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09日13:30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研究总体计划执行良好,五个子课题研究进展顺利。自2017年11月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即全力投入到了本课题的研究之中。根据项目申报书论证方案,并结合项目评审专家、项目开题报告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等,五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步展开、共同推进。

截止2019年7月15日,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如下:

1)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27.4万字),另待刊学术专著3部(共计87万字,已交稿于中山大学出版社,已签订出版合同,出版社正在编审中)。

2)已发表CSSCI期刊论文15篇。

3)已发表新闻媒体专访文章2篇。

4)已举办国际级、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议8次。

5)已完成本课题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1部(17.7万字)。

6)已完成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资料汇编1部(17万字)。

7)已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汇编1部(21万字)。

8)已正式完成田野调查报告2部(共计12.7万字),另初步完成田野调查报告10部。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

课题组的五个子课题目前已经在国内西藏、广东、陕西、天津、浙江、湖南、广西、河南、海南、云南、山西、贵州等十二个省份展开了有关该省“非遗名录制度”和“传承人制度”的田野调查工作,获得了大量调查材料、研究数据等,并正在进一步整理、分析、研究和提炼中。

课题组已展开的10个省份的田野调查情况表

省份-首席专家-调查人员-调查时间-调查效果

西藏区-宋俊华-宋俊华

李 宜

刘 壮等-2018.1月-3月-已初步完成2.1万字调查报告1份。

已初步完成与藏戏有关的专著1部(22万字)。

广东省-高小康-宋俊华

王开桃

蓝海红

谢中元等-2018.1月-3月-已完成博士论文1部(谢中元)。

已初步完成1.3万字调查报告1份。

已获教育部重点项目一项(高小康)。

已发表C刊文章5篇。

陕西省-安德明-贺智利

蒋明智

张 静等-2018.2月-6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发表C刊文章1篇。

天津市-高丙中-王明月

倪彩霞

段晓卿等-2018.5月-9月-已初步完成5万字调查报告1份。

已获教育部项目1项(王明月)。

浙江省-箫放-郝 达

马千里

李 强

宣绍龙等-2018.7月-12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发表C刊文章1篇。

已建设校级研究平台一个“绍兴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湖南省-刘晓春-罗婉红

李跃忠

周 波等-2019.1月-6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发表C刊文章1篇。

已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罗婉红)。

广西区-宋俊华-孔庆夫

杨 迪

董 帅等-2018.7月-5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发表C刊文章5篇。

已获省地市级项目4项(孔庆夫)。

河南省-宋俊华-刘鹏昱

张 杰

刘 洋等-2019.1月-5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建设校级研究平台一个“南阳师范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海南省-宋俊华-蒋明智

孔庆夫

高 轩等-2019.3月-6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建设校级研究平台一个“热带海洋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云南省-宋俊华-孔庆夫

杜韵红

刘 壮等-2019.3月-6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建设校级研究平台一个“云南民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山西省-宋俊华-钱永平

段晓卿等-2019.2月-5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发表C刊文章2篇。

贵州省-宋俊华-吴电雷

许刚伟等-2018.1月-1月-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1份。

已完成相关书稿1部。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国外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课题组目前已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文件、著作、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工作,并在进一步核对和校订中。

2)学术研究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课题组目前已完成约100篇有关“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名录”学术文章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并已选择其中的20篇,编撰了“论文集”。并已与中山大学出版社达成“论文集”的出版意向,约在2020年7月前,出版该“论文集”。

3.学术会议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已举办学术会议8场。分别为: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2017.12.10-13。

2)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山西晋中学院/2018.5.25-27。

3)第二届“戏曲与俗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2018.8.17-18。

4)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山大学/2018.12.3-5。

5)粤剧保护、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粤剧促进会/2019.5.8-9。

6)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中山大学/2019.6.8-10。

7)“粤剧保护的广州经验”学术论坛/中山大学、粤剧博物馆/2019.6.9。

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部、中山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2019.7.14-16。

4.学术交流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十分注重与海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研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1)已邀请海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学者到课题组交流。如已邀请到陶乐茜诺伊斯教授(美国民俗学会、俄亥俄州立大学)、比尔艾伟教授(美国民俗学会)、菅丰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朴尚美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张举文教授(美国威涞大学)、迪姆罗伊德教授(美国民俗学会)、魏梅安教授(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罗伯特巴龙教授(美国古彻大学)、蔡曙鹏教授(新加坡戏曲学院)等国际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到课题组交流、指导与合作。

2)已邀请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学者到课题组交流。如已邀请到刘魁立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朝戈金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安德明教授(中国社科院)、高丙中教授(北京大学)、箫放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知遥教授(天津大学)、黄永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华文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何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刘晓春教授(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到课题组交流、指导与合作。

3)与国内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课题组已赴西藏民族大学、陕西榆林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湖南吉首大学、天津大学、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广西百色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河南南阳师范学院、浙江绍兴文理学院、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山西晋中学院等院校,进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5.国际合作

本课题组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波兰、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民俗学会等展开了多层次的国际合作。

1)已委派本“第一子课题”组成员何研(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7级博士研究生)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民俗学研究中心,跟随陶乐茜诺伊斯(Dorothy Noyes)教授进行为期一年的针对本课题的合作研究(派出日期为2019.9.1-2020.8.31),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学。

2)已委派“第五子课题”成员刘洋(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7级博士研究生)至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跟随菅丰教授进行为期一年的针对本课题的合作研究(派出日期为2019.4.25-2020.4.24)。刘洋同学目前正在东京大学查阅、收集、整理和研究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财)名录制度、传承人制度的相关办法、文件等。并于2018.10.9-2018.10.29日,赴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与小熊诚教授合作,调研了藤野村歌舞伎传承的相关情况,并已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报告。

3)首席专家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成访问意向,初定于2019年10月底,与“第二子课题”课题组团队共4人,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进行有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学术交流和访问。

4)首席专家已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市文化保护协会达成访问意向,初定于2019年10月-11月,与“第三子课题”课题组团队共3人,赴意大利那不勒斯市进行有关乐器制作(曼陀林制作技艺)、传统手工艺(披萨制作技艺)、戏剧(意大利歌剧)、曲艺(那波里民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学术交流和访问。

5)首席专家已与韩国民俗学会达成访问意向,初定于2019年12月上旬,与“第四子课题”课题组团队共5人,赴韩国进行有“无形文化财”名录制度和“人间国宝”传承人制度的学术交流和访问。

6)首席专家已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协会达成意向,初定于2019年12月中旬,到访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看望前期派驻的“第五子课题”成员刘洋博士,并联合进行日本“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相关制度的研究。

7)首席专家已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民俗学研究中心达成意向,初定于2020年3月中旬,到访俄亥俄州立大学,看望前期派驻的“第一子课题”成员何研博士,并联合进行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人保护相关制度的研究。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组已于2018年10月29日,与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四家机构,在中山大学礼堂举办了“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的新闻发布会。该发布会获得了人民网、南方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与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各级主管部门的学术对接,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

2)与名录制度、传承人制度的制定方、实施方、执行方、管理方的学术对接,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2.改进措施

1)拟加强与“名录制度”“传承人制度”的制定方、实施方、执行方、管理方的学术对接、沟通、交流,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名录制度”“传承人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拟加大对美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传承人制度”建设的相关经验、理论、办法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案例。

3.研究心得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制度”和“传承人制度”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是功在当代、为国为民、利在千秋的文化保护工程。

2)新时代,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事业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制度”和“传承人制度”也亟需持续改进、修补和完善,以便能够在新时代中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文化保护事业、乡村振兴事业、精准扶贫事业等,以便能够更高效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等。

4.意见建议

1)可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制度”和“传承人制度”的持续调研、论证和改进。

2)构建“四级”名录制度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评估标准、评估流程、评估办法等,建立“四级”名录的严格退出机制。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代表性成果相关信息表

1-基本内容-宋俊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8)》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

-主要观点-本书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以及大事记四个部分。总报告题为“2017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17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分题报告为十篇,按照我国非遗名录的十大门类,分门别类地撰写一篇2017年度保护发展报告。

-学术价值-1.总结了各门类2017年度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概况;2.分析了各门类非遗保护实践难点、重点问题,就难点、重点问题做学理分析和保护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预测了各门类非遗保护的趋势;3.对2017年非遗保护实践的热点进行论述;4.大事记和附录部分,疏理了2017年非遗保护重大事件和重要资料等。

-社会影响-已成为国内政府、文化管理机构、非遗研究学者的重要参考书目和重要资料。

2-基本内容-宋俊华《戏曲传承的路向抉择》载于《戏曲艺术》(CSSCI),2018(02)

-主要观点-戏曲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社会传承,一种是学校教育。社会传承是在社会实践中一种自发发展的戏曲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戏班传承,教坊传承等。学校教育是在社会传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传承方式,强调共性大于个性,强调理论大于实践。戏曲传承应在社会传承与学校教育两种模式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和突破口,寻找能够真正走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术价值-1.从“戏曲进校园”引发出了相关学术思考;2.论述了非遗传承对戏曲传承的四类新要求;3.对戏曲的社会传承及经验进行四点论述;4.对戏曲学校教育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四点反思等。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291次;已转引1次。

3-基本内容-宋俊华《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载于《文化遗产》(CSSCI),2019(02)

-主要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适应人类非遗保护需要而兴起的。非遗学的独立,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既要有自觉地案例研究,更要有系统地理论探索,而这一切都有赖非遗学科共同体来实现。当前,构建非遗学科共同体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上既要坚持客观性、独立性原则,又要突出学科理念和学科体制上的独立。

-学术价值-1.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果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角度,论述了非遗研究证实成为我国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2.阐释了非遗学科共同体的理论定位、价值和意义;3.论述了非遗学科共同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建构了非遗学科共同体的原则和对策。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227次。

4-基本内容-宋俊华《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载于《文化遗产》(CSSCI),2018(03)

-主要观点-作为一种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非遗保护必须遵循契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两个面向,前者强调自由、平等、互惠与守信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后者强调代际公平、和谐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两者互为依据,共生共存。

-学术价值-1.论述了契约精神的内生性与外联性;2.论述了非遗保护的语境性、本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3.论述了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本质属性。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360次;已转引3次。

5-基本内容-宋俊华、孔庆夫《评骘、思辨与个案分析》载于《文化遗产》(CSSCI),2018(01)

-主要观点-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2017年12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从评骘、思辨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的新趋势、新特点。

-学术价值-1.论述了评骘:对《伦理原则》理念、普遍性与地方戏关系、伦理困境等方面的阐释;2.思辨:有关《伦理原则》权利话语、社区地位、主体间性与社会记忆的思考;3.个案分析:对粤剧、剪纸、鲁锦、南华儒剧社、布依族蜡染与打铁花等方面的考察等。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337次;已转引1次。

6-基本内容-孔庆夫《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制度”建设》载于《广西社会科学》(CSSCI扩展),2018(07)

-主要观点-中国作为缔约国所开展的一系列“名录制度”建设工作,不但回应、接续解构和内化重构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制度”,而且在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特性和56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上发挥了巨大功效,同时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案例和中国经验。

-学术价值-1.论述了UNESCO“名录制度”:尊重、分类与民族文化存续的建构;2.论述了中国“名录制度”:政策回应与实践重构;3.论述了中国“名录制度”:赓续传统、力在复兴,为时代而作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265次;已转引2次。

7-基本内容-孔庆夫《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传承与传播》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CSSCI扩展),2018(01)

-主要观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间的活态流变中,我们无法把握其“原生态”,因为“原”在活态中出现,在活态中流变,又随着活态载体(人) 的消亡而消失,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是如此。但我们却可以把握其“本生态”和“衍生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多意义上是指对“本”的“代际承接”; 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则更大意义上是指对“衍”的“信息共享”。“传承”和“传播”虽同时建立在保护与发展的语境之下,但在学理逻辑上却又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方向,其在研究目的、价值诉求、对象选择、交互时间等方面都大相径庭,不能混而一谈,这一点需要厘清,并值得关注。

-学术价值-1.论述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本生态与衍生态;2.论述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传承”之间的关系;3.论述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态”与“传播”之间的关系;4.提出了“音乐非遗学”的概念和理论。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619次;已转引2次。

8-基本内容-孔庆夫《论粤剧二黄的调式衍生》载于《戏曲艺术》(CSSCI),2018(04)

-主要观点-相对于原生【二黄】的齐言对偶词格结构,以及“交替旋宫”基础上的“宫起徵落”调式结构 而言,粤剧【二黄】不但在词格上打破了齐言对句模式,改以齐言句和长短句交替行之,而且在调式结构上以“段体类”和“句体类”词曲关系为基础,衍生出了更多的调式布局、调式结构和调式形态。另 一方面,由于粤剧【二黄】几乎不旋宫,因此极少运用原生【二黄】“变宫为角”和“清角为宫”的旋宫 手法。这两点,对于梆黄音乐本体内部结构的发展,以及梆黄音乐的“粤地化”衍变而言,尤其值得注意。

-学术价值-1.论述了原生【二黄】“宫徵交替”旋宫手法与“宫起徵落”的调式布局;2.论述了段体类粤剧【二黄】的调式衍生结构;3.论述了句体类粤剧【二黄】的调式衍生结构。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50次。

9-基本内容-段晓卿《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载于《文化遗产》(CSSCI)2018(04)

-主要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 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

-学术价值-1.从联合国、我国政府、非遗研究者三个方面,论述了现行的非遗分类方法;2.分析了现有非遗分类的体系;3.从分类学的视角论述了非遗的分类问题;4.论述了非遗分类阶元系统的建构途径与反思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197次。

10-基本内容-马千里《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标准研究》载于《文化遗产》(CSSCI)2018(04)

-主要观点-从更好地履行《公约》义务和推动国内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改进可以参照《公约》的宗旨和精神来讨论与修改列入名录的标准,在评审时充分吸取社区代表和民间社团组织的意见,并在政府主导的名录制度之外探索多样化,即多种发起方的非遗普查和非遗名录制定机制。

-学术价值-1.论述了国际视野下中国非遗名录的列入标准;2.论述了中外非遗名录 ( 清单) 列入标准的主要差异及其辨析;3.对我国非遗名录列入标准进行了分析;4.探索了中国非遗名录列入标准体系的完善路径;5.探索了中国非遗名录机制的多样化问题。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186次;已转引2次。

11-基本内容-钱永平《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载于《文化遗产》(CSSCI)2018(03)

-主要观点-从非遗国家级名录项目 评审标准、名录代表性、保护实践方面看,我国非遗保护还未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为此,开展相关 研究,修订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审标准,增强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调整非遗保护实践, 才能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学术价值-1.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变问题;2.论述了非遗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论述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于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相关问题。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522次;已转引1次。

12-基本内容-罗婉红《寻根传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学术史的回顾与评述》载于《民族

艺术研究》(CSSCI扩展)2018(02)

-主要观点-在国家文化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的推动下,传统舞蹈的学术成果体现出如下特点: 研究定位从边缘走向中心; 研究视野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 研究思路从采集体认走向田野实证; 研究范式从国家话语走向乡土语境。未来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应加强对保护过程的关注,加强以舞蹈为核心物的扩展性研究; 更需要关注的是作为舞蹈文化主体的人,他们的舞蹈行为以及背后的思维逻辑。增强传统舞蹈主体保护和传承它的文化自觉,才是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永续之源。

-学术价值-1.论述了传统舞蹈非遗研究的三个阶段;2.论述了非遗视角下传统舞蹈研究的发展趋势等。3.认为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最终需要通过个体的实践来完成,通过文化生态的营造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塑,使文化主体能够拥有自信心、自豪感,进而自觉地传承自己的舞蹈与文化,才能使传统舞蹈非遗拥有永续传承的生命动力。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168次;已转引1次。

13-基本内容-徐瑞《怀宁曹春山家族的身段谱录研究》载于《戏曲研究》(CSSCI)2018(03)

-主要观点-曹氏收藏、录订的曲本多为曲谱、身段谱及梨园演出本,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本。本文以《大典》中怀宁曹氏所录身段谱为个案,对谱录的录订时间、文本形态、功能和戏曲史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学术价值-1.论述了怀宁曹春山家族的戏曲传承与身段谱研订;2.论述了曹氏家族身段谱录的文本形态;3.论述了曹氏身段谱录的功能;4.论述了曹春山家族身段谱录的戏曲史意义。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13次。

14-基本内容-杨迪《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载于《戏曲研究》(CSSCI)2018(01)

-主要观点-2009年,粤剧正式申遗成功。和许多地方戏剧种一样,粤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两个关键问题,特别在戏曲艺术受到话剧、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门类影响而产生巨大变革的今天,戏曲的传承成为了重中之重。说起戏曲的传承问题,实际上就是戏曲的教育问题 。

-学术价值-1.论述了粤剧训练的基本身段动作;2.论述了粤剧舞台的“寸度”问题;3.论述了如何提升粤剧舞台人物塑造的能力等。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42次。

15-基本内容-蓝海红《非遗保护管理的广东经验:精细管理》载于《文化遗产》(CSSCI)2018(03)

-主要观点-非遗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科学、规范的管理。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广东在非遗保 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开拓性工作。在政策制定、管理培训、研究、传播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探 索与创新,形成了广东经验。

-学术价值-1.论述了广东非遗保护的“制度先行、管理创新”问题;2.论述了广东非遗保护的“分类研究、精细施政”问题;3.论述了广东非遗保护的“非遗数字化: 精细治理新路径”问题;4.论述了广东非遗保护的“社会动员: 研究、传播与教育”问题。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165次;已转引2次。

16-基本内容-向文 蔡际洲《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地理分布》载于《艺术百家》(CSSCI)2019(01)

-主要观点-文章以长江流域 298 项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为对象,运用分区统计、专题图呈现的方法对长江流域青藏、滇黔、 巴蜀、荆楚、吴越五大音乐文化区的民歌代表项目之地理分布进行观察。一则客观呈现研究 对象的空间现状,二则为相关部门决策及学界的深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学术价值-1.概览了长江全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2.论述了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3.论述了省级民歌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地理分布等。

-社会影响-中国知网已下载62次。

17-基本内容-宋俊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非遗保护》载于《中国文化报》,2018.1.29第008版

-主要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 2013 年在俄罗斯演讲 中的“国与国命运共同体”,到 2015 年博鳌亚洲论坛讲话中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日益完善、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一种理论、理念,更是一种明确的实践方案,为解决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2017年3月召开的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了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案,表明这一中国方案已经成为世界共识。

-学术价值-1.保护非遗所追求的文化平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理基础;2.保护非遗所鼓励的文化互赏、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念上是相通的;3.保护非遗所强调的文化多样统一,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4.保护非遗所倡导的传承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支持;5.保护非遗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保护文化和平发展的措施之一,保护非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法理、理念、方向和智慧的启示。反之亦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拓展和深化了非遗保护,使得保护非遗有了更为明确的现实目标。

-社会影响-全国有130余家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转载和转发。中国知网已下载115次

18-基本内容-宋俊华《回归体验:传统戏剧发展的新趋势》载于《人民论坛》,2018.9.25

-主要观点-回归体验,是传统戏剧复兴的重要选择。这种回归不仅要像京剧大屏幕电影和超维度戏剧那样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而且要让传统戏剧回归到体现自身本真性的体验中,使其成为人们主动、持久体验的一种“当场角色扮演”实践。

-学术价值-1.传统戏剧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2.传统戏剧演员与观众的体验性不断变化,影响着戏剧的生存与发展;3.传统戏剧在体验中兴起与衰落,也将在体验中复兴;

-社会影响-全国有110余家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转载和转发。中国知网已下载113次。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研究计划一:2019.7—9月,继续深入课题组的五个子课题目前已经在西藏、广东、陕西、天津、浙江、湖南、广西、河南、海南、云南、山西、贵州等省份所展开的有关该省“非遗名录制度”和“传承人制度”的田野调查工作,并形成12份完整的田野调查报告。

2)研究计划二:2019.9—12月,推进上述12个省份以外的中国境内其他省、市、自治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的“非遗名录制度”和“传承人制度”的田野调查工作,并形成不少于15份完整的田野调查报告。

3)研究计划三:2019.12月-2020.9月,进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美国等非遗保护协会、单位、研究所和本课题组派驻赴外研究人员的沟通、交流和合作研究等。

4)研究计划四:2020.9月-2021.9月,完成至少5分完成的成果要报,上报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

5)研究计划四:2021.9月-2022.9月,出版3-5部质量的学术专著;再发表至少20篇CSSCI期刊学术论文。

6)研究计划四:2022.9-12月,整理研究成果,填报结项报告,申请结项。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