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开题报告会及其他相关情况
1.1.举行开题报告会
本项目自2016年11月立项通知下发以后,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牵头,全体课题组成员即进入《投标书》主体部分《课题设计论证》的补充修订工作,形成了近4万字的《开题报告书》,并于2017年3月27-30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了开题报告会。
应邀参加开题论证会议的有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安徽大学丁放教授、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等7位专家,出席会议的还有课题组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成员及项目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组核心成员等,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和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66位。与会专家对课题的申报成功及开题评审会的举行表示祝贺,并对课题拟开展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对课题的内在逻辑关系、组织架构、人员安排、研究思路等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与建议。开题报告会之后,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主持,立即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在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对项目具体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课题组特邀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台湾中正大学庄雅州教授、上海大学董乃斌教授、湖南大学陈戍国教授、上海大学谢维扬教授等5人为学术顾问,聘请了15位学术委员会委员,由韩经太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启荣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在开题报告会开幕式上,由上海大学姚蓉教授代表课题组与研究院,为研究院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代表颁发聘书。
1.2.搭建学术研究平台
开题报告会之前,上海大学为了给重大项目团队搭建更好的学术平台,特批准将原“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更名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中心”,继续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担任主任,并邀请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题写牌匾。在开题报告会开幕式上,由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与台湾中正大学庄雅州教授共同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2018年11月28日,在上海大学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托重大项目课题组及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作为牵头部门负责人,申报成功教育部首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
1.3.召开中期预评估暨项目推进会
2018年6月1-4日,本项目中期预评估暨项目推进会在上海大学召开。来自上海市社科规划办、上海大学的相关领导,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广东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项目组特邀浙江工业大学梅新林教授、中国社科院刘跃进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傅道彬教授、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郭杰教授、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河南省社科院郑志强研究员、广东省社科院韩冷研究员等7位先生担任预评估专家,由刘跃进研究员担任召集人。评估专家一致认为:本重大项目课题研究,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成果丰硕,操作规范,创新性与影响力强;同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详见:《预评估评议书》)。
最后,重大项目课题组召开了项目推进会,就已有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对下一步研究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与要求。
2.阶段性研究成果论著出版与刊发概况
截至目前,已出版学术著作1部(精装本,全2册,73万字),学术辑刊2种(平装本、精装本各1种,累计61万字);发表学术论文55篇(详见:表二《阶段性研究成果清单》)。其中,在《哲学研究》《历史研究》《学术月刊》《清华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江海学刊》《广东社会科学》《中州学刊》《学术界》《探索与争鸣》《郑州大学学报》等CSSCI核心期刊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29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先秦、秦汉史》全文转载5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研究文摘》摘要发表各1篇(详见:表二《代表性成果简介》)。
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恪守从经验实证到理性思辨的方法论原则,以《诗经》礼制类诗歌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诗经》与先秦礼制相融互渗现象的深入考辨,探寻《诗经》的创作、结集、传播历程与先秦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历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探究华夏“诗礼文化”的科学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及其流变规律,发掘其在当代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传统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与诗礼文化的当代传承”这一重大问题。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中国传统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及其当代传承
礼制是构成华夏礼乐文明的核心元素。它既包括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也包括民间层面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祭祀、丧葬、朝觐、会同、聘问、田猎、饮食、婚冠、燕飨、养老、优老、讽谏、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礼仪规范,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隐十一年《左传》载鲁君子语)的功能。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繁荣。故该研究层面属于本项目的基础性研究内容,为子课题1:“《诗经》创作、传播与先秦礼制成型、流变研究”的核心内容。
比如,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德音斋文集·诗经卷》(上海大学出版社)上编“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年代研究”“春秋诗歌篇名、作者、诗旨、作时补证”“春秋诗歌系年辑证”“春秋诗歌创作年代考论”等4个专题,主要将“系年”体例与“辑证”方式结合,不仅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53)礼制流变确立了一个历史年代学坐标,而且采用以史证《诗》与以礼明《诗》的传统方式,勾稽了大量《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具体例证;《春秋政治生态变迁与诗歌创作政治化倾向演化》(《中州学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文摘》),旨在通过分析春秋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化倾向关注点的不同,反映出诗礼互动内涵不断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而揭示诗礼文化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德”观念的嬗变与春秋时期诫勉诗的演化》(《上海大学学报》),从“德”观念由“天德”向“人德”的嬗变,促使春秋时期诫勉诗诫勉对象依次由天子向诸侯、卿士、大夫、士的演化视角,来讨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形态。
再如,子课题负责人马银琴《诗乐互动中的〈诗〉》(《光明日报》),从周代《诗》与礼关联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诗礼文化”生成、定型、流变的基本路径;《风、风声、风刺以及〈风〉名的出现》(《清华大学学报》《新华文摘》),从探讨有关“风”的诸多概念发生流变的视角,认为“风”与“音”“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再由“风言”“风听”“风议”产生了“风刺”——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从而产生了最早的“风”诗;《〈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敬之〉的关系——兼论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清华大学学报》),从“诗”与“乐”结合视角入手,探讨了“诗”与“礼”共生互动基本路径。这些成果,对于探讨“诗”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提供了学理依据。
又如,子课题负责人王锷教授《周礼与〈诗经〉关系探析》(《广东社会科学》),旨在说明《诗经》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由此在“诗礼相依”的双向动态运动中构成了“诗礼文化”,并成为华夏文化的核心内核之一;项目组核心成员罗姝副教授《从春秋贵族诗人群体构成形态看诗歌创作方式的转变》(《中州学刊》),从西周时期(约前1066-前771)的“献诗”“采诗”制度由服务于“辨妖祥”的宗教目的,至春秋时期逐步转变为服务于“听于民”的政治目的入手,来讨论与这一转变相伴而生的由诗、乐、舞三因素合一逐渐向诗与乐、舞二因素脱离的转变,诗歌创作方式随之开始由集体创作逐渐转化为个人创作。
又如,子课题负责人宁镇疆教授《早期“官人”之术的文献源流与清华简〈芮良夫毖〉相关文句的释读问题》(《出土文献》),从探求西周春秋时期“官人”之法源流入手,涉及到礼制中官制的生成与发展过程问题。
2.2.《诗经》与“五礼”“五伦”的共生互动关系
就《诗经》的社会功能而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篇》载鲁孔丘语),故为治国之本、立身之基、人伦之要;就其与礼乐关系而论,“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载孔丘语),即诗为礼的艺术表现形态,礼为诗的主观精神内核,故“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载孔丘语)。而《诗经》所具的仪式乐歌作用、礼乐文饰作用,以及诗教功能,都缘于其与礼制的密切关系。其中:“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所谓“五礼”,属于周代礼仪制度规范层面礼制的核心内容;“君(王)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所谓“五伦”,属于周代伦理道德规范层面礼制的核心内容。故该研究层面属于本项目关键性研究内容,为子课题2-4“《诗经》与吉礼、凶礼共生互动研究”“《诗经》与宾礼、军礼、嘉礼共生互动研究”“《诗经》与五伦共生互动研究”的核心内容。
比如,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从〈椒聊〉〈蟋蟀〉〈山有枢〉看春秋前期晋国礼仪制度规范的基本态势》(《广东社会科学》),旨在从礼仪制度规范层面的“五礼”,来探讨特定区域在特定时段内“诗礼文化”构成的核心元素;子课题负责人徐正英教授《“风”与“礼”》(《光明日报》),以“风”诗为例,以“嘉礼”为个案,探究周代《诗经》与礼仪制度规范层面的礼制——“五礼”之间的共生互动现象;子课题负责人罗家湘教授及其在读博士生王璠《饥饿体验与荒礼救护——〈诗经〉凶礼研究之一》(《郑州大学学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通过对《诗经》作品中透露出来的“荒礼”信息,展示出周人通过“荒礼”以“聚万民”的基本状况,进而说明礼仪制度规范对于安定人心与稳定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项目组核心成员杨秀礼讲师《〈周易〉“丧马”为“反马”婚俗考论》(《郑州大学学报》),将《周易》“丧马”与“反马”勾连,展现了周人婚礼过程中的“反马”婚俗——将新妇所乘之马返还娘家,此正与《诗经》《左传》相互印证;项目组核心成员在读博士生吕树明《〈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的叙事结构形态发微》(《中州学刊》),从《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叙事结构多元化形态的生成视角,来讨论该类诗歌作品通过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来强化沟通与协调天人关系的社会功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诗礼文化生成的艺术路径;叶铸漩《〈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春秋城建礼制管窥》(《人文论丛》),从一首诗的深度解读入手,分析了卫国营建楚丘的过程,进而探讨了“五礼”中“大役礼”在春秋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再如,子课题负责人宁镇疆教授《也论“余一人”问题》(《历史研究》),从结构解析、卜辞用例及其含义、泛称与专称三个层面,来讨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文本中的“余一人”问题,不仅讨论了西周时期“王臣”伦理关系的特定内涵,也为我们如何历史地、科学地解读诗礼文献文本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由清华简〈芮良夫毖〉之“五相”论西周亦“尚贤”及“尚贤”古义》(《学术月刊》《先秦、秦汉史》),从探究官制中“尚贤”因素入手,来认识西周春秋时期“五伦”关系中的“君臣”之伦形成的内在因素;项目组核心成员梁奇副教授《〈孟子〉对虞舜孝行的书写与“忠”“孝”一体的理论构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从春秋战国之际“家”“国”观念嬗变入手,集中探讨“忠”与“孝”这两个处理“五伦”中“君臣”和“父子”这两个重要伦理道德规范的变迁;郝建杰副教授《从〈魏风〉〈唐风〉军礼、嘉礼类诗歌看河汾文化区的孝道观》(《江海学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则从微观角度来回应“父子”伦理关系这一问题,认为春秋时期河汾文化区伦理道德规范层面的“父子”伦理关系的孝道观,开始由宗亲之“孝”向君臣之“忠”转化,形成了以“孝”为体、以“忠”为本的“忠”“孝”一体的孝道观,并逐渐上升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社会风尚。
2.3.“诗礼文化”的生成、流传与当代传承
“诗”与“礼”共生互渗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诗经》和周礼盛行的两周时代尤其如此。《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总结,礼制是先秦礼乐文明的核心,二者在西周初期以后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现象——“诗礼文化”。故不仅要分析“诗礼文化”生成、流传的历史规律,阐发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而且要研究对“诗礼文化”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路径。故该研究层面既属于理论性总结研究内容,更属于现实性回应研究内容,为子课题5“‘诗礼文化’成型与当代传承研究”的核心内容。
比如,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德音斋文集·诗经卷》下编的“朱熹《诗集传》与南宋《诗》学革新精神研究”“‘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春秋诗歌叙事传统研究”等3个单元,主要从《诗经》叙事主体、地域性特征及其在后世的接受与传播方面,讨论诗礼文化的生成及其流变;《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江海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从宏观视野来回应诗礼文化的生成这一问题,认为在“五礼”“五伦”定型化过程中,周人通过建构“诗教”“礼教”“乐教”体系而逐渐形成了“诗礼文化”,经由历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春秋时期政治生态变迁与赞美诗类型演化——兼论春秋时期赞美诗的诗礼文化内涵》(《广东社会科学》),从春秋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变迁引发赞美诗赞美对象有赞美天子下赞美诸侯、卿大夫和士演变,从一个侧面透露出礼仪制度规范与伦理道德规范内涵渐次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的趋势。
再如,子课题负责人马银琴教授《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诗言志”与“诗缘情”这两个重要范畴“分”与“合”演变入手,不仅概括出自周至唐古典诗歌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揭示出中国上古至中古时期诗礼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又如,子课题负责人朱承教授《论朱熹哲学中的“公共性”》(《哲学研究》),从“道”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原则的伦理表现、个体修养的公共化路径、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四个层面,来探讨“公共性”这一范畴,为阐释“五礼”“五伦”如何由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行为,进而成为全社会成员必须恪守的礼仪制度规范与伦理道德规范,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君子”观念的理论反思》(《学术界》),则从人性论基础出发,讨论“君子”的功夫论意味与信念论价值,进而阐释其政治哲学意蕴,为阐释“君子”如何成为诗礼文化行为主体与传播主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儒家政治哲学的人格诉求》(《探索与争鸣》),从“君子”的个体修养指向和公共生活要求,来探讨“君子”价值指向的哲学意义。这些研究为诗礼文化生成、流传与当代传承奠定了哲学根基,即以理性思辨方式阐释文本,以尽可能归纳其演变的历史规律。
又如,项目组核心成员罗姝副教授《王族宗子:文学创作与诗礼传家的主体——以春秋时期周王室诸王作家群体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旨在从王族、公族、氏族等不同类别之“家”中“宗子”的文学创作活动入手,来探讨宗法制度社会背景下“诗礼文化”生成与传承的主要渠道与内在机制;《公室宗子在诗礼文化生成与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以春秋时期齐公室诸君的文学创作为中心》(《郑州大学学报》),以春秋时期齐公室诸君文学创作为个案,探讨了诗礼文化在诸侯国定型、传承的基本途径;项目组核心成员杨秀礼讲师《诗礼相成》(《光明日报》),以用《诗》为个案,梳理春秋时期“诗礼相成”的演化历程,进而说明对西周时期传统“诗礼文化”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的基本途径。
又如,项目组核心成员尹楚兵教授《皮日休与晩唐诗礼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以皮日休为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礼文化在晚唐的传播与接受状况。
3.创办学术辑刊,建立自己的学术成果发布平台
由课题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创办《诗礼文化研究》学术辑刊,每辑可刊发15-20篇左右的文章,约30万字。本刊刊名由复旦大学中文系蒋凡教授题签,聘请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台湾中正大学庄雅州教授、湖南大学陈戍国教授、上海大学董乃斌教授、谢维扬教授、日本宫城学院女子大学·尚絅学院大学田中和夫教授等先生担任学术顾问,编辑委员会由21人组成(其中海外5人),涉及“中国诗歌文献整理研究”“中国诗学文献整理研究”“中国礼学文献整理研究”“诗礼文化古代变迁研究”“诗礼文化当代传承研究”等5个研究领域,实行栏目主持人组稿初审制。
创刊号于2019年5月由中西书局出版,共收入中国大陆、台湾暨韩国学者的文章17篇。其中,独立标注本项目的文章15篇。代表性文章有: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的《〈诗·唐风·椒聊〉〈蟋蟀〉〈山有枢〉创作年代考论——兼说春秋前期晋国吉礼、军礼与嘉礼的基本状态》,学术顾问林素英(台湾)的《综论三礼地位在历代之升降》,项目组核心成员郑志强研究员的《〈诗经〉中蕴含的主流世界观?》、邱奎副教授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为劝行藉礼之诗说》、金秀炅助教授(韩国)的《韩国朝鲜时期外交礼仪与〈诗经〉》,博士后谌衡的《〈诗经〉中的射礼与射义考释——以〈宾之初筵〉〈行苇〉篇为例》,博士生谷文虎的《从〈诗经〉中有关宣姜诗歌看春秋前期卫国伦理观念的嬗变》,等等。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礼俗考察
自2016年11月开始,组织项目组成员以子课题为单位,采用精读与泛读两种方式,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精读指定书目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清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翬《仪礼正义》、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黄以周《礼书通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泛读指定书目为: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新编四库全书》的经部诗类著作248种、礼类著作381种,及今人代表性著作20种。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这些指定书目的阅读,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在此基础上,组织项目组成员分别在上海、北京、江苏、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工作,重点考察《诗经》与礼制共生互动的历史与现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夯实礼俗体验。
同时,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编撰了《〈诗经〉作品所涉“五礼”分布表》,内容包括篇目、时世、作者、诗旨及所涉“五礼”分布情况:“吉礼”73篇,“凶礼”14篇,“宾礼”31篇,“军礼”100篇,“嘉礼”172篇(有些诗篇涉及两类以上),且细化到具体类型:“吉礼”之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籍田等,“凶礼”之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宾礼”之朝觐、会同、聘问、相见等,“军礼”之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嘉礼”之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这等于在《招标书》与《开题报告书》的基础上,为全体课题组成员研究《诗经》与“五礼”共生互动关系,制定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操作纲目。
另外,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编撰了《“〈诗经〉与礼制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基本书目》,包括古籍类书目324种,现当代著作类书目214种,外文论著与译著类45种,中文论文类443种。这等于对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最终研究成果所使用的参考文献,规定了一个统一的版本目录体系。如此,无论是对课题组成员的阶段性研究工作,还是为首席专家及子课题负责人进行最终研究成果统稿,都提供了便利条件。
2.独立承办或合作举办学术会议
2017年3月,项目组与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处合作,在上海召开了“首届诗礼文化国际论坛”。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大陆及海外高校学者79人,提交论文51篇。“第二届诗礼文化国际论坛”,将于2019年8月在上海举行。此类会议,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
2017年10月,项目组与上海研究院合作,在上海举办了“上海市第二届儒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诗礼精神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传承”,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上海地区高校博士生40名,提交论文40篇。
2019年7月,由项目组参与协办的“‘典籍文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全国研究生创新论坛”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共收到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及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术论文226篇。其中,博士生组入围42篇,硕士生组入围34篇。项目组核心成员尹楚兵教授等3位专家,对论文进行了评议总结。
同时,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兼,与相关院校具有广泛联系,为项目组与相关院校合作举办学术会议提供了便利条件。2016年11月,由中国诗经学会主办,由项目组与广西大学文学院合作承办,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十二届诗经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大陆及海外高校学者160余人,提交论文151篇。 2018年8月,由中国诗经学会主办,由项目组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承办,在甘肃兰州召开了“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大陆及海外高校学者170余人,提交论文160篇。此类会议,项目组将继续与其他单位合作承办,每两年举办一次。
3.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方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3.1.“请进来”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项目组采取系列讲座、高峰论坛、多人谈、一人谈等多种方式,邀请了42位(人次)国内著名专家来学校讲学。其中:
2016年11月,项目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诗礼文化”系列讲座,分别邀请山东大学郑杰文教授、国家图书馆詹福瑞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西北大学李浩教授、中国社科院叶涛研究员等8位先生主讲。
2016年12月,项目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书专题与诗礼文化研究”系列讲座,分别邀请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尚永亮教授、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黄仕忠教授、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西南大学何宗美教授、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中国社科院张国星研究员、张剑研究员等14位先生主讲。
2017年10月,项目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研究三人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李修生教授、南开大学查洪德教授、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联袂主讲。
2018年5月,项目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高峰论坛(第一期)”,邀请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复旦大学汪勇豪教授、陈引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过长宝教授联袂主讲。
2018年5月,项目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研究三人谈”,邀请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过长宝教授和项目组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联袂主讲。
2018年6月,项目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四人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方勇教授、中国社科院刘跃进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郑州大学罗家湘教授联袂主讲。
2018年6月,项目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高峰论坛(第二期)”,邀请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曹书杰教授、南开大学查洪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联袂主讲。
2018年11月,项目组与上海市“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合作,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高峰论坛(第三期)”,邀请项目组学术顾问董乃斌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韩经太教授与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致辞。
3.2.“走出去”
同时,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大致有百余人次。
比如,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先后参加了“第十二届诗经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广西南宁)“第十三届诗经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兰州)“第四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传统经典与国学教育研讨会”(北京)“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河南郑州)“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湖北武汉)“2017年中国昆明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七届年会”(云南昆明)“‘中华礼乐文明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吉林长春)“东亚儒学创新论坛”(山东曲阜)等16次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项目阶段性成果《诗经·礼制·诗礼文化》等学术论文进行交流。
再如,子课题负责人朱承教授先后参加了“孔孟儒学的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山东青州)“上海儒学大会2017年会——儒家为什么要关怀天下”(上海)“东亚儒学创新论坛”(山东曲阜)“第三届君子文化论坛”(江苏华西)“首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北京)“第六届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暨安徽省第五届孟子思想研讨会”(安徽合肥)“第二届酒与哲学论坛”(上海)等10次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
4.加强国际合作
项目组聘请了日本宫城学院女子大学·尚絅学院大学田中和夫教授及台湾中正大学庄雅州等担任学术顾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周启荣教授、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方秀洁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劳悦强教授、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潘碧华教授等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强化课题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采取专版与专栏形式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扩大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辐射面
截至目前,项目组与《光明日报》合作,举办了1个《文学遗产》专版;与《江海学刊》(CSSCI)合作,举办了1个《〈诗经〉与诗礼文化》专栏;《广东社会科学》(CSSCI)合作,举办了1个《诗礼文化研究》专栏;与中国诗经学会会刊《诗经研究丛刊》合作,刊发专栏。这些栏目,共刊发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13篇。其中:
2017年10月,《光明日报》推出了第一个“文学遗产”专版,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担任主编,整版刊登本项目课题组成员的阶段性研究论文3篇:子课题负责人徐正英教授的《“风”与“礼”》,马银琴教授的《诗乐互动中的〈诗〉》,项目组核心成员杨秀礼讲师的《诗礼相成》。第二个“文学遗产”专版,已完成组稿工作,将于近期刊出,继续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担任主编,将整版刊登本项目课题组成员的阶段性研究论文3篇:子课题负责人王锷教授的《〈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朱承教授的《诗乐之教的政治功能》,项目组核心成员王志芳副教授的《讥失匡恶 维护礼制》。
2018年3月,《广东社会科学》推出了第一个“诗礼文化研究”专栏,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担任专栏主持人,刊登本项目课题组成员的阶段性研究论文3篇: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的《从<椒聊><蟋蟀><山有枢>看春秋前期晋国礼仪制度规范的基本态势》,子课题负责人王锷教授的《周礼与〈诗经〉关系探析》,项目组核心成员罗姝副教授的《王族宗子:文学创作与诗礼传家的主体——以春秋时期周王室诸王作家群体为中心》。第二个“诗礼文化研究”专栏,已完成组稿,将于明年上半年刊出。
2018年6月,《诗经研究丛刊》第30-31辑,分别刊登了本项目课题组成员的阶段性研究论文2篇: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的《〈诗·郑风〉系年辑证下——春秋诗歌系年辑证之七》,项目组核心成员张宪华讲师的《浅析〈诗经〉寓言诗的批判艺术》。
2018年7月,《江海学刊》推出了第一个“《诗经》与诗礼文化”专栏,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担任专栏主持人,刊登本项目课题组成员的阶段性研究论文2篇: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的《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项目组核心成员郝建杰副教授的《从〈魏风〉〈唐风〉军礼、嘉礼类诗歌看河汾文化区的孝道观》。
2.创办“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2018年3月,本项目获得上海市社科办“上海市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宣传推介项目”资助。其中,创办“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是该项目建设的重要活动内容。本公众号为本项目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担任院长的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的官方公众号,是本项目的信息发布平台,成果交流平台,文化传播平台。截止2019年7月19日,关注人数为1480人,推送相关信息总量为121篇。自2018年4月28日创办以来,主要推送了以下两类信息:
2.1.课题组成员已发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代表作93篇
比如,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的《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江海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春秋政治生态变迁与诗歌创作政治化倾向演化》(《中州学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学研究文摘》)、《从〈椒聊〉〈蟋蟀〉〈山有枢〉看春秋前期晋国礼仪制度规范的基本态势》(《广东社会科学》)、《春秋时期政治生态变迁与赞美诗类型演化——兼论春秋时期赞美诗的诗礼文化内涵》(《广东社会科学》)、《“德”观念的嬗变与春秋时期诫勉诗的演化》(《上海大学学报》);子课题负责人宁镇疆教授的《也论“余一人”》(《历史研究》)、《由清华简〈芮良夫毖〉之“五相”论西周亦“尚贤”及“尚贤”之古义》(《学术月刊》《先秦、秦汉史》)、《由清华简〈子仪〉说到秦文化之“文”》(《中州学刊》)、《早期“官人”之术的文献源流与清华简〈芮良夫毖〉相关文句的释读问题》(《出土文献》),马银琴教授的《诗乐互动中的〈诗〉》(《光明日报》)、《风、风声、风刺以及〈风〉名的出现》(《清华大学学报》《新华文摘》)、《〈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敬之〉的关系——兼论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清华大学学报》)、《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朱承教授的《论朱熹哲学中的公共性思想》(《哲学研究》)、《“君子”观念的理论反思》(《学术界》)、《儒家政治哲学的人格指向——以君子人格为例》(《探索与争鸣》),徐正英教授的《“风”与“礼”》(《光明日报》),罗家湘教授的《饥饿体验与荒礼救护——〈诗经〉凶礼研究之一》(《郑州大学学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王锷教授的《周礼与〈诗经〉关系探析》(《广东社会科学》);项目组核心成员梁奇副教授的《〈孟子〉对虞舜孝行的书写与“忠”“孝”一体的理论构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郝建杰副教授的《从〈魏风〉〈唐风〉军礼、嘉礼类诗歌看河汾文化区的孝道观》(《江海学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杨秀礼讲师的《诗礼相成》(《光明日报》)、《〈周易〉“丧马”为“反马”婚俗考论》(《郑州大学学报》),在读博士生吕树明的《〈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的叙事结构形态发微》(《中州学刊》),等等。
2.2.项目组相关活动的报道信息28篇
包括本项目学术顾问蒋凡教授撰写的《徳音斋文集·诗经卷序》,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撰写的《诗礼懿范,雅韵华章——在上海大学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上的致辞》《德音斋文集·诗经卷跋》《诗礼文化研究·发刊辞》,项目组核心成员吕树明撰写的《徳音孔韶 诗礼润辉——邵炳军教授〈徳音斋文集·诗经卷〉受到好评》,聂林媛撰写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中期预评估暨项目推进会成功召开》,冯春英撰写的《首家诗礼文化研究院在上海大学成立》,王世冲撰写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进展顺利》;还有郭丹教授撰写的《秩秩德音,乃如之人——读邵炳军教授〈德音斋文集·诗经卷〉》,胡剑等撰写的《上海大学古代文学学科高峰论坛(第一期)成功举办》《雅韵华章——上海大学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邀请赛)成功举办》等等。
以上推送的121篇文章,许多为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及个人多次推送,总阅读量高达34,720人次,平均阅读量为1,240人。其中:第一类总阅读量达23,328人次,平均阅读量为1,296人,阅读量最高者达3,623人;第二类总阅读量达11,320人次,平均阅读量为1,132人,阅读量最高者达2,196人。这样高的阅读量,在学术类微信公众平台里,是不多见的。足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从学术象牙塔里走向了公众群体,扩大了重大项目的影响面,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强化社会效应情况
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组织动员课题组成员积极将阶段性科研成果及时反哺教学、服务社会。
1.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进课堂、进社区、下基层”活动
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在本校原来为本科生已开设的全校通识课“《诗经》与传统文化”中,增加了重大项目研究相关内容;项目组其他成员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7所院校,专门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与本重大项目相关的学术讲座。
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不仅免费为上海大学老年大学授课,并作为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独峰书院恢复后聘请的首批“先生”,还专程赴云峰书院举办“朱熹与《诗经》研究”专题讲座。刘旭标主持,县四大班子领导主要领导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宣传委员、缙云黄帝文化研究会成员等,以“学生”身份听讲。
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先后到江南大学、九江学院、陇东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等4所高校,子课题负责人朱承教授先后到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侨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及上海杨浦区海事局等5个单位,举办以本重大项目研究内容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同时,项目组充分发挥所在综合性大学优势,与理工科学者一起举办诗礼文化研究学术讲座,扩大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比如,2019年3月9日,项目组邀请当代著名旧体诗词作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王玉明教授,专程来到上海大学进行了一场以“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到山顶上会合”为主旨的师生座谈交流会,会议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主持。
2.举办“上海大学古典诗词吟诵大会(邀请赛)”
2017年5月,由本项目课题组成员参与策划的“古韵新声—上海大学第一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校内外的古典诗词吟诵爱好者200余人参加了大会。参加本次活动的除了上海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代表队之外,还特邀了闵行区莘松小学、杨浦区工农新村小学等代表队参加,并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等作为嘉宾指导,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致辞。
2018年6月,由本项目课题组成员参与策划的“雅韵华章——上海大学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邀请赛)”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除了上海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代表队之外,还邀请了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通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5所华东地区高校的学生代表队前来参与;大会邀请到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曹书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等,担任比赛评委与颁奖嘉宾,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致辞。
2019年6月,由本项目课题组成员参与策划的“盛世长歌——第三届中华古典诗词吟诵大会”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包括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泰国、塞拉利昂等多国的留学生携手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吟诵队伍共同参赛。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中华诗词学会林峰先生,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冷卫国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南大学中杨雨教授担任比赛评委,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致辞。
3.将重大项目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结合
无论是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还是研究生平时研究论文,尽可能贴近重大项目的研究领域。
比如,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的4位在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就是子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邵炳军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罗家湘教授、宁镇疆教授指导的7位在读博士生发表的9篇学术论文(其中CSSCI核心期刊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独作1篇,与导师合作2篇),都与本项目直接相关;核心成员梁奇副教授和杨秀礼讲师的3位在读硕士生已发表的3篇学术论文,也都与本项目直接相关。
又如,子课题负责人罗家湘教授在郑州大学文学院成立了“诗经研读小组”,每周定期讨论《诗经》“凶礼”类的一篇作品,逐步形成了一支有2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7名本科生参加的研究团队。他在引导学生全面阅读《诗经》暨礼学文献元典的基础上,对《诗经》与“凶礼”的共生互动关系进行认真讨论,全面思考,已经撰写出5篇学术论文(其中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1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发挥新的重大项目的孵化功能
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研究专长,积极谋划和培育新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期提升整个学术团队的研究水平,抢占学术制高点。
2017年11月,项目组核心成员饶龙隼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与姚蓉教授的“明清唱和诗词集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2018年11月,杨绪容教授的“明清戏曲评点整理与研究”与王卓华教授(校聘兼职教授)的“全清诗歌总集文献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2019年7月,子课题负责人宁镇疆教授的推荐选题“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与项目组核心成员尹楚兵教授的推荐选题“东林学派文献整理与文献研究”,都入围招标选题,目前正在撰写标书过程中。
由首席专家邵炳军领衔的“诗礼文化研究”学术团队的这6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2016年之前获准立项的张寅彭教授领衔的“清代诗话全编”、曹辛华教授领衔的“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董乃斌教授领衔的“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及本项目,共计有10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聚焦于中华古典诗词创作吟诵艺术教育与诗礼文化传承研究领域,不仅将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搭建高层次平台,而且将会在人才培养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
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截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是尽管本课题获批已经两年半了,但依然处于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故就目前发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而言,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比较多,本体性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今后需要强化本体性研究,逐渐推出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代表性成果简介
1.1.学术著作与辑刊类
1.1.1.邵炳军 德音斋文集·诗经卷(独著,精装本,全2册)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71.3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本书以考订《诗经》文学史实为基础,“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年代研究”“春秋诗歌篇名、作者、诗旨、作时补证”“春秋诗歌系年辑证”“春秋诗歌创作年代考论”等4个专题,主要考证16位贵族诗人的族属、世系及其主要事略,考证110篇作品的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以“诗礼文化”的生成、流变与当代传承为主线,“朱熹《诗集传》与南宋《诗》学革新精神研究”“‘国风’地域风格与周代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春秋诗歌叙事传统研究”等3个专题,主要探讨“诗礼文化的生成、流变与当代传承”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学术价值:
本书以还原《诗经》中留存的社会风貌为归宿,既将文学现象置于“诗礼文化”环境中进行审视,发掘诗歌作品所透露的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与以“五伦”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规范的信息;又将文学现象置于政治生态环境中予以关照,旨在说明《诗经》对于中国诗歌叙事传统形成的蓝本意义,探究“诗礼文化”生成过程中地域性特征,探讨“革新精神”是“诗礼文化”流变的内在动力。该研究成果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华夏文化,既是由贵族与平民共同创造的,又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累积而成的。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历史借鉴,更为当下文化建构提供历史渊源。
社会影响:
本书由复旦大学蒋凡教授撰写序言,由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题签。该书出版后,福建师范大学郭丹教授撰写书评,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浙江大学崔富章、中国人民大学李炳海等先生都给予充分肯定。光明网、搜狐网、上海大学网等,都给予报道。其中,吕树明撰写的综合报道《德音孔韶 诗礼润辉——读邵炳军教授〈德音斋文集·诗经卷〉受到好评》,由《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8年4月28日推送,阅读量高达2409人次;郭丹教授的书评《秩秩德音 乃如之人——读邵炳军教授〈德音斋文集·诗经卷〉》,由《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8年7月12日推送,阅读量478人次;蒋凡教授的《德音斋文集·诗经卷序》,由《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8年7月16日推送,阅读量575人次;邵炳军教授的《德音斋文集·诗经卷跋》,由《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8年7月18日推送,阅读量800人次;本书所收录的37篇论文,由《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5月16日期间陆续推送,累计阅读量达6043人次,平均阅读量为163人次,单篇最高阅读量达421人次。
1.1.2.邵炳军、尹楚兵 诗礼文化研究(第1辑,主编/副主编) 中西书局2019年5月版 31.1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本书以研究诗歌、诗学、礼学文献为基点,以探求礼义、礼仪、礼制内核为归宿。具体分为六大板块:一是“《诗经》与礼制研究”,主要从考证《唐风》《小雅》九篇创作年代入手,或分析诸侯国“吉礼”“军礼”与“嘉礼”的基本状态,或分析王室行“籍礼”“射礼”的基本状况;二是“《诗经》作品研究”,主要考察《桧风》作品的诗旨、《邶风》之名的变迁,分析卫国女性诗人宣姜本事及其作品所显示出的伦理观念之嬗变;三是“礼学研究”,主要讨论“三礼”地位之变迁和孙诒让对《周礼》官联问题的研究;四是“诗礼文献研究”,或考录民国期刊诗经学论著,或从具体作品疏释看研究者之情志;五是“诗礼文化内涵研究”,或探讨《诗经》中所蕴含的主流世界观,或分析荀子“心”学理论对诗礼文化形成的影响;六是“诗礼文化传播研究”,或介绍《诗》在春秋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致状况,或分析《诗经》对韩国朝鲜时期外交礼仪的影响。
学术价值:
恪守以经验实证为基础、以理性思辨为归宿的方法论原则,以诗礼文化为研究根基,突出古今贯通的学术视野,凸显中西融合的学术特色,勾勒同质文化生成、流变脉络,描述异质文化传播、交融线索,发掘诗礼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诗礼文化当代传承模式;坚持办刊的学术性、创新性与国际性,倡导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方针。当前,正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时期,通过创办《诗礼文化研究》学术辑刊,为海内外诗礼文化研究同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能够增强诗礼文化学术交流,繁荣当代文化事业。
社会影响:
本书由本项目学术顾问蒋凡教授题签,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撰写发刊词。其所刊发的15篇论文,由《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9年6月3日至7月23日期间陆续推送,累计阅读量达4207人次,平均阅读量为280人次,单篇最高阅读量达1051人次。
1.1.3.邵炳军 诗经与礼制研究(第1辑,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 30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本书收录了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类代表作25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礼制的生成、定型及流变
礼制是构成华夏礼乐文明的核心元素。它既包括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也包括民间层面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祭祀、丧葬、朝觐、会同、聘问、田猎、饮食、婚冠、燕飨、养老、优老、讽谏、教育等多方面的礼仪规范,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十一年》载鲁君子语)的功能。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文明。故这一研究层面,属于本项目的基础性研究内容。
二是《诗经》与“五礼”“五伦”的共生互动
就《诗经》的社会功能而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篇》载鲁孔丘语),故为治国之本、立身之基、人伦之要;就其与礼乐关系而论,“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载孔丘语),即诗为礼的表现形态,礼为诗的精神内核,故“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载孔丘语)。而《诗经》所具有的仪式乐歌作用、礼乐文饰作用,以及诗教功能,都缘于其与礼的密切关系。其中“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所谓“五礼”,属于周代礼仪制度规范的核心内容;“君(王)臣”“父(母)子”“兄弟”“夫妇”“朋友”等所谓“五伦”,属于周代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故该研究层面,属于本项目关键性研究内容。
三是“诗礼文化”的生成、流传与当代传承
“诗”与“礼”共生互渗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诗经》和周礼盛行的两周时代尤其如此。《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艺术总结,礼制是先秦礼乐文明的核心元素,二者自西周初期开始,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文化现象——“诗礼文化”。因此本项目研究不仅要分析“诗礼文化”生成、流传的历史规律,阐发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而且还要研究对“诗礼文化”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路径。该研究层面,既属于理论性总结,更属于现实性回应。
学术价值:
恪守从经验实证到理性思辨的方法论原则,以《诗经》礼制类诗歌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诗经》与先秦礼制相融互渗现象的深入考辨,探寻《诗经》的创作、结集、传播历程与先秦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历程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探究华夏“诗礼文化”的历史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及其流变规律,发掘其在当代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国传统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与诗礼文化的当代传承”这一重大问题。
社会影响:
本书由清华大学刘石教授题签,由河北师范大学王长华教授作序,由首席专家邵炳军教授作跋。其所收录的25篇学术论文,已于7月26日陆续开始在《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推送。
1.2.学术论文类
1.2.1.邵炳军 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 江海学刊·《诗经》与诗礼文化(CSSCI) 2018年第4期第184-190页 1.0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第55-56页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五礼”与“五伦”为“周礼”的核心元素,在“五礼”“五伦”定型化过程中,《诗》与礼之间存在共生互动关系。于是,周人通过建构“诗教”“礼教”“乐教”体系而逐渐形成了“诗礼文化”——通过诗教、礼教、乐教体系所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文明形态。这种“诗礼文化”,经由周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础。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旨在以《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来探讨“诗礼文化”的生成路径。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下载253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7月22日推送,阅读量已达966人。
1.2.2.宁镇疆 也论“余一人”问题 历史研究(CSSCI) 2018年第2期第171-181页 1.5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殷墟卜辞及商周两代文献及铜器铭文中,常见时王自称“余(予)一人”或“我一人”。本文通过大量出土卜辞、铜器铭文及传世文献中的证据,认为“余一人”就其本义上看,是强调国家的治理责任由王一人承担,但王之“一人”相对万千政事无疑显得势单力孤,故其称“余一人”其实与古代君主称“孤”道“寡”义同,都是谦称,并非“专制”或“独裁”。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深入推进本项目研究,首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前提就是文献学基础,即以实证方式研读文本,以尽可能还原其发生的真实面貌。本文从结构解析、卜辞用例及其含义、泛称与专称三个层面,来讨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文本中的“余一人”问题,“余一人”之为谦称及早期王权观念向“责任”而非“权力”义的倾斜,说明“民本”问题是伴随王权发生即有的观念,因此也是传统政治理论的“元问题”。这既对我们认识商周时期“君(王)臣”伦理关系有重要启示,重新思考“民本思想”的起源有重要价值,而“民本思想”实际上又是“五伦”中“君民”关系的集中反映;同时,为我们如何历史地、科学地解读诗礼文献文本,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本文在上海大学网有专门报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引1次,下载668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8年6月11日推送,阅读量高达1936人。
1.2.3.朱承 论朱熹哲学中的“公共性”思想 哲学研究(CSSCI) 2017年第5期第70-77页 1.2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强调天理的普遍性,为社会交往的公共性原则提供了形而上依据,成为其公共性思想的逻辑前提。朱熹注意区分公私之别,将天理人欲之辩看作是公私之辩,认为“公”是仁爱思想的逻辑前提和重要内容。与先儒一致,朱熹认为公共性价值的具体落实,依赖于由己而人,由“明德”而后“亲民”,强调个体修养向公共空间的推衍。朱熹对“絜矩之道”或“礼”的重视,也为公共性原则落实提供了规则性的保障。朱熹公共性思想对个体的挤压,需要在现代价值观视域中予以扬弃。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深入推进本项目研究,还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前提就是哲学根基,即以理性思辨方式阐释文本,以尽可能归纳其演变的历史规律。本文从“道”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原则的伦理表现、个体修养的公共化路径、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四个层面,来探讨“公共性”这一范畴,为阐释以“德”为根基的“五礼”与以“仁”为根基的“五伦”,如何由个体行为的私人空间转化为群体行为的公共空间,进而成为全社会成员必须恪守的礼仪制度规范与伦理道德规范,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引2次,下载423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8年6月14日推送,阅读量已达926人。
1.2.4.徐正英 “风”与“礼”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2017年10月9日第13版 0.3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风”诗与“嘉礼”,从远古至西周相伴而生,到东周互渗又不断加深,为我国传统礼乐文明的核心元素——“诗礼文化”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今天我们中华文化复兴贡献了丰厚资源。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以“风”诗为例,以“嘉礼”为个案,探究周代《诗经》与礼仪制度规范层面的礼制——“五礼”之间的共生互动现象。本文被光明网、历史科学网、中国孔子网、搜狐网等全文转载;“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5月17日推送,阅读量高达1560人次。
1.2.5.马银琴 礼乐互动中的《诗》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2017年10月9日第13版 0.3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诗》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文从周代礼乐文化中礼乐互动关系入手,讨论了《诗》的发展与形成过程,进而探讨了“诗礼文化”生成、定型、流变的基本路径。特别是理清了《诗》的内容由歌颂扩展至讽刺并最终突破仪式配乐的限制向德义化发展的历史线索,阐明了在礼乐互动中产生的《诗》,在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中,经过“聘问歌咏”“赋《诗》言志”的挣扎与过渡,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本文被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湖北社会科学网、中国甘肃网、学科网、儒家网、党建网、搜狐网等全文转载;“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5月21日推送,阅读量高达2467人次。
1.2.6.杨秀礼 诗礼相成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2017年10月9日第13版 0.3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左传》采用引《诗》取义方式,是他们对《诗》及其“诗礼文化”遗产,在价值认同前提下的一种创新型转化。《左传》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引《诗》现象,是《左传》对《诗》意义的一种建构,展现了春秋时期“诗礼相成”演化历程,其主要类型有四:以辞相类,即借助词语的语义关联性特征,将《诗》中词语的本义转化为语义相关联的引申义;以喻相类,即借助词语的喻义关联性特征,将《诗》中词语的本义转化为语义相关联的比喻义;以人相类,即借助人物的行为关联性特征,以《诗》中词语本指之人转化为他指之人;以事相类,即借助事件的类别关联性特征,以《诗》中词语本指之事转化为他指之事。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文以用《诗》为个案,梳理春秋时期“诗礼相成”的演化历程,进而说明对西周传统“诗礼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途径。这无疑对当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将之转化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大有可资借鉴之处。本文被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儒家网、搜狐网等全文转载;“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5月24日推送,阅读量已达1063人。
1.2.7.邵炳军 春秋政治生态变迁与诗歌创作政治化倾向演化 中州学刊(CSSCI) 2018年第3期第136-147页 2.1万字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18年第7期第17-29页 全文转载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8年第4期第134-135页 文摘 文学研究文摘 2018年第3期第30-32页 文摘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春秋时期政治生态由“王权”政治向“霸权”政治、“族权”政治、“庶人”政治的渐次变迁,促使诗歌创作内容由以祭祀活动为主向以现实生活为主转变,从而使这一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诗歌主旨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前期以“王权”为中心,关注点为王室兴亡;中期以“霸权”为中心,关注点为公室兴衰;后期以“族权”为中心,关注点为大夫专权;晚期以“庶民”为中心,关注点为“陪臣执国命”。这种政治化倾向在不同历史阶段关注点的不同,正好反映出诗礼互动内涵不断演化的历史进程。诗歌创作政治化倾向与礼制变革现实性关照的有机结合,正是诗礼文化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旨在通过分析春秋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化倾向关注点的不同,以反映出诗礼互动内涵不断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而揭示诗礼文化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30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5月28日推送,阅读量高达1277人次。
1.2.8.马银琴 风、风声、风刺以及《风》名的出现 清华大学学报(CSSCI) 2017年第4期第124-134页 1.7万字 新华文摘 2017年第18期第165页 文摘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由“自然之风”逐渐向“风化之教”“民歌民谣”“讽刺与劝说”的演变过程。特别是与“风言”“风听”“风议”等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出来。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系统梳理了“风”字义项的演变过程,并且通过字义的梳理,为人们理解“风”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复杂性提供了相对清晰的逻辑理路。本文除《新华文摘》摘发之外,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学网、《文学遗产》网络版全文转发,微信公众号“独立精神”“诗礼文化研究”推送。其中,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409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7月5日推送,阅读量高达1808人次。
1.2.9.马银琴 《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敬之》的关系——兼论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 清华大学学报(CSSCI) 2019年第2期第47—55页 1.4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周公之琴舞》通过“琴舞”“启曰”“乱曰”等表现出来的乐歌属性,并非其文辞的本来面目,而是后世改制的结果。其中的歌辞很可能来源于周公致政成王时发生在君臣之间的“儆毖”之语。它们最早只是史官记载的产物,未与仪式配乐发生关联,也未被纳入收录仪式乐歌的《颂》中。至周穆王经历家难、仓促继位时,通过“言古以剀今”的改制,周成王“自儆”的“元纳启曰”,遂成为周穆王继位典礼上“诸侯进戒嗣王”的《敬之》。经过改制配入仪式,既是《周公之琴舞》的“元纳启曰”进入《周颂》的途径,同时也是导致《敬之》在情感上游离于《闵予小子》等三首诗歌的根源。就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而言,“言古以剀今”的《敬之》提供了一个范例。尽管《周公之琴舞》的“儆毖”属性与后世“疾而歌之”的讽刺之“诗”略有不同,但“言古以剀今”的方式所包含的纳谏意味,以及诗歌本身的“儆毖”主题,仍然让《敬之》成为周代诗歌史上最早的具有“诗”之意味、并借助于仪式变成乐歌的作品,为后世“诗入仪式”的正式登场开启了方便之门。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从“诗”与“乐”结合视角入手,探讨了“诗”与“礼”共生互动基本路径,为《诗经》与礼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前提。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85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9年7月24日推送,阅读量达1000人次。
1.2.10.梁奇 《孟子》对虞舜孝行的书写与“忠”“孝”一体的理论构设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CSSCI) 2018年第6期第145—151页 1万字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6期第26-32页 全文转载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在早期典籍中,舜为乐官、贤臣和圣君。孟子着力宣扬舜的孝道与孝迹,突出其“父子有亲”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将舜塑造成“孝”“贤”“圣”三者兼具的典型形象。孟子之所以选择舜,是因为他既是天子,又有孝行见载于先前文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但是,当“孝”和“忠”产生冲突而不得不进行取舍时,孟子与孔子、曾子等先哲一样,主张取“孝”舍“忠”。孟子凸现舜的孝行孝迹,倡导崇孝与治国密不可分,解决了个体家庭形成后“孝”与“忠”和“家”与“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孝”与“忠”相契合,以构设“忠”“孝”合一的理论体系。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从春秋战国之际“家”“国”观念嬗变入手,集中探讨了处理“五伦”中“君臣”和“父子”伦理规范关系时,“忠”与“孝”这两个重要伦理道德标准的变迁。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25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9年4月28日推送,阅读量为315人次。
1.2.11.罗家湘、王璠 饥饿体验与荒礼救护——《诗经》凶礼研究之一 郑州大学学报(CSSCI) 2017年第3期第105-108页 0.8万字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17年第10期第40-44页 全文转载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在以“五礼”为核心的周代礼仪制度规范之中,“凶礼”属“哀邦国之忧”礼,核心为致哀,主要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五种类型,其中,“荒礼”,是一种在自然灾害引起歉收、损失和饥馑后,国家为救荒而采取的政治礼仪措施。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普遍性的饥饿体验逼出了人性的底线,个体的道德尊严有助于减缓饥饿对文明的杀伤力,但只有荒礼才是稳定秩序和安抚人心的良好制度设计。《诗经》中用荒礼解释描写荒年的诗歌,虽不尽合乎诗歌的文学面貌,但导善之意是值得尊敬的。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文通过对《诗经》作品中透露出来的“荒礼”信息,展示出周人通过“荒礼”以“聚万民”的基本状况,进而说明礼仪制度规范对于安定人心与稳定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同时,从荒礼的角度展现凶礼之事,以及诗经与礼的互动,展示诗对礼的艺术化升华。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74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6月22日推送,阅读量达838人次。
1.2.12.宁镇疆 由清华简《芮良夫毖》之“五相”论西周亦“尚贤”及“尚贤”古义 学术月刊(CSSCI) 2018年第6期第121-132页 2.2万字 先秦、秦汉史 2018年第6期第121-132页 全文转载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芮良夫毖》中两次出现的“五相”,其实就是清华简《皇门》中的“大门、宗子、迩臣”与“元武、圣夫”这五类人。他们是商周两代最为重要的辅政之臣。“五相”之中,“大门、宗子、迩臣”多系“世官”,而“元武、圣夫”则往往是出身异族或身份低贱的人,其实即“尚贤”。这一则说明西周“世官”制下同样强调“尚贤”,“尚贤”之举并不待春秋之时或墨子鼓吹而始有;另外也说明:“尚贤”就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试图于“世官”之外别辟一用人通道,而贵族仕途中那种正常的晋升其实并不属于“举贤”范畴。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文结合新发现的简帛材料,全面搜辑文献中的相关证据,充分坐实了西周亦“尚贤”的事实;特别是在西周官制研究,第一次以充分的证据和扎实的论证证明了西周的“贤”出自哪里:他们只能是出身异族或身份低贱的人。澄清西周官制也包括任用出身异族和身份低贱的人,这对我们认识西周“五伦”关系中的“君臣”之伦有重要意义:西周的“臣”并非仅限于姬姓贵族,由于有异族和低贱身份者的加入,这无疑大大扩大了西周的任官范围,这对于西周拓宽统治基础,维护长久统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211人次;由《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于2018年7月9日推送,阅读量达678人次。
1.2.13.郝建杰 从《魏风》《唐风》军礼、嘉礼类诗歌看河汾文化区的孝道观 江海学刊·《诗经》与诗礼文化(CSSCI) 2018年第4期第191-196页 1.0万字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18年第12期第191-196页 全文转载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魏风》《唐风》中“军礼”“嘉礼”类诗歌,既反映了春秋时期河汾文化区礼仪制度规范层面礼制的发展趋势,又反映了伦理道德规范层面礼制的基本状况。这一文化区春秋时期的孝道观,是自尧、舜历夏、商、西周孝道观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厚久远的经济与文化渊源。尤其是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发生嬗变的大环境下,不同社会阶层孝道观呈现出极为相反的状态:一方面是贵族阶层氏族家庭内部大宗与小宗之间的权利之争,使得孝道观念逐渐淡化,并开始由宗亲之“孝”向君臣之“忠”转化;而另一方面是庶民阶层个体家庭内部成员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孝道观念得以强化,且对父母双亲之“孝”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责任。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引发的经济基础的渐次变革,上层建筑领域内的“家”“国”一体观念开始形成;于是,在礼仪制度规范层面礼制与伦理道德规范层面礼制共生互动进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孝道观逐步整合为一,逐渐形成以“孝”为体、以“忠”为本的“忠”“孝”一体的孝道观,并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社会风尚。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旨在通过诗歌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窥视出先秦时期河汾文化区孝道观的发生、发展与流变的历史轨迹,进而揭示周代礼仪制度规范与伦理道德规范演变的历史规律。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09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7月23日推送,阅读量达740人次。
1.2.14.尹楚兵 皮日休与晩唐诗礼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10月15日第4版 0.3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晚唐诗人皮日休是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为诗礼文化在唐宋之际的传承与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推崇孟子与王通、韩愈,构建了从孔子、孟子、荀子到王通、韩愈的儒学道统,开宋代理学之先河。在文化生态重建方面,他重视政教功能,主张恢复儒家诗礼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方面,标举诗教传统,倡导《诗经》的美刺功能。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诗礼文化生成、发展、流变的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传播、接受与重建的动态化过程。该文以皮日休为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礼文化在晚唐的传播、接受与重建状况。本文在 “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11月22日推送,阅读量达305人次。
1.2.15.王锷 周礼与《诗经》关系探析 广东社会科学·诗礼文化研究(CSSCI) 2018年第2期第146-152页 0.9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六经”是西周春秋时期教育学生、教化民众之教材。其中,《诗经》言简意赅,大多押韵,便于诵读,可谱曲演唱;赋《诗》言志,是贵族高雅之举,在燕飨聘问、宗庙祭祀之时,参与者常征引《诗经》,传递情感,表达礼义。故将《诗》、礼与乐三者合而为一,使《诗》与乐不仅是行礼之重要环节,也是周礼之组成部分,成为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元素。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旨在说明《诗经》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由此在“诗礼相依”的双向动态运动中构成了“诗礼文化”,并成为华夏文化的核心内核之一。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381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5月9日推送,阅读量高达1442人。
1.2.16.邵炳军 从《椒聊》《蟋蟀》《山有枢》看春秋前期晋国礼仪制度规范的基本态势 广东社会科学·诗礼文化研究(CSSCI) 2018年第2期第153-159页 0.9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椒聊》《蟋蟀》《山有枢》,当作于晋昭侯元年至孝侯元年(前749-前739)期间。此三诗,暗含了祈嗣礼的相关信息,反映了燕饮礼、饮食礼、大役礼、马政礼的相关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出春秋前期(前770-前682)晋国吉礼、军礼与嘉礼的基本状态:晋国大都耦国政治格局开始形成,公室大宗渐趋式微,礼仪制度渐趋衰微,但依然没有形成“礼崩乐坏”的严重局面。这正好与当时周王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生态环境相适应,也正好与当时周王室“天下有道”而“钟鸣鼎食”的文化氛围相吻合。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旨在从礼仪制度规范层面的“五礼”,来探讨“诗礼文化”构成的核心元素。本文被山西新闻网转载,“上海儒学”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70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5月14日推送,阅读量高达3746人次。
1.2.17.罗姝 王族宗子:文学创作与诗礼传家的主体——以春秋时期周王室诸王作家群体为中心 广东社会科学·诗礼文化研究(CSSCI) 2018年第2期第160-167页 0.9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春秋时期,出身于世族尤其是作为王族宗子的诸王作家,依然为文学创作的行为主体;同时,他们继承西周的诗礼文化传统,以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为活动场域,以自身的行为实践,尤其是以文学创作为主要载体,在王族乃至整个社会传播诗礼文化,自然也是诗礼传家的责任主体。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旨在从王族、公族、氏族等不同类别之“家”中“宗子”的文学创作活动入手,来探讨宗法制度社会背景下“诗礼文化”生成与传承的主要渠道与内在机制。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65人次。
1.2.18.邵炳军 春秋时期政治生态变迁与赞美诗类型演化——兼论春秋时期赞美诗的诗礼文化内涵 广东社会科学(CSSCI) 2019年第2期第155-162页 1.1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春秋时期赞美诗就赞美对象而言,可以分为赞美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种类型,都透露出以“五礼”为主的礼仪制度规范与以“五伦”为主的伦理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诗礼文化内涵。这些赞美诗类型的演化进程,与政治生态环境——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格局、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综合状态与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社会政治生态变迁促进了赞美诗类型的演化。但就整体状况而言,“论功颂德”的基本特点一直延续,“将顺其美”的创作动机一直未变,“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尊贤重才”的政治观念依然存在,“教化风人”的基本功能依然如旧,尤其是创作主体以“德政”“德行”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以“言美”话语为中心的审美观念贯穿始终,彰显出这一时期赞美诗历史性与现实性融合、社会化与政治化结合的基本特质。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从春秋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变迁引发赞美诗赞美对象有赞美天子下赞美诸侯、卿大夫和士演变,从一个侧面透露出礼仪制度规范与伦理道德规范内涵渐次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的趋势。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95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9年4月18日推送,阅读量达444人次。
1.2.19.罗姝 从春秋贵族诗人群体构成形态看诗歌创作方式的转变 中州学刊(CSSCI) 2017年第4期第144-150页 1.1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西周时代的“献诗”“采诗”制度是以服务于礼乐制度为目的的,而春秋时期这种制度则由服务于“辨妖祥”的宗教目的逐步转变为服务于“听于民”的政治目的。与这一转变相伴而生的就是由诗、乐、舞三因素合一逐渐向诗与乐、舞二因素脱离的转变,使诗歌完全通过自己的语言符号所代表的语义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诗歌创作方式随之开始由集体创作逐渐转化为个人创作。而正是贵族诗人群体构成形态的多元化,促进了诗歌创作方式的重要变革。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文旨从春秋时期不同历史阶段贵族诗人群体构成形态的演变历程,来观察中国早期诗歌创作方式由以集体为主向以个体为主的转变历程,进而探讨中国古代贵族诗人群体与诗歌创作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上海儒学”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61人次。
1.2.20.宁镇疆、龚伟 由清华简《子仪》说到秦文化之“文” 中州学刊(CSSCI) 2018年第4期第136-141页 1.0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清华简《子仪》篇秦穆公歌诗温婉敦厚,颇类《诗》之《风》《雅》,此与文献中记载的早期秦文化斯文之盛恰相印证。秦自立国时起便积极向代表华夏正统的周文化靠拢,迁居周地后,又全盘接受周文化,故其斯文之盛较之中原诸国亦不稍逊。也就是说,秦文化融入华夏族是很早就开启的进程。这方面的一个突出证据是,秦文化很早就对诗礼文化有很深的接受,而诗礼文化正是华夏族群在文化上的表徵。从族属上看,秦本出东方,与戎狄不同。秦虽居西陲,但“世作周卫”,是周人倚重的西方守备力量。中原诸国亦视秦为华夏的一员,并未以戎狄目之。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之所以视其为戎狄,其实源于对强秦实力的恐惧和歧视,本无关其族属。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文从清华简《子仪》篇秦穆公诗歌具有温婉敦厚特征切入,来分析西周至春秋时期赢秦族群对周文化的认同历程,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诗礼文化在不同族群传播与接受的基本途径。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引1次,下载166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5月31日推送,阅读量达808人次。
1.2.21.吕树明 《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的叙事结构形态发微 中州学刊(CSSCI) 2018年第4期第147-151页 1.0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作为《诗经》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变迁、祭祀对象、民间信仰等因素绾合在一起,承担着沟通与协调天人关系的社会功能。故其叙事结构形态的生成自然与祭祀仪式时空的流动性、仪式的搬演性密切相关,由此决定了农祭乐歌思想内容的情感基调与艺术形式的基本架构,从而促使农祭诗叙事结构形态呈现出丰富景致。《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的叙事结构形态具体可分以下四种:以线性时间贯穿的循环型结构,以祭祀仪式统摄的封闭型结构,以外部叙事元素介入的混合型结构,以外部叙事因素占主导的开放型结构。这四种叙事结构的基本形态,折射出农祭乐歌叙事形态的嬗变轨迹。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从《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叙事结构多元化形态的生成视角,来讨论该类诗歌作品通过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来强化沟通与协调天人关系的社会功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诗礼文化生成的艺术路径。农业作为王朝社稷,关乎国家兴衰,通过对《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的艺术体认,有利于增强现实关怀,助力响应当下“乡村振兴”“三农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为农村道路建设提供文化根源方面的学理支撑。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35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6月7日推送,阅读量高达1011人。
1.2.22.杨秀礼 《周易》“丧马”为“反马”婚俗考论 郑州大学学报(CSSCI) 2018年第2期第94-98页 1.0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在以“五礼”为核心的周代礼仪制度规范之中,“嘉礼”属“亲万民”礼,核心为致亲(万民)。其中,“昏冠礼(昏礼、冠礼、笄礼)”,就属于“嘉礼”的一种类型。《周易》时代已步入聘娶婚制阶段,其卦爻辞中常见的“匪寇婚媾”一语应是对聘娶仪式的载录。《睽》卦初九爻“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为女子出嫁“见恶人”的男女暌违,该女子和其送嫁车马一并“自复”至父母家,故得无咎,与九四“遇元夫”形成敌应卦象关系;《中孚》卦六四爻“月几望,马匹亡,无咎”,则是在送嫁、哭嫁场景中,男子“得敌”(敌为匹偶),婚事圆满(“月几望”),阴德(女德)盈盛不衰,(女方送嫁)车马在男方家走失(返回女家),宣示婚礼告成,故得无咎。《睽》《中孚》卦爻象及取义,是分别从嫁娶双方两种不同视角,对当时“反马”婚俗的一种展演。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文将《周易》“丧马”与“反马”勾连,展现了周人婚礼过程中的“反马”婚俗——将新妇所乘之马返还娘家,此正与《诗经》《左传》相互印证;同时,为可依据考古学等所获出土文献与文物,以厘清相关礼俗的质性认定、时代判断等问题,通过方法与材料的共同创新,来推动《周易》考证与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18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6月25日推送,阅读量达569人次。
1.2.23.罗姝 公室宗子在诗礼文化生成与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以春秋时期齐公室诸君的文学创作为中心 郑州大学学报(CSSCI) 2018年第6期第103—107页 1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春秋时期,出身于世族尤其是作为公族宗子的诸君作家,依然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同时,他们继承西周的诗礼文化传统,以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为活动场域,以自身的行为实践,尤其是以文学创作为主要载体,在公族乃至整个社会传播诗礼文化,自然也是诗礼传家的主体。特别是自春秋中期霸主逐渐取代天子成为事实上的天下“共主”之后,君权渐次取代了王权,这种主体角色所发挥的功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以春秋时期齐公室诸君文学创作为个案,探讨了诗礼文化定型、传承的基本途径。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61人次。
1.2.24.朱承 “君子”观念的理论反思 学术界(CSSCI) 2017年第1期第125-134页 1.2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君子”作为一种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了人性论、工夫论、价值论以及政治哲学等多重维度。就儒家而言,以人性善论为前提,成为“君子”意味着“由君子之道行”;而以人性恶论为前提,成为“君子”则意味着“行君子之道”。“由君子之道行”偏向的是人们发掘自己的“君子之端”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君子是由内而外的“推致”而成;“行君子之道”更加强调要人们只有遵守了社会礼法的规矩,才能够成为“君子”,这是一种“约束”意义上而造就的“君子”。作为一种“符号”,“君子”的本质意义在于树立人格理想的信念。在一定的政治社会里,“君子”是共同体中优秀而杰出的成员,既能担负引领社会前进的职责,也是共同体成员的楷模与榜样,“君子”也因而具有了政治哲学的意义。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从人性论基础出发,讨论“君子”的功夫论意味与信念论价值,进而阐释其政治哲学意蕴,为阐释“君子”如何成为诗礼文化行为主体与传播主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引1次,下载312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6月19日推送,阅读量达524人次。
1.2.25.朱承 儒家政治哲学的人格指向——以君子人格为例 探索与争鸣(CSSCI) 2018年第5期第132-137页 1.2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理想的社会应该由什么样的人组成”,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思想史上, 儒家政治哲学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着丰富的回答。以“君子”人格为例,“君子”不仅是个体的修养指向,更是公共生活中对人的要求,具有公共性、导向性、规范性和评价性等政治哲学意义。研究儒家政治哲学,有必要关注理想人格观念对于儒家式公共生活的意义。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从“君子”的个体修养指向和共公生活要求,来探讨“君子”价值指向的哲学意义。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引1次,下载324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7月21日推送,阅读量为71人次。
1.2.26.邵炳军 “德”观念的嬗变与春秋时期诫勉诗的演化 上海大学学报(CSSCI) 2018年第5期第55-66页 1.5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春秋时期传世的比较典型的诫勉诗,主要有《诗·邶风·谷风》《卫风·氓》《齐风·鸡鸣》《秦风·终南》《大雅·抑》及逸诗《暇豫歌》《祝辞》(二首)等8首。就诫勉对象而言,可分为他诫与自诫两大类;就诫勉内容而言,关注点聚焦在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士等不同社会阶层贵族之“德”上。这是因为是否有“德”,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与个人祸福的重要因素。由于自西周初期开始,“德”观念逐步完成了由“天德”向“人德”的转变,“敬德”思想观念相伴而生,成为诫勉诗创作动机生发的思想根基。而作为实现“敬德”基本途径的“诰教”与“慎独”方法,则分别对他诫类诗歌与自诫类诗歌创作动机的生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从“德”观念嬗变促使春秋时期诫勉诗演化视角,来讨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形态。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129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11月12日推送,阅读量达530人次。
1.2.27.马银琴 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 2019年第3期第85—92页 1.5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诗言志”是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基于《诗》的政教功能,“诗”所言之“志”也表现出密切关联于政治教化的特点。“诗缘情”则是在有意为文的魏晋时代,以创作者为主体的对于创作机制的探究。从“诗言志”所代表的阐释批评到“诗缘情”所表达的根源探究,这个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它既是一个由《诗》到“诗”的意义扩展过程,也是从“情、志一也”到“情”“志”分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创作主体由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文学活动主宰者的自觉过程。在“缘情而绮靡”的追求让六朝诗歌蜕变为“亡国之音”后引发的反思与讨论中,孔颖达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了深度整合,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段、具有不同诗学内涵的命题由此得以相互补足,从而奠定了唐代乃至整个后世诗歌理论的基础。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诗言志”与“诗缘情”这两个重要范畴“分”与“合”演变入手,不仅概括出自周至唐古典诗歌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揭示出中国上古至中古时期诗礼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290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9年7月25日推送,阅读量达1000人。
1.2.28.宁镇疆 早期“官人”之术的文献源流与清华简《芮良夫毖》相关文句的释读问题 出土文献(CSSCI) 第13辑 2018年11月 第97-110页 1.5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早期“官人”之法,在《尚书》《逸周书》《国语》《管子》《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中多有表述。而清华简《芮良夫毖》“必探其度”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探取其志”相应,即通过与被考察者亲自面谈来对其进行考核,然后举为上官。《逸周书·官人解》之“考言”,《国语·齐语》“召而与之语”,等等,皆与之同。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无论对于认识《芮良夫毖》年代学特征,还是对于认识早期“官人”之法源流,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24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9年3月25日推送,阅读量达326人次。
1.2.29.叶铸漩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春秋城建礼制管窥 人文论丛(CSSCI) 2018年第1期第114—120页 0.8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对卫文公营建楚丘过程中的施工时间、施工规划、土地利用以及施工方案的确立,都有较为细致的描述,反映出春秋时期城建礼制状况。这不仅是对西周立国以来城建礼制惯例的延续,更具有从礼制规范层面维系国家与社会的重要功能。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该文从一首诗的深度解读入手,通过分析卫国营建楚丘的具体过程,探讨了“五礼”之“军礼”中“大役礼”,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中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状况。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下载36人次;“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8年9月27日推送,阅读量达385人次。
②阶段性成果清单(请填写附件EXCEL表格)。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项目距离2021年12月结项,实际上也就剩余29个月时间了。故下一步在继续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写最终研究成果,争取在2021年6月底之前完成初稿。5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方案如下:
子课题1:《诗经》创作、传播与先秦礼制成型、流变研究
该项研究的时间断限主要在商代晚期至战国末期。作为总课题之首,子课题一应在《诗经》礼制类诗歌与各类典礼的具体对比研究基础之上,宏观地从《诗经》时代诗体文学与礼乐制度整体视野下,考察礼制对诗歌创作发展的促进和制约、诗歌对礼制构建演化的推动和影响。子课题一尤其要探究《诗经》与礼制互渗共进的历史过程及根源,从二者形成、发展的源流入手,以礼制为参照考察《诗经》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播,以《诗经》为视角考察礼制的成型与流变,探究“诗”与“礼”由分而合、由合而分并最终涵汇为“诗礼文化”的历程,以此对子课题二、三、四的研究起到统贯作用,并为子课题五的研究奠定基础。
因此,本子课题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先周时期礼乐文明与诗体文学自发的相互作用;
二是西周初期到中期礼制渐趋定型过程中诗体文学与礼乐文明自觉的互渗发展模式;
三是西周后期到春秋中后期以下“礼崩乐坏”过程中《诗经》的结集传播与礼制新变的关系。
本子课题由马银琴教授牵头,由马银琴和瞿林江负责撰写。
子课题2:《诗经》与吉礼、凶礼共生互动研究
“吉礼”与“凶礼”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天道观。《诗经》中吉礼类诗歌共73篇,包括祀天神者13篇,祭地祇者12篇,享人鬼者49篇,籍田礼10篇;凶礼类诗歌共14篇,包括丧礼9篇,荒礼2篇,吊礼2篇,禬礼1篇。本子课题以研究《诗经》中吉礼类诗歌、凶礼类诗歌代表作为切入点,研究吉礼、凶礼之生成、定型,结合春秋及以后的礼学及史学文献探讨吉礼、凶礼的流变,并深入探讨古代吉礼、凶礼在当代礼学建构与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因此,本子课题重点解决以下二个问题:
一是吉礼之生成、定型及其流变;
二是凶礼之生成、定型及其流变。
本子课题由罗家湘教授牵头,由罗家湘和王璠负责撰写。
子课题3:《诗经》与宾礼、军礼、嘉礼共生互动研究
“宾礼”“军礼”与“嘉礼”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人道观。《诗经》中宾礼类诗歌共31篇,包括朝觐礼10篇,会同礼2篇,聘问礼1篇,相见礼10篇,锡命礼12篇;军礼类诗歌共100篇,包括征战礼(大师礼)43篇,田猎礼(大田礼)14篇,马政礼49篇,大均礼1篇,大役礼15篇,大封礼3篇;嘉礼类诗歌共172篇,包括饮食礼47篇,婚冠礼(含笈礼)100篇,宾射礼3篇,飨燕礼49篇,贺庆礼3篇,乡饮酒礼15篇,养老礼7篇。本子课题以考证《诗经》中宾礼、军礼、嘉礼类诗歌代表作为切入点,研究宾礼、军礼、嘉礼的生成、定型,结合《诗经》时代之后的礼学及史学文献探讨宾礼、军礼、嘉礼的流变,并深入挖掘古代宾礼、军礼、嘉礼在当代礼学建构与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因此,本子课题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宾礼之生成、定型及其流变;
二是军礼之生成、定型及其流变;
三是军礼之生成、定型及其流变。
本子课题由徐正英教授牵头,由刘加锋、谷文虎和常佩雨负责撰写。
子课题4:《诗经》与五伦共生互动研究
“五伦”是指“君(王)臣”“夫妇(男女)”“父(母)子”“兄弟”“朋友”等五种最重要的人伦道德规范,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主要功能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的是伦理观。作为人伦道德规范范畴的“兄弟”“朋友”在《诗经》中已经出现;“君臣”“夫妇”“父子”等三种范畴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诗经》中,但这三种人伦观念的确在《诗经》中存在。《诗经》中宾礼类诗歌、军礼类诗歌与嘉礼类诗歌,大都有协调人伦关系的功能。
因此,本子课题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诗经》中“五伦”道德规范的表现形态;
二是“五伦”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诗经》中“五伦”道德规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本子课题由宁镇疆教授牵头,由赵争和龚伟负责撰写。
子课题5:“诗礼文化”成型与当代传承
诗和礼的发展虽渊源久远,但最为典型也最易考求的形态,则是西周春秋《诗经》时代,在典型的宗周社会礼乐文明生态下,“诗”与“礼”的交融互渗所形成的“诗礼文化”。 文化传统不同于文明遗迹,探寻“诗礼文化”的核心价值,提炼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促使它在当代发挥积极作用,参与社会文化和制度文明建设,理应成为该项研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本课题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更是学术研究的使命所在。
因此,本子课题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诗礼文化”的生成、定型及其流变;
二是“诗礼文化”的传承方式、途径与当代礼制的重建;
三是“诗礼文化”对后世与当代文学的影响。
本子课题由朱承教授牵头,由罗姝和邱奎负责撰写。
最后,由首席专家邵炳军及时统筹整合完成最终研究成果,形成《诗经与礼制研究丛书》,全3册,约100万字。
除了课题本体研究之外,还需要作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课题研究成果宣传与推广,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截止目前,“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已达1480人,且仍在持续增长中。后续我们将持续拓展其宣传与推广功能。同时,利用网站、报纸、讲座、会议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推广研究成果,依托“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学术平台,推行“进课堂、进社区、下基层”活动,以反哺教学、服务社会,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促进诗礼文化传承。
二是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与国内高校、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促进学科领域发展。依托“上海大学中华古典诗词创作吟诵艺术教育与诗礼文化传承基地”资源平台,在上海大学建设“诗礼文化体验馆”;同时,与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共建河南研究基地(挂靠在郑州大学文学院),与山东省曲阜市政府合作共建山东研究基地(挂靠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与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合作共建陕西研究基地(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其其他形式的实践基地。通过这些形式,不仅打破学术研究的地域与行业界限,而且打通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文献学、礼学之间的界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范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三是强化内部管理,加快研究进度
课题组拟平均两个月召开1次课题组成员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探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沟通和协作。继续在一些知名学术期刊、具有影响力的纸媒上合作,推出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专栏,每一次集中于某一重要问题,引发学界的关注、讨论,助推研究的深入。继续举办“诗礼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出版《诗礼文化研究》辑刊,拓展“诗礼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模块,搭建“诗礼文化”百科,开发“诗礼文化微课”功能,以便强化学术交流,及时发布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