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本课题总任务:
西藏地方志是中国地方志的一部份,与内地各地区地方志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因多种原因其编纂、体例内容及发展过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本课题立足西藏地方志资料的开发利用,在统一国家及中华民族宏观历史视野下,整理研究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及西藏地方志源流发展史,将西藏地方志整理研究与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地方治理、内地与西藏地区交往交流逐渐扩大加深、藏族与国内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及西藏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丰富、深化区域地方志尤其民族地区地方志整理研究的学术理论。本课题设四个子课题:清代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资料整理类编、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发展史研究。子课题成果基础上最后形成本课题最终整理研究成果:《西藏地方志源流发展史》、《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集成》(由《清代西藏地方志集成》和《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集成》两部分构成)、《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资料类编》。
2、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立项时间为2017年11月,完成时间计划为4年,于2021年12月完成,涉及的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共60余部(调查中又有重要新发现)。本课题主要任务虽以古旧地方志整理为主,在整理研究期间仍计划发表20-25篇论文。从2017年11月立项至今已近1年零8个月,在全体成员努力下,课题总体执行情况符合计划预期,进展比较顺利。目前课题总体执行及各个子课题的西藏地方志调查、认定与版本确认,部分志书的点校、注释与研究基础上的整理前言撰写,西藏方志资料分类整理及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发展史研究与撰写在同时着手进行。其中,西藏地方志的调查、认定与版本确认及西藏地方志资料的分类、发展史主要内容及框架的讨论研究是立项以来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与重点。
根据本课题总任务及总体方案,从2017年11月立项到2019年6月,课题组一年多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课题开题论证及专家咨询工作。2018年3月23日,在立项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筹备后,由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承担的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在开题会中,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及陕西师范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就本课题的调查整理计划、方案及主要研究内容、工作重点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与深度交流,对项目的展开推进到具体的底本确定与点校注释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最后确定了课题整理研究思路、明确了关键环节、形成了若干共识。开题会后,课题组召开了工作会,各子课题也分别召开小型专家座谈会与工作会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并统一认识,明确要求,落实任务。
二是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调查调研。《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已著录及课题组立项前发现的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目前共有50余种,但一般来说清代民国时期完稿成书的西藏方志肯定要多一些。但究竟有多少种,藏于何处,需要广泛深入的调研与调查。同时,已知西藏地方志的版本也需要摸清,调查所发现的西藏地方志是否为不同版本还需要做细致的比较、考证。但是,古旧方志尤其清代民国西藏方志藏书地点及单位分散,一些稿本甚至抄本读者难见,有的藏书单位不开放,研究者难入其内。调查摸底问题不解决,西藏方志的整理与研究就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此项目申报之前,虽然我们已进行过一些调查,但远远不够。开题以后的继续开展调查,进一步摸清全国各地图书馆所藏西藏地方志情况及版本情况就成为课题组首先需要抓紧抓好的工作。根据课题组工作会议提出的计划安排与要求,各子课题组齐心协力,除在成都地区各图书馆及中国数字方志库等调查外,一年多来分批组织人员赴北京、拉萨、南京、上海、宁波、重庆、西安、兰州、昌都等地的地方或高校图书馆、档案馆认真开展调查,调查地点已超过原计划,有的子课题组还派人利用进修机会到国外高校的图书馆调查,查阅了这些图书馆的馆藏地方志目录、馆藏西藏地方志及一些方志稿本、抄本。通过这一年多的继续调查,中国大陆各地及美国高校图书馆所藏西藏地方志情况及版本情况更加清楚了,还发现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的民国《西藏地方行政区域志》、民国《昌都调查报告》、民国《杂瑜调查报告》、民国《西藏纪略》等几部西藏地方志,并发现了鲜有人提及的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及光绪《云南通志》中的西藏分志。根据本课题和各子课题的总体进度及安排,立项一年多来已完成了大部分的调查调研计划。
三是根据研究计划提出的要求与安排展开整理研究。按照课题组工作会议安排,一年多来各子课题负责人带领成员分别开展工作,课题整理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按工作会议提出的计划安排与要求,几次召开专门会议征求意见并认真讨论,提出了《xx志校注整理凡例》、《西藏方志著录规则》、《西藏方志整理前言主要内容》、《西藏方志类编分类》等在整理研究工作中必要的带规范性的明确要求,以避免整理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做法不统一与把握宽严不一。各子课题按课题组工作会议提出的计划与要求,提出了《清代组拟校注志书》、《民国时期西藏方志提要校注推行情况》及《西藏方志类编分类》、《西藏方志源流发展史写作框架》等具体工作安排,目前点校、注释及已确定志书的研究、西藏地方志资料类编、西藏地方志源流发展史的撰写等都在积极推进。从目前情况看,清代组、民国组今年可分别完成6-8部志书的点校、注释,并在考证研究基础上撰写出部分志书的整理前言;西藏地方志资料类编与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发展史这两个组也将完成前四类及前两章的编纂、撰写任务。
四是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撰写、报送情况反映及开展交流。课题组工作会议提出明确任务,各子课题组一年多来结合调查及部分整理工作开展了与西藏地方志相关的学术研究,并积极探索西藏方志源头。据目前的统计,已在《民族研究》、《中山大学学报》、《中国藏学》、《西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上海地方志》、《西藏研究》、《藏学学刊》、《青海社会科学》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及几种论文集上发表了23篇论文,其中权威刊物1篇,C刊9篇,还有3篇已现收到了《中国藏学》、《中国地方志》等期刊的刊用通知,年内将刊出。除论文外,课题组一篇研究报告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课题最终成果之一是撰写《西藏地方志源流发展史》,以前学界多认为西藏地方志自清代才开始出现,清以前则没有记西藏的方志类著作。一年多来,课题组尤其是第四子课题成员认真查阅史志资料,在清代西藏地方志的资料源及宋代、明代地方志著作中有了一些重要新发现,探索西藏地方志源头取得新进展。结合整理研究,在发表学术论文的同时,课题组及成员一年多来还积极主办、协办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共计18场次,如参加“中国民族史学会年会”(兰州)、“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昆明)、“2018年地方志与地方史理论研讨会”(上海)、“西藏近代史研究暨西南边疆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北京)、“新时代藏羌彝走廊发展论坛”(成都)等等,并在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中多次作有关西藏地方志整理研究方面的学术发言。课题组成员还利用自媒体对本项目的意义及动态、进展作宣传。
结合本项目的研究及调查整理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与开题评议专家组的相关建议,课题组撰写了《系统整理研究西藏方志,讲好西藏与祖国血肉相连的故事》情况反映,并撰写了《<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及西藏地方志数据库建设情况反映》。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清代西藏(汉文)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负责人:曹彪林研究员
1、“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研究计划与进展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第一子课题“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曹彪林研究员负责,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与2017年底与曹彪林研究员签订“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合同书”。根据项目立项计划书与合同书及课题组会议决定,第一子课题主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编修地方志层面考察清代西藏方志编撰的社会背景,并揭示开展方志编撰的基本条件和因素,全面揭示清代在西藏编纂方志的重要性及其政治意义;二是全面系统发掘、整理清代西藏汉文方志,从方志学、文献学等视角,对清代西藏汉文方志体裁、体例、内容、特点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代表性志书进行点校、注解,准确认知清代西藏汉文方志的学术价值;三是通过对清代方志研究,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当代藏区治理、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经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提供借鉴,发挥方志“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和价值。目前,子课题组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课题进展比较顺利。
(1)调查搜集资料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及子课题任务,按照项目开题会议部署和要求,2018年3月23日开题会后,第一子课题立即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对子课题的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经研究,确定重点先在北京、四川、西藏地区各图书馆开始调查收集。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查、搜寻,到2018年10月初形成《清代西藏方志资料编目》(初稿),调查列出45部(种)清代西藏方志资料。
(2)版本的核证、比对
2018年10月23日,课题组在成都召开项目年度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及与会专家意见,第一子课题组将调查研究工作及时转向志书版本的核证和比对阶段。子课题组人员先后到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图书馆及宁波“天一阁”图书馆,对清代西藏汉文方志书目、版本、内容进行核查,列出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达到60余部(种)。期间,课题组人员还调查了解了各馆有关西藏旧方志馆藏、整理研究情况,重点在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对馆藏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内容、版本进行了调阅、比对,并对资料进行分类,确定清代西藏汉文志书类近40部(种),资料类近20部(种)。
(3)确定拟校注志书
2019年3月初,在业已确定的近40部(种)志书中,根据其资料的重要性、代表性、时间节点等因素,初选《西域全书》《西藏志》《西藏志考》《卫藏图识》《卫藏通志》《镇抚事宜》《四川通志?西域志》《西藏奏疏》《西藏图考》《西藏新志》等10部志书作为拟点校的清代西藏汉文志书。后,根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的意见,经反复研究,确定清代组对《西域全书》(含《西藏志》《西藏志考》《西藏记》《西藏见闻录》〈西藏后记〉)《藏记概》《盐井乡土志》《四川通志?西域志》(含嘉庆、雍正《四川通志?西域志》)等4部志书进行点校。
到2019年6月底,已启动《西域全书》(含《西藏志》《西藏志考》《西藏见闻录》《西藏后记》等)《盐井乡土志》共3部志书的点校工作。其中重点推动《西域全书》的点校工作,起草了《西域全书》范例、整理说明,志书录入等其他相关工作正在进行。
2019年6月25日,课题组召集在成都的部分课题组成员举行子课题工作会议,对点校工作进行再落实,按照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和第十二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藏区史志文献整理研究组专家建议,确定把《藏记概》也列入第一批点校志书。同时,对论文撰写、项目宣传等工作一一提出了明确要求。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自2018年3月23日重大项目开题后,第一子课题组通过在北京、四川、西藏地区各图书馆的调查收集,到2018年10月初形成2万多字的《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编目》(初稿)。2018年10月下旬,在成都召开的重大项目年度工作会上,《清代西藏方志资料编目》(初稿)在会上进行了交流讨论。之后,根据此次会议精神和专家意见,子课题组在重点对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藏清代西藏汉文方志资料内容、版本进行调阅、比对的同时,继续查阅搜集清代方志资料,形成近3万字《清代西藏方志资料编目》,列出的清代西藏方志资料达到60余部(种),由其他文种翻译成汉文的5部(种)。最后,从资料编纂体例、内容、字数(至少1万字以上)3个因素统筹衡量,对60多部(种)资料进行分类,确定清代西藏方志资料志书类近40部(种),资料类近20部(种)。同时,形成《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分类、比对情况》。期间,利用小型专题会议、电话、邮件、微信、走访等多种方式,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社科院、西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学者、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有关专家学者,对清代西藏地区社会状况、每部(种)志书作者的生平、志书体例及其内容、志书刊刻流传及其社会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2019年6月22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藏区史志文献整理研究专题会”上,子课题负责人作了《清代西藏汉文方志资料分类、比对情况》发言。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9年3月份,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简报2019年第3期发表《第一子课题西藏地方志资料搜集整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利用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的有关藏学会议、到各地调研等平台和机会,积极宣传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使社会更多关注项目的实施,加深开展“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的重大学术价值,深化清代在西藏编撰汉文方志的政治意义,进一步提升人们对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历代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地方进行了有效管制等这些历史史实的认知。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尽管现在信息沟通极为便利便捷,但有些工作仍需当面商讨研究。而本子课题成员来自北京、四川、西藏、陕西、安徽等地,工作中的联系、沟通仍不十分顺畅。部分地方藏书机构对调查其所藏西藏地方志珍本或罕见版本不太支持,查阅时困难多,开支大。
(2)研究心得及意见建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自开题以来,子课题——“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通过在北京、西安、兰州、上海、南京、宁波等地有关图书馆查阅、比对,就目前所查阅情况看,清代西藏汉文方志基本为60多部(卷种),但因受时间、经费等限制,课题组尚未到如湖南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其他一些图书馆查阅,所以下一步在整体推进课题研究的同时,需到这些地方继续调查搜集清代西藏汉文方志资料,甚至是到港澳台、日英法印度尼泊尔等国查寻流失海外的西藏汉文旧方志。
在这次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馆藏书书目目录(电子、纸质)与实际馆藏书间存在一定出入,有些馆有目录,无实际库存,有些未录入目录,但有库存,图书馆应进一步开展整理登记工作;二是有些馆馆藏的善本、孤本破损、老化严重,急需进行修缮。
子课题二: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负责人:王川教授
1.“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的研究计划及执行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第二子课题“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由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教授负责,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与2017年底已与王川授签订“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合同书”。根据项目立项计划书与合同书的规定及课题组会议决定,本子课题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民国时期(1912-1949)年期间西藏汉文地方志。子课题组将对民国时期西藏汉文方志的收藏现状进行摸底和调查,编制出民国时期西藏汉文地方志目录一览表,将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置于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野下加以全面综合的考察与研究,并对部份民国志书作点校与必要的注释。在2018年12月前,至少提交2篇论文;2019年6月前提交2篇研究论文,2020年12月,提交2篇研究论文。以个人名义发表、出版或提交相关阶段性成果时,必须根据规定在著作或咨询报告类成果封面(封一或封二)显著位置或论文类成果首页脚注位置注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212)资助”字样。
目前,本课题组对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课题进展比较顺利。首先,自承担子课题任务以来,在王川教授带领下,课题组经过多次赴重庆、北京、美国、西藏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基本摸清了民国时期西康方志的收藏现状。经调查统计,本课题组初步认为:现存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志共计达24种。课题组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为参照,已经编制出《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一览表》。其次,课题组在王川教授主持下,分工合作,对其中的24种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志进行研究,初步编写出了《民国时期西藏汉文方志提要》(23种),共计二万余字。再次,本课题组对部分民国时期的西藏汉文地方志进行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目前,课题组已经公开发表与本子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5篇,收到用稿通知3篇,共计8篇,总字数合计达6万字左右。另外,本课题组已经经过分工,初步选择6种民国时期的西藏汉文方志进行点校与注释,这一工作已经启动。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进展情况
自承担子课题任务以来,课题组先后去拉萨、昌都、重庆、北京、美国、四川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史志办认真开展调查与摸底,查阅了馆藏方志目录、馆藏西藏方志及一些方志稿本。通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与摸底,基本弄清了中国大陆各地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西藏汉文方志及其版本的概貌。通过调研和摸底,本课题组初步统计出民国时期西藏汉文方志共有24种,并编制出了《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一览表》。目前,课题组已经收集到了其中的23种方志,收集到了国家图书馆2015年版本的刘赞廷藏稿中涉及西藏17个县的图志;收集到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部分油印本(16个县)。
(2)学术会议与交流情况
自承担“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这一重大项目子课题以来,子课题负责人王川教授先后组织召开课题组工作推进会议4次,介绍本课题组的研究计划与总体要求,并进行具体的分工,带领大家共同完成课程任务。
2018年3月23日,带领课题组成员到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参加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的开题报告大会。开题报告会上,专家特别向“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整理”课题组提出了几项注意的问题:一是对民国时期的西藏方志应有概念上的界定;二是应阐释清楚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编纂的背景(从修志传统、西方侵藏及西藏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阐述西藏方志编纂的历史背景);三是从文献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民国时期的西藏方志进行综合的整理与研究;四是从民族学、文献学、方志学视角对民国西藏方志的编纂、体裁体例进行整理。
2018年4月9日下午,王川教授召集子课题成员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就课题开展任务进行布置:确定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的种类及研究底本;查阅《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及相关著录或自己的判断,经过调查研究后确定以最好的版本作为底本;对志书进行标点、校勘;对志书进行注释;(重点参考《西藏通史·民国卷》)尽量详细作注,优选脚注;相关研究与考证,每本志书整理前言:志书著者、成书时间、刊印、流传、收藏情况、底本选用情况、价值、体例特点等;总体上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发展规律、特点及著者的共性;以期最后成果汇成《民国西藏地方志集成》;适当注意藏族学者对方志资料的引用。
2018年10月30日下午,“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赵心愚召集子课题负责人就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与讨论。民国组课题成员吴会蓉受王川教授委托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就第二子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
2018年11月17日,“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王川教授及子课题组成员马正辉、吴会蓉等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吴会蓉提交了《民国时期<西藏通志>的编纂及其学术价值》一文,得到与会专家好评,会后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简报(2018年第7期)上得到肯定。
2019年4月18日下午,王川教授再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在四川师范大学第七教学楼311室,讨论“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的推进情况。会上,王川教授首先介绍了进展情况并落实民国西藏汉文方志版本的编纂任务,在原赵琼整理的《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一览表》基础之上,各位课题组成员自由选择2至3种民国西藏汉文版地方志,参考《清代有关西藏内容汉文方志版本》,编纂《民国时期有关西藏内容汉文方志版本》。其次,王川教授解释了民国西藏方志的整理著录规则,并提出继续撰写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从刘赞廷的西藏县图志中选取部分图志,开展点校整理工作。要求大家在6月中旬完成《民国时期有关西藏汉文方志版本》的撰写任务。
2019年6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其中第四专场为——《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进展情况报告讨论会。会上,王川教授代表第二子课题就“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的进展情况与面临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对项目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也对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会后,课题组撰写了会议纪要,提交给总课题组。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在开展过程中,先后召开并参与了五次与子课题直接相关的学术与工作会议,每次会议之后均撰写了会议记录或纪要提交给总课题组,先后两次报送总课题工作简报(如第七期简报就对课题组成员参会交流情况作了报道),并曾联系华西都市报记者对课题开展情况采访报道,将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
(1)存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目前课题组面临的主要困难表现如下:一是在民国时期西藏汉文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方面,尚未收全各种版本的方志。如刘赞廷藏稿中涉及西藏17县的图志有诸多版本,目前本课题组只收集到完整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影印本和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上世纪60年代的油印本,而对刘氏藏稿原稿因重庆市图书馆保护制度的原因,无法收集完整。本课题组编制出的《民国时期西藏汉文方志一览表》中的孔庆宗编纂的《西藏通览》目前也无法收集到。二是点校、注释方面存在的困难。在课题的开展中,点校、注释民国时期西藏汉文方志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版本目录学的研究问题。如《昌都县志》就有好几个版本,而且均有相当的出入,整理存在一定难度。若是全部整理,难度更大。三是课题开展的时间、精力问题。课题组成员大多身在高校,各自单位均有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如何合理分配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本课题研究也是一大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组经过认真讨论与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以推动课题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计划与任务。一是继续开展调查研究,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继续查阅民国时期的西藏汉文方志,力争将民国初年孔庆宗编纂的《西藏通览》铅印本收集到。二是与总课题组联系,在赵心愚教授指导下,先选取6部西藏县志,选定底稿,按照《xx志校注整理凡例》、《西藏方志著录规则》、《西藏方志整理前言主要内容》的相关要求,进行点校与注释。三是督促各课题成员利用假期与其他空余时间,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推进,以按期完成立项计划与合同规定的任务。
(2)研究心得
通过一年多以来的调查研究与会议交流,课题组有以下感悟:
“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应对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弄清以下几个问题:要解释清楚何为民国时期的西藏方志?民国时期的西藏方志包括哪些内容,涉及到哪些具体的方志?这些方志的编纂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点?具有哪些思想特征?它是如何体现西藏的特殊地域性的?通过这些方志的记载,如何认识西藏与中央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央、西藏与英印侵略势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弄清川藏边界的变迁问题、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交往问题等等。
子课题三: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资料整理类编,负责人:马小彬研究员
1、“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资料整理类编”的研究计划及执行情况
2017年11月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第三子课题“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资料整理类编”进展顺利,在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马小彬研究员领导下,子课题成员正按预定计划有序推进。课题开展之初,根据总课题组会议决定,第三子课题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工作方案。分为调查摸底,资料收集,阅读建档,编纂入稿,总纂合成几个阶段。目前已完成了这一时期的志书调查摸底工作,完成了类编编目方案及编纂规范的拟定,以及部分相关志书收集工作,正在对清代民国西藏方志内容进行阅读,同时完成了部分资料的录入、筛选、归类工作。
(1)收集资料,摸清家底。子课题组利用成员赴美国高校进修学习机会,收集了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及地方图书馆收藏的西藏方志及文献资料,对相关版本、保存收藏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相关情况。
(2)拟定类编篇目,明确类编分类。子课题成员利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工作机会,收集购买了《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川康边政资料辑要(29种)影印本》、《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云南地方志佛教资料琐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西藏府县志辑》、《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西藏奇异志》、《四川历代旧志提要》、《刘赞廷图志》、《西康通志稿》等基础资料,在参阅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1981]37号文件)、《中国旧方志整理规划实施方案》(中指组1983)的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对“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的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初步拟定了《类编编纂凡例》,明确了编纂指导思想、收集范围、分类原则以及相关规范要求,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规范基础。子课题经讨论拟定了西藏地方志资料分类要求,即《类编》分10大类,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物、重大事件、对外交流及其他。
(3)开展类编内容选编,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根据《类编编纂凡例》,子课题对已明确的清代、民国西藏方志,按难易程度,先开展了对刘赞廷藏稿中17部西藏图志内容的选编、筛选及打印、校对工作。
按编纂工作计划方案,下一阶段在明确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及文献版本的基础上,将全力开展《类编》资料的筛选、录入工作。预计2020年6月底之前完成类编初稿编纂,之后转为总纂、调整、审核、修改等工作。第三子课题组成员接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熟悉西藏旧方志及文献资料整理选编工作,按目前进度能够如期完成此子课题任务。
2、调查研究及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子课题开展之初,按照课题组统一部署安排,子课题在马小彬研究员带领下就开展了有计划的资料调研工作。先后通过查阅《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目录》等资料,甄别整理出属于“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范围的方志资料共计50余种,按照时间、种类及工作实际大致分为“清代西藏方志”“民国西藏方志”“刘赞廷西藏图志”“外国人编纂的西藏方志”四大部分。子课题拟定了工作计划,对这些方志的版本、馆藏、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马小彬研究员,与其他子课题负责人及项目组工作人员等,在项目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赵心愚教授的带领下前往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的重庆图书馆进行调研,并查阅了所藏民国西藏地方志稿。重庆图书馆所藏17种民国西藏地方志稿本均为刘赞廷手稿,调查发现,重庆图书馆所藏手稿原貌,在内容上与现今已出版的一批“刘赞廷图志”各种版本均有不同,颇为珍贵。刘赞廷清末民国历边数十年,有机会赴康区各地实地调查并接触、检钞清末川滇边务大臣档案。在大量搜集康藏地区相关资料基础上,刘赞廷编纂了川藏地区近40县的“图志”,其中属今西藏自治区辖区内的有昌都、同普、察雅、宁静、察隅、波密等17部。这批志书《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已著录,名为“图志”,体例为志体,图则偏少。这批志书对藏区的社会研究价值、方志的学术研究价值颇高。
第三子课题成员吉成芬博士利用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发现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的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其在美期间的调查,使子课题对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志的馆藏及版本情况有了更为明晰的掌握,这对我国西藏地方志种类的完整性有开拓性和突破性的意义。
结合调查及《类编》资料的筛选、录入工作,子课题成员开展相关研究,撰写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李海毅、吉成芬及马小彬的论文分别在《西藏研究》、《巴蜀史志》、第三次两岸三地方志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相关的报道也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网站等刊载。
(2)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自开题以来,子课题负责人马小彬研究员带领成员参加了课题组主办的开题报告会及2019年6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中的《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第四专题会,在会上进行交流,并提出相关建议。负责人马小彬研究员还应邀参加第二届走向世界的中国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会上发表研究论文并作学术交流。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在四川省地方志网站上,第三子课题对重大项目及子课题阶段性成果相关内容进行了宣传推介。《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评介
http://www.scdfz.org.cn/gzdt/qgfzdt/content_2135
(2)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发表论文及提交会议论文都注明是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在交流时注意宣传本项目及其进展。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意见建议
(1)按原设想,第三子课题的类编一定要以原稿或最初版本为整理的底本,但由于志书原稿或最初版获取难度大,这一设想的实现有很大难度。这势必对西藏地方志整理类编成果的高质量、高标准有一定影响。
(2)部分新发现的清代民国西藏方志,由于藏书于海外,或者馆藏单位“深藏闺中”,子课题难以见全貌,获取全部内容难度更大。这对西藏地方志整理类编成果的权威性、全面性也有一定影响。
(3)建议:鉴于部分西藏地方志志书的“相见”、“相识”难度,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给予支持,统筹协调。
子课题四: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发展史研究,负责人:黄辛建研究员
1.“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发展史研究”的研究计划及执行情况
由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第四子课题“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发展史研究”由黄辛建研究员负责。自项目立项及开题以来,子课题组根据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的要求及总课题组会议决定,按照任务分工,积极开展整理与研究工作,目前子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1)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按计划推进。第四子课题组按照总课题组的计划安排,以总课题组确定的西藏方志基本目录为纲,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地开展了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目前,第四子课题组已基本完成清代与民国两个阶段西藏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第四子课题组还专门对清代以前的方志著作中有关西藏地区的记载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和初步考察,特别是对唐代汉文文献中有无专记西藏地区的篇目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有了新的发现。下一步,我们将依据这些材料和线索,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挖掘相关材料,按计划、高质量地继续推进研究工作。
(2)阶段研究成果不断产出。目前,第四子课题组在基本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收集整理形成的数据和调查资料撰写完成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发表或公开出版的有:《卫藏与康区历史关系发展演变过程探讨》(《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5辑,2018年6月)、《论地方志资料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汶川十年:抗争救灾与社会文化重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唐古特”的意涵演变及其史学价值——以清代西藏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西北民族论丛》第19辑,2019年6月)等。另外,《清代“唐古特”考》和《论达赖喇嘛奏请“三塘”与清朝的措置》等论文也即将《中国藏学》等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
(3)整理和研究均有新发现。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现存最早的记西藏社会、文化、风俗、山川等的汉文文献为唐朝入蕃使刘元鼎于822年所著的《使吐蕃经见纪略》,且唐代也没有专记西藏地区(当时称吐蕃)的方志类著作。第四课题组认真查阅史志资料,在清代西藏方志的资料源及清代以前方志著作中有了一些新发现,探索西藏方志源头取得新进展。其中,由旅唐新罗人慧超著于8世纪20年代的《往五天竺国传》专设“吐蕃国”一卷,全文虽仅200余字,当属唐代成书的汉文文献中记西藏地区的最早之作。与此同时,课题组也发现,唐代已经出现了专记西藏地区的方志类著作,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朝官员田牟使蕃返唐后,于大和八年(834)四月“进《宣索入蕃行记图》一轴,并图经八卷”,这里出现的“图经”虽只见其目,未见其文,但已证明在唐代已存在专记西藏地区的方志类著作,也即“图经”。这些新资料的发现,凸显了开展西藏地方志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讨论研究,确定最终成果框架,撰写工作有序推进。经过前期的大量考察调研及资料收集、研读,在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及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第四课题组最终成果“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发展史研究”与总课题组最终成果“西藏方志源流发展史”的写作框架同时确定,同步推进。目前,第四课题组已经完成了第一部分“西藏方志探源”的初稿写作任务,正在进行第二部分“清代西藏方志”的写作工作。到2019年底,将完成第二部分的写作任务。到2020年底,将完成剩余部分的写作,并将最终成果初稿提交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及总课题组审阅。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子课题组已在四川藏区、西藏自治区等地进行了多次田野考察和调研,在充分利用内地高校、图书馆及科研院所藏书资源的同时,子课题组还专门组织人员在西藏大学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进行了查阅和摸底,基本摸清西藏地方志在上述两处图书馆的馆藏情况。总体来看,西藏大学及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所存西藏方志甚少,仅保存有《西招图略·西藏图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等近年来整理出版的西藏地方志,尚未发现有稿本、抄本及其他版本的西藏地方志著作。
(2)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子课题组成员一年多来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如参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暨汶川抗震救灾十年重建”学术研讨会(四川·汶川)、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学术年会(四川·成都)、四川民族学院第九届康巴文化研究论坛(四川·康定)、2019年首届人类学民族学与边疆民族史研究圆桌会议(四川·成都)、第十二届中国民族学会西南论坛(四川·成都)等等,并在各地学术会上提交有关西藏地方志整理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在会上积极交流发言。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第四子课题组已报送工作简报一期,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网站发布项目信息一条。
(2)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发表论文及提交会议论文皆注明是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在会议交流时,注意宣传、介绍本项目及其进展。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1)由于课题组成员较为分散且较为年轻,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还需要提升。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首席专家及其他专家的指导与把关,与其他子课题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工作也需要加强。
(2)外宣工作做得也不够。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这也是我们参与这项研究的动力所在。但是,我们在“宣传什么?”“如何宣传?”这些问题上认识还不到位,宣传手段、宣传资源缺乏,这也导致我们存在闷头搞研究、不闻窗外事的现象。在下一阶段,我们将积极主动地与总课题组、其他子课题组沟通联系、争取形成外宣合力。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与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及各子课题已初步建立了西藏地方志资料库。西藏地方志资料库包括了全国各地方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所藏多种西藏地方志及各种版本,涉及全国西藏地方志的多种稿本、抄本、刻本及影印本、油印本、复印本、排印本,另外还有部分照片、图片(志书版本及收藏地点、收藏状况、志书著者)、各地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馆藏方志目录、各种西藏方志整理出版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统计数据、西藏地方志著者生平资料、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的访谈录音材料。
课题组对西藏地方志资料库和调研取得成果及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除各子课题共享外,还将部分资料、数据的整理成果在学术会议、合作平台上进行分享交流,同时课题组及首席专家通过各种合作平台与交流形式等将资料库情况、调研结果反馈给一些地方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为这些图书馆加强、改进、完善西藏地方志的收藏提供参考。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清代西藏地方志的收集整理。课题组通过学术网站、图书馆、一些地区的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国内外地方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收藏清代西藏地方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对,发现有新种类或新版本即提出计划联系复制,及时组织研究作相关考证。对不同地区地方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收藏清代西藏地方志情况也进行综合研究,发表相关研究综述。从不同地区图书馆的清代西藏地方志收藏数据分析中,可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的收集整理。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与内容与清代西藏地方志有很多不同特点,收集整理时,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内涵与外延都需要进行界定。课题组在调研中,除通过学术网站、图书馆、一些地区的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国内外地方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收藏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情况外,还注意通过一些档案馆、研究机构了解收藏情况,重点关注一些以前未视为是西藏地方志的文献的情况。一旦有这样的文献,及时组织研究加以认定。
(3)西藏地方志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国内学者对西藏地方志的关注与研究可以说早在清代乾隆时期就已出现。国外学者的研究在清代随着西方藏学研究的兴起而出现,较早收集并翻译研究西藏方志的是俄罗斯、英国学者。“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在调查收集西藏地方志及其版本时,重视这方面的资料,也进行了收集整理与研究。
(4)西藏地方志资料研究利用情况的收集整理。地方志被称为“百科全书”,包括西藏地方志在内的中国地方志所记载的资料十分丰富。清代以来,对西藏地方志资料的研究利用也已出现,但散见于一些著作及档案文献中。课题组在调查收集西藏地方志及其版本时,对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也进行了收集整理。
(二)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1、课题组举办或协办的学术会议
自2017年11月重大项目立项至今,课题组举办或协办的学术会议有以下4次:
(1)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议。2018年3月23日,本项目开题报告会在首席专家所在学校西南民族大学举行。开题报告会也是一次课题论证会议,由课题组主办,邀请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及高校的民族学、历史学、方志学、藏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共同研讨论证课题实施计划和进行相关指导。
(2)2018年10月23日,“世界母系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这次学术研讨会由西南民族大学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世界母系文化研究所”主办,本课题组作为协办方之一参加筹备与组织。课题组首席专家及成员吴建国、田茂旺、吉正芬、赵长治等出席了这次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就中国西藏及川滇藏区地方志中有关一妻多夫及母系文化的记载与材料作了学术发言,与参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交流。
(3)2018年11月17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课题组作为协办方参加年会的筹备与组织。这次年会上,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王川、黄辛建、吴会蓉、田茂旺、赵长治等分别提交了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论文,并在大会或分组会上作了学术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好评。
(4)2019年6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和西南民族大学共同发起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课题组作为承办方之一参加了本届论坛的筹备,其中第四专题会为《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进展情况报告讨论会,由课题组主办。首席专家、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及部分成员参加了此次专题会议。会上,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代表课题组就“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的进展情况与面临的问题及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汇报,并发布、介绍了课题组调查中发现的民国《西藏地方行政区域志》、民国《昌都调查报告》等几部西藏地方志。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发言中对项目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强调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与关键环节,也对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如何解决、克服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意见。同时,对西藏及藏区史志文献整理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会议
从2017年11月重大项目立项至今,课题组及各子课题按计划开展调查调研,积极整理调查获得的资料、数据,并结合调研取得的成果多次参加各地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介绍本课题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交流中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意见。一年多来,课题组及各子课题成员共参加学术会议14场次。具体如下:
(1)由中国民族史学主办、兰州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2018年6月在兰州大学举行。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应邀参加会议,并在会上结合“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进展作了发掘早期西藏地方志资料,探讨清康熙、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与粮台的设置及其特点的主题发言。在会议期间的讨论交流中,赵心愚教授以川藏道汛塘与粮台的设置为例,介绍了早期西藏地方志的资料价值。
(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和西南民族大学共同发起举办、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2018年6月在昆明举行。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课题组成员田茂旺应邀参加会议。赵心愚教授在会上结合“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进展作了大会发言,并在会议期间与民族地区史志文献整理研究专家进行交流,介绍了本重大项目及其进展。
(3)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018年地方志与地方史理论研讨会”2018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应邀提交论文,并参加了这次会议。赵心愚教授在会上作了《乾隆<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目考略---兼及清乾隆前期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发展》的学术发言,首次对乾隆《西宁府新志》中的西藏篇目的资料来源、特点及价值作了全面评价,受到与会历史学、方志学专家学者好评。会后,《上海地方志》2018年第3期全文刊载了这篇论文。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西藏近代史暨西南边疆社会转型研究”学术研讨会2018年9月21日至24日在中央民族大学顺利召开。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应邀提交论文并参加了这次会议。赵心愚教授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在大会上作了《姚莹<西藏外各国地形图说>考 ————兼谈姚莹与清道光时期西藏地方志的发展》的发言,并介绍了本课题的进展。
(5)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新时代藏羌彝走廊发展论坛”2019年6月在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应邀提交论文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交流中结合西藏地方志资料及其整理研究作了发言。会议期间,赵心愚教授向来自各地的民族学、历史学同行介绍了本课题进展情况。
(6)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与学术期刊使命论坛”2018年12月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第二子课题“民国时期西藏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教授及第一子课题成员狄方耀教授参加了这次会议。王川教授结合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研究作了发言与交流。
(7)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的“首届人类学民族学与边疆民族史研究圆桌会议”2019年4月15日下午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重大项目“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第二子课题负责人王川教授、第四子课题负责人黄辛建研究员及两个子课题部分成员参加了这次会议。王川教授、黄辛建研究员在会上结合西藏地方志整理研究作了交流。
(8)由汶川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十年重建说变化,阔步迈向新时代”学术研讨会2018年7月22日在成都召开。本项目第四子课题负责人黄辛建研究员及子课题部分成员参加了这次会议。黄辛建研究员在会上结合西藏地方志有关资料作了交流。
(9)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THE HOOVER INSTITUTIONLIBRARY AND ARCHIVES)主办的“从二十一世纪回顾近代中国的战争与革命”学术会,2018年7月30日至8月3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会议室召开。重大项目第三子课题成员西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吉正芬博士应邀参加了会议,并结合本课题研究及地方文献档案整理在会上进行了交流。
(10)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藏研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中国藏学》杂志社、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及泸定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推进藏区精准脱贫学术研究,为西藏及四省藏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本项目第四子课题负责人黄辛建研究员及子课题部分成员参加了这次会议,黄辛建研究员结合项目研究在会上作了交流。
(11)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的“汉藏交流:通道、物资与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11月在成都科华宾馆举行。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第四子课题负责人黄辛建研究员及课题组成员田茂旺副教授参加了这次会议。赵心愚教授作了大会发言,黄辛建研究员、田茂旺副教授在分组会上作了发言。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了西藏地方志资料价值。
(12)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西藏通史》出版学术研讨会”2018年3月27日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多功能厅举行。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应邀提交论文参加了会议,在会议期间结合西藏地方志有关资料同与会专家学者交流,并介绍了本课题研究进展。
(13)由安徽省历史学会主办、安庆师范大学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8年11月16-17日年在安庆师范大学召开。第一子课题成员周毅副教授应邀提交论文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期间结合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及其整理研究作了交流。
(14)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系列丛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2019年3月26日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心愚教授应邀提交论文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期间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目前的进展。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
1、学术讲座:2018年10月,受课题组首席专家邀请,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Marie-Francoise Guedon教授、加拿大卡尔顿大学Angela Sumegi教授来成都,向课题组和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历史旅游学院师生做了4场学术讲座,就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地方历史文献收集整理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Marie-Francoise Guedon教授是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母系文化研究专家,Angela Sumegi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宗教人类学家。这几场学术讲座给本课题研究带来启发与新的视角。
2、国际访学:为了有更好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视角,课题组成员青年教师吉正芬博士2017年9月-2018年9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作为期一年的访学,分别就中国西藏史志文献与档案资料整理研究及西南少数民族近代社会研究等专题与指导教授Thomas S Mullaney教授开展合作研究。目前,西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均为青年教师出国访学提供了政策支持,今年下半年及明年还有更多的课题组成员将结合本项目有关问题开展国际合作。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一)成果发布会:
2019年6月22日,课题组在西南民族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专题会议上举行成果发布会,公布国内外西藏地方志调查中的重要新发现。调查新发现的民国《西藏地方行政区域志》、民国《昌都调查报告》、民国《杂瑜调查报告》、民国《西藏纪略》等几部西藏地方志及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及光绪《云南通志》中的西藏志,引起与会的民族学、方志学及历史学界专家学者关注。
2
(二)采用情况:
结合本项目调查整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开题评议专家组的相关建议,课题组撰写了《<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及西藏地方志数据库建设情况反映》.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本课题四个子课题的负责人都不是西南民族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四个子课题的成员也来自多所高校及社科研究机构,其中有部分在西藏、陕西、安徽、北京,他们在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也很重。开题一年多以来,尽管四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及成员都大力支持,想办法推进本课题的研究,但由于本职工作任务重,时间及精力有限,年轻同志有的被抽调下乡驻村扶贫,客观上对本课题整理研究的进度有一定影响。因此,到目前为止,西藏地方志的点校、注释、整理前言及资料类编、源流发展史写作都在进行中,下半年才有一批志书最后完成点校、注释。
(2)本课题四个子课题的成员中有一部分年轻同志,有的是毕业不久的博士,他们以前接触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不多,更没有机会参与古旧地方志的整理研究,这部分年轻同志工作热情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如何在整理研究中保证点校、注释及相关工作的质量,已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拿出有效的办法。
(3)清代、民国西藏地方志藏书地点分散,涉及全国多个省区,相关调查既花时间需要的费用也多。
(4)按项目投标书的承诺,课题组立项之后要结合整理研究及时编写研究动态.
2.采取的改进措施
(1)加强宣传,争取资源共享。由于注意宣传并通过已建立友好关系的藏书单位作介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品牌影响使课题组较顺利地和一些需要调查的藏书单位建立起关系。这些藏书单位对调查其所藏西藏地方志珍本或罕见版本给予支持,同意资源共享,复制给予了方便。
(2)汇报项目情况,争取学校支持。首席专家所在西南民族大学对国家重大项目制定了专项政策,给予大力支持。
(3)首席专家下一阶段将加强对本项目整理研究工作总体指导及四个子课题之间的协调。对有的子课题给予更多支持与帮助,对有成员被抽调下乡驻村扶贫的子课题,建议适当补充人员。对课题组中以前接触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方志不多,工作热情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年轻同志,采取措施落实专人指导,并加强检查。通过多措并举,保证西藏方志点校、注释及相关研究的质量与进度。
(4)下一阶段在结合整理研究及时编写研究动态简报的同时,积极报送。课题组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分析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二)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1.研究心得
(1)国家社科基金把西藏地方志资料整理研究作为重大项目立项研究是重视西藏历史文化研究,关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智举措。课题组在调查中目睹西藏地方志目前的收藏、保护与利用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许多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及资料价值的西藏方志文献缺乏基本整理,也缺乏全面整理与深度研究。课题组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保护这这一文化遗产做出应有贡献。
(2)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藏书单位所藏西藏地方志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有的无馆藏地方志目录,有的虽有方志目录但著录不全,如所藏的一些西藏地方志就未在目录中著录,所藏的一些西藏地方志也存在残缺或破损情况。针对发现的这些情况,我们提出解决建议并主动提供帮助。以心换心,我们的热情也得到回报,这些藏书单位不仅支持本课题组,还出面协助联系其他藏书单位。
(3)经过一年多来的调查、整理与研究,我们通过不断总结,体会到对具体方志进行点校注释时,不能急于动手,需要先在调查基础上做好版本源流史的考证,摸清志书版本情况,之后再比较各版本,最后确定具体的底本与参照本开展点校与注释工作。若缺乏调查基础,点校与注释工作不可能做好。
2.意见建议
(1)本课题涉及的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共60余部(调查中又有新发现),点校、注释及多部志书的考证研究都需要较多时间,原计划4年的项目期时间不足,开题报告会上已有专家对此发表了意见,建议延期。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为了不留遗憾,保证成果的质量,最好延长1-2年。这样可以继续调查并补充作国外、境外调查,点校、注释、志书的考证研究与西藏地方志资料类编可做得更细。
(2)一些藏书单位对调查其所藏西藏地方志珍本或罕见版本不太支持,调查所遇困难更多,复制则难度更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可否采取一些措施协助沟通和联络相关部门,以尽可能便利地开展调查。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开题会上,评议专家就本重大项目整理研究提出,西藏地方志为古籍,当前古籍整理研究应当注意数字化,希望课题组在形成文本出版的基础上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说明情况,请求支持,以充分利用此项目的整理研究成果建设好西藏地方志数据库。建设西藏地方志数据库,将有利于在当代条件下更快捷更广泛地传播,全面展示西藏地方志及其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方便政府各部门及学术界使用西藏地方志资料,使西藏地方志及其资料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西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稳定服务。
(二)有的西藏方志国内只有孤本,复制时按藏书单位要求先承诺不得早于藏书单位出版,故最终成果《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志集成》中有的西藏地方志整理后出版因此可能会受一定影响。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1、赵心愚:《清康熙、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与粮台的设置及其特点》,《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康熙末及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粮台的设置是清治藏战略实施中的一重大行动,既有力保证了用兵西藏及加强西藏管理之需,又为之后此道的长期运行及管理打下了重要基础。康熙末及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粮台的设置有其具体历史背景,也有一过程,并呈现出几个特点。这一时期所设汛塘、粮台具有多方面的性质与职能,对清中央政府治理西藏与康区均有重要意义,为之后此要道的长期运行、管理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早期清代西藏地方志主要成书于雍正时期及乾隆初期,均设有一定篇目专记川藏大道及沿线的汛塘、粮台,其中有不少重要而且非常具体的材料。由于这些地方志编纂者的官方身份或多具有进出西藏的亲身经历,其记载为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非常高,在相关研究中应注意发掘、利用。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文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不久,目前引用及转引情况尚未显示出来。该文挖掘早期清代西藏地方志中的材料,对康熙末及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粮台的设置具体历史背景、设置过程及呈现出的特点进行探讨。该文的研究有利于对西藏地方志资料价值的认识,对全面认识清康雍时期治藏战略及其实施有重要意义。
2、赵心愚:《雍正时期清政府在川西高原设置土司的行动及特点》,《中山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中国西藏》杂志2019年第1期论点摘编。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四川省西部的川西高原,西连卫藏,东与川西平原相接,南北又与青海玉树、云南迪庆毗邻,是中国内地与西藏地区往来的重要通道。清初即在打箭炉(今康定)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招抚,至康熙后期,清已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东地区设置大小土司50多员。进入雍正年间后,全国、西藏及川西高原形势出现重大变化,蒙古和硕特部势力已走向衰落,清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川滇藏划界,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西展开设置土司行动,又设置大小土司50多员。至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基本完成在川西高原大批设置土司的计划与行动,这一地区土司分布格局至此基本确定。雍正时期清政府在川西高原大批设置土司的行动既是川滇藏划界后加强川西高原治理的重要行动,也是确保川藏大道交通畅通的重要措施,因而设置中出现了“照流官例”的土司,沿线“四大土司”地位也由此初步形成。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文去年发表,目前《中国西藏》杂志有论点摘编。此论文挖掘早期清代西藏地方志中的材料,首次对雍正时期清中央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川滇藏划界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西地区展开设置土司行动整个过程及这一行动的特点作全面深入探讨。该文这一研究有利于对西藏地方志资料价值的认识,对全面认识清雍正时期治藏战略与策略有重要意义。
3、赵心愚:《<西藏图考>的“括总”之篇——读<西藏图考?西藏源流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7期。《中国西藏》杂志2019年第1期论点摘编。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在清代西藏方志中,黄沛翘《西藏图考》成书于光绪年间,时间已较晚,但由于编纂时旁搜博采,探厥源流,刊印后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此书卷之一为“西藏全图”等多幅图,卷之二首篇即“西藏源流考”。黄沛翘在此书八卷之后的“自记”中言:“所考不出乎图,体例然也。首源流以括总”。著者此言,明确指出了“西藏源流考”在《西藏图考》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已有的西藏地方志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多关注此书中的各幅图及“续审隘篇”等,对“西藏源流考”则鲜有涉及,专文研究至今仍未见。此篇既然为“括总”之篇,在书中总摄全书,应对其内容、特点及价值作一分析与探讨。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文去年发表,目前《中国西藏》杂志有论点摘编。该文分析后指出,“西藏源流考”在书成为一书之经,此篇与各篇、考纵横结合,浑然一体。在具体内容中,黄沛翘又有发展,其一是将重心放在清代,其二是在纵向写之后又横向写,使“西藏源流考”内容更为丰富全面,起到总摄全书作用。
4、赵心愚: 《乾隆<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目考略---兼及清乾隆前期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发展》,《上海地方志》2018年第3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杨应琚所纂乾隆《西宁府新志》乾隆十二年(1747年)成书,是清代前期成书较早的一部府志。《西宁府新志》总四十卷,卷二十一即此志中之西藏篇目,其内容为“西藏”目、“附国”目与“自西宁至藏路程”,皆与西藏有关。通过在“西藏”目下设十余细目,杨应琚对西藏自然、社会诸多方面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其记载具有四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成书的几部西藏地方志及乾隆初刊印的《明史》,是《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目的主要资来源。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文首次提出,杨应琚所纂《西宁府新志》西藏篇目将已有西藏地方志两种体系合一,注意利用新的资料源,并对已有方志资料加以整理、鉴别,推动了清代西藏地方志发展。
5、赵心愚:《略论乾隆<西藏志考?历代事实>的价值及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中国西藏》杂志2019年第2期论点摘编。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西藏志考?历代事实》是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中的一篇。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志考》抄本虽均抄自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的《西域全书》,但《历代事实》篇只见于前者。在原本《西域全书》未发现的情况下,纵向简要记西藏历史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的《历代事实》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通过简要的比较与分析,可发现成书在其后的《西藏见闻录》、《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西藏纪述》及《西域遗闻》在编纂中均受其一定影响。这说明,包括《西藏志考》、《西藏志》在内的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成书、刊印的多部西藏方志18世纪30-50年代已在西藏及四川、青海等地迅速流传,对后之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清代西藏地方志在进一步发展。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文发表后《中国西藏》杂志有论点摘编。该文分析后首次提出,纵向简要记西藏历史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的《西藏志考?历代事实》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对成书在其后的《西藏见闻录》、《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西藏纪述》及《西域遗闻》等西藏方志的编纂均有一定影响,对西藏方志发展有推动作用。
6、曹彪林:《清代西藏汉文方志资料述略》,已投《中国地方志》,待刊(2019年刊发)。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清代自雍正时期开始,一批批西藏地方志就陆续出现,成为人们了解西藏自然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典籍。但是,清代西藏汉文方志有多少,版本有哪些,不少问题都有待研究。该论文在广泛调查基础上,从清代以来汉文方志资料刊刻、方志资料界定及分类、汉文方志及方志资料、研究清代汉文方志资料的意义及其价值等4个角度,既对清代西藏汉文方志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评述,又对一些重要方志著作的编纂体例、资料来源进行深入研究。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此文是继赵心愚教授的《清代西藏方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年6月第一版)后研究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有助于全面了解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与发展。
7、吴会蓉:《民国时期<西藏通志>的编纂及其学术价值》,《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本文指出:《西藏通志》是陈观浔所编的民国时期西藏地区首部以“通志”命名的一部地方志。它详细记载了近代西藏地区的自然地理、官制、兵制、中英关系、城市交通、经济商贸、种族宗教,具有进步的思想观点立场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该志揭露了近代英国侵藏的野心与野蛮行径,蕴藏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保存了大量原始的西藏地方文献,为藏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为当代边疆地方志的编修与边情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文由于发表不久,目前的引用及转引情况虽尚未显示出来,但对于丰富近代西藏方志研究成果、了解清末民初西藏的局势极具参考价值。
8、刘波、赵琼:《民国刘赞廷<昌都县志>的版本流传、编写特点与文献价值》,《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本文从政治与时代需要以及志家学者的推动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刘赞廷编纂《昌都县志》的背景,指出——为抵御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对我国的干预和侵略,巩固国防,让执政者与普通民众了解西藏的疆域社会情况,在志家学者的呼吁推动之下,刘赞廷编纂了《昌都县志》等17部西藏县志;继而概括了《昌都县志》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其版本流传的情况,论述了该县志存在着可信度高、注重创新、具有民族共和思想等特点,有利于了解民国初期昌都县的基本情况,对于研究清末民初的昌都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此文发表后,据中国期刊网显示,截至目前已经被下载74次之多,进一步充实了康藏史学与方志文献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当代藏区治理提供了一定启示。
9、赵琼:《民国陈观浔<西藏志>的编纂研究初探》,《巴蜀史志》,2019年第4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雍正时期方志编纂传统正式传入西藏。清末民初,国家局势动荡,以统治者为主导,以组织设立方志编纂机构来修志的方式已无法在这一地区推行。受历史条件制约,陈观浔《西藏志》是民国时期西藏方志鲜有的官方编纂成果之一,虽然现流传的版本是残卷整理而成,但通过探究其编纂方式、内容等问题对认识这一阶段西藏方志编纂发展情况大有裨益。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文的发表,对于深入认识《西藏志》的成书背景、基本内容、志料来源、编纂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了解西藏方志编纂史及清末民国初期西藏的社会面貌。
10、王川:《民国<昌都县志>之文献价值》,《巴蜀史志》,2019年增刊。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近人刘赞廷编纂的《民国昌都县志》,是民国时期中国西藏地方方志发展到新阶段的代表性志书之一。驰骋于边地的军中文士刘赞廷,多次辗转驻扎于当时的西藏昌都地区,他以“历边十四载”的经历纂写了民国时期第一批以县为单位的西藏方志十余部,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以刘赞廷所编《民国昌都县志》为例,分析《民国昌都县志》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其中的文献记载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11、陈鹤:《陈文瀚<昌都调查>与<昌都剪影>校注》,《巴蜀文献》(第5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昌都是西藏的东大门,历来是藏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而且位于成都、拉萨之中,历来是川藏之间的交通孔道,位置十分重要。1918年,类乌齐事件爆发后,昌都实际处于西藏地方政府的统治之下。1937年2月,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刘文辉派遣陈文瀚等常驻昌都,与西藏方面联络。驻昌都期间,陈文瀚根据调查材料,撰写了《昌都调查》、《昌都剪影》等文。这两篇调查文章,对昌都的地理、建筑、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堪称昌都地方志“简编”。今将《昌都调查》及《昌都剪影》整理校注,希望能为研究民国时期昌都地区的学者提供一些文献资料。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文章与民国时期王廷选的《昌都历史述》、刘赞廷的《昌都县图志》等一道,共同形成了民国昌都地方志的宝库。因《昌都调查》与《昌都剪影》流传不广,且原始文献模糊难辨,今将两文仔细校勘整理并详加注释,能为研究康藏史地的学人提供宝贵的地方志资料,为学术界了解民国时期昌都地区增添重要的史料文献。
12、吉正芬:《美国主要研究性图书馆收藏西藏方志情况介绍》,《西藏研究》2018年第4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自19世纪40年代起,美国开始大量收集中国的志书,其中就包括西藏地区的方志。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十余所大学的东亚图书馆都收藏有1949年以前编纂和出版的西藏地方志。这些方志包括了清代至民国多种西藏志书,同一种志书又有不同的版本。个别志书仅存孤本,也有部分志书存有旧抄本及手稿本,均为国内所无。这些志书为研究西藏地方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状况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国内外的中国区域史研究提供了相互的交流和借鉴平台。
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美国自19世纪40年代起就大量收集中国的志书,其中就有一些西藏地区的地方志,但具体情况不清。作者在美国的调查发现,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十余所大学的东亚图书馆都收藏有1949年以前编纂和出版清代至民国多种西藏志书,其中有的国内未见,个别志书为孤本。这一调查结果对西藏地方志的资料整理研究非常有意义。
13、李海毅:《西藏地方志资料整理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刍议》,《巴蜀史志》2018年第3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系统整理研究西藏地方志资料,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该文从“为什么要整理研究?整理研究什么?如何整理研究?整理研究成果如何服务社会?”这4个方面对如何认识西藏地方志资料整理研究。文章认为,西藏地方志资料整理研究主要以宏观历史视野研究西藏方志的源流发展及志书与资料的总体分析、评价问题。通过整体审视、全面系统分析,从总体上研究西藏地方志产生原因、发展动因、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志书体例与内容特色、作用与影响及资料价值等等问题,既要探其源又把重点放在观其流,还将从多方面分析其作用、影响与价值。
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该文既是第三子课题组对课题工作思路的思考和理解,也是对我国民族地区旧方志等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的探索。作者主张以全局的视野,把旧方志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体系中去谋划、去定位。
14、黄辛建:《卫藏与康区的界线形成演变过程探讨》,论文,《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5辑)2018年6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卫藏与康区是藏族三大传统历史地理区域中的两区。长期以来,卫藏与康区之间一直有着紧密而广泛的联系与往来,两区的界线也经历了长期的形成演变过程。直到今天,卫藏与康区之间的界线仍不十分明确。该文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四川通志·西域志》《雅州府志·西域》《西藏志》等西藏地方志资料及其他史籍的基础上,对卫藏与康区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卫藏与康区之间的界线在唐代吐蕃时期就已有雏形。两区之间界线的形成和吐蕃以“???????”(蕃域)和“???”(康区)为区分的地域观及藏区不同地区之间迥然相异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联,是建立在藏区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基础上的,两区之间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是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自然基础。元朝在藏区设立三个行政区使卫藏与康区之间有了较为明确的地理分界线。明清时期的西藏地方志资料及其他汉藏史籍中关于两区间的界线虽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记载,但却大致在同一经度线上且位于不同时期卫藏往来中原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上。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研究长时段纵向的梳理和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卫藏与康区之间界线的由来、演变与历史成因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15、黄辛建:《论地方志资料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论文,《汶川十年:抗争救灾与社会文化重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极易受自然灾害袭击且受灾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四川为例,在最近10年里,就已经连续发生了汶川8.0特大地震、雅安芦山7.0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等数次严重的地震灾害。因此,怎样防灾、避灾、减灾和抗灾成为了今天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包括西藏地方志在内的中国地方志所记载的资料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史料,记载了历史上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反映了各地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程和英雄壮举,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不但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地方志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抗击自然灾害史的真实重现,是本地区自然灾害和抗击自然灾害的百科全书。学习、总结、借鉴和传承地方志资料中对数千年来我国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有较为详实和全面的记载,有利于我们今天防灾、避灾、减灾和抗灾。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该文于2018年7月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暨汶川抗震救灾十年重建”学术研讨会(四川·汶川)上交流发言并在《汶川十年:抗争救灾与社会文化重建》一书中集结出版,对于当今社会下如何利用包括西藏地方志在内的中国地方志资料中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趋利避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根据本项目总体计划及立项开题以来的进展情况,下一步安排是:
2019年6月下旬至7月,课题组在总结已经取得的整理、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召开专门会议,就已取得的西藏地方志整理研究立项以来的成果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方案咨询专家意见,并召开课题组工作会,对西藏清代、民国地方志收集整理及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统一意见。继续研究调整源流发展史专著主要内容及写作框架。2-3篇相关论文定稿。
2019年8-12月,在前一阶段调查基础上根据专家的意见建议及课题需要补充调查调研,并完成各子课题点校、注释及类编、整理研究第一阶段工作,确定源流发展史专著主要内容及写作框架并撰写初稿,完成4篇相关论文和1份成果要报、1篇政策建议。
2020年1-6月,在总结开题以来已经取得的整理研究成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并就各子课题整理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源流发展史专著撰写情况咨询专家意见,检查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统一认识,继续推进课题点校、注释及类编、整理研究第二阶段工作。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在形成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此项目的整理研究成果开始建设西藏地方志数据库。
2020年7-12月,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先后基本完成点校、注释、资料类编、整理研究工作和源流发展史专著初稿主要章节,并完成4-6篇学术论文和1份成果要报,检查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条件具备情况下,继续建设西藏地方志数据库。
2021年1-6月,召开一次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题研讨会,主要任务是对所有西藏地方志点校、注释、整理、资料类编成果和源流发展史专著的第一稿进行讨论,提出调整、修改及完善的意见。条件具备情况下,继续建设西藏地方志数据库。
2021年7-12月,再次召开所有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题会议,就已初步修改、完善后的源流发展史专著及点校、注释、整理、资料类编成果作再次讨论,继续完成4-6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并完成对课题组取得的所有成果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定稿、统稿,形成最终成果。条件具备情况下,完成西藏地方志数据库建设。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