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网络金融犯罪综合治理研究》2017年11月立项以来,项目组首席专家根据课题的目标和内容及研究队伍的现状,制订了研究计划,调整了研究队伍。根据研究计划,2018年1月9日召开了开题研讨会,制订了项目研究计划和项目调研方案,进行了项目的初步调研和具体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在CSSC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7位博士研究生以本课题为研究内容作为学位论文选题,3位硕士生以本课题内容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其中一位已经毕业)。课题研究的进展总体良好。
《网络金融犯罪综合治理研究》五个子课题及其研究进展如下:
(1)子课题1:网络金融犯罪的界定与生成机理研究
(2)子课题2:网络金融犯罪综合治理的框架设计与制度优化
子课题1和2相关度比较高,课题组进行集中统一研究,目前研究进展良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调研工作,对我国网络金融犯罪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已经有初步的掌握,对网络金融犯罪成因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完成了文献的梳理,目前正在进行理论模型模型的构建及分析和研究工作。
(3)子课题3:新信息化环境下网络金融犯罪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子课题3研究进展正常,基本完成了国内金融犯罪监测和预警系统现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的调研和基本功能需求的调查,目前正在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在网络金融犯罪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对监测和预警的模型、方法、机制等进行设计。
(4)子课题4: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网络金融犯罪法律体系研究
相比其他4个子课题,子课题4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目前已经完成了我国网络金融犯罪治理相关法律的立法现状(法律供给)的梳理工作,我国网络金融犯罪治理的法律需求、我国网络金融犯罪法律体系的构建正在进行中。
(5)子课题5:网络金融犯罪综合治理效果评价研究
子课题5研究进展良好,网络金融犯罪综合治理效果(以下简称治理效果)的基础理论模型构建、影响因素识别、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设计等主要工作已经完成。该子课题目前正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下一步主要进行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工作和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工作。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本课题2018年初开题论证以后,就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目前基本上按照调研计划进行。调研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18.3—2018.10主要为总体调研(初步调研),就目前我国网络金融犯罪的总体情况、治理架构及治理措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初步调研。调研的第二阶段:2018.11—2019.7为专题调研,主要围绕网络金融犯罪的根源、网络金融犯罪治理的技术支持体系、网络金融犯罪治理的相关法律问题、网络金融犯罪治理效果评价等多个专题进行。
(3)学术交流情况
由于项目2017底才立项,近一年半主要完成了项目的开题、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内容的分解和课题的调研,取得成果有限,因此,没有进行相关学术交流。
三、宣传推介情况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调研和获取数据比较困难
建议:是否可以协商,讲清楚项目的重要性及性质等,通过相关渠道或方式要求相关机构或组织,有义务和责任尽可能配合课题组对项目所需调研的问题提供调研的支持和方便。
(2)子课题4研究进度相对滞后。子课题4: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网络金融犯罪法律体系研究,目前进展比较滞后,其中研究队伍中,法律专业的人员不足是主要原因。这是本课题今后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项目经费严重不足。
建议:把项目经费恢复为前几年的80万元,一个重大项目就勉强能够支撑下来,改为60万元后,大多数课题如果按照相关要求经费都会比较紧张。
(4)队伍协调比困难。凡是首席专家知识结构可以驾驭的子课题,由于有学校对项目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基本可以有效解决研究队伍问题。但对首席专家专业知识可驾驭范围以外的子课题,队伍组建就比较困难,实现研究目标的风险较大。因为其中涉及到经费、管理权限、考核机制、人情等许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在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3篇。
1.论文“金融和技术创新视角下网络金融犯罪的形成机理与治理策略”,发表于CSSCI源期刊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年第一期的封面文章。
(1)基本内容:网络金融犯罪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的一类新型犯罪,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与恶劣的社会危害结果。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基础上,以风险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从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犯罪,技术创新、技术风险与网络犯罪两个角度揭示了网络金融犯罪的形成机理;从金融层面、网络科技层面、金融与网络科技的耦合层面推演了网络金融犯罪的演化路径,并提出丰富风险理论内涵、构建治理技术体系,优化现有监管机制、实现有效监管目标,完善刑事政策策略、控制网络金融犯罪等治理策略。
(2)主要观点
1)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与技术创新形成的技术风险会诱发金融犯罪与网络犯罪。
2)网络金融业态革新带来的网络金融风险。
3)金融风险、技术风险与网络金融风险是形成网络金融犯罪的三条路径。
4)网络金融犯罪综合治理策略包丰富风险理论内涵、构建治理技术体系,优化现有监管机制、实现有效监管目标,完善刑事政策策略、控制网络金融犯罪。
(3)学术价值
从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层面分析网络金融犯罪的形成机理,并推导网络金融犯罪的演化路径。最终从丰富风险理论内涵、构建治理技术体系,优化现有监管机制、实现有效监管目标,完善刑事政策策略、控制网络金融犯罪等治理策略。
(4)社会影响:目前被引用2次。
2.论文,“逃税犯罪与网络金融犯罪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发表于CSSCI源期刊“税务研究”2018年第12期。
(1)基本内容:互联网时代,逃税犯罪与网络金融犯罪呈交叉混合态势且普遍高发。逃税犯罪中形成的违法收入,经过网络金融形成的新型金融业态可以达到隐瞒来源、逃避监管与规避税收的目的,并引发包括洗钱犯罪在内的网络金融犯罪。本文通过对数据、制度和系统等主要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并整合技术要素,构建了逃税犯罪与网络金融犯罪分类场景治理应用模式,最终建立了涵盖识别与预防、监测与预警以及响应与决策在内的犯罪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2)主要观点
1)网络金融成为逃税犯罪新通道。
2)逃税犯罪会诱发网络金融犯罪。
(3)学术价值
构建了逃税犯罪与网络金融犯罪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框架与分类场景治理应用框架。
(4)社会影响:目前尚未被引用的记录。
3.论文“反洗钱NCCTs黑名单与国家禀赋关系研究”,发表于CSSCI源期刊金融论坛,2019年5期。
(1)基本内容
基于“国家纵容洗钱最优数量—国家反洗钱监管宽松程度—反洗钱NCCTs黑名单”的逻辑关系,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反洗钱NCCTs黑名单与国家禀赋的关系。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国家纵容洗钱最优数量选择的决定因素。其次,以156个国家作为样本国,构建反洗钱NCCTs黑名单和这些因素关系的实证模型。最后,基于反洗钱NCCTs黑名单与国家禀赋关系的结论,分析了黑名单制度的可行性,并对该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
(2)主要观点
1)NCCTs黑名单中的国家的确存在纵容洗钱的动因。
2)2008年后的NCCTs黑名单制度更为合理。
3)单纯的黑名单制度对反洗钱有效性的提高作用有限。
(3)学术价值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NCCTs名单与国家禀赋特征的关系,综合考虑了计数模型、二值概率模型、序数模型等实证分析的结论。研究拓展了反洗钱的实证研究,丰富了洗钱和反洗钱研究的内容。
(4)社会影响。目前尚无被引用的记录。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把下一步的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7篇博士学位论文和3篇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核心内容,全方位覆盖项目立项时的目标和内容,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2.充实子课题4的研究队伍,加快子课题4的研究进度。
3.开展专题调研
针对子课题1-5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更细化的专题调研。
4.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
在2019年底—2020年初,进行一次学术交流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报告课题组目前的研究进展及阶段成果,请有关专家学者就课题的研究及其阶段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