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自2017年底立项以来,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在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激励下,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倾力投入、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颇为可观的研究成果,大力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和一致好评。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总体执行情况
本重大项目研究计划包括开题启动、业务培训、咨询评审、外出调研、搜集资料、撰写论文、编辑集刊、出版丛书、承办会议、举办讲座、学术交流和推广宣传等方面,其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有些计划指标超额完成。
在本课题立项之前,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在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领域已有较充分的学术准备,就中国文学制度理论观念、文学制度的典据与源流、礼乐制度与文学、科举制度与文学、经籍制度与文学、文馆制度与文学、贬谪制度与文学、行政制度与文学、馆驿制度与文学等论题有初步研究,奠定了较扎实的文献基础,取得一系列前期学术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带领校内外课题组同人通力协作,全方位、多层面推进各项工作,其总体情况分述如下:
开题启动:2018年1月8日上午在上海大学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詹福瑞、刘跃进、左东岭、朱万曙、谭帆等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并担任评审专家。他们就该项目的工作计划、总体框架、研究策略和最终成果提出很多中肯的切实可行的建议。罗宗强教授发来贺信,并由左东岭教授宣读贺信。会议报道见《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网络版和上海大学官网、上海大学文学院官网。
业务培训:(1)2018年1月6—7日课题组举办了两场专题培训研讨会。第一场由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主讲,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理论观念、研究范式、学科规范、学术实验和经验教训;第二场由“子课题三”的负责人李德辉教授主讲,讲题为《典章制度与中古文学研究》,主要讲解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的文献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路径。通过这两场专题培训,课题组成员(特别是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博士后)增进了对中国古代文学制度学术领域的知解,激发了从事该项研究的热情,提高了理论素养和学术技能。
(2)2018年1月7日晚,举行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新著《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11月版)学术座谈会,聘请詹福瑞、刘跃进、左东岭、朱万曙、李浩、卢盛江、黄霖、董乃斌、孙逊、叶志衡等专家进行评议指导,对该书的学术理念、思想意义、价值创新、文献发掘及方法策略予以阐发赏鉴、纠错指瑕。
(3)2018年1月8日下午,成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学术委员会,聘请陈元锋、高克勤、卢盛江、吴夏平、董乃斌担任学术委员,并举行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他们都是该学术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就本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进行具体的现场指导,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跟进课题组的研究。
咨询评审:(1)本项目运行一年半以来,先后聘请了二十多位专家进行课题管理或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咨询。具体咨询内容,主要有如下人次:向国家图书馆詹福瑞教授咨询中国文学典制及作品经典化问题,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跃进研究员咨询中国文学地理及中国文学研究全球化问题,向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咨询中国文学制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问题,向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咨询二十世纪中国本土文学观念与外来文学观念融合问题,向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咨询中古文学用象及诗、书、画等艺术门类的关系问题,向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咨询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稀见文献的获取利用问题,向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咨询明清文学消费与作家经济生活问题,向北京师范大学张德健教授咨询明代作家总数、分布及传记资料的搜集利用问题,向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咨询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问题,向南开大学张毅教授咨询罗宗强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思想通史》(九卷本)的研究、撰写与出版问题,向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咨询海外中国文学研究资料的获取利用问题,向复旦大学黄霖教授咨询未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文学制度研究兼通互动问题,向上海大学董乃斌教授咨询中国诗歌叙事与抒情传统问题,向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咨询中国小说观念的发生与小说评点问题,向上海师范大学陈飞教授咨询唐代制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向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咨询中国文体学与文学制度的交叠界别问题并采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组织管理经验,向西北大学李浩教授咨询古典园林及中国文学的空间承载问题,向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咨询迁谪制度与流寓文学问题,向中国语言文化大学韩经太教授咨询中国诗歌艺术感受与审美鉴赏问题,向上海大学杨绪容教授咨询中国古典戏曲评点中的理论资源挖掘与利用问题,向西华大学伏俊琏教授咨询中古写本文学的文献与理论问题,向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咨询清代别集的整理与利用问题等。
外出调研:调研分境内调研和境外调研,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1)国外调研。早两三年前,饶龙隼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14年5月—2015年4月)、杨万里教授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17年8月—2018年7月)、李翰副教授赴美国怀俄明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12年8月—2013年2月),对北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国文学研究作了较全面深入调研,访问了Sophie Volp、Nylan Micheal、齐思敏、周欣平等教授,查阅了多所大学东亚图书馆的中国典籍藏品和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特别是阅读、扫描了大量英译中国典籍书目;杨绪容教授赴日本神奈川大学任教(2006年4月—2008年3月)、赴韩国外国语大学任教(2014年9月—2015年8月),李翰副教授赴韩国外国语大学任教(2016年2月—2017年2月),他们利用这些机会对日本和韩国收藏的中国古典文学文献进行普查,与那里的中国文学研究者进行深入交流,并建立长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关系,也带回了一批中国文学研究稀见资料。
(2)港台调研。饶龙隼教授、叶晔副教授赴台湾师范大学参加“第三届明代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2018年6月)、赴香港岭南大学参加“中国文学抒情和叙事两个传统的交响共鸣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李翰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历史叙事诗文学术研讨会”(2015年12月)。他们利用这些学术交流的机会查阅搜集台湾、香港两地收藏的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和中国文史哲研究论著,访问两地的中国文史哲研究学者,并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
(3)国内调研。课题组成员在国内的调研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天津、重庆、大连、沈阳等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史馆、档案馆、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查阅图文资料,重点阅读善本、孤本、稿本、抄本之类的古籍,为本项目研究占有了第一手珍贵资料;(2)赴江西吉安(泰和/清江等)、江苏苏州、浙江金华(义乌/浦江)、浙江绍兴(兰亭/沈园)、河南信阳/开封和安阳、陕西西安/庆阳等地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和现地研究,收集遗存在民间的方志、谱牒、日记、寺志、山志、碑铭、石刻等自然形态的原始资料。如梁奇副教授曾到河南西华县女娲城、淮阳县太昊陵进行有关上古神话传说的调研(2018年8月6—12日)。再如,李德强讲师的国内调研为例,以见课题组成员工作之勤勉精进:①2018年4月18日—28日,到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地访书;②2018年6月10日,到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博物馆访书;③2018年7月16日到浙江南浔嘉业堂图书馆访书,7月19日到浙江省图书馆调查、7月20日到浙江平湖图书馆访书;④2018年8月6日—8日,到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访书;⑤2019年6月19—20日,到宁波天一阁调研。
搜集资料:在本课题申报、立项之前,课题组成员即遍阅经史子集四部书目和《道藏》《大藏经》中的部分子目,对国内有关中国文学制度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进行广泛的搜集。这为本课题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本课题立项以后,资料搜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继续重视传世文献,还肆力扩展到新出土文献(简帛、碑刻、石刻)、域外文献(主要是日本、韩国、北美和欧洲)以及民间遗存、田野调查、现地观测之类材料,进而拓展到古典园林的纸面资料与实物材料,包括寺观、祠庙、书院、山志、学志等;购置了大批图书资料及电子文献、数据库,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课题组还对已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史源考辨和谱系拟构,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制度外、中、内三层位各自的发展演进线索及互动关联,制作成有特定功能的数据库和有时序逻辑的资料长编。这项工作还在紧张的进行中,以后要往精细化和更实用方向推进。
撰写论文:(1)已发表核心刊物论文10篇、普通刊物论文8篇、集刊论文12篇,共30篇,约40万字。其中代表性论文有饶龙隼《文学制度层位论——兼述“制度与文学”命题的设立及缺陷》(《文史哲》2019年第1期)、饶龙隼《中国古代文学制度论纲》(《学术研究》2019年第4期)、《感应与调适——元明易代两起祥瑞的文学意义发微》(《复旦学报》2019年第4期)、李德辉《论北朝前期的文馆创作与文学发展》(《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李德辉《论古诗地名使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唐诗中的“清湘”与“清淮”为中心》(《苏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何荣誉《王闿运与同光体诗学观念的交流》(《中国诗学》2018年第26辑)、钟志翔《〈吕氏春秋〉之“诚乎物”说考原》(《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11期),其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留待下文再作评介。
(2)另有撰写好的待刊论文7篇,约有10多万字。具体篇目和作者为:饶龙隼《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统合与拓境》、饶龙隼《论叙事与抒情的边界》、饶龙隼《明中期文柄旁落下的文坛变局》、仲晓婷《明中后期官方“正文体”奏议及其行政运作》、田明娟《从白雪楼到弇山园——晚明文学复古活动中心及话语权力的空间转换》、吕帅栋《〈文心雕龙〉的文病分类论》、杨飘飘《〈老子〉传本的文化区域流布》。其中饶龙隼所撰三篇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统合与拓境》:中国文学制度研究是个新兴的非常重要的学术领域,颇有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学思想史并立之势。其所得成果亟需总结,其研究方向亦需统合;其理论命题和研究范式有待创新,其研治策略和学科规范亦待建立。要传承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成就,克除并释通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需建构文学制度内、中、外三层位理论,修复被淡忽的文学制度观念并尚考其典据,始终立足于文学自身规制,进而拓展出新的学术境地。其具体策略为,更新三十多年来流行的“制度与文学”命题,调正“制度+/影响文学”的单向度研究范式,关键是释通“制度与文学”中“与”的间性意涵,创立“外、中层制度+间性+内层制度”新范式。
《论叙事与抒情的边界》:近世以来随着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讨论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学叙事与抒情的边界问题日益凸显。它们究竟有无边界?若有边界则在哪里?其边界是模糊的,还是截然清晰的?其边界是一次划定,还是历史地生成的?这一系列问题,亟需得到解决。通观中国古代各体文学发展演进的种种实际情形,叙事与抒情经由共生、分化、消长、互渗的历程,两者边界是流动变化的,非一次划定而截然清晰。在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上古歌谣、甲骨卜辞、青铜铭文、巫歌楚辞、《周礼》“六诗”之赋比兴等形式载体中,叙事与抒情是一体共生的;春秋以至两汉时期,随着“六诗”的赋与比兴分开,“诗亡然后《春秋》作”,赋的手法与赋的体式分开,赋体文学与他体文学分开,叙事与抒情分化,其边界日益清晰;此后以诗歌为代表的抒情文类、以说部为代表的叙事文类分途发展,其抒情、叙事的份额与质性此消彼长,两者边界主要表征在文体分类上;及至明清时期,叙事与抒情诸要素在此消彼长同时,竟在某些特定文类中出现互渗现象,如人物诗传、长篇叙事诗(演剧诗、绝命诗、子弟诗等)、说部(小说和戏曲)中嵌入诗词,以至有时模糊了叙事与抒情的边界。是知,叙事与抒情并非静止而截然二分,两者边界一直处于流动变化之中。今日研讨探触其边界,就需对之作动态描述,从中获取切实有效的理论认知,进而构建中国文学的抒叙传统。
《明中期文柄旁落下的文坛变局》:明人所谓“文柄”,是指文学话语权力。文柄处在文学与政制的边界,连接着多重事项和多方势力;因而具有特定的文学间性,是策动文坛变局的受力面,且每一项变局的受力面,都在文柄旁落之间性上。就明前期政制与文学关系而言,洪武朝文柄为皇帝朱元璋操控,永宣年间文柄转入馆阁重臣杨士奇手中,成弘年间移交李东阳所领导的馆阁翰苑。因文柄为政治上层所掌握,文坛格局总体呈向心态势。然正德朝以后,文柄开始旁落,先由馆阁翰苑移置科曹郎署,再由中央庙堂散落省郡藩府,文学话语权力分化,文坛格局发生剧变,其向心态势逐渐逆转而走向离散,文风也由笼盖朝野流为多样并存。
(3)还有多种专著出版或等待出版,具体有李德辉《中古姓氏佚书辑校》(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另有李德辉《唐宋馆驿与文学》、饶龙隼《唐前用象形制研究》、叶晔《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修订本)编入《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丛书》第一辑,将于2019年下半年由中西书局出版。
学术交流:(1)课题组成员应邀所作的学术报告:饶龙隼教授2018年4月22日应邀举行“学悦风咏讲座系列”第52期,讲题为《明朝文人那些事——朱元璋和他的文臣们》;2018年10月19日应邀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讲座,讲题为《地域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李德辉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史地所“文学地理研究的技术与视野”暑期培训班举行系列讲座,讲题为《魏晋隋唐交通与文学研究》《唐代扬州诗歌三角论》(2019年7月3—5日)。
卢盛江教授2017年11月30日应邀在深圳大学举行学术讲座,讲题为《学术研究需要具备的几个意识》;2017年12月4日应邀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讲座,讲题为《文献材料的抉发与古典诗学的研究方法》;2018年6月22日应邀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讲座,讲题为《怎样学习唐诗》;2018年10月11日应邀在重庆文理学院举行讲座,讲题为《怎样学好古代文学》;2018年11月16日应邀在福建工程学院举行讲座,讲题为《怎么读庄子》;2018年12月21日应邀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讲座,讲题为《怎样读庄子》;2019年1月15日应邀在浙江树人大学举行讲座,讲题为《人文素养的提高》;2019年3年4日应邀在清华大学举行讲座,讲题为《〈文镜秘府论〉原典考证的几个问题》;2019年4月17日应邀在北京大学举行讲座,讲题为《文献整理校勘的几点体会——以〈文镜秘府论〉为例》;2019年5月16日应邀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讲座,讲题为《人生体验与治学之路》。
这些学术讲座覆盖国内东西南北多所高校,对传播中国文学制度的理论观念和学术理念、宣传本项目的学术成果产生良好效果。
(2)课题组成员参加境外学术会议:饶龙隼教授应邀赴台湾师范大学参加“第三届明代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感应与调适——元明易代两起祥瑞的文学意义发微》(2018年6月1日—6日);赴香港岭南大学参加“中国文学抒情和叙事两个传统的交响共鸣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叙事与抒情的边界》(2019年5月31日—6月1日)。
叶晔副教授应邀赴台湾师范大学参加“第三届明代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宁夏词学传统与词中“贺兰”意象的演变》(2018年6月1日—6日);赴香港岭南大学参加“中国文学抒情和叙事两个传统的交响共鸣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外少陵而内元白:晚明乐府变中“诗史”知识的隐显》(2019年5月31日—6月1日);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演讲会,作了题为《投书与示法:唐宋古文家论文书牍的发生语境》的主题演讲(2018年12月15日)。
李翰副教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历史叙事诗文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陈世骧抒情传统“反传统”的启蒙底色及其现代性》(2015年12月19日—20日)。
他们利用这几次学术交流的机会,查阅搜集了台湾、香港两地收藏的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和中国文史哲研究论著,访问两地的中国文史哲研究学者,并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
(3)课题组成员参加境内学术会议:饶龙隼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年会”,发表论文《萧氏瑞芝书写及其文学意义发微——以宋濂占得“文物之祥”为参照》(2018年8月24日—8月27日);参加《苏州大学学报》主办的“明清近代诗文研究的历史?现状?未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研讨会”,发表即兴演讲(2018年5月26日);参加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与《文史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制度与文学高端学术论坛”,发表论文《中国古代文学制度论纲》(2018年11月24日—26日)。
李德辉教授应邀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唐代歌行体与送别酬赠诗的双向联系和平行发展》(2018年8月19日—-22日);参加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与《文史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制度与文学高端学术论坛”,发表论文《迁谪制度与唐代文学》(2018年11月24日—26日)。
吴夏平应邀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唐代文人别集国家庋藏制度及相关文学问题》(2018年8月19日—22日);参加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新视野新途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杜诗“绘事”考》(2017年12月8日—11日);参加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唐代文学读书会第二次会议暨‘抄印转换与文学演变’工作坊(二)”,发表论文《唐代宫廷集会诗集编纂及相关文学问题》(2019年6月14日—16日)。
卢盛江应邀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经典形塑与文本阐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镜秘府论〉经典形塑的过程》(2017年12月3日—4日);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王昌龄声律思想研究》(2018年8月20—22日)。
叶晔应邀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文书牍与明代文学论争的“境内”驱动》(2018年4月14—15日); 参加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牡丹亭〉集句与汤显祖的唐诗阅读——基于文本文献的阅读史研究》(2018年6月30日—7月1日)。
赵红娟应邀參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承办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坛”,发表论文《试论〈西游补〉崇祯刻本的十六幅插图》(2018年10月27—28日);參加由在暨南大學举办的“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十一届年会”,发表论文《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茅维〈茅洁溪集〉及其价值》(2017年11月9—10日)。
李翰应邀参加在马鞍山举办的“第29届安徽马鞍山李白诗歌节暨李白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论文学作为思想史之资源:以李白为中心》(2017年11月3日—6日);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论文学作为思想史之资源:以李白为中心》(2018年8月20日—22日);参加在河南博爱举办的“李商隐学会第九届年会”,发表论文《论李商隐的“女郎诗”及其“女性意识”》(2018年10月14日—16日)。
李德强应邀参加在上海嘉定举行的“《清诗话全编》出版暨清代诗文研讨会”,发表论文《稀见民国刻本高密三李诗话考述》(2018 年 10 月 11日—13 日);参加在河南大学举办的“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发表论文《徘徊于新旧之间:民国的诗学批评》(2018年10月 26日—28日);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五四’前后中国文学与文论高端论坛”,发表论文《从国民母到女国民:近代报刊政论文发展演变》(2019年6月14日—17日)。
石超应邀参加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明刊曲本插图功能论纲》(2018年6月30日—1日)。
杨秀礼应邀参加在上海大学举办的“古典学新视野:中西早期经典研究论坛”,发表论文《殷周礼制与〈周易〉卦爻辞的还原性解读——以殷周军礼与〈同人〉卦为中心》(2019年6月21日—23日);参加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叙事学高层论坛‘文化传统与叙事传统’主题研讨会”,发表论文《图文互仿:〈周易〉卦爻图符叙事功能研究》(2018年11月18日—10日);参加在山东滨州学院举办的“文学与生态学的跨界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周易〉古歌的动物叙事功能研究》(2018年11月3日—5日);参加在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举办的“学术共享:区域文学研究青年论坛”,发表论文《儒道合流视阈下的杜道坚《老子》史化研究》(2017年12月13日—15日)。
钟志翔应邀参加在湖北师范大学举办的“2018年赣鄂古代文学年会”,发表论文《人之将死为何言善》(2018年10月27日—28日)。
孟伟应邀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清当代古文选本的编纂旨趣》(2018年4月13日—16日);参加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骈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骈文学会年会”,发表论文《〈八家四六文钞〉与〈国朝骈体正宗〉的编选、刊刻及影响》(2017年7月7—9日);应邀参加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骈文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暨骈文研究论坛”,发表论文《清代骈文选本的编选概述》(2019年1月5—7日);参加在上海/常熟两地举行的“全球化时代江南文化与江南记忆论坛”,发表论文《常熟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2019年6月15日—16日)。
课题组成员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发表了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与国内外学者发生广泛的学术交流,对扩大本项目的学术影响和提高学术水准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集刊:依托本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主编创刊了《文学制度》集刊,开辟一个园地用以发表相关的学术成果,吸引国内外研治文学制度的学者,来共同推进这个学术领域的研究。第一辑于2019年7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聘请陈飞、陈元锋、高克勤、何荣誉、李德辉、刘培、卢盛江、罗家湘、孟伟、饶龙隼、吴夏平、邹西礼担任编委。他们都是中国文学制度研究方面的专家,为本刊的办刊水准和学术质量提供保障。其书影见下:
出版丛书:依托本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主编策划了《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丛书》,并与中西书局合作,计划分四辑出版50种有关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学术专著。这是国内首部有深度、集成式地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丛书,主要收录有基础性、开拓性、前沿性、实验性的文学制度研究专著,选题的时间范围上自先秦下至晚清,作者的区域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学者。该丛书只收录具有原创价值的学术专著(也收录一两种论文集)。首辑推出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导读本)、李德辉《唐宋馆驿与文学》(修订本)、饶龙隼《唐前用象形制研究》、叶晔《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修订本)、刘薇《明清演剧制度研究》五种。
承办会议:2018年11月23日至25日在山东济南,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史哲》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二届“制度与文学”高层论坛。本重大项目课题组作为协办方之一,首席专家饶龙隼带领子课题负责人李德辉教授、课题组成员何荣誉副教授、田明娟博士生参会,并在大会上报告论文。饶龙隼报告论文《中国古代文学制度论纲》,李德辉报告论文《迁谪制度与唐代文学》,何荣誉报告论文《明代土家族作家田宗文流寓沅湘及其诗歌创作》,田明娟报告论文《明代虎丘禅寺的文学承载》。
举办讲座:依托本项目,先后邀请多位术有专攻的学者来上海大学作学术报告。这些专家是:(2)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做学术讲座,讲题为《中国文化大义中的江南》(2018年9月27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祝晓风研究员做学术讲座,讲题为《如何做学术报刊编辑记者》(2018年10月18日);邀请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做学术讲座,讲题为《学术地图的制作与古代文学研究》(2019年4月23日);邀请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做学术讲座,讲题为《明清考棚上锁之后》(2019年4月30日);邀请复旦大学杨明教授做学术讲座,讲题为《非务实无以务虚》(2018年5月30日);邀请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杨焄教授做学术讲座,讲题为《近现代文史研究的启示》(2018年10月25日);邀请四川大学周裕楷教授做系列学术讲座,讲题为《〈沧浪诗话〉的隐喻系统和诗学旨趣新论》《维摩方丈和随身丛林——宋儒庵堂道号的符号学阐释》《时间与流水——欧苏文赋的书写方式及其审美观念》,分三场进行(2018年6月11至12日)。他们的讲座给课题组带来新的学术信息,也开阔了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眼界,帮助他们提高学术技艺。如徐永明的讲座,现场教大家制作中国古代学术地图的方法。
推广宣传:为了扩大本重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功能,课题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术推广和成果宣传:(1)开展了多次学术讲座和学术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演讲,以此提高学术影响力。比如浙大徐永明教授讲授《学术地图的制作和古代文学研究》、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讲授《明清考棚上锁之后》等;(2)指导博士生吕帅栋成功申报创新创业培育与学术论坛项目“中国古代文病救治的理论与实践”(2019GY04)。该创新项目以《文心雕龙》《文镜秘府论》《史通》《文史通义》中的文病论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文病的传统及成因,探讨关于文病的分类、范围、起因、救治等命题,并探讨文病论对当今理论建构和文学创作之启示;(3)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古代文学制度研究”,定期发布项目组相关成果信息,以扩大社会影响力。
此外,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还参加了台湾师范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介绍“文学制度”相关理念,扩大“文学制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为该学术领域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还有多种学术成果被转载,如饶龙隼《文学制度层位论——兼述“制度与文学”命题的设立及缺陷》(《文史哲》2019年第1期)和李德辉《论北朝前期的文馆创作与文学发展》(《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分别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3期、第4期进行摘要转载。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重大项目包含五个子课题,各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子课题:中国文学制度总论(先秦至清末之通代)。
该子课题原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总体研究中国文学制度的一般特征、基本内涵和演变规律。这包含三个层次:(1)总体考述其社会科学、理论内涵、结构层次和通变进程,(2)总体描述各项制度对文学之施用以及文学对制度之策应,(3)总体从本体、边界、间性和媒介来认证文学自身规定性。
该子课题要解决中国文学制度的理论观念和思想资源问题,它是做好后面四个子课题研究的学术前提。为此,首席专家本人兼任该子课题的负责人,而且在本重大项目开题启动之后,他接续早前的开拓探索,首要倾注大部分心力,和吴夏平教授等学者协同工作,就中国文学制度的社会科学、理论观念、结构层次、制度与文学的施动/策应关系、文学的本体/边界/间性/媒介等命题,进行颇有宽度、厚度和深度的研讨。
经课题组成员努力,先后产生6篇论文。已发表的有①饶龙隼《中国文学制度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②《文学制度层位论——兼述“制度与文学”命题的设立及缺陷》(《文史哲》2019年第1期);③《中国古代文学制度论纲》(《学术研究》2019年第4期);④《中国文学制度的观念、理论与命题》(《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⑤吴夏平《“制度与文学”研究的成就、困境及突破》(《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还有撰写好未发表的论文⑥饶龙隼《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统合与拓境》(待刊)。这些论文大都发表于名刊,有的发表于顶级权威刊物,有的还被转载或摘编,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如《文学制度层位论——兼述“制度与文学”命题的设立及缺陷》(《文史哲》2019年第1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3期重点摘编2300字,引起学界关注。
这些单篇论文其实是共为一体的,协同解决了若干重大的学术命题。 其具体内容,兹分述如下:
第一,建构了文学制度三层位理论
课题组认为,已有论著所涉制度设施及诸层面,与文学的关系是有亲疏远近之分,依序大抵可分内、中、外三个层次,从而形成制度与文学关联之三层位。为此,应将专门的“文学制度”研究,以及“制度与文学”相关命题,一并纳入文学制度研究范围,以共同支撑文学制度三层位。更就中国文学制度的三层位来说,每个层位都有许多论题值得研讨,也可以将多层位结合起来研治,或者对三个层位施行综合研究。但不论各层位的选题如何,都须尊重文学自身规定性;至若忽视文学自身规定性的选题,则不应纳入文学制度的研究范围。如此,文学制度的对象与范围就可确定,因以推进中国文学制度各项研究;诸如学理依据之探寻、理论观念之构建、研究范式之创立、学科规范之建立等项,均因有明确的对象和范围,而可落实在文学制度本位。其基本内涵与构成,兹用图表展示如下:
第二,文学制度三层位的逻辑关系
课题组认为,基于文学制度外、中、内三层位之划分,还可进而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其结构层次:(1)在中国文学制度的三层位结构中,内层、中层和外层分别自成系统,并各有相对独立的发展演进路径;(2)中、外层各项制度设施亦成统类,如科举制度、公文制度各有规制,分别与内层制度发生施动与策应;(3)在特定的创制情境和施用场景中,某些外、中层会调适为变层制度,并且与内层制度发生施动与策应;(4)内层制度各事项亦自成演进线索,如用象形制、观念范畴各有定势,大都表征为恒常稳定的思理结构。而在文学制度结构层次之间,又有更精微繁复的互动关联,其所含内在逻辑关系,可用集合图直观示意:
第三,考原中国古代文学制度典据
课题组认为,内层文学制度对应文学本体,也就是中国文学自身规定性。这个论断得来绝非向壁虚构,而是合乎中国本土文化的典据。通常称制度,是指事物自身规定性;而文学制度,就是文学自身规定性。此义颇为原始,今虽不再通行,却在古老的《周易?节》中,遗存文学制度观念之典据。其思理结构与理论内涵,见于该卦的经义与注疏。
经注疏中的文学制度典据,具有巨大的理论生长机能:节字既分化出动词性,就使节具有操控能力;名词性节转释为制度,而使节可供人为操作;特别是动宾结构制度,作为节以制度之缩略,不仅凸显了动词性节的操控能力,而且指示着人工操作对节的归化。援以这个文学制度之典据,文学活动实质上就是节文。所谓节文,含节与文。节就是节以制度,文就是修饰以文。这两个义项连接起来而称之,就成为节以制度而修饰以文;简省而称,即为节文。两项共为一体,是相互依存的:节以制度引导着修饰以文的归趣,而修饰以文展示了节以制度的途径;修饰以文呈现了节以制度的表象,而节以制度确立了修饰以文的规制。故中国文学制度的本质,即基于自身规定之节文;其思理结构与理论内涵,可用图表直观分解如下:
文学制度典据的思理结构与理论内涵
节文基本原理-制度典据-思理结构-理论内涵
-《周易?节》原典-《周易?节》注疏-阐义-状态-词性-层次-内容-定性
节卦最基本的精神意向,是确定人类活动的原则。人类活动即所谓制事,应该遵循有节的原则。反之不能苦节,当然也不能无节;因为,苦节会过刻失正,无节会泛滥失中,有节才中正合道。-A卦曰:节,亨。苦节,不可贞。”
B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C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D王弼注曰:“坎阳而兑阴也,阳上而阴下,刚柔分也。刚柔分而不乱,刚得中而为制主,节之义也。”
E孔颖达正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故曰‘节,亨’;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确立节文的原则-词性未分-原始义-节止
(节文的原则)-极止(指称事物之极至)-为什么节文
-------至止(指示抵达某节点)-
-------齐止(指实达到了极至)-
---指称事物规定性-词性分化-名词性-节度
(节文的内涵)-维度:
文学的空间结构-性情-什么是节文
--------文辞-
--------情辞-
-------向度:
文学的动态趋势-节制性情-
--------节制文辞-
--------情文互节-
-------法度:
文学的自身规制-情性以正-
--------文辞以简-
--------互节以达-
---遵循事物规定性--动词性-节制
(节文的操持)-追求性情之正(抒发自然情性)-如何来节文
-------追求文辞之简(崇尚用语经济)-
-------追求辞能达意(实现言简意赅)-
说明:(1)A、 B、C、D、E所示为《周易·节》的经文与注疏之节录,是编制该图表的主要文献来源与学理依据;(2)该图表参照饶龙隼《中国文学制度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文学制度层位论——兼述“制度与文学”命题的设立及缺陷》(《文史哲》2019年第1期)、《中国古代文学制度论纲》(《学术研究》2019年第4期)(3)该图表基本思理是:词性未分化之前,节是浑朴的观念,呈示节文的原则,以及节文的归趣;而节的词性分化之后,就孕含理论生长机能—→分化动词性和名词性,而成为节以节之论断—→名词性节转释成制度,而成为节以制度论断—→制度粘连节的动词性,而成为动宾结构制度。
第四,用文学间性来创新研究范式
课题组认为,既然在文学制度层位理论拓充下,中国文学制度研究回归文学本位;那就要求反思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创通外、中、内文学制度三层位,始终立足于文学自身规制,进而拓展出新的学术境地。其具体策略为,更新近四十年来流行的“制度与文学”命题,调正单向度的“制度+/影响文学”研究范式,首要是创通“制度与文学”中“与”的间性意涵,在本体、边界、间性与媒介关联中研治中国文学。
统观以往中国文学制度研究成果,其学术经验和理论命题弥足资取。不管其论著如何命题立意,只要论涉某种制度与文学,就必然隐含“制度与文学”辞式,理应纳入中国文学制度研究论域。尤其这个“与”字,显然不是并列之意,而有“作用于”的意态,且偏向制度作用于文学,而偏离文学作用于制度,这偏失当然要引以为戒。至于如何调正这些偏失,关键就要把握文学间性,通过引入文学制度三层位理论,来释通“制度与文学”之“与”。这个“与”实为某项制度与文学之间性,处在外、中层与内层文学制度边界部位。其边界有内、外之分,在内、外边界之间有一过渡性溶蚀性空间;此空间即为文学间性,也就是“制度与文学”命题的关节点“与”。
故可期待在上述理论、范式诸要义引领下,总结、统合和拓境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新增尽可能多的“制度与文学”研究个案,深入探研外、中层与内层文学制度之间性,整合已有的研究方向,消释“两张皮”现象,最终目标是建立中国文学制度研究学科规范,以实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研究的本土化。
课题组明确提出,当下研治中国古代文学制度,应重点做好三方面研究工作:(一)总结近世以来中国文学制度研究利弊得失,大力推进“制度与文学”命题往纵深发展,大量增加“××制度与文学”的研究个案,为未来的文学制度研究提供充足有效素材;(二)建构中国文学制度外、中、内三层位理论,并创通各制度层位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将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因素落到制度层面,使文学制度研究归趣在文学自身规定性上;(三)扬弃流行已久的“制度+/影响文学”范式,创新“外、中层+间性+内层制度”范式,进而把文学制度三层位论扩充为五大论域,以此开拓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的新境界。
第五,《中国历代文学令规辑释》
课题组启动了《中国历代文学令规辑释》的编撰工作。这将是一部100多万字的编著,由首席专家饶龙隼担任主编,课题组成员分任具体篇目的撰写。已写出三篇样本,并在《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发表了。这三篇刊文为《中国历代文学令规辑释》做好文献资料、理论阐释和编写体例上的准备。
这些论着将成为该子课题最终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另四个子课题提供了理论构架和思想方法。
第二子课题:上古文学制度研究(上古三代秦汉时期)。
该子课题原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重点研究上古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理论内涵和变迁轨迹。这包含三个层次:(1)考述上古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理论内涵、变迁轨迹等,(2)描述上古各项制度对文学之施用以及文学对制度之策应,(3)从本体、边界、间性和媒介来认证上古文学自身规定性。
该子课题要解决中国文学制度在上古三代的源头问题,考述其原典依据、本原流别、基本命题、观念范畴等,还要研讨该时段文学制度的特征,为后面三个子课题研究打好基础。由于这个时段是中国文学制度典据观念、理论命题的发生期,因而也是第一子课题中国文学制度总论的理论素材和思想资源,在本项目总体研究框架中显得特别重要,所以首席专家饶龙隼亲自参加该子课题。他在早前十多年取得的学术成果基础上,与子课题负责人罗家湘教授、课题组成员梁奇、杨秀礼、钟志翔等学者协同工作,就上古三代秦汉时期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本原流别、原典依据,以及若干具体制度设施与文学的施动/策应关系进行深入研讨,解决了不少重要的学术节点,为本项目的总体研究工作开了个好头。
经课题组成员努力,新近产生6篇论文。已发表的有①饶龙隼《移书让太常博士辑释》(《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②钟志翔《〈吕氏春秋〉之“诚乎物”说考原》(《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第11期);③钟志翔《王船山“随所以而皆可”论疏解》(《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④杨飘飘《〈老子〉著述体例及成书形式》(《广州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还有撰写好未发表的⑤饶龙隼《论叙事与抒情的边界》(待刊);⑥杨飘飘《〈老子〉传本的文化区域流布》(待刊)。
早前,该子课题已有很雄厚的研究基础,已发表大量颇有影响的学术论著。代表性论著有①饶龙隼《两汉气感取象论》(《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②《晚周观念具象述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头条)、③《上古文学制度论》(《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④《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书局2009年版)、⑤《古代中国言?象?意结构之初形》(《文史哲》2004年第5期)、⑥《先秦诸子寓言正义》(《中国学术》第九辑(2002年)、⑦《先秦诸子的进阶》(《鹅湖学志》第二十八期(台湾2002年6月);⑧罗家湘《先秦文学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⑨《〈逸周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版)、○10《饥饿体验与荒礼救护——〈诗经〉凶礼研究之一》(《郑州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1《周族百年翦商的神秘化和世俗化阐释》(《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12《天门与〈《九歌〉二司命的生死交融》(《郑州大学学报》2014年6期)、○13《论先秦时期的采诗与采乐制度》(《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14梁奇《〈论语?述而〉“执礼”指归与孔子的再认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15《先民鸟崇拜的嬗变及其文化意义》(《求索》2011年第6期)、○16《〈山海经〉中神人形象管窥——以人兽伴生类与异形神人类为例》(《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17《《山海经》中人鸟组合的神人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18钟志翔《“叙天地”与中国叙事观念的萌生》(《中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19《<易?文言>修辞立诚论原解》(《周易研究》2013年第5期);○20杨秀礼《海神若流变考释》(《文艺评论》2014年第6期)、○21《“郑风淫”的形成与春秋郑国战略地缘关系——“郑风”研究系列论文之三》(《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
这些论著对该时段的言用制度、用象形制、著述体例、礼乐制度、传写制度、书籍制度、教学制度、侍御制度等作了深入的研讨,有比较宽阔广泛的涵盖面。这为该子课题终期成果的撰写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是本重大项目五个子课题中前期研究最充分的。
第三子课题:中古文学制度研究(魏晋至初盛唐时期)。
该子课题原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重点研究中古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理论内涵和变迁轨迹。这包含三个层次:(1)考述中古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理论内涵、变迁轨迹等,(2)描述中古各项制度对文学之施用以及文学对制度之策应,(3)从本体、边界、间性和媒介来认证中古文学自身规定性。
该子课题要考述中国文学制度在中古时期的发展演变,考述其文学本体、用象形制、观念范畴、语言形式和篇章载体等,还要研讨该时段文学制度的特征,以与上古、近古文学制度相衔接。该子课题负责人是李德辉教授。他是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很著名的专家,为学界贡献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他在早前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与课题组成员卢盛江教授、李舜臣教授、孟伟副教授、李翰副教授、徐海容副教授等学者协同工作,就魏晋南北朝隋初盛唐时期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制度内涵、关系范畴,以及若干具体制度设施与文学的施动/策应关系进行深入研讨,解决了不少重要的学术节点,对本项目总体研究贡献良多。
经课题组成员努力,新近产生13篇论文。已发表的有①李德辉《论北朝前期的文馆创作与文学发展》(《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②《论古诗地名使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唐诗中的“清湘”与“清淮”为中心》((《苏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③《邺都、洛阳宫阙与汉魏六朝诗的高楼意象》(《中州学刊》2019年第2期)、④《唐宁夏边塞行旅诗及其边缘属性》(《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2期)、⑤《文林馆与北齐隋唐文学》(《运城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⑥《由史传作品看隋代文学及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0日)、⑦李德辉《论唐前文馆创作》(《中华诗学》2019年第1期)、⑧李德辉《〈文林馆记〉考论》(《中华诗学》2018年第3期);⑨邓小清、李德辉《唐人岭南诗的三个类别》(《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3期);⑩徐海容《盛唐文馆学士碑志文平议——以张说为中心》(《唐史论丛》2018年第27辑); ○11曹渊《上隋高祖革文华书辑释》(《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还有撰写好未发表的○12李德辉《唐宋馆驿与文学》(36万字,即将由中西书局2019年出版);○13吕帅栋《〈文心雕龙〉的文病分类论》(待刊)。这些论文多篇发表于名刊,有的发表于顶级大学学报,有的还被转载或摘编,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如《论北朝前期的文馆创作与文学发展》(《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4期重点摘编2300字,引起学界关注。
早前,该子课题已有很深厚的研究积累,已发表大量颇有影响的学术论著。代表性论著有①卢盛江《文镜秘府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②《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2015年修订版)、③《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④《〈文心雕龙〉及唐人论转韵》(《兰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⑤《四声发现与佛经转读关系的再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9期)、⑥《〈文笔式〉——初唐一部重要的声病说著作》(《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⑦《诗歌史背景下的“八种韵”研究》(《上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⑧《礼与先秦两汉文学观念》(《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⑨《玄学与正始时期诗歌思想的变化》(《南开学报》1990年第3期)、⑩孟伟《〈六朝文絜〉的编刊及其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艺评论》2014年第6期)、○11《〈唐宋八家文读本〉与沈德潜的古文理论——兼及沈德潜古文理论与诗歌理论的互通与互补》(《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12李翰《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3《陈世骧“抒情传统说”“反传统”的启蒙底色及其现代性》(《文学评论》2016年第6期)、○14《叙事视野下的义山七绝》(《上海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15《叙述者与作者的离合——韩愈传叙文的叙事学分析》(《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16《兰亭文会与玄学家的政治姿态》(《文学遗产》2008年3期);○17徐海容《论碑志文的正体与变体》(《西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8《唐代碑志文的盛世情结及书写模式》(《西北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9《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考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20《论初盛唐碑志文创作的兴盛及原因》(《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21《唐代制诰的文体特征和审美追求》(《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10期)、○22《唐诗无避隐刍议》(《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3期)、○23《中唐宦官专权对文学的影响》(《北方论丛》2016年第5期)。
这些论著对该时段的玄学思潮、用象形制、文馆制度、馆驿制度、写本制度、经籍制度、佛经传译、宦官制度、侍御制度等作了深入的研讨,有比较宽阔广泛的涵盖面。这为该子课题终期成果的撰写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为子课题一中国文学制度总论提供了思想素材。
第四子课题:近古文学制度研究(中唐至明中叶时期)。
该子课题原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重点研究近古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理论内涵和变迁轨迹。这包含三个层次:考述近古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理论内涵、变迁轨迹等,描述近古各项制度对文学之施用以及文学对制度之策应,从本体、边界、间性和媒介来认证近古文学自身规定性。
该子课题要考述中国文学制度在近古时期的发展演变,考述其文学本体、用象形制、观念范畴、语言形式和篇章载体等,还要研讨该时段文学制度的特征,以与近古、近代文学制度相衔接。该子课题负责人是杨万里教授,他在近古文学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为学界贡献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他在早前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与课题组成员唐朝晖教授、刘建明教授、叶晔副教授、李祥耀副教授、许永福讲师、常德荣博士等学者协同工作,就中唐至明中叶时期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制度内涵、关系范畴,以及若干具体制度设施与文学的施动/策应关系进行深入研讨,解决了不少重要的学术节点,对本项目总体研究贡献良多。
经课题组成员努力,新近产生8种论著。已发表的有①饶龙隼《感应与调适——元明易代两起祥瑞的文学意义发微》(《复旦学报》2019年第1期);②吴夏平《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③《唐代文学制度述论》(《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④李德辉《迁谪制度与唐代文学》(《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⑤刘蓉蓉《丘处机西域纪行诗之叙事》(《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⑥曹渊《上隋高祖革文华书辑释》(《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⑧田明娟《明代虎丘禅寺的文学承载》(《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还有撰写好未发表论文⑧饶龙隼《明中期文柄旁落下的文坛变局》(待刊)。
早前,该子课题已有很深厚的研究积累,已发表大量颇有影响的学术论著。代表性论著有①唐朝晖《元遗民诗人群研究》(海南出版社2006版)、②《元代理学与元遗民文人群心态》(《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③刘建明《明代政权运作与文学走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④《张居正秉政与晚明文学走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⑤《张居正秉政时期的文风建设及诗文畸变》(《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⑥《明代前期政权运作与诗文走向》(《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⑦叶晔《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⑧《“五子”诗人群列与王世贞的文学排名观》(《文学遗产》2016年第6期)、⑨《论古典小说、戏曲中的词“别是一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⑩《关于明词研究新体系之建构前提的思考》(《文学遗产》2015年第1期)、○11《竹枝词的名、实问题与中国风土诗歌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12《明人分调编次观与唐宋词的分调经典化》(《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13《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文学遗产》2013年第4期);○14许永福《唐宋怀素草书接受史的整理与研究》(《中国书法》2017年第7期)、○15《近年德兴出土宋碑考论》(《中国书法》2017年第3期)、○16《黄庭坚晚年“为画满纸”思想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17《黄庭坚传世草书作品系年新考》(《中国书法》2016年第4期)、○18《黄庭坚禅宗活法与元符变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19常德荣《南宋中后期“江西诗学”之承变》(《上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程朱理学与诗学的内在冲突及其会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37辑)、○21《南宋中后期士人分化与诗坛新变》(《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3期)、○22《理学世俗化与南宋中后期诗坛》(《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这些论著对该时段的理学思潮、用象形制、文馆制度、侍御制度、版刻制度、经籍制度、传译制度、迁谪制度、科举制度、艺术承载、唐宋变调等作了深入的研讨,有比较宽阔广泛的涵盖面。这为该子课题终期成果的撰写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为子课题一中国文学制度总论提供了思想素材。
第五子课题:近代文学制度研究(晚明至清晚末时期)
该子课题原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重点研究近代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理论内涵和变迁轨迹。这包含三个层次:考述近代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理论内涵、变迁轨迹等,描述近代各项制度对文学之施用以及文学对制度之策应,从本体、边界、间性和媒介来认证近代文学自身规定性。
该子课题要考述中国文学制度在近代时期的发展演变,考述其文学本体、用象形制、观念范畴、语言形式和篇章载体等,还要研讨该时段文学制度的特征,以与近古、现代文学制度相衔接。该子课题负责人是杨绪容教授,她在近代文学研究领域有突出的贡献,为学界贡献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她在早前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与课题组成员赵红娟教授、何荣誉副教授、李德强讲师、石超讲师、仲晓婷讲师等学者协同工作,就晚明至清晚末时期文学制度的时段特征、制度内涵、关系范畴,以及若干具体制度设施与文学的施动/策应关系进行深入研讨,解决了不少重要的学术节点,对本项目总体研究贡献良多。
经课题组成员努力,新近产生9种论著。已发表的有①何荣誉《王闿运与同光体诗学观念的交流》(《中国诗学》2018年第26辑);②《容美土司家族文学历史境遇及场域功能之转换——以容美土司田玄父子与文安之的交游为例》(《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③孟伟《清代古文读本编选、评点及对科考之适配》(《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④仲晓婷《请正文体疏辑释》(《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⑤边茜《商务印书馆与早期〈一千零一夜〉翻译之因缘——附论近代出版传媒与译界及文学消费之关系》(《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⑥张春娟《20世纪中国歌剧史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近现代报刊为依据》(《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3期);⑦李祥耀《晚明士人精英意识的淡化——以吴中士人为例》(《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还有撰写好未发表论文⑧仲晓婷《明中后期官方“正文体”奏议及其行政运作》(待刊);⑨田明娟《从白雪楼到弇山园——晚明文学复古活动中心及话语权力的空间转换》(待刊)。
早前,该子课题已有很深厚的研究积累,已发表大量颇有影响的学术论著。代表性论著有①杨绪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②《王实甫〈西厢记〉汇评》(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③《徐渭〈西厢记〉评点本系统考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④《“演义”的生成》(《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⑤《周桂笙与清末侦探小说的本土化》(《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⑥《“公案”辨体》(《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⑦《叶逢春本〈三国志传〉题名“汉谱”说》(《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⑧赵红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⑨《拍案惊奇——凌濛初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⑩《明遗民董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11《凌濛初考论》(黄山书社2001年版)、○12《著名刻书家闵齐伋家世与生平活动考》(《杭州学刊》2017年第2期)、○13《凌濛初的编撰刊刻活动及其编刊特点》(《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九辑,凤凰集团出版社2016年版)、○14《晚明江南望族的编刊活动与晚明都市》(《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15《闵齐伋的编刊活动、刊刻特点与影响及其刊本流布》(《文献》2014年第2期)、○16《关于〈西游证道大奇书〉及其相关问题》(《文献》2011年第4期)、○17《〈西游补〉作者董说新证》(《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18《董说〈楝花矶随笔〉的发现及其价值》(《文学遗产》2004年5期);○19何荣誉《王闿运与光宣诗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20《王闿运的拟古诗观》(《中国诗学》2014年第22辑)、○21《晚清汉魏六朝诗学的趋向和类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3辑)、○22《章太炎的“文各体要”论》(《山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23《田九龄的“时调”:明代土家族文人融入主流文学的表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24李德强《近代报刊诗话的传统诗学影响与新变》(《中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25《近代报刊诗话的娱乐性新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26《辛亥革命对近代报刊诗话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第23辑);○27石超《中国古代小说目录学百年发展之得失》(《澳门人文学刊》2015年版)、○28《明代戏曲插图本的叙事系统》(《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舞台艺术》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29《〈明代版刻综录〉戏曲类条目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年第4期)。
这些论著对该时段的近代思潮、用象形制、文馆制度、译传制度、印刷制度、稿费制度、游学制度、科举制度、媒介传播、中西融冲等作了深入的研讨,有比较宽阔广泛的涵盖面。这为该子课题终期成果的撰写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为子课题一中国文学制度总论提供了思想素材。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1)基于各个时段外、中层及内层文学制度的个案,绘制出“建构文学制度三层位理论示意图”,以作为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参照(参见本评估表第19页);
(2)抽样“纸贵”“文柄”等众多文学间性个案,构建“文学制度三层位内在逻辑关系示意图”,以为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构架(参见本评估表第20页);
(3)从各个朝代的文学令规中,选取了100余篇文学令规篇目,并尝试做了3篇“辑释”,饶龙隼《移书让太常博士辑释》、曹渊《上隋高祖革文华书辑释》、仲晓婷《请正文体疏辑释》,发表于《文学制度》集刊第1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课题组成员赴江西吉安(泰和/清江等)、江苏苏州、浙江金华(义乌/浦江)、浙江绍兴(兰亭/沈园)、河南信阳/开封和安阳、陕西西安/庆阳等地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和现地研究,收集遗存在民间的方志、谱牒、日记、寺志、山志、碑铭、石刻等自然形态的原始资料。
(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从原典中发掘文学制度的典据,如从《周易·节》中阐释“制度”的原始含义,因以构建“文学制度典据的思理结构与理论内涵”,并用示意图直观显示(参见本评估表第21页);
(2)又从《墨子?非命中》的论说中,寻绎中国文学自身规定性的典据。其文曰:“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而不先立义法。……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其原之也,征以先王之书;用之奈何?发而为刑(政)。此言之三法也。”课题组认为,要确认中国文学自身规定性,就须发扬墨家“原”学精神。
(3)依托本重大项目,培育出以原子课题负责人杨绪容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另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戏曲评点整理与研究”(18ZDA252)。这样两个重大项目协作,将把明清时期戏曲评点文献搜集整理出来,以供本重大项目研究之参照使用;
(4)对两汉经籍制度、魏晋文馆制度、汉唐馆驿制度、唐宋科举制度、元代行役制度、明代政教制度、明清文官制度、近代传媒制度等事项作出专深的研讨,产生一系列论著,还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
(三)学术会议
项目组召开专题学术会议5次,大型报告会1次。具体有:
(1)2018年1月6日9:00—12:00,开展项目组第一场重大项目专题讲座“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讲人:饶龙隼;地点:宝山校区东区文学院306会议室。
(2)2018年1月6日下午14:00—17:00,召开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第一轮学术讨论会“如何理解文学制度观念及中国古代文学制度内涵”;主持人:孟伟;地点:宝山校区东区文学院306会议室。
(3)2018年1月7日上午9:00—12:00,开展项目组第二场重大项目专题讲座“典章制度与中古文学研究”;主讲人:李德辉;地点:上海大学乐乎新楼上善厅。
(4)2018年1月7日下午14:00—17:00,召开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第二轮学术讨论会“如何开展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主持人:何荣誉;地点:上海大学乐乎新楼上善厅。
(5)2018年1月8日9:00—12:00,“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邀请詹福瑞、刘跃进、左东岭、朱万曙、谭帆等校内外二十多名学者出席会议,并形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开题报告专家评审决议书》;地点为上海大学乐乎新楼思源厅。
(6)2018年1月8日,下午14:00—17:00,“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重大项目学术委员会议,邀请卢盛江、陈元峰、高克勤、吴夏平等专家进行交流,地点为宝山校区东区文学院306会议室。
(四)学术交流
本课题组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举办相关的学术会议、邀请专家来做学术报告、应邀外出做学术演讲、参加学术会议、国际交流合作等形式。
其一,课题组举办学术会议,或邀请专家来做学术报告等方式,积极开展广泛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具体有:
(1)2018年1月7日19:00—20:30,首席专家饶龙隼新书《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座谈会,邀请黄霖、孙逊、詹福瑞、刘跃进、左东岭、朱万曙、李浩、卢盛江、查清华、叶志衡等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上海大学终身教授董乃斌主持;地点在上海大学乐乎楼上善厅。
(2)2018年9月27日下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做学术报告,主题为“中国文学大义中的‘江南’”。
(3)2019年4月23日下午,邀请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学术地图的制作与古代文学研究”
(4)2019年4月30日下午,邀请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做学术报告,主题为“明清考棚上锁之后”。
其二,课题组成员应邀做学术演讲,阐释宣讲“文学制度”的观念、理论、命题和范式,引领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学术方向。具体做学术报告4次:
(1)2018年4月22日18:30—20:30,首席专家饶龙隼应邀做题为《明朝文人那些事——朱元璋和他的文臣们》( “学悦风咏讲座系列”第52期) 。
(2)2018年10月19日,首席专家饶龙隼在常熟理工学院做题为《地域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学术报告。
(3)2019年7月4日8:30—10:00,李德辉教授应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邀请,为“文学地理研究的技术与视野”暑期学校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唐代交通与文学研究的要义与要点》。
(4)2019年7月4日10:30—12:00,李德辉教授应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邀请,为“文学地理研究的技术与视野”暑期学校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唐代扬州诗歌三角论》
其三,课题组成员参加境内外学术会议,提高“文学制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具体参加学术会议13人次:
(1)2018年4月13日—16日,子课题成员孟伟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为《清当代古文选本的编纂旨趣》。
(2)2018年5月26日,首席专家饶龙隼参加苏州大学举办的“明清近代诗文研究的历史·现状·未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研讨会”,并做会议讲话。
(3)2018年6月2日,首席专家饶龙隼和课题组成员叶晔参加台湾师范大学举办的“2018明代文学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国际会议,参会论文为《感应与调试:元明易代两起祥瑞的文学意义发微》《宁夏词学传统与词中“贺兰”意象的演变》。
(4)2018年8月24日—27日,首席专家饶龙隼和项目组成员赖晶博士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古代散文文学会年会”,参会论文为《萧氏瑞芝书写及其文学意义发微——以宋濂占得“文物之祥”为参照》《元末明初宣徽文学的渊源、观念及影响》。
(5)2018年10月31日—11月2日,项目组参与并协助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届“制度与文学”高端学术论坛,饶龙隼教授、李德辉教授、何荣誉副教授、田明娟博士参会,参会论文为饶龙隼《中国古代文学制度论纲》、李德辉《迁谪制度与唐代文学》、何荣誉《明代土家族作家田宗文流寓沅湘及其诗歌创作》、田明娟《明代虎丘禅寺的文学承载》。
(6)2018年11月13日—15日,项目组成员田明娟、吕帅栋等参加2018浙江大学“大数据与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国际会议。
(7)2019年5月31日—6月1日,首席专家饶龙隼和叶晔参加岭南大学举办的《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七“中国文学抒情和叙事两个传统的交响共鸣”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为《论叙事与抒情的边界》《外少陵而内元白:晚明乐府变中“诗史”知识的隐显》。
(8)2019年6月15日—16日,子课题负责人孟伟参加上海大学与常熟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化时代江南文化与江南记忆论坛”,发表论文《常熟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
通过上述境内外相关学术会议,项目组成员均对“文学制度”相关理念进行了介绍,扩大了“文学制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为该学术领域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五)国际(含境外港奥台等)合作
(1)课题组成员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日本开展合作研究。具体有:①饶龙隼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高级访问合作研究(2014年5月—2015年4月),②杨万里教授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高级访问合作研究(2017年8月—2018年7月),③李翰副教授赴美国怀俄明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12年8月—2013年2月),④杨绪容教授赴日本神奈川大学任教(2006年4月—2008年3月),⑤杨绪容教授赴韩国外国语大学任教(2014年9月—2015年8月),⑥李翰副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任教(2016年2月—2017年2月)多人次。
(2)课题组派遣博士生赴日本、台湾进行联合培养。具体有:①杜梅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日本九州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项目;②刘蓉蓉2019年6月—2020年5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展联合培养研究项目。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在推广和宣传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包括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参加境内外学术会议、举办课题组学术培训、设立创新创业项目以及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课题宣传等:
(一)举行成果座谈会。
(1)2018年1月7日晚,举行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的新著《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11月版)学术座谈会,聘请詹福瑞、刘跃进、左东岭、朱万曙、李浩、卢盛江、黄霖、董乃斌、孙逊、叶志衡等专家进行评议指导,对该书进行推介、评点和宣传。
(2)2019年7月4日,举行本项目中期评估报告会和阶段性成果鉴定会,聘请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温州大学资深教授王小盾来莅会指导,并通过他们向学术界推介已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以及项目组研究成果被转载情况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开题报告会以及新书座谈会,分别在上海大学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媒体网站进行报道。
(2) 开通重大项目组微信公众平台“古代文学制度研究”,定期发布项目组相关成果信息,以扩大社会影响力。
(3) 多篇研究成果被转载摘编。饶龙隼《文学制度层位论——兼述“制度与文学”命题的设立及缺陷》(发表于《文史哲》2019年第1期)和李德辉《论北朝前期的文馆创作与文学发展》(《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分别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3期和第4期进行了摘要转载。
(三)组织项目组成员参加学术培训和创新创业项目
(1)项目组成员田明娟、吕帅栋参加2018年浙江大学“大数据与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坊;时间为2018年11月16日13:00—17:00,地点:浙大紫金港校区海洋大楼305机房。培训内容为哈佛Worldmap 和浙大Amap 的功能和使用;Arcgis的功能与使用;qgis与地图制作实例。
(2)首席专家饶龙隼指导课题组成员吕帅栋成功申报2019GY04创新创业培育与学术论坛项目。项目名称为“中国古代文病救治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主要内容以《文心雕龙》《文镜秘府论》《史通》《文史通义》文病论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文病论相关文献与理论认知,来探讨关于文病的分类、范围、救治及其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还免费为大学生、社会人群和团体提供文病救治服务。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主要问题
(1)如何贯彻落实子课题一中国文学制度总论部分所阐明的理论观念、结构层次、研究范式?特别是要落实到子课题二到子课题五的各时段文学制度研究中去。
(2)如何发掘抓准各项制度设施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即外、中层文学制度与内层文学制度的施动/策应关联)所聚焦的文学间性?
(3)如何要加强对西方(主要是法国和美国)的文学社会学理论批评的研究及借鉴利用?
(4)如何使各个子课题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以共同推进本项目的总体研究?
(5)如何大批量增加具体制度设施与文学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因个案的量太大,如何选择抽样?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惬理。
(二)改进措施
(1)加强课题组内部的学术讨论、培训,让课题组成员真正理解首席专家饶龙隼提出的中国文学制度理论观念、结构层次和研究范式,并将其要义落实到子课题二到子课题五的各时段文学制度研究中去。
(2)加强示范和带动,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跟进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及时指导,及时纠偏,及时深发,帮助课题组成员发掘抓准各项制度设施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即外、中层文学制度与内层文学制度的施动/策应关联)所聚焦的文学间性。
(3)派遣课题组成员赴北美和欧洲(主要是法国)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高级访问,真切感受体验那里的文学批评风气,加强对西方(主要是法国和美国)的文学社会学理论批评的研究及借鉴利用。
(4)从中期评估以后,加强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特别是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制度的理论观念,以共同推进本项目的总体研究。
(5)充分研讨考述各朝代的典章制度,大批量增加具体制度设施与文学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抓住重点,选择抽样,不求面面俱到,唯求深入惬理。
(三)研究心得
(1)要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的带动作用,以确保本项目总体研究的协调统一、风格一致;避免散乱无序,参差不齐。
(2)因本重大项目是一项理论创建性的研究,需要跟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不断修订补充,以免过于自话自说,脱离当下用语习惯。
(3)要始终立足文学自身规定性和中国文学民族本位,这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根本归趣和坚定目标,也是本重大项目的主要学术价值所在。
(四)意见建议
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和开展跨文化多语种交流,这是本重大项目的最终目标。建议其最终成果完成后,能将之删节成简洁本(40万字),然后进行外译(首先做英译);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译项目”的经费支持。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重大项目的理论创新特色突出,这要求参与研究者有更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更高深的理论素养;希望在学术团队建设方面得到相关领导和组织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希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对于课题组成员的督责和期待有一定的弹性和宽容。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代表性成果简介
1.饶龙隼《文学制度层位论——兼述“制度与文学”命题的设立及缺陷》(《文史哲》2019年第1期)
基本内容:历经三十多年的学术积累,文学制度研究已自成格局,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学理探索不够清通,学术定位不甚明确;文学制度的层位理论尚未确立,未能将诸层位联通为有机整体;个案的分段的研讨居多,而总体的通代的研判不足。要做稳健的文学制度研究,就需适宜到位的理论方法:首先必须尊重文学自身规定性,其次要确立文学制度层位理论,使外中内三层位既有分别,又成为联通互动之有机体。理想的文学制度研究须照应三层位,并最终要落实在文学的内在规制上:既拓充于外层文学制度,又据实于中层文学制度,终归趣于内层文学制度,臻至文学制度整体研究。具体说,未来的中国文学制度研究,应处置五组对立统一关系:(一)受动与自生,(二)边界与自足,(三)作用与自性,(四)回应与自适,(五)变异与自化。
主要观点:(1)率先开创性地提出文学制度外、中、内三层位论,(2)救正某项制度设施影响文学的单向度研究思路,(3)提出理想的文学制度研究应有的品格和体貌,即理想的文学制度研究须照应三层位,并最终要落实在文学的内在规制上:既拓充于外层文学制度,又据实于中层文学制度,终归趣于内层文学制度,臻至文学制度整体研究。
学术价值:(1)构建了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理论框架;(2)对傅璇琮、罗家湘、吴夏平、叶晔、辛鸣等人的文学制度观念有所救正;(3)提示并展望未来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发展方向;(4)修复近世以来被遗忘的文学制度观念并明确标举之,以与外来的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观念相调剂;(5)要求将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之类危微因素落实到文学制度层面,即文学自身规定性上。
社会影响: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3期进行摘要转载。
2.饶龙隼《中国古代文学制度论纲》(《学术研究》2019年第4期)
基本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制度包含外、中、内三层位,外层制度是指间接作用于文学的社会建置,中层制度是指直接作用于文学的制度设施,内层制度是指恒常稳定的文学自身规定性。有关“制度与文学”的命题,理应纳入文学制度研究范围;再加上本分的“文学制度”研究,文学制度研究领域就有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是一体未分的,共同支撑文学制度三层位。当下开展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的总目标、总任务,是全面深入集成式地研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制度内涵,考述其本原流别、结构层次、理论构建和通变进程,描述各项制度对文学之施用以及文学对制度之策应,从本体、边界、间性和媒介来认证文学自身规定性,具体有六条路径、三个维度、五大论域和四项价值。
主要观点:(1)指出有关“制度与文学”的命题,理应纳入文学制度研究范围;再加上本分的“文学制度”研究,文学制度研究领域就有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是一体未分的,共同支撑文学制度三层位。(2)指出当下开展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的总目标、总任务,是全面深入集成式地研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制度内涵,考述其本原流别、结构层次、理论构建和通变进程,描述各项制度对文学之施用以及文学对制度之策应。(3)倡导从本体、边界、间性和媒介来认证文学自身规定性,提出研究中国文学制度的六条路径、三个维度、五大论域和四项价值。
学术价值:(1)这是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纲领性论文;(2)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展示中国文学制度的理论构建及其内涵;(3)将中国文学制度典据与西方文学社会学理论对照起来,从中批判地吸收有效的思想成分。
社会影响:该文提交2018年11月23日至25日在山东济南、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史哲》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二届“制度与文学”高层论坛,文中提出的主体思想和诸多观点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
3.饶龙隼《感应与调适——元明易代两起祥瑞的文学意义发微》(《复旦学报》2019年第4期)
基本内容:世当元明易代鼎革之际,两起祥瑞同时异地并出,颇引起东南士绅的关注,亦激发相关叙咏与解读。其一,至正二十年(1360)春某月日,在西昌石塘萧氏故居之旧址,于蓬蒿瓦砾中突产瑞芝二本;其二,也正是在这一年春二月某日,金华硕儒宋濂应聘将赴金陵,临行前自占得“文物之祥”。透过这两起祥瑞之表象,可考见其文学意义迥异:前者,表征为西昌十名贤对文明发祥的感应,而在明初政治高压下有更强的适应性;后者,表征为浙东文人入明后的文学观调适,而在明初政治高压下缺更强的适应性。正因为得益于自身更强的适应性,西昌文人在政治高压下保有后劲,而将西昌雅正文学接引入馆阁,后又将馆阁文学风范推广到朝野;也正是受累于自身更弱的适应性,浙东文人在政治高压下缺乏后劲,因使其调适过的文学观不合时用,最终导致浙东文学传统顿然消歇。
主要观点:(1)指出萧氏瑞芝叙咏是出于对明朝新兴的感应,而宋濂“文物之祥”占则是出于对新朝政治高压的调适;(2)指出杨士奇所表率的西昌雅正文风和宋濂所表率的金华严正文风所遭遇的不同命运,前者通往馆阁并向朝野推广,后者先盛后衰最终走向消歇;(3)这两起祥瑞正好揭示了明初文坛格局和文学走向之重要意义。
学术价值:(1)两起祥瑞以小见大,展现了明初文学深微诡异的一面;(2)以实例揭示了庙堂文学与地方文苑的互动关联;(3)将感应与调适作为关键词,来描述元明易代之际作家的艰难选择。
社会影响:对当今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4.李德辉《论北朝前期的文馆创作与文学发展》(《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基本内容:北朝北齐以前文馆制度不完善,文馆史上可称北朝前期,由五胡十六国及北魏组成。由于长期处在战乱,北朝前期效仿魏晋官制,设秘书、著作,以官署为文馆,不像南朝,官制外还依托宫殿设立文馆。出于服务军国大事的目的,这一时段的北朝文馆文学以应用文和官修史书为载体,是一种政治化、学术化的文学作品,有重实用、贵经史、尚文章的特征,于纯粹的抒情诗文不甚重视,作者大都以经史为根基,以史学为文学,以诏令奏议和碑颂为高文,以文学审美和虚拟想象为末事。过去对于这些特点是从地域和文化观念分野理解的,本文则从文馆与文学的关系来解释,其研究结论是对此前说法的一个补充。
主要观点:(1)考述了北朝前期文馆设立与变迁的实况;(2)阐释此时文馆制度对文学创作的意义;(3)探悉文馆中作家的文学作为与贡献。
学术价值:(1)第一次较清晰地描述了北朝前期文馆制度的创立与变迁状貌;(2)真切评价了北朝前期作家的文学贡献与不足。
社会影响: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4期进行摘要转载。
5.李德辉《论古诗地名使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唐诗中的“清湘”与“清淮”为中心》(《苏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基本内容:古诗地名种类繁多,使用因人而异,因诗歌的题材、体式、创作目的而异。尽管情况复杂,但在使用上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分为写实和虚拟两种情况。在写实层面,用的多为自然地名,或是经文人改写的文学化表述,同一性要大于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如实书写正名,取其本义,纪实为主,是出于文学作品必须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与史家修史的用法相同。虚拟部分则为人文地名,差异性要大于同一性,一般只取其象征意蕴,以某个区域代表性的山脉河流为代表。这样的地名沉淀了当地的历史,蕴含地域文化传统,是区域文化和文学的语义符号。虽属泛咏,意义较虚,但抒情写志的功能强大,甚至具有意象特征和审美功能,能够召唤艺术想象,激发审美效应,意境鲜明,更应关注。上述特点,在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上有鲜明的表现。经由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这两个地名,可以清楚地看出古诗地名运用上的这两个基本规律。
主要观点:(1)敏锐地指出古诗地名使用的写实和虚拟这两种创作现象;(2)具体阐述古诗地名使用写实与虚拟的理论内涵和艺术表现;(3)以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为例,揭示古诗地名运用上的基本规律。
学术价值:(1)讨论古诗地名使用,题旨深永,颇可讽味,有原创性;(2)以小见大,索隐发覆,选题著论具有示范性;(3)展示了中国文学地理学精微深细的一面。
社会影响: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一般走宏通之路,而该文擘画切理、精细入微,为文学地理学研究开拓一新境地。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项目自立项以来,按照预期计划,对中国古代文学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制度总论及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各时段的文学制度特征、理论内涵、变迁轨迹等研究内容已基本完成。接下来,主要研究研究任务是:
其一,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各项制度对文学之施用以及文学对制度之策应。主要包含:(1)精确处理好中国古代文学制度三层位的理论表述及其操作实验;(2)进一步构建文学制度三层位之间的互动关联:(3)深入研讨文学制度与文学社会学的相关度问题。
其二,总体上从本体、边界、间性和媒介来认证文学自身规定性,主要包含文学本体与边界、文学间性及媒介、文学自身规定性等。具体要点为(1)把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文学边界上;(2)在内层文学制度内外边界和中外层文学制度内外边界之间,设立一个开放性溶蚀性的空间,以此来把握文学间性;(3)借助文学本体、边界、间性及媒介诸要素来认证文学自身规定性。
其三,大量增加具体制度设施与文学关系研究的个案,重点是把握两者之间的文学间性,这也是后续工作的关键所在。在上古、中古、近古、近代诸时段,挖掘尽可能多的文学制度事项,抓住对文学施加影响最重要的若干制度设施,并研讨这些制度设施与文学本体的间性。
其四,加强推进中国文学制度研究的全球化进程,开展国际间和跨文化的学术交流与成果推广。通过学术会议、工作坊、高端论坛、高级访问等途径,将国际同行专家“请进来”,也让课题组成员“走出去”,推广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为最终成果简洁本英译作好准备。
也就是说,研究工作现在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这除了要求课题组成员潜心做研究,还会产生如下几方面迫切的学术需求:
(1)课题组成员外出查阅资料、咨询调研和学术交流,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国内、国际旅差费;
(2)吸纳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社会学术机构的人员以及各地方文史爱好者参与研究工作,包括图书查询、田野调查、现地向导、录音采访等,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劳务费;
(3)中国文学制度研究与西方文学社会学思潮及其理论批评关系密切,需要派遣课题组成员去欧洲和北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国际旅差费和采访费;
(4)基于跟国内外同行学者讨论交流的需要,预计在2020年,本重大项目将举办召开一次“文学制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产生一笔国际旅差费和会务费;
(5)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需要向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课题咨询,会产生一定数额咨询费用;
(6)最终成果制作打印,会产生一定费用;
(7)最终成果专家鉴定会,会产生一定数量的评审费、旅差费和会务费等。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