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1月18日14:5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6年批准立项,并于当年12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课题组在认真吸取专家学者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小组研讨会,重新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并根据实际调研情况适时调整,不断优化完善,为后期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年半以来课题总体进展顺利,各子课题项目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课题组已全面展开对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的资料调查与搜集工作,已经开始对德格印经院、八邦寺印经院、白玉寺印经院等三处的木刻文献和理塘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编目整理工作;同时着手对德格印经院现有藏文古印版的准确函数、版块数、各种不同版本的具体尺寸进行详细著录,采访相关传承人,并记录了完整的雕版印刷工艺流程。

现已发表原创性论文20篇,其中核心刊物及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13篇。专著有5部(其中4部待出版),收集、整理、编著有1部,对本项目相关研究文章收集整理的编著有16部(待出版)。

2019年,巴多教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资助项目《藏族雕版技艺人才培养》。经过项目组精心挑选共招收来来自上海、江西、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2市的藏、汉、满三个民族的20名学员,学院单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川民族学院等高校及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学员还有各级技艺传承人,其中美术特级教师1人,研究生学历7人。《藏族雕版技艺人才培养》自2019年5月20日开班以来,先后进行了理论教学、田野考察、实践教学三个阶段。

项目组聘请了各大专院校、民间唐卡传承人、藏族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等18名藏族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及非遗传承人为学员授课,其中13名专家教授在西南民族大学为学员们集中进行理论讲授,为学员们后期考察及实践学习做理论准备。采风期间对包括藏族雕版技艺、藏族唐卡艺术嘎玛噶孜等流派、藏族铜像制作技艺、藏族民间黑陶传统制作工艺等20名国家、省级、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拜访交流,使得大家对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艺术有了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辨。

学员共计完成传统木刻雕版作品60余件,并将整理出版《藏族雕版技艺入门》一书及配套教学视频。到2019年7月13日圆满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按项目计划搜集了多语种和多形态的文献资料,(1)收集与整理了四百多篇有关国内外研究藏文木刻文献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文章,编成十六部;(2)另搜集了德格印经院的全套木刻版文献(约28万叶)、八邦寺印经院的全套木刻版文献(约8万叶)、拉卜楞寺印经院收藏的《宗喀巴师徒三尊全集》(43函)、历代嘉木样和贡唐活佛的文集等不同印经院的上千函木刻版文献资料(包括电子文本);(3)采访了许多知名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搜集了大量口述史、雕版技艺等原始珍贵资料。

2.调研情况

根据研究计划,本课题组成员自2017年以来陆续到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的藏区进行田野调查,并查阅寺院、当地图书馆、档案馆的文献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巴多教授等人

2017年7月1日至9月1日赴四川的德格印经院、八邦寺印经院、白玉寺印经院、噶陀寺等地进行经版的考察与普查。

2017年10月1日至7日赴西藏拉萨市新木如寺印经院、色拉寺印经院、哲蚌寺印经院以及尼木县普松乡雕刻处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工作。

在上述调研过程中皆已进行大量采访,拍摄了国家级传承人彭措泽仁、德格印经院雕版培训中心负责人江永扎西、西藏自治区雕版印刷术传承人色觉、尼木县雕版印刷术传承人嘎玛曲扎等关于藏族雕版技艺文化等工艺流程的详细示范与解说,目前已完成了文字的初步整理工作。

2019年6月4日至7月1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藏族雕版技艺人才培养》项目组一行25人在负责人巴多教授领下,赴四川泸定县、康定市、炉霍县、甘孜县、白玉县、德格县等30余处寺院、博物馆、图书馆、非遗传习基地等展开考察,重点考察了德贡布寺、扎呷觉姆寺、白玉寺印经院、噶陀寺《甘珠尔》复刻处、宗萨斯雕版珍藏寺、八邦寺新老印经院等藏有珍贵雕版的寺院。同时于德格印经院展开为期了一个月的考察和雕版创作,并对德格印经院、呷拉觉空寺等的全部壁画进行了拍摄和梳理。

(2)噶玛降村教授等人

2017年7月4日至19日赴甘孜州德格县竹庆寺、协庆寺、阿须寺、宗萨寺等寺院的印经院进行考察;

2017年10月27日至29日赴甘孜州理塘寺专项调研《理塘版大藏经》;2017年11月5日至21日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考察札什伦布寺、那塘寺两寺的印经院。

(3)麦波教授等人

2017年10月1日至10月9日到云南丽江、四川理塘考察与收集藏文木刻版文献的相关资料。

课题组目前正在对上述调研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结合以往收集的文献补充资料。

3.学术交流情况

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努力与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如课题组首席专家巴多教授、噶玛降村教授、根秋多吉编审等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2月16日参加了由四川省藏学研究会在成都举办的“第九次藏学研讨会”,并发表了论文《朵康八邦印经院藏版目录》;巴多教授、噶玛降村教授于2018年5月4日至13日参加了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成都举办的“第五次大圆满辞典编纂会议”,在会议中介绍了《德格版宁玛续部》的内容及其目录的编纂过程。巴多教授、土登彭措教授、根秋多吉编审于2018年5月19日参加了由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所主办的“藏蒙医学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专家咨询会”暨“一带一路及象雄文化研讨会”。

巴多教授于2018年10月12日参加了西南民族大学藏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同美教授指导的本教文献研究)会;于2018年11月11日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藏族雕塑艺术高端论坛暨《阿穷造型艺术精品汇编》新书恳谈会;于2018年11月25日至11月26日,参加了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举办“藏区人才培养与藏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19年4月27-29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藏学研究会第十次藏学研讨会上宣读了《试析《大宝伏藏》结集经过 》论文;于2019年6月2日在成都举办的 全国藏文古籍文献分类法专家研讨会上,宣读了《十明学藏文古籍文献分类法》。

土登彭措教授于2017年6月16日至18日参加了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在拉萨主办的“首届中国拉萨·阿里象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以 “一带一路与象雄文明关系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言;于2017年10月6日参加了在美国由哈佛大学医学院主办的“世界中联第三次国际藏医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以“一带一路与藏医药商道”为题进行了发言;噶玛降村教授、土登彭措教授于2018年2月3日在成都参加了“德格印经院印版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专家研讨会”。土登彭措教授、根秋多吉编审于2018年4月28日参加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主办的“全国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换届会”暨“十八大以来藏语新词术语发布会”;土登彭措教授于2018年8月8日-10日,由中共丁青县委、丁青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琼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9月15日在西藏林芝全国藏汉双语法官林芝培训班上讲述“一带一路与藏医药商道研究”; 于2018年10月9日在康定,参加了四川省“十三五”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重大项目《智者入门广释》出版终审会。于2019年4月27-29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藏学研究会第十次藏学研讨会上,发言《康巴文化是研究古代藏族文化的摇篮》;参加了2019年6月14日在成都召开的 国家民族文字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象雄文化大词典》专家审定会。

西绕桑布教授于2017年3月24日在上海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致敬经典—佛教典籍研讨会暨梵典宫揭牌仪式”;于2017年11月7日至8日在西宁参加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首届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2017年12月18日至19日在成都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2018年6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于2018年8月15日至16日,参加了第二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辽宁/阜新/国际会议中心;2018年9月6日于在拉萨参加《“菩日文献”精选本》发布会;2019年7月在巴黎参加了第十五届国际藏学会。

尹邦志教授于2017年10月28日参加了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和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在上海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以幻为宗—从太虚的教理阐释看汉藏佛教的教理融通》;于2017年5月26日在北京参加了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主办的“汉藏佛教交流与交融史与中华文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大圆满与禅》;2017年12月3日在广东参加了“东莞大岭山观音寺首届文化论坛”;2018年5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九华山参加了“承继与复兴—纪念华严大学创办120周年第二届翠峰华严论坛暨华严文教中心成立庆典”,发表论文《一行三昧之“无念”》。

诺章.吾金研究员于2017年7月8日至9日参加了由喜马拉雅文库在成都主持召开的“藏文古籍分类论证会”,在会上以 “如何分类藏文古籍”为题进行了发言;于2017年8月21日参加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审会”,荣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荣誉奖”。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的3月参加了由堪布慈诚罗珠主持的“《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编纂会”。

德格印经院长充翁扎西于2018年5月25日参加了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在北京主办的“中国传统出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研讨会”,在会上以 “德格印经院的出版文化与传承”为题进行了发言。

《四川党的建设》副主编兼藏地阳光全媒体中心主任、《藏地阳光》《多彩哈达》杂志、藏地阳光网主编根秋多吉2019年10月16日,在成都参加了由四川出版集团、喜马拉雅文库、四川民族出版社和四川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格萨尔王全集》出版研讨会。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7年12月18日,课题组主办了“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开题报告会,该会信息于2017年12月26日发布于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网。

根据评审专家的建议,在过去一年半以来,课题组将重点放在对现存经版的调查、保护和雕版的技艺考察上。主要通过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的形式扩大项目支持的学术影响,目前已发表原创性论文20篇,其中核心刊物及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13篇,已完成的5部专著中已出版一部,这些论文和专著已经通过会议、正式刊布与出版的形式产生影响,相信再经过两三年的工作,会形成一系列专题研究而产生更大的作用。今后还将通过打造学术精品系列、学术研讨会、文献调研与田野考察等各种方式向国内外推介“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的研究成果。

为此,首席专家巴多教授在相关的讲座与课程中介绍了本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如2017年6月在四川省教育自学考试教师培训班里以“木刻版梵文文献”为题进行了两次讲座。 于2017年2月至7月和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分别在“藏药学1501班”讲授“藏文文献学概述”,在“文物与博物馆学(藏汉双语)1501班”讲授“藏文典籍导读”,以上课程各17周、每周2节课,在课程中已及时推介藏文木刻版文献研究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藏族雕版技艺人才培养》理论授课15天,田野考察10天,技艺实践授课30天已执行完毕,进入自主创作阶段,已举办了4次学术研讨会。2019年7月9日至11日在甘孜州德格县人民政府和德格县印经院两地同时举行了教学成果汇报展和教学研讨会,本次雕版技艺作品展览也是德格印经院历史上首次对于传统雕版技艺的专题展览。项目期间累计被中国西藏网、四川日报、青海湖网、四川人民政府网、西藏人民政府网、雅昌艺术网、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川报观察、甘孜日报、四川新闻频道、四川在线、成都全搜索、康巴卫视、德格电视台、掌上德格、藏地阳光、康巴传媒藏文、藏人网、今日头条网、甘南民族师范学院、云艺数据库网站、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网等20余家各大媒体专门报道。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1)因为相关文献不足,关于藏文木刻版文献的产生年代、标志性文献,存在着难以断定的困难。

(2)在文献摸底的调查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无论是寺庙的藏书,还是政府管辖机构的藏书,凡是涉及到珍稀古籍的,一般都不愿意公开示人,更不会提供便利的研究条件。

(3)在藏文雕版印刷技艺方面的研究中,较缺乏记载技法方面的文献。

(4)藏文木刻版文献量大,分布广,本课题涵盖国内五省藏区及国外,调研难度较大。

2.改进措施:

(1)关于藏文木刻版文献年代等相关的断定难题,现存文本和出土文物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梳理,还需要细致的阅读相关历史记载去争取新的发现,为此,课题组将计划借助现有的文本和其他实物加以厘清。同时,基于藏文木刻文本传承保护的历史经验,还需要从现代的视野加以总结和提炼,所以得先行解决一些理论难题。

(2) 关于文献摸底调查中的难题,课题组计划争取进一步调查相关实物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题组将全面联系各地学者以争取合力解决问题。

(3)关于缺乏记载技法文献的难题,需从藏文古籍文献中搜寻与整理出相关内容,再进一步进行田野调查,采访相关传承人,记录相关工艺流程,使技法与理论相结合。

(4)关于木刻文献的调研难题,课题组还需计划精简相关方案,重点放在对现存经板的调查和保护上,做好扎实的前期基础工作。

3.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难度超过预期,但是经过一年半的深入细致地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并进一步加强本课题的重点:木刻版和木刻版所承载的文献,缺一不可。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深入调研木刻版、文献和技艺等内容,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以现存木刻版的调查和保护为主线,加强雕版技艺传承的考察,以便全面系统地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 专著

(1)巴多所著《德格印经院馆藏—宁玛续部木刻版总目》(16开,近800页,约60万字),本书作为《藏文木刻版文献保护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6月份已与四川民族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预计将于近期出版。 (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号:978-5409-0000-0)

本书纲要:《宁玛续部》是8世纪从莲花生大师等高僧大德入藏传法至朗达玛灭佛为止的200多年间所翻译的经典,属于宁玛派,是研究宁玛派及藏传佛教早期经典翻译不可或缺的文献。《德格印经院馆藏—宁玛续部木刻版总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宁玛续部》的起源与发展史,根据大量手抄本和木刻本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宁玛续部》发展进程中各版本的重要人事时地物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德格版《宁玛续部》的特点及主要内容,此版本是史上至今唯一的全套木刻版,包含伏藏部分、重复部分、错刻文字与拟似苯教经典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德格版《宁玛续部》的细目,此部分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编目方法,目录包含了藏语书名、梵文书名、著者、译者、成书年代、刻版年代、主持刻版者等内容,同时附有按藏文字序编排的索引。以上各项中,凡有可疑之处,皆已考释,并注明,也已将德格木刻版《宁玛续部》与同仓扎手抄版、吉美林巴手抄版、《五世达赖闻法录》中的《宁玛续部》目录等做了比较,在最后列出了清单。

学术价值:本书为最新、最全面、最实用的《宁玛续部》目录,指出了德格版《宁玛续部》中与手抄本的重复内容与错刻的部分,以及大量拟似苯教经典内容,这些至今在学术界与佛教界都未曾被发现过,尤其是在编撰本目录过程中所发现的苯教相关内容势必对学术界造成新的研讨热潮。

另外,已撰写完成专著书稿6部:

(2)《德格印经院馆藏—甘珠尔木刻版总目》,约50万字,待出版;

(3)《德格印经院馆藏—丹珠尔木刻》,约50万字,待出版;

(4)《藏文雕版印刷工艺及流程研究》,约7万字,待出版;

(5)《朵康八邦印经院藏版目录》,约10万字,待出版;

(6)《藏文木刻文献起源与发展》,约7万字,待出版。

2.论文

发表原创性论文20篇,其中核心刊物及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13篇。

(1)巴多:《简述觉囊达丹圣法寺印版的兴衰历史》(《西藏研究》2018年第1期)。

本文纲要:根据《觉囊达绕那塔大师自传》《五世达赖自传》《觉囊达绕那塔大师文集》的刻版者跋文等直接相关的历史典籍,研究了觉囊达丹圣法寺印版的兴衰,包括该寺从1615年建立后开展的刻版工程,在噶丹颇章的改宗政策下该寺经典印版遭到破坏, 到1859年由夏鲁罗萨登雄进行抢救与保护印版,以及在该寺先后刻版的觉囊派印版数量与内容等。

学术价值:本文简明扼要地对觉囊达丹圣法寺印版的兴衰历史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其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与时间结点,为学术界提供该寺更准确且详细的印版数量与其内容。

(2)巴多:《宗喀巴文集木刻版考释》(《西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本文纲要:在藏文木刻版的技术传播方面,佛法总集类版本最多的是《甘珠尔》,从15世纪初到20世纪初,《甘珠尔》前后被制作成了12个不同版本;而个人文集类版本最多的是《宗喀巴文集》,其刻版的年代也与《甘珠尔》的刻版年代大致相同。

学术价值:本文将10个不同版本的《宗喀巴文集》刻版进行人、事、时、地、物等全方面的详细研究,并指出了其他论文中多处反复被引用的错误内容。

(3)巴多:《浅谈那塘版与拉萨版〈丹珠尔〉的差异》(《中国藏学》2018年第3期)。

本文纲要:20世纪90年代之前,藏文《丹珠尔》只有4种版本,其中西藏地区只有那塘版,该版本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在1991年至2017年期间由西藏佛教协会在拉萨所刻的新版成了第5个藏文《丹珠尔》木刻版。在文章中详细比较了《丹珠尔》那塘版和拉萨版各自的校对情况、刻版过程、费用与人力成本,以及新旧版本之间的异同之处。新版的优点:改善了旧版版面、行距、字距不工整的情况,也还原了略缩词,对旧版中的阙字、阙段、阙页进行校对补充;新版的缺点:在制作转印稿时,将一套珍贵的旧版印稿直接泡在水中并将每一页对分成两页以作为新版的转印稿,而没有使用当时早已有的复印机技术,因此误毁了一套珍贵印本,文章中针对这些缺点提出了具体的参考建议。

学术价值:本文将《丹珠尔》那塘版与拉萨版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分析,整理出异同之处,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的拉萨版《丹珠尔》的研究成果。

(4)巴多:《冉那林巴“宁玛续部”的几点问题探讨》(《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本文纲要:根据《冉那林巴大师自传》与冉那林巴大师的亲传弟子所著的《冉那林巴大师传》等直接相关的历史典籍,分析了15世纪的冉那林巴大师衔接《宁玛续部》的法脉传承和收集、整理《宁玛续部》文本的情况。指出了其他论文中提出的“冉那林巴大师曾经以金粉抄写《宁玛续部》”、“冉那林巴大师是首位将《伏藏经》收入《宁玛续部》的人”及《宁玛续部》函数数量等错误观点及失实之处。

学术价值:本文指出了其他论文中关于冉那林巴所编纂《宁玛续部》的多处反复被引用的错误内容。

(5)巴多:《试析<大宝伏藏>结集经过》,西藏研究(藏文版),2019年第二期,字数:12千字。

(6)巴多:《八邦寺<大宝伏藏>刻版制作工艺研究》,《青海社会科学》(藏文)2019年第1期,第63页到80页,8千字。

本文纲要:《大宝伏藏》是由19世纪的佛学大师、“五巨宝藏”的编纂者贡珠·云丹嘉措(1813—1899)精选的藏地11-19世纪中第一位伏藏师桑杰喇嘛到秋吉林巴 (1829-1870)之间的近二百位伏藏大师的各种教诫和密法集汇成的佛教宝藏。《大宝伏藏》曾先后在德格八邦寺、楚布寺、德格印经院进行了雕刻。

学术价值:本文对19世纪末在八邦寺雕刻的《大宝伏藏》印版制作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展示传统刻板技艺对印刷术的贡献及其学术价值。

(7)巴多:《苏氏世族和<宁玛续部>关系新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9年第一期,62-71页,1万字。

本文纲要:宁玛派的经典分为远传的旧译佛语部(??????)与近传的伏藏部(???????)。 本文对 “旧译佛语部” 传承者“索苏弄” (??????????????) 三氏之一的苏氏世族与《宁玛续部》的关系作了辨析。考证了苏氏家族的起源、 苏氏第七世苏沃切·释迦迥乃(????????????????????????)和苏氏第十八世苏桑波巴(??????????)等高僧大德结集、传承、抄录《宁玛续部》的史实,针对近年来诸多学术论文中提到苏·释迦迥乃时期就有所谓一驮子旧续和公元14世纪上半叶苏桑波巴第二次从内地返回藏地时手写了旧续等说法,依据第五世达赖喇嘛的《苏曲英让卓传》和吉美林巴的《旧密续传记》等相关文献,指出了一些误解,重新定位了苏氏世族和《宁玛续部》关系。

学术价值:依据第五世达赖喇嘛的《苏曲英让卓传》和吉美林巴的《旧密续传记》等相关文献,指出了学术界目前的一些误解,重新定位了苏氏世族和《宁玛续部》关系。

(8)巴多:《德格版<甘珠尔>的始刻年代和校勘主持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三期,1万字。(录稿待发)

本文纲要:通常认为,德格木刻版《甘珠尔》始刻于1729年,完成于1733年,且由司徒却吉迥乃担任校勘总主持。但根据德格版《甘珠尔》的部分跋文及相关可靠资料,12函的《波若波罗蜜多十万颂》的雕刻工作完成于1717年,3函的《波若波罗密多二万五千颂》及4函的《华严经》完成于1722年,其余《律部》和《经部》的雕刻自1729年至1733年,历时五年完成。总体来看,德格版《甘珠尔》的刻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始刻年代为公元1717年。早期阶段,大德扎西旺秀等负责德格版《甘珠尔》的校勘工作。司徒却吉迥乃于1730年开始担任德格版《甘珠尔》的校勘主持人。

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德格版《甘珠尔》的始刻年代和校勘主持人的最新考证。

(9)巴多:《德格印经院创建年代及其扩建过程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9年第三期,1万字。(录稿待发)

本文纲要:历史上印经院的创建,毋庸置疑使藏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盛名的德格印经院,是藏区赫赫有名的三大印经院之一,其藏书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闻名于世。但关于德格印经院创建的具体年代,学界却是众说纷纭。本文依据最新发现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德格印经院创建年代为轴线,重新论述印经院的具体创建年代和扩建过程。

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考证,弥合上述有关问题的研究缺陷,向学界提供了德格印经院创建年代及其扩建过程的一些新的参考依据。

(10)陈群志,巴多:《原始佛教根本问题探源》(《西南民族学报》2018年第6期)

本文纲要:精心辨析与正确把握印度哲学与宗教中的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厘清原始佛教根本问题的传承流变,而且也能对佛教思想后续发展的某些动向形成比较准确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讲,原始佛教一方面继承了婆罗门教系统的“轮回解脱论”,但另一方面又反对“梵我同一论”,从而建构了自身教义体系中的“心性本净说”与“流转还灭说”。此之所在,能够彰显出人生如何转迷成悟与转染成净的基本理路。

学术价值:本文从印度哲学与宗教中来追溯原始佛教的根本问题,厘清了其后续发展中的思想体系变化,为学术界提供了更清楚的理路方向。

(11)罗同兵,巴多:《真现实论的“理性批判”》(《西南民族学报》2018年第4期)

本文纲要:太虚《真现实论》依唯识学理剖析、探究理性,并对康德的理性批判进行了分散但较全面的批评。 康德所谓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畴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体为第八识相分。 意识相应分别我执似先验统觉将感性 杂多摄持为“总聚假相”;灵魂、神、宇宙等先验理念统一内外经验,它们起自六、七识于八识执实之俱生及分别 我执;第八识总摄诸法归于见分、相分、自证分;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六识分别我执的“妄相”运用 只适于经验的名言来分别“人我”常、一主体;分别共相的理智能运用于经验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但“二相”是 理智本性;众缘集现之摄持力归与法相唯识;缘起性空故因果律与自由一致。

学术价值:本文结合康德哲学观念,对太虚大师的核心著作进行了探讨,教理的积淀,有助于经典的理解和整理工作。

(12)诺章.吾金:《阿波陀那如意藤之内涵分析》(《西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本文纲要:分析了对德格印经院收藏的珍贵木刻版文献《阿波陀那如意藤》的写作历史背景和年代以及释迦牟尼本生传内涵,并详细探讨了与该著作对推动藏族文学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学术价值:本文透过对《阿波陀那如意藤》的研究,指出了其推动藏族文学发展的作用。

(13)诺章.吾金:《藏文字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本文纲要:根据德格印经院收藏的珍贵木刻版文献—米旁仁波切所著的《常用工艺之宝》进行了藏文字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包括对藏文书法各种字形的书写工具、书写方法、造纸方法,以及世界语言文字的产生、发展与消逝的情况等。

学术价值:本文借鉴米旁仁波切所著的《常用工艺之宝》与世界语言文字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发展藏语文的具体建议。

(14) 诺章.吾金:《藏文古籍木刻版及“甘珠尔不同版本简述”》(《西藏研究》2017年第3期)。

本文纲要:探讨了藏文古籍木刻版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历代《甘珠尔》不同版本的手抄本、木刻版的历史、发展与普及至全世界的情况。

学术价值:本文总结出了藏文木刻文献对佛教的传播,以及对三大藏区语言文字和文法的统一及发展的作用。

(15) 诺章.吾金:《藏族传统尊师礼仪文化解读》(《西藏研究》2018年第2期)。

本文纲要:依据德格印经院珍藏的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从格鲁派的见地、修道、行为三方面来解读藏族传统善知识(老师)的礼仪文化,同时表述了藏族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

学术价值:总结出了藏文木刻文献内容的多样性,对现代教育中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6)噶玛降村:《朵康八邦寺文化遗产》(《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本文纲要:系统剖析八邦寺文化在历史、建筑、藏医、印经院等诸方面的价值,揭示八邦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八邦寺历代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工作及其斐然成绩,有助于八邦寺的宝贵遗产在新的时期继续发挥其作用。

学术价值:本文以小见大,从对八邦寺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当中,反映出我国历来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各类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成果。

(17)麦波:《卓尼土司及卓尼版大藏经》(《康巴研究》2018年 第五集(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文纲要:主要细述十一世卓尼土司玛绒贡布及十三世卓尼土司丹巴才让分别为《甘珠尔》和《丹珠尔》的雕版刻制等对藏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并对卓尼版《甘珠尔》与《丹珠尔》的雕版刻制、创刊蓝本、刻制时间、分类排法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详实的《卓尼版大藏经》的木刻版制作数据。

(18)昂翁卓玛:《拉加寺及拉加版甘珠尔》(《青海民大学报》藏文版2018年 第3期)。

本文纲要:以拉加寺的发展历程为线索,详细论述了《甘珠尔》拉加版的施主、蓝本、刻制时间和分类排法等内容。

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详实的《拉加版甘珠尔》木刻版制作数据。

(19)昂翁卓玛:《那塘寺与那塘丹珠尔》,(《安多研究》藏文版,2018年第一集)

本文纲要:详细阐述了那塘寺的发展历程,以此为线索论述了那塘版《甘珠尔》的施主、蓝本、刻制时间和分类排法等内容。

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详实的《那塘版丹珠尔》木刻版制作数据。

(20)昂翁卓玛:《刍议藏文“丹珠尔”北京版的刻版源流》,(《康巴研究》藏文版2018年第五集),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文纲要:详细阐述北京版《丹珠尔》的施主、蓝本、刻制时间和分类排法等内容。

学术价值:本文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详实的《北京版丹珠尔》木刻版制作数据等内容。

3.收集与整理

噶玛降村主编:《贡嘎噶玛协珠却吉生格文集》由民族出版社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第一版,书号:978-7-105-15254-4,属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本文纲要:贡嘎活佛是20世纪30—50年代名震康藏的噶举派大德、藏学家、大学者、诗人。他在汉地弘扬密法时的声誉达到巅峰,例如汉地佛教徒知其有噶举派大德贡嘎活佛而不知其有噶玛巴。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如刘湘、潘文华等纷纷皈依其门下。蒋介石也亲笔为其题写“辅教广觉禅师贡嘎呼图克图。虽然贡嘎活佛是当时知名度最高的康藏噶举派大德之一,但在此之前却没人进行收集和整理其著作而导致慢慢遗失,此次作为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并出版了《贡嘎噶玛协珠却吉生格文集》,其内容包括贡嘎活佛传记、藏文语法摄要、佛教答疑、仪轨、诗歌、神山烟供等十七篇作品。

学术价值:该文集的出版,为贡嘎活佛与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等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

4.论文集

项目组已经收集与整理了四百多篇有关国内外研究藏文木刻文献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文章,分成十六辑。未来将从中精选,并陆续追加新资料,进一步整理并争取出版相关的论文集。

(1)《藏文木刻本研究》,约60万字;

(2)《藏文大藏经版本研究》,约30万字;

(3)《德格印经院与其出版研究》,约30万字;

(4)《德格土司与制度研究》,约48万字;

(5)《藏区各地印经院及其出版文化研究》,约30万字;

(6)《有关雕版印刷方面的研究》,约48万字;

(7)《藏族传统造纸工艺》,约18万字;

(8)《西夏刻书印刷和文献方面的研究》,约65万字;

(9)《藏文文献目录学研究》,约25万字;

(10)《藏文古籍文献的研究》,约28万字;

(11)《藏文文献收藏研究》,约19万字;

(12)《图书馆及藏学文献馆藏建设研究》,约10万字;

(13)《藏文古籍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约15万字;

(14)《藏文古籍文献现状》,约37万字;

(15)《藏文古籍文献装帧艺术》,约5万字;

(16)《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系统建设》,约27万字;

5 期刊

《多彩哈达》专刊:走进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 德格印经院,2018(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1-1759/G0,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9567。主要刊登充扎、噶玛降村、根秋多吉等的文章和摄影作品。对德格印经院的历史文化、雕版刻制印刷全流程、院藏文物、艺术特色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一,根据专家建议,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计划进行调整,分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的目标是《中国藏文木刻版书目大全》;二期工程的目标是完成“中国藏文木刻版文献的发展与分布情况”研究、“传统藏文雕版印刷工艺流程与保护传承制度”研究。

第二,接下来三年的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继续进行藏文木刻文献的书目调查。比如,西藏那塘印经院、拉萨雪域印经院,青海的塔尔寺印经院、拉嘉印经院,甘肃的拉卜楞印经院、卓尼印经院以及毗邻国家的藏文雕版印刷都亟待研究与统计。另有美国西来大学龙达瑞教授近几年一再提醒:波兰雅盖龙大学存有一套可能是万历年间印制的藏文大藏经以及众多的藏文、蒙文等文字的珍贵文献,国内尚缺乏研究。这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要实地调研,最后形成编目。(二)整理前期的研究成果,尽快出版,继续编目工作,最终完成《中国藏文木刻版书目大全》。

第三,三年后开始二期工程,力争在3—5年内完成。

(课题组供稿 )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