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太阳能光伏扶贫运行机制的系统性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1月29日10:4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要点及总体执行情况概述

(一)研究计划要点

本课题由1个总课题和5个子课题构成。

1. 总课题主要包括3部分基础性的研究内容:

①我国太阳能光伏扶贫的发展现状分析;②太阳能光伏扶贫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分析;③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启示与借鉴。

2. 子课题一:光伏扶贫项目投融资机制的有效性评价和创新研究

本子课题研究光伏扶贫项目投融资机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我国光伏扶贫项目投融资机制的现状分析;②针对当前我国光伏扶贫投融资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光伏扶贫项目投融资机制有效性评价;③在此基础上,开展光伏扶贫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重点开展光伏扶贫PPP融资模式的可行性评价。解决我国光伏扶贫项目“由谁出钱?”的问题。

3. 子课题二: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机制的运行效率评价和创新研究

本子课题研究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机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我国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机制运行的现状分析;②我国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机制的运行效率评价,深入解剖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③开展我国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研究,以提出改进的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规范,以解决我国光伏扶贫项目“由谁建设?”的问题。

4. 子课题三:光伏扶贫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政策创新的可行性评价

本子课题研究光伏扶贫的激励机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我国光伏扶贫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②我国光伏扶贫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评价,旨在透析和揭示当前光伏扶贫政府激励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③在此基础上,开展我国光伏扶贫激励政策调整的可行性评价,为系统性模拟仿真光伏扶贫政策调整的效果奠定基础。通过本子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光伏扶贫项目“由谁激励?”的问题。

5. 子课题四:光伏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减贫-环境效应评价

本子课题研究光伏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问题,评价光伏扶贫的减贫效应和环境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光伏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②光伏扶贫的减贫效应评价;③光伏扶贫的环境效应评价。本子课题在光伏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光伏扶贫项目减贫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评价,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确保光伏扶贫项目可持续发挥效益和作用,以解决我国光伏扶贫项目“效益如何?”的问题。

6. 子课题五:光伏扶贫政策的优化设计和创新研究

本子课题研究光伏扶贫政策的优化设计和创新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 我国光伏扶贫项目初始投资补贴政策的优化设计和模拟仿真;②我国光伏扶贫标杆上网电价和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优化设计和模拟仿真;③我国光伏扶贫优惠政策的综合优化设计和模拟仿真研究。这部分的研究,旨在通过仿真模拟和情景分析方法,对我国太阳能光伏扶贫政策进行优化设计,以期提出调整我国太阳能光伏扶贫的政策建议,实现我国太阳能光伏扶贫的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解决促进我国光伏扶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二)总体执行情况概述

2018年4月1日,本课题首席专家帅传敏教授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同济大学程国强教授、黄承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汪三贵教授、北京大学雷明教授、武汉大学邹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琦教授、湖北省扶贫办王斌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金华教授、郭海湘教授、杨树旺教授、副教授李会琴等参加开题报告会。

为实现课题研究目标,首席专家帅传敏教授率领调研小组,于2018年4月16日至2019年2月月17日,在全国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大范围实地调研,调研涉及8个省/区(湖北、河南、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内蒙、安徽)、16个贫困县、49个贫困村、1251个贫困户,并在每个县/区广泛听取了扶贫办、发改委等各相关部门以及光伏扶贫电站承建和运维企业的意见。

本课题目前已形成25篇期刊论文,已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 / SSCI检索国际期刊6篇,CSSCI检索期刊2篇;已投稿9篇。

二、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总课题研究进展:

1.《关于出台光伏扶贫电站税收减免和突破471红线两个政策建议》

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光伏扶贫工作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光伏扶贫电站的税收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光伏扶贫的预期效果;二是全国各地在大力推行光伏扶贫工程过程中,在“非471县”和1000小时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也兴建了许多光伏扶贫电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光伏扶贫471红线是否应该突破?是广大贫困地区普遍关切的问题。

为了促进以上两个突出问题的解决,我们课题组在全国大范围实地调研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两份政策建议,即“关于尽快出台光伏扶贫电站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和“关于光伏扶贫突破471红线的政策建议”,希望引起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并尽快与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协商,以调整国家相关政策,促进我国光伏扶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关于促进我省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光伏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和新能源发展有机结合的创举。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是关乎未来20多年能否持续发挥其减贫和环境效益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085)课题组于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赴我省8县/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了影响我省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我省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①高度重视光伏扶贫电站的股权回购,逐步化解债务风险;②规范招投标程序,各类光伏扶贫电站均应有内行专家参加评标;③加快光伏扶贫电站的质量整改,消除电站的质量隐患;④强化光伏扶贫电站竣工验收规范,确保电站的稳定运行;⑤健全运维管理机制,避免2020年后光伏扶贫电站出现断崖式运维盲区;

3.《关于报送山西天镇县光伏扶贫电站典型案例的报告》

实地调研期间我们发现:山西天镇县光伏扶贫项目通过科学选址规划、严控设计施工质量、精益求精进行设备选型、专业团队科学运维等一系列高质量的过程管理,有效提升了各电站的发电效率,2017年全年12M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2074万度,年平均有效利用小时达1720小时。其中,黑石梁光伏扶贫电站年有效利用小时达1833.78小时,每1瓦光伏板1年发电量达1.83千瓦时,超过同类地区参考标准的22%,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效率创新高,对全国光伏扶贫电站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4.《光伏扶贫项目统一运维管理的红安方案》

红安县光伏扶贫项目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这是全国第一个公开招标的光伏扶贫项目,于2017年6月30日之前全部并网发电。对于光伏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红安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形成了“光伏扶贫项目统一运维管理的红安方案”。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几点启示与借鉴: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形成光伏扶贫项目统一运维管理机制的关键;公开招投标确定专业的运维管理团队是保证光伏扶贫项目可持续运作的重要因素;利用“互联网+”建设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提高了光伏扶贫项目运维管理的效率和精度;运维管理费用的落实到位是光伏扶贫项目运维管理的保障。

该报告被收录于2018年全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管理工作会议案例材料。

(二)子课题一 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与结果

我们一是采用Shapley Game方法,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户之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成本分担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投资成本分摊模型,并进行了案例研究;二是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关键投资风险因素和风险后果,提出研究假设及概念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1) 政府和用户应如何分享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中央政府补贴每千瓦时0.42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鼓励公众安装太阳能光伏设施的最佳策略是提供相当于初始投资的30%的一次性补偿。

(2)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经济、技术、管理、市场、自然六大关键风险因素对建设期和运营期风险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建设期风险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为:管理因素>自然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运营期风险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市场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此外,建设期风险对运营期风险也有显著影响。在风险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中,除自然因素外,其余各风险因素间均存在相关关系。

2. 创新点

(1)本研究重点关注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成本分担,分析项目利益相关者(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用户和制造商)之间的投资分配和利润分享。

(2)本研究完整、全面地探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影响路径。

3. 研究成果

形成的研究论文成果2篇,已发表1篇,发表于SCI检索国际期刊。

[1] Jing SHUAI, Xin CHENG, Liping DING*, Jun YANG, Zhihui LENG. How should government and users share the investment costs and benefits of a solar PV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 in China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9(104): 86-94. (SCI 检索国际期刊, 1区Top Journal, IF=10.0093)

(三)子课题三 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与结果

我们一是利用断点回归和面板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国家扶贫政策在有针对性的扶贫背景下的效果;二是基于TAM3理论构建了农村居民太阳能光伏发电采纳意愿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从外部环境(村干部、社会互动、财务激励)和内部感知(居民认知)维度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采纳意愿的影响开展了实证研究;三是采用相关分析对光伏扶贫项目受益户的满意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不同人群对光伏扶贫项目不同维度满意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中国扶贫政策效果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国家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对减贫具有显著效果,与2012年政策实施初期相比,农民纯收入增长了21.23%; ②贫困地区市场经济活动和农产品总值对农民净收入有显著积极影响,具体而言,市场经济活动度每增加1%,农民净收入将增加48.74%;此外,农产品总值每增加1%,农民净收入将增加3.7%。

(2)农村居民太阳能光伏发电采纳意愿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激励对农村居民光伏发电采纳意愿的促进作用最强;村干部对农村居民光伏发电认知的促进作用最强且对其采纳意愿有间接促进作用;社会互动对农村居民光伏发电认知和采纳意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光伏财务激励措施多元化,减轻农村居民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的经济负担;鼓励村干部在光伏发电技术采纳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居民光伏发电技术采纳意愿;提高农村居民在光伏发电项目中的参与度,通过社会互动推动农村地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

(3)中国光伏扶贫项目受益户的满意度现状和个体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①受益户对光伏扶贫的项目可持续满意度最高,对预期收益的满意度最低;②受益户的年龄对项目实施的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③受益户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对项目经济性的满意度最高,“高职”学历人群对项目本身的满意度最高;④低保户在扶贫项目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上均高于非低保户;⑤受益户的最远生活足迹对光伏扶贫项目的满意度影响均显著。

2. 创新点

(1)本研究基于重庆市三峡库区9个国家级贫困县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国家扶贫政策下的减贫政策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估。

(2)本研究基于农户视角,利用有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探索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同时重点关注了村干部对农村居民是否采纳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影响。

(3)分析了光伏扶贫项目受益户对项目的满意度,并对受益户的个体差异是否对项目各维度满意度造成影响进行了分析。

3. 研究成果

形成的研究论文成果3篇,其中1篇已发表,1篇已投稿。

[1] Zhu M , Shuai C , Wang X , et al. Analysis of China’s policy effec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evidence from Chongqing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J]. Quality & Quantity, 2018. (SSCI检索国际期刊,IF =1.011)

[2] Fan ZHANG, Liping DING, Jing SHUAI, Jiangshan LI, Wenjing LI. How do village leaders’ engagemen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 affect Chinese rural residents’ solar PV adoption willingness? [J]. Energies, 2019.07, Submitted to Journal.

(四)子课题四 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与结果

我们一是采用主题建模方法和Latent Dirichlet分配模型,揭示当前可再生能源和扶贫(RE-PA)的关系;二是利用数据包络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贫困村和贫困户两个层面,分析光伏扶贫的资金利用效率在精准扶贫项目中的贡献;三是通过PLS-SEM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因素和路径,探索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对农户生计水平的内部作用机理;四是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与净能量分析法(NEA),对中国境内7个省份总装机容量为51.39MW的23个并网光伏扶贫电站的能源与环境效益进行了研究;五是利用二元logit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了农户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生态价值观和感知行为控制以及社会赋权对用能行为的影响。

(1)可再生能源与减贫关系的回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

RE-PA关系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可持续能源开发、国家资源政策和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性。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全球利益和环境-贫困关系主题,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与扶贫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再生能源与多维减贫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可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扶贫的综合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2)光伏扶贫对中国农村减贫效率研究

从贫困村层面看,①6种精准扶贫模式均对52个样本贫困村的减贫有贡献,其贡献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整村推进>社会保障式扶贫>其他产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或贴息贷款>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②光伏扶贫对贫困村的减贫贡献较低,加大光伏扶贫的资金投入对减贫效率的提升影响不明显;③从中国现有贫困村的扶贫模式的减贫效率来看,52个样本村中有29个村没有达到理想效率前沿(占55.67%),其主要原因是扶贫资金投入规模不足与资金分配比例不合理;④现有扶贫模式对样本中不同省份带来的减贫效率差异较大,其中安徽>河南>青海>宁夏>山西>湖北>内蒙古>甘肃。从贫困户层面看,①精准扶贫项目的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②精准扶贫项目的综合效率具有较大地域差异性;③精准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对减贫效率均具有较大影响;④中国政府在光伏扶贫项目上的资金投入的确有效果,但是其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被高估。

(3)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对脱贫的作用机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对农户生计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②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水平之间产生了中介效应。即思想动力在农户社会资本与生计水平之间产生完全中介效应,对农户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行为动力在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生计水平之间产生部分中介作用,可有效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③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中的行为动力可有效促进思想动力作用的发挥,进而对农户生计水平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

(4)太阳能光伏电站能源和环境绩效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①23个电站能量偿还期的范围为0.79-1.94年,能量投资回收率的范围为15.48-38.15,温室气体排放率的范围为43.34-106.78,碳排放回收期的范围为1.88-5.11年,即使在中国光照资源最差的第三类资源区,光伏扶贫电站也有良好的能源效率与环境效益;②光伏电站运行期间应考虑人为因素导致效益变动的间接成本,技术规格基本相同的电站之间的温室气体排放率最高相差0.95倍;③光伏发电具备较好的减排效益,相比火力发电可以减少87.35-94.9%的碳排放量。

(5)农户家庭用能行为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外出劳动力人口数、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电力供应稳定性、生产技能或扫盲培训以及村专业协会(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沼气、NG or LPG和太阳能等相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同时降低柴薪、煤等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农户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生态价值观和感知行为控制不对太阳能的使用却对节能行为产生显著积极影响;③农户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生态价值观和感知行为控制以及社会赋权在不同类型资源区表现出的不同影响效果;④农户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生态价值观和感知行为控制以及社会赋权在不同类型资源区表现出的不同影响效果。

2. 创新点

(1)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的模型来探索RE-PA关系,并对RE-PA关系的主要研究问题进行了估计,提出了将RE-PA结合在中国的政策框架下,即基于太阳能光伏扶贫(PV-PA)项目。同时,提出了从可再生能源到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道路的概念框架,还进一步讨论了环境保护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以及RE-PA实践的挑战等潜在影响。

(2)从农户和村级2个层面探索PPAP项目在精准扶贫减贫效率中的贡献程度,同时分析了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潜在影响光伏扶贫减贫效率的因素。

(3)从贫困人口生计资本与内生动力角度入手,系统分析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如何对农户脱贫发挥作用,其内部作用机理是怎样的,以及如何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

(4)在生命周期评价(LCA)框架下结合净能量分析理论(NEA)的观点,基于能源和环境效益的视角对光伏扶贫项目进行研究。

(5)本研究分析了在PPAP实施地区对光伏系统特性的认识和社会赋权因素对人们用能行为的影响。

3. 研究成果

形成的研究论文成果6篇,其中4篇已经投稿。

[1] Xin Cheng, Jianping Zeng, Chuanmin Shuai, Jiali Liu, Wenjing Li, Yue Liu, Xiwen Kang, Chaofan Wang, Min Zhou, Pan Zhang, Lianghui Zou. A 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nexus: Implications for pursu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9.06, With Editor.

[2] Zihan WANG, Jiaxin LI, Jing LIU, Chuanmin SHUAI*. Is Photovoltaic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the Best Way for the Poor to Shake Off Poverty? —A DEA and GRA Analysis of Different Projects in Rural China [J]. Energy Policy, 2019.06, Submitted to Journal.

[3] Fubin Huang, Jing Liu, Chuanmin Shuai*, Wenjing Li*.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value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social empowerment on household energy use behavior: an empirical study of Solar PV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in rural China [J]. Energy Policy, 2019.06, Submitted to Journal.

[4] 刘婧, 黄赋斌, 王梓涵, 帅传敏, 周敏, 李嘉欣.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对脱贫的作用机理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9.06, Submitted to Journal.

(五)拓展研究进展一:中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互补性和合作潜力研究

1. 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采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显性比较优势(RCA)、贸易结合度指数(TCD)、出口相似度指数(SI)、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引力模型等方法,利用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品国际竞争力、互补性以及合作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出口额绝对量的增长掩盖竞争力下降的实质;②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行业差异较大,太阳能产品比较优势较强,水利能和地热能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③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不断向需求增长较快的区域市场集聚,东盟和南亚市场增长较快;④增长效果是导致出口总额波动的主要原因;⑤结构不优是影响中国可再生能源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太阳能方面:①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世界需求是导致总出口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②太阳能光伏产品主要类别的比较优势强,不同类别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③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市场集聚形成了需求增长较快的区域市场,如东盟和南亚; ④不合理结构是阻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风能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风能方面:①中国风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竞争效应成为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 ②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风能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东盟和南亚市场; ③中国风能产品出口结构有限度优化; ④中国风能产品在进口需求增长迅速的市场中占有较小的市场份额; ⑤中国风能产品的比较优势在过去十年中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比较优势仍然较弱。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生物质能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生物质能方面:①中国主要的生物质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没有比较优势,但其国际竞争力正在上升; ②中国的生物质能源产品已经聚集到一带一路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的区域市场; ③不合理结构是影响中国生物质能出口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中美太阳能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研究

对中美两国17种太阳能进出口产品的互补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中美两国的太阳能产品贸易结合度总体向好;②2012年美国对华太阳能产品开展双反调查对中美两国太阳能产品贸易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③总体上来看中美两国太阳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性在逐渐增强,但是中美两国的主要太阳能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

(6)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合作潜力研究

采用引力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贸易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进口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和贸易双方的能源消费总量是影响我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2)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我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潜力巨大的有26个国家,他们主要分布于独联体、中东欧、西亚、南亚和中亚地区;(3)从贸易流量的历史演化轨迹来看,中东欧16国贸易潜力逐年扩大,其他地区跌宕起伏,近年来我国向独联体7国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贸易潜力明显反弹。

(7)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太阳能产品的合作潜力研究

采用引力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的贸易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进口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和贸易双方的能源消费总量是影响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2)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潜力巨大的有21个国家,主要分布于独联体、中亚、西亚、南亚和中东欧地区;(3)从贸易流量的历史演化来看,11年来,中国光伏产品对中东欧16国、中亚5国和独联体7国的贸易潜力虽有波动但整体上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具有较大潜力。

2. 创新点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尤其是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产品等各分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互补性以及合作潜力进行了研究。

3. 研究成果

形成的研究论文成果8篇,已发表3篇,已投稿5篇。

[1] Jing S, Chien-Fei C, Jinhua C, et al. Are China's solar PV products competitive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Energy Policy, 2018, 120:559-568. (SSCI & SCIE 检索国际期刊, 1区TOP Journal, IF=4.599)

[2] 帅竞,成金华*,冷志惠,王梓涵,史至瑶.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8(7): 21-38.(CSSCI核心期刊)

[3] Zhihui LENG, Jing SHUAI, Fubin HUANG, Zihan WANG, Chuanmin Shuai*.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ina's wind energy products: a Belt-and-Road perspective[J]. Quality & Quantity, (2019) 53:1459–1478. (SSCI & SCIE 检索国际期刊, IF=1.094)

[4] Zihan WANG , Jing SHUAI, Zhihui LENG, Chuanmin SHUAI*, Zhiyao SHI. Sino-US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 Solar PV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Sector Management, 2019.06, Under Review.

[5] LENG Zhihui, SHUAI Jing*, SUN Han, SHI Zhiyao, WANG Zihan. Do China’s wind energy products have potentials for trade with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 a gravity model approach[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06, Submitted to Journal.

[6] Jing SHUAI, Fubin Huang, Zhihui LENG, Xin Cheng, Chuanmin SHUAI.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biomass energy products: a CMS and RCA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Sector Management, 2019.06, Awaiting Reviewer Scores.

[7] Jing SHUAI, Zhihui Leng, Jinhua CHENG*, Zhiyao SHI.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Trade Potential in the "Belt-and-Road" Countries: A Gravity Model Analysis [J]. Renewable Energy, 2019.06, Under Review.

[8] Jing SHUAI, Zhihui Leng, Jinhua CHENG*, Zhiyao SHI. What is the Potential of China's Solar PV Products in the Belt-and-Road Countries? [J].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19.07, Editor Assigned.

(六)拓展研究进展二: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生态环境、地质灾害与移民贫困的因果关系模型

1. 研究方法与结果

我们采用文献分析、扎根理论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索移民贫困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动力学模型(SDM)用于探索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和移民贫困的互动机制,并使决策者能够了解不同治理方案对关键变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建立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和移民贫困之间的反馈因果关系

根据最新调查结果,目前有7100万贫困农民,其中42%因病致贫,20%因灾致贫,10%因学致贫,8%因缺乏劳动力致贫,20%是其他原因。从微观角度,基于实地调查和扎根理论分析,揭示了移民贫困的五个主要原因:疾病、劳动力能力薄弱、缺乏生产资料(如农业土地流失)、教育支出和灾害。同时,许多生态环境因素也与减贫有关,包括土地资源、土壤肥力、土地依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供应,饮用水水质和环境恢复。与减贫相关的地质灾害因素包括土壤侵蚀、植被覆盖、灾害损失和灾后恢复。基于上述对贫困影响因素和减贫因素的分析,环保-减灾-减贫(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Disaster mitigation - Poverty reduction; EDP)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边界被定义为:由于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引起的移民贫困,从而寻找减少贫困的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EDP可持续发展系统由生态环境子系统,地质灾害子系统和移民贫困子系统组成。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与生态环境、灾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该研究对生态环境与贫困灾害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贫困人口的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最后提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发现:①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关键影响因子包括环境恶化因素、资源因素和多维贫困因素;②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直接关系和农户生计三个视角;③贫困人口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扶贫模式却较少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①生态环境和贫困关系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②灾害对贫困的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和灾后修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③应关注创新性扶贫模式开发,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④应该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关联的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减贫策略。

(2)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构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和移民贫困三者的因果关系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流程图

我们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基本思想和研究假设:

① 由于环保方面投资力度的提高,污水治理投资、植树造林面积、退耕还林面积等相应增加,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大,会对饮用水质量、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等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农村尤其是灾害易发的贫困地区,政府要多加关注公共卫生设施和饮用水质量方面的改进。

② 水土流失影响耕地面积的质量,可能形成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农田减少—贫困—陡坡垦殖—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使移民的收入受到影响,从而增加贫困人口的数量。

③ 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还会成为地质灾害的诱因,影响到地质灾害受灾情况。灾害会加剧贫困和不平等,对家庭收入和支出会产生影响。

④ 被森林和贫困包围的贫困人口们渴望得到像富人一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渴望得到高质量、价格实惠的医疗卫生保健,然而为了脱贫致富,这些贫困人口则有可能通过砍伐森林等手段破坏生态环境。

结合上述研究假设,基于三峡库区生态减贫系统理论框架图和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对所研究的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调试,构建了三峡库区生态减贫系统的因果回路结构。三峡库区生态减贫系统共有28个因果回路,其中21个正因果回路,7个负因果回路

(3)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对移民生态脱贫策略开展仿真研究

我们采用算术平均法、回归系数法、震荡序列灰色预测模型和有效性检验等方法,并通过对系统参数赋值,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对三峡库区生态减贫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得出如下结论:

① 贫困人口呈下降趋势,且后期贫困人口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贫困人口主要受到生态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随着对污水排放量的治理,环境污染对系统制约作用的增加速度由快变慢,污水排放量是一个各年的累计值,增加的速度后期显著降低。

② 处于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之下,万州区污水排放量减排有明显的改善,治理污水排放量主要的就是可以直接影响库区人口的饮用水质量,从而大幅度影响到库区人口的疾病发生比率,导致因传染病致贫等情况大部分减少;另外,森林覆盖率和耕地面积也有了明显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提高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耕地,从而可以基本保证生活的食物来源,或者相应使收入增多。

③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下,万州区水土流失面积有明显的改善,地质灾害受灾指数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另外,由于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耕地面积也有了明显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提高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耕地,从而可以基本保证生活的食物来源;地质灾害受灾指数的降低使得库区居民由于地质灾害蒙受的经济损失相应减少,从而相应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

④ 处于协调发展模式之下,万州区水土流失面积有了改善,地质灾害受灾指数也有下降。另外,由于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森林覆盖率和耕地面积也有了增加。耕地面积的提高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耕地,从而可以基本保证生活的食物来源;地质灾害受灾指数的降低使得库区居民由于地质灾害蒙受的经济损失相应减少,从而相应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库区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饮用水卫生条件也难以保证。

2. 创新点

构建了三峡库区生态减贫的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揭示了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移民贫困三者之间的复杂生克关系和动态反馈机制。国内外相关文献大多仅关注污染与贫困或者灾害与贫困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SD的研究也大多仅仅关注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或者贫困某一个方面,运用SD方法对环境污染、地质灾害和贫困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极为罕见。

3. 研究成果

形成的研究论文成果4篇,已发表3篇,已投稿1篇。

发表的论文列表:

[1] Cheng Xin, Shuai Chuanmin*, Wang Jing, Li Wenjing, Shuai Jing, Liu Yue. Build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for China's poverty-stricken reservoir regions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176): 535-554. (SCI检索国际期刊, 1区Top Journal, IF =5.442)

[2] Cheng X, Shuai C, Liu J, et al. Modelling environment and poverty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s of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8, 29(11): 3940-3953. (SCI检索国际期刊, 1区Top Journal, IF =8.401)

[3] 程欣, 帅传敏*, 王静, 李文静, 刘玥.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J]. 资源科学, 2018, 40(4): 676-697.(CSSCI核心期刊)

[4] Xin Cheng, Chuanmin Shuai, Wenjing Li, Yue Liu, Chaofan Wang, Min Zhou, Lianghui Zou, Pan Zhang, Xiwen Kang. Household livelihoods of the rural poor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IFAD projects in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Under Review.

三、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为了采集本项目研究所需的一手数据,课题组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从光伏扶贫项目投融资机制、招投标机制、激励机制和减贫-环境效应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系统性评价等几个方面,对问卷进行了初步设计。2018年4月15日至25日,课题组赴湖北省红安县、随县、曾都区、孝昌县四县(区)贫困村进行了预调研,随后针对调研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问卷进行了完善和修改。

为使调研数据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本次调研的抽样原则决定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基于我国不同太阳能光照资源区进行分层抽样,即三类光照资源区和非471地区划分全国省(市、区)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抽取2个省份,共计8个省(市、区)。其次,以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布特点为依据,根据各地光伏扶贫项目发展进度、程度及特色选择调查贫困县及贫困村,并在每个贫困村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

课题组在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首席专家的率领下,于2018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在全国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大范围实地调研,调研涉及湖北、河南、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等8个省(区)、9个贫困县、49个贫困村、1251个贫困户。具体来讲,一类资源区抽取了宁夏永宁县、海原县和内蒙古察右中旗;二类资源区抽取了青海共和县、甘肃通渭县和山西天镇县;三类资源区抽取了湖北长阳县、河南上蔡县和安徽金寨县。此外,课题组在每个县/区广泛听取了扶贫办、发改委(局)、能源局、财政局、国土局、税务局、环保局、林业局、民政局、供电局(国网公司)等各相关部门以及光伏扶贫电站承建和运维企业的意见,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调查问卷数据。2019年2月12日至17日,课题组赴湖北省广水、大悟、麻城3县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重点围绕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本课题查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共计265篇,其中中文文献170篇,英文文献95篇。文献来源丰富全面、重点突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国内重点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国外重点学术期刊、学术网站的资料;国内研究机构发布的专业研究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媒体、公共出版物;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中国电力网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或官方网站等。

我国太阳能光伏扶贫发展现状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我国光伏扶贫的起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韩华明、陈思思、戴正宗、梁文艳等学者对我国光伏扶贫的起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各大媒体机构也对我国光伏扶贫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跟踪报道。程珊、张晏铭、刘渊、Yan、Lei、Zhang Huiming等学者,以及中国电力网、中国分布式能源网等知名媒体机构对我国光伏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文献为本课题开展的光伏扶贫项目投融资机制、招投标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减贫-环境效应的研究,提供了研究背景。

现有对光伏扶贫项目投融资机制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国内外光伏产业投融资现状研究、我国光伏扶贫项目投融资问题研究和创新模式研究。李宪民、宋鹏鹏、朱震宇、刘宣、王燕斌、李国艳、Martinez-Cesena、等学者对光伏产业的投资现状进行了研究。Hu、Ming、Luo、Zhang、李小玄、葛鑫、 袁小强、李腾、李立娟、Pode、Han等学者对国内外光伏产业的融资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文献为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随着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国家和社会对招投标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通、梁志鹏、国家能源局和各媒体机构对太阳能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健柏、金萃、何凯、魏小朋、Giannitrapani、Gomes、Armstrong等学者对光伏发电招投标发展趋势与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卢以品、孙绍荣、袁颖达、Zhang、Elizondo Azuela、Rohanka等学者对项目招投标效率进行了研究。我国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实践和国际招投标经验,可为本课题的光伏扶贫项目招投标模式创新研究提供有效的借鉴。

光伏扶贫激励机制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我国光伏扶贫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问题研究、国内外光伏发电激励政策有效性和国内外关于光伏扶贫政策效应4个方面。对我国光伏扶贫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主要集中在初始投资补贴、光伏上网电价和贴息贷款政策。贾亚雷、邱寿丰、Lahimer、Abdullash、Sarzynski等学者对国内外光伏发电激励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帅传敏、王静、罗连发等学者对扶贫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李佳怿、Giwa、Baurzhan、Hirvonen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内外的光伏扶贫政策效应进行了研究。这些学术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于光伏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减贫-环境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光伏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现状分析、光伏扶贫减贫效应的可持续性研究、光伏扶贫环境效应的可持续性研究方面。汪三贵、郭子豪、方放、 Shuai C、Brundtland、Downs、Bohunovsky等学者对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郭猛超、帅传敏、李文静、帅竞、Bhandari、Cetinkaya等学者对扶贫减贫项目效应及其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孙艳伟、孙英云、田俊丽、赵为、Ramakumar、Laleman、Ortiz、Jungbluth等学者对光伏扶贫环境效应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这些学术成果为光伏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减贫-环境效应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课题组在课题研究期间积极与发达国家院校、学者开展合作,以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本课题组与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的Chien-fei Chen教授开展合作研究—贫困人口光伏发电认知和采纳行为对新能源技术扩散的影响机制研究,借此探讨中国的光伏扶贫经验向世界推广的可操作性。

课题组成员也积极参与国外交流访问:

1.丁丽萍副教授,2017年8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为期一年;

2.帅竞,2018年8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为期一年;

3.帅传敏教授、丁丽萍副教授,2019年1月27-29日,以学者身份参加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承办的国际会议,交流了课题组光伏扶贫的研究进展情况。

4.程欣,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年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环境科学系进行博士联合培养,为期一年半;

5.李文静,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留学,为期一年;

6. 帅传敏教授,2019年6月~8月,赴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为期2个月。

2019年6月28日,帅传敏教授和帅竞同学,在美国田纳西大学举办了“太阳能技术在中国农村采纳--即中国的光伏扶贫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

7. 美国Chien-fei Chen教授,将于2019年9月-12月,来我校开展合作研究,为期3个月。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一)举行课题启动和开题报告会

1. 内部启动会议

2017年12月15日,召开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太阳能光伏扶贫运行机制的系统性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内部启动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内容简介、人员安排和任务分配,对项目总课题和每个子课题的相关责任老师和参与在内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进行了安排;部署了第1-2-3阶段的工作任务。

2. 开题报告会

2018年4月1日,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太阳能光伏扶贫运行机制的系统性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迎宾楼三号会议室召开了开题报告会。

参加本次开题报告会的有:课题首席专家帅传敏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金华,同济大学程国强教授,国务院扶贫办黄承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汪三贵教授,北京大学雷明教授,武汉大学邹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琦教授,湖北省王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金华教授,以及本课题组全体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开题报告会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首席专家帅传敏教授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的推荐、课题设计理念、重点难点创新点、主要研究内容、工作进度计划、预期成果、国际合作及当前的实施进展等基本情况向专家组做了详细汇报;专家组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进行了相关提问,并给出相应建议;帅传敏教授表示,后续将根据专家组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课题的研究计划,聚焦我国光伏扶贫运行机制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以提出促进我国光伏扶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立项与进展情况汇报

1. 赴国务院扶贫办进行课题立项与进展情况汇报

2018年1月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首席专家帅传敏教授与团队成员帅竞(博士生)、朱敏(博士生)赴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进行课题立项与进展情况汇报。会议主要围绕项目选题的推荐、主要研究内容、当前实施进展等方面进行汇报。与会专家肯定了该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和设计理念,并认为本项目设计理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工作计划具备明晰的思路和可行的措施。

2. 赴国务院扶贫办就项目实施进展和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专题汇报

2018年5月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首席专家帅传敏教授与团队成员帅竞(博士生)、黄赋斌(博士生)、刘婧(博士生)赴国务院扶贫办就项目实施进展、前期已完成工作任务、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汇报。会议主要围绕光伏扶贫当前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第1-2-3阶段工作任务进行简要汇报(第1阶段:2017.12.15-2018.1.31完成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数据来源与案例分析;第2阶段:2018.3.1-2018.3.3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准备;第3阶段:2018.4.1-2018.8.31实地调研阶段);并对全国光伏扶贫的统计数据获取、调研样本县的确定、相关子课题的合作研究以及相关成果应用进行了相关协商。接着,团队赴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相关部门,针对光伏扶贫指标下达、并网情况、补贴状况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沟通了解。

(四)学校官网专题宣传

1. 开题报告宣传

2018年4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官方订阅号)发布了题为“地大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探索‘扶贫’新路向”的要问,详细介绍了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太阳能光伏扶贫运行机制的系统性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开题报告会的具体情况。

2. 取得阶段性成果宣传

2018年12月17日,地大科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公众号发布了题为“帅传敏教授团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消息,首席专家率领的调研团队,于2018年4月中旬至9月中旬,在全国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大范围实地调研,调研涉及8个省/区(湖北、河南、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内蒙、安徽)、13个贫困县、49个贫困村、1251个贫困户,并在每个县/区广泛听取了扶贫办、发改委(局)、能源局、财政局、国土局、税务局、环保局、林业局、民政局、供电局(国网公司)等各相关部门以及光伏扶贫电站承建和运维企业的意见,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调查问卷数据。

(二)研究心得

1. 选题的实践意义体现了课题的研究价值

光伏扶贫在各级政府雄心勃勃、贫困户热情高涨的同时,却在各地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并在每个县/区广泛听取了扶贫办、发改委能源局、财政局、国网公司等各相关部门以及光伏扶贫电站承建和运维企业的意见,我们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撰写并向国务院扶贫办、湖北省委、省政府提交了3份政策建议,这对推动我国光伏扶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加强课题计划和管理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保障

本课题组在项目申报成功后,按照原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开题、实地调研、政策研究、理论研究等活动,每个星期召开一次研讨交流会,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项目首席专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进展情况提出建议并布置进一步的工作。这种工作方式能够有效推动课题的研究进程,保证课题计划高效、高质完成。

3. 团队合作对课题研究来说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项目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项目首席专家的建议和团队其他成员的相互帮助会为项目组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项目组的成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体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是本项目取得这些阶段性成果的保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关于出台光伏扶贫电站税收减免和突破471红线两个政策建议的请示》

该成果包括两个政策建议,即关于出台光伏扶贫电站税收减免政策建议和关于在我国非471地区开展光伏扶贫的政策建议。其中,关于出台光伏扶贫电站税收减免的建议通过对湖北省红安县和长阳县光伏扶贫电站税收负担实际案例的剖析,以及对全国光伏扶贫电站税收负担的测算,认为我国光伏扶贫电站的税收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光伏扶贫的脱贫效果,敦促国家税务总局尽快出台光伏扶贫电站的税收优惠政策已迫在眉睫。具体建议:(1)对于纳入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目录的所有装机6000千瓦以下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包括村级扶贫电站、联村扶贫电站、集中式扶贫电站),在5年内(2018年10月1日--2023年9月30日)免征生产经营环节中的增值税和企业收入所得税。(2)对于在贫困县或贫困村已建成并网发电、其收益主要用于扶贫目标、且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6000千瓦(含)以上的大型光伏扶贫电站,继续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光伏发电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81号)文件,即“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政策有效期再延长10年(至2028年12月)。(3)对于国家电网公司等捐建的光伏扶贫电站受赠方出台专项税收优惠政策。村集体和运营公司无偿取得光伏电站资产,作为捐赠收入免交企业所得税。该成果以有效促进我国光伏扶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2.《关于促进我省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该《建议》在对湖北省光伏扶贫电站当前所面临的债务风险、招投标程序不规范、电站产品质量不达标、竣工验收走过场、运维管理机制不到位、收益分配程序不完善等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省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高度重视光伏扶贫电站的股权回购,逐步化解债务风险;规范招投标程序,各类光伏扶贫电站均应有内行专家参加评标;加快光伏扶贫电站的质量整改,消除电站的质量隐患;强化光伏扶贫电站竣工验收规范,确保电站的稳定运行;健全运维管理机制,避免2020年后光伏扶贫电站出现断崖式运维盲区;完善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程序,确保贫困户长期受益。该《建议》促进了湖北省光伏电站充分发挥其减贫和环境效益,并为省扶贫办相关部门提供光伏扶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指导。

(二)获国务院扶贫办采纳的光伏扶贫项目的案例

1.《光伏扶贫项目统一运维管理的红安方案》

该案例以纪实方法高度凝练、概况了红安县光伏扶贫电站采取的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管理的典型经验,并在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全国光伏扶贫工作会议》采纳。该典型案例带来的启示如下:(1)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形成光伏扶贫项目统一运维管理机制的关键。(2)公开招投标确定专业的运维管理团队是保证光伏扶贫项目可持续运作的重要因素。(3)利用“互联网+”建设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提高了光伏扶贫项目运维管理的效率和精度。(4)运维管理费用的落实到位是光伏扶贫项目运维管理的保障。

2.《严把质量关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效率创新高——山西省天镇县黑石梁1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纪实》

该《纪实》以山西天镇县黑石梁10MW光伏扶贫电站分析主体,分别从规划选址科学合理论证充分;设计施工注重细节严控质量;设备选型精益求精优中选优;运行维护专业高效保障有力四个方面介绍了山西天镇县黑石梁10MW光伏扶贫电站如何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过程管理,有效提升了该电站的发电效益,2017年该电站年有效利用小时达1833.78小时,每1瓦光伏板1年发电量达1.83千瓦时,超过同类地区参考标准的22%,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效率创新高。这对于全国光伏扶贫电站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山西天镇县黑石梁10MW光伏扶贫电站作为全国各省区学习典型,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效应,为提高我国光伏扶贫电站的发电效率、助推脱贫攻坚战做出贡献。

(三)代表性论文

1.《How should government and users share the investment costs and benefits of a solar PV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 in China?》

该成果刊载于《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Volume 104, April 2019, Pages 86-94(SCI 检索国际期刊,ISSN: 1364-0321,IF=10.556),采用Shapley Game方法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户之间的成本分担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投资成本分担模型以协调三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该成果建议中国的地方政府应该在中央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引入二期补贴政策以刺激用户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计划。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重点关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成本分担,分析项目利益相关者(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用户和制造商)之间的投资分配和利润分享。

2.《Is Photovoltaic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the Best Way for the Poor to Shake Off Poverty? A DEA and GRA Analysis of Different Projects in Rural China》

该成果已于2019/06/19投稿《Energy Policy》,当前状态为Submitted to Journal。该成果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灰色关联分析(GR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光伏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效率。该成果的分析结果表明:①精准扶贫的总效率高;②精准扶贫的整体效率有很大的地域差异;③精准扶贫的投入对扶贫效率有很大影响;④中国对PPAP的投资确实有效,但其对扶贫的影响被高估了。该成果对中国政府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从农户的层面探索PPAP项目在精准扶贫减贫效率中的贡献程度,同时分析了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潜在影响光伏扶贫减贫效率的因素。

3.《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value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该成果已于2019/06/18投稿《Energy Policy》,当前状态为Submitted to Journal。该成果利用二元logit回归分析了生态价值观,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感知行为控制和社会赋权对家庭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该成果的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人口学特征中,农民工数量是影响家庭能源选择的最重要因素;②生产技能或扫盲培训和村民种植者协会(或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太阳能的利用;③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家庭生态价值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太阳能利用没有显着影响,但对节能行为有显着的积极影响;④不同类型的太阳能资源区域,生态价值观,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感知行为控制和社会赋权对家庭能源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分析了在PPAP实施地区对光伏系统特性的认识和社会赋权因素对人们用能行为的影响。

4.《Evaluation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s of Solar PV Power Plants: a case study in Rural China》

该成果稿件已完成,拟投《Applied Energy》。该成果结合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与净能量分析法(NEA),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对中国境内7个省份总装机容量为51.39MW的23个并网光伏扶贫电站的能源与环境效益进行了研究。该成果的分析结果表明:①光伏扶贫电站有良好的能源效率与环境效益;②光伏电站运行期间应考虑人为因素导致效益变动的间接成本;③光伏发电具备较好的减排效益。该成果最后提出有助于促进光伏产业和光伏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5.《How do village officer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 affect Chinese rural residents to adopt solar photovoltaic?》

该成果稿件已完成,拟投《Sustainability》。该成果基于TAM3理论构建了农村居民太阳能光伏发电采纳意愿模型,采用全国8省/区653户的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从外部环境(村干部、社会互动、财务激励)和内部感知(居民认知)维度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采纳意愿的影响开展了实证研究,探索了内在的作用路径和机制。该成果的分析结果表明:①财务激励对农村居民光伏发电采纳意愿的促进作用最强;②村干部对农村居民光伏发电认知的促进作用最强且对其采纳意愿有间接促进作用;③社会互动对农村居民光伏发电认知和采纳意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成果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基于农户视角,利用有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探索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同时重点关注了村干部对农村居民是否采纳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影响。

6.《Is Solar PV Efficien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China?》

该成果稿件已完成,拟投《Energy》。该成果通过对中国8省52个贫困村的实地调研,运用主成分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和灰色关联方法,对2014-2017年8省52个贫困村包括光伏扶贫在内的6项精准扶贫投入的减贫效率进行了评估,以期探索光伏扶贫对中国农村减贫效率的贡献程度。该成果的分析结果表明:①6种精准扶贫模式均对52个样本贫困村的减贫有贡献;②光伏扶贫对贫困村的减贫贡献较低,加大光伏扶贫的资金投入对减贫效率的提升影响不明显;③从中国现有贫困村的扶贫模式的减贫效率来看,52个样本村中有29个村没有达到理想效率前沿(占55.67%),其主要原因是扶贫资金投入规模不足与资金分配比例不合理;④现有扶贫模式对样本中不同省份带来的减贫效率差异较大。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从贫困村的层面探索PPAP项目在精准扶贫减贫效率中的贡献程度,同时分析了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潜在影响光伏扶贫减贫效率的因素。

7.《Are the beneficiaries satisfied with the solar PV poverty projects in rural China》

该成果稿件已完成,拟投《Energy》。该成果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关键风险因子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投资风险评价。该成果的分析结果表明:①政治、经济、技术、管理、市场、自然六大关键风险因素对建设期和运营期风险均有显著影响;②建设期风险对运营期风险也有显著影响;③除自然因素外,其余各风险因素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该成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完整、全面地探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影响路径。

8. 《A 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nexus: Implications for pursu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该成果已于2019/05/31投稿《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当前状态为Under Review. 该成果运用主题建模方法对5,333条“可再生能源与扶贫”相关的文献文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与扶贫关联”的研究重点关注可持续能源开发、国家资源政策和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性等研究热点和主题。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全球利益、环境-贫困关联、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与减贫之间的联系,从多个维度为可再生能源与扶贫减贫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这些将可再生能源与扶贫相结合的新的实践探索和项目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该研究可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扶贫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相关的综合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9. 《太阳能光伏扶贫的模式研究》

该成果刊载于《当代经济》, 2018, No.476(08):34-35。该成果基于我国太阳能产业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分析比较了当前光伏扶贫的两种主要模式,探讨了光伏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光伏扶贫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0.《Are China's solar PV products competitive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该成果刊载于《Energy Policy》,2018, 120: 559-568. Online on June 15, 2018(SSCI & SCIE检索国际期刊,TOP期刊,IF=4.599),采用不变的市场份额,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利用CMS模型和显示比较优势(RCA)的方法衡量2007-2016年太阳能光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趋势。该成果的发现主要包括:①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世界需求是导致总出口量波动的主要原因;②主要类别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比较优势强劲,不同类别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③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市场集聚形成了需求增长较快的区域市场,如东盟和南亚;④不合理结构是阻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互补性以及合作潜力进行了研究。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按照研究计划的要求,全面落实和完成研究任务

根据研究计划的内容,本课题组在子课题四和相关拓展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尚未开展的研究计划内容,对光伏扶贫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政策创新的可行性以及光伏扶贫政策的优化设计和创新展开全面研究。

(2)完善和修改现有的研究成果,争取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

在本课题的资助下已形成25篇期刊论文,其中已发表论文12篇,已投稿9篇,待投稿4篇。本课题组成员将根据投稿期刊的反馈意见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争取能够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对于已经完成的研究内容,我们将继续寻找新的选题方向,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