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总体执行情况
自2017年11月1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获批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初步的成绩。其中代表性的工作与成果概括如下:
(1)举办项目开题报告会
2018年1月14日,本项目开题报告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三线建设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展开热烈讨论。项目的总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依次对课题内容进行汇报,开题报告评议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汪朝光研究员、四川省党史研究会宁志一研究员、上海博物馆杨志刚教授、复旦大学杜晓帆教授、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等,认真评析了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对象和内容、各子课题内容等,从历史学、社会学、区域规划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对课题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给予可持续发展的期望。报告会后,课题组成员齐聚一堂,进行了圆桌讨论会,落实开题报告会精神,明确了课题开展与实施的方向与步骤。开题报告会的顺利召开标志这一项目正式启动。
(2)基础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
在前期预研究阶段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本课题正式立项后立即展开了全面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根据文献、网络的资料以及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等,对以前的三线建设研究成果做了全面梳理,发表《近五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述评》(载《开放时代》2018年4月)。除了文本资料之外,三线建设企业实地考察、调研,也是本课题极为重要的研究基础。项目启动以来,课题组已调研的三线建设区域有:重庆的江津、巴南、涪陵等区;四川的成都、绵阳、彭州、大邑、德阳、攀枝花等地,贵州的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六枝、凯里等地;青海的大通、海晏金银滩,湖北的襄阳、宜昌、十堰,湖南的常德、岳阳等地;还有安徽皖南池州、徽州、东至地区的小三线以及江西南昌、赣州、抚州等地的小三线企业遗址。通过调研,掌握了上述地区的三线建设时期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基本情况,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遗存的价值差异及其特殊性,梳理了青海三线建设(核工业)的发展背景和历史脉络,探索针对不同类型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在考察调研中,对当地三线企业的部分退休职工,做了口述史采访。经过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后发表的成果有:吕建昌《现状与对策: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载《东南文化》2019年第三期),艾智科《文化何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反思》(载《东南文化》2019年第三期)。调研中口述史采访的成果,主要收入在徐有威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四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上海小三线建设在安徽》(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12月)、张勇主编《多维视野中的三线建设亲历者》(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目前尚在整理编写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考察报告》,在“普调”基础上,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三线企业工业遗产作为典型案例。计划从明年开始,将陆续出版不同区域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考察报告》。云南、陕西、甘肃、宁夏以及山西、河南、河北等部分地区,将是课题组下一阶段的实地调研、考察重点。
(3)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
1)国际间合作
尝试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置身于世界冷战遗产保护研究的学术背景之下,2018年10月24-25日,课题组在上海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铁桥文化国际研究院合作举办“当代工业遗产:价值及保护利用”高端工作坊,共同探讨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会上成立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邀请铁桥国际文化研究院的专家以咨询委员的身份,参与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的活动,开启了与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化合作研究的第一步。
2)国内合作
建立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以课题组成员为基本力量,搭建课题的研究平台,与国内知名高校三线建设研究、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的专家教授合作,聘请他们兼任上海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的顾问和研究员,把国内从事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以中心为平台,多角度、多学科地参与本课题研究。首批受邀担任中心顾问和研究员的专家,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研究员等。
(4)参加学术会议并完成部分成果
各课题组成员参加多次相关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完成部分成果。如201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研究所、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在贵州遵义举办的“中国三线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上,左琰教授做了《西部地区再开发与“三线”工业遗产再生》的主题演讲;2018年3月底在攀枝花市举办的“三线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讨会”上,吕建昌教授做了关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发言; 2018年10月19-21日,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会和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等在鞍山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上,纪子博宣读了论文《新经济时代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和再生利用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关系研究》;2018年10月24-25日在上海大学举办的中英“当代工业遗产:价值及保护与利用”高端工作坊,课题组成员吕建昌教授和尹应凯副教授分别做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与思考》《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主题演讲,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同年10月19-23日,在日本彦根举办的国际军工遗产论坛上,课题组成员朱晓明教授做了题为《The Carven Techonology and the Building Code in the Thrid-Front Construc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的主题演讲。2019年1月8-12日在四川大学举办的“三线建设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吕建昌教授与徐有威教授分别做了《三线建设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和《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主题演讲。2019年6月14-16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在南通举办“历史工业城镇(地段)的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左琰教授与吕建昌教授分别做《中美核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实践比较研究》和《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再思考——以英法国家两个大型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为例》主题演讲。2019年6月21-23日,课题组在江西南昌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合作举办首届三线建设史研究学术会议,课题组成员吕建昌教授、徐有威教授、张勇教授等就课题的研究状况做了介绍,同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三线建设研究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
此外,自2017年11月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在《建筑遗产》《城市建筑》《开放时代》《时代建筑》《东南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博物院》《宁夏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等A&HCI、CSSCI、中文核心等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共18篇,还有5篇待刊;另外,出版编著3部,1部待版。主办学术会议(包括开题会)三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次。
另外,课题组在推动地方政府重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也做出积极的努力。如课题组成员帮助青海省政协委员撰写提交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提案,该提案受到省政府的重视,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以三线建设历史研究为基础,从三线建设史扩展到三线工业遗产及保护,以文献与档案资料收集以及口述史采访为主,调研覆盖的面较广。基于前期的积累和投入,因而在三线建设历史研究方面出成果较快,有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研究三线建设对当地社会形态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问题的影响;有从城市史角度阐述三线建设对于当地城市发展的推动;有从地方区域角度研究“小三线”地区的企业“调整改造”情况的等。课题组成员共出版编著3部,发表论文8篇,其中7篇C刊,一篇被新华文摘网刊2018年21期学术动态栏目转载。
子课题二:
本课题重点研究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三线企业搬迁后,留下的遗址及建筑等,转交给了地方政府(也有的转卖给地方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又将部分资产转卖给了民营企业(或私人),实施了产权转让(或使用权转让)。经过课题组的实地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工业遗存的产权比较复杂,有的已经归属私人或民企,有的部分还属于乡镇政府。如果由政府主导实施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政府首先要实施土地收储,如果鼓励民间力量出资保护利用三线工业遗产,需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抑或可以政府与民间合作的PPP政策,但目前尚未发现有这方面的案例。该课题组成员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政策,目前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模式研究;(2)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3)文化创意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的金融支持比较研究。在2018年10月的中英“当代工业遗产”高端工作坊,课题组已发表1篇论文,到今年底明年初,将会有一批相关的论文面世。
子课题三: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怎样将三线工业遗产融合到当地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之中,形成融文化创意、历史遗产、休闲娱乐、工业旅游等一体的全新产业链,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推进器。课题组经过实地调研,确定三个工业遗产地作为三种类型的跟踪目标:第一个是已经开发建成的遗产地——四川绵阳梓潼的“两弹城”;第二个是政府主导下已在建设中的安徽霍山东西溪乡“作家村”和诸佛庵镇“画家村”;第三个是正准备启动建设的安徽旌德县黄山台钻厂(原址为小三线企业)。
前者是中国“两弹一星”精神的杰出代表,那里曾经聚集了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等一批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顶尖科学家,他们的故居和原工作场所都被保护和利用起来,并对社会公众开放。为了满足社会服务需求,部分建筑改建为旅游服务设施和地方党建培训场所。这是一种由名人效应带来的旅游观光热潮,内容与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紧密切合。
中者是地方乡镇政府为开发地方旅游,以三线工业遗产为载体,“筑巢引凤”,吸引文学艺术界人士进驻“作家村”、“画家村”,通过文化人的进驻,带来人气,传导到地方上的旅游景观,扩大旅游宣传,这是以文化活动为抓手,带动旅游景观开发的发展模式。
后者是位于旌德县城中心的原小三线厂旧址(向阳机械厂),整个厂区保存完好,厂房建筑以及部分机械设备都保留着,具备开发为“三线建设博物馆”,可弥补旌德县旅游业人文景观缺乏之不足。在课题组成员努力之下,当地县政府已有保护利用这一难得的小三线工业遗产意愿,目前课题组成员已与社会民间企业家建立联系,有望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旌德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对上述这三种类型的保护利用做实践总结与理论分析,明年将有相关论文问世。
子课题四:
本课题致力于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创建和运营模式研究。课题启动以来,已经调研了一些三线建设博物馆,传统类型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六盘水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博物馆、遵义“1964”文创园三线建设博物馆、贵阳新添寨85号信箱三线建设博物馆、广安三线建设陈列馆等。课题组成员对这些馆的建设和运营都给予了业务指导。社区三线建设博物馆将会成为三线地区博物馆建设的一个热点。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间,课题组成员曾先后多次考察了设立三线建设宣传墙的成都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宁江社区、以三线企业退休人员为志愿者主体的贵阳新添寨“银发服务社”、四川大邑雾山乡雾山林场等地,指导当地乡镇及社区负责人将展示馆升格为社区博物馆:成为一个有组织保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目前成都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宁江社区的三线建设墙正在向社区博物馆升级,四川大邑县雾山乡雾山林场已有“三线记忆展示馆”,具备建设工业生态博物馆的条件,课题组正在努力促成雾山乡政府与民营企业(雾山心苑林业)合作,创建中国第一个具有三线建设内容工业生态博物馆。相关的研究及可行性报告正在撰写中。三线建设博物馆作为工业博物馆中的一个种类,其建设与运营都有特色,值得研究。课题组成员已发表相关论文《工业博物馆中工业档案双重身份问题的思考》(载《博物馆》2018年第三期),《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载刘伯英主编《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论文集(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子课题五:
本课题力图通过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证研究,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的未来发展潜力。一方面与地方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经验,另一方面对一些已经实施保护利用的三线工业遗产项目进行跟踪调研,评估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017年11月底,课题组部分成员首先赴青海考察,在大通705厂、704厂等原核工业原料生产企业,调研遗存保留现状情况,考察了青海221厂,了解金银滩原子城等核武器爆轰试验场地现状及其保护利用情况。还考察了青海西川监狱旧址(三线建设时期)的保留现状情况。此外,在考察中,还进行了三线建设企业人物专访。2017年12月课题组左琰等参加贵州遵义举办的“中国三线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结合考察内容,左琰在会上做了《西部地区再开发与“三线”工业遗产再生》的主题演讲,探讨705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2018年1月8-13日,课题组成员左琰、朱晓明等考察重庆816核军工洞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情况、重庆工业博物馆、重钢集团等原三线建设生产企业厂房保护与利用情况。2018年1月24-30日,青海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于西宁举行,课题组协助部分政协委员撰写了关于抢救性开展对青海省“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和再生利用的提案。2018年7-8月间,课题组赴青海221厂、705厂追踪采访。2018年9月,课题组成员蒲仪军副教授赴捷克兹林调研了拔佳鞋厂的工业遗产保护,探讨对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可借鉴经验。蒲仪军发表《从捷克兹林拔佳工厂看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收入《中英“当代工业遗产”》高端工作坊论文集)。2018年10月课题组成员参加第九届中国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期间,考察了鞍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2019年4月初,课题组成员左琰赴美国考察西雅图煤气厂景观公园,了解煤气厂的改造利用经验。2019年4月,课题组成员左琰考察南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参观“唐闸”项目。
课题组除了对大西南、大西北地区的三线工业遗产调研之外,对青海的中国核工业做重点研究。探讨中国核工业遗产的价值特征以及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与不足,左琰等发表论文《中国核工业发展及其遗产价值特征研究》(载《时代建筑》2019年第6期),《中国核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实践——以青海221厂为例》,(载《城市建筑》2019年第7期)。完成硕士论文《中国核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初探》,并于2019年2月答辩通过。另外也开展国际冷战遗产的比较研究,包括与美国的核工业比较,与捷克工业遗产的比较。2018年10月在日本彦根举办的国际军工遗产论坛上,朱晓明发表《The Carven Techonology and the Building Code in the Thrid-Front Construc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蒲仪军发表《当遗产成为日常——布拉格莱特拉水塔的保护和再生设计》载《建筑遗产》2019年6月30日。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
全面扎实的三线工业遗产实地调研是本课题努力的目标。课题启动后,课题组成员分头奔赴西北、西南地区的三线企业所在地查阅档案资料,并对三线遗址进行实地调研和口述史资料收集。调研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贵州、青海、湖南的三线企业遗址以及安徽和江西等地的小三线企业遗址。
青海中国核工业遗址调查:
2017年11月底,课题组部分成员赴青海做跟踪调查(2015年7月,曾到青海大通705厂做过工业遗产考察),在705、704厂等原核工业原料生产企业调研遗存保留现状情况,并考察了青海西川监狱旧址(三线建设时期)的保留现状情况,还进行了705厂退休人物专访;此外,还考察了青海221厂,了解金银滩原子城等核武器爆轰试验场地现状及其保护利用情况。
湖南岳阳长岭町家畈6501山洞工程遗址调研:
2018年5月13-14日,课题组成员考察湖南岳阳号称“中南地区最大隧洞工程”的战备油库,这是一个在建设四年后因无法达到消防安全等各方面要求而废弃的人工山洞,工程的三分之一已被当地开发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
湖南常德浦沅厂旧址调研:
2018年5月15-16日,课题组成员考察了原浦沅厂的部分厂房和职工住宅区,该厂军转民后已被并入上市公司中联重科,目前旧厂房只剩下两座,其余已都被拆掉或整合。职工住宅区仍有大量浦沅厂退休人员居住,课题组成员在社区做了口述史采访。
湖南沅陵52厂遗址调研:
2018年5月17-18日,课题组成员考察了湖南沅陵52厂遗址。该厂曾是制造航空小型发动机设备的三线企业,1986年整体搬迁至湖南岳阳冷水铺,后并入岳阳长江动力机械厂。原厂整体移交给沅陵县政府代管,目前原厂房设施未很好保护利用,已陈旧破败。
重庆816核军工洞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调查:
2018年1月8-11日,课题组部分成员对重庆白涛镇816核军工洞体遗址做了考察,原拥有816核军工洞体遗址的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因连续几年巨额亏损,已于2016年将816洞体遗址使用权转卖给了涪陵区政府,816洞体虽位于建峰公司的地域范围,但公司对816洞体的旅游开发及保护利用规划已无决定权。
重庆工业博物馆、重钢集团工业遗产的调查:
2018年1月11-13日,课题组成员考察重钢集团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状况,调研已筹建了四年的重庆工业园,包括重庆工业博物馆的建设情况等。
四川攀枝花市调研:
2018年3月24-29日,课题组部分成员赴攀枝花市,考察了攀枝花市工业遗产点12处,其中包括攀钢钒钢轨梁厂、503电厂、金沙水泥厂、二滩水电站、大田会议旧址、兰尖矿场等,并与攀市党史办、档案馆、文物局负责人交流了三线建设档案整理、三线文物征集保护诸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专访。与攀市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讨论了课题组协助整理该馆收藏的三线人访谈视频资料,并帮助编辑出版等事宜。
四川成都市及周边三线遗址调研:
2019年3月5-7日,课题组成员赴成都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宁江社区,考察宁江社区三线建设宣传墙,与街道、社区领导讨论将展览墙升格为社区三线建设博物馆。
2019年3月8-10日,课题组成员赴成都成华区,考察“东郊记忆”文创园,在成华区宣传部领导陪同下,与该文创园区经营管理单位领导讨论怎样解决“招商”不足的瓶颈问题。另外,课题组成员赴绵阳梓潼县考察“两弹城”,调研邓稼轩、王淦昌等旧居保护状况,并与两弹城红色旅游发展公司讨论开展两弹城的“红色教育”活动与三线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等问题。
2018年3月30-4月6日,课题组部分成员赴成都周边三线遗址调研,考察彭州市丹景山镇原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旧址;大邑县雾山乡两河口村原光电所(6569厂)旧址。原锦江厂的职工住宅区受汶川大地震影响,破坏严重,但生产区的厂房还保存完好,有较大保护利用开发的价值。目前部分出租给民营企业用作生产车间。原光电所(6569厂)1974年迁往双流,旧址区域部分旧建筑已被拆掉,剩余未拆的部分,得到较好的保护利用。还有部分老建筑结构基础较好,加之那里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很有开发利用的价值。目前浙江蓝城万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经与雾山乡签约,决定投资65亿元,分期建设雾山乡,打造旅游开发项目,也包括对其中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2018年5月10-11日,课题组成员赴四川德阳四川金鑫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了解德阳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该地区虽受汶川大地震破坏,但四川金鑫股份有限公司的废旧厂房依然可改造再利用,地方政府计划将建设“德阳三线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创产业园”。
贵州省贵阳、六盘水、遵义的三线工业遗产状况调研:
贵阳调研:2018年8月9-13日,课题组成员考察了贵阳市新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85号信箱)、新添寨(新光里)三线退休职工住宅区、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及职工住宅区。考察发现,新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因经营不善已处于倒闭边沿,原厂区三分之二土地已出售给房地产商建商品房,剩余的三分之一行将出售之际,遭原新光厂退休职工强烈反对,于是市政府下令新光厂停止出售,将剩余厂房改造为新光里文创园。现文创园在建中,除了商务办公楼之外,将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据原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介绍,该公司因主业连年亏损,现在靠旧厂房出租维持企业生存,但老厂房搭建了许多违章建筑,原貌已变。
六盘水调研:
2018年8月14-22日,课题组成员赴六盘水市调研,考察了水城电厂(300号信箱)旧址、水城钢厂、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六枝矿务局地宗矿选煤厂旧址等,并进行了部分的人物专访。水城电厂的老厂房已被全部拆除,生活服务建筑设施以及职工住宅区保存完好,已有民间企业家在考虑投资将旧住宅改建成养老院。水城钢厂中的1号炉原从鞍钢迁来,已被文物部门定为文物而受到保护。1号高炉及旁边几栋辅楼也一起保留。六枝地宗矿选煤厂旧址被保留,由贵州益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成“六枝记忆?三线建设”文创园区,其中包括三线建设博物馆。
遵义调研:
2018年8月23-25日,课题组成员赴遵义调研,考察长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原长征电器厂遗址,在原长征电器公司旧址上建设的遵义“1964”文创园,成为遵义城市新地标。文创园具备商务、文创、旅游、休闲、娱乐、艺术活动等多种功能,还有“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整个园区由长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原三线企业厂房为基础,建筑经过修缮改造,保留着旧厂房的外貌,经营红火,社会影响大,是三线建设企业转型成功的典范。
重庆夏坝三线工业遗产调研:
2018年10月20-23日,课题组成员陪同英方专家5人赴重庆调研:考察了江津区夏坝镇的工业遗产群,重点考察了原国营青江机械厂、晋江机械厂遗址,晋江厂的生产区与职工生活区的旧工业建筑与生活服务建筑均保留基本完好,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青江厂的职工住宅已为夏坝镇政府改造利用为办公楼,部分旧厂房为飞扬活性炭公司所改造利用。
安徽霍山小三线遗址调研:
2019年3月5-7日,课题组成员到霍山县东西溪乡和诸佛庵镇的小三线企业遗址调研,东西溪乡的为9356厂遗址,原工厂的总装车间、大仓库及职工宿舍等已改建为“月亮湾作家村”的作家创作室、图书馆和民宿。诸佛庵镇仙人冲村的原小三线企业厂房改造为一间间独立的画室和美术馆,俨然成为一个“画家村”。镇政府期望吸引大量画家入住,给地方带来的人气,促进旅游业发展。
安徽皖南原上海小三线企业遗址调研:
2019年4月8-15日,课题组成员到安徽皖南徽州、池州一带的小三线企业遗址调研,考察了原小三线企业的燎原厂、光辉厂、卫海厂、险峰厂、新光厂、跃进厂、红光厂、向阳厂、井冈山厂、东方红厂、向东厂、海峰厂、八五钢厂以及后方瑞金医院等单位遗址,极大部分厂房建筑等设施未很好保护利用,多为堆杂物仓库的用途,仅有个别三线厂(燎原厂)的原职工住宅被房产公司收购,经过一番改造修缮,外貌基本保持原状,又以商品住宅形式出售。旌德县城中的原三线企业——向阳机械厂,现为民企黄山台钻厂,保存着较多的向阳厂原机械设备和老厂房,具有改造利用为小三线博物馆的基础。
海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考察:
2018年7月底,课题组成员赴捷克兹林调研了拔佳鞋厂的工业遗产保护,探讨对于三线工业规划源流及遗产保护的经验。
2019年4月,课题组成员考察了美国西雅图煤气厂景观公园,该公园建设在煤气厂原址,是美国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典范之一。
2 学术交流
2017年11月底,左琰等参加在南京东南大学举办的2017年第八届中国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做了《青海西川监狱工业旧址的保护与再生策略研究》的专题演讲。2017年12月,左琰教授等参加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在贵州遵义举办的“中国三线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左琰在会上做了《西部地区再开发与“三线”工业遗产再生》的专题演讲。2018年3月底在攀枝花市举办的“三线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讨会”上,吕建昌教授做了关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发言; 2018年10月19-21日,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等在鞍山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上,课题组成员纪子博宣读论文《新经济时代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和再生利用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关系研究》。2018年10月24-25日,课题组以上海大学为依托,在上大与英国伯明翰大学铁桥文化国际研究院合作举办中英《“当代工业遗产”:价值及保护与利用”》高端工作坊,课题组成员吕建昌和尹应凯分别做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与思考》《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主题演讲,受到英国学者和三线企业与会代表的好评。2018年10月19-23日,在日本彦根举办的国际军工遗产论坛上,课题组成员朱晓明教授做了题为《The Carven Techonology and the Building Code in the Thrid-Front Construc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的主题演讲。2019年1月8-12日在四川大学举办的“三线建设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吕建昌教授与徐有威教授分别做了《三线建设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和《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主题演讲。2019年6月14-16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在南通举办“历史工业城镇(地段)的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左琰教授做《中美核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实践比较研究》;吕建昌教授做《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再思考——以英法国家两个大型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为例》主题演讲。2019年6月21-23日,课题组在江西南昌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合作举办首届三线建设史研究学术会议,课题组成员吕建昌、徐有威、张勇等就课题的研究状况做了介绍,同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三线建设研究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发表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和主编论丛出版等形式向学界与社会公开,并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内外专家同行进行交流,宣传推介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会议及做专题演讲主要如下:
2018年10月24-25日,课题组与英国伯明翰大学铁桥文化遗产国际研究院联合举办《中英“当代工业遗产:价值及保护与利用”高端工作坊》,得到了澎湃新闻社等主流媒体,以及《中国文化遗产》、《东南文化》、《建筑遗产》、《建成遗产》等专业杂志的支持。2018年10月27日,澎湃新闻社记者对本次活动做了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为题的专门报道。据澎湃社统计,一周内社会公众对澎湃新闻社本次活动报道的访问点击率已达183030。2018年3月,学术期刊《建筑遗产》也对本次工作坊活动做了报道。
2019年6月21-23日,课题组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合作举办“首届中国三线建设史研讨工作坊”,受到《军事历史研究》、《贵州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史林产》等专业杂志的支持。会上课题组成员报告了本课题研究进展以及阶段性研究成果,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先后报道了该次会议。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下一步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快研究进度,在完成资料收集整理报告的同时,加大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研究。目前有些方面的研究尚需继续进行补充调查与资料收集,如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开发规划与当地文化经济发展融合的原则研究,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金融支持的政策创新研究,三线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研究等。
2加快出版相关研究书籍和发表文章的速度。已经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协商,该出版社有意向出版本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其他还有出版社也希望合作,因此下阶段计划着手相关稿件的审查和整理。第二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发表较少,计划今年底明年初首先出版一批成果。
3强化与三线企业遗址所在地政府部门、民间企业等的合作,推介研究成果,使其充分发挥社会效应,为决策提供依据、为实践提供指导。如继续跟踪大邑雾山乡的工业生态博物馆项目、成都十陵街道宁江社区的社区博物馆项目、旌德城区三线遗址的三线建设博物馆项目,努力使这些项目落地,产生社会效应。
4前一阶段的三线工业遗产实地调研虽考察了许多遗址,但类似“普查”,下阶段的调研应更加明确重点,带着问题深入调研,选择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5前一阶段对现有研究成果宣传推介不够,计划与国家艺术基金“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摄影展”项目团队合作,明年五月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联合举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摄影展”。摄影展期间,课题组计划举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路径研究”项目中期汇报会,与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与交流。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 本项目第一子课题组成员、四川外国语大学王毅副教授获得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三线建设与西南地区工业布局研究》。
2 本项目第五子课题组成员、同济大学左琰教授获得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我国近代都市住宅室内环境风貌演进的系统研究》批准号61878462。
3本项目首席专家在上海大学领导支持下,以各子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了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并聘请国内三线建设与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有影响力、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为本中心首批兼职研究员。通过中心这一平台,课题组将与国内外学者加强合作交流,把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走向国际。今年10月将出版的中英双语版《当代工业遗产研究:聚焦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一书,是国内外学者合作的首项成果。
4本项目虽归在历史学科类,实际是文理交叉的跨学科研究类,需要外出深入现场调研多,考察地点多在大西南、大西北,不仅路途遥远,并且都要深入到具体的三线企业遗址点,交通十分不便,差旅费等实际消耗远超预期,资金缺口很大。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代表性成果简介
1 论文
吕建昌论文《现状与研究对策: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载《东南文化》2019年第3期),在充分调研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利用提出对策性思考。论文内容分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形成”、“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研究对策”三个部分。作者认为,三线工业遗产形成的原因是三线军工企业逐步从深山大沟搬迁后留下的厂址、厂房、设备等,因产权不属于地方,企业搬走后又无力管理旧址,导致这些工业遗产大多数被长期闲置或废弃,任其自然灭失,仅有少数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三线工业遗产在保护利用中所需考虑问题与位于大城市中的大多数工业遗产应有所不同。那些随着城市化发展而“进入”城市的三线工业遗产,在规划保护再利用中可借鉴大城市中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法(模式),但位于乡村山野中的三线工业遗产,则必须融合当地自然资源,根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采取新的方法。三线工业遗产是乡村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资源。三线工业遗产位于深山荒野,既有弊,也有利。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游客不易到达,是其弊,但那里大多是自然生态保护较好的景色优美之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其利。在当今时兴康养旅游的时代,融合自然风光特色与历史人文要素于一体的三线军工特色小镇成为旅游者的青睐之地。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镇的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提供了机遇。作者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利用,必须要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设数据库,开展全国性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调查、整理;(2)调整国家政策, 解决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利用资金筹措困难的瓶颈问题;(3)整合旅游资源,创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4)立足城乡社区,探索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多元化;(5)加强理论研究,评估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的未来发展潜力。论文对原三线建设区域正在形成的乡村旅游开发热潮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 编著
徐有威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丛书(第四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板块:江苏省淮安地区小三线研究专辑、后三线时代研究、我与三线建设、档案资料研究、口述史与回忆录等。文中的作者多为三线建设亲历者,本书虽属资料收集整理性成果,但都是来自于社会基层第一项的信息,仍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实地调研。除了贵州、四川、重庆、青海等地的继续追踪调研之外,下阶段调研重点是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云南等地三线工业遗产。与陕西师大、甘肃交大、太原理工等当地高校的三线建设研究人员合作,并通过微信建立的各“三线建设群”,联系调研遗址的相关人员,在田野考察的同时,做口述史采访,力求对全国三线建设区域工业遗产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时间为期一年: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
2调研资料整理研究。在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基础上,编写(1)《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调查报告》(一至二辑);(2)与攀市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合作,编撰《口述史:三线建设与工业遗产》(一至二辑)。
(时间为2019年第三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
3举办学术会议。(1)以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为平台,举办本课题中期汇报会,邀请国内三线建设研究与工业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及三线建设者代表参加(时间初定2020年5月);(2)举办三次三线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其中两次为全国性,一次国际性。参加者除了国内三线建设研究专家学者外,也邀请国外研究者参加。
(时间为2020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
4 发表论文。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各子课题从自身的研究角度撰写论文,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评估体系;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资金来源、金融支持体系;三线工业遗产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目标与原则;三线工业生态博物馆的创建、社区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运营等,力求在C刊、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