研究方案明确具体,研究进程齐头并进,研究成果集中凝练。第一子课题重点在理论上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理论形态上的发展演化历程,从概念与体系层面对马克思关于文艺和美学的诸多论述深挖细究、抽丝剥茧;进一步加强文献研究力度,凸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文献构成研究;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延伸与扩展研究,归纳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范式。第二子课题着重解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现实条件与内在理据,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内涵、外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时代诉求、历史条件、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做正本清源的探究,彰显“中国语境”与“中国问题”。第三子课题在国外学者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谱系和思想范式研究方面聚焦用力,对国外学者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不同理论范式与理论形态进行梳理分析,在对国外不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式和理论形态的批判性反思中,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可行性途径。第四子课题着重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问题及其基本理论表现形式,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的研究论域、基本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发展过程,同时在学术研究理路及方法上进一步调整,重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细读分析和学理探讨,特别需要吸收新文学运动以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加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从知识系谱学的角度,解决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如何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文本,如何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的基础上,析离出文艺思想发展研究的再生节点,寻找能够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效解释当代文艺现象的理论因素,从理论上揭示其理论发展的逻辑机制。第五子课题努力做到全面把握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的现状与格局,辨析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的成绩与不足;立足中国文艺现实,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的文艺批评之间的理论联系和话语实践关系,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有效指导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具体化方式;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审美经验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思考、认识、评价中国当代的文艺实践,在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中辩证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话语的生成。
3.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中,课题组在确保研究问题聚焦,研究计划和方案有效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课题研究。同时,明确各子课题最后研究成果的具体研究纲要,形成详细的写作研究计划,具体而言,各子课题的写作研究计划分列如下:
第一子课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从经典到当代
导论:从经典到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变迁及其问题形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构成:基本问题与派生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文艺思想:理论支点与建构起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派生化潜能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派生形态的构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经典化历程与机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构成与范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经典化的路径差异
第三节 当下与未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经典化的机制
第三章 “美的规律”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形态的不同发展路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美的规律”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美的规律”问题的论争及其理论形态
第三节 “美的规律”问题的当代理论形态及其思想演变
第四章 世界文学、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问题的理论演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观念的当代演化及其理论形态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神话的永恒魅力问题及其理论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论神话及其永恒魅力
第二节 马克思思想结构中的神话因素
第三节 马克思与20世纪神话批评和神话学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生产问题及其理论视域变革
第一节 走向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可能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视域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多副面孔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悲剧与喜剧问题及其理论透视
第一节 历史哲学视野下的悲剧与喜剧
第二节 作为戏剧的悲剧与喜剧
第三节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八章 意识形态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路径及其演化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遮蔽性”及其与文论的关系
第二节 作为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文艺的政治功能与价值
第三节 美学的政治转向中的意识形态话语实践
第九章 从拜物教、资本到恋物癖、物神:资本问题的理论拓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资本与拜物教研究
第二节 Fetishism:物神崇拜、恋物癖、商品拜物教
第三节 欲望凝结体:菲勒斯(Phallus)与货币
第四节 形式的同构:能指滑动与资本增值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文学反映问题及其理论论争
第一节 反映论及其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表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传统中的反映论问题
第三节 文学反映论的争论及前景
结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范式:理解、超越与激活
第二子课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语境与基本问题
导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语境与基本历程
第一章 “五四”文学文化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图景
第一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发动
第二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中的理论译介问题
第三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第二章 反映论抑或表现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创作方法问题
第一节 从实证论到反映论
第二节 反映论与现实主义问题
第三节 表现论与浪漫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文艺本质问题论争
第一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二节 人性论或阶级论
第三节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关系
第四章 “文艺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话语形态
第一节 历史缘由: “文艺大众化”论争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话语生成:“文艺大众化”论争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
第三节 美学形式:“文艺大众化”中文艺“人民性”话语的草创
第四节 历史价值: “文艺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
第五章 延安道路与中国作风:40年代毛泽东延安《讲话》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典范价值
第一节 毛泽东延安《讲话》的历史语境与理论情境
第二节 工农兵方向与文艺大众化
第三节 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第四节 “人民文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话语形态的确立
第六章 本质理论对象化与自然的人化:美学大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
第一节 社会语境:美学大讨论的发生
第二节 理论契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运用与拓展
第三节 人的本质理论对象化与自然的人化
第七章 统编教材与知识秩序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学科建制
第一节 统编教材与文艺理论学科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统编教材与中国文艺理论的知识谱系
第三节 统编教材与政治诗性空间的确立
第四节 以群与蔡仪两本教材文艺观的对比研究
结 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未完成性”
第三子课题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阐释研究
导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阐释:语境、历程与问题
第一章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模式
第一节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模式及其理论原典含义
第二节 雷蒙·威廉斯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第三节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
第四节 葛兰西的上层建筑理论及其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模式的阐释
第二章 反映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唯物史观研究
第一节 反映论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唯物史观
第二节 列宁的反映论及其理论发展
第三节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反映与审美反映问题
第三章 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批评形式
第一节 “席勒式”“莎士比亚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批评问题
第二节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思想及其与现代主义的论争
第三节 “无边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消解的两种方式
第四节 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理论
第五节 詹姆逊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批评思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异化”问题及其理论拓展
第一节 异化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异化”问题
第二节 卢卡奇的异化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弗洛姆的文化批判理论对“异化”问题的反思
第四节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对“异化”问题的批判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方法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本科学”思想与意识形态批批评
第三节 “新葛兰西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第四节 托尼·本尼特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阐释
第六章 艺术生产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演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艺术生产论及其理论内涵
第二节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美学效应
第三节 阿尔都塞的艺术生产理论
第四节 马舍雷的艺术生产理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历史悲剧问题及其现代阐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的悲剧问题
第二节 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卢卡奇、本雅明、布莱希特
第三节 日常悲剧与悲剧的现代性:英国现代悲剧理论及其美学意义
第四节 乔治·斯坦纳:悲剧的消亡及其理论论争
结语 国外学者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启示
第四子课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问题及其理论发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化:语境、立场与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化的历史语境 (世界范围内的语境、中国)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和当代化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化研究的问题视域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学理资源
第一节 中西传统文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构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理论路径
第三节 西方文论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构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理论对话及其影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理论融合与发辅助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挑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连接与表达方式
第四节 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理论对话与启示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学理建设
第一节 “《手稿》”研究热潮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
第二节 人道主义大讨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拓展
第三节 文学主体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更新
第四节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与新理性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动
第五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形态重估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形态类型
第二节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研究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第三节 文艺的民族形式等问题的中国特色阐释与学理建设
第四节 文学生产与媒介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问题域的更新
第五节 文艺体制与文艺政策的中国形态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
第六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理论路径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理论基础和话语结构
第二节 邓小平《祝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构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文艺问题系列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
第四节 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理论路径
第五子课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实践
导论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批评: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现状、成绩与问题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文化自信
第一节 树立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文化自信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文化审美底蕴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文化价值自信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话语形态
第二章 “人民性”话语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文艺人民性的提出与内涵
第二节 文艺人民性如何可能:文艺人民性的讨论及其理论呈现方式
第三节 文艺人民性:作为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核心价值
第四节 “人民性”话语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
第三章 “文艺精品论”与当代中国文艺的创作导向
第一节 理论内涵:文艺精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论的中国化发展
第二节 现实意义:文艺精品论与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现状的理论反思
第三节 实践导向:文艺精品论对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第四节 价值立场:文艺精品论对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的核心价值引领
第四章 重塑文学的“真”: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新现实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实践性及其批评传统
第二节 写真实: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观察视角
第三节 求真理: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洞察深度
第四节 塑真情: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情感高度
第五章 新媒体与网络文艺批评: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媒介转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与当代中国网络文艺批评的范式建构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网络文艺的诞生与发展
第三节 网络文艺批评的存在样式
第四节 网络文艺批评的新型特质
第六章 从语言到影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批评及其理论建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野内的当代视觉文化批评的话语生产
第二节 视觉批评的当代发生机理及其与传统镜像的关系
第三节 视觉文化批评现代衍化的社会机理及其文化逻辑
第四节 当代视觉文化批评的审美立场与马克思主义向度
第七章 文艺批评中的“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
第一节 讲好中国故事与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内容
第二节 “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美学形式
第三节 “中国故事”启示下的当代文艺批评话语建构
第八章 批评与大众:如何深化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批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移植
第三节 批评如何对待大众: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大众化问题
第四节 消费时代,批评何为: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市场化”问题
结语
4.在具体的时间节点上,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2019年7月-2020年12月),各子课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相关研究计划和进程,在有效使用文献资料和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研究目标,开展初稿写作,确保在2020年12月完成初稿的写作计划;2021年1月-2021年12月,各子课题提交完整的初稿,个子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计划和方案审定子课题初稿,对课题写作质量做出学术评估,同时协调各子课题成员认真研读课题研究初稿,初步完成通稿工作。此间召开子课题组负责人会议1次,主要讨论初稿写作质量,分阶段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2次,首席专家协调各子课题负责人认真讨论初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2022年1月-2022年8月,召开专家咨询会,针对初稿,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初稿的修改工作,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开展互评互改,确保课题最终结项成果的质量,同时积极准备项目结项工作。
5.在整体推进课题研究进度的基础上,加强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写作与发表,力争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50篇,其中CSSCI论文不少于30篇,国家权威期刊论文不少于5篇;积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学术会议2次,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不少于3次,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不少于20人/次;加强成果宣传与推介,报送《工作简报》不少于4次,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不少于4次。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