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7年11月本项目立项通知下达之日起,特别是2018年4月初本项目开题报告会以来,项目组根据申报书设定的总目标,遵照立项通知书所附专家评审意见与建议,遵照开题报告会评审专家组以及其他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调整具体工作方案,紧张而有序地全面展开了研究工作。项目组全体参与人员在首席专家及各子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一年多来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开题报告会上,评审组及其他与会专家,对本项目的学术意义与学术价值充分予以肯定,对本项目的总体目标与预期成果也充分予以认可。同时,对项目的具体工作方案与具体操作流程,也提出了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对此,我们认真听取,充分消化,基本全部接受,并据以对原工作方案与操作流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1,原工作方案与操作流程,五个子课题组分别承担《全宋词人年谱》《全宋词人行实考》《考订全宋词人传记资料长编(史部)》《考订全宋词人传记资料长编(子部)》《考订全宋词人传记资料长编(集部)》的编撰任务。专家建议,《年谱》与《行实考》性质、体例完全一致,区别仅在于词人生平能基本考全与否,可合为一编,按词人时代先后排序。又,各具体词人年谱或行实考的承担者,应独立完成从传记资料搜集到年谱或行实考撰制的全部工作。资料搜集与谱考撰制分属多人,不便操作。遵照专家上述建议,我们将工作方案调整为五个子课题组分别承担《全宋词》第一册至第五册中相关词人的年谱或行实考的撰制任务(《全宋词补辑》中所增词人的年谱或行实考,由第五组负责),各具体词人年谱或行实考的撰制者,同时负责完成该词人的传记资料汇编。
2,原工作方案拟为《全宋词》及其《补辑》中所有1400馀名词人撰制年谱或行实考。专家认为,此数量过于庞大,现有人力、时间与经费恐难以承受,建议收缩战线,删去那些已有较成熟、较详备年谱或行实考的词人,将人力、时间与经费集中起来,重点为那些尚未有年谱、行实考的词人撰制年谱或行实考。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初步统计结果是:已有较成熟、较详备年谱或行实考的词人,且其年谱或行实考的作者非本项目组成员者,约有200馀名。我们不到万不得已,还不想降低申报项目时设定的总目标,故只将工作方案调整为目前首先集中人力、财力,重点解决尚未有年谱或行实考的词人。对已有较成熟、较详备年谱或行实考的词人,而其作者非本项目组成员者,拟采用邀请那些作者(前提是健在的当代学者)携带其相关成果参与项目组工作的方式,加以解决。目前已邀请并得到了一些作者的大力支持。这项工作,还在陆续进行中。
3,原工作方案中,只列具了项目组成员60名。专家认为,人数偏少,恐难以胜任规模如此之大的工程,建议增加编撰人员。对此我们也有所考虑。鉴于申报书中所列具之60名成员中,有一些学者工作繁忙;有一些学者手头主持有各种新老项目,自顾不暇;有少数学者因病无法正常工作;且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与首席专家无隶属关系,友情襄助,已是莫大支持,不便苛求严责:故还是要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生身上。其中早年所培养,具有博导、教授、副教授资质者多人已在申请书列具的成员名单内,近期又新动员30馀人参与了项目组的主要编撰工作。2018年、2019年新招诗词学方向博士生3人,2019年新从澳门大学招收博士后1人,其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均将为本项目的重要子课题。这些弟子,特别是其中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工作的弟子,可经常当面加以督促,给以指导。以他们作为本项目组的基干队伍,较易指挥,推进工作亦有保障。
(二)一年多来,项目组初步编成了参考成果目录电子版。详见下栏,此不赘述。
(三)第一批200馀名宋代词人的年谱、行实考撰制工作任务,已分配落实到各项目组成员。现已完成初稿61部(篇),正在修改完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每人先认领1—2名宋代词人。初稿完成并上报后,再分配1—2名宋代词人,继续撰制。其所以采用这一方法,是为了防止有项目组成员贪多务得,一次性认领数目过多,旷日持久,难以完成,而其他项目组成员则不便越俎代庖,以致耽搁时间,终至误事。此外,还有鼓励竞争,使能者勤者多劳并享有选择优先权,可做到动态平衡,保障工作进度的考虑。
(四)为了展示项目组成员的相关科研成果,促进工作交流,也鉴于考证类学术成果发表比较困难,项目组正在编选大型学术论文集《宋代词人考证》(暂定名)。所编选者,为关于宋代词人的优秀考证文章。以新成果为主,兼及曾经发表而有所修订的力作。总数为100万字。目前,已编选过半,并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正式出版发行。
(五)自立项以来,项目组全体成员勤奋著述,在撰制各相关宋代词人年谱、行实考的同时,积极出版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不少著作或论文,在考证宋代词人行实的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发为精辟的理论批评与宏通的文学史观照,学术价值甚高。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学术著作12部(含2019年即出),339万字,其中由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者9部。共发表学术论文62篇,84.7万字,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有32篇,超过了论文总数的50%。两项相加,共计推出阶段性成果74项,超过了400万字。项目申报书上所承诺的阶段性成果为5年内发表与宋代词人词作有关的系列论文 50—100 篇,30—60 万字。而今仅一年半时间,不足预定时限的三分之一,即已完成预期阶段性成果最高指标中总篇数的62%,总字数的141%。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〇关于调查研究
本项目立项以来,我们集中精力做了一项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调查研究工作:安排专人就《全宋词》《全宋词补辑》中所收全部有词作传世的作者1400馀人,进行了全面排查,查清有无学者做过他们的年谱或行实考,并将有关著作及单篇论文的名目,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具体时间与期号,一一加以著录。现此项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拾遗补缺,竭力使其完备。计划在年内编成《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参考成果目录》电子版,并分发给课题组所有成员,供其在具体从事各相关词人年谱或行实考撰制工作时参考,了解自己所撰词人年谱或行实考,学术的基准点在哪里。凡前人的既有成果,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采纳;如引用文献不可据,或考证逻辑不合理,结论不能成立,则予以驳正,破而后立,庶几有所发明,有所推进。
〇关于学术交流
近期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区一些从事宋词研究的学者进行了联系,希望他们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或直接参与本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相关信息正在陆续反馈中。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正在积极搜集资讯,并积极投稿。课题组拟同时召开成果发布会。但出于对学术慎之又慎、精益求精的考虑,决定再增加一个校次,由作者亲自校读一过,故印刷日期推迟至下半年,成果发布会也相应顺延。谨此说明。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一)人手不足问题
全宋词人有1400馀名。按项目组成员平均每人承担10名词人(5年中每年完成2名词人)的年谱或行实考撰制工作计算,约需140人。申请书上列具的项目组成员共60人,加首席专家本人为61人。立项以来经陆续邀请,及新增博士后、博士生,又增加34人。目前总数为95人,尚有约45人的缺口。
改进措施:拟继续物色合适的人选,不断增补项目组成员。由于首席专家钟振振教授还担任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的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故拟与这些兄弟院校的相关系科及研究机构协商,与之建立密切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从中挑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博士后、博士生,参与项目组的研究工作。而首席专家则可负责帮助这些兄弟院校培训年轻教师等。此项合作,可收互利双赢效果,相信是切实可行的。此外,首席专家还兼任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之职,今年11月将在南昌大学举办学会的年会。拟留心在会上物色优秀的诗词学、文献学方向的青年学者,诚邀其加盟。总之,力争在年内将此缺口补齐。
(二)知识结构问题
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不仅是文学课题,更是史学课题。目前大多数古代文学专业诗词学方向的学者,特别是资历、学养较浅的青年学者,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每每致力文学研究、理论研究、宏观研究,忽略史学研究、文献研究、微观研究,知识结构是有短板的。对于史学领域的某些专门之学,如职官制度之学、历史地理之学等,尤为生疏。因此,骤然改弦易辙,从事宋代词人年谱、行实考的撰制工作,往往力不从心。
改进措施:拟不断开展针对这一部分学者的学术、技术培训工作。从今年下半年起,我们拟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结合相关词人年谱或行实考送审稿中所反映的各种实际的疑难问题,特别容易出错的问题,作专题讲授与讲评。重点讲授年谱、行实考的撰写体例,宋代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职官制度,宋代的历史地理,宋代诗词的文本解读等内容。为期2—3天,学员名额约60人。此外,拟扩大本项目组的微信群,重点突出其讨论热点、难点问题,疑义相与析的学术功能,以期达到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收获共享的效果。
(三)经费短缺问题
本项目的预期最终成果共2项:《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专著,约300 万字;《考订全宋词人传记资料长编》,编著,约700 万字。共计约1,000万字。但这只是初步的估计,实际完成的总字数或有较大幅度的突破。而立项批准的经费总额仅80万元,平均每千字的工作经费仅80元。再以140人,每年每人平均200个工作日,5年每人共1000个工作日计算,总工作量即达14万工作日,平均每个工作日的可使用经费仅为5.71元。因此,80万元这个数字对于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项目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是远远不够的。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一目了然。
改进措施:我们是学者,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工作,基本上不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取赞助。“开源”既无可能,则只有“节流”一法,即尽量节约工作经费,少花钱,多做事。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著作:周邦彦及其学术史考论
马莎著,23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周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证及对其政治立场、个人名节的评判,是其年谱撰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在这两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性进展。
本书由史部文献而非文学文本入手,通过详细考察北宋学制与官制,重新审视周邦彦的政治态度、仕履浮沉及其与新旧党争的关系,并重新探讨由此引发的对其人品与作品的评价问题,为理解周邦彦其人的政治立场、行为选择和作品主旨提供了更为明确可靠的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一,周邦彦早年就读太学,撰《汴都赋》表明支持新法的政治立场。旧党执政期间,他确因支持新法而致流落十年。中年蒙哲宗召对,重进《汴都赋》,得授秘书省正字,亦与绍圣间重施新法的政治背景相合。
二,周邦彦晚年曾向蔡京献诗贺寿并为刘昺之祖作埋铭,由此引发后世论者对其人格和作品的争议。经考察,周邦彦献诗非以“颂天子之辞”谀蔡京,也未超出一般祝寿诗的分寸;刘昺除户部尚书时荐周自代,属于宋代荐举制度之例行公事。二事不足以成为判断周邦彦人品或解读其作品深意的依据。
三,周邦彦支持新法的立场历三朝而始终如一,但在新旧党争中一直处于外围。他对蔡京党人的态度,既非抵制,亦非趋奉,而是屈从时势,明哲保身。性格与能力决定他无法成为政治家,却成就了他光耀词坛的文学史地位。
论文:《全宋词》《全宋词补辑》重出互见词考索
刘荣平、王兆鹏撰,3万字,《词学》2019年第1期
宋词具体作品的归属问题,是宋代词人年谱、行实考撰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反映各相关词人创作的真实面貌,而其中所承载的各种有效信息,更能帮助我们考证各相关词人的生平事迹。此文在此专题考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论文就《全宋词》《全宋词补辑》中重出的晏殊与张抡、黄庭坚与陈瓘、晁端礼与刘过、晁端礼与黄庭坚、陈师道与刘克庄、毛滂与吴则礼、曹冠与曹遇、甄龙友与甄良友、张孝祥与胡于、张孝祥与邓肃、辛弃疾与芮烨、张敬斋与张明中、张辑与陆象则等互见的36首词,一一详考,定其归属,明确了著作权人。其成果为各相关词人的年谱、行实考建立在更坚实的文献基础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从北宋文人集会看“欧门”的演进
张再林、章文明撰,1.5万字,《中国韵文学刊》2018年第3期
北宋以欧阳修为领袖和盟主的文人集团,与其后以苏轼为领袖和盟主的文人集团,其中许多成员不仅是诗人,同时还是词人。考清这两个文人集团得以形成的文化背景、发展过程及创作活动,对北宋众多词人年谱、行实考的撰制,都有充实其内容、认知其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欧门”指欧阳修为领袖的文人集团。其形成与北宋盛行的文人集会风气密切相关。仁宗天圣至庆历年间,欧阳修积极参与各种文人集会,促成了“欧门”的萌芽。皇祐、嘉祐年间,欧阳修从集会的响应者和参与者转而成为倡导者和发起者,“欧门”文人集团由此形成。英宗治平至神宗熙宁年间,欧阳修逐渐淡出文坛中心,但在其影响下,苏轼等继续组织各种集会,“欧门”逐渐向“苏门”转化。通过北宋文人集会这一角度,不仅可以清楚看出“欧门”从萌芽到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向“苏门”转化的演进轨迹,而且可以窥斑见豹式地看到北宋文人人生态度、审美追求以及创作风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北宋文学发展嬗变的历史文化底蕴。
论文:欧阳修《朝中措》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
肖鹏、王兆鹏撰,1.6万字,《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词人。其《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是为政治和学术上的同道密友刘敞出守扬州践行,即席而成的千古名作。然而,此前学术界对此词的文本解读,多属误读。本文知人论世,从此词的写作时间、写作现场,以及词人创作此词时的身心健康状况入手,还原词人的艺术匠心与此词的真实意蕴,纠正了前人对此词的误解。欧阳修年谱是本项目中的重要课题,此虽属个案研究,但对于提高欧阳修年谱的学术精度颇有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本文考定欧阳修送别刘敞的地点在汴京,场所是家中私宴。欧阳修与刘敞是志同道合、关系亲密的忘年交,故词中不说鼓励他勤政爱民的场面话,只说劝他及时行乐的体己话。欧阳修此时刚从契丹出使归来,老病缠身,进取之心消退,故以“衰翁”自称,劝刘敞趁年轻享受生活。文中还考察了平山堂上所能看见的群山,得到山峦能见度和能见数量随天气阴晴而不同的结论,从而诠释了“山色有无中”审美效果的成因。文中还纠正了前人以“文章太守”为欧阳修自夸的错误,认为赠词中自夸不合常理。刘敞才思敏捷,酒量过人,而欧阳修创作徐缓,故“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文章太守”当指刘敞。
论文: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
王兆鹏、陈朝鲜撰,1.2万字,《齐鲁学刊》2019年第2期
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年谱是本项目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其贬谪黄州、躬耕东坡的经历,更是苏轼年谱的重点内容。关于苏轼的此段人生经历,学术界虽多所论列,然而其躬耕东坡的的细节,其原因与文化意义,前人的研究并不完备、深入。本论文在这两个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对新的苏轼年谱的撰制,有更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的作用。
论文指出,元丰年间,苏轼被谪黄州,在此有过一段艰辛而快乐的躬耕生活。其所以选择东坡躬耕,不仅是为解决生活困难,满足长期以来归隐躬耕的夙愿,还因为特殊的文化机缘。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被谪忠州时随遇而安的东坡生活,于是黄州东坡也就成为苏轼理想的栖居之所。躬耕不仅给苏轼带来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使其精神有了安顿之所,促进了其心态的转变,使其不断走近陶渊明,从而成就了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符号。
论文:秦观《鹊桥仙》本事考辨
刘勇刚撰,1.2万字,《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第1期
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其《鹊桥仙》是传唱千古的宋词经典。秦观年谱是本项目之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鹊桥仙》词本事乃其年谱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翔实的文献与缜密的考辨,定该词为绍圣四年七夕在横州为长沙义倡而作。这一发明,为新撰秦观年谱之学术增量添了一块砝码。
秦观《鹊桥仙》词本事一直是学术界考察的重点。其意旨有思君说、爱情说两种。本文从当时秦观被贬谪的遭际和心态排除了香草美人的可能性,确定这是政治失意、寄情恋人之作。并对其寄情的对象,列出6种假说,一一加以考辨:1、夫人徐文美不需要“暗度”。2、越艳系萍水情缘,不存在“两情久长”。3、蔡州营妓娄琬、陶心儿,秦观他作可证乃才人戏剧,取娱一时。4、朝云与苏轼情深意重,秦观虽曾作诗赞美她,但据此推测与有私情实属荒谬。5、侍妾边朝华,秦观遭贬时,因恐其受连累而遣之,既已决绝,不复长久。6、秦观谪迁时先过长沙,又赴郴州、横州。与长沙义倡之恋情所传甚广,相关词作亦多。故秦观于逆旅之中怀念她而作此词,最为合理。故本文认为特定的遇合和情境酿就了词人新的爱情,在分别之后的次年七夕,秦观为她创作了这首《鹊桥仙》。
论文:志士与名士——向子、朱敦儒的词风丕变
高峰撰,1.9万字,《文学遗产》 2019年第1期
向子、朱敦儒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词人。其年谱均为本项目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二人南渡后的经历、词作以及对南宋词坛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考论,为二人年谱的撰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论文指出,向朱二人是南渡词人的重要代表。二人因身世背景、仕宦经历、个性气质等方面的不同,显现出动荡时代志士与名士词风的区别。南渡前,向子为承平王孙,词作体现了婉约多情的花间风味。朱敦儒为风流名士,词作超尘脱俗,轻狂不羁。南渡后,向子为坚定的主战派,词作饱含追念故国的深情咏叹和复国雪耻的豪情壮志。朱敦儒则主要以流离颠沛的难民视角,抒写国难当头的悲怆和凄楚。二人最终皆归隐山林,但动机与心态不同。向子因屡遭排挤,只有远离朝堂,方能葆有人格的高洁,故词中显现出对岁华凋零的感慨和看空一切的释然。朱敦儒没有肩负兴亡的实际担当,归隐是必然选择,故词风回归早年,更有鄙弃红尘的旷达,体现自由洒脱的精神追求。二人对苏轼词风,既有传承,又有变异。向子身上有屈原、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的影子,看似平淡恬适的背后,蕴含着有志难伸的郁勃之气,报国无门的失意之悲。朱敦儒独特的“樵歌体”风格开朗明净、清隽疏旷,对南宋中期清雅词风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二人词风的丕变,彰显出南宋词坛对苏轼词风的两种不同选择。两种词风的叠合,恰构成了南宋词坛的基本轮廓。
论文:岳飞《满江红》词辨伪
朱志远撰,2万字,《中国诗学》2019年总第25辑
岳飞不仅是南宋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也是知名词人。新撰岳飞年谱,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作为词人年谱,有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重点研究对象。
本文认为:伴随着岳飞形象不断被重构的过程,有关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以及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等一系列艺术典型皆成为“精忠岳飞”这一“箭剁式人物”的附加内容。岳飞《满江红》词之真伪,亦其一例。论文综合排比多种内证与外证,判定其词乃托名岳飞之作,实当出自明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某关心国是却不幸遭贬的上层文官之手。词人面对功名消歇,壮志难酬,遂借古讽今,影射时事,并对朝廷发展“车战”之法对抗北境强虏的基本国策寄以无限希望。词作反映了明代中后期人们积极抗战,保家卫国的共同意愿与时代呼声。其词在宋元时期未见流传,明清之后才有记载。收录此词的明代选本有2、清代选本有3,仅此而已。它真正深入人心,始自20世纪中国近现代文学语境中,有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介入。在随后的文学经典化价值评判中,文史书写者与一般读者共同创造并见证了这一经典的变迁与成型。
论文:新发现朱熹书信发覆
尹波撰,0.6万字,《文学遗产》2019年第3期
朱熹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同时也是知名词人。此文对于朱熹的生平事迹与思想,有较重要的发现与发明,为朱熹年谱的撰制提供了增量。这是本课题发现新资料,从而跟进研究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取得新成果的一个典型例证。
关于朱熹的生平事迹与思想,前此学术界的研究已相对完备,可以突破的空间不大。此文从南宋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中辑录出此前不为学术界所知见的4封朱熹与其族人的信件,并详考其中涉及的一批此前不为学术界所知的朱熹的亲友,以及朱熹在处理其祖坟被他人侵犯一事过程中的态度与举措,从而揭示朱熹在立朝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大节之外,还有处理私事低调务实的另一面,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颇有助益。
论文:茶商赖文政事件的性质与辛弃疾平定的经过
王兆鹏、肖鹏撰,1.9万字,《文艺理论研究》 2018 年第 4 期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平定茶商赖文政之乱,是其仕宦经历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其仕途转折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对这一事件的性质认定,更关系到对辛弃疾的历史评价。本文对此事件作出了严谨的考证,对知人论词,研究辛弃疾的生平和理解其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的寓意颇有助益。
本文考定南宋茶商之乱的起因和性质,指出茶商之乱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类似黑社会性质的不法行为。澄清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对“茶商军”的误解,指出茶商军并非茶商武装叛乱团伙,而是官府组织的专门对付茶商叛乱的官军。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寇攻入湖南、江西,大败官军,辛弃疾临危受命,赴赣州专力督捕,以重兵围困、多路伏击、招安诱降三策平息茶寇,得到孝宗赏识并予升迁。但所升迁之职却是掌管地方漕运,仍无机会经略中原。这让他颇为失望,于是在北上赴任途中怀着落寞的心情,写下了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该词其实是表现英雄不遇的感怆和时不我待的焦虑,不知何时才能有机会统帅千军万马,收复中原失地,最终实现统一祖国的梦想。
论文:张炎创作分期及文化身份的政治归属
孙虹、刘元璐撰,1.5万字,《词学》2019年第1期
张炎是宋代的著名词人与著名的词学理论家,其年谱是本课题中最重要的子课题之一。此文是研究张炎生平事迹及其词创作分期方面的一项颇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对张炎年谱的撰制,贡献甚多。
论文质疑此前学术界关于张炎词创作分四期的说法,厘清张炎宋亡后的行踪并提出新的三期分法:始于南宋都城临安陷落,以张炎两次北游大都的时间分界,以浙东、浙西之游为畛域。第一期主要是政治流亡,第二期主要是隐居守节,第三期主要在吴地南山豹隐,保持晚节。论文指出张炎一生未曾屈志元朝,其《山中白云词》《词源》都是在家国沦亡后,求存华夏文化一脉的故国文献。因此,张炎是宋词的光辉结束者,而非元词人。
论文:碑志难以尽信——以宋人所撰碑志为例
王瑞来撰,1万字,《江海学刊》2019年第3期
墓志、神道碑之类石刻史料,作为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极为宝贵,是当代学者为墓主撰制年谱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本项目中的许多宋代词人年谱,都将以此类石刻史料为基础。故本文所论证的主题及相关结论,对宋代词人年谱在引用此类石刻史料时所应持的谨慎态度,具有特别提醒的意味。
论文以宋代词人夏竦等为例,考证此类石刻文字在撰写之初,便已出于种种因素与考量,做了相当大的事实挑选,为墓主讳,为死者颂,将大量不利于墓主评价的负面之真事隐去。对宋人所撰一些碑志与相应传记资料加以比勘,即可发现碑志存在大量回护、掩饰和曲笔。这些实例,对我们今天寻求历史真实的研究有所警示:石刻难以尽信,不可一味佞石淫碑。
论文:宋南渡后岭南词学的兴起及其地域特征
宋秋敏撰,0.7万字,《中国韵文学刊》2018年第4期
本论文指出,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一批流亡、贬谪词人涌入岭南,不少词人也因仕宦而来到岭南,此前词学创作相对寥落的岭南地区迅速崛起,出现了词人分布较集中、词学活动较频繁的局面,促进了南渡后词学版图的变化和地域多元化词学格局的形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岭南词又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大量岭南风景名物入词,不但更新和丰富了宋词的意象群,也更新和丰富了宋词的审美风貌。
论文对吕本中、朱敦儒、陈与义、赵鼎、胡铨、李光、胡寅、张元干、张孝祥、曾觌、范成大、洪适、黄公度、崔与之、刘镇、李昴英、葛长庚、陈纪等词人在岭南的行踪、创作进行了考论,足资撰制各相关词人年谱或行实考之采用。
论文:南宋西湖“吟社”文人的结盟及词史意义
张再林、王淋淋撰,1.2万字,《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南宋西湖吟社杨缵、周密、张枢、徐理、施岳、奚囗、李彭老、张矩、陈允平等9位词人,多为南宋末年格律派的重要作家。此前学术界对此词人群体的关注不够,本文对该群体的创作活动、创作特色进行了较详备的考论,弥补了这一缺憾。论文为本项目各相关词人年谱或行实考的撰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论文指出,宋代文坛结盟之风盛行。南宋后期,首都临安西湖一带活跃着不少文人结盟群体。其中以杨缵为盟主、周密等11人为盟员的西湖“吟社”文人群,是琴师乐工与词人的结盟。他们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切磋词律,商榷填词。“吟社”词人在创作上遵循“协律”,以是否“协律”作为评判词作优劣的首要标准。他们的词作多是西湖锦绣山水之景与词人逍遥自在之境的结合,显得典丽精工而又富雅浑融,促进了词体的进一步“格律化”和“典雅化”,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论文:宋代出使词研究
张立荣、米宁撰,0.9万字,《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
本文对宋代词人韩缜、时彦等的使辽词,欧阳珣、胡松年、洪皓、曹勋、曾觌、葛立方、韩元吉、范成大、陈居仁、阎苍舒、郑域、史达祖等的使金词,进行了较深入的考论,为本项目各相关词人年谱或行实考的撰制工作做了前期准备。
论文指出,宋所处的时代,中国多政权并立。大宋外交使节在出使过程中以词记录沿途的社会、民俗、风景,或以词抒发自己因出使而产生的各种情感,即是词中的特殊品类“出使词”。出使词既是重要史料,又是珍贵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论文对宋代出使词的作者、数量和创作背景进行了较详备的考索,对使辽词与使金词、出使词与出使诗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指出使辽词仅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怀人之情,内容比较单一;而金宋关系的不平等令使金词有使辽词所不具备的历史沉重感,内涵更加丰富,描写路途所经历史遗迹外,更多抒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饱含对北方故土沦丧的沉痛之情。使金词的艺术手法也有新的突破,具有频繁用典托物言志,使用小序交代写作背景的特点。出使词与出使诗的差异,则表现在使辽诗数量远多于词,涉及国家民族等严肃问题通常以诗来表达,体现了“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的文体观念。到了南宋,词体发展,题材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儿女之情长,故使金词与使金诗表现出共同的爱国主题。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9—2022年上半年,举办3—4次编撰工作会议,每次2—3天,规模为100人左右。针对编撰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学术研讨。交流工作经验,并对部分年纪较轻、知识储备有所不足的项目组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2)拟于2020年或2021年举办一次与项目密切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期3天,规模100人左右。旨在展示本项目的高端研究成果,推进相关研究在国际国内的开展,并扩大本项目研究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
(3)拟于2020年内创办考证集刊,或在《宋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开设专栏,及时推介本项目研究的优秀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