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一)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该课题于2017年11月15日获准专项,2017年12月18日召开了首次成员会,会议除向全体成员汇报课题的申报情况、通报课题的基本内容、年度调研计划外,主要按各子课题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
(二)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2018年3月23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北京、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的格萨尔文化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开题报告会。
会议上,首席专家对“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作了简要的介绍:将其总体设计归纳为“二大五子”。二大即二大板块,一大板块属于理论研究部分,下分三个子课题,它们分别是: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总论;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唐卡的图像学研究;英雄史诗《格萨(斯)尔》石刻调查研究。另一大板块属于应用研究部分,分为两个子课题,它们分别是: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数据库建设;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调查研究。各子课题负责人也分别对各自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思路的汇报.
在认真审读开题报告和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及子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基础之上,综合了各地格萨尔文化专家、学者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建议,评议专家对项目实施中会面对的问题及科研工作开展中会遇到的困难交换了意见。
(三)不定期开展课题组成员专业学习和交流会
整个2018年,课题组把工作重心放在田野调查和各子课题编写大组的熟悉、调整方面,写作工作实际上才刚步入起步阶段。
2018年4月18日,召开格萨尔图像文化调研及工作部署会议。
2018年6月——8月底,各子课题组对照田野调查提纲,展开对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区的格萨尔图像调研工作。
2018年9月18日,各子课题调研组汇总暑期格萨尔图像田野调研成果经验总结及交流会议。开始撰写调研报告。
2018年11月,各子课题调研组对各自撰写的专著开始撰写编写大纲。
2018年12月5日,召开首席专家及各子课题负责人编写大纲最终审定碰头会。
2019年1月——2月,各子课题组对照田野调查提纲,展开对四川、云南局部地区的格萨尔图像调研及传承艺人采访工作。撰写调研报告。
2019年1月,各子课题组展开最终科研成果(专著)的文本分工和撰写工作。
2019年4月20日,召开格萨尔图像文化平台培训及工作部署会议。
2019年6月——8月,各子课题组对照田野调查提纲,继续开启暑期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等省区的格萨尔图像调研工作。
(四)图像、文学资料的收集
这项工作由于早年间首席专家就做了一定的储备,只需要做出一些梳理工作,一方面提供课题研究参考,另一方面提供给格萨尔数据建设扫描录入用。所以这方面的工作2018年显得较为轻松一些。但在之后的两年,随着调研考察资料的集中和增补,这方面的工作难度就会逐渐增大。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来开展这项工作,同时,也对今后的田野考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完成初稿:《19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格萨尔图像研究综述》。(40000字)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子课题之一: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研究总论。
1、调研考察及图像资料收集
(1)青海省部分藏区的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
由课题组成员组成的考察组,先后对青海省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同仁两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治多两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达日、斑玛、甘德、玛沁5县的一些重点场所、遗址进行了历时16天格萨尔图像的调查。其调查内容主要是在对上述地区的与格萨尔文化相关生态和自然生态加深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分别对格萨尔图像制作艺人、格萨尔唐卡、壁画、雕塑、《格萨尔》传统文本以及现代印刷版本的插图等进行了考察。考察中拍摄了1000余幅与格萨尔图像相关的图像;收集了当地出版的相关资料,作了传承人和当地格萨尔文化工作者的录音采访记录。
(2)云南藏区的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
2019年1月,王田、李玉平在云南省昆明市、丽江市、香格里拉市调研。调研期间收集到涉及滇西北格萨尔图像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10余册,拍摄照片200余张。
2、调研报告撰写
(1)王田、李玉平:《英雄史诗的图像化呈现——青海藏区格萨尔雕塑与文本插图调查》(8800字);
(2)王田、李玉平:《滇西北民族地区的<格萨尔》及其图像调查》(13600字)。
3、文本撰写
根据2019年3月开题后确定的总论编写大纲,目前已完成两章内容的撰写工作:
第一章“英雄史诗《格萨尔》概述”(45000字);
第二章“格萨尔文化与格萨尔图像文化”(28000字)。
4、专著
周爱明:专著《看得见的<格萨尔>》正在撰写中,已完成10万字,图120幅,列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2018-2020年度“西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丛书”中。
5、论文
(1)王田、杨嘉铭:《从庙堂走向广场:论格萨尔图像的景观化现象》,《民族艺术》(CSSCI来源期刊),2019年第4期(8月)(待刊)。
(2)周爱明:《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格萨尔>口头传统)》,《民族学刊》第10卷第1期总第51期(2019年1月)。
(3)周爱明:《<格萨尔>唐卡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意义》,《拉萨“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论文集》,2019年 6月14日。并在中国西藏网6月15日的《多国专家畅谈“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西藏角色》中对发言进行了报道。
5、媒体报道
在中央媒体中国西藏网上审核发布、转载《格萨尔》相关报道共2843条,其中主旨报道130多篇。详见如下:
牧旅融合带火龙灯草原旅游(2019年7月5日),青海湖畔《格萨尔》非遗的守护者(2019年7月1日),“格萨尔王兵器部落”的金属手工技艺(2019年7月1日),从女土司到女代表:降央伯姆和着历史前进的节拍(2019年6月19日),【统战新语】【学习新语】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9年6月19日),多国专家畅谈“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西藏角色(2019年6月15日),在保护中发展:西藏非遗历久弥新(2019年6月11日),《那曲市格萨尔文化传承发展规划》立项编制(2019年6月10日),《格萨尔》传承保护:从“乞丐的喧嚣”到人类非遗(2019年6月5日),“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及现状”开讲啦(2019年6月3日),青海藏区精品传统文化集中亮相海内外(2019年5月28日),青海果洛州文旅交流活动走进上海(2019年5月27日),【菲 联合日报】青海三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活态传承藏文化(2019年5月5日),电影《英雄格萨尔》主创团队亮相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19年4月30日),《格萨尔王传》在华锐藏区的流传(2019年4月1日), 多民族、多语种《格萨尔文库》在北京出版发布(2019年3月29日), 世界最长英雄史诗《格萨尔》文学走进西藏课堂(2019年3月25日),流淌进屏幕的《格萨尔王传》英雄史诗(上)(2019年3月25日),《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名词术语进入规范化阶段(2019年3月25日),走上屏幕的《格萨尔王传》英雄史诗(上)(2019年3月22日),【大美青海】解读《格萨尔的英雄草原》(2019年3月20日),降边嘉措:让《格萨尔》流传得更广更久(2019年3月7日),大型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在青海西宁首映(2019年2月28日),“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展演格萨尔马背藏戏(2019年2月28日),世界史诗最璀璨的“遗珠”:民族宝藏《格萨尔》(2019年2月21日),民族宝藏《格萨尔》是民间艺术的灵感源泉(2019年2月19日),山有佳峰莫问程(2019年2月1日),西藏世界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译汉项目已出版15部书籍(2019年1月30日),西藏《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工程完成80%(2019年1月28日),四川:甘孜县高规格新思维大手笔打造“格萨尔王城”(2019年1月17日),青海治多:非遗“格萨尔说唱”唱出“民族团结”新花样(2019年1月16日),来自上海的“高冷”团队来到藏区,把长达二千万字的《格萨尔》史诗浓缩进一部纪录片(2019年1月18日),格萨尔唐卡,英雄史诗的宏大叙事(2019年1月7日),2018年国产纪录片收官力作:《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开播(2018年12月30日),世界级英雄史诗《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出版发行(2018年12月25日),40年的奋斗,40年的辉煌(2018年12月17日),《格萨尔》藏译汉工程10部书问世(2018年12月11日),《格萨尔王》——周小军油画作品展(2018)开幕(2018年12月7日),《国家宝藏》第二季开播在即 川博格萨尔唐卡入选(2018年12月7日),首个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开通(2018年12月6日),《格萨尔》初译任务完成(2018年11月29日),《格萨尔》藏译汉工作预计明年可完成全部翻译(2018年11月28日),《历辈班禅大师全集》藏文版和《格萨尔》藏译汉丛书首次与公众见面(2018年11月28日),中国首个《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正式开通(2018年11月26日),格萨尔三十大将灵塔文物保护工程实现监控全覆盖(2018年11月23日),2018年《格萨尔研究》专刊正式印发(2018年11月22日),史诗《格萨尔》:亘古传扬的英雄赞歌(2018年10月23日),怎么让格萨尔文化“活”起来(2018年10月18日),最生动的格萨尔王来了(2018年10月18日),千年说唱 十年磨剑 300册《格萨尔王全集》即将面世(2018年10月18日),“世界最长英雄史诗”即将出版 恢弘300册“最全藏文文库”(2018年10月17日),《格萨尔王全集》明年1月出版发行(2018年10月17日),宏篇巨制巡礼英雄史诗(2018年10月17日),《格萨尔王全集》出版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2018年10月16日),【西藏诱惑】格萨尔卓舞(2018年10月16日),青海湖东喜玛拉登《格萨尔》史诗传承基地正式设立(2018年10月15日),青海湖东喜玛拉登授牌《格萨尔》史诗传承基地(2018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格萨尔》史诗 翻译术语将有统一规范 更好与国际对话(2018年10月10日),学者:仅有“两个人名固定通用”世界最长史诗汉译术语亟需规范(2018年9月30日),品文化·看果洛|《格萨尔》史诗文化第一村(2018年9月7日),《英雄格萨尔》:那些天界与人间的“超级故事”(2018年8月31日),品文化·看果洛|童声传唱格萨尔(2018年8月28日),品文化·看果洛|狮龙宫殿:天上宫阙人间起(2018年8月27日),降边嘉措:希望《格萨尔》走进更多同胞的内心(2018年8月27日),首部格萨尔乐舞文化研究专著问世(2018年8月27日),那曲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开幕(2018年8月22日),2018·中国青海《格萨尔》史诗研究系列活动开幕(2018年8月14日),2018年那曲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隆重开幕(2018年8月11日),青海果洛州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在第九届中国儿童合唱节活动中尽显风采(2018年7月27日),《格萨尔王全集》藏文版校样首次亮相(2018年7月26日),精湛工艺展现英雄格萨尔王风采(2018年7月25日),让格萨尔文化“活”下去 流行起来(2018年7月25日),四川打造最全格萨尔文库(2018年7月25日),降边嘉措新作《英雄格萨尔》问世(2018年7月18日),甘孜州非遗主题展览成都启幕 《格萨尔王全集》首次面世(2018年7月12日),首部藏语戏剧电影青海玉树开拍 取材于《格萨尔》史诗(2018年7月10日),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2018年7月6日),降边嘉措与史诗《格萨尔》(2018年7月6日),班玛县格萨尔王略传之《玉奥本麦》正式登场(2018年7月6日),格萨尔文化传承基地落户青海省果洛州(2018年7月3日),《格萨尔》史诗藏译汉16册终审完成(2018年6月15日),不懂藏文也能看懂“东方的荷马史诗”《格萨尔》啦(2018年6月15日),西藏世界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译汉工作完成半数(2018年6月11日),《格萨尔》史诗汉译本数量达15部350万余字(2018年6月8日),青海致力保护 格萨尔文化活态"留声机"(2018年5月31日),绘画艺术 藏族传承和保护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智慧(2018年4月28日),青海《格萨尔》传承人培训班开班(2018年4月24日),搓手期待!《英雄格萨尔》的超级IP路(2018年4月20日),《英雄格萨尔》IP缘起分享会在京举办(2018年4月13日),世纪老人阿沛与《格萨尔》(2018年4月9日),刍议《格萨尔》部名上的“宗”(2018年4月3日),试析《格萨尔王传》中的部落联盟现象(2018年4月3日),一部口头巨著的书面化(2018年4月3日),让史诗在更多人心中咏唱——建设中的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8年3月30日),格萨尔史诗系列首个音乐剧本出炉(2018年3月30日),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习主席引用的这些史诗你知道多少(2018年3月24日),论《格萨尔·霍岭大战》之历史背景(2018年3月21日),唐卡与《格萨尔》仲唐(2018年3月13日),青海省已故著名格萨尔艺人才让旺堆说唱本全部整理出版(2018年2月24日),国内外《格萨尔》学知名学者(2018年3月24日),(2018年2月17日),千年格萨尔(2018年2月8日),两进莫斯卡──寻访格萨尔石刻(2018年2月5日),稀世珍宝《格萨尔唐卡》唐卡(2018年2月2日),石渠格萨尔文化探索之旅(2018年1月31日),石头里的《格萨尔》(续)(2018年1月23日),石头里的《格萨尔》(2018年1月23日),甘孜州“再现”格萨尔时期珍贵文物(2018年1月23日),传唱千年的《格萨尔》(2018年1月12日),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润在《格萨尔》史诗中(2018年1月16日),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润在《格萨尔》史诗中(2018年1月16日),镌刻在长江源头的经卷(2018年1月12日),拉萨磨盘山关帝庙:格萨尔王和关羽被一同供奉(2018年1月12日),格萨尔遗迹遍布的圣地(2018年1月10日),藏族传统文化的新生(2018年1月8日),世纪老人阿沛与《格萨尔》(2018年1月8日),首届岭·格萨尔文化研讨会在青海西宁举行(2017年12月21日),四川甘孜州启动《格萨尔·邱岭大战》收集整理工作(2017年12月21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格萨尔馆”开馆(2017年12月21日),走,一起来参观西南民族大学“格萨尔馆”(2017年12月21日),“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格萨尔民间艺术团正式挂牌成立(2017年12月21日),专家学者挖掘多民族《格萨尔》史诗的传承保护(2017年12月21日),让格萨尔故乡辉煌再现 成都高新区以“绣花”功夫帮扶德格(2017年12月20日),马背上的盛会——西藏那曲欢度2017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2017年12月20日)……
(二)子课题之二: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数据库建设。
1、完成《格萨(斯)尔》文化图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初期调试工作。
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程序开发设计模式。基于三层架构的B/S平台搭建模式,采用基于Mysql+PHP+HTML5 +CSS3+JavaScript的技术路线。设计规范、合理的《格萨(斯)尔》图像文化数据资源元数据描述形式,研究数字化资源的存储、传输和交互格式,确定其组织结构并进一步标准化。
2、设计合理的《格萨(斯)尔》图像文化交流与共享平台网络拓扑结构,确保平台实施部署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3、与相关子课题密切联系,分期分批逐步完善《格萨(斯)尔》图像文化数据库内容的建设,构建了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相关资源目录,确定了所有资源的划分及编码,确定了后续资源自动编码规则。
4、完成四个批次图像和文本扫描,扫描量录入数据库约总量的40%。
5、论文:
谢盈、陈建英、吴尽昭等:《一种能耗约束的多核系统任务调度算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CSSCI), 2019年第2期。
(三)子课题之三: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唐卡的图像学研究。
1、调研考察
(1)青海省部分藏区的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
由课题组成员组成的考察组,先后对青海省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同仁两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治多两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达日、斑玛、甘德、玛沁5县的一些重点场所、遗址进行了历时16天格萨尔图像的调查。
考察中拍摄了1000余幅与格萨尔图像相关的图像;收集了当地出版的相关资料,作了传承人和当地格萨尔文化工作者的录音采访记录。
(2)西藏地区的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
2018年7月,调研组成员加央平措在西藏昌都地区对格萨尔图像进行调查走访。此次调研拍摄格萨尔唐卡、壁画、雕塑等照片200余幅,访谈20人次。通过此次调研,对西藏散落的格萨尔图像资料有了基础的普泛性的了解,为后续的跟踪研究指明了方向。
2、图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明清时期遗留的《格萨尔》唐卡图片和文献资料;
四川省甘孜州新藏画《格萨尔》唐卡相关作品和文献资料;《格萨尔千幅唐卡》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
西藏社科院21幅《格萨尔》唐卡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
《<格萨尔>精选版》唐卡插图相关图片和资料;
四川省博物馆一套11幅《格萨尔唐卡》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青海果洛、玉树等寺庙、博物馆、展览馆中的《格萨尔》唐卡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
依托首席专家早年积存的四川藏区道孚、德格、丹巴、甘孜、色达等地的格萨尔唐卡图像进一步进行分类整理,并做文字说明。
3、调研报告的撰写
(1)陈美珍,杨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格萨尔唐卡创作——青海玉树、果洛考察纪实》
(2)青措、罗颖:《青海〈格萨尔〉文化生态状况调查研究》
4、文本撰写。
完成了专著《格萨尔唐卡的图像学研究》著作的整体框架目录;目前已完成两章内容的撰写工作:
第一章“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唐卡的产生和发展”(28000字);
第二章“格萨尔唐卡的图像学分析”,已完成了1万字,未完。
5、论文
(1)杨嘉铭、杨艺:《国外〈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综述》,《西藏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19第3期)(待刊)。
(2)杨嘉铭、杨艺:《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格萨(斯)尔〉图像的研究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CSSCI期刊)(待刊)。
(3)陈美珍、杨艺:《从“宗教圣物”到“民族艺术”:〈格萨尔〉唐卡的现代变迁》,《藏羌彝走廊》(待刊)。
(4)陈美珍、杨艺:《Secularization,Scanctification and Artistry:the Aesthetic Changes of 'Gesar' Tangka》,《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 Studies:Science,Experience ,Educaiton》2018(10)。
(5)陈美珍:《藏族史诗文化背景下格萨尔唐卡的文化再生产——以青海玉树、果洛为例》,参加了于2018年10月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唐卡艺术节唐卡艺术高端论坛会议。
(6)陈美珍:《藏族史诗文化背景下格萨尔唐卡的价值重构》。(待刊)
(四)子课题之四:英雄史诗《格萨(斯)尔》石刻调查研究。
1、国内调研考察及图像资料收集
(1)四川阿坝州金川粮台寺格萨尔石刻初步考察。
2018年7月,调研组赴阿坝州金川县调查粮台寺、卓玛拉措格萨尔石刻进行调研走访,发现40余幅石刻。拍摄照片200余张。
(2)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格萨尔石刻考察。
调研组对色达县年隆、色尔坝、泥朵县格萨尔陈列馆(艺术中心)等处的石刻进行考察外,重点还对该县2位格萨尔彩绘石刻省级传承艺人及其技艺进行重点调查。拍摄照片200余张。
(3)四川阿坝州金川县格萨尔石刻点第二次考察。
2019年7月,调研组再赴阿坝州金川县调查粮台寺、叶尔基遗迹、阿科里格萨尔石刻点进行调查走访。此次调研拍摄格萨尔石刻照片200余幅,访谈寺管会成员3人,格萨尔石刻手工艺人2人,格萨尔说唱艺人1人,格萨尔戏剧表演成员3人,格萨尔信徒15人。
2、国外图像资料收集整理
2017-2018年,子课题负责人在美国短期访学期间,收集美国鲁宾博物馆格萨尔唐卡照片50 余幅,格萨尔画像32幅。
3、项目
杨公卫: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藏学家金·史密斯收集的海外藏文历史宗教文献目录的翻译整理”立项,其中相关子项目涉及美国藏学家金·史密斯收集的海外格萨尔历史文献的部分内容。
4、论文状况
(1)《行到高处:杨嘉铭教授的学术生涯及其格萨斯尔图像研究的心路历程》,《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2)。
(2)《敦煌、西域及康区莫斯卡:毗沙门信仰与格萨尔像的图像造型流变及其影响研究》,《格萨尔研究》2019(5)(待刊)。
(五)子课题之五: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调查研究。
1、调研考察
2018年8月,朗杰、巴桑在西藏自治区进行了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调研期间收集到涉及格萨尔图像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10余册,拍摄照片200余张。
2、图像及相关资料收集
(1)完成了30名格萨尔文化传承人的文字介绍和相关图片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分别是西藏地区的桑珠、卡擦扎巴阿旺嘉措、扎巴、斯塔多吉、索南洛智、叶托、格桑多吉、仁青桑珠,四川地区的班玛叶西、阿尼、德琼班青、却吉尖参、仁增乃旦多杰,甘肃地区的尕桑扎巴,云南地区的和明远,青海地区的才让旺堆、达哇扎巴、格日尖参、昂日、布特尕、达色旺姆、昂青多杰、图登君乃、次仁索南、扎格、宽泽加、丹增扎巴、青梅热丁、吉德等,有3.9万字,40幅相关图片。
(2)录音、搜集、整理了15名民间传承人的说唱音频,有120分钟。搜集、拍摄、制作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说唱视频80分钟。
(3)2018年完成了《敦氏预言授记》、《门岭大战》、《征服魔国》、《仙界遣使》、《降岭之战》等五部原始史诗部本的数字化(PDF格式)转换工作,有1333页。2018年完成了《征服雪山水晶国》、《郭拉擦宗》、《欧燕银宗》、《大食财宝宗》、《岭八十大将传》等5部原始部本的数字化(PDF格式)转换工作,有4236页。共有5569页。
(4)完成了青海藏区《格萨尔》艺人、史诗人物、《格萨尔》唐卡、《格萨尔》雕塑、《格萨尔》文本、《格萨尔》专家学者、《格萨尔》遗迹遗物、《格萨尔》藏戏等的文字介绍和研究内容20万字,拍摄、搜集、整理了280幅相关图片。
(5)建设了国内首家的《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网络展示平台于2018年11月24日在青海西宁完成开通。
3、文本撰写
根据2019年3月开题后确定的总论编写大纲,目前已完成两章内容的撰写工作:
第一章“《格萨尔》图像文化的分布特点及历史生成”(30000字);
第二章“格萨尔图像遗存的制造技艺抢救性记录、传承人口述史”(未完,已完成10000字)。
4、专著
《史诗<格萨尔>中的体育文化普查与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2018年11月,24万字。
5、论文
(1)朗杰:《<格萨尔>当代传播中受众主题变迁及其发展路径探讨》,《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8年第3期。
(2)巷欠才让:《青海湖旺什代海地区格萨尔文化的考察与研究》(藏文),《安多研究》第十四辑,2018年12月。
(3)巷欠才让:《论《格萨尔》藏戏的特点和价值》,《西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1.3万字)。
6、立项项目
(1)巷欠才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史诗<格萨尔>视觉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项目批号15XZW041),2019年3月2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结项,28万字。
(2)巷欠才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史诗<格萨尔>图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2019年6月立项。
7、媒体报道
为了进一步将对格萨尔图像抢救保护与传承落实到实处,以科研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科研,课题组成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借媒体传播,将理论性科研转化为应用性研究,在媒体上发布了与本课题相关的16篇报道: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上发布了《青海果洛州<格萨尔>文化传承培训班开班》(2017年4月11日);
《阿尼玛卿青少年艺术团在果洛正式成立》(2017年5月23日);
《海南州加拉村祭祀拉则过端午》(2017年5月30日中新社微信公众平台);
《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在青海贵德设立》(2017年6月27日);
《人类非遗项目藏戏<霍岭之战>在青海黄南首演》(2017年7月18日);
《格萨尔文化论坛在青海果洛大武召开》(2017年8月16日);
《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成都召开》(2018年03月25日);
人类非遗项目藏戏《霍岭之战》在青海黄南首演(2017年07月18日);
格萨尔文化论坛在青海果洛大武召开(2017年08月16日);
果洛文化“三下乡”活动助推“两讲五促” 百日活动深入开展(2018年03月25日);
青海《格萨尔》传承人培训班开班(2018年4月22日);
首部格萨尔乐舞文化研究专著问世(2018年8月24日);
青海湖东喜玛拉登《格萨尔》史诗传承基地正式设立(2018年10月11日);
2018年青海宗喀巴文化艺术研究会年会在湟中举办(2018年11月13日);
2018年《格萨尔研究》专刊正式印发(2018年11月20日);
果洛非遗产品再度走进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2018年12月10日);果洛《格萨尔》史诗铠甲文化学术论坛在达日召开(2018年12月12日)等。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查研究
(一)田野考察
课题组一致认为,田野调查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格萨尔数据库的建设。田野工作在2018到2020年应当是整个课题调研的重中之重。
1、四川阿坝州金川粮台寺格萨尔石刻的初步考察。
2018年7月,调研组赴阿坝州金川县调查粮台寺格萨尔石刻,这次考察的意义十分重要,他是继2002年5月由我校杨嘉铭教授首次在丹巴莫斯卡发现格萨尔石刻以来,时隔14年以后,又一次在嘉绒藏区发现的40余幅石刻。同时还得知该县的卓玛拉措、咯尔乡叶尔基寺、阿科里乡也有格萨尔彩绘石刻。
2、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格萨尔石刻考察。
继金川考察之后,调研组对色达县格萨尔石刻进行了专题调查。由于该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已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所以十分重要。除了对该县年隆、色尔坝、泥朵县格萨尔陈列馆(艺术中心)等处的石刻进行考察外,重点还对该县格萨尔彩绘石刻艺人及其技艺进行重点调查,因为该县有两位格萨尔彩绘石刻的省级传承人。
3、青海省部分藏区的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
2018年8月,由课题组成员王田、陈美珍、青措、杨艺、李玉平、罗颖6人组成的考察组,先后对青海省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同仁两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治多两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达日、班玛、甘德、玛沁5县的一些重点场所、遗址进行了历时16天格萨尔图像的调查。其调查内容主要是在对上述地区的与格萨尔文化相关生态和自然生态加深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分别对格萨尔图像制作艺人、格萨尔唐卡、壁画、雕塑、《格萨尔》传统文本以及现代印刷版本的插图等进行了考察。考察中拍摄了1000余幅与格萨尔图像相关的图像;收集了当地出版的相关资料,作了传承人和当地格萨尔文化工作者的录音采访记录。
4、云南藏区的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
2019年1月,王田、李玉平在云南省昆明市、丽江市、香格里拉市调研。调研期间收集到涉及滇西北格萨尔图像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10余册,拍摄照片200余张。
5、西藏地区的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
(1)2018年7月,调研组成员加央平措在西藏昌都地区对格萨尔图像进行调查走访。此次调研拍摄格萨尔唐卡、壁画、雕塑等照片200余幅,访谈15余人次。通过此次调研,对西藏散落的格萨尔图像资料有了基础的普泛性的了解,为后续的跟踪研究指明了方向。
(2)2018年8月,朗杰、巴桑在西藏拉萨地区进行了格萨尔图像初步考察。调研期间收集到涉及格萨尔图像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10余册,拍摄照片200余张。
6、四川阿坝州金川县的格萨尔石刻考察
2019年7月,石刻调研组再赴阿坝州金川县调查粮台寺、叶尔基遗迹、阿科里格萨尔石刻点进行调查走访。此次调研拍摄格萨尔石刻照片200余幅,访谈寺管会成员3人,格萨尔石刻手工艺人2人,格萨尔说唱艺人1人,格萨尔戏剧表演成员3人,格萨尔信徒15人。通过此次调研,积累大量珍贵格萨尔石刻历史与影像资料,对于川西北格萨尔石刻的分布、类型、艺术特点、艺人状况、历史与现实发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跟踪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调研报告
(1)王田:《青海省格萨尔雕塑与文本插图考察报告》(8800字);
(2)王田、李玉平:《滇西北民族地区的<格萨尔》及其图像调查》(13600字)。
(3)陈美珍,杨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格萨尔唐卡创作——青海玉树、果洛考察纪实》
(4)青措、罗颖:《青海〈格萨尔〉文化生态状况调查研究》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完成了30名格萨尔文化传承人的文字介绍和相关图片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分别是西藏地区的桑珠、卡擦扎巴、阿旺嘉措、扎巴、斯塔多吉、索南洛智、叶托、格桑多吉、仁青桑珠,四川地区的班玛叶西、阿尼、德琼班青、却吉尖参、仁增乃旦多杰,甘肃地区的尕桑扎巴,云南地区的和明远,青海地区的才让旺堆、达哇扎巴、格日尖参、昂日、布特尕、达色旺姆、昂青多杰、图登君乃、次仁索南、扎格、宽泽加、丹增扎巴、青梅热丁、吉德等,有3.9万字,40幅相关图片。
(2)录音、搜集、整理了15名民间传承人的说唱音频,有120分钟。搜集、拍摄、制作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说唱视频80分钟。
(3)2018年完成了《敦氏预言授记》、《门岭大战》、《征服魔国》、《仙界遣使》、《降岭之战》等五部原始史诗部本的数字化(PDF格式)转换工作,有1333页。2018年完成了《征服雪山水晶国》、《郭拉擦宗》、《欧燕银宗》、《大食财宝宗》、《岭八十大将传》等5部原始部本的数字化(PDF格式)转换工作,有4236页。共有5569页。
(4)完成四川藏区80%的格萨尔图像及文献资料的收集和云南、西藏区域40%的格萨尔图像及文献资料的收集,并完成总量40%的格萨尔图像资料整理工作,800余幅图片的文字说明。其中包括:明清时期遗留的《格萨尔》唐卡图片和文献资料;四川省甘孜州新藏画《格萨尔》唐卡相关作品和文献资料;《格萨尔千幅唐卡》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西藏社科院21幅《格萨尔》唐卡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格萨尔>精选版》唐卡插图相关图片和资料;四川省博物馆一套11幅《格萨尔唐卡》的图片和文献资料;青海果洛、玉树等寺庙、博物馆、展览馆中的《格萨尔》唐卡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四川德格、丹巴莫斯卡、色达、金川各格萨尔图像的相关图片等。
(5)完成了青海藏区《格萨尔》艺人、史诗人物、《格萨尔》唐卡、《格萨尔》雕塑、《格萨尔》文本、《格萨尔》专家学者、《格萨尔》遗迹遗物、《格萨尔》藏戏等的文字介绍和研究内容20万字,拍摄、搜集、整理了280幅相关图片。
二、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1)2017年12月1日,杨嘉铭:藏羌彝走廊民族问题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暨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年会,并作了发言。
(2)2018年10月6日,杨嘉铭: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格萨尔王传》思想艺术高端研讨会”,并作了发言。
(3)2019年6月14日,周爱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并在第三组“西藏的开放与藏文化的传承发展”宣读论文,阐述了《<格萨尔>唐卡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意义》;
(4)2019年6月22日,周爱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交流了题为“昌都瓦拉寺《格萨尔》壁画初探”论文。
(5)2018年4月21日23日,巷欠才让:由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果洛文体广电局主办,玛沁县文体广电局承办,在玛沁县下大武乡藏文化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格萨尔》史诗传承艺人培训班”。
(9)2018年9月20日至21日,巷欠才让: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
(7)2018年6月1日,巷欠才让:果洛州委、州政府举办的“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文化抢救保护项目—首部藏语儿歌动画版《岗坚童谣》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
(8)2018年9月15日,巷欠才让:由作家出版社、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降边嘉措新著《英雄格萨尔》学术研讨会”。
(9)2018年11月9日至10日,巷欠才让:“2018年度青海宗喀巴文化艺术研究会”。
(10)2018年12月7日至9日, 巷欠才让:达日县人民政府和果洛州文体广电局主办的“果洛《格萨尔》史诗铠甲文化艺术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
(11)2019年3月8至12日,朗杰:青海省玉树州在西宁举办的“玉树州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项目之《格萨尔》名词术语(藏译汉)规范审定会议”,并完成了1000多个名词术语藏译汉审定任务。
(12)2019年6月12日,朗杰:西藏那曲市联合西藏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那曲市格萨尔文化传承发展规划》项目论证专家咨询会,会上提出了格萨尔艺人信息、身份定位以及网站建设资料准备等方面自己建议性的意见。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一、“格萨尔数字平台”格萨尔文化专题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了藏汉合璧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479条。
二、建设了国内首家的《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网络展示平台于2018年11月24日在青海西宁完成开通,课题组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先后赴西藏、四川、甘肃、云南、青海等格萨尔文化集聚地进行了关于格萨尔文化传承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媒介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利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储存和展示传承人说唱技能、史诗部本、研究成果等,并对其永久性的保存。数据库开通后《中国首个<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正式开通》和《国内首家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正式开通》等标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中国藏语广播网、青海日报、中国新闻社、新华网、青海新闻网、中国藏族网通、青海藏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上用藏、汉、英等不同文字报道,得到了媒体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三、利用网络媒体
利用媒体传播,在中央媒体中国西藏网、中国新闻网、《青海日报》、《青海藏文报》等媒体上审核发布、转载《格萨尔》相关报道共2843条,其中主旨报道140余篇。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就我国藏区而言,是《格萨(斯)尔》文化的发祥地,不仅地域辽阔,而且人烟稀少,高海拔缺氧,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给课题组成员的考察工作带来的困难较多,且调查成本也很高。并且《格萨(斯)尔》图像的分布既零散,又稀少,采集拍摄难度大。要想田野工作取得预期效果,保证选题的需求,必须克服诸多困难。除藏族地区外,还要广泛收集信息,扩大视野,对内蒙古地区、乃至纳西族、白族、土族、撒拉族、裕固族、普米族等《格萨(斯)尔》史诗传播地区进行调查和相关信息搜索,争取有新的发现。对国际上的有关格萨(斯)尔图像信息也应进行跟踪搜索。
此外,除去考察路线长,考察条件艰苦,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其季节性。课题涉及的大多数考察点高海拔缺氧,气候恶劣,加之课题组成员多为在职教研人员,只能利用暑假期间外出考察,这样就无意中拉长了考察的时间,让研究工作不能很好地具有连续性条件。这就需要课题组成员牺牲掉假期时间,并尽可能与所在单位部门沟通,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春夏季做好调研科考工作,秋冬季完成论文撰写工作,充分利用时间差完成课题。
二、在《格萨(斯)尔》图像学格局构建过程中,图像叙事,图像表人(或者称图像象征)、图像证史等图像学所重点关照的理论的引入,需要《格萨(斯)尔》史诗文本的引证,也需要图像本身的解析。所以“图像说话,文本说话”,成为史诗文本引证和图像本身的解析核心。用好这八个字,用活这八个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建立《格萨(斯)尔》图像学格局最具深度,最具话语权的关键。但是在二者的结合上、运用上,是需要研究人员较深的功力的,这个功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格萨(斯)尔》分部本,把握《格萨(斯)尔》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的实质。二是在对具体图像的解析上,除了把握图像自身的艺术规律外,还要了解该图像中一些有关《格萨(斯)尔》中的专门的艺术表达方式,还要具备一定的藏传佛教绘画方面的素养。所以在理论研究方面,如何更好的体现“图像说话,文本说话”这显然有相当的难度。
针对此,首席专家杨嘉铭除在项目研究上严格把关外,本着努力培养我校跨学科的格萨尔研究人才的设想,一方面多聘请专家作专题辅导,认真开展各类咨询活动。另一方面多从实践中做出具体的辅导和交流,鼓励课题成员走出去,多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理论知识的夯实,实现项目团队人才培养,也为课题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保障。
三、《格萨(斯)尔》图像数据库的建设,既需要数据库建设的理工科专业人士,又需要具备一定《格萨尔》人文素养的人文学科学者,但一时之间二者兼得的人才不可得。这就需要课题组各子课题成员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齐心合作。
课题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鼓励课题组成员内部的相互交流、学习,通过自学熟悉资料,成员们都基本找准了自己的目标,使格萨尔图像的调研工作逐渐走上轨道。同时还不定期地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平台培训,对人文学科的课题组成员进行数据录入、查询、修改等基础性工作培训,尽量让各子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所负责领域的数据传输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误差。
四、在《格萨(斯)尔》图像学调研考察过程中,发现受图像学热潮的影响,近年来新兴的格萨尔图像数量日趋增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精化。许多寺庙、老乡家中、甚至是博物馆珍藏的年代稍微久远的格萨尔图像作为珍品,轻易不得示之,无法让人一窥究竟。虽然从某方面来说,有利于格萨尔图像的保护,但让课题研究无法实现其整体性。
迫切希望各地“格办”和相关文化部门能予以积极支持,完成课题,从而使对格萨尔图像文化的保护利用形成理论体系上的支撑,也为其未来的传承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利用数据库建设为格萨尔图像文化的保护传承找到新的出路,让更多的有志者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为直观的视觉认知,积极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发展中,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①代表性成果简介
一、杨嘉铭、杨艺:《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格萨(斯)尔〉图像的研究综述》
享誉世界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在我国形成已逾千年,作为《格萨(斯)尔》的派生性艺术“格萨(斯)尔图像”,虽然其产生时间大致同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态势有增无减,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系统。但是国人对于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却后于国外学者。严格地讲,我国《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始于新中国建立后20世纪50年代末到现今的60年间,我国的《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时代,一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创时,二是从80年代初至今近40年的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期,无论从发表的研究论文,出版的专著,申报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都远远超过了国外《格萨(斯)尔》图像研究的质量和数量。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至今《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的梳理的基础上,对其代表性学者及其成果作了简要述评,近40年来《格萨(斯)尔》图像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当前我国《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作以分析。
二、杨嘉铭、杨艺:《国外〈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综述》
国外《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是从十九世纪晚期(公元1883年)开启的,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国外的《格萨(斯)尔》图像研究开创了“格学”中《格萨(斯)尔》图像研究的先河。也为我国在新中国建立后开展这项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文章从国外学者《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的基本面貌,《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述评,以及与我国《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外《格萨(斯)尔》图像百余年来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今后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王田、李玉平:《英雄史诗的图像化呈现——青海藏区格萨尔雕塑与文本插图调查》
与口碑、文本一样,图像是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重要呈现形式。多样而繁复的格萨尔图像载体中,雕塑、插图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青海藏区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格尔萨尔雕塑地域分布辽阔、数量较多、类型多样,格萨尔传统手抄文本插图、现代印刷分部本插图均存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果洛州甘德县龙恩寺的酥油花塑(一般简称油塑)。油塑是我国藏区藏传佛教寺庙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青海省塔尔寺的酥油花颇负盛名,油塑工艺堪称精湛,但是用油塑形式雕塑格萨尔图像则实属一个创新。不仅填补了藏区格萨尔雕塑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成为甘德县的一个重点文化项目,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藏区首个以酥油花雕塑艺术展现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基地。这个项目才刚刚完工,据调查,该格萨尔酥油花塑由龙恩寺的20余名艺僧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共同完成,共创意设计新颖、工艺精巧、色彩绚丽、造型极为生动逼真。展示馆内的酥油花墙高2.8米,长52米,整座墙壁共塑有四大天王、岭·格萨尔王、岭国40员将领、4位女士,各种动物65只,其间由云彩和花草树木等作为陪衬,并形成一个整体。其无论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均得以充分体现。
四、陈美珍,杨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格萨尔唐卡创作——青海玉树、果洛考察纪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王故事流传的重要区域,随着“格萨尔说唱文学”被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图像时代的到来,格萨尔唐卡成为了格萨尔史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方式。文章从《格萨尔》唐卡创作的多元背景;《格萨尔》唐卡图像的现代审美变迁;关于格萨尔唐卡创作艺人的考察三个方面入手,从青海省玉树、果洛的考察中对该区域的格萨尔唐卡创作作了一一梳理,以期对当前格萨尔唐卡创作予以详尽纪实。
五、“格萨尔数字平台”
建立格萨尔文化专题微信公众平台。
发布了藏汉合璧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479条。
六、建设了国内首家的《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网络展示平台
于2018年11月24日在青海西宁完成开通,课题组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先后赴西藏、四川、甘肃、云南、青海等格萨尔文化集聚地进行了关于格萨尔文化传承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媒介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利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储存和展示传承人说唱技能、史诗部本、研究成果等,并对其永久性的保存。数据库开通后《中国首个<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正式开通》和《国内首家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正式开通》等标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中国藏语广播网、青海日报、中国新闻社、新华网、青海新闻网、中国藏族网通、青海藏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上用藏、汉、英等不同文字报道,得到了媒体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围绕本选题的总体框架“二大五子”(即二大板块,五个子课题),对该项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计划分为理论研究板块和应用研究板块进行,具体如下:
1、理论研究板块
(1)2019.7—2020.8
●继续完成田野考察和资料收集工作,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完成格萨尔图像资料(唐卡、壁画、版画、石刻、雕塑、连环画、动漫、遗迹等)的筛选、确定入库内容总量的60%工作
●完成格萨尔图像资料入库内容总量50%的扫描、标注、翻译、整合归档、分析和可视化实现工作任务。
●完成终端成果:《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总论》、《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唐卡图像学研究》、《英雄史诗<格萨(斯)尔>石刻调查研究》、《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调查研究》四部专著50%的撰写工作。
(2)2020.9—2021.12
●利用已收集的资料,联系田野调查结果,撰写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其间继续进行必要的田野调查工作。
●完成格萨尔图像资料完成格萨尔图像资料(唐卡、壁画、版画、石刻、雕塑、连环画、动漫、遗迹等)的筛选、确定入库内容的所有工作,并做好的扫描、标注、翻译、整合归档、分析和可视化工作。
●由于所收集资料中有绝大部分仅有藏文版本,为了广泛传播和传承格萨尔图像文化,必须在此期间完成部分代表性资源的藏汉互译并归档入库。
●完成终端成果:《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总论》、《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唐卡图像学研究》、《英雄史诗<格萨(斯)尔>石刻调查研究》、《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调查研究》四部专著的所有撰写工作。
(3)2022.1—2022.12
●将所有终端成果提交专家咨询,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由课题组统一送出版社出版。
●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善后工作。
2、应用研究板块
(1)2019.8—2020.8
●完成《格萨(斯)尔》文化图像数据库全部调试工作,扫描、录入数据库达50%,建成《格萨(斯)尔》图像文化交流与共享平台并投入试运行。
●继续建设好格萨尔文化专题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格萨尔图像研究的最新前沿信息。
(2)2020.8—2022.7
●全面完成扫描、录入数据库工作,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各子模块的研发,《格萨(斯)尔》图像文化交流与共享平台稳定运行,完成软件著作权申报。
●对于2018年11月24日已完成开通的国内首家《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网络展示平台,课题组继续完成好后台运行维护工作。不断完善格萨尔文化传承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按照媒介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储存和展示传承人说唱技能、史诗部本、研究成果等,并对其永久性的保存。
(3)2022.7—2022.12
●维护试行《格萨(斯)尔》图像文化交流与共享平台,随访并完善平台信息。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