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0:3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整体而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都非常顺利。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文献整理,原计划8年完成的项目前4年集中于出土文献“深度整理”及佚文献考辨辑录,后4年集中于文献整理基础之上的“文学综合研究”,经过一年半的工作尝试,确认原计划基本可行,同时发现有些文献“深度整理”是可以与“文学综合研究”同步进行的,故有些载体的文学研究已提前介入。虽然一年半来课题组成员所作的基本上都是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性工作,但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具体而言,现已新整理出殷商甲骨刻辞120条、铜器铭文50篇、魏晋简牍近200万字、北朝造像记65篇、佚文献近90万字;撰写书稿2部,刊发相关研究论文22篇,其中C刊以上刊物11篇,被全文转载4篇待转载2篇、转摘1篇待转摘1篇。

原课题申报书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4个历史时段设计了4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又划分为“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佚文献辑录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两大块,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现,“佚文献”上下时段流动性大,“辑录整理”时打破时段界限而按经、史、子、集分类进行更便于操作,也更符合古代辑佚传统,故下面“佚文献辑录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就不再划分到4个历史时段中进行而整体移植到最后进行了。具体情况如下:

1、先秦时段“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先秦时段的出土文献依时序包括殷商甲骨刻辞、商周铜器铭文、战国简牍帛书及秦汉墓葬出土简帛中的先秦文献。

(1)出土文献“深度整理”。一是商周铜器铭文文献“深度整理”。依学术界现有整理成果看,亟需“深度整理”且工作量巨大的当属商周铜器铭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乃按器皿分类,同类中按字数而未按时代排序,除对铭文作出今字隶定外并无字义注释和文意阐释,此后接续的《近出殷周金文集录》《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体例亦大体如此,虽然后有《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面世,但未达“深度阐释”程度,且未涵盖后3书。首席专家徐正英依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体例对如上4书中成篇而又未被马氏选入的铭文进行“深度整理”式续编,即每篇考辨时代、交代原委、隶定文字、释读字义、注释疏通文意、意译文本。预计新增600篇,目前已完成50篇,下面会带领博士生陈芳兵、博士后张少辉共同进行,速度将大升。二是“清华简《书》类文献整理注释”。截至目前,课题组成员禄书果已对清华简前五册中的十八篇《书》类文献,逐篇进行了文字考订、文句注释、文义考释、文本翻译,对其中的疑点难点深入考辨,充分汲取学界前沿研究成果,力求出版一部客观全面系统完备的《书》类文献整理成果。三是课题组成员陈丹奇目前已完成了“郭店简”“上博简”儒学文献的系统梳理和部分“深度整理”,其它战国简帛儒学文献的梳理也将陆续展开。四是课题组成员陈宁在时贤对出土简帛之医学文献剔除整理的基础上对《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引书》作了“深度整理”。因甲骨刻辞文献整理成果相对成熟,尤其近出陈年福编10卷本《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收文完备、摹释颇精,课题组的整理多体现为“大文学”研究过程中对所涉字体、字义、文意作出新隶定、识读、辨析,积少成多,使整理本更趋完善,而当下不宜另搞新的“深度整理”本。课题组曾试图在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基础上,将近30余年新发现的甲骨刻辞作新的“类纂”续补其后,以方便使用,但经与相关专家联系,得知甲骨文字学家陈年福正在作全新的“类纂”工作。

(2)出土文献“大文学综合研究”。课题组按照分工做了如下工作:

其一,整体宏观研究。首席专家徐正英系统梳理阅读了先秦时段现有甲骨文、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整理成果,从民族文化的世界定位高度撰写了近5万字的研究成果,可作为该项目的总论,并摘取了2万余字要点以《出土文献“大文学”研究与坚定文化自信》为题刊发在了《文学遗产》上,并被《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摘。

其二,殷商甲骨刻辞“大文学”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陈桐生在整理甲骨刻辞文献的同时,从宏观角度、措辞艺术、比喻手法几个方面对殷商甲骨刻辞的散文成就作了集中探讨,开掘深刻,揭示全面,研究成果刊发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课题组成员王书才在徐正英原有成果揭示甲骨刻辞占体、谱体、表体、命体、诗歌体、册体、祝体、诰体、典体基础上,又揭示出了甲骨刻辞中的“言体”,刊发的论文也已受到关注。徐正英带领博士生夏天(新改名夏荻楸)共同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徐正英原来的甲骨刻辞文体研究做了进一步深化和开拓。所谓深化,指将“令”字体、“呼”字体、“使”字体都纳入到“命体”中予以探讨,将“王告神”“王告臣”“臣告王”三类刻辞都作为“诰体”前身予以追溯,在探讨“王占曰”刻辞基础上也将“子占曰”刻辞纳入“占体”探讨范围,以揭示文体初成时的多元性特征;所谓开拓,指又新发掘探讨了甲骨刻辞中的“卜体”和“问体”。二是对部分甲骨刻辞文体的起源进行了追溯。如,从甲骨刻辞中的文体之字多从“口”“言”“示”发现,文体的前身实际上是一种口头表达,当一种口头性活动反复应用于某种特定的场合或仪式活动,并以文句或篇章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它就具有其规范性的行文方式与表现功能,进而就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所以,文体的形成与其实际功用密切相关,而不是源于创作者自觉的文体意识。三是将甲骨刻辞研究提升到文化层面。目前已撰写出了《从甲骨刻辞看殷人的地母神崇拜》《从甲骨卜辞探析殷人的“尚白”观念》2文,连同甲骨刻辞文体研究的2篇论文都即将在C刊上刊出。

其三,商周铜器铭文“大文学”研究。截至目前,首席专家徐正英在“深度整理”铜器铭文文本的基础上主要探讨的是商周铜器铭文文体,已发掘出了祝辞体、诰体、令体、册体、训诫体、颂体、誓体、哀祭体、判词体、契约体、记体等11种文体的各自基本特征、分界及“纯表现性”“低表现性”“叙述性”三大文体类型,其内容在《文学遗产》刊发后虽也被转摘,但整体而言尚属于浅层次的初步归纳,待每种文体都单独撰写出专题论文后方可称得上深入研究。为深入探讨商周铭文文体,最近首席专家与博士后张少辉共同进行了商代铜器铭文文体生成与甲骨文关系的研究,认为商人对社会结构关系的认知和观念变化,是不同阶段铭文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帝乙帝辛时王朝与方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周祭制度的完善,卜辞的范式化,不仅推动了商王的记事需求,也为商末记事长铭的体式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据。首席专家还与课题组成员张婵媛共同进行了西周铜器铭文文体生成与祭祀仪式关系的研究。力图从源头上和文化层面开掘深度,研究成果近期将在C刊上刊出。

其四,战国简帛文献“大文学”研究。这是出土文献“大文学”研究中的最大宗,截至目前,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了如下研究:一是首席专家徐正英重在上博简《孔子诗论》研究。该研究是其博士后出站报告,大部分内容已以系列单篇论文形式作为该重大项目的前期成果在权威期刊和C刊上刊出,目前《孔子诗论》的最后三块内容“《孔子诗论》论《关雎》等七篇作品”“《孔子诗论》论‘小雅’”“《孔子诗论》论‘邦风’”已重新撰写完毕,标志着《孔子诗论》研究的最后完成,3篇长文待修订完善后拟摘其要点分投3种权威期刊。二是课题组成员禄书果重在“清华简”的文学教育研究。对“清华简”中的《书》类文献和《诗》类文献进行“深度整理”基础上,按照《诗》类文献、《书》类文献、《易》类文献、《春秋》类文献等分类方法,对清华简中各类文献相关篇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已从完成的34万字博士论文书稿中在C刊《武汉大学学报》《中州学刊》上摘发了《从清华简<诗>类文献看先秦楚地<诗>教特征》《清华简<书>类文献文本组合的三种形态》2文,其中1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三是课题组成员张阳重在“上博简”的文体学研究。目前已开展的研究工作是,以“上博简”中的“语”类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同时期的相关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以及佚文献,综合考察先秦“语”类文献的文体类型,深入探讨上博简中“语”及相关文体的发展流变。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上博简“语”类文献文体研究》25万字,刊发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先秦“故”体探析——由上博简中的“故”字句式谈起》已被编入人大复印资料待刊,刊于C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论文《上博简<曹沫之陈>之“古”字探析——以先秦“古”“故”字义辨析为中心》也有影响。四是课题组成员陈丹奇重在战国简帛儒家文献文学与礼学关系研究。其在系统梳理“郭店简”“上博简”儒学文献基础上,已对所涉孔门师徒论说“言辞”的内容加以勾稽,并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论语》反映的孔门言辞观的丰富发展,一类则是对周代礼乐制度中言语礼仪的记述阐释。现正以上述出土文献为基础,探讨早期儒家言辞观的发展演化及其礼学背景。已撰写出了《从战国竹简论孔门言辞观及其礼学背景》一文,即将在C刊刊出。五是课题组成员陈宁重在战国秦汉简帛医学文献的思想文化研究。已经研读整理过耶秦简、周家台秦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旧简、居延新简、张家界古人堤汉代简牍、肩水金关汉简、罗布泊汉简、额济纳汉简、天长纪庄汉简等当中的医方文献,并深入考察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张家山汉简《引书》等文献的思想内容。借助前人考释成果,通过出土简帛与传世医籍的对读与印证,在医经数术文化、祝由疗法、阴阳观念、医巫关系及战国时代文化思想史研究上取得进展。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祝由语“喷”义及其宗教文化意蕴》《古医书中“阴阳”文化考——以出土文献为起点》《早期出土医方中“七”数疗法与其文化观念试探》3篇,并产生一定影响。

2、秦汉时段“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1)出土文献“深度整理”。前述陈宁所作出土秦汉简帛中的医学文献“深度整理”,既包含出土秦汉简帛中的先秦文献,也包含秦汉时期当时的文献,整理情况见前所述。截至目前,秦汉时段出土文献“深度整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汉画像石,一是汉代镜铭。就汉画像石而言,现有《中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文献目录》截止于1995年之前,且仅仅是目录而不是画面收录,《中国画像石全集》截止于2000年以前,子课题负责人曹建国一方面搜集续编2000年以来的新画像石,现已新集100余幅;一方面集中精力对已出版的汉画像石中有关福瑞画面的内容进行深度阐释和文献整理,现已“深度整理”200余幅。同时,历史故事画面的阐释与整理工作业已开始,并刊发了研究成果。就汉代碑刻而言,课题组成员丁宏武重在对地方碑刻的寻访与考释整理,其刊发于权威期刊《中国书法》之文《东汉汉阳陇县摩崖石刻<河峪颂>文本考释》,不仅发现了比《西狭颂》更早的摩崖文本,作了全文释读,补足了史书阙载,还考辨清楚了刻石原因和建造人。就汉代镜铭而言,目前的收集和出版都很分散,多为各省市博物馆所出本馆所存,没有统一的集录本面世,因此课题组成员时嘉艺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各地铜镜图录及历年考古报告中的镜铭进行统计,以时间、地域、内容的分类方式分别对镜铭进行编排,目前已经完成部分集录工作,并撰写了长篇综述文章《汉镜铭文整理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全面回顾、梳理了汉镜及汉镜学的整理研究情况,并就汉镜学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只是标志着“深度整理”的文本注释工作还未开展。

(2)出土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一是,子课题负责人曹建国在进行汉画像石文献“深度整理”的同时,对汉画像石福瑞观念、登高升仙道教思想、战国以来养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刊发于《文史哲》上的学术长文《汉画像“玄猿登高”升仙含义释读》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同时,他还通过对汉画像石中历史故事题材画面的研究,揭示了汉画在善于“再现”文字记载历史故事题材关键细节的同时,还善于借机彰显画工个人“独特文学叙事”的一面,其刊发于C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上的《石头上的叙事解码——从汉画“完璧归赵”看图像叙事》一文,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二是,课题组成员时嘉艺专注于汉代镜铭神仙信仰及相关问题研究,目前已撰写4篇研究成果3篇已刊发:从文体角度入手撰写并刊发了《汉代镜铭体式演变与七言镜铭的生成》一文,揭示出七言镜铭和七言诗共同的赋体源头,提升了镜铭的“雅”“俗”文学定位;将镜铭与同时期的汉乐府对读,撰写并刊发了《汉镜中的“求仙路”——以汉乐府为参照》一文,揭示了贵族、文人、民间不同社会群体求仙观念的演变轨迹;从铜镜及镜铭的生成过程出发撰写并刊发了《镜铭载史:王莽儒生创作群体的时政传播》一文,认为新莽时期镜铭具有独特的时代感,是汉朝礼制建设背景下的产物;打破学界对铜镜图像和铭文释义分别讨论的常规,首次以“图文互补”模式撰写了《汉代镜铭所反映的神仙信仰》一文,将铜镜图铭视为一个整体来重新阐释其丰富内涵,该文即将刊发。

3、魏晋时段“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1)出土文献“深度整理”。因为子课题实际负责人王书才3年前就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故现已将三国时期的出土文献(主要是竹简、木牍、碑刻、西北纸质文书,特大宗文献是湖南长沙走马楼简牍)基本搜辑齐备,所搜集整理的出土文献总规模(含注文)已达200万字,并且均转换为word文档,以便检索;文献整理有详细的校勘记与简要的注释,尤其是对其中的疑难文字作了详尽阐释。下一步准备将主要精力用于两晋出土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以便为对晋代这些文献进行文学综合研究打好坚实的文献基础。

(2)出土文献“文学综合研究”。在子课题实际负责人王书才2019年撰写的学术著作《唐前散文分体研究》(民族出版社)里面有所体现,其中对铭文、祝文、奏疏的论述,颇多运用了此前搜集、整理的出土文献资料成果。将来拟撰写一部专门研讨“魏晋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的学术著作。

4、南北朝时段“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1)出土文献“深度整理”。因为南北朝时段的出土文献主要限于北朝石刻,而这一时段石刻文献的主体文本已辑录在毛远明的《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中,并且毛氏的校注已称得上“深度整理”,故首席专家徐正英具体指导课题组成员李林昊暂时将重点放在了“文学综合研究”上,但在研究过程中又非常重视文献考辨。将传世文献所收的造像记与《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所收录的拓片原文进行对照、比勘,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于有讹误有争议的地方综合考察,将造像记文本重新考证隶定、校勘整理和深度阐释,以期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互证中,更贴近真实。

(2)出土文献“文学综合研究”。首席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李林昊的基本思路是研究由浅入深,近一年半完成的研究内容为:先重新审视北朝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再研究北朝女性群体造像记的类型及其差异;再进而研究北朝群体造像记的发展演进过程与封建国家“以佛驭民”的重要手段;最后研究官、僧、民在造像活动中的合作互动与封建王朝双轨制驭民体系。依此思路,先后撰写出了4篇论文,其为《从北朝的佛教造像记看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渗透与分离:北朝女性群体造像记探微》《从血缘到地缘:试论北朝佛教群体造像记的发展演进》《从北朝的佛教造像记看官僧民的合作互动与封建王朝驭民的双重机制》,如上4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都关注到了造像记的文学性表达问题,前2篇已正式刊出(其中1篇已编入人大复印资料待转载),后2篇即将刊出。

2、唐前“佚文献辑录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这一任务的具体分工是:课题组成员杨柳青专职承担这一工作,其他成员在专注于自己承担的任务外,兼顾本时段佚文献的辑录整理工作。截至目前,主要做的是佚文献辑录整理工作,“文学综合研究”刚略微触及。具体情况如下:

(1)杨柳青。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是佚文献辑录的集大成之作,一年半来杨柳青专注于该书的整理,整理内容包括:①重新录入,断句标点;②校勘原文,纠正讹误;③考辨佚文真伪;④比勘辨证不同版本佚文;⑤扩充佚文内容(拟按图索骥,从古籍和出土文献中重新辑录出与马国翰所列书名对应的新的佚文);⑥注释疏通佚文。目前进展情况为:

其一,《玉函山房辑佚书》研究综述已撰写完毕,发现了文本本身和整理研究本身不少问题,该文拟将提炼出的要点公开刊发。

其二,对《玉函山房辑佚书》重新录入,“经编易类”佚文献34种47卷现已录入完毕,“经编书类”12种18卷和“经编诗类”32种43卷正在录入过程中。

其三,已整理出“《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所含佚文辑本一览表”。同一文献有数家不同辑本,需在比勘甄别中完善所辑,“一览表”含明陶宗仪辑《说郛》、孙瑴辑《古微书》、清朱彝尊辑《经义考》、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孙冯翼辑《问经堂丛书》、王谟辑《汉魏遗书钞》、黄奭辑《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张澍辑《二酉堂丛书》、臧庸辑《拜经堂丛书》、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等数十种,众本汇集以为佚文献整理考辨打下坚实基础。

其四,撰写2篇研究论文1篇已刊1篇即刊。所撰《<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佚文还原及文献价值举隅》一文,已刊发于C刊《中州学刊》,文章对马国翰著录的15条《连山》佚文逐条考证,包含校勘原文,辨别真伪等,并进一步分析了还原后佚文的文献价值。所撰《<玉函山房辑佚书>之<子夏易传><丁氏易传><韩氏易传>考辨》一文,已被C刊《中国典籍与文化》录用。本文对历存争议的《子夏易传》《丁氏易传》《韩氏易传》进行了细致研究与考证,揭示了三传内在关系,对马氏辑本三传相同现象作出了解释。

(2)曹建国。因为现存纬书已无一完帙,曹建国在整理研究汉画像石的同时,兼及汉代纬书佚文献的辑录整理,现已新辑相关佚文50余条,并就纬书的辑佚整理与研究问题撰写了指导性论文,该论文本身也运用了数条佚文,刊发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发了要点。

(3)王书才。除了承担魏晋时期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外,王书才还承担了一部分魏晋时期佚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因为3年前已开始此项工作,目前已对三国佚文献进行了全面辑佚和认真校勘,共辑录佚文献(含校勘记)90余万字,并均转换为word文档,以便检索。辑佚中精心核对各种版本和类书善本,对每篇佚文献都撰写了详细的校勘记,附在每篇之后,并且各文皆有简要注释。同时,还对曹魏文、孙吴文、蜀汉文的整理成果各撰写了总结性学术论文,其中关于蜀汉部分的《严可均<全三国文>蜀汉部分缺误补正考释》一文,已刊发于C刊《郑州大学学报》,其余2文待刊。

(4)蔡丹君。在搜集整理研究陶渊明集子版本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蔡丹君发现了一些杂史、杂传佚文,撰写并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刊发了《六朝杂史、杂传与咏史诗学的发展——从阳休之<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说起》一文,该文已被人大复印资料录用待转载。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主要是时嘉艺通过各种渠道对各省市博物馆所存汉代铜镜数据的采集,已充分运用到了她对镜铭的分类编排和研究综述文章中。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已如前述,在京课题组成员经常分赴国家图书馆(新馆和旧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根据需要有时也赴地方博物馆和图书馆如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图书馆、陕西省博物院、陕西省图书馆等地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不过,为了节省开支,外地文献资料的搜集一般多以委托当地朋友帮忙的方式进行。

3、学术会议。一是于2018年4月21日举办“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出土文献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评审组专家、校科研处及文学院相关领导、在京重要学术刊物编辑、多所高校学者、课题组成员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分项目开题和学术讨论两个时段,评审专家分别对重大项目的开题报告书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建议。学术讨论时段,学术期刊编辑与课题组成员围绕“出土文献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二是举办6次在京专家“小型座谈会”。根据项目进展需要,一年半来,在京课题组成员(有个别京外成员)先后举办过6次在京专家(或有出差来京的专家)“小型座谈会”,每次邀请4-6位在京专家,或听取课题组成员汇报并提出指导意见,或对课题组青年成员撰写的阶段性成果批评指正,或指导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6次“小型座谈会”的举办时间依次是2018年11月17日、2018年12月14日、2018年12月29日、2019年3月16日、2019年5月11日、2019年7月4日。三是以文学院和《文学遗产》编辑部的名义于2019年7月6日-7日联合举办了1次“先唐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多数参加了会议,首席专家主持了主题发言,并就“唐前出土文献文学综合研究的方法”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四是首席专家2018年10月20日-22日在聊城大学参加了“第七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18年11月17日-18日在清华大学参加了“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两会都提交了所主持的重大项目选题论文。

4、学术交流。首席专家2019年4月23日访问波兰人文社会科学大学,4月25日访问捷克查理大学,4月28日访问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座谈交流中介绍了出土文献文学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从略。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成果发布会。无。

2、《工作简报》报送情况。无。

3、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无。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理解,一是指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二是指研究本身的不足。

(1)殷商甲骨刻辞。整理研究中尚无新的收录更全的“分类编纂”面世,原有的姚孝遂编《殷商甲骨刻辞类纂》是30年前出版的,近30余年的新发现未编入在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同时,甲骨刻辞中具体记载仪式和某种观念的辞条较少,对文体和文化研究的提升有制约。

(2)商周铜器铭文。首席专家对商周铜器铭文文体的研究属于概览性的,还较为肤浅,缺乏真正的深层开掘;同时,铭文本身的模式化也限制了文体研究的深入;再者,《殷周金文集成》不显示每篇铭文的具体时代,严重制约了对文体流变情况的梳理。

(3)战国简牍帛书。A、禄书果的清华简《书》《诗》类文献研究,较为注重与传世文献的比较,与其它出土文献的横向比较研究明显不足。B、张阳的上博简“语”类文献研究,较为注重与清华简、郭店简等出土文献的横向比较,而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不足。同时,注重具体问题的考辨,而宏观把握和理论提升不足。目前陈宁的医学简帛研究面相对尚窄,需要拓宽。C、战国简帛文献文本的学派归属给研究儒家文献的陈丹奇造成了困惑。D、战国简帛医学文献研究需要研究者在掌握传统文史知识的同时,还需研读大量科技史材料,具备医籍文献的理解能力和专业水平,这为课题组成员陈宁的研究造成了不小困难。

(4)汉代镜铭。一是出土铜镜数量众多而且散乱,赴全国各地实地调研寻访并非易事,镜铭集录任务艰巨;二是历史上中国汉唐铜镜流入日本,日本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汉代铜镜数量大。如上探访,需要大量经费支持。

(5)魏晋简帛。王书才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时段出土文献体量巨大而缺乏文学性,长沙走马楼吴简达百万字而多涉税收、借贷、契约等,进行文学研究深感困惑。文献购置费用巨大也是困惑之一。

(6)北朝石刻。李林昊遇到的问题有二:一是因年代久远,有些造像记或文字缺失,或漫漶难识,影响对所表内容细节的体认和研究;二是刻石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异体字和俗字,给阅读和研究增加了难度。

(7)佚文献整理。佚文献整理速度过慢,《玉函山房辑佚书》规模巨大,达700余卷,且文本本身错谬严重,整理工作量巨大,以现有速度,难以按时完成。王书才对期刊拒绝刊发从传世文献中考辨辑录出来的佚文献而困惑,认为无视文献辑佚工作的考辨之功而将其简单视为电子检索物,是对辑佚工作学术贡献的偏见。

2、改进措施。

(1)殷商甲骨刻辞。甲骨文字学家陈年福告知,他收录更全面的甲骨刻辞 “分类编纂”工作正在收尾,可助本重大项目一臂之力。解决甲骨刻辞记载仪式的辞条少而制约文体研究和文化研究提升的问题,可借助考古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予以弥补。

(2)商周铜器铭文。争取每1种铜器铭文文体撰写1篇单篇专题论文,以深化研究;从模式化的铜器铭文中寻找各种文体最凸显的标志,以深入发掘;借鉴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体例,下大功夫编纂出收录更全的以时代为序的新的“殷周金文选”,以为对商周各种文体演变轨迹的研究发掘提供优质文本。

(3)战国简牍帛书。A、首席专家要求禄书果的清华简《书》《诗》类文献研究和张阳的上博简“语”类文献研究,同时强化与传世文献和其它出土文献的横向比较研究,并指导禄书果追踪研究第五册之后的新出清华简《书》《诗》类文献,指导张阳提升理论素养和宏观掌控研究能力。措施方面,B、首席专家要求陈宁补读医学元典,建构中医学基本学科知识体系,克服知识硬伤。

(4)汉代镜铭。巨量加大经费投入,多派课题组成员分赴全国各地实地寻访汉代镜铭,或有偿委托各地同仁帮助搜集;创造条件派人赴日本各博物馆及私人处搜集汉代铜镜资料,或有偿委托日本友人、在日同仁帮助搜集。

(5)魏晋简帛。对于魏晋时段出土文献体量巨大而文学性缺乏的研究困惑问题,首席专家的解决办法是鼓励王书才依中国传统的“大文学”观念审视当时的巨量简牍文献,从文体学视角入手研究大有可为,会发掘出当时不少应用性文体。

(6)北朝石刻。对于北朝石刻漫漶字、异体字、俗字造成文本释读困难问题,唯有苦练古籍整理基本功,借助前人辨识成果逐步提高一途。

(7)佚文献整理。为杨柳青增加人手,提升《玉函山房辑佚书》整理速度。与相关杂志编辑沟通,解释文献辑佚的学术价值,解决有关期刊拒刊从传世文献中辑佚文章的困境。

3、研究心得。

医学研究是进入战汉时代社会史探索的重要途径,通过研读医学文本可重新看待战汉社会面貌、重新理解战汉时代思想观念的形成流变。研究者在重视传统经史文献的同时,更应认识到科技史材料在流传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学科交叉性,其学术价值值得人文学界重新审视和评估。相较于出土涉医文献,传世医学典籍在数量上更多,系统性也更强,研究的推进需要以此为重要切口,只有首先熟悉传世典籍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反观出土涉医文献的价值。

4、意见建议。

(1)建议给首席专家调整课题组成员自主权。理由有二:一是有的子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成员后来自己拿到了国家重大项目,不可能再有精力参与此项目,必须有人替换;二是首席专家所带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是流动性的,每年都有新生入校,只有参与重大项目才能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2)希望增加研究经费金额。理由有三:一是汉代镜铭非常散乱,至今没有系统整理,需要课题组成员分赴全国各地和海外才能探访搜求完备,石刻探访也有类似情况;二是需要购置的唐前出土文献多是集成式、大部头、精装的多卷本,定价高昂,如《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35册、《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101册,有些出版较早的出土文献网上比原定价十数倍或数十倍暴涨;三是需要购置的佚文献汇编规模巨大,如《集部辑佚文献汇编》100册、《史学辑佚文献汇编》69册;四是有课题组成员强烈要求购置一批医学文献,以利于对出土医学文献的研究。如上几项,需要巨额经费。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课题组成员除整理出近200万字魏晋出土文献(主要是简牍)书稿、辑录出近90万字魏晋佚文献书稿、撰写出34万字《清华简<书>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著书稿和25万字《上博简“语”类文献文体研究》论著书稿外,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22篇,其中C刊以上刊物11篇,被全文转载4篇待转载2篇、转摘1篇待转摘1篇。限于篇幅,这里每位刊发过学术论文的课题组成员限介绍1篇,共计12篇,其余烦浏览附件《阶段性成果清单》。

1、徐正英发表于《文学遗产》(权威期刊)2018年第4期(被《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9期全文转摘)论文:《出土文献“大文学”研究与坚定文化自信》

该文全面梳理发掘了甲骨刻辞、铜器铭文、战国简帛各种文体的话语体系,确认其共同的“表现性特征”在先秦时代已经稳固,并通过上博简《孔子诗论》揭示了当时的理论自觉,由此凸显中华民族“大文学”对世界精神文明的独特贡献。

2、曹建国发表于《文史哲》(权威期刊)2018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论文:《汉画像“玄猿登高”升仙含义解读》

该文将汉画中的猿猴登高图分为楼顶、阙顶、榭顶三种,象征成仙或升天,故认为汉墓画像石中登高的玄猿是引导墓主升天,这一图画主题是战国秦汉养生术的产物,并影响了之后的猿猴文学题材。

3、蔡丹君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权威期刊)2019年2期论文:《六朝杂史、杂传与咏史诗学的发展——从阳休之<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说起》

该文的探讨涉及了《陶渊明集》中部分作品的真伪和杂史、杂传等佚文献的问题,故从佚文献辑录角度讲有一定启发意义。

4、张阳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权威期刊)2019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9期全文转载,6月份已编入)论文:《先秦“故”体探析——由上博简中的“故”字句式谈起》

该文以上博简所存“故”字称引提示词句子为例,分析出“故”体是一种以“引故-解故-总结”为体式来回应或阐释某一问题而形成的文学体式。从“故”体与其他文体的比较可以发现,先秦文体的特征是:不同文体间虽有着体式或体用上的重叠,却都各自独立存在着。这一揭示有普遍意义。

5、丁宏武发表于《中国书法》(权威期刊)2018年第7期论文:《东汉汉阳陇县摩崖石刻<河峪颂>文本考释》

该文发现了比《西狭颂》更早的摩崖石刻,对残缺漫漶的文本首次作了细致考辨释读,该文还考察清楚了刻石原因和被歌颂者及造碑者的相关情况,是一篇石刻文献整理力作。

6、禄书果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C刊)2018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文:《从清华简<诗>类文献看先秦楚地<诗>教特征》

该文认为,清华简《诗》类文献是战国时期楚地用于贵族教育的《诗》选本,经过重新编订杂入《祝辞》等咒语诗,与儒家《诗》选本存在共同文献来源。《诗》教是战国楚地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侧重“以《诗》儆戒”、“以《诗》明德”、“以《诗》达情”之功能,旨在以“诗义”培养德行,以“诗乐”陶冶情操。楚地《诗》教发轫于西周时期的礼乐之教,成型于春秋时期的六经之教,在战国时期接受儒学影响转型为德政之教,清华简反映出战国后期楚地《诗》教地位的下降。

7、杨柳青发表于《中州学刊》(C刊)2019年第1期论文:《<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佚文还原及文献价值举隅》

该文是一篇文献辑佚考辨力作,对《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15条《连山》佚文逐条考辨发现,有7条佚文为误辑,并将误辑分为臆测、辑自伪《连山易》、误署佚文来源三类情况。有正本清源意义。

8、王书才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C刊)2018年第6期论文:《严可均<全三国文>蜀汉部分缺误补正考释》

该文针对严可均《全三国文》的蜀汉文部分,考辨补正了其中漏辑文篇、漏辑语句、误署作者姓名、注释文篇出处有缺误等四个方面的不足,并对前人难以句读解读的某些佚文作了校勘训释。是一篇辑佚力作。

9、陈桐生发表于《铜仁学报》2018年第11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文:《殷周甲骨卜辞的散文成就》

该文是一篇全面揭示甲骨刻辞散文成就的厚重力作,对已有研究成果都有较大超越。其从叙事散文要素的完备、遣词造句的精准、描写文字的生动形象、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四个方面对甲骨刻辞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深入发掘,每一方面的讨论都列举并精细阐释了众多例句,所以文章具体而丰富。

10、李林昊发表于《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论文:《渗透与分离:北朝女性群体造像记探微》

该文是在《从北朝的佛教造像记看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对于女性造像记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将女性群体造像记根据造像者“身份”划分为贵族女性、平民女性、比丘尼三种造像记,揭示了她们因所处阶层的差异,而使其造像记呈现出各具特性,产生特有文本形态的局面。如上划分和揭示有一定启发意义。

11、时嘉艺发表于《南都学坛》2018年第5期论文:《汉镜中的“求仙路”——以汉乐府为参照》

该文认为,通过两汉镜铭可以发掘道家信仰传统的生成轨迹。又认为,因多数学者把镜铭定义为俗文学而漠视之,其实通过对镜铭细读可以发现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它与汉诗、汉赋、谣谚共同构建了大汉韵文。该文的具体讨论颇为深刻细致。

12、陈宁发表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古医书中“阴阳”文化考——以出土文献为起点》

该文重点探讨殷商和西周到春秋战国间生命观念的数次转变,出土文献医古文揭示:从宗教寄托到祖先祈祷再至自求长生,这个过程是生命操控权的逐渐下移;人对自身的关注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有能力和方法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生命时光,体验更为长久的人生历程。该文如上发掘有理论意义和思想启示。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首席专家带领2名助手用2年时间依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体例从《殷周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录》《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中新“深度整理”出约600篇成篇铭文,争取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并能成为马氏选本的续编,为“铭文文学综合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2、首席专家在铜器铭文整理基础上用3年时间独立完成《商周铜器铭文文学综合研究》书稿,在书稿出版之前独立撰写并刊发11篇分别讨论铜器铭文11种文体的单篇论文。

3、首席专家带领夏天(夏荻楸)等人2年内完成《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文学及文化研究》书稿,并修订出版。

4、首席专家1年内将禄书果《清华简书类文献整理研究》书稿、张阳《上博简语类文献文体研究》书稿审阅修订完毕,争取2020年底在权威出版社出版。

5、首席专家指导陈丹奇等人刊发系列论文,4年内完成《战国简帛礼学文献整理研究》书稿,并修订出版。

6、首席专家指导陈宁等人撰写系列论文,3年内完成《战国简帛医学文献文化研究》书稿,并修订出版。

7、首席专家指导时嘉艺等人前3年完成汉代铜镜铭文搜集编纂注释工作,刊发系列论文,后2年完成《汉代镜铭文学综合研究》书稿,并修订出版。

8、子课题负责人曹建国等人前3年完成汉画像石画像砖“深度整理”工作,刊发系列论文,后2年完成《汉画像石画像砖文学文化综合研究》书稿,并修订后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同时负责完成部分纬书佚文的搜集整理工作。

9、子课题实际负责人王书才前3年完成晋代出土文献及佚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刊发系列论文,后3年完成《魏晋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书稿,并修订后在权威出版社出版。

10、首席专家指导李林昊等人前2年完成南北朝石刻文献补充整理工作,后4年刊发系列论文并完成《南北朝石刻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书稿,修订后出版。

11、首席专家指导段真子等人5年内完成隋朝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刊发论文,撰写出《隋朝出土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书稿,争取出版。

12、首席专家指导杨柳青等人4年内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及其《续编》的重新编纂与“深度整理”,完成其它佚文献的辑佚工作,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整理增补阐释》书稿,刊发系列论文,后2年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书”“诗”类文献综合研究》书稿,并修订出版。

13、首席专家在5位助手的帮助下,用一年半的时间,于2024年7月--2025年12月底整合如上成果,编出约200万字《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约150万字《唐前出土文献文学资料汇编要诠》、约250万字《<玉函山房辑佚书>整理增补阐释》三种书初稿,申请结项。此后再争取用3年时间将3种书稿逐一修订完善,交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

由于该项目历史跨度超长,所涉文献量巨,研究规模特大,所遇难题极多,如上研究计划只能尽力实施,实际上时间非常紧迫,为了保证学术质量,不排除延期结项的可能。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