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词学通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0:0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自2017年11月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即带领课题组全体成员全力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到目前为止,本课题的总体执行情况如下:

其一、本项目在2018年4月上旬,及时召开了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国星编审、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张海鸥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与会专家对于项目能深入研究中国词学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创新中国词学通史的研究理路与撰述方式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在新时期撰写大型“中国词学通史”的重要意义,认为在词学文献空前丰富宏博的今天,充分利用新整理文献,同时吸取前人时贤已有的词学史撰著成果,将“中华文明”“中华美学”与中国传统诗词理论研究相汇通,以更高的、更新的视域方法创建新的研究模型,对推进和深化当代词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与会专家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希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严格限定研究范围,界分“词史”与“词学”,集中力量于本项目的核心“词学”上,注意不要扩张到“词”的部分,同时作为词学通史,建议注意史的贯通,注意问题的历史延展,各子课题间注意沟通,保持词学通史与通论的连贯。专家还对原计划的研究目标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集中精力完成通史主体的研究,其他相关的成果目标可适当压缩。并指出,子课题七的中国词学史数据库建设耗资巨大,而词学通史的研究将是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发展的特色方向,建议将数据库建设成网络平台,不断充实扩展,为研究提供持续不绝的支持。

其二、根据开题专家意见,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指导课题组相关成员重新进行了各子课题论证的调整,统一撰著的中心和重心,集中以词学理论、词学思想的撰述为主,不作单纯的词人创作和词史的勾勒、梳理,争取多以系列专栏组稿的形式来汇通各子课题之间的学术观念,加强各子课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融通,形成一套完整贯通、有着学理上的一致性的《中国词学通史》。

其三、根据开题专家的意见和本课题的实际实行情况,本课题组对子课题负责人及分工进行了及时调整。首先,将子项目七的工作做了压缩。由于本课题重点在于六卷本《中国词学通史》专著的完成,子课题七“中国词学史研究基本数据库”申报时是作为课题组共享、半公开的资源库而设置的。但考虑到各种词学资料的使用版权购买等相关费用,如果按原计划建设成资源库,不仅耗资巨大,也会与现有的各种晚清民国文献资源库有重合、重复的地方,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根据开题专家的建议,将数据库的建设做了压缩,改为建设挂靠在中山大学中文系网站的一个资源平台。在研究目标上,也压缩了原有的附属论著如《历代词学要籍解题》等的撰写计划,将主要力量集中在六卷本的研究工作上。其次,做了人员调整。根据本课题组的具体情况,对子课题四和子课题五的负责人做了调整,原子课题四的负责人陈水云教授作为该子课题的顾问指导,子课题主要负责人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卫星来承担。原子课题五的负责人曾大兴教授作为该子课题的顾问指导,由原子课题七的负责人刘兴晖同时分担子项目五的相关工作。

其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截止到今年8月为止,本课题组成员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内权威、核心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共33篇(尚另有拟刊于《光明日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国诗学研究》等5篇论文)。其中发表在CSSCI(含集刊)上共20篇(《文学评论》1篇,《文艺研究》2篇,《文学遗产》3篇)。有四种编著、论著即将出版: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所著《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子项目六的负责人夏令伟编校的《佛山词征》《〈粤两生集〉校补》,子项目参与成员袁志成教授所著《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文学的历史转换》等,均已经分别与中华书局、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达成了合作和出版意向。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唐五代北宋词学史”情况:

该子课题已拟定了基本写作框架,目前已完成了近16万字的书稿。对唐五代北宋时期重要的词学理论范畴、词选、词论著作,如“诗馀”“以诗为词”“哀感顽艳”、《花间集》《词论》等,做了相关研究,侧重于对词体内质和词体批评审美内涵的分析,以纵深的历史视角,贯联词人、词选和词论,不仅关注个案的代表意义,也对其在后世的影响及接受样态做了梳理,沉潜勾勒这一时期词学观念的源流与本末,体现出将古典词学与现代词学进行衔接的新型模式。作为阶段性成果,已发表的论文有:《论词体与其他文体之关系》,《文学遗产》2019年第2期;《况周颐批点陈蒙庵填词月课综论》,《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论词之修择观》,《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等十余篇论文。

子课题二“南宋金元词学史”情况:

该子课题初拟定上下编的撰写结构和框架,已完成约11万字的书稿写作。主要关注自南宋以来逐步走向成熟的词学批评体系,如雅词观、“中正”“情性”的道统词观等,试图从心灵和道德历史的角度来观照文学史,得到超越文学层面之价值与意义。金、元词学进入全面的总结和反思期。金朝词学批评观念异于南方,自成北派一宗。重点关注了集大成的元好问的词学思想。元代的词学思想丰富和多元,富于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比如元代词学中的复雅说,基于词曲关系的词学思想新变,都成为这一时期的鲜明特色。作为阶段性成果,已发表的论文有:赵维江、刘慧宽《论混一背景下的元词复雅思潮》,《中山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袁志成《比附:一种跨文体的文学批评》,《文学评论》2018年第6期等。

子课题三“明代词学史”情况:

该子课题已完成了对明代词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约15万字的书稿。主要关注明代的词话著作、散见词话及词籍序跋等三种主要的词学文献,比如陈霆《渚山堂词话》、杨慎《词品》、王世贞《艺苑卮言》、俞彦《爰园词话》等,评析了明代词籍序跋的主要观念和类型,对明代词集评点的话语方式、审美追求、思维取向与批评模式做了细致深入地研究。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现已发表的文章有:张仲谋《论〈艺苑卮言〉的词学史意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张仲谋《吴鼎芳与晚明艳词派》,《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1期;张仲谋《〈苏武慢〉与词史中的理学体》,《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等,尚有张仲谋《谈明代词学的话语特色》一文待刊。

子课题四“清代前中期词学史”情况:

该子课题目前已对清代前中期重要词派词家做了初步梳理与分类,拟定了研究框架。课题组成员前往北京、武汉、上海、杭州、桂林、南宁等地收集资料与交流学术,已完成近11万字的书稿。重点研究了云间词派领袖陈子龙、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常州词派领袖张惠言与周济的词学观,并对诸家词的用调情况、词作风格及演变进行了详细统计与系统考察。下一步将通过对比分析词学与词作研究结果,更深入地探讨诸家词学的特色、目的与影响。以上述领袖名家词研究为基础,初步展开对各派词家与流行理念的研究。已完成对云间派后期各分支、词坛三李说的研究。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现已发表的文章有:王卫星《词坛三李说考论》,《文艺研究》2018年第2期;王卫星《大珠小珠落玉盘——温庭筠词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3期。待刊的文章包括:王卫星《三类词调与唐宋词体之演进》,待刊于《中山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王卫星《温庭筠词中形神俱活的静物拟生法》,待刊于《光明日报》2019年。

子课题五“晚清民国词学史”情况:

该子课题完成了晚清民国词学史研究的主体框架,目前已完成了近15万字的书稿写作。由于近十年来晚清民国时期词学文献的整理成果丰硕,在整理和阅读上做了一定的主次轻重取舍,确立以龙榆生词学八科为基础的专题,即图谱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批评之学等,补充女性词学、现代词学谱系等。通过个案、专题、分支学科、词学这四个层面的建构来呈现古典词学向现代词学的转型过程,试图描绘晚清民国“唐宋词学”研究的盛况。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已发表的文章有:刘兴晖《“自辑录”与晚清民国词学目录之学的“别是一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刘兴晖《从“名著”到“二流的词选本”——〈白香词谱〉在晚清民国的通俗化传播之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习婷《浑:常州词派审美宗尚的确立与晚清词学走向》,《东南学术》2019年7月;童雯霞《论龙榆生〈梦窗词选笺〉的编选宗旨与笺注特色》,《词学》2018年12月。

子课题六“中国词学史大事编年”情况:

该子课题在摸查词学文献与参酌同行成果的基础上,就中国词学大事的选录范围进行了清理与设定,基本确立了各时段拟写的条目与内容。同时,对一些复杂的词集(如《粤两生集》)、《明词汇刊》等)、词社(如午社、白雪词社、兰社等)做了考论。课题组成员曾前往上海、长沙等地收集资料与交流学术,完成了中国词学史大事编年民国部分约8万字的初稿,撰写并发表了若干论文,正在出版的两部文献整理著作(《<粤两生集>校补》《佛山词征》)也分别纳入了广州市宣传文化出版项目、佛山历史文化丛书项目,被资助出版。下一步将继续采取考论结合、分段进行的策略,力图对词学大事做出准确编年与事实概括,做到既全面又深入。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现已发表的文章包括:夏令伟、李艳清《论<粤两生集>的成书及相关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夏令伟《江湖之思与十年之叹——论“粤两生”的诗词创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论三水黄荣康词的四次编集及阶段特征》,《中国诗学研究》2019年第17辑(待刊);彭建楠:《民国时期明清词集丛编的编纂特色及学术价值》,《东吴学术》2018年第5期;彭建楠《20世纪前期传人型词选的编纂及其词学史意义》,《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子课题七“中国词学史研究基本数据库”情况:

该子课题利用国内已开放的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收集了近三百种词学文献资料,初步建构了本地数据平台的基本框架。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本课题主要以词学史的理论研究为主,不以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为重点,但根据子课题的具体情况,仍然必须做大量前期的文献工作。首先是旧籍的新读、再读、精读。对常见的词学研究文献如《词籍序跋萃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词话丛编》《清词序跋汇编》《词学论著总目》《历代词人考略》《词学研究书目》等基础文献做深入掘发、延伸。试图在前贤的基础上,对文本内涵有更为深入、恰切、真实的解读。其次是对近二十年来新整理文献的阅读、梳理和研究(包括词学家全集、选集)。如对《王国维全集》《龙榆生全集》《刘永济集》《夏承焘全集》《詹安泰全集》《历代词话》《词话丛编二编》《词话丛编续编》《词话丛编补编》《历代词人词话》《民国词学史著集成》《民国诗学论著丛刊》《民国词话全编》《民国词集丛刊》《全民国词(第一辑)》《晚清民国诗词结社文献续编》《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等已出、即出文献的关注、分析等。还有通过各子项目成员的独立收集而来的文献资料,也将作为第一手的文献研究基础。如子课题三的负责人张仲谋教授经过十年的旁搜博采,目前已掌握的明代词籍序跋已有240多篇,其中包括毛晋为汲古阁所刊词集写的跋语70篇,另外还有从《全明词》《全明词补编》中辑出词作小序或短跋80余篇,并已完成了明代词籍序跋要点论析、明代评点词集叙录的撰写工作。子项目五“晚清民国词学史”已收集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的词选序跋,如《词学初桄》《蜀雅》《词准》《词范》《词轨》等近四十种。子项目六的负责人夏令伟已经完成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大事编年部分的整理和编写。同时,还编著完成了两种文献整理著作:夏令伟校补《<粤两生集>校补》,广州出版社,2019年;夏令伟编《佛山词征》,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子项目七的“中国词学史研究基本数据库建设”作为本课题文献资料来源共享的半开放式网络平台,利用国内外公开的网络资源初步收集了数百种词学文献,正在进行知识产权等版权问题的咨询和交接以及技术应用上的沟通。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2017年11月14日至17日,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出席了中山大学召开的“第十三届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晚清民国词学的明流与暗流》。

2017年11月,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参加了在珠海举办的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第一届“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工作坊”。

2017年11月18日,子项目四的负责人王卫星参加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2017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温庭筠〈菩萨蛮〉〈更漏子〉词新探》。

2018年1月26日,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华诗词创作学科”建设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成果发布会。与上海词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中华诗词创作建设及民国词学文献整理等方面的学术交流。

2018年4月11日,“中国词学通史”开题报告会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来自中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澳门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州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为课题的开展建言建策。

2018年6月15-17日,子项目负责人王卫星参加浙江大学召开的2018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唐宋词调中的参差对法》。

2018年8月22-25日,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子项目负责人张仲谋教授、赵维江教授、王卫星、刘兴晖及项目组成员袁志成、习婷等,参加了在无锡江南大学召开的2018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提交了会议论文,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并做了“让词学回到江南”的学术总结报告。

2018年11月19日,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子项目负责人王卫星参加了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高端论坛,本次论坛以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水云教授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为契机,围绕传统词学基本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传统词学理论及现代转型研究、新旧词学学术史研究、新旧词学传播接受史研究等议题展开。子项目负责人王卫星在会上提交了论文《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2019年2-6月,子项目二的负责人赵维江教授赴台湾中央大学讲授《中国词学史》研究生课程,与台湾中央大学就中国词学史的资料收集、理论体系等进行了相关交流。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获得资助后,中山大学中文系进行了宣传和报道。课题组在中山大学支持下,于2018年4月举行了开题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对课题的实施计划进行讨论和论证。会后,及时在中山大学中文系网站做了相关报道和宣传。2018年1月,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参加在上海大学举办的“中华诗词创作学科”建设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成果发布会,再一次与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商议了项目的推进问题。2017年、2018年,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先后在珠海、佛山、中山等地区的院校机构进行专题讲座,积极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还在“百家讲坛”主讲《人间词话》等,从普及的层面积极宣传推广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扩大本项目的社会影响。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项目获得立项以后,通过开题会议及不定期的小组交流,推进课题进度,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相关成果,进展也较为平稳顺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一、事务性工作繁杂,文献录入和整理工作量大,人手明显不足。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身兼数职,日常行政事务繁杂,大量时间消耗在事务性工作中。即使在如此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仍然在一年半时间内发表了十篇核心论文。该项目的基础文献寻访、整理和录入的工作量较大,对文献的深入解读,也需要学者有沉潜涵咏的工夫,如果有着太多事务性工作,就很难静心在五年的周期内把想要完成的研究目标都完全实现。下一阶段,首席专家将继续寻觅合适的人才,吸收加入到本项目的研究团队中。

其二、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显得不足。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词学通史》六卷本撰著,如何贯联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统一体例,达到广度和深度的结合,有着一定的难度。研究专著是颇有学术个性和风格的写作,如果要求整体划一的模式,也很难体现出研究者的学术专长。对于六卷本的通史而言,各卷的体例是否需要统一,还是各自保存特色?怎样处理各卷断代史与词学通史之间的矛盾,还需要不断磨合和讨论。比如南宋金元部分,是分为南宋和金元两部分,还是直接联结为南宋金元部分?比如晚清民国部分,是把晚清和民初作为一个联接的整体,还是把民国三十八年间作为一个相对的整体?有些民国词学家的词论、词选等,是在建国以后才发表出版的,这种情况又如何归属?如果完全不做区分,只是以论来通史,可能也会存在有意无视断代史之间差别的现象。如果截然区分,更会存在过于机械化的弊端。自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彭玉平教授为了强化各子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沟通,集合团队研究的力量,扩大学术影响,2018年11月,在《中山大学学报》刊发了一组三篇的“中国词学史研究”专题稿件。计划在2019年,继续在《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刊发组稿。由于首席专家工作繁忙,各子课题的负责人也都分别在暨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会面的小组讨论机会较少,即使是组织小型会议,也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需要处理,因为人手配备的不足,使得团队的学术交流、外联、协调等工作显得不足。下一阶段,拟聘请一位项目助理,专门负责团队的内部协调、校内网站维护以及外联、宣传等工作,以减轻首席专家的负担,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科研工作。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和开展项目的需要,课题组在研究计划、工作分工方面做了一些调整:

研究计划方面:原来附列成果计划中的编著如《历代词学要籍解题》等,因与后出项目有重合之处,现拟取消《历代词学要籍解题》的撰写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六卷本(含《中国词学史大事编年》)的撰著中来。

工作分工方面:原子项目四的负责人陈水云教授改为担任该项目的课题顾问,子项目主要负责人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王卫星承担。原子项目七在经过调整后,原负责人刘兴晖同时分担子项目五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首席专家代表性成果简介:

论文《论词体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以况周颐为中心》,《文学遗产》,权威核心,CSSCI,2019年第2期。作者:彭玉平。下载214次。

词体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词体与古文、诗赋、小说等错综复杂的文体关系。况周颐在评骘词史、建构词学时,十分注重比较评析词体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从词具理脉的角度,提出“词亦文之一体”之说;对词曲异同以及金元剧曲排演词事做了细致的勾勒分析;从词的叙事特性出发,揭示了因本事而成新词、用词体演绎小说的基本事实,更以《天方夜谭》中《龙穴合窆记》一篇为例,通过对异邦文体言情方式的分析,提出了“小说可通于词”的重要论断。作为晚清民国最为致力于词学的词学家,况周颐在词体与骈文、填词与杂剧、词体与小说等方面多有新论,体现了民国词学的若干新变特征。

论文《况周颐批点陈蒙庵填词月课综论》,《文艺理论研究》,CSSCI,2019年第2期,作者:彭玉平。

学词是词学要义之一,修订与批点因此成为学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者自窜自订与师友彼此研讨则是主要的两种方式。清末民初,年轻人私淑名家习词成为一种风尚,这也因此催生了改词实践和改词理论的成熟,况周颐堪称是其中的代表。今存况周颐批点陈蒙庵癸亥甲子年填词月课,正贯穿了其改词理论和方法,在正律、改字、改句、改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换意和提升词境、格调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示范。况周颐并在修择之余以批点、命题等方式引导陈蒙庵词学思想的发展。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20年代,况周颐对陈蒙庵填词月课的批点不仅是以个人方式努力延续旧文体的生命,也是当时旧文化阵营共同心愿的反映。

论文《梅兰芳与况周颐听歌之词——民国沪上的艺文风雅》,《复旦学报》,CSSCI,2019年第1期。作者:彭玉平。下载123次。

况周颐早年寓居京城,与梅兰芳父亲过往甚密。1913年后,梅兰芳数度来沪演出,尤其是1920年,以梅兰芳为中心的香南雅集,不仅绘图以记其事,各家题图之作亦一时称盛。况周颐则从1916年开始作听歌之词,后合并此后数年之作而成《秀道人修梅清课》,其中《戚氏》《满路花》之外,以《清平乐》和《西江月》《浣溪沙》三组组词最具规模。况周颐的听歌之作不仅写梅兰芳的音容之美、演剧之高,也从中寄寓自己深隐的遗民情怀。以况周颐听歌之作为考察对象,不仅可以勘察其后期词在题材风格上面的新变,也从一个侧面可勘察民国沪上词人的艺文风雅及其遗老群体的共同心志,其价值值得充分肯定。

论文《论词之修择观》,《中南大学学报》,CSSCI,2019年第1期。作者:彭玉平。下载67次。

检诸词史,词之修择实践几乎与词史发展同步。修择是为了减少初稿存在的问题,提升词作的质量。宋人即多有以律改词、以意改词之例,形式上也有自改与他改之别。宋末张炎从理论上强调了修择在填词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清末改词几成风尚,况周颐等人则在修择观念和方法上丰富和完善了词之修择观,在正律、改字、改句、改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换意和提升词境、格调等问题作了颇为全面的阐述。作为词体创作论的一部分,词之修择观与文学经典的形成息息相关,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

论文《王国维与况周颐:相通的审美范式》,《文艺研究》,CSSCI,2019年第8期。作者:彭玉平。

论及20世纪词学,王国维与况周颐应该是最重要的两位。况周颐词学源流委具,根脉丰茂而蔚成高峰,在生前即响者云集。王国维词学锐眼独具,在身前立于边缘而黯然独处,而身后异峰突起,光掩诸家,一时无两,呈现出强力逆袭的气象。故论两人词学之影响,况周颐以“重拙大”说宗尚南宋长调而驰骋在前,王国维以境界说偏嗜五代北宋小令而接响于后。20世纪前半叶的词学,况周颐与王国维乃当然之两大宗。但质实而言,况周颐词学乃专门之学,而王国维词学则为通人之学。这种词学性质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词学著作在经典化过程中,经历了明显不同的路径。

论文《晚清民国词学的明流与暗流——论重拙大说的源流与结构谱系》,《文学遗产》,CSSCI,2017年第6期。作者:彭玉平。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下载501次。

晚清民国盛行之“重拙大”说酝酿于周济等人,端木埰初显成说端倪,王鹏运集为一说,而况周颐始畅其旨。况周颐从接闻此说到确立其在自身词学中的核心地位,经历了三十余年曲折的过程。重、拙、大三者虽各有侧重,各具内涵,但彼此渗透互有关联,形成独特的结构谱系,其与“南渡诸贤”的关系实在离合之间。况周颐天赋清才更契合五代北宋,故由其词学批评实践可见其强调重拙大与南宋词人关系时的矛盾心态。况周颐更主张兼师众长,平衡两宋,而自立眼界。重拙大说遥接周济由梦窗而臻清真浑化之论,近契晚清风行南北的梦窗词风。梳理重拙大词说的发展流变,可彰显出晚清民国词学的一条重要的源流谱系,其意义值得充分估量。

论文《王国维与民国大学之关系——以王国维与北京大学的离合关系为考察中心》,《学术研究》,CSSCI,2017年第10期。作者:彭玉平。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下载123次。

大师与大学的关系自来是研究民国学术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自1916年末长北京大学之后,鉴于“罗王学派”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上的标志性意义,一意邀请王国维加盟北大,先后六次或以函件邀请、或派专人面请、或请他人劝请,而王国维则经历了从坚辞到勉强受聘的过程。因为北大当时的至尊地位、学生的驯良可教以及在古物学等领域丰富的学术资源等,使得王国维愿意与其保持一线之关系。但王国维对于政治色彩淡薄、学术流派单一的仓圣明智大学与清华学校,则有着明显的认同,王国维与北大及其他大学的离合因缘,同时也承载着罗振玉的思想和情绪。考察王国维与民国大学的关系,对于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民国年间政治与学术的纠葛、新旧文化的矛盾以及学术流派的分野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2、各子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的代表性成果简介:

论文《试论“明体词”的异量之美》,《中国韵文学刊》,2019年第1期。作者:张仲谋;王靖懿。下载27次。

明词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确实形成了与前之唐宋词、后之清词有所区别的自家面目或自家特色,形成了堪称特色而不仅仅是缺点的“异量之美”。所谓“明体词”,就是对这种典型的明词特色的概括与体认。“明体词”滥觞于明代前期,中间以杨慎为里程碑式人物,至晚明时期基本定型。明体词是在明代后期思想解放和主情文化的语境下,同时又受小说、戏曲和时调民歌等流行文化浸润影响的产物,以吴中地区的吴鼎芳、顾同应、董斯张、施绍莘、单恂等为代表性词人。“明体词”的形成,不是一帮浅薄词人误打误撞的旁逸斜出,而是以王世贞《艺苑卮言》为代表的词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结果。世俗化的艳情趣味、生活化的喜剧情境、清新俊逸的语体风格以及民歌手法风味的借鉴点染,是明体词的基本特征。

论文《论〈艺苑卮言〉的词学史意义》,《中山大学学报》,CSSCI,2018年第6期,作者:张仲谋。下载98次。被引1次。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索引收录。

在《词话丛编》所收录的四种明人词话中,王世贞《艺苑卮言》最能代表明代词学特色及话语方式。《艺苑卮言》大力张扬词的艺术个性,以“宛转绵丽,浅至儇俏”为宗风,主张“作则宁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作为明代词学的标志性话语,在晚明清初词坛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明时期盛行一时的艳词创作以及“明体词"的形成,均是《艺苑卮言》影响下的产物。晚明清初词选尤其是清初两大词人领袖朱彝尊和陈维崧,在试图开创清词正朔时不约而同地对王世贞大张挞伐,更可从反面证明《艺苑卮言》的词学史意义。

论文《〈苏武慢〉与词史中的理学体》,《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期,作者:张仲谋。下载75次,被引1次。

《苏武慢》由一个普通词调向布道说理的功能转变,元代道士冯尊师是始作俑者。由冯尊师到虞集,《苏武慢》完成了由道士词到文人化的又一次蜕变。此后经过明代前期词人对虞集《苏武慢》组词的群体追和,《苏武慢》一调遂在主题、风格取向诸方面凝定为一种理学化的既成模式。其主旨是表达对于人生或仕途的反思,抒发悟道的快感以及对众生的悲悯。而相应的风格是气度闲雅,旷达自得,无争无竞,圆融无碍。某些词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表现功能,《苏武慢》堪为显例。

论文《吴鼎芳与晚明艳词派》,《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1期,作者:张仲谋。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索引收录。

“艳词”,或作“艳情词”,具体内涵往往因人而异,或因不同语境而异。《旧唐书》温庭筠传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五代史》和凝传称其“长于短歌艳曲”,又词史上早有“词为艳科”之说,虽无统一界说,意实相通。在艳词这个宽泛概念中,一端是一般意义的爱情词,另一端则是带有情色意味的狭邪之词。若逼近考察,当然仍可细分种种名目。细分或便于同中求异,而统观则有利于综合考察。

论文《论混一背景下的元词复雅思潮》,《中山大学学报》,CSSCI,2018年第6期,作者:赵维江;刘慧宽。下载81次。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索引收录。《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1期转载观点。

元代南北混一后出现的新一轮“复雅”思潮,是以南宋遗民群体为主的南宗词派面对元词创作新特点、新问题而进行的思考和探讨。张炎所作《词源》和《山中白云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成为复雅思潮的大纛和标杆。一批同道好友纷纷以序跋等形式为之鼓吹推介,由此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张炎论”,以推重雅士人格,倡扬雅正词风,宗尚“姜张”词派。元代复雅词学的兴起,实质上是宋以来词体诗化及其观念的继续和深化,同时受到元代社会回归传统儒家诗教的复古诗学的推动。

论文《词坛三李说考论》,《文艺研究》(CSSCI),2018年第2期,作者:王卫星。下载259次,被引1次。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索引收录。

词坛三李即盛唐李白、南唐李煜与两宋间李清照,词坛三李说流行于明清间,基于三李其人其词的隔代相通与相异互补,创用同姓并称来重建词学正统史观,故堪称唐宋、两宋与明清词风、词学转换的缩影。文章率先关注异代同姓并称的特殊性,更全面、深入地探讨词坛三李说的成因、特色与影响,论证词坛三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流行性与影响力的异代同姓并称。

论文《大珠小珠落玉盘——温庭筠词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3期,作者:王卫星。下载71次。

唐宋词论公认词体别于诗的本色特征是柔婉,由唐末五代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奠定。只因此时词调能顺应流行燕乐的韵律,彰显出别于诗体的柔婉之妙。《花间》鼻祖温庭筠率先采用的许多词调,将此前文人词调灵变、精致、韵律感丰富等合时宜的主流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独到特色,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论文《论〈粤两生集〉的成书及相关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9月,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索引收录。

《粤两生集》是康门弟子潘之博与麦孟华的诗词合集,共五卷,民国十年(1921)刊行。潘、麦二人的诗词作品有稿本、报刊所刊者、词选所选者三种早期存在形态,可视为《粤两生集》的“前形态”。在成书过程中,何澄一负责搜录潘、麦遗作,康有为为之命名,朱祖谋作了删定,贡献有所不同,但都饱含着纪念其人、推扬其文的情感与用心。由作品来源所致,《粤两生集》存在“潘丰而麦殊啬”的篇目失衡问题,而志在补遗的《蜕庵集》则可视为《粤两生集》的"后形态"。

论文《江湖之思与十年之叹——论“粤两生”的诗词创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作者:夏令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索引收录。

“粤两生”为康有为弟子潘之博与麦孟华的合称,其诗词由朱祖谋等辑刊为《粤两生集》五卷,后来麦孟华诗词又有《蜕庵集》单刻本。潘、麦二人志在救世,并不在意文学身份。潘之博一般被视为词人,麦孟华论词虽多,但诗名更胜。潘之博诗词充满了江湖之思,其诗词江湖以京师与上海为两中心点、两次漫游所经之地为两线,链接了他奔走救世与受挫暂隐的出处两极,展现了友朋间的酬唱交往,贯穿着豪气未消的情感主调;麦孟华诗词则以“十年”为关键词,时世的沧桑变化,友朋的死生契阔,生命的奔走寥落,年华的老大无成,都是其诗词的主题。潘、麦二人皆英年早逝,其诗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晚清民初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国难局危时的心路历程。

论文《论三水黄荣康<击剑词>的四次编集及阶段特征》,《中国诗学研究》2019年第17辑。作者,夏令伟。(待刊)

三水词人黄荣康的《击剑词》是近代岭南词坛值得重视的文献之一。它经过四次结集,形成了四种版本,即宣统末稿本、1921年《重编翠琅玕馆丛书》本、1933年《芋园丛书》本及二卷本。因为前三种版本见于流传,结集时间不同,所收词目也有差异,所以对于黄荣康词来说便有一定的分期意义,可分别对应其词的前期(约1912年以前)、中期(1912—1921年)、后期(1922—1933年)三个阶段。黄荣康前期词多客居之思与行役之感,“兼病兼贫”的感喟特别强烈;中期词虽然延续了这一主题,但渗透了强烈的时局之叹;后期词则多友朋酬唱之作,心境仍为不平。黄荣康以“古君子”自期,坚持“以文自见”,一生躬行教育,笃好著述,但时局动荡,行己为难,故所作多愁苦之音。

论文《“自辑录”与晚清民国词学目录之学的“别是一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8年第6期,作者:刘兴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

吴昌绶、王国维在清季词籍整理成果的基础上,以自辑录词集词目相补充,揭启了词籍专门目录编撰的序幕。《宋金元见存卷目》作为第一种薄录体专目,确立了“近古”等原则;《词录》承其端绪,虽然在非自辑本部分存在失于考订等缺憾,但仍开创了专目中词学批评之先河。至民国时期,赵尊岳对自辑录、汇刊的明词撰著提要,完成了由薄录向解题式的转变。龙榆生总结得失,提出词籍目录撰著“三义”,标志着词学目录之学“别是一家”的学科自觉。

论文《从“名著”到“二流的词选本”——<白香词谱>在晚清民国的通俗化传播之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作者:刘兴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索引收录。

舒梦兰《白香词谱》编成于清中叶,其名不彰,却在晚清民国广为盛行,这与其超前于时代的选旨和简易化体例不无关系。此选有别于朱彝尊独尊姜张的主张,也不同于张惠言“意内言外”的阐发;所录多为辞浅情切、易入人心的悲惋之作,与晚清民国新文艺思潮及末世情绪相为契符,却在参差不齐的注释本流播中,由“名著”降而为“二流的词选本”。在白话革命中,成为维护词之正体的功臣,也完成了其作为通俗词谱与词选不寻常的传播之路。

论文《比附:一种跨文体的文学批评》,《文学评论》,CSSCI,2018年第6期。作者:袁志成。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索引收录。下载298次,被引1次。

比附早在哲学、历史、法律等领域广为熟悉。作为一种跨文体的文学批评,比附批评的参照标杆至关重要,决定比附批评的成败与否。根据本体与参照标杆的动态关系,比附批评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在作家作品论、文体演变以及作家作品接受阐释等方面尤为彰显比附的文学批评意义。同时,比附批评的攀附劣性亦不容忽视。

论文《浑:常州词派审美宗尚的确立与晚清词学走向》,《东南学术》,CSSCI,2019年第4期。作者:习婷。

词论中的“浑”是从诗学借用的既有范畴,其内涵旨趣的变化始终与诗词关系的调整相关合。“浑”在宋代诗论中有着风格“浑厚”与创作“浑成”两种主要含义。在“以诗为词”的语境中,“浑”主要是指创作上的要求,而并非词的整体风格。常州词派将二者合二为一,既吸纳诗之“浑厚”体性,又详论词之“浑成”手法,最终赋予“浑”词学内涵,并将其确立为最高审美境界。“浑”所带来以诗衡词的批评逻辑,成为晚清词学中一大主流,也触发了讨论词法的梦窗热潮,更在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作用下,最终走向复古的回归。

论文《论龙榆生〈梦窗词选笺〉的编选宗旨与笺注特色》,《词学》,CSSCI辑刊,2018年12月。作者:童雯霞。

新发现的《梦窗词选笺》是龙榆生的讲义,此笺的选词和笺注展现了龙榆生对梦窗词的评骘与对民国梦窗热的反思。他选录吴文英词中“虚实并到”之作,视其为梦窗词之“真面目”,同时对梦窗词过度考索的笺校方向提出不同意见。龙榆生的编选初衷和对梦窗词“真面目”的理解,决定了这部选笺具有独特的选学特色。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阶段性成果出版计划

2019年,在广州出版社出版《<粤两生集>校补》。

2019年,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佛山词征》。

2020年,计划在人民出版社出版阶段性成果《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文学的历史转换》(袁志成 著)。

2020年,计划在中华书局出版阶段性成果《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彭玉平 著)。

2.工作平台建设计划

2020年,向中国词学学会会长王兆鹏教授等专家学者咨询已有的词学史电子资料库资源情况。与中山大学中文系网站管理人员合作,初步完成“中国词学史研究基本数据库”工作平台框架的建设。

2020-2022年,完成“中国词学史研究基本数据库”的充实和更新工作。

3.专题研究计划

2019年,在《光明日报》《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刊发词学史专题论文。

2020年,课题组继续集中组稿,发表“中国词学史研究”专题系列论文。

2022年,完成六卷本的《中国词学通史》的定稿写作和出版。

《唐五代北宋词学史》(彭玉平)

《南宋金元词学史》(赵维江)

《明代词学史》(张仲谋)

《清前中期词学史》(王卫星)

《晚清民国词学史》(刘兴晖)

《中国词学史大事编年》(夏令伟)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