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1月19日10:2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总体上严格按照研究计划执行。本项目2017年8月申报,2017年11月确定立项,2018年1月举行开题报告会,明确研究目标和分工。首席专家利用作为哲学范式研究院院长的优势,在哲学范式研究院资料中心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和哲学范式研究院的资料搜集人员,不断完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资料的收集,并与全国29个马哲博士点保持合作科研关系,出版年度辑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年卷和2017年卷,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哲学》、《理论探讨》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共11篇,形成了较为丰厚的阶段性成果。自立项以来,举办全国性高端学术会议3次,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各子课题按照研究计划执行。自本项目立项以来,各子课题负责人每年投入6个月研究时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社会科学》、《西南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文章7篇。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每年按时参加本课题组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发表相关观点和意见。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1)自本课题立项以来,首席专家每年派课题组成员对全国2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研究状况调研,组织课题组成员归纳梳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并将整理后的调研成果融入在阶段性成果中。

(2)2018年8月, “十县十镇十村十企”调研活动,首席专家为该项目的主持人之一,带领课题组成员前往徐州马庄调研,调研的相关成果体现在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中。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在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过程中,利用哲学范式研究院的学术平台,与全国2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所保持的年度动态信息和数据交换关系,收集并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相关著作和论文。文献资料数据来源为: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所收集的资料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数字化资源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中心”、“Socolar”、“世界数字图书馆”等中、外大型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相关信息;论著形式主要包括全国347家图书馆以及范式研究院数据库收藏的数据: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3.学术会议

本课题立项以来,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真理标准大讨论与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等主题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来自全国的著名专家、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会议被《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光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018年1月20日至21日,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该会议邀请4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报道。

4.学术交流

本课题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核心成员每年积极对外进行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内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专家,来首席专家作为院长的哲学范式研究院进行交流讨论。

(1)对外进行学术交流

①首席专家参加2017年12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十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并做了题为“《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意蕴”的大会发言;

②首席专家参加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研讨会,并担任会议主持;

③首席专家参加2018年6月9日至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十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并做会议发言;

④首席专家参加2018年5月11日在南京市举行的理论研讨会;

⑤首席专家参加2018年7月25日至26日在镇江市举行的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文化建设高质量主题论坛”,并做会议发言。

(2)邀请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来哲学范式研究院讲学

①2018年1月19日,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来哲学范式研究院讲学交流;

②2018年3月6日,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张文喜教授来哲学范式研究院讲学交流;

③2018年9月14日,邀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贺来教授来哲学范式研究院讲学交流;

④2019年6月5日,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教授来哲学范式研究院讲学交流。

5.国际合作

2017年底派遣课题组成员陈群志博士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访学交流1年。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成果发布会

2019年7月6日,课题组承办的 “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9)”,作为本项目的成果发布会,首席专家曹典顺教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进程和研究成果。该会议被《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对本课题的研究还需更加完整、全面、系统、深刻。课题组成员还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并对其做更加深入的阐释。

2.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证性研究上,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明确中国发展的特殊逻辑或逻辑的特殊表现;

(3)在后续研究中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背景。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一)曹典顺:“论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建构逻辑”,《世界哲学》,2019年7月2日。

1.基本内容

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实质就是现实自由的理论逻辑。马克思现实自由理论逻辑具有三个互相关联的本质特征,即现实自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自由,现实自由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于现实生活世界的自由,以及现实自由是区别于封建社会的生活自由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自由的、人处于自由自在存在状态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现实自由逻辑的理论合法性在于,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境界普遍高尚,以及三大差别的最终消失,使得人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即实现了人的自由存在。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研究是马克思哲学未竟的事业,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提供哲学指导。

2.主要观点

(1)与黑格尔社会建设逻辑的实质是思辨自由的理论逻辑相对应,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实质就是现实自由的理论逻辑。马克思现实自由理论逻辑具有三个互相关联的本质特征,即现实自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自由,现实自由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于现实生活世界的自由,以及现实自由是区别于封建社会的生活自由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自由的、人处于自由自在存在状态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就“人的自由存在”状态的实现而言,现实自由逻辑的构筑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前提。

(2)现实自由理论逻辑,即实现“人的自由存在”状态,不仅需要依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保障,也需要以高尚精神境界普遍化为保障。物质生活的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相互促进,不可或缺,否则,就会导致无法从完整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存在”状态。共产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人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使人能够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从事促进自身精神发展的活动,但在真正意义上使“人的自由存在”状态成为现实,除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保障外,还需要以高尚精神境界普遍化作为其基础。

(3)社会分工差异化消失是现实自由理论逻辑在制度上的重要表征,是实现“人的自由存在”状态的制度保障。社会分工差异化在制度上使人的发展片面化,阻碍“人的自由存在”状态的实现。由于私有制及旧的分工体制等因素的存在,社会分工差异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即“三大差别”,成为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分工特征。随着“三大差别”的消失,人们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即人不再受制于一成不变的劳动生产,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了实现的可能,即社会分工差异化消失使得人从片面发展的人转变为自由存在的完整的人。

3.学术价值

(1)该论文通过勾勒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和主要脉络,对于推进“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逻辑”研究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入,深化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宝库,创新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理论表述,进而从学术上传承与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该论文以精确、准确的语言表征“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建构逻辑”,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普及、传承和弘扬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使人们更加明晰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建构逻辑,而且有助于为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建设提供哲学指导,进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4.社会影响

该论文为首席专家参加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会议首席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作会议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二)曹典顺、周欢:“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筑逻辑”,《理论探讨》,2019年7月15日。

1.基本内容

从唯物辩证法视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三大基本构筑逻辑,即中国特色人民理论为前提的思想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价值逻辑以及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为目标的运行逻辑。中国特色人民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逻辑。这一思想逻辑以生存权、劳动权和发展权为理论构筑的问题意识,准确保障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唯物史观方向。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构筑人民满意的社会价值逻辑。正确的价值导向,至少要包含中国道路的价值共识、中国价值的公平正义以及中国法律的程序法治。只有构筑以社会保障、政治保障和经济保障等为实质的中国特色社会运行逻辑,才能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2.主要观点

(1)在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终极目标,作为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社会建设逻辑应当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逻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逻辑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人民理论为前提的思想逻辑。中国特色人民理论思想逻辑最为主要的内容,是对人民生存权、劳动权和发展权的人民主体性的理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逻辑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从理论上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逻辑的合理解读,还是为了准确揭示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逻辑的主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逻辑的主要研究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即价值共识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逻辑、公平正义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逻辑和程序法治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逻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逻辑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理想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运行逻辑,就是指那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持续良性运行的基本根据,这些基本根据的终极追求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保障中国道路良性运行的以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为目标的运行逻辑最为关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运行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运行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逻辑。

3.学术价值

(1)该论文从唯物史观视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逻辑,是对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理论的创新,有利于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理论的“传承”与“弘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逻辑是对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继承与创新,推进了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研究,使该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有利于中国社会建设逻辑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中国社会建设逻辑的认同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逻辑是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继承与发展,中国道路建设为世界发展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应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以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

4.社会影响

该论文为首席专家参加“‘《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中国道路’高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哲史学会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换届会议”的会议论文并作大会发言,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三)李潇潇:“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灵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9日。

1.基本内容

马克思颠覆了以往哲学的思辨性质,以现实观重新确立了哲学思维的起点。从思想史与人类实践的演化过程来看,马克思为探寻人类未来的思想灵性依然闪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若想站在时代的应有位置上,就必须用中国自己的方式来深层地表达那些现实中具有前沿性的问题,同时还要探寻并重获思想灵性,通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思想智慧。为了这个目标,就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程中,及时掌握我们这个时代的品质和定律,同时还要在文化的继承和相互交流中掌握当代学术的理论品质和源流考辨。

2.主要观点

(1)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学术肩负着相当艰巨的使命:不仅要为改革开放之中国更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要为“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参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提供合法性论证。不可否认,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已经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乃至社会心理与精神世界的调整与重塑,在这方面,政治哲学所关注的全球正义问题正在覆盖整个领域,并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正义问题与世界对话的主张。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历史过程还不长,在这短短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其生长与延展都经历了诸多考验和质疑,甚至饱受各种来自内外部的误读乃至歪曲。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遭受的误读乃至歪曲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学术要想从合法化危机中走出来,就应该把“本土化”作为一个核心,当然,“本土化”亦即“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之路应当在研究路径的选择上处理一些关系问题。第一,实现中国学术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发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这是实践检验的正确选择。第二,关注跨学科研究的重要价值。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曾这样表述:“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第三,思想与现实的双重互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现实层面而言,必须直面各种理论思潮的挑战,比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

3.学术价值

(1)该论文立足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的致思理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

(2)该论文提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用中国自己方式来阐释现实中的前沿性问题,为中国道路发展提供思想智慧。

(3)该论文从“全球化”和“中国化”两种交织的现实境遇中理解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为改革开放之中国更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而且为“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参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提供合法性论证。

(四)李包庚、张婉:“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历史方位中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6月15日。

1.基本内容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上必须继续保持革命性。保持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它诠释了 “革命者”的政治逻辑,揭示了 “革命辩证法”的方法论逻辑,蕴含着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战略逻辑。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革命性的若干争论,需要澄明 “伟大社会革命”绝不能局限于 “阶级斗争”,“政党转型”绝不能转变党的性质,改革创新绝不能盲目 “去革命化”等重大问题。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 “伟大社会革命”,需要坚持守正出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固本培元,在深入推进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锤炼过硬本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2.主要观点

(1)保持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奋斗目标的革命党,毫无私利的伟大胸襟与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共同赋予了它彻底的革命性。彻底的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真正的、现实的革命党的内在规定性,它伴随马克思主义政党存续和发展的始终,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处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都不能弱化、缺失或丧失革命性。保持革命性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 “伟大社会革命”、维护长期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逻辑是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逻辑就是持续推进 “伟大社会革命”,不断超越 “历史周期率”。具体而言,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治制度与各项社会制度,大力提升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彻底打破所谓 “历史周期率”的魔咒。

(3)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革命党,也是不断革命的执政党。保持革命性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上必须坚守的政治底线。“伟大的社会革命”绝不局限于“阶级斗争”,持续推进 “伟大社会革命”既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法理支撑。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保持恒久的革命性,才能带领人民取得最终胜利。改革创新决不能盲目“去革命化”,任何片面鼓吹“去革命化”的改革创新,与追求“去革命化”的先进性一样,都是非常危险的。

3.学术价值

(1)该论文对“关于执政革命性的若干问题”予以回应,诸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革命实践问题,“政党转型”和党的性质等问题,对于廓清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革命性问题,加深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革命性的认识,对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该论文从“坚持守正出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固本培元,在深入推进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锤炼过硬本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举措,这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弘扬伟大革命极具启发意义。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9年8月——2021年8月

继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相关资料,对已经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点提练,撰写学术论文,讨论书稿的写作框架

2.2021年9月——2022年11月

完成书稿的初稿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