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2日14:2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研自2017年底立项以来,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基本上按照原有方案和时间表进行。根据研究计划,项目组按时召开开题报告会、中期研讨会、协调会及工作坊,各子课题按照分工,及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去国内外调研、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收集和购买查阅中外文资料(如:《闽南侨批资料》、《潮汕侨批集成》、《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档案》、《新南威尔士华人总商会档案》、《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商会会讯》、浙江温州华商资料和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华侨华人与华商的英、德、法、俄、西文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汇编,同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世界华侨华人通史·非洲卷》、《世界华侨华人通史·东南亚卷》、《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世界华侨华人通史·大洋洲卷》、《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等35篇部)。为推动项目研究,2018年12月,《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项目组与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学术刊物《八桂侨刊》合作,开辟《世界华商专题》研究专栏,这是中国学术刊物第一次开辟的《世界华商专题》研究专栏。至2019年6月,《八桂侨刊》已在《世界华商专题》专栏上,发表世界华商研究的专题论文5篇,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该项目包括六个子课题,目前,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良好,可以按原定计划完成研究任务。

(一)子项目之一:总论卷基本进展情况

1、总论卷自立项以来主要对世界华商发展史从宏观和历史线索上进行梳理,配合各子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涉及的重要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进行探讨,围绕华商的历史起源、华商在居住国的适应与融入、华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华商发展的经济驱动力和文化凝聚力、世界华商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与不平衡性、以及华商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等重要问题,查阅资料,构建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卷的指导思想、思路、体例和框架大纲等方面的沟通、协调。

2、2018年1月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了开题报告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组成员、各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部分成员共20余人出席开题报告会,就开题报告的内容,以及世界华商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研究内容等展开了深入研讨;2019年4月,重大招标项目“课题组在澳大利亚布斯班市昆士兰大学召开了项目中期研讨会,并邀请了来自西悉尼大学、格里菲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昆士兰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多位专家,以“华商与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动”为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探讨,有力推进了华商研究的深化和项目的进展。

3、总论卷负责人、首席专家张秋生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篇。其中在专业学术刊物《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4期上发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大陆海外华商研究”,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海外华商研究,从三个发展阶段和华人经济、华商企业、华商网络及“一带一路”背景下华商与中国经济的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就中国华商研究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发表了“历史与时代视角下的澳大利亚华人报刊考察”,《八桂侨刊》2018年第4期(获2018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届第十二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4、总论卷负责人、首席专家张秋生在《北大华商评论》(2019年第3期)发表《历史责任、时代使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述介》,从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思路与视角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了宣传与推介。

(二)子项目之二:非洲卷基本进展情况

1、目前,非洲卷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子项目主持人李安山教授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召研讨会,进行任务分工,制定调研计划,对分卷的章节设计进行研讨,并已形成章节目大纲的初步框架。在2019年4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举行的重大项目中期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重点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编译、整理。对资料收集工作进行顺利,准备分北部非洲、南部非洲、西部非洲、东部非洲和中部非洲五个部分继续进行。课题组已多次去非洲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目前仍有两名课题组成员胡晓雷(北京大学博士)和李臻(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分别在非洲刚果(布)和津巴布韦调研。现在已收集到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包括档案、报纸、华商企业资料、网络文献、外文论著(英、法、德文)等,约100余万字,准备分门别类加以精选与编译、整理,拟明年完成《非洲华商通史资料选编》,其中包括已收集的《非洲华侨经济》、《外交报》、《南非华人史》、《南非华人报》(China News SA)、南非《侨声日报》(Overseas Chinese Gazette)和《华侨新闻报》(China Express)等和一批英、法、德文资料。如:英文资料:Eiichi YOSHIDA. (2010),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Institutions Behind the Chinese Small business Influx in Africa”, in Fukunishi ed., African Producers in the New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 Interim Report, Chosakenyu Hokokusho,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中国小企业流入非洲的制度初探)、“Chinese traders shake up Moroccan vendors”,(中国贸易商撼动摩洛哥商贩地位);法文资料:Wu Wangjiao.(2019),“Adaptations interculturelles sur le plan du temps dans les entreprises chinoises implantées au Maroc”(摩洛哥中国企业的跨文化适应状况)、Jean-Pierre Taing. (2015), “L’immigration chinoise à Alger : l’émergence d’une place marchande à Bab Ezzouar ?”(中国在阿尔及尔的移民:Bab Ezzouar出现的交易场所);德文资料:Nadi, D. (2008). “Algerien als Endziel von Migrationen: eine vergleichende Studie zu subsaharischen und chinesischen Migranten”. Afrika Spectrum,(阿尔及利亚成为移民的最终目的地:对撒哈拉以南和中国移民的比较研究)Asche, H./Schüller, M. (2007),“China als neue Kolonialmacht in Afrika? Umstrittene Strategien der Ressourcensicherung.”(中国是非洲新的殖民大国?—有争议的资源安全策略)等。

3、在收集资料和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发表前期成果著作1部,论文8篇,包括李安山的《世界华侨华人通史·非洲卷》;刘少楠博士的2019,“China Town in Lagos: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Nigerian State since the 1990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SSCI) ;许亮博士的2017,“Cyrildene Chinatown, Suburban Settlement and Ethnic Economy in Post-Apartheid Johannesburg.”In Young-Chan Kim ed., China and Africa: A New Paradigm of Global Business, The Palgrave Macmillan Asian Business Series, 81-104. London, UK: Palgrave Macmillan.;沈晓雷博士的2017,“Integration of Newcomers into Local Communities: An Analysis of New Chinese Immigration in Zimbabw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Diasporas, in Min Zhou ed., Springer, pp. 79-92.

(三)子项目之三:美洲卷基本进展情况

1、本子课题在总课题开题立项后,即进入实施阶段。由于本子课题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拉丁美洲华商和北美华商的大部分,故拟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现阶段)集中精力研究拉丁美洲华商。目前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由于有关拉美华商的纸质资料很少,几近于无,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到华商所在的一些拉美国家进行调研采访,收集口述历史资料,同时也收集有价值的网络资料。与此同时,继续考察拉美华商的历史背景、基本脉络和重要特征,思考本子课题框架的初步构想。

2、在调研数据利用与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方面,目前已经收集了一部分有关拉美华商在其居住国活动的中外文资料60万字,如:巴西中国茶农史资料、阿根廷和智利、委内瑞拉和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商、华人经济与华人社团、《阿根廷的华人移民组织》(Las organizaciones de inmigrantes chinosen Argentina Chinese immigrant organizations in Argentina)、《阿根廷的朝鲜族华人》(Chinese Koreans (chosunjok)in Buenos Aires :their indentity and ties with the Korean Community and Argentinean Society)等。同时对这部分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初步设定有关拉美华商书稿的总体框架。基本做法是,先对拉美华商比较多、地位比较重要的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也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经济体)的华商历史进行初步疏理,大致上形成一个可供其他国家/地区华商研究、参照的框架体系。其他国家的华商历史研究框架,可在此基础上初步设定。一般来说,由于上述主要国家的华商历史活动相对较多,活动领域也比较广,而其他次要国家华商的历史活动和相对涉及领域则较为有限,故主要国家的框架大体确定后,次要国家的框架就比较容易确定(主要是通过参照主体内容、照顾特色的路径确定)。随着以后研究的推进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现拟订的框架还需要加以调整。

(四)子项目之四:欧洲卷基本进展情况

子课题“世界华商通史·欧洲卷”自立项以来,已按照最初规划逐步展开,所完成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搜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涉及欧洲华商研究的重要专著、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和档案资料等,在收集到的中外文资料中,专著包括:《中国人在欧洲》(The Chinese in Europe, 约35万字)、《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海外中国人》(The Last Half Century of Chinese Overseas, 约35万字)、1800年以来的英国华人:经济、跨国主义与认同)(The Chinese in Britain, 1800-present: Economy, Transnationalism, Identity,约35万字)、《欧洲华侨华人史》(约71万字)、《侨行天下》(包含旅德、旅葡、旅意著名华商的采访记录)(约15万字)、《青田人在荷兰》(约25万字)、《温州华侨史》(约30万字)、《欧洲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社会融合·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约25万字)、《华人族群及与德国社会的整合》(约30万字)、《中欧关系视角下的新侨研究》(约25万字)、《华商淘金莫斯科:一个迁移群体的跨国生存行动》(约24万字)、《海外华商的管理智慧与企业经营》(约25万字)、《德国的华人移民:历史进程中的群体变迁》(约26万字)、《民国浙江华侨史》(约28万字)、《义乌之囚:一群华人寻路欧洲的真实背影》(约30万字)等,为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前往温州、丽水等欧洲华商的主要侨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多位归国华商代表进行了访谈。在对侨乡调研的过程中,收集到侨乡出版的侨乡报、调研报告、统计资料、访谈记录等,如著名旅法华商赖氏家族档案汇编《赖相令家族图志》(约10万字)、《青田侨乡报》(1992—1998年,约100万字)、《青田侨团(2013年)专刊》(约10万字)、《法国青田同乡会·10周年会庆纪念专刊》(约10万字)、《青田公共外交案例集》(15万字)、《早期青田华侨共产党人》(约8万字)、《第四届欧洲青田同乡会专刊》(约5万字)、、世界温州人博物馆专刊——《弄潮儿:走向世界的温州人》(包含旅欧温州华商奋斗史相关档案资料)(约25万字)、2018年世界温州人大会纪念册《美美与共新温州》(约20万字)、《世界温州人博物馆捐赠藏品图录》(内含大量旅欧华商相关资料与图片)(约10万字)、《昆山侨商》(约10万字)、《昆山玉燕归巢·侨商创新创业路》(约20万字)等。目前侨乡资料正在汇编整理中。

3、在整理文献、对代表性欧洲华商进行访谈和对侨乡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西欧、东欧、南欧、北欧三个区块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梳理出了欧洲华商起源、发展、转型的基本进程。初步总结出了欧洲华商在二战前、20世纪50—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西欧、南欧、东欧和北欧四个区域欧洲华商各自的发展特征。基于这一初步分析成果,拟定了本卷研究的框架,并完成了部分阶段性成果。

(五)子项目之五:大洋洲卷基本进展情况

1、本子课题自立项以来,总体情况进展顺利。课题组多次召开项目研讨工作坊,研讨调研计划和写作大纲。确定本卷总纲以移民、贸易、商业网络为主线;纵向:根据时间段划分不同时期华商写作,初步划分四个时间段:1880年前、1880-1950年、1950-1980年、1980年至今;横向:以专题研究探讨华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初步划分若干专题。课题组进行了任务分工。

2、当前工作主要处于资料搜集和整理阶段。昆士兰大学的杨彦哲博士已与当代大洋洲具有代表性的华商社团--深圳同乡会建立密切联系,完成了关于深圳同乡会资料的梳理工作;黎志刚教授准备研究悉尼中山、东莞、深圳同乡会和一些同乡会的发展历程、运作机制、组织的活动、对华人社会经济参与的贡献,以及与其他华人社团、与当地白人社区、以及与中国政府的关系等问题;孔晓青博士梳理了华人在澳大利亚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历程以及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贡献和影响,选取了不同时期的房地产华商进行案例研究,更深入地剖析他们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同时着重于华商个人成长经历、性格魅力、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以探讨该商人及其企业成功的文化内因。张荣苏博士对著名华商澳大利亚天然药业董事长、澳中企业家总商会副主席孙健先生、昆士兰州勇集团董事长黄勇先生等多位旅澳华商代表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到旅澳华商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他们对于自身群体在中国与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和政治互动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3、在前期调研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着重收集关键数据并对相关典型事例进行记录、分析。采访悉尼当地同乡会领导,并通过会馆内部人员收集其文字资料和媒体对这些社团与华商活动的报道,再结合华人社团和华商相关研究。将深圳同乡会之案例与中山、东莞、四邑等传统侨团进行对比,揭示其异同。在进行调研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已发表前期成果7篇。

4、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有100多万字,包括澳洲著名华商房地产公司资料、华商书信、同乡会会刋、早期华人报纸、华人经济年鉴、新南威尔士华人总商会档案、电话薄、照片、华商广告及口述史资料,还有一批英文资料,如:《斐济华人史》(Chinese in Fiji, 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巴布亚新几内亚华人史1880-1980》(The Chinese in Papua New Guinea: 1880-1980,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华人史》(Histories of the Chinese in Australasia and the South Pacific, Museum of Chinese Australian History)、《19世纪太平洋岛屿的契约华工》(Chinese contract labour in the Pacific Island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全球化时代太平洋岛屿的贸易、劳工与安全》(Pacific Islands Trade, Labor, and Security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等。已经收集到关于大洋洲华商的文献资料正在整理中,准备精选30万字左右,广东人民出版社已拟协商出版。

(六)子项目之六:亚洲卷基本进展情况

1、至目前,亚洲卷课题组已系统整理了国内外有关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重要专著、论文集、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等。将这些文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爬梳、分析和整理出亚洲华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以及亚洲不同地区华商的发展阶段。

2、在掌握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本课题确立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以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为主,另以日本、韩国的华商作为重点,并兼顾印度等其他南亚和中亚等亚洲国家。

3、本课题组成员先后于2019年1月20日-30日前往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居銮、新山、古来、拉央拉央、三合港和彼咯等地调研当地的华商及其企业。2019年5月23-29日前往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怡保、金宝、督亚冷和珠宝市的华商企业,以及拜访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和雪兰莪州中华商会,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会馆会议记录,大约有30万字。

4、本课题成员在前往马来西亚的调研中,收集到当地华人会馆的刊物,以及当地所出版的出版物如描述华商的《锡日辉煌—沙泵采锡业的历程与终结》(15万字)、《锡业历史鉴未来》(20万字)、《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创业与护根. 儒商篇》(30万字)、《马华商会史》(60万字)、《马来西亚杰出华裔企业家》(30万字)、《马来西亚华人生意》(15万字)《陈嘉庚企业兴亡的历史经验》(15万字)、《英属马来亚华人资本主义经济1900-1941》(30万字)、《华商韬略:记百位杰出华商领袖》(20万字)、《刘会干与启德行:一个华人企业家的奋斗历程》18万字、《马来西亚华人经济问题专辑》(15万字)、《郭鹤年自传》(20万字)、《马来西亚华人创业传》(21万字)、《马来西亚跨世纪企业家》(20万字)、《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商会会讯》(1997-2012年,约100万字)、《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档案》(约100万字)等珍贵资料,为课题写作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5、本课题组积极拓展研究资源和合作渠道,即本子课题负责人任主编的《八桂侨刊》与《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项目组合作,自2019年起开辟《世界华商专题》研究专栏,向国内外研究海外华商的专家征稿,先后在《八桂侨刊》刊登了6篇探讨海外华商的文章,即:《巴西华人“提包业”探析》、《中国大陆学界欧洲华商研究述评》、《新加坡中华商会总会的筹设与成立》、《大洋洲岛国的早期华商及其历史影响探析》和《浅论当代非洲华商的现状、特点和机遇》、《中国学界印度华人研究综述》等,约有7-8万字,在华侨华人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推动了学术界对本课题的密切关注。

6、本课题组成员还前往韩国和泰国参加与华商相关的学术会议。如参加泰国玛希隆大学举办的“2019年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华人”、参加韩国全南大学举办的“2019年全球离散族群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相关的论文。有的成员还指导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选择华商为主题的论文,着重于培养今后研究海外华商的人才。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与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项目执行以来,各子课题带头人及课题组成员根据原计划赴国内外调研、访谈和文献收集资料,并进行了数据整理,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1、重点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编译、整理。

各子项目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进展顺利,共收集各类中英文献资料约1500万字。各卷的《世界华商通史资料选编》正在进行中。非洲卷课题组李安山教授等已多次去非洲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目前仍有两名课题组成员在非洲刚果(布)和津巴布韦调研。现在已收集到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包括档案、报纸、华商企业资料、网络文献、外文论著(英、法、德文)等,约100余万字,准备分门别类加以精选与编译、整理,拟明年完成《非洲华商通史资料选编》,其中包括已收集的《非洲华侨经济》、《外交报》、《南非华人史》、《南非华人报》(China News SA)、南非《侨声日报》(Overseas Chinese Gazette)和《华侨新闻报》(China Express)等和一批英、法、德文资料;亚洲卷郑一省教授与课题组成员先后于2019年1月和5月前往马来西亚柔佛州和霹雳州调研当地的华商及其企业,拜访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和雪兰莪州中华商会,收集了包括《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商会会讯》等会馆会议记录在内的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约500万字,资料正在整理中;欧洲卷邵政达副教授在对温州、丽水等欧洲华商的主要侨乡调研的过程中,收集到侨乡出版的侨乡报、调研报告、统计资料、访谈记录等,如著名旅法华商赖氏家族档案汇编《赖相令家族图志》、《青田侨乡报》(1992—1998年)等,约150万字;大洋洲卷目前收集资料约有100多万字,包括澳洲著名华商房地产公司资料、华商书信、同乡会会刋、早期华人报纸、华人经济年鉴、新南威尔士华人总商会档案、电话薄、照片、华商广告及口述史资料,还有一批包括《斐济华人史》、《巴布亚新几内亚华人史1880-1980》在内的英文资料等。已经收集到关于大洋洲华商的文献资料正在整理中,准备先期精选30万字左右的粤籍华商史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已拟协商出版;美洲卷资料较为分散、稀缺,高伟浓教授2018-2019年多次赴拉美国家调研,目前已经收集了一部分有关拉美华商在其居住国活动的中外文资料约60万字,如:巴西中国茶农史资料、阿根廷和智利、委内瑞拉和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商、华人经济与华人社团资料等,基本满足了前期研究与写作需要。

2、在整理文献资料基础上,运用调研数据出版、发表一批重要的前期成果。

本重大项目自立项以来,运用调研资料与数据,积极开展世界华商通史的相关研究,目前已发表专著8部,论文27篇,其中英文论文9篇(详见清单),重要专著主要有:

李安山:《世界华侨华人通史·非洲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6月。

高伟浓:《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上卷,委内瑞拉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

高伟浓:《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下卷,荷属加勒比地区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

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东南亚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6月。

高伟浓:《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6月。

张秋生:《世界华侨华人通史·大洋洲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6月。

论文主要有:

张秋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海外华商研究述评”,《华侨华人研究》(CSSCI) 2018年第4期 和刘少楠:2019. “China Town in Lagos: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Nigerian State since the 1990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SSCI) 等27篇(详见清单)。特别重要的是,2018年12月,《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项目组与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学术刊物《八桂侨刊》合作,开辟《世界华商专题》研究专栏,这是中国学术刊物第一次开辟的《世界华商专题》研究专栏。至2019年6月,《八桂侨刊》已在《世界华商专题》专栏上,发表世界华商研究的专题论文5篇,《巴西华人“提包业”探析》、《中国大陆学界欧洲华商研究述评》、《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的筹设与成立》、《大洋洲岛国的早期华商及其历史影响探析》和《浅论当代非洲华商的现状、特点和机遇》等共约8万字,在华侨华人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推动了中国海外华商研究的深入。

(二)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1、访问海外华人华侨团体、调研著名华商与商业团体。

总论卷张秋生教授和美洲卷高伟浓教授2018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大学参加巴西华人移民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学术报告,并与海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拜访并与巴西巴中工商文化总会会长梅裔辉先生、秘书长丘海鹏先生及其他著名华商座谈,获得了《梅裔辉传记》等一批口述史资料;走访了江苏巴西同乡会,与新任会长唐荣伟先生、理事会常务理事等江苏籍华商就华人经济在巴西和南美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2018年8月和2019年5月,高伟浓教授先后赴巴西的圣保罗、巴西利亚、马西尧、海息飞、里约热内卢和萨尔瓦多、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的圣地亚哥等地的华侨华人社团和华人商铺进行调研,取得了预期的成果;非洲卷课题组沈晓雷博士等2017年11月和2018年7月,先后赴南非、津巴布韦调研华侨华人与华商问题。在南非收集华商经济资料;大洋洲卷黎志刚教授2018年以来,多次组织课题组进行华商团体的调研与交流。昆士兰大学杨彦哲博士与著名华商社团—深圳同乡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多次去该会调研与交流关于深圳同乡会资料。孔晓青博士多次向澳洲房地产华商调研,选取不同时期的房地产华商进行案例研究。张荣苏博士对10多位著名华商澳大利亚天然药业董事长孙健先生、昆士兰州勇集团董事长黄勇先生等多位旅澳华商代表进行了采访和调研;亚洲卷郑一省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先后于2019年1月和5月前往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居銮、新山、古来、拉央拉央、三合港和彼咯,霹雳州的怡保、金宝、督亚冷和珠宝市的华商企业,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欧洲卷邵政达副教授与课题组2019年前往温州、丽水等欧洲华商集中的主要侨乡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多位归国华商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调研与访谈,收集了一批口述史资料,并对欧洲华商的奋斗史及欧债危机和民粹主义回潮背景下欧洲华侨华人状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积极主办、参加国际与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广泛交流。

立项以来,各子课题带头人和课题组成员共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71人次,其中国际会议34人次,提交会议学术论文57 篇。

2019年4月12日至15日,由项目首席专家、江苏师范大学张秋生教授领衔的重大招标项目“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课题组在澳大利亚布斯班市昆士兰大学召开了项目中期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西悉尼大学、格里菲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昆士兰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多位专家,以“华商与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动”为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探讨。会议期间,项目组还对澳大利亚圣乔治华人社区纪念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天然药业董事长、澳中企业家总商会副主席孙健先生、昆士兰州勇集团董事长黄勇先生等多位旅澳华商代表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到旅澳华商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他们对于自身群体在中国与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和政治互动中重要地位的认识。项目首席专家张秋生教授对本次项目研讨和成果交流会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会议充分展现了项目组在海外华商研究方面的先进水平,研究视角多元、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并将推进海外华商史研究迈向更高的学术台阶。

非洲卷子项目负责人李安山教授与课题组所参加的重要国内外会议共31人次,其中国际会议 15人次,内容主要涉及中非文明互鉴、中非关系和非洲华侨华人等方面。201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卷九)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李安山教授代表委员会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六次会议开幕式上作“Volome IX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Issues and relevancy for China (《非洲通史》与中国相关性)”的主旨演讲。2018年10月,参加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论坛—东渐西传文明互鉴”国际研讨会,并作“中非合作与媒体之作用”的主题演讲;2018年3月,李安山教授受邀参加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非洲经济发展与中非关系的推进”研讨会,做题为“中外文献有关中非古代交往的线索探析”的演讲;2019年4月,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参加“华商与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动”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略论非洲的中国新移民:特点与分类”学术报告,同时参加“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课题组召开了项目中期研讨会,与昆士兰著名华商进行了交流与研讨;2018年11月,刘少楠博士受邀参加在美国亚特兰大举办的美国非洲研究学会(Af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第61届年会,并作题为“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Nigerian State Since the 1990s”的学术报告。

亚洲卷子项目负责人高伟浓教授自项目开展以来,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赴圣保罗大学和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巴西华人移民研究国际研讨会”,以“荷属加勒比地区华人后裔的传统保留与融入当地:基于阿鲁巴华裔婚姻与姓名的分析”和“国别华侨史类型的初步比较分析:以撰写中的《巴西华侨华人史稿》为例”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与巴西圣保罗大学有关学者就《巴西华侨华人史》的纂修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并于2019年7月参加昆山“第十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暨新中国70年企业发展史论坛”,提交了“华商在拉丁美洲的生存发展与新作为:以巴西新移民华商为例”的学术论文。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

欧洲卷子项目负责人邵政达副教授2019年6月,参加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现代化视野下的英国与世界”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并以“英国华商的起源、发展与特征”为题做了大会主题报告。会上与来自全国10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英国的华商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对英国华商史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强调这一主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大洋洲卷子项目负责人黎志刚教授2019年4月,与江苏师范大学和重大项目课题组共同以“华商与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动”为题举办国际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黎志刚教授从海洋史视角对大洋洲华商进行了深入探讨。项目组与昆士兰著名华商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并对重大项目下一步研究计划进行了规划和讨论。黎志刚教授还于2017年12月在荷兰参加剑桥中国经济史的统稿会议,发表“政府和企业”的相关章节文稿,并与中外学者就华商与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同时在荷兰查阅收集了西方学者华商史研究的资料。

亚洲卷子项目负责人郑一省教授与课题组成员2019年先后多次赴韩国和泰国参加与华商相关的学术会议。如参加泰国玛希隆大学举办的“2019年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华人”和韩国全南大学举办的“2019年全球离散族群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相关论文。又于2019年6月,赴广州暨南大学参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作了“马共与华人新村关系初探”的学术报告,并在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图书馆和暨南大学图书馆查阅华商资料。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在《北大华商评论》(2019年第3期)发表《历史责任、时代使命—— “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述介》,从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思路与视角等方面,对本重大项目进行了宣传与推介。

2、在昆士兰大学网站( uq.edu.au)、《北大华商评论》网络平台(PKUCER 2019年5月21日)、江苏师范大学网站(jsnu.edu.cn 2019年4月26日)、《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均对“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课题组在澳大利亚布斯班市昆士兰大学召开的“华商与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动”国际会议暨项目中期研讨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报道。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1、本项目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涉及世界五大洲,文献资料收集量大面广,华商企业和企业家调研任务重,各子项目负责人普遍反映经费紧张,缺口较大。

如:非洲华商与新移民内部存在较大的职业差异性和地区多样性,诸如中资企业从业者与个体华商的差异以及港澳台华商与大陆新移民华商的区别,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且非洲华商内部资料较少,除南部非洲外其余地区的档案资料和媒体资料都相对匮乏。鉴于华侨分布于非洲数十个国家且路途遥远,非洲多国消费水平比中国高,因此调研开支较大,需要加大经费投入;美洲卷分两大部分,一是“拉丁美洲华商史”;二是“北美华商史”(含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华侨华人居住国)。目前正在开展第一部分的研究。拉美国家距中国较远,消费亦比中国高,调研开支较大。且整个拉丁美洲国家多,经济体多,有华商活动的国家也多,北美华商也需要进行田野调研,经费缺口较大;亚洲华商所处的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华商跨国公司和家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具有较为典型的研究案例和参考价值,调研、访谈和资料收集任务重,现有经费难以为继;大洋洲涉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14个南太岛国,资料分散,团队成员较多、调研活动任务重,也急需增加经费。

2、外文资料翻译、整理任务重。现收集到的资料包括英、法、德、日、俄和西班牙等多语种文献,需投入较大力量,组织人员翻译整理。

仅就欧洲卷来说,一方面,欧洲华商史研究涉及国家众多,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各地区华商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差异明显,而学界对较多欧洲国家华商的研究尚属空白,相关研究资料极为匮乏。因此,需要课题负责人前往欧洲各主要国家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现有经费难以支撑这一研究计划;另一方面,欧洲各国语言各异,搜集到的材料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等10数语种文字,因此需要聘请较多专业人员对相关核心材料进行翻译。由此需要支付的劳务费和咨询费较多,目前的经费难以为继。其他各卷如非洲卷、美洲卷也都存在多语种文字文献资料需要组织和投入较大人力翻译整理的问题。

3、各子项目之间调研和资料收集进度不平衡,有些方面一手资料缺口较大,个别子项目对课题进展检查研讨较少,力量投入不足,已收集到的外文资料翻译、整理速度偏低;对华商分布的重要地区与国家和重要华商企业的调研,典型性和代表性选择不够。

(二) 改进措施

1、强调严格按照申报任务书进度要求进行,课题组分工到人,保证各子项目项目任务的具体落实;

2、首席专家与各子项目负责人保持沟通和联系,保持各子项目进展相对平衡,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定期召开项目中后期工作研讨会(每年一次);各子项目不定期召开工作坊和小型研讨会(每年1-3次);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在项目进行中,在做好预案和不影响预定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适当地调整调研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去华商分布的典型地区与国家和有代表性的华商企业调研。

4、在加强经费管理和合理科学使用的基础上,申请项目后期资助。

(三)研究心得

1、海外华商历史悠久,学术界对华商的认识与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海外华商的出现宋元时代,形成于明清时期,至晚清逐渐向美洲、大洋洲、欧洲扩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企业家、新富阶层对外移民日益增多,新华商逐渐取代传统华商,华商跨国网络日益发展和壮大,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和国际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域分布更加广泛,国际影响力更加深刻。华商不仅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未来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华商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及其从本土化、区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始终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相融入。因此,必须运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华商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和细致的研究,得出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结论。

2、本项目是华商历史研究项目。历史研究的本质要求,是高度重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重视历史进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既强调历史过程的宏观性和整体性,也重视历史过程的微观性和重点史实。因此,在本子课题开展对华商一手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强调资料的原始性、充分性、密集型和均衡性。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注意资料来源的便捷性。总之,要以关于华商的一手资料或原始资料的收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只有建立在充分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抽象出华商问题的可信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切忌先入为主,大小结论均要避免想当然,杜绝先下定论再找碎片化资料予以“证实”的不良学风;在对华商资料进行疏理和分析时,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历史学方法,努力探寻华商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各个分支脉络,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事件演进的完整过程;与此同时,重视全书布局谋篇的结构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照应不同章节间的逻辑联系。

3、《世界华商通史》的总目标需与各子课题目标要求应紧密联系和保持协调,子课题应为总目标的分项研究,应以总论统领和导引各子课题撰写的基本思路与基本线索。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从历史到现状,从国别研究到世界整体;各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子课题分洲别、分共性与个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洲别就是按一般的世界洲际区域划分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五个大的区域进行研究;分共性与个性问题就是根据各洲华商发展史所具有的共通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进行研究。各子课题的研究凸显了世界各大洲华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多样化特点,同时又揭示了世界华商从本土化、区域化向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趋势。最后在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总结归纳,并按照总课题的基本构想形成一个从历史到当代、从地区到世界的总体研究目标。

(四)意见建议

1、课题由于所研究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现存历史资料较为贫乏,需要组织多批人员前往前殖民者的国家如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家的图书馆、档案馆收集资料。然而前往这些国家路途较远,需一定的经费,建议国家社科基金额外支持一部分资金,使该子项目的研究者能根据需要前往以上相关国家查阅收集资料,以便更好更有质量地完成各子项目的课题。

2、经费实际使用和前期预算有一定出入,特别是本项目研究对象涉及世界五大洲,国外调研差旅费支出较大,希望在各项目分类经费上,予以适当放宽限制和调整变通。间接经费希望能告知项目主持人单位的使用时间和范围,尽早投入使用。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李安山:《世界华侨华人通史·非洲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6月版。136万字

著作从历史的角度对华侨华人在非洲移民、生存、发展以及与当地融合进行了阐述。全书共28章,外加“结论”。作者力图客观梳理非洲华侨华人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经历、作用以及对当地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贡献。第1-2章涉及非洲华侨华人史研究的现状以及中非关系的历史。第3-10章是从古代到辛亥革命时期非洲华人的历史,其主要线条是认识—接触—交往。第11-17章主要梳理了民国时期非洲华侨华人的历史,其主要线条是创业—生存—适应。内容包括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华文教育和社团活动,其中专门考察了非洲华侨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这一点长期为学者所忽略。第18-28章主要研究了1949-2016年以来非洲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这一阶段,非洲华人的经济状况有较大改善,华裔比重明显加大,华文教育经历了兴盛-衰落-重生的过程,国共两党的分治对华侨华人的定居、教育、社团、宗教、参政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专章剖析了华人的经济发展(包括港商和台商)、文化和社会生态以及宗教生活。第28章特别阐述了当地华人—所属国—中国的三角关系,并对他们的作用进行了客观分析。最后一章为“结论”,分为新移民、具体问题纠错、几个历史问题、华侨华人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以及前瞻性结论五个部分。附录共有9个部分,主要是从有关文件、著作、报刊杂志等文献中爬梳整理得来关于非洲华侨华人的各种资料,如非洲华侨华人人数统计、华文学校、华侨报刊、非洲各国中国新移民社团、非洲孔子学院一览表、有关地名和人名的译名、南非契约华工通讯记录、南非契约华工人名表等。

2、高伟浓:《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专著,(上、下卷,含委内瑞拉卷与荷属加勒比地区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版。130万字

本著为作者在委内瑞拉和荷属加勒比地区诸岛屿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以及参阅了当地华侨撰写的采访稿件等一手资料后写成的专著。该书疏理和阐析了在委内瑞拉和荷属加勒比地区华侨华人(主要是华商)的移民历史、在当地的发展历程和生存现状(包括华商人数、主要产业和职业、华商创业与发展状况、与当地民族关系等)、华人社团(特别是华商社团)和华侨慈善事业、华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支持等情况。作者认为这一地区华商成功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路径是:从移民之初的打工、积蓄资金走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选择某一行业作为小老板独立经营、逐渐在本行业做大做强从而成为拥有用地资金的大企业家、再向其他领域投资从而开展多元化经营,同时从事慈善事业回报社会;同时,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基本上形成了投资与消费的“民族分工”,因而越来越多华商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该著填补了国内华侨华人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3、张秋生:《世界华侨华人通史·大洋洲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6月版。95万字

《世界华侨华人通史?大洋洲卷》共分六编系统介绍、论述了华人移居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大洋洲岛国的历史,其中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50万字,以大量档案、文献资料、报纸为依据,深入探讨了华人移居澳洲的社会历史背景、评析了华人对澳洲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论述了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考察了战后澳洲华人社团、华人经济、华人参政和华人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书中配有大量图片和表格,书后配有附录、参考文献,另有专章介绍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动态。该著在撰写中突出了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大洋洲国家和地区华人经济与华商的发展轨迹及其在海外华侨华人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第二编《华工移居大洋洲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国际人口迁移理论视角下的移民动因》中,重视了华工出国的经济背景与经济动因;在第三编《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中,战后华人经济独立成章;在第四编《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中列专题探讨了台湾新移民和台商;在第五编《大洋洲岛国华侨华人史》中,主要论及华人涉足较少但人数在不断增加的14个南太岛国,其中均有专节论述华人经济。该著作填补了中国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体的有关大洋洲华侨华人史研究的空白。

4、张秋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海外华商研究述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4期,第二作者,1.4万字

改革开放40年来,大陆学界海外华商研究成果丰硕,在华人经济性质及其在居住国经济中地位、海外华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华商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华商网络和华商跨国实践等方面引起了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海外华商的出现可追溯至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海外贸易和华人移民社会的发展,华商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构筑起了海外华商网络。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经济对外扩张和国际人口迁移的推动下,海外华商网络遍及全球。目前,海外华商企业资产总规模约6万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吸收的外资中60%以上是华资,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华商不仅为所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界关于华商研究的热点问题,认为海外华商研究与中国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根据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陆学界对海外华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在梳理和分析不同时期海外华商研究成果及特点基础上,评析不同阶段的海外华商研究特点,对当前华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提出问题和思考,对海外华商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以有助于推动华商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5、刘少楠, 2019. “China Town in Lagos: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Nigerian State since the 1990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SSCI) 1万字

英文论文“China Town in Lagos: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Nigerian State since the 1990s”(《拉各斯的中国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移民与尼日利亚政府》)探究了尼日利亚拉各斯中国商城的兴衰以及其在中尼交往中所起到的重要历史作用。首先,中国商城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尼日利亚新华人经济的代表,其内的个体华商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早期来自大陆的华商移民。在某种程度上,以尼日利亚中国商城和华商为代表的进出口—批发—零售模式的纯贸易非洲华人经济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当时中非经贸交流的主流方式。因此,对中国商城及其内华商历史兴衰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世纪之交以贸易为主的华人经济模式的基本情况和影响,以及此后西非华人经济模式的变化。其次,作者认为,尼日利亚中国商城的兴起与衰落是个体华商与尼日利亚政府、商人和消费者不断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走向世界与尼日利亚打开国门欢迎外部商品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一方面,尼日利亚政府本身对于或合法或非法的中国产品与商人在尼的默许乃至支持为后者在当地市场的迅速崛起和繁荣提供了宽松的法律环境和巨大的利润空间,不断吸引更多的中国商人进口中国产品到尼日利亚。另一方面,中国产品对于当地制造业的摧毁性打击和部分假冒伪劣中国产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又迫使原本与中国商人合作的尼日利亚各级政府采取诸如关闭中国商城、没收商城内货物、逮捕中国商人等强硬措施,而这最终导致了中国商城的逐渐衰落。鉴于此前国际学界的中非关系研究较多使用国家—国家或华侨—当地人这两种研究范式,本文透过对个体中国侨民与尼日利亚政府之间的互动研究(即华侨—国家)填补了此前两种范式中间的空白地带。同时,该文还从历史的角度对新一代华侨华人如何移民尼日利亚进行了还原,为现实导向强烈的中非关系研究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历史视角。此外,该文通过呈现近二十余年华侨华人“走出去”到尼日利亚的历史进程,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今后在非洲国家的展开和准备前往非洲的中国企业与个人提供经验与教训。

6、朱庆:“新加坡中华商会总会的筹设与成立”,《八桂侨刊》(世界华商专题)2019年第2期。

清末新政以来,清政府对商业的发展更为重视,对海外华侨与华商团体也更为关注。清廷在中国各级城市设立商会,并希望在海外华人聚集区设立华商会。张弼士受清廷派遣前往南洋进行商务考察,并劝导当地华商设立商会组织。1905年底,张弼士抵达新加坡,发表演说,劝导新加坡绅商设立中华商务总会。新加坡绅商积极响应张弼士的号召,先后召开六次筹备会议,选举商会总理、协理和议员,向英国海峡殖民地政府和清政府申请注册和批准,并积极制定商会章程,置办商会会址和器物,使得商会正式成立。中华商务总会的成立在中国海外华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但已有研究对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的筹设和成立过程都是语焉不详,对其成立时间的考证更是错漏频出。因此,本文爬梳相关史料,细致分析了商会的筹设与成立过程,重新考证了商会正式成立的时间,理清了商会成立前后的基本史实。

7、高伟浓:《中巴经贸关系与中国新移民华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 2019年第4期。

本文评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与巴西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特别是21世纪开始以来两国经贸往来持续迅速攀升的大背景下,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华商成长为巴中经贸主力军的基本现状、发展趋势与特点。作者认为,华商将中国的小商品进口到巴西,满足巴西民众的需求。随着中国小商品质量的提高,华侨华人的形象和中国的国家形象也随之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新移民华商还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政情国情民情的优势,先后将其他很多中国商品和高技术产品进口到巴西,推动了中巴经济贸易交流。时至今日,他们又尽力帮助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进入巴西,有的华商还与中国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并继续为发展祖籍国与巴西的经济文化往来做出新的贡献。本文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详细分析了新移民华商在巴西乃至拉美国家的生存发展现状,拓展了美洲华商史的研究领域。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下一步研究需要重点加强实地调研力度,2019年下半年至2021年前往东南亚的东盟主要国家;大洋洲的澳新和重要的南太岛国斐济、巴新等;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等;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华侨数量较多且集中的非洲国家进行书面资料和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同时,2020年和2021年在有关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举办项目中后期报告会和海外华商的专题研讨会各一次,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提供建议和反馈。

2、2019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在继续加强对包括纸质资料在内的华商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对华商研究中不同领域的各种类型资料进行收集,包括口述资料的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进行分类,并形成写作框架的基本思路,完成各卷的章节目写作大纲和细目。在举办国内外学者参加的专题问题研讨会的同时,2021年召开项目中后期检查研讨会议一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提供建议和咨询,对研究思路和撰写方案进行完善和调整。最后,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写作思路,逐步完成各卷的撰写工作。

3、加强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 重点对海外华商跨国企业展和代表性的新华商企业进行调研。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至2021年有针对性地组织课题组成员分赴各大洲华商集中城市(如日本大阪、北美的旧金山、温哥华、拉美的圣保罗、欧洲的马德里、米兰、华沙、非洲的比勒陀利亚、内罗毕、开罗、大洋洲的悉尼、墨尔本和南太岛国首都城市)或华人大企业调研,收集著名家族企业资料和老华商口述史料(如马来西亚的郭鹤年家族集团、泰国谢国民的正大集团、新加坡郭令明的丰隆集团、印尼李文正的力宝集团等),以及欧美、非洲和大洋洲的新华商代表企业档案资料(赴意大利华商较集中的米兰、普拉托等地进行调研;前往英国华商较集中的利物浦和伦敦等城市,对叶氏家族的华人超市连锁企业荣业行进行考察;前往法国华商较集中的巴黎十三区等地,考察法国华商会等;调研大洋洲悉尼周泽荣的侨鑫集团、墨尔本苏震西的龙舫集团和王人庆的宝泽金融集团);去当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资料,调研华商和华商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机制和国际化程度等,并运用SPSS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在海外调研的同时,安排课题组成员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分批进行国内重点侨乡和华商投资企业的调研。前往广东的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等地,走访归国华侨及侨眷,考察五邑华侨历史博物馆,进一步搜寻早期侨商和侨批资料;前往潮汕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前往力嘉国际集团、汕头侨商会等进行考察;前往福建的福州、厦门采访归国华商代表及侨眷,并与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浙江侨乡的调研主要集中于浙南侨乡。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了温州、青田(丽水)等地的基础上,将继续深入浙南的乐清市、瑞安市、方成县、苍南县等海外华商来源集中的县市进行实地调研,并走访和考察浙南产业集聚区、浙江中希鞋业有限公司、宝润进出品公司等

5、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分地区、按国别,通过各种渠道继续收集相关外文著述和档案文献资料。对前期调研已收集到的中外文资料进行选择、归类、整理;组织翻译、选编,出各分卷(资料选编)专辑;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在编译和整理出分卷专辑(资料选编)的基础上,各分卷按国别进行具体个案研究;集合地区、国别个案研究成果,完成各分卷的编纂;最后完成各分卷的统稿和全书的统稿。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