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0:2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标书提出的研究计划为:从2017年11月开始启动项目,历时六年,至2023年10月完成。其中第一年总课题开题,与子课题同时启动工作,子课题1-4进入文献搜集和文本录入工作。第二年各子课题进入文本校勘工作,总课题组织各子课题组进行全体工作交流工作,迎接项目中检。现将以上工作进展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 准备工作:

本课题的准备工作主要由总课题完成,其中包括:

(1)完成《汉魏晋南北朝小说全目》

在本课题首席专家已有成果《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学界相关成果,对项目工作对象选目工作又进行一次摸底和斟酌,重新拟定《汉魏晋南北朝小说全目》,为课题全局工作奠定基础;

(2)完成《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工作凡例》

为规范项目组工作,总课题在标书《凡例》样稿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工作要求和特点,又重新整理撰写《工作凡例》,为课题工作提供规范规则;

(3)完成开题

本课题于2018年3月10日顺利完成开题。

2. 文献搜集工作

本课题文献搜集分总课题和子课题两方面分别和同步进行:

总课题方面已经完成的工作:

(1)搭建“雅雨古籍网盘”(内容详后)

(2)协调课题组文献资源需求

子课题方面已经完成的工作:

根据总课题提供的《汉魏晋南北朝小说全目》,对工作对象做版本和研究成果调研,文献搜集。

3. 文字录入工作

总课题与各子课题相互协调配合,已经基本完成全部工作对象的文本录入工作;

4. 辑校工作

首席专家率先完成《燕丹子辑校》,并专程赴京向程毅中、许逸民两位专家征求意见后,将其作为课题组辑校工作范本发给课题组全体成员参考;

子课题组根据总课题全面布局,已经完成18部完整作品辑校工作。

5. 相关学术研究工作

在总课题和子课题工作进行中,发现并完成与课题相关研究题目,完成阶段性成果论文23篇(详见清单)。

6. 文献资源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根据课题规划,子课题5(“资料与数据库建设”)已经完成本课题数据库整体框架设计和部分数据输入工作,为全部数据输入做好基础准备。同时搭建供课题组工作使用的古籍文献资料库(“雅雨古籍网盘”,具体详后)

7. 笺证准备工作

在以上工作同时,积极准备相关材料,为下一步笺证工作做好部分准备。部分笺证准备工作已经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详见成果简介及清单)。

(二)、各子课题工作进展情况:

1. 子课题1-4(全两汉三国小说辑校笺证研究、全两晋小说辑校笺证研究、全南朝小说辑校笺证研究、全北朝小说辑校笺证研究):

已经完成全部163种作品的文字录入工作,部分作品的辑校、版本和相关研究成果搜集,部分成果的阶段性成果:“叙录”“版本考”和“佚文考”已经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详见代表性成果简介和阶段性成果清单);

2. 子课题5(“资料与数据库建设”):

最终成果《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研究论文集》《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研究资料汇编》已经完成部分材料采集工作;

“雅雨古籍网盘”已经完成搭建和数据移入工作(详见代表性成果和阶段性成果清单);

最终成果“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数据库”已经完成整体平台框架设计,并完成部分成果尝试拷贝工作。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与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基本参考文献的调研与划定:

本课题标书提出关于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方案大致分为三部分:

(1)对《全目》作品已有传本的所有版本进行彻底清查挖掘,力求全部找齐,以纸质原版、电子版和复印本三种形式留存;

(2)对《全目》中亡佚作品通过各种渠道(类书及其他文献留存渠道)进行“竭泽而渔”式挖掘搜集后,文献使用方便者做好文献索引,以备检索录入,不方便者即刻拍照复印,或录入电脑留存;

(3)在以上二者基础上,完成两项阶段性成果:

一是将《全目》所有作品的版本和佚文信息和考证结果写成《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版本考》《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佚文考》,为后面的校勘笺证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将所有搜集资料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六卷输入为《全汉小说原文》《全三国小说原文》《全西晋小说原文》《全东晋小说原文》《全南朝小说原文》《全北朝小说原文》基础文本,供校勘、笺证使用。

根据以上工作任务,本课题经过摸底调研,将以下文献列为本课题工作参考文献:

工具书

《四库全书总目》,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古小说简目》,程毅中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宁稼雨撰,齐鲁书社1996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石昌渝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古籍文献

经部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版。

《周易通义》,李镜池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

《论语集释》,孔子撰,程树德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孟子译注》,孟轲撰,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史部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97年缩印。

《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97年缩印标点本。

《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据开明书店版重印。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常璩撰,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建康实录》,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廿二史箚记》,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撰,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晋学术编年》,刘汝霖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刘汝霖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众家编年体晋史》,乔治忠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辑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汉晋名人年谱》,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六朝事迹编类》,张敦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出三藏记集》,释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

《高僧传》,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神仙传》,葛洪撰。《增订汉魏丛书》本。

《古今注》,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中华古今注》,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东观汉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谢承《后汉书》,《七家后汉书》本。

袁山松《后汉书》,《七家后汉书》本。

《后汉纪》,《龙溪精舍丛书》本。

王隐《晋书》,《丛书集成初编》本。

臧荣绪《晋书》,《丛书集成初编》本。

《续晋阳秋》,1989年天津古籍出版社乔治忠校注《众家编年体晋史》本。

《十六国春秋》,增订《汉魏丛书》本。

《绎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路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路史后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蒙求》,《丛书集成初编》本。

《发蒙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晋中兴书》,《丛书集成初编》本。

《蛮书》,《丛书集成初编》本。

《郡国志》,《重订汉唐地理书钞》本。

《水经注》,光绪二十三年(1897)新化三味书屋刊本。

《太康地记》,《重订汉唐地理书钞》本。

《会稽典录》,《四明丛书》本。

《述征记》,《系淡庵丛稿》本。

《元和郡县图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异域志》,《说库》本。

《括地志》,《正觉楼丛刻》本。

《舆地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舆地纪胜》,道光二十九年(1699)刊本。

《广舆记》,《四库存目丛书》本。

《吴地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吴郡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海盐澉水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海盐记》,《经典集林》辑本

《宣城记》,《汉唐地理书抄》辑本

《蜀中名胜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益部谈资》,《丛书集成初编》本。

《南岳总胜集》,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正统《道藏》本。

《三辅故事》,《龙溪精舍丛书》本。

《三辅决录》,《龙溪精舍丛书》本。

《三辅黄图》,《龙溪精舍丛书》本。

《三秦记》,《龙溪精舍丛书》本。

《靖州图经》,《麓山精舍丛书》辑本

郑伸《桂阳志》,《麓山精舍丛书》辑本

《桂海虞衡志》,《学海类编》本。

《益都耆旧传》,《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本。

《豫章记》,《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本。

《陈留耆旧传》,涵芬楼《说郛》本。

《岭表录异》,《丛书集成初编》本。

《九域志》,涵芬楼《说郛》本。

《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封邱县志》,民国二十六(1937)年重校本

《开封府志》,同治二年(1863年)秦尧曦等纂修本。

《月令广义》,明万历刊本。

《三才图会》,明万历刊本。

《峒溪纤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通典》,1986年中华书局校点本。

《通俗编》,《丛书集成初编》本。

《五色线》,《丛书集成初编》本。

《列仙传》,《龙溪精舍丛书》本。

《神仙传》,《增订汉魏丛书》本。

《续高僧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大正新修大藏经》影印本。

《列女传》,《丛书集成初编》本。

《广列女传》,《半亩园丛书》本

子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排印本。

《庄子今译今注》,庄子撰,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晏子春秋集释》,晏婴撰,吴则虞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吕氏春秋校释》,吕不韦撰,陈奇猷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说苑》,《龙溪精舍丛书》本。

《新序》,《龙溪精舍丛书》本。

《风俗通义校注》,应劭撰,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排印本。

《傅子》,增订《汉魏丛书》本。

《太平经合校》,王明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人物志》,刘劭撰。《汉魏丛书》本。

《列子集释》,杨伯峻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

《正统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弘明集》,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广弘明集》,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王弼集校释》,王弼撰,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抱朴子内篇校释》,葛洪撰,王明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诸候病源论》,巢元方撰,丁光迪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

《容斋随笔》,洪迈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撰,中华书局1958年排印本。

《日知录集释》,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

《陔馀丛考》,赵翼撰。中华书局1963年版。

《越缦堂读书简端记》,李慈铭撰,王利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续谈助》,晁载之编,清光绪十三年(1887)序刻本。

《世说新语》三卷,刘义庆等编纂,宋绍兴八年(1138)刻本。

《世说新语》三卷,刘义庆等编纂,明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嘉趣堂刻本,《四部丛刊》本。

《世说新语》六卷,刘义庆等编纂,明吴中珩刻本

《世说新语》六卷,刘义庆等编纂,唐写本。民国间上虞罗氏影印

《世说新语》八卷,刘义庆等编纂,明凌濛初四色套印刻本。

《世说新语》三卷(刘义庆等编纂)、引用书目一卷佚文一卷(叶德辉辑)、校勘小识一卷补一卷(王先谦撰)、考证一卷释名一卷。清光绪十七年(1891)思贤讲舍刻本。

《北堂书钞》,虞世南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艺文类聚》,欧阳询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初学记》,徐坚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太平御览》,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太平广记》,李昉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事类赋注》,198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事林广记》,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元建安椿桩书院刻本。

《事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绀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类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续谈助》,清光绪刻本。

《锦绣万花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海录碎事》,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明万历卓显卿刻本。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1987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续事始》,涵芬楼《说郛》本。

《山堂肆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类林杂说》,《嘉业堂丛书》本。

《玉烛宝典》,《丛书集成初编》本。

《天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永乐大典》,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群书类编故事》,199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排印本。

《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影印本。

《渊鉴类函》,光绪九年(1883)上海申报馆石印本。

《五朝小说大观》,民国十五年(1926)扫叶山房石印本。

《绿窗女史》,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本。

《合刻三志》,明刊本。

《龙威秘书》,清乾隆刊本。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蜀王本纪》,《汉唐地理书钞》本。

《穆天子传》,《龙溪精舍丛书》本。

《异闻记》,《古小说钩沉》本。

《博物志》,1980年中华书局范宁校点本。

《神异经》,《汉魏丛书》本。

《洞冥记》,《汉魏丛书》本。

《汉武帝内传》,《古小说钩沉》本

《汉武故事》,《古小说钩沉》本

《燕丹子》,1985年中华书局程毅中校点本。

《搜神记》,1984年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注本。

《新辑搜神记》,2007年中华书局李剑国辑校本。

《搜神后记》,1981年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注本。

《新辑搜神后记》,2007年中华书局李剑国辑校本。

《拾遗记》,1981年中华书局齐治平校点本。

《十洲记》,《顾氏文房小说》本。

《幽明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郑晚晴辑本。

任昉《述异记》,增订《汉魏丛书》本。

祖冲之《述异记》,《古小说钩沉》本。

《异苑》,1996年中华书局范宁校点本。

《观世音应验记》,1994年中华书局孙昌武校点本。

《续光世音应验记》,1994年中华书局孙昌武校点本。

《系观世音应验记》,1994年中华书局孙昌武校点本。

郭季产《集异记》,《古小说钩沉》本。

《齐谐记》,《古小说钩沉》本。

《续齐谐记》,增订《汉魏丛书》本。

《宣验记》,《古小说钩沉》本。

《甄异传》,《古小说钩沉》本。

《录异传》,《古小说钩沉》本。

《续异记》,《古小说钩沉》本。

《冥祥记》,《古小说钩沉》本。

荀氏《灵鬼志》,《古小说钩沉》本。

《稽神异苑》,《类说》本。

曹毗《志怪》,《古小说钩沉》本。

《孔氏志怪》,《古小说钩沉》本。

《杂鬼神志怪》,《古小说钩沉》本。

《神异记》,《古小说钩沉》本

《玄中记》,《古小说钩沉》本。

《旌异记》,《古小说钩沉》本。

《太平广记》,1962年中华书局汪绍楹校点本。

《太平广记会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张国风会校本。

《冤魂志》,2001年巴蜀书社罗国威校注本。

《西京杂记》,1985年中华书局校点本。

裴启《语林》,1988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周楞伽辑注本。

《郭子》,《古小说钩沉》本

《殷芸小说》,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谈薮》,1996年中华书局程毅中、程有庆辑校本。

《启颜录》,敦煌写本。

集部

《楚辞补注》,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选》,萧统编,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刻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光绪十八年(1892)经济堂刊本。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玉台新詠》,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乐府诗集》,197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嵇康集校注》,嵇康撰,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阮籍集校注》,阮籍撰,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陶渊明集》,陶渊明撰,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鲍参军集注》,鲍照撰,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谢康乐集》,谢灵运撰。《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文心雕龙注》,刘勰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六朝诗话钩沉》,张明高、郁沅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现代文献

哲学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等撰。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撰。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撰。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撰。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撰。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刘泽华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正始玄学》,王葆玹撰。齐鲁书社1987年版。

《魏晋思想论》,刘大杰撰。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魏晋思想与谈风》,何启民撰。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东方出版中心1980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汤用彤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佛教文化史》,孙昌武撰,中华书局2011年版。

《道教史》,许地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卿希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道教》,卿希泰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撰。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丁山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美学散步》,宗白华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美的历程》,李泽厚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新一版。

《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二卷),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987年版。

《中国美学思想史》,敏泽撰。齐鲁书社1989年版。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撰。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撰。台湾中华书局1974年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聚仁撰。三联书店1986年版。

历史

《王国维遗书》,王国维撰。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陈寅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撰,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

《秦汉时期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撰。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吕思勉遗文集》,吕思勉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风俗史》,张亮采撰。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余嘉锡论学杂著》,余嘉锡撰。中华书局1963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撰,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撰。三联书店1999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五朝门第》,王伊同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重刊第一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撰,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撰,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贺昌群史学论著选》,贺昌群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毛汉光撰。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中古门第论集》,何启民撰。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汪征鲁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朱大渭等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士人与社会》,刘泽华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刘跃进、范子烨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文史考古论丛》,陈直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六朝史论集》,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编。黄山书社1993年版。

《六朝考古》,罗宗真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沈从文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绘画史图录》,徐邦达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田自秉、吴淑生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文学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撰。《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闻一多全集》,闻一多撰。三联书店1982年版。

《中古文学论集》,王瑶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管锥编》,钱锺书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刘盼遂撰,《国学论丛》第一卷第四号(1928)。

《世说新语笺证》,程炎震撰。《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七卷第二期(1942)、第三期(1943)。

《世说新语札记》,贺昌群撰。《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复刊1号》,南京1947。

《世说新语校笺》,沈剑知撰。《学海》第一卷第1、2、3、6期(1955);第二卷第1期(1956)。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世说新语补正》,王叔岷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杨勇校笺。台北宏业书局1969年版。

《世说新语新注》,李毓芙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刘师培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李审言文集》,李详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魏晋南北朝小说》,刘叶秋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孙昌武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程毅中文存》,程毅中撰,中华书局2006年版。

《程毅中文存续》,程毅中撰,中华书局2010年版。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撰。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李剑国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周俊勋撰,巴蜀书社2006年版。

《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刘跃进撰,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詹福瑞撰,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世说〉探幽》,萧艾撰,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世说新语考释》,吴金华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世说新语新校》,李天华撰,岳麓书社2004年版。

《世说新语研究》,王能宪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世说新语〉研究》,范子烨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志人小说史》,宁稼雨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宁稼雨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六朝小说的文体与文化研究》,宁稼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魏晋士人人格精神》,宁稼雨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文献

Erich Zurcher:《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copyright 1972 by E. J. Brill, Leiden, Netherlands)。中译本为《佛教征服中国》,[荷兰]许里和撰,李四龙、裴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历史研究》,[英]汤因比撰,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历史的观念》,[英]柯林伍德撰,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WHAT IS HISTORY?》,E·H·Carr。清水几太郎日文译本,日本岩波书店1962年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撰,何新译,马香雪校。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中国社会史》(《Le Monde Chinois》Jacques Gernet, Armand Colin, Paris,1990 ),[法] 谢和耐撰,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六朝精神史研究》,[日]吉川中夫撰。日本同朋舍1984年初版,1986年二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中译本。

《隋书经籍志详考》,[日]兴膳宏、川合康三撰。日本东京汲古书院1995年版。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Richard B. Math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1976.

《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日]小南一郎撰,孙昌武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世说新语索引》,[日]高桥清撰。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1959年。

《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撰。岳麓书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日]岗村繁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根据竞标课题总体工作的实际需要,本课题基本文献资料分为工具书、古籍原典、研究论著三部分。工具书主要用于本课题需要的《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全目》拟定和校勘、笺证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的线索引领;古籍原典是本课题最终成果的原始文本依据,其中包括《全目》所有传本作品的所有版本、亡佚作品的辑佚渠道所有文献等;研究论著主要包括民国以来各种关于汉魏晋南北朝小说文献问题,以及与这些小说内容相关,对本课题笺证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各种历史文化背景的各种研究著作。这些文献资料将以不同途径与课题研究对接,实现在课题研究中的应有作用。

2.基础参考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延展和扩大

根据本课题标书提出四个学术目标中“全”的要求,保证本课题工作在文献资料方面力求“竭泽而渔”,我们把基本参考文献资料之外的延展和扩大收集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已经分别从“面”和“点”两个方面加强并落实基本文献资料延展和扩大收集整理工作。

“面”的工作主要由总课题完成。其中包括两方面工作:

(1)向全课题组提供文献搜集工作全面指导和咨询;

(2)为全课题组搭建“雅雨古籍网盘”平台:

“雅雨古籍网盘”涵盖文史方面的基本古籍(含经史子集丛书)、参考资料(含文献学与工具书)和近代以来部分学术期刊和研究著作,共约三万多种,均为原版电子图像,可作为学术研究征引文献原始版本依据。该网盘目前以百度网盘永久客户身份运行,已有数据近5T空间,课题组成员可根据研究需要进行调用。

“点”的工作由子课题组完成,其中主要包括:

(1)全部工作对象的文本搜集和文字录入;

(2)部分作品所涉全部版本资料的查找和存储;

(3)部分作品所涉全部研究成果的查找和存储;

(4)以上材料,连同相关作品辑校成果,一并拷贝入“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数据库”。

(二)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情况

从接到立项通知开始,本课题组共举行五次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第一次:

2017年12月24日在南开大学文学院章阁厅,课题组内活动,主题:项目启动动员专题活动。参加人员为部分在津课题组成员。内容由首席专家向课题组成员传达国家社科规划办立项通知,介绍本课题基本情况和分工情况;

第二次:

2018年3月10日,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开题报告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范孙楼章阁厅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社科处副处长管健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前编委张国星研究员,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詹福瑞教授,河南大学前党委书记、校长关爱和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廖可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杜桂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朱万曙教授,项目组负责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宁稼雨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张国风教授、张培锋教授等,以及国内古籍整理、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年轻学者和项目组成员等3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刘跃进教授担任开题评议专家组组长。

朱光磊校长在致辞中对参加开题报告会的评议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并鼓励课题组高质量完成课题,形成能够代表南开大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的研究成果。

项目负责人宁稼雨教授就课题的研究目标、学术价值、总体研究构架、研究思路、子课题设计、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研究预期目标及最终成果等方面作了汇报,对并立项阶段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作出了回应。

在听取汇报后,专家组对课题设计、子课题任务分工、工作思路、操作方法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各位专家认为该项目意义重要,工作量大,目前启动顺利,有望取得重要成果。专家组还就校、笺、引文等问题提出了细致的意见,建议课题组树立精品意识,精耕细作,在加快推进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工作,并争取滚动资助。

第三次:

2018年6月13日在南开大学文学院章阁厅,课题组内活动,主题“电子古籍文献的检索与使用”。活动由首席专家主持并做主题发言,在全面介绍目前各主要电子古籍文献检索渠道后,就与课题工作相关的大型古籍检索软件“国学宝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的使用方法进行了现场演示,与会者就活动主题进行了广泛热烈交流讨论。

第四次:

2018年11月9日在南开大学文学院章阁厅,课题组内活动,主题“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佚和校勘工作相关问题”。活动由首席专家主持,课题组共十一位成员就现阶段课题组工作重心“辑佚和校勘”所遇到各种困惑和心得进行了广泛交流,首席专家就每位发言者所谈问题进行了点评。

第五次:

2019年8月12-13日即将在驻马店黄淮学院举办,为本课题组与《天中学刊》联合举办,主题为“中国叙事文献与文化高层论坛”。会议邀请国内学界专家和学者参加,将对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和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除本课题组举办相关学术活动外,课题组成员还就与课题相关学术问题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

(1)首席专家于2017年11月19日-20日出席华南师范大学举办“中国中古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大会提交《六朝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并做大会发言;

(2)首席专家于2018年6月30日-7月1日出席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大会提交《关于<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的几点学术思考》一文,并做大会发言,参会论文已被收入大会论文集;

三.成果宣传和推介情况

以上五次学术活动除第五次活动即将举行外,前四次均有相应宣传和推介程序。

第一次项目启动动员专题活动后,课题组成员撰写新闻稿,南开大学文学院网页和南开大学新闻网做了新闻报道。首席专家关于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发言《关于<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的几点学术思考》形成学术论文,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年第一期;

第二次项目开题和高层学术论坛后,课题组成员撰写新闻稿,南开大学文学院网页和南开大学新闻网做了新闻报道;

第三次关于电子古籍文献检索使用专题研讨活动后,课题组成员撰写新闻稿,南开大学文学院网页和南开大学新闻网做了新闻报道。

第四次关于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佚校勘问题专题活动研讨后,课题组成员撰写新闻稿,南开大学文学院网页和南开大学新闻网做了新闻报道。此外,本次活动座谈纪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举行系列学术沙龙活动》(简版,3500字)于2019年7月3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网》,并同时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尚未采用);本次活动座谈纪要《 “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学术沙龙座谈纪要》(详版,11000字)发表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四期“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栏”。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课题从2017年11月立项到目前中检,共历时18个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出现过相应问题,有些问题难度比较大,对课题工作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一直密切关注课题进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努力采取一些改进补救措施,现将相关问题和过程中产生心得想法汇报如下:

1.关于文献资源所遇困难和改进解决措施

作为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全集的文献整理,最大困难和问题就是文献资源的充足需求。但因年代久远,文献资源困乏,给课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课题组努力从各个方面想方设法予以弥补,其中重要包括:

搭建“雅雨古籍网盘”(具体内容详前)

举行电子古籍检索使用专题学术沙龙(具体内容详前)

寻找更多文献资源获取渠道(电子版、纸质版)

2.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

课题工作进行中,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有些文献版本为珍贵善本,海内外罕见。只能通过特殊渠道特殊解决。如《西京杂记》和《郭子》的重要版本为《无一是丛钞》(丛书),该书为善本,国内只有北师大、南京大学两家图书馆收藏。为保证课题文献资料掌握齐全,保证相关作品整理文献资料的完整性,课题组出面出经费向相关图书馆复印相关作品,解决了相关作品的文献资料齐全问题。

3.关于课题组成员水平参差不齐,长短各异的问题解决

课题组成员二十多人,学术背景和学术专攻各有不同。这些来自不同学校和学术背景的人要共同从事同一项具有高度学术性和统一性的工作,的确难度很大。课题启动初期,曾一度出现部分成员对不同专业问题熟悉程度各异的问题。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导致课题工作成果长短各异,水平参差不齐的结果。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从几个方面加强疏导和沟通,尽量弥合短长不均的情况:

(1).建立微信群,随时沟通各自工作情况,大家各自取长补短;

(2).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直接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沟通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3).举行课题组学术沙龙活动,直接进行相互交流。课题组先后于2017年12月24日、2018年6月13日、2018年11月9日针对不同学术问题举行不同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经过这些活动,课题组成员的学术能力更趋一致,各自承担工作任务的学术质量也更加趋于统一。

4.关于项目预设目标“全”“准”“清”“精”的落实问题。

为将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学术价值上能有较大提升,本课题标书中提出以“全”“准”“清”“精”作为本课题的工作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本课题的学术质量和最终价值。因此本课题一直用这四个字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和推动动力。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发现这四个字的落实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四字目标落实因其自身属性和课题工作顺序安排,在执行力度上存在不均衡情况。从目标自身属性看,有的外显性比较明显,程序操作相对明确,比如“清”主要针对成果的工作程序、体例结构和编排设计;从工作顺序安排看,四字目标中有些需要在课题工作稍后一段时间来落实。比如“精笺”工作需要在课题前期辑校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那么目前可以暂时忽略。相比之下,一些在目前辑校工作中比较急需的因素就显得极为迫切。如“准”和“精”都涉及到辑校问题,而针对性更强的则是辑校过程中版本文献材料需求所体现的“全”的目标。与其他几个目标相比,“全”字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

其次,四字目标之间有一定相互关联性和制约性,需要抓住核心要害,纲举目张。比如“准校”和“精校”都离不开“相关文献材料齐全”的“全”字。没有文献资料的“齐全”,“准校”“精校”都无从谈起,所以,重中之重是解决文献资料“齐全”问题。

5.关于落实“四字目标”与课题组工作任务安排乃至经费使用的关系问题

本课题启动之时,考虑到“四字目标”中文献资料“齐全”的重要性,在经费预算中对文献资料所需劳务费用给予较大倾斜。但因课题启动时尚无法精确预算全部文献资料劳务工作量,及其相应所需劳务费用。经过18个月的工作实践,通过近二十部作品的文献资料搜集和辑校工作的具体摸索,对于课题文献资料总体规模的具体量化有了基本估量和计算方式(具体详后)。从而为课题组全部重心工作所面临“瓶颈”问题找到操作性较强的方法途径。但对工作目标量化基本明确之后发现,课题经费存在较大缺口,亟待滚动解决(详后)。

6.关于数据库平台建设的提升拓展

本课题数据库建设的长远目标是将含本课题最终主体成果和全部相关文献资料和参考资料汇入其中,实现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访问。因经费和条件所限,本课题数据库初期建设为搭建基本平台,并能在本机实现访问编辑。希望能继续得到经费支持,实现长远目标。具体路线是扩大平台开发规模和复杂程度,完善更多的功能,并且最终实现对外发布服务的运行,使得课题参与者与后期项目维护者均能在任何地点访问并维护系统。为达成这一最终目标,有两个方向需要延伸。

一是硬件。需要购置一台可以在机房稳定运行的,效率可靠的服务器。

二是软件平台的深度开发。目前情况下需要几个人进行正常维护,一旦系统上线,其对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复杂性的技术要求就完全不同,需要增加开发和后期维护工作和人员,这就涉及到了必要的相关费用支出。

7.关于课题组成员一定幅度的流动问题。

本课题作为高层次的古籍整理工作,参加人员既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素质,又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这两个条件一旦缺失,就会影响参与者的工作质量。课题开始工作后陆续有部分成员因为以上两个条件的缺失而退出课题组工作。为解决因此造成课题组成员短缺问题,我们随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作出补充调整,基本保证课题组总体人员数量的稳定,保证课题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说明:本课题最终主体成果是一个周期较长,基础准备工作复杂的大工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最终完成。因此其事实上的阶段性成果的主体部分是每一部作品的辑校产品和笺证产品,因最终版权所限,这些产品不能单独以阶段性成果形式发表出版,只能等全部作品辑校笺证工作完工后一起汇总出版。同时,为完成辑校笺证工作,本课题需要做大量文献考据工作和笺证内容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作为课题最终主体成果的副产品,是本课题阶段性成果的主要形式。因此,目前本课题代表性阶段成果主体部分为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附属部分为若干以独立作品为单位的辑校产品和资源平台建设。下面分两方面介绍这些代表性成果:

(一)已经完成并发表的学术论文:

1.《关于<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的几点学术思考》,(论文,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年第一期,11000字,宁稼雨)

本文从战略高度对本课题几个重大问题做出总结和梳理:从汉魏六朝小说自身的历史和文学价值与其散佚情况之间的矛盾总结该选题价值;从研究现状的得失分析找出该选题提升空间所在;从“全”“准”“清”“精”四个方面概括选题工作目标所在;从学术研究和社会效应谈选题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古小说钩沉>的学术得失与展望》 (论文,《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 2018年11月12日第10版,5000字,宁稼雨)

在本课题之前,鲁迅所辑《古小说钩沉》是出版最早,规模最大的汉魏六朝小说辑佚总集。本课题的工作是对鲁迅《古小说钩沉》的继承和深化。因此,科学总结《古小说钩沉》的学术得失,从中找出该学术领域的开拓发展方向,既是学术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本课题工作的学理依据。本文正是以此为立意,意在为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3.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饮酒文化的内涵嬗变》 (论文,《文史哲》2018年第二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26000字,宁稼雨)

本文是对课题笺证工作中饮酒文化相关问题的整体梳理,主要内容为:从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饮酒活动的基本走向是社会和群体意志的色彩逐渐淡化,而个人和个体意愿的色彩却不断强化。具体来说,魏晋时期文人饮酒的变化轨迹是,其一,从祭祀天神宗教性目的,变而为文人进入自己理想的自由精神境界的导引性媒体;其二,从周代礼制统治强调社会的尊卑秩序和伦理精神,变而为部分文人宣扬反礼教思想的重要行动;其三,从养生(包括养老和养病)的初衷,变而为文人及时行乐的手段和内容;其四,从西周时期的政治领袖人物对其社会政治作用的担忧,变而为名士回避政治的有效借口。这不仅使魏晋文人的社会生活增加了极大的个体色彩和人文精神,而且也对整个中国古代饮酒文化的走向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

4.《魏晋玄学从“才性异同”向“无累于情”的过渡——从<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生活故事说起》, (论文,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中国》2017年第二辑,14000字,宁稼雨)

本文是对课题笺证工作中士人玄学人生观相关问题的整体梳理之一,主要内容为:魏晋文人将以设计理想帝王人格为目的的政治人才论转变为为士人自身人格建设的人性情感论,不仅摆脱了由于政治观点不同而造成的对于才性四本不同解释可能产生的理论上的局限和偏狭,更为重要的是,将人才论转为人性论的见解为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日益文人化和超然化,在理论上提供了极为严密和系统的根据。如果说有无之辩为名教自然关系的探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并使魏晋士人明确了作为士人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才性四本论争的结果则是使士人的自我人格建构由注重参与社会政治的实际才能转而为注重个人情感的人性探讨。其根本的演进轨迹仍然是由政治哲学转向人生哲学。

5.《中国历代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及其评价特色》 (论文,《学术研究》2019年第一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15000字,宁稼雨)

本文为课题笺证工作关于历史文化问题整体理论背景的陈述之一,以首席专家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三段说”为理论基础,将帝王、士人、市民这三个不同的社会身份类型作为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念体系的切入视角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基本评价标准这个文艺评论价值观念的“硬核”之所以会发生动态变化,就是由于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帝王、士人、市民三个主要文化阶层群体在文化舞台的主次角色变化所决定的。本文认为,从进入文明社会开始,按照文化的社会属性划分,大致分为帝王、士人和市民三个文化发展时段。这三个时段和相应主体既是中国社会文化色块交错更替的历时进程,也是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社会基础和评价主体构成。

6.《精卫神话冤魂主题的文学移位》,(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四期,26000字,宁稼雨)

本文为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精卫神话故事笺证工作的综合理论梳理,该文认为:作为民族神话英雄主角的精卫,其冤魂结局恰好是中国专制体制下英雄末路的真实写照。如果说早期神话原型中的精卫英雄含冤而死是先民在每每遭受自然“惩罚”而被迫改变命运的写照的话,那么文明社会中精卫神话冤魂主题则是封建专制体制排抑英雄的历史现实反映。这一变化正是精卫神话冤魂主题文学移位的演变轨迹。精卫冤魂主题意象与专制制度背景促成的悲悯、感伤审美情怀具有很大的共鸣点,因此得到更加广泛的接受和书写,成为精卫神话文学移位过程中的一道亮点。

7.《中国文化“三段说”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嬗变》 (论文,《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二期,15000字,宁稼雨)

本文为课题笺证工作关于中国文学嬗变理论背景的陈述之一,以首席专家提出的中国文化“三段说”为依据,以帝王文化、士人文化、市民文化三个主要文化形态为参照标准,梳理中国文学的嬗变过程,从新的视角把握和审视中国文学演进的阶段变化和内在动因。在帝王文化背景下的先秦两汉文学具有鲜明的体现帝王阶层意志的特点,无论《诗经》、楚辞,还是史传散文、诸子散文、政论散文都深受帝王文化的影响。随着士族文人的人格独立,在士人文化背景下的魏晋至唐宋文学经历了从实用性文学向审美性文学的发展,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有了突破性进展,有些甚至达到顶峰。在市民文化背景下的元明清文学实现了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取的转变,市民成为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杂剧、戏曲、散曲和小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8.《“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佚和校勘工作学术沙龙” 座谈纪要》,(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四期,11000字,李莹整理、宁稼雨审订)

“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佚和校勘工作学术沙龙”是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项目组成员针对在辑佚和校勘工作中的心得和困惑,于2018年12月集中进行探讨一次学术沙龙活动。沙龙活动共有11位项目组成员发言,针对辑佚工作中的遇到的底本选择、文献使用、明清整理本中的“拼接”现象,以及辑校工作著作权界限把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每位发言后由项目组首席专家宁稼雨教授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学术点评。

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举行系列学术沙龙活动》,(新闻报道,2019年7月3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网》,并同时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尚未采用),3500字,李莹);

10.《关于<燕丹子>辑校的几个问题》,(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四期,4000字,宁稼雨)

本文在《燕丹子》辑校工作中发现的前人各种版本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本次《燕丹子》辑校工作使用底本及其原则,即以“大典本”为底本,用孙本、程本和其他子史文献所引《燕丹子》文字进行校勘。并对按此原则进行辑校工作发生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1.《<津逮秘书>勘误——以<周氏冥通记>为例》,(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四期,6000字,曾晓娟)

本文以辑校过程中发现《津逮秘书》失误进行匡正,主要内容为:《津逮秘书》所收毛晋选本多被视为善本,且多被四库所收,但同时《津逮秘书》中也存在较多校勘不精的问题。本文以《津逮秘书》所收的《周氏冥通记》为主要文本,在梳理《周氏冥通记》主要版本的基础上,指出《津逮秘书》所收本之不足。

12.《<十洲记>版本及佚文考述》,(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五期,8000字,王林飞)

本文对《十洲记》版本和佚文进行考证,主要内容是:《十洲记》问世以后,历代公私书目皆有著录。明代目录学著作大多列入史部地理著作,清代目录著作皆列入小说类,反映了小说观念的变迁。《十洲记》的版本,宋代尚存三种,明代时期版本繁多,清代版本多承继明代版本。明代《顾氏文房小说》本《十洲记》影响最大,传播范围最广。根据已有研究,共辑录佚文七条。

13《<括地图>的佚文及著作时代》,(论文,《关中学刊》2019年第三期,7000字,孙国江)

本文对《括地图》佚文和著作时代进行考证,主要内容是:《括地图》是汉代以来流传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已佚。自清代开始有学者将《括地图》中的佚文进行辑佚整理。《括地图》中的文字有许多与《山海经》有关,同时《括地图》与汉代纬书《河图括地象》也关系密切,也有学者提出两书实为一书的观点。《括地图》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和异国传说,是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在早期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对晋代的此类志怪小说如《博物志》、《外国图》等作品有深远的影响。

14 《论<郭子>与<世说新语>的文本关系》(论文,《关中学刊》2019年第三期,8000字,许中荣)

本文考证《郭子》与《世说新语》文本关系,主要内容:《郭子》与《世说新语》的文本关系至为密切,据今所见较为可靠的81条《郭子》佚文中有75条在《世说新语》中有对应文本。《郭子》是《世说新语》编纂的重要素材来源。《世说新语》基于鲜明的纂缉体例对《郭子》文本采取直录、增减细节、拆分、兼存二说等处理方式。《世说新语》不仅促成了《郭子》相关文本的经典化,同时也加快了《郭子》亡佚的步伐。

15.《<列异传>辑校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天中学刊》2019年第五期,7000字,李春燕)

本文对《列异传》辑校研究进行综述和展望,主要内容为:《列异传》亡于宋代,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得五十则,为目前权威辑本。百余年间的《列异传》辑校研究,以王国良《列异传研究》、日本学者富永一登《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校释——<列异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为代表,李剑锋、赵章超、谢政伟、朱成华诸学者在辑佚、校勘方面均有贡献。在“钩沉本”“校释本”的基础上,全面吸纳有价值的辑校成果,“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项目将推出一个最新的《列异传》整理本。

16《邯郸淳<笑林>研究与辑校漫议》(论文,《天中学刊》2019年第五期,5000字,张伟丽)

本文综述邯郸淳《笑林》研究和本次辑校情况,主要内容:《笑林》一书大部分亡佚,有近三十则故事流传下来。后世研究者对于《笑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作者邯郸淳的生卒年及生平活动,《笑林》撰写年代及流传版本考订,《笑林》作为文学自觉的产物,受时代风气和时代环境的影响。清谈之风与谐谑文学的关系,政治关系与谐谑文学的关系等。其中佛教文化和佛教文学对于《笑林》的影响,成为众多《笑林》研究成果中独特的一类。

17《二十世纪以来<冤魂志>辑校综述》(论文,《天中学刊》2019年第五期,6000字,郭辉)

本文综述颜之推《冤魂志》研究和本次辑校情况,主要内容:颜之推《冤魂志》是唐前志怪小说中的重要代表作,然在长期流传中早已散佚。二十世纪以来,《冤魂志》文献辑佚工作逐渐实现了从六十条、六十五条、六十六条到七十条“全本”的突破。在《冤魂志》校勘注释工作中,也逐渐实现了从敦煌本到辑佚“全本”的校释考订。然而,进展与遗憾并存。诸家校勘并没有把《冤魂志》所有版本网罗殆尽,校定工作中也有虽已校定但仍有异说以及文本逻辑错误而未能指出说明者。

(二)已经完成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1. 文献资源网盘:(“雅雨古籍网盘”,宁稼雨):

为配合项目工作,经多方努力,利用百度网盘,搭建“雅雨古籍网盘”。目前已经收入古籍和相关研究著作约三万种(涉及到经史子集丛书工具书研究论著等),约4T多空间。相当一部分本项目工作需要古籍文献和研究著作的原始版本在网盘中可以自行解决。

2.“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建设,王亮)

按课题规划,“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文献数据库”目前已经完成整体平台框架设计,并已经将部分阶段性成果数据移入数据库相关结构中,进行试运行。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子课题1-4(全两汉三国小说辑校笺证研究、全两晋小说辑校笺证研究、全南朝小说辑校笺证研究、全北朝小说辑校笺证研究)计划分两个时段进行下一步工作:

第一时段(2019年7月-2020年6月):继续完成其余作品辑校工作。

按课题组所编《汉魏晋南北朝小说全目》,全部作品共163种。目前已经完成文献搜集、文字录入和辑校工作18种,其余135种作品的文字录入已经全部完成,部分作品文献资料搜集和辑校工作已经开始。在后面的工作中,到2020年6月之前(比标书原计划延迟半年),子课题1-4将在已经取得辑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其余135种作品的文献资料搜集和辑校工作。

第二时段(2020年7月-2023年10月):全面进入全部作品笺证工作。

按照课题规划,子课题1-4从2020年7月(比标书原计划延迟半年)全面进入全部作品笺证工作,同时根据辑校笺证成果完成每部作品的叙录工作,于2023年10月完成后与第一时段成果汇合为成果。

2.子课题5(“资料与数据库建设”),按课题计划,继续积累并最终完成以下工作:

(1)编辑《论文集》;

(2)编辑《研究资料汇编》;

(3)搭建并将课题组全功工作成果录入“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数据库”

3.总课题工作:

举行总课题项目结项会(2023年10月),继续宣传推介本课题。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