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学史研究”于2017年11月立项以来,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该项目的主要任务为编选《中国女性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与此同时围绕女性文学史开展研究。
《大系》共12卷,内容为先秦以来女作家的代表作。具体包括:小说(四卷本),诗歌(两卷本),散文(两卷本),电影、戏剧、理论批评、史料(各一卷)。根据《大系》12卷本编选工作的需要,相应设置了12个子课题组。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前期工作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文献资料的搜集、遴选方面取得收获,对重点作品进行了初步遴选。第二,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项目论文17篇(其中包括C刊12篇、C刊扩展版1篇;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权威期刊《文艺研究》2篇)。第三,主办了3次学术研讨会,围绕相关议题进行研讨。第四,课题组成员多次参与学术活动,5人前往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取得很大收获。第五,在首席专家策划、主持下,完成了阶段性成果40余万字的撰稿工作,将在本年度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先秦至今出自女作者之手的文学代表作加以简明扼要的导读。内容按文体划分的框架与《中国女性文学大系》一致。入选作品采用节选、存目和全录的方式,配以导读文字及拓展阅读。该书的资料搜集及篇目遴选过程,为重大项目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有效地扩大项目影响。
在此过程中,遵守重大项目的管理规定,及时报告重要变更事项并获得批准;严格依据财务制度的规定,合理使用经费。
各子课题的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 《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小说卷》(四卷本)之编选及研究
《大系》小说部分由四个分卷组成。负责各分卷的子课题组编选及研究进展顺利,卓有成效。
第一分卷,涉及清末民初的女性小说创作。目前这一时期散体小说的选目工作已基本完成,其研究同步进行,成绩突出:在CSSCI刊物发表相关文章4篇,另有两篇文章将在2019年内发表。尚需展开的是对弹词这种韵文体“类小说”的选目及研究工作,并对已完成的部分加以调整和完善。该子课题已发论文4篇,其中C刊两篇:马勤勤《“闺秀”身份的名与实——论陈翠娜的小说书写与日常实践》(《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马勤勤《历史无声却有痕——评魏爱莲教授<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4期);C刊扩展版1篇:马勤勤《翻译的传说:清末民初西方女小说家的中国之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其他1篇:马勤勤《晚清女报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发生》(《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第二分卷,拟收入1919-1949年的女性小说代表作。此部分的文献的收集整理有序展开,选目工作按照研究计划推进,目前已完成了篇目初选。研究方面,关于作家作品论相对比较充分,尤其是对于一些写作历程较长的女作家,比如冰心、丁玲、张爱玲等,这部分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体量庞大,目前的文献整理重点放在筛选出有价值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关于对这一阶段女性写作的宏观研究比较少,大部分是镶嵌于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当中的零星叙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限。在此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多次就“五四”女性文学的语境,现代女性写作与性别意识等问题展开讨论,论题涉及现代女性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语言意识与文体意识”等课题之间的交叉。这些讨论将逐步形成论文,作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呈现。
第三分卷,涉及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按照研究计划,该子课题组已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陈学昭、白朗、宗璞、茹志鹃、杨沫、刘真、草明、谌容、戴厚英、张洁、张辛欣、张抗抗、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等女作家的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该子课题已发C刊论文3篇:马春花《延安文艺“仙姑”改造叙事研究》(《南开学报》2018年第2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18年第19期转载)、马春花《男性气质与发展主义——性别视阈中的改革文学》(《文艺研究》2018年第4期);董丽敏《革命、性别与日常生活伦理的变革——对茹志鹃1950-60年代小说的一种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0期转载)。
第四分卷,涉及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的女性小说创作。子课题组按照研究计划,初步进行了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了此期小说代表作的初选。课题组成员多次就文本产生的语境,女性写作的文体特点、审美追求、性别意识、性别建构,以及女性文学在当下文学创作中所处的位置、角色、价值及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论题涉及女性写作与“宏大叙事”、“个人化写作”、“底层文学”等文学现象之间的交叉与区别等等。这些讨论将逐步形成论文,作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呈现。子课题组已发表C刊论文两篇:郭冰茹《历史叙述中的传奇笔法》(《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6期)、周文晓《学悟交融与文体漫游——略论刘剑梅的文学批评》(《南方文坛》2019年第2期)。
以上承担小说卷各分卷编选及研究工作的四个子课题组,均参与了《女性文学作品导读》相应时段的小说作品选目及数十篇导读文字的撰写,成稿已交主编。
2. 《中国女性文学大系? 诗歌卷》(两卷本)之编选及研究
《大系》诗歌部分包括古代和现当代两个分卷。负责各分卷的子课题组按照研究计划,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负责古代女性诗歌分卷的子课题组,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先秦至清代的女性诗词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尤其对许穆夫人、刘细君、班婕妤、蔡琰、谢道韫、鲍令晖、武则天、上官婉儿、李季兰、薛涛、杜秋娘、鱼玄机、崔仲容、花蕊夫人、谢氏、李清照、孙道绚、朱淑真、严蕊、陈彦章妻、戴复古妻、韩希孟、张玉娘、王清惠、管道昇、孙淑女、王凤娴、商景兰、徐灿、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柳如是、毕著、龚静照、王采薇、熊琏、席佩兰、江珠、金逸、恽珠、赵棻、汪端、袁绶、吴藻、顾太清、郑兰孙、黄婉璚、李长霞等数十家作品集进行了爬梳整理。
该子课题负责人张静在一级学科权威期刊《文艺研究》发表《词苑幽深欲探微》一文,论及徐培均先生、叶嘉莹先生的李清照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李清照的名作《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解读及文献考证问题。此外,《文史知识》自2019年1月起开设了“迦陵讲堂”栏目,每月连载“叶嘉莹讲女性词”系列,此成果根据叶嘉莹先生于2004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岭南长者学院的13次讲座录音整理而成,从词的起源一直到近代,时间跨度之久、解读作品之丰、理论构建之细,当为叶嘉莹先生对女性词研究的最新成果。
负责现当代女性诗歌分卷的子课题组,对百余年来的女性诗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女诗人秋瑾、陈衡哲、白薇、曾平澜、方令孺、孙荃、石评梅、林徽因、丁玲、安娥、陈学昭、关露、陆晶清、梅痕、沈祖棻、陈敬容、郑敏、叶嘉莹、傅天琳、张烨、伊蕾、舒婷、王小妮、翟永明、夏宇、陆忆敏、海男、唐亚平、张真、潇潇、蓝蓝、周瓒、郑小琼、彭捷、张秀亚、陈秀喜、蓉子、林子、林泠、瓊虹、席慕蓉、颜艾琳、施玮等人的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涵盖了近现代女诗人的旧体诗作,台港与海外女性诗人的代表性诗作,以及大陆各时期包括新世代女性诗人的作品。与此同时,撰写了相关学术论文:《文学史中的女性诗歌:边缘中的性别点缀与经典确立》《性别叙述与女性文学史书写的深度与限度》《余秀华诗歌的底层叙述》《标签化与创作转型中的郑小琼:打工诗歌与打工诗人》等。
以上承担诗歌卷编选及研究工作的两个子课题组,均参与了《女性文学作品导读》相应时段的诗歌作品选目及数十篇导读文字的撰写,成稿已交主编。
3. 《中国女性文学大系? 散文卷》(两卷本)之编选及研究
《大系》散文部分包括两个分卷,分别收入古代、现当代女作家的散文代表作。
负责古代女性散文的子课题组,在资料搜集方面面临较大的挑战。因为此前学界几乎不曾对此予以专门关注,基础十分薄弱。经过努力,目前已围绕若干方面经搜集了一批相关材料。基本情况是:(1)选集类。已搜集的如[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明]赵世杰编《历代女子文选》,[明]张之象编选《彤管新编》,《四库全书补编》第13册,[明]赵世杰编选《古今女史》卷首,[明]叶绍袁辑、冀勤辑校《午梦堂集》,[清]周寿昌《宫闺文选》,单士厘:《清闺秀正始集再续集初编》,张维《汉魏六朝女子文选》,王秀琴编、胡文楷选订《历代名媛文苑简编》,王秀琴编、胡文楷选订《历代名媛书简》,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卷三, [明]徐氏(仁孝文皇后)《内训》,[明]陆氏(温湟母)《温氏母训》,[明]徐媛:《络纬吟》,[清]王端淑《映然子吟红集》,[清]沈彩《春雨楼集》(十四卷),[清]沈彩《春雨楼稿》(四卷),[清]顾若璞:《卧月轩稿》(三卷附录一卷),[清]袁棠《袁氏三姊妹合文稿》,周书田、范景中辑校《柳如是集》,郭长海、郭君兮辑校《秋瑾诗文集》,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李保民《吕碧城诗文笺注》,郭长海、郭君兮辑校《徐自华集》,查正贤主编《江南女性别集》《嘉兴历代才女诗文征略》,傅瑛:《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等。(2)传记类。如[汉]刘向《列女传》, [清]鸳湖烟水散人《女才子书》等。(3)笔记类。如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清]李调元《赋话》,《丛书集成初编》,张强编著《历代辞赋选评注》,周建江辑校《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4)史著类。如郭预衡《中国散文史》(1986年上册,1993年中册,2000年下册),刘振东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吴小林《中国散文美学史》,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周振甫《中国文章学史》,马积高《赋史》,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等。【美】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美】曼素恩(Susan Mann)《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段继红《清及民国长三角地区文化家族中女性文学研究》,张丽杰:《明代女性散文研究》【美】魏爱莲(Ellen Widmer)著,赵颖之译:《晚明以降才女的书写、阅读与旅行》等,以及一批相关研究论文。课题组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发表C刊论文1篇:孙春青《古代女性散文的性别文化内涵初论》(《南开学报》2019年第4期)
负责现代女性散文的子课题组,搜集整理了1949年至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女性散文家及散文作品,为《大系》编选工作进行文献资料方面的准备。相对古代部分而言,鉴于这一部分的资料搜集难度较小,子课题负责人吕若涵对此有长期积累,作品及研究状况比较清晰,因而在资料准备方面比较充分。此外,吕若涵参与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9》(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修订工作,撰写“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新世纪散文”两章;参与录制MOOC《共和国散文》,设有“女性散文的世界”专章,课程将于2019年9月上线教育部“爱课程”平台。课题组成员刘钊、吕若涵、李保森关于“女性散文四十年”“新世纪以来的女性散文”等三篇论文,拟发《美文》期刊“散文观察”栏目。
以上承担散文卷编选及研究工作的两个子课题组,均参与了《女性文学作品导读》相应时段的散文作品选目及数十篇导读文字的撰写,成稿已交主编。
4. 《中国女性文学大系》之戏剧卷、电影卷编选及研究
《大系》编入戏剧、电影,各为一卷。
戏剧卷子课题组,对古典戏曲和现当代话剧中的重点篇目做了初步梳理和探讨。古典戏曲中的女性创作如:吴兰征《绛衡秋》、吴藻《乔影》、何佩珠《梨花梦》、刘清韵《望洋叹》、陈小翠《焚琴记》;现当代女性创作的话剧目如:安娥《追鱼》、徐棻《田姐与庄周》、王安祈《金锁记》、白薇《打出幽灵塔》、杨绛《弄真成假》、沈虹光《搭积木》、何冀平《德龄与慈禧》、徐频莉《芸香》、田沁鑫《生死场》等等。目前各部分初拟入选剧目仍在收集、细读之中,以话剧部分为例,已搜集整理出大陆、台港近90位女作家的500多部重要剧目,务求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剧目;戏曲部分,古典与近代剧目搜集不易,近代、现代剧目也需要界定。子课题组发表论文2篇:苏琼C刊论文《性别表演视角下的舞台剧照解析》(《戏剧艺术》2019年第4期);邓丹《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中华戏曲》2018年第2期)。
电影卷子课题组,按照研究计划对研究资料进行了爬梳,依据中国电影资料馆整理、电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影片大典》(截至1999年共出4本)筛选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女性电影编剧,包括濮舜卿、艾霞、张爱玲、胡契青、颜一烟、林蓝、杨沫、谌容、张暖忻、朱天文、李少红、宁岱等。研究方面,中国早期女性电影创作者,例如编剧濮舜卿、导演谢采贞、录音剪辑范雪朋、制片王汉伦杨耐梅等人,都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反观目前国内的研究,对早期女性电影先锋及其创作的关注明显不足。为此,子课题负责人许航基于掌握大量的资料进行了部分编剧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论文《先锋的意义:早期中国女性电影创作实践》(2018年12月17日第6版),指出在早期电影史的叙述中,女性通常以演员的身份被记载,然而女性在早期电影工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却不那么简单,她们的工作覆盖了导演、编剧、制片等各个领域,相关问题值得探讨。另,撰写论文《女性社会先锋的影像表达——濮舜卿电影创作中的社会性别意识》,从性别视角切入,对中国第一位电影编剧濮舜卿的电影剧作进行了专门研究。
以上承担戏剧卷编选及研究工作的子课题组,参与了《女性文学作品导读》中戏剧作品选目及数十篇导读文字的撰写,成稿已交主编。
5. 《中国女性文学大系》之理论批评卷、史料卷编选及研究
《大系》包括理论批评、史料,各为一卷。
理论批评卷子课题组,现阶段主要进行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即选录古今女性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梳理中国女性参与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活动的基本面貌。其中的古代部分,以往学界往往指北宋始有女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近年的研究已经把这个上限提到了两汉魏晋,而明清两代的相关论著更是相当可观。目前搜集的文献,女性论诗如《闺秀集》的序与评、《名媛诗话》等,论词如《雨花盦词话》《绾春楼词话》等,论弹词如《天雨花自序》《榴花梦自序》等,又如明清时期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强烈反响等。在现代女性批评方面,搜集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女学者的著作、论文,如陆晶清的《唐代女诗人》、陶秋英的《中国妇女与文学》(1933)以及80年代以后出自女性之手的理论批评论著。例如学者李子云、王淑秧、苏者聪、吴宗蕙、陈素琰、盛英、马瑞芳、金燕玉、牛玉秋、孟悦、戴锦华、赵园、钱荫愉、张抗抗、吴黛英、钱虹、王友琴、刘思谦、乔以钢、赵玫、陈惠芬、季红真、林丹娅、刘慧英、翟永明、王绯等人的著作和论文。
史料卷子课题组,主要就与女性文学相关的各类历史文献进行发掘整理。其所收录的文献,为一般读者了解古今女性从事创作和批评的历史背景提供方便,同时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参考文献及目录。目前一方面系统搜集了各种闺秀诗话,特别是《妇人集》《闽川闺秀诗话》《闽川闺秀诗话续编》《名媛诗话》《燃脂馀韵》《闺秀诗话》《青楼诗话》《闺秀词话》《小黛轩论诗》《清代闺阁诗人徵略》《香奁诗话》《闺秀诗评》等,也包括《袁枚闺秀诗话》等后人辑录的著作;另一方面,仔细查阅各类相关工具书,如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傅瑛编著《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张爱芳选编《历代妇女名人年谱》,还有姜纬堂、刘宁元主编《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齐文颖主编《中华妇女文献纵览》,臧健、董乃强主编《近百年中国妇女论著总目提要》,田景昆、郑晓燕编《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通览》,尹宝珊、熊景明编《中国大陆妇女文献目录:1949-1994》等。现已初步掌握古代女性作品的文集编刊情况,整理了大量相关史料。2018年9月,课题组成员傅湘龙在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明末清初女性作品总集编刊研究》两卷,对《历朝闺雅》《名媛诗纬》《妇人集》《燃脂集》等重要古代女性文学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考述。目前正对近现代女性文学史料做全面的搜集整理,留待后面进行考辨和选择。课题组成员高翔宇在C刊上发表论文两篇:《性别、战争与国族的变奏及书写》(《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5期)、《性别、媒介与消费:1928年马振华自杀案的社会透视》(《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 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课题组成员数十人次前往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地查阅、复制相关文献。例如,近代部分,翻查《女学报》《女报/女学报》《女子世界》(1904)《北京女报》《白话》《中国女报》《中国新女界杂志》《天义》《女报》(1909)《留日女学会杂志》《妇女时报》《女子白话报》《神州女报》《万国女子参政会旬报》《女铎报》《香艳杂志》《妇女鉴》《眉语》《女子世界》(1914)《女子杂志》《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家庭杂志》《闺声》《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中外小说林》《小说月报》《小说时报》《娱闲录》《礼拜六》《中华小说界》《小说海》《小说丛报》《小说旬报》《小说新报》《小说丛报》《小说大观》等数十种报刊文献。
现代女作家的作品方面,21世纪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机构,陆续重印了冰心、丁玲、张爱玲、萧红、凌叔华等人的代表作及分体作品集,梅娘、施济美等曾长期被文学史边缘化的作家作品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同时,借助中英文数据库和海内外研究机构的资源共享,许多现代女作家作品的译文和佚文得到了重新发现,目前对现代主要女作家作品集的收集整理已经基本完成。
当代女作家的作品方面,1990年以来,借助发育日益完善的中国图书市场,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迟子建等在80年代成名的作家,林白、陈染、徐坤、徐小斌等在90年代不断推出较重要作品的作家包括年轻一代作家,其作品大都得以结集出版。目前对这些作家作品集的收集整理已经基本完成。此外,由一些文学研究机构、出版社编选的《中国文学年鉴》《中篇小说年鉴》《短篇小说年鉴》等选本,也会收录当年比较影响力的女性文学作品。这部分由于体量大,又相对分散,因而收集整理工作还在进行中。
前人研究资料的收集方面,鉴于作家作品论比较充分,尤其是对于一些写作历程较长的女作家,比如王安忆、铁凝、方方等的研究繁多,目前的文献整理重点,首先放在筛选有价值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上。对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理论探讨和宏观研究比较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限,目前仍在发掘整理中。其间对21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动态给予关注,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也在进行中。
2. 主办学术会议
首席专家乔以钢,先后主办、主持了三次学术研讨会:(1)2018年3月9-10日在南开大学召开“《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及女性文学史研究”重大项目研讨会。(2)2018年9月22-23日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举办“2018年女性文学青年论坛”。(3)2019年7月6-7日在长沙湖南女子师范学院主办“第十四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参加数十人次参加了上述会议。
子课题负责人董丽敏主办会议的情况:2018年7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合作,主办“妇女解放:文化想象与社会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革命与改造的逻辑——以延安时期“新女性”转型为对象的考察》,并担任大会总结。2018年10月在上海主办 “现代文学与当代中国” 研讨会。2019年6月主办“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读书会等。
3. 参加学术研讨,报告课题成果
多位子课题负责人在相关学术研讨会上报告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例如,小说卷之一分卷的子课题负责人马勤勤,在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8月举办的第四届清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会议上报告“晚清女报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发生”;在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女性文学青年论坛上报告“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兴起”;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2018年10月28日举办的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报告“翻译的传说——清末民初西方女小说家的中国之旅”;在中山大学2018年11月17日举办的“走出文学史:近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能与进路”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在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沙龙做题为“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兴起”的报告;在云南大学于2019年3月23日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暨中国近代文学学术论坛上报告“重审‘女性文学’的构造——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谈起”等。
小说卷之三分卷的子课题负责人董丽敏,2018年5月参加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2018年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暨‘红色叙事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研讨会”,发表论文“革命、性别与日常生活伦理的变革——对茹志鹃1950-60年代小说的一种考察”;2018年6月参加赵树理研究会、《现代中文学刊》主办的“赵树理和他的同时代人”研讨会,担任第二场评议,在第三场发言“妇女、劳动与乡村社会的变革——重读《传家宝》”;2018年8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文艺理论研究》杂志主办的“‘五四文学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第二场发言,发表论文“现代中国‘妇女’的构造及其限度——重识‘五四’思想与文学”;2018年9月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办的“2018年度女性文学青年论坛”,发表论文“现代中国‘妇女’的构造及其限度——重识‘五四’思想与文学”;2018年11月参加上海大学主办的“20世纪文学与‘新文明’构造”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现代中国‘妇女’的构造及其限度——重识‘五四’思想与文学”;2018年12月参加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开放时代》主办的“人文思想再出发”研讨会,发表论文“性别研究‘再出发’:问题与可能”;2019年4月参加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性别:文化、政治和美学”高端论坛,发表论文“世与道:转型时期社会伦理变迁”,并担任第一场发言评议;2019年6月,参加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举办的“当代文学七十年”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世与道:转型时期社会伦理变迁”等。
诗歌卷之二分卷的子课题组负责人李润霞, 2018年9月20-22日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提交论文《中国新诗的史料编纂与问题》并发言;2018年11月8日参加北京大学与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女性诗歌节新闻发布会,做了“从边缘走出:文学史中的女性诗歌”的发言,并当选为首届女性诗歌奖评委;2018年12月18-20日,被选为北京大学与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首届女性诗歌奖评委,参加在广东四会举办的“首届女性诗歌奖颁奖典礼”与“女性诗歌学术研讨会”,并做了《1980年代的女性诗歌》主题发言,主持了19日晚的“女性诗人沙龙”活动;2019年3月29-31日,参加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化问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文学史书写中的作家叙事与经典建构”,并做了大会发言;2019年6月21-23日,参加长沙理工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众语杂生与未竟的转型:新诗研究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做了《史料发现、再造经典与文学史的辨伪与纠错》的发言,担任第一组的学术评议等。
散文卷之一分卷的子课题负责人吕若涵参加多个学术会议,例如:2018年10月在福州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2018年10月在合肥举办的“百年中国文学道路与经典作家作品”研讨会;2018年11月在福州召开的“两岸合办《国文天地》《中国文字》及学术研讨会”;2018年12月在福州举办的高校散文研究中心联席会议等,并做发言。
散文卷之二分卷的子课题负责人刘钊及课题组成员杜若松,2018年7月参加由长春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和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及《华夏文化论坛》编辑部联合举办“中国近现代报刊文献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9年7月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会议,分别发表论文《性别政治与近代期刊话语呈现》。课题组成员孙春青2018年9月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2018年度女性文学青年论坛”,发表论文“古代女性散文创作散论”;2019年7月第十四届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从“团扇”到“赌书泼茶”——古代两性关系书写经典重读》。 余不一一列举。
4.国际合作交流
小说卷之一分卷的子课题负责人马勤勤曾翻译出版美国魏爱莲(Ellen Widmer)教授的《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与魏爱莲教授保持十分密切的交往。目前正继续与魏爱莲教授合作,近期将翻译出版魏教授的论文选集。另外,2019年马勤勤赴日本东京大学做为期近三个月的访问研究,与日本汉学家展开深入交流,促进了本课题的相关研究。
小说卷之三分卷的子课题负责人董丽敏2018年4月参加美国布朗大学主办的“Gender, Labor and Culture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History”(中国历史中的性别、劳动与文化再现)国际会议,发表论文“Getting Organ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oman” and the “New Society”—A Study on the Women’s Textile Manufacture Movement in the Yan’an Period”。 2018年4月参加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主办的"From Hegel to Mao and Beyond - The Long March of Sinicizing Marxism"(从黑格尔到毛泽东及其超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征)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发表论文“The logic of R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Women" in Yan'an Period”。
戏剧卷的子课题负责人苏琼教授于2017年12月30日-2018年12月30日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简称OSU)戏剧系访学。研修计划从多元化的西方左翼戏剧出发,致力于把左翼戏剧中的女性主义戏剧、少数民族戏剧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尤其注重从阶级与种族、性别与表演视角展开的女性戏剧研究。
电影卷的子课题负责人许航2018年10月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主办的“中国创意与知识生产”学术工作坊,进行研讨、交流。
史料卷的子课题负责人宋声泉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到日本东京大学做为时一年的访问研究,与日本汉学界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就女性文学史料问题展开过持续而广泛的交流,同时对日本相关女性史资料的编纂情况有所了解。特别是与九州大学的中里见敬教授,与日本中国女性史研究会的江上幸子教授等就与冰心、丁玲等女作家的相关史料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报送《工作简报》
2018年3月10日重大项目开题会召开后,按项目管理规定,上报了《工作简报》,题为:“《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学史研究” 举行开题暨研讨会,汇报了开题会的基本情况及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 媒体宣传
(1) 2018年3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载了记者张清俐的撰写的专题报道《全貌呈现女性文学的成就》,其中“构建中国女性文学谱系”一节,对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学史研究”进行了集中报道。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发,网址见:http://www.cssn.cn/zx/201803/t20180307_3868556_1.shtml。
(2) 2018年3月10日,重大项目开题会召开之后,及时撰写了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及女性文学史研究”开题》的消息,在南开新闻网刊出,新浪新闻等多家媒体转发。
(3) 2018年3月27日,首席专家乔以钢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视频频道-社科播报第479期“今日关注”栏目记者的采访,在该节目中介绍了重大项目拟尽可能全面搜集材料,在此基础上选取各时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文本,展现古往今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通过广泛深入的考察,在历史的脉络中勾勒女性文学的谱系的宗旨和意义。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一,历史文献的搜集、爬梳是做好《大系》编选工作的基础,但以往有关古代女性文学活动的文献整理相当薄弱,部分现代女性文学活动资料也有待搜求、考证,故课题进行过程中在这方面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大系》所包含的各文体的女性创作均涉及古代,但有关古代女性文化活动的历史记录向来散见于正史类(如“后妃传”“列女传”“公主传”等)、典制类(如《通志》《唐律疏议》等)、家训家教类(如《女论语》《女孝经》等)、大型类书(如《古今图书集成》《艺文类聚》等)的记述中,此外还可以拓展到一部分墓志类、文书类、文物类的文字。尽管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在资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无论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女性文学资料的发掘整理仍有极大空间。特别是“史料卷”子课题较为特殊,因为该卷不止于搜集出自女性之手的文字,而是需要立足于中国社会史、思想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多维视野,从先秦至今数量庞大的与女性文学活动相关的资料中,梳理出具有明显历史价值、有助于考察和探讨女性文学活动的文献,编选一部内容丰富、多面立体、眉目清晰的史料集。这类工作前人还未曾做过,缺乏可资借鉴的范本,难度较大。
改进措施:合理把握史料的范围,精选代表性史料,既能够为研究者将女性文学的发展纳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总体视野中提供参照,又避免摊子涉及面过宽,摊子铺得过大。
第二,在以往的文学史框架中,由“中国新文学史”演变而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通常仅涉及白话诗文的创作。本课题拟整体观照研究对象,将进入现代时段后的旧体诗词创作纳入其中。这项工作明显突破了二级学科的框架,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挑战。
改进措施:为保证选编质量,课题组特别聘请词学大家、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旧体诗词的遴选方面给予指导。
第三,在对女性文学史展开性别分析的同时,需要把握好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成其为文学创作的审美的内在尺度,避免以偏狭的性别意识取代一切。也就是说,当研究者在分析考察女性文学创作所承载的社会的、文化的、性别的内涵时,须切实保证对其文学性的探讨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前期开展的工作中,这方面的问题有时给课题组的工作带来困扰。
改进措施:在课题组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专题讨论,力求取得共识,明确遴选作品的尺度,以便共同把握好尺度和标准。
第四,各子课题面临的其他具体问题。例如,古代到近代部分的女性小说,面临如何认真地甄别辨伪的挑战。以近代部分为例,据前期统计,清末民初署名为“某某女士”或者有迹象显示作者为女的或约200人,小说总量或达400篇/部。其中充斥着大量署名为“某某女士”、实为男子代笔的小说作品。
改进措施:判定小说作者的性别,关系到这项研究的根本,须严肃对待。为此,该卷子课题负责人经过地毯式的报刊资料搜集和判定,认真统计了近代小说女作者约60位,小说作品约150篇。其中半数能够通过史料考辨,认定历史上确有其人,另有半数作者的生平与经历基本不可考。不过,据现存史料,也有可以辨别她们性别身份的根据,概有四种:一是报刊所载照片;二是自述或亲朋好友的文字记载;三是熟悉文坛掌故的人的记述或回忆;四是同一署名的作者发表的其它文类之中有关于自身生平或女性身份的叙述。然而,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考辨。
综上,自本重大项目立项和开题以来,项目组全体成员团结协作,认真工作,为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阶段在认真总结、分析前期工作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及工作研讨,继续按计划推进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项目组成员共发表论文17篇(其中CSSCI收录期刊12篇,CSSCI扩展版1篇)。代表性成果为论文5篇,均发表于C刊。具体情况如下:
1. 马春花《延安文艺“仙姑”改造叙事研究》(《南开学报》2018年第2期发表,《新华文摘》网络版2018年第19期全文转载)
论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仙姑”改造叙事是延安文艺中的重要内容,并直接关联于延安时代的社会改造运动。论文以《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等经典文本为中心,来分析其中的仙姑形象及其改造叙事,可重估性别建构、民间信仰与革命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从延安道路的经典叙事中,发现一个女性主体的别样革命/性景观。论文指出,首先,延安文艺中的仙姑形象既意味着女性身份的污/巫名化,又显示出女性自我赋权的无限可能;其次,社会改造运动的理性规训一方面令仙姑祛魅,另一方面又让这个被压抑的她者得以显影;最后,女性极其复杂多样的权力实践,依然是现代乡土政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文艺中的仙姑叙事歧义层叠,既是中国女性被现代革命改造的故事,也是中国女性对话革命并改造现代的故事。论文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
2. 马春花《男性气质与发展主义——性别视阈中的改革文学》(《文艺研究》2018年第4期)
该文刊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权威期刊上。文章的学术价值在于从性别文化的角度对新时期改革文学进行了重新解读。
文章认为,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潮流,改革文学塑造的一系列男性改革者形象,密切呼应现实世界中的改革实践,并建构起社会个体与改革时代之间的想象性关系。改革文学所描绘的新时期中国的男性气质,既表征了一种被延迟的现代性渴望,确立了改革意识形态的历史合法性,亦重塑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主体位置,从而形成一个内外同构的中国现代性想象。作为新时期中国男性气质的典范,改革文学中的“男子汉”形象表征了性别建构、发展主义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改革意识形态的性别表意机制。从性别视角对改革文学进行分析,最终将形成反思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女性主义视野。
3. 董丽敏《革命、性别与日常生活伦理的变革——对茹志鹃1950-60年代小说的一种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6期发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该文刊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权威期刊上。文章以茹志鹃1950—196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从“革命与妇女”的分析框架入手,着重讨论了茹志鹃作品所呈现的革命前后日常生活伦理的演变过程,体现出学术创新性。
论文揭示了茹志鹃创作的两大书写重点及特征:一是以“阶级认同”为核心的革命伦理在战争年代逐步瓦解了传统人伦体系,成为动员组织底层社会参加革命的重要力量;二是以“集体”建构为导向的社会主义伦理,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同时试图推动公共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茹志鹃的作品以兼具革命与性别内涵的双重自觉,提供了激进时代社会内面变革的多样图景,其意义需要被重新认识。论文发表后,被《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4. 高翔宇《性别、战争与国族的变奏及书写——以关露为中心的考察》(《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5期)
该文选题独特,研究创新。由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C刊发表。关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左翼女作家,于1939至1945年间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潜伏至汪伪特工总部“76号魔窟”,担任《女声》杂志编辑。在此前后,关露书写的性别问题、战争叙事以及“疾病”隐喻,不仅揭示了关露独特的生命记忆与体验,而且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性别、战争与国族之间内在纠葛的历史图景。
本文主要观点是:作为成长于“五四”时期妇女解放主潮下的女作家关露,诠释了“娜拉”从“离家”到“离校”这一轨迹,其融入“左翼”阵营,蕴含了近代中国女性在新旧交替时代里探索并确立性别解放与国族解放合一的主体性诉求。关露利用《女声》杂志“不涉政治”的相对中立的平台,在沦陷区继续坚持为女性解放“发声”,并且将个人的名誉与荣辱置身事外,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一名中共党员自觉的规训,由此亦可窥见现代中国女性解放与国族解放的同构及错位关系。
文章的学术价值在于,以女作家关露为中心,对中共女特工在沦陷区多维的生命体验、现代中国女性解放与国族解放的同构及错位关系,进行了深度探讨。
5. 郭冰茹《历史叙述与传奇笔法——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6期)
该文发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期刊上。论文以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考察对象,对其叙事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新颖,论述细致。论文深入开掘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本内涵,接通了史传与传奇两种叙事传统的精神脉络,探索了当代文学整合古典小说叙事资源的另一种可能,体现出学术价值。
文章指出,女作家迟子建借助神话故事和萨满教的神歌神谕,将道法自然、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文化想象与鄂温克族一个部落近百年的兴衰史结合起来,融虚构想象于写实求真,在历史叙述中加入了传奇笔法,使平直朴素的历史叙述呈现出瑰丽奇崛的传奇化特点,并进一步将这些传奇化元素内化为文本本身,构成了文本的叙述结构和内在动力,成就了文本的审美特质,开拓了历史叙述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维度,为当代文学处理写实与虚构、叙述与抒情提供了一种可兹参照的写作方式。
本项目组除发表系列论文17篇外,还完成了阶段性成果(40万字)的编选和撰稿工作。该书正式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计划,目前在编辑出版进程中,预计年内出版。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下一步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推进研究进程,保证研究质量。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1.根据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首席专家召集课题组举行项目工作研讨会,就编选及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切磋,以利研究工作按计划推进。继2018年3月召开项目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之后,计划于2019年11月下旬召开第二次工作研讨会。会议议题为:(1)女性文学经典的内涵及价值;(2)女性文学代表作的评价标准;(3)《中国女性文学大系》编选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2.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进一步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遴选。在此基础上,细化课题总体设计,并完成如下工作:(1)提出《大系》各分卷的拟入选篇目,复印全部相关资料;(2)撰写和发表女性文学史研究论文;(3)提交各卷“导言”的写作思路及提纲。(4)项目组在适当的时间召开第三次工作推进会,推敲编选体例。
3.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1)研讨、推敲篇目入选方案,编制各卷目录,确定体例细则;(2)撰写和发表女性文学史研究论文;(3)在编选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各卷“导言”的写作。(4)完成《大系》前言的写作。
4.2022年7月至12月,(1)汇总各卷编选成果,目录定稿,对各卷导论做进一步加工、完善。(2)撰写和发表女性文学史研究论文;(3)整理女性文学史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完成书稿。(4)总结项目工作的情况,做好结项的准备工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