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于2015年11月5日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17年9月,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中期评估。课题主旨是对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未刊珍稀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并考释其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课题立项至今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
2019年7月,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在不列颠图书馆发掘了新的大批珍稀文献;为了获取这批珍稀文献,派研究团队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从事抄录工作.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之一: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中外关系
(1)已完成文献的辑录和校勘工作(约15万字)。辑录和校勘文献的篇目主要有:①《粗定各口通商章程》;②南京条约前后的《善后条约》;③南京条约前后的《来往文书》(1842-1843);④Proclamation of colonial government;⑤《租界章程》;⑥《恭亲王照会及礼单》;⑦letters to Capt.sir E.Bour.(1842);⑧海龄书信往来;⑨耆英(Ke Ying)1843年往来信函;⑩叶名琛等十一人名片;⑾钦差徐等外交拜访名册;⑿送领事包老爷礼品单;⒀鸦片战争前后来华传教士9封信函;⒁《扣交英法国各二成银两数目清册》;⒂《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汇编;⒃《拟剿洗英吉利策略》;⒄Treaties between han aannan,1874;⒅《大南国大皇帝与大富浪沙国皇帝决定两国结盟并友好通商》。等等。
(2)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进行考释,并发表相关论著:
专著:“近代珍稀文献丛书第一辑”《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研究》,王天根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详细内容简介见表格“二、研究成果情况”】
论文:《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文献珍稀性及其历史书写》,王天根著,《安徽史学》2019年第1期。【详细内容简介见表格“二、研究成果情况”】
论文:《庚子政潮及对中外开平矿权纠葛的影响——兼论1907—1912年前后官场与市场之离合》,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6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内容简介见表格“二、研究成果情况”】
论文:《火烧圆明园时外交照会及礼单原件等稀见史料考释》,王天根著,《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论文:《<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汇编及其呈现中英鸦片贸易》,王天根、林娜等著。待刊。
2、子课题之二: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军事行政经济
(1)已完成文献辑录和校勘工作(约20万字)。辑录文献的篇目主要有:军事情报:①“往来贴式”;②letters from the Taiping chiefs to the Friend,Brishi,an yellow silk.③“致陈国贵”、“致郑大爷”、“陈国陞信函”三件;④1840年往来书札“禀”;⑤定海防务资料;⑥《广东探报》(1843);⑦“嘉兴府绿营后勤呈文”;⑧“驻防荆州事宜”;⑨“行文扎谕”;⑩“乾隆五十三年冬季分弓箭兵丁兼习鸟枪清册”。行政:①乾隆、嘉庆、同治圣旨二十道;②清末中央与地方书信往来登记册“发信件薄”;③“台湾奏折上谕”;④“示谕抄本”;⑤“晓谕告示赏格则例”;⑥江南庐州府造具“各府州清册”。经济:①“盐运司出入文书偶录”(1835—1841);②“江南海关则例”;③“版图圩号册(上)?念五保三图”;④“通商章程”;⑤“票据会劵”;⑥“各号出口查验货名”;⑦“呈报运茶到茶叶件数清册”。等等。
(2)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进行考释,并发表相关论著:
论文:《大数据时代的珍稀史料考释及史学价值所在——大英图书馆藏“发信件簿”数据化处理及其反映清帝国通讯之侧影》,王天根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内容简介见表格“二、研究成果情况”】
论文:《不列颠博物馆藏嘉兴协防务呈文考释》,刘威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内容简介见表格“二、研究成果情况”】
论文:《道光年间台湾问题中英交涉与外交折冲——以新发现<来往文书><台湾奏折上谕>为中心的考察》,《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7期全文转载。
3、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教育宗教及社会
(1)已完成文献录辑录和校勘工作(约15万字)。辑录文献的篇目主要有:教育:①“谕札牌详示约抄录”;②“江南乡试题名录”(光绪戊子科);③“咸镜道”等科举考试答卷;④“广东提学司劝学札”;⑤“南洋爪哇劝学所总董汪凤翔札”;⑥《浅说画报》。传教士函札:①安徽芜湖的英国传教士卷宗;②“诚心痛悔前进”。社会名流往来函札及地方风俗:①林则徐中堂书法一则;②“简札汇存”;③“行文剳记”;④Hand book of the Havy wen;⑤“风俗条约”;⑥“中国送报之图”;⑦“録呈续出示文册”;⑧“火烟车路规则”。等等。
(2)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进行考释,并发表相关论著:
论文:《近代中英交往语境中铁路筹建及其文化心态——兼析不列颠图书馆藏“火烟车路规例”》,王天根著,“第四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论文:《不列颠图书馆藏清末社会名流交往书信考释及文献价值》,高俊聪著,第二届“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研讨会”论文集。
课题组负责人王天根教授收集的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涉及清末新政,近年来,发表有关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其语境考析论文数篇,亦属课题的重要成果:《清末新政官绅纷争与北洋女子公学兴衰》,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8年第7期。【内容简介见表格“二、研究成果情况”】
论文:《清末新政语境下吴芝瑛捐产助学事件及其省思》,王天根著,《厦门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内容简介见表格“二、研究成果情况”】
论文:《情感与理智:严复视角下康梁维新形象及其逆转》,王天根著,《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论文:《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语境》,王天根著,《湖北大学学报》2019年2期。
此外,课题组负责人王天根教授2016年出版的著作《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重构的传媒镜像》(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第一章部分内容运用了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浅说画报》,并据此探析袁世凯等武昌起义爆发后的政治运作及其大众传媒中的形象等。
待刊阶段性成果:《不列颠图书馆藏“安徽芜湖脱甲山相关土地契约文书”考释》,王天根著。【内容简介:不列颠图书馆藏“安徽芜湖脱甲山相关土地契约文书”,事关清代安徽芜湖脱甲山土地买卖及其纠纷诉讼。这批文书有近五十封地契,其内容主要是义和团运动后部分村民将山地捐献给英国传教士,涉及到官府、村民的墓地、传教士及中英关系,可谓残破江南社会的经典个案。脱甲山现名秃矶山,是清军入关后明王朝最后流亡政权福王被俘之地,为扼长江咽喉的军事高地。新发现文书有利于我们研读西方基督教在中国遭遇到政教(包括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所谓道统意义上的儒释道合一)抵制及相应的社会结构等所决定的政统,以及日常生活信仰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反映了部分教徒的狂热及其政治谋划,乃至传教心理、心态等在新的文献上都有细致入微的的呈现。】
《1890年科举考试答卷<咸镜道>考释》,王天根、高俊聪等著。【该文对1890年参加中国科举考试的一名朝鲜人的答卷进行了考释。这份答卷以《咸镜道》为题,以赋的形式赞扬中国历代以礼节、德行、道义安邦、治国的传统促使百姓安乐,天下各国归顺、臣服、效仿。此赋语言规整,且引用有中国历代许多诗赋、典故,反映了书写者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娴熟以及一个朝鲜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此科考试卷生动地展现了189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八股赋的具体形式,对其考释、研究有助于加深晚清选官形式的再认识;联系彼时中朝关系的亲疏,亦可剖析作此赋者的深层意图所在。】
《不列颠图书馆藏同治、光绪年间圣旨考释》,王天根、高俊聪等著。【内容简介:该文分别对乾隆、同治年间的两道圣旨进行了考释。第一则是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皇帝擢升兵部侍郎张维桢父母的诰命,圣旨分别对张维桢父母的表现进行一番夸赞后下达张维桢之父母兵部郎中衔加三级的命令;第二则是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皇帝封赠德冷厄及其夫人的诏书,德冷厄三等护卫加一级,封其夫人为恭人,并对其二人大加赞赏。此两道圣旨的考释不仅有助于剖析张维桢与德冷厄的社会影响及功绩,且折射出清朝封赠官员的制度与形式。另外,圣旨中对张维桢父母及德冷厄夫妇的夸赞之语则从一个侧面呈现出清朝所推崇的功臣及良妇形象。】
总体而言,课题总体进展是:(1)课题组现已发掘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50万字左右,已全部完成文献辑录。(2)课题组对录入的文献进行了一校;同时,课题组负责人王天根教授赴英国,对照文献原件,进行了校勘。(3)课题组对已经录入的珍稀文献的考释工作进展顺利,约完成三分之二。符合课题组预期的进度要求。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查研究
课题建立在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发掘的未刊珍稀文献基础之上,其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分成两步:一是,对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未刊珍稀文献的调查研究,主要是赴英国抄录这批珍稀文献。其调查研究进展: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未刊珍稀文献计有300多个卷宗,课题组已经调阅了240多个卷宗,并将其中关系重大者辑录完毕,剩余60多个卷宗尚未调阅和辑录。目前,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及其研究团队3人正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查阅资料,工作时间为2019年6月15日至2019年11月10日。
二是,对发掘和整理的未刊珍稀文献的历史价值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是一方面比堪现有文献,以确定本课题所辑录文献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对文献所涉及地区进行实地勘察,以便考释其重要文献的历史价值(这主要是因为这批文献未被不列颠图书馆收藏之前,属英国军方收藏。原系义和团运动时军机处及圆明园留存诸多珍稀文献,后被英军获取送往英国国防部等。近代中英战争中,这些文献对英方而言属军事情报,故实地勘察有助于从“他者”的视角理解其被英国重视之缘由)。计划实地考察的地区主要是京津、上海、安徽沿长江一带、湖北荆州、江浙宁波、嘉兴等沿海一带、台湾地区等两次鸦片战争进军路线。目前,前一方面的工作已经完成;后一方面的工作已开展了一部分,考察京津、上海、安徽沿长江一带、江浙沿海一带。
(二)学术交流情况
1、2018年8月21日,课题组成功召开第二届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暨“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研讨会。
会议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课题组、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史学》编辑部、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
会议围绕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研究工作,旨在探讨中国文献海外传播的历史语境及其海外文献与中国近代史书写等重大研究课题。出席会议的知名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罗文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中国新闻史学学会会长陈昌凤,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施立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良玉、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朱从兵、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常英、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祥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旦等等。
论坛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报道(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lsxzt/wxcbylsyj/)。《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刊登了会议的综述《第二届“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暨“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研讨会综述》。《团结报》2018年10月11日以题为《从传播视域探讨文献研究的新路径》进行了详尽的报道:“传播视域下的历史文献研究,不仅关注文献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且着力揭示文献的流传过程及其社会网络等。文献是承载历史文化的媒介,文献意义的发掘及其解读关乎研究者与历史真相隔空对话的可能。从文献研究到文献传播的探索,研究者应具历史学、文献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相关问题做多维度的解读。”
2、2016年3月18日,课题组成功召开全国性的首届“‘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旨在以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研究为契机,研讨文献研究的新路径。
论坛借课题组开题报告会之契机,于2016年3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合肥举行。论坛由课题组作为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有: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史学月刊》编辑部、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论坛收到学术论文16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40余位专家与会。
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及主要成员提交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从文献到文献传播——以不列颠图书馆藏文献所涉历史书写为中心》(王天根)、《著书难为稻粱谋——〈论语正义〉的刊行及所见清代士人生活》(罗检秋)、《近现代科学观视域下的宋学、清学及其方法论启示——以新考据派史家胡适、傅斯年的宋学和清学观为中心》(徐国利)、《晚清河南治灾赈济中的奖惩机制研究》(朱正业)、《晚清芜湖传教士兼并土地现象浅析——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的解读》(凡樊)等。
论坛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报道(http://www.cssn.cn/zt/zt_xkzt/xwcbxzt/wxcb/)、《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刊登了会议的综述等。报道称:“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的珍稀文献为当今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素材,但同时也让我们深思中国文献如何流失海外?近代中西之间文献传播的途径和方式问题如何?文献与社会传播网络有何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在认识文献传播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研究文献传播问题。”
3、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发布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
课题立项后,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子课题负责人罗检秋教授等每年均多次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发布的最新成果:
王天根参加学术研讨会情况:
(1)第二届“慈善义演与近代社会”论坛,2019年5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国学新视野下的故宫学与人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11月,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主办。
(3)第四届全国区域文化研究会年会暨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2018年10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区域文化专业委员会、泰山学院主办。
(4)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古代散文文学会年会,201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主办。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学术探讨会,2018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主办。
(6)沟通城市:数字技术与多元文化——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8年11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
(7)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2016年9月23日至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
(8)第六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
(9)第四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2016年10月,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
(10)第二届全国区域文化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年会,2016年10月,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等主办。
(11)“新史学青年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学术讨论会,2016年11月4日至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月刊》编辑部主办。
(12)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2015年11月,中国新闻史学会、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主办。等等。
罗检秋参加学术研讨会情况:
(1)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职业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11月,中国社会史学会、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等主办。
(2)第八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等主办。
(3)桐城派与清代社会学术研讨会,2018年7月,安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等主办。
(4)“绝域輶轩:近代中外交涉与交流”学术研讨会,2017年9月,四川师范大学等主办。
(5)“近代中国社会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2016年8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社会史研究室与日本爱知大学合办。
(6)“第二届庄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等等。
课题组其他成员参加学术研讨会情况不再一一列举。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组重视研究成果的宣传,及时报送《工作简报》、通过在《史学月刊》《安徽史学》组织“笔谈”,并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开辟“珍稀史料研究——近代史料专题”学术专栏等方式向学术界推介研究成果。
1、课题组先后与《史学月刊》《安徽史学》合作,两次组织了“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笔谈,探讨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史学价值及文献研究的新路径等。《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笔谈“编者按”称: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记载及其传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如何利用系统的或碎片化的文献重建历史并解读其意义,当见研究者的思想动机及其历史书写。文献传播涉及承载文献的文化空间,文献传播与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整合更有其功用。从文献到文献传播实际上意味着学术研究价值取向的重要转向。就史学而言,当下媒介化社会省思文献传播的学术研究意义尤有价值。由于传媒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从事学术研究从文献传播到资讯内容的获取,较之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两次笔谈共发表文章9篇,分别为:
《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文献珍稀性及其历史书写》,王天根著,《安徽史学》2019年第1期;
《从传播媒介看近代墨学兴盛的因缘》,罗检秋著,《安徽史学》2019年第1期;
《稀见文献载体及其传播途径》,郭常英著,《安徽史学》2019年第1期;
《“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小议》,朱从兵著,《安徽史学》2019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献的收集与开放》,金以林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士人交游与文献传播》,罗检秋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以档案文献的深入开掘推进学术史视野下的大学史研究》,李帆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传播视域下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及其解读》,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语境中文献传播若干思考》,郭常英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两次“笔谈”发表后,均引起学术界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17年第4期转载了三篇笔谈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献的收集与开放》(金以林)、《传播视域下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及其解读》(王天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语境中文献传播若干思考》(郭常英)。《新华文摘》2017年第7期转载了一篇笔谈文章:《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语境中文献传播若干思考》(郭常英)。
3、课题组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合作,开辟“珍稀史料研究——近代史料专题”学术专栏。2018年第1期为首次刊发,编者按称:“不列颠图书馆或档案馆掌握的相关珍稀文献对我们重新审视中英关系及影响战争结局的历史现场的重建及其解读非常重要。其时清帝国内忧外患,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尚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英国等宗教传播密切关联,如论著予洪秀全极大震撼的梁发等这些传教士大多数受西方传播士的影响。解读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多种角度、多种方法,也涉及到一些珍稀文献对历史细节的深描。诸如私人刻书或日记之类文献对我们解读当时的历史情景往往提供社会中下层的视角。总的来讲,无论是从不列颠图书馆或档案馆获取的清宫珍稀文献,还是国内一些私人档案或日记。对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历史现场的重建及相关研究再出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组刊发的论文意在抛砖引玉,从文献层面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珍稀史料研究——近代史料专题”学术专栏发表论文3篇:(1)《大数据时代的珍稀史料考释及史学价值所在——大英图书馆藏“发信件簿”数据化处理及其反映清帝国通讯之侧影》,王天根著;(2)《不列颠博物馆藏嘉兴协防务呈文考释》,刘威著;(3)《新发现太平天国史资料三种考论》宾长初著。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主要问题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近期在不列颠图书馆新发掘大量珍稀文献,这些珍稀文献需要抄录回国,单凭一次工作无法完成抄录;需派遣研究团队多次赴英国将资料抄录回国。新发现的珍稀文献简述如下:
1、“中英鸦片战争文献专档”(封面用蓝色钢笔书写“Documents RELAT’NG TO THE OPIUM WAR:CHINA 1840-41”)。
专档文件计有近百件,因体量较大,暂未检视完毕。这些文献为目前有关鸦片战争的文献汇编均未涉及的,属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内容涉及盖有红色关防的广东广西提督发布的命令原件等,尤以两广的地方军务为主,如粮饷运输、军队增援、军官提拔、抚恤伤亡等等报告。如道光二十年八月的一封公文称:“投充番禺县壮勇黄三禀,为乞恩贺给赈恤事切,□□有胞兄黄□身充番禺县壮勇,于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在□闸外新庙地方,与长匪行打仗,被炮子打伤腰肋,即时肠出身亡,暂埋于新庙沙滩……宪思转详赈恤虞,给银两,俾得迁回番禺冯儿祖安葬□死。”这批历史文献的发现,对展示重大历史关头清政府的应对举措及其细节的勾勒极有帮助,也是以往缺乏历史文献而无法深入展开。
2、原英国国防部收藏,后流入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守边辑要》(清朝新疆边防事务)。封面为红色,印有英国皇家标志。篇幅较长,共25叶。细致阅读文献,该文献为新疆准葛尔叛乱前后守疆大臣所写,内容涉及准葛尔叛乱前后清军的军事部署、政治措施,甚至对城墙的规格、尺寸等等都有细致的描述。其“守边辑要序”称:
“夫天下临边,各夷种别而性同,地更而势异,每云知法不知。思其故,何也?盖因圣教所难到,王化所不及。惟以贪欲是务,强霸为能。故其廉耻信义全无,循环利害不计。守边者,若以忠信行之以威,慈惠结之以恩,虽蛮貊,行之矣。昌三出峪关,两次善后,于回部情形略知梗概。自我朝平定西疆以来,八十余载……”
3、英文题为清末“海防档”、“矿务档”的文件。打开文件盒,均为原始文件,内容涉及1902年河南开矿、1899年福建平海防务及军事布置、1902年中英开平煤矿交涉的历史文献等等。
4、清末地方行政管理相关文献。课题组在不列颠图书馆发现大量有关清末地方行政管理的文献,如有关安徽阜阳行政管理的公务原件,对了解清末地方行政极有帮助。
5、《私充牙行埠头》。涉及清末码头行会组织的买卖行为、行会规约等等。
6、《奏派南洋视学员广西知辅刘士骥□》。属原件,盖有印章。内容涉及1904年前后清政府派员赴东南亚开办学堂的举措等。
7、1902年“中英通行船只条约”。属原件,盖有关防。目前,尚未发现有研究者及文献汇编提及这一文献。
8、Robert Dolal旅行中国日记,1912年。
……
上述新发现文献仅为部分目录。因课题组成员现在正在不列颠图书馆抄录文献,整理结果稍后会陆续公布。
研究心得:
不列颠图书馆馆藏中国文献关系到当今的国防、军事、外交关系的来龙去脉,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课题组希望能够通过国家的立项推进研究工作,将这些文献抄回国内,加深、加快研究。
意见建议:
由于此前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已在不列颠图书馆从事较长时间的文献搜集,全面地掌握了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的地点、种类及分类逻辑。建议由课题组牵头,派遣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赴英国,将这批关涉近代中国的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珍稀史料、专著给整理出来,以推动我们对国情的认知。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建立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并逐步拓展。前期成果主要指的是课题立项之前,课题组有关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研究成果,举起要者:《道光年间台湾问题中英交涉与外交折冲——以新发现<来往文书><台湾奏折上谕>为中心的考察》,《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火烧圆明园时外交照会及礼单原件等稀见史料考释》,《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4年7全文转载;《面子与法理:中英开平矿权纠纷及赴英诉讼》,《史学月刊》2014年第12期,等等。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代表性成果简介如下:
1、专著:《不列颠图书馆藏近代中英关系珍稀文献研究》,王天根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23.9万字。
本书是对不列颠图书馆所藏近代中英关系珍稀文献的辑录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导论”部分,宏观层面探讨了不列颠图书馆所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规模、特点及其价值等。二是研究部分,系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根据不列颠图书馆藏近代中英关系珍稀文献,所开展的系列研究。主要包括对道光年间中英台湾问题交涉的细致考证,以《香港船头货价纸》的新闻为中心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英鸦片贸易情形,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恭亲王奕?的礼单所反映了中英交涉,义和团运动时期“发信件簿”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情形等。三是,对上述研究部分所涉及的不列颠图书馆藏近代中英关系珍稀文献及相关报刊文献等全文辑录,以便学术界使用。辑录的文献涉及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央政府发往地方政府的“发信件簿”、道光年间中英台湾问题交涉的“来往文书”,以及反映中英鸦片贸易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史料汇编等。
2、专著:《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研究》,王天根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36.8万字。
本书是对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的辑录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布课题组发掘的开平煤矿珍稀文献;二是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根据中英开平煤矿交涉的珍稀文献,对开平矿权纠葛的缘起及流变进行了细致考证,并由此透视清末官督商办企业在官场、市场复杂关系中的浮沉。
开平煤矿文献挖掘及解读,是开平矿权史书写的基础。本书辑录的开平煤矿珍稀文献涉及三方面:其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特藏室有关开平煤矿的未刊珍稀文献;其二,严复有关开平煤矿七封未刊书信;其三,近代报刊涉及开平煤矿矿权纷争的相关文献。就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而言,本书强调档案文献与报刊文献并重,以此探析开平矿权纷争的复杂性。档案在文献中多被视作史学求真的基石。而报刊无疑是近代中国的新媒体,近代意义的报刊这一媒体是由西方传入的。西学东渐语境中报刊嵌入近代社会结构,由此而论,媒介化社会之称谓但偏差不大。所谓媒介社会亦涉本真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报刊媒介所呈现与展示的社会,属本真社会的拟态环境。而本真社会与拟态社会的关联,涉及社会事件到媒介事件,报刊意义上的议程往往是媒介化社会重要的选题。
史学探索中我们对新史料或未刊档案等珍稀文献的强调,是因为历史的基本复原多依赖这些史料进行记忆、重构。近代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开平矿权纠葛的探索,涉及分析史料、解读文献的多个维度与视角。近代开平矿权史的探索中所以有这些维度与视角切入,源于矿权中外纠葛本身涉及多维立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近代社会关系网络的运动关联历史本真以及历史研究者的求真语境。研究者对历史真相求索的过程中涉及研究者历史书写及其历史素养,后者亦涉及史学知识及其解读的方法论等。就历史文献而言,包括矿权在内的近代经济史探索显然离不开档案与报刊各自解读的社会语境及其各自的局限性。而研究者多维的视野显然有助于解读这些议题并有利全局性的关照或把握。总之,本书对开平煤矿相关珍稀文献的公布将为我们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
3、《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文献珍稀性及其历史书写》,王天根著,《安徽史学》2019年第1期。
内容简介:文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文献探讨不仅仅涉及内容分析,文献的形态及其传播显然也是学界要关注的重点。就历史与现实关系而言,当下媒介化语境中的文献传播有全球化语境中学术探索的时代性。论及文献及其传播史,近代中国流转到海外珍稀文献尤其值得重视。不列颠图书馆为世界著名图书馆,因珍藏世界各地珍稀文献而闻名于世,其亚非中心稿本部、地图稿本中心等单位收藏了大量中国文献,尤以中国近代诸多原始文献、档案或手稿本为代表,这些文献多属未刊史料,以手稿本及盖有关防的原始文件为主,具有不可复制性。,对这些珍稀文献的辑录、校勘与考释对我们明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面对工业化的市场转向,从而把握中国走出中世纪这一关键性历史节点颇有意义;促进清史(包括清王朝作为帝制的终结及西方人视野中清帝国的“他者形象”等)和整个中国近代史等诸多研究领域的深入有重要意义。
4、论文:《传播视阈下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及其解读》,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亦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学术网站转载。(http://www.cssn.cn/sjs/201706/t20170609_3545292.shtml)
本文就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珍稀文献的发掘,探索从文献到文献传播的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可能路径。作者指出,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多为鸦片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情报,乃从英国的国防部等移交至大英博物馆。时过境迁,它们被视作文物。后缘于类型上文献与文物的区分,图书馆与博物馆分离,这批珍稀材料转而移交不列颠图书馆,从大英博物馆剥离。这批材料多被视作纸质文本意义上的文献,部分材料原属清帝国军机处等。这些材料空间意义上的传播无疑能反映近代中英关系变迁,亦有史学价值。史学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解读文献内容,更要注意文献类型及其流通等,区域文献涉及土地买卖契约,有的涉及土地纠纷甚至引发官司等。此类触及宗族等人伦关系,呈现民族性,也折射商品经济的逐利等行为。分析这些契约关联的城乡社会关系,进而分析区域社会的历史走向,当另有深意。
5、论文:《大数据时代的珍稀史料考释及史学价值所在——大英图书馆藏“发信件簿”数据化处理及其反映清帝国通讯之侧影》,王天根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
内容简介: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可谓历史分野的标志性事件。记载事件的文献包括当其时官方文献及私人日记或札记等,这些体裁类文献的整理及考释是重建历史现场与解读历史变迁的基础性工作。大英图书馆收藏有大量涉及中国历史的珍稀文献,这些文献很少公布或得到利用,有些数据庞大,适合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针对大数据时代珍稀史料的处理与运用,通过数据统计及电脑制图的方式,考释大英图书馆藏 “发信件薄”,并加以逻辑分类,且就其所蕴含信息展开计量分析,意在探讨义和团运动前后清帝国中央与地方信函往来的频率及其时间段等,由此而及内忧外患中清帝国面对危机其信息交流的缓急程度;从侧面也可窥见清帝国通讯系统之地理空间分布之一斑。
6、课题组负责人王天根教授收集的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涉及清末新政,近年来,发表有关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其语境考析论文数篇,亦属课题的重要成果:(1)《清末新政官绅纷争与北洋女子公学兴衰》,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8年第7期。内容简介:以性别意义上女子解放为旨趣的北洋女子公学属于清末新政的产物,而新政整体框架亦成衡量办学效果的标杆。北洋女子公学筹办关联报界、政界,涉及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军政利益集团与《大公报》主持人英敛之、《日日新闻报》主持人方药雨等地方绅士的两派对决。北洋女子公学筹办过程多有反覆,人事复杂,纠纷甚多。表面看是报人英敛之、吕碧城的情感离合,背后则是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集团筹办女学的政治意图,特别是北洋集团在教育领域的权力及其资源的分配。新政语境中北洋模式呈现的是传统性、现代性并置的混杂局面,亦涉及幕府转向军政利益集团过程中刷新"开明"形象的社会转型及其趋向。
(2)论文:《清末新政语境下吴芝瑛捐产助学事件及其省思》,王天根著,《厦门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内容简介:清末新政包括教育改革,涉及废除科举制度及兴办新式学堂等。桐城世家吴芝瑛根据父亲遗愿捐产助学,拟筹办以父亲名号命名鞠隐小学堂,此本应时代潮流之义举,受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周馥支持,吴氏乡里却以立嗣延续香火而非议,显系宗法势力反弹。此非议受桐城县令及新任安徽巡抚恩铭的支持。由此吴芝瑛捐产助学暂受挫,桐城文法与宗法制度仍在桐城乃至安徽根深蒂固,安徽官场与清廷权力之间盘根错节的派系是非致吴芝瑛捐产助学义举不可预测,鞠隐小学堂得以筹办竟与恩铭被刺等官场变动有着暗合的节奏。此折射筹办新式教育等清末新政面对地方势力多重牵制,亦涉革命风潮语境中官僚之间派系之争。
(3)论文:《庚子政潮及对中外开平矿权纠葛的影响——兼论1907—1912年前后官场与市场之离合》,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6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亦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学术网站转载(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11803)。内容简介:1907—1912年开平矿权中外纠葛再度面临抉择,涉及官场与市场的交融与对峙。文章利用诸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藏有关开平煤矿的珍稀文献及未经整理的六封严复书信等手迹,探讨开平矿权。就开平矿权而言,官督起关键性作用,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开平矿权对外交涉中实是中方的代表,开平矿权随着丁未政潮的权力交替而有浮沉;袁世凯等意欲筹办滦州煤矿,借助官场运作,使得滦州煤矿在煤价销售上压倒开平煤矿,从而达到"以滦收开"。英方通过市场竞争付以角力,旨在"以开并滦"。恶性竞争造成开、滦两败俱伤,外交斡旋亦随之展开。随着光绪、慈禧去世及袁世凯下台,清廷政局逆转。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终以张翼得一百万两的补偿、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成为中方代理人而告终,实权仍为英方掌握。市场与官场角力,竟致开平矿权再回故辙,滦州煤矿矿权沦于英人手中。清季国贫民弱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实为殖民者攫利正当性之自我赋权。比照珍稀文献,解读历史,对于开平煤矿前世今生当有深刻的认识。
(4)论文:《情感与理智:严复视角下康梁维新形象及其逆转》,王天根著,《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内容简介:救亡图存的政治使命多属近代学人论政的出发点及归宿。伴随着清末民初历史的大转折,严复对康有为、梁启超的评论及历史定位的看法尤显知人论世。戊戌变法前后与清末新政之际对康梁变法维新乃至保皇态度的转变及选择性的记忆与省思,以及辛亥革命到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对康梁再评价的情感变迁脉络,涉及整个社会语境及严复言论立场的巨变,可见私人信函及公开报刊上呈现的舆论精英情感与理智的对峙融通。由此进行心态史书写及情感脉络深层分析,属探讨历史变迁、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命题。
(5)论文:《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语境》,王天根著,《湖北大学学报》2019年2期。内容简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符合自晚清到五四,中国普遍的救亡图存需求。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是新文化语境中思想启蒙的一部分,并在启蒙浪潮中异军突起,重要的原因是中共建党,从学术传播向政治传播过渡。其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制于时代险恶的政治环境,传播进程曲折反复,反动军阀把马克思主义传播视为思想领域管控对象。此涉及思想意识上的边疆查禁,是思想传播史上罕见的现象,却也是探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所必须考量的历史语境。而反动军阀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采取查禁、镇压的措施却从侧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这与中国社会中工业发展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密切关联。劳工力量的崛起、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壮大,需要也必然造成对革命理念、思想指引的需要。当然作为批判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力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得以广泛、深入的传播亦离不开五四运动营造的“反帝反封建”舆论环境和大众需要和社会诉求,其传播也远非军阀反动势力所能控制和围剿。
以下为课题组其他成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7、论文:《从传播媒介看近代墨学兴盛的因缘》,罗检秋著,《安徽史学》2019年第1期。
内容简介:多年前,笔者曾勾勒近代墨学复兴的历程,并从社会环境、文化思潮探讨其复兴原因。三十年转瞬已逝,墨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就近代墨学的文化环境来看,传播媒介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因素。一些传播学论著往往从文本、机构和受众来研究现代媒介,有的也论及三者互动和影响,但在传统到近代的过渡时代,三者对于传播学术、思想的作用仍然存在差异。近代学术思潮跌宕起伏,虽与著作文本及受众变化不无关联,却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机构。近代学术思潮跌宕起伏,虽与著作文本及受众变化不无关联,却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机构。在近代墨学走向兴盛的进程中,晚清民初的新媒介———报刊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此时,就传播学术、影响受众的诸因素来看,文本的重要性似乎退居次要,而媒介机构的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近代学术评价、学术思潮滋生的文化环境。
8、论文:《士人交游与文献传播》,罗检秋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内容简介:在近代大众媒介兴起前,文献传播的途径仍相当狭窄。带有组织机构性质的官方藏书存在明显的封闭性,商业化的图书市场则偏重于蒙学读物、生活用书及文艺作品,因而人际网络成为学术图书的流通渠道。清代学者不像宋 明士人那样喜好聚徒讲学,而是交游活跃,往来书札浩如烟海。许多书札以书为缘,多涉赠书、刻书、评书和买卖图书,呈现出一幅广阔而生动的治学画面。
9、论文:《著书难为稻粱谋——<论语正义>的刊行及所见清代士人生活》,罗检秋著,《清史研究》2016年第4期。
内容简介:本文依据清代学者书札、日记等材料,钩稽了学术名著《论语正义》的刊行过程,肯定该书刊于光绪初年而非同治五年之说,且认为其延期梓行的主因并非"但求精校",而是寻求刻书资金。《论语正义》的刊行反映了清代下层士人的生活情形,也体现了汉学家的学术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其丰富蕴涵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阐释和发扬。
10、论文:《不列颠博物馆藏嘉兴协防务呈文考释》,刘威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内容简介:本文依据新发现的两份关于乍浦之战前嘉兴协防务呈文史料。第一份材料是嘉兴协更换绿营马兵战马呈文,乍浦是嘉兴协绿营右营防务地,在乍浦之战中亦有嘉兴协绿营兵参与。第二份材料显示乍浦之战前嘉兴协因部分士兵被提拔、裁汰及病故导致战马需重新分配,是第一份材料的补充。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在定海、镇海和宁波陷落后,清军开始重点布防嘉兴及乍浦。此后的乍浦之战是英军在浙江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城战。是役七千余名清军被两千英军击溃,海防要地乍浦被英国占领,之后英国又攻占了镇江,兵临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研究这些史料,可对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如何应对英军进攻有新的认识,也可进一步认识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
11、论文:《不列颠图书馆藏清末社会名流交往书信考释及文献价值》,高俊聪著,《第二届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
内容简介:晚清重臣鹿传霖是一名极具研究价值的洋务派官员。不列颠图书馆藏有其先后任广西桂林知府、潮州府知府、河南巡抚期间所收的清代文学家蒋琦龄,晚清戏曲理论家、文学家刘熙载,翰林院任侍读学士钟骏声,湖南巡抚庞际云等人的四通信函,此四通信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鹿传霖的治学及为官之道、人际网络;鲜活地展现了蒋琦龄、刘熙载、钟骏声、庞际云的成就、思想追求、价值观、生活状况等内容,有助于深层剖析相关历史人物的思想、功绩及晚清地方政治与社会的具体面相,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根据课题申报书的研究计划,及现已完成的各项工作,下一步工作方案包括:
1、由于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新发掘了大量珍稀文献,大大扩展了课题申报时的工作量,拟对课题的研究方案进行调整。计划于2019年12月,召开一次课题组全体会议,讨论新的课题方案。
2、因为课题的内容扩充,课题组拟近期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申请调整课题完成时间,拟延期课题研究时间至2022年。
3、如果课题研究至2022年的计划获批,并在进一步滚动资助的基础上,总体计划如下:
2020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原课题申报计划的各种研究工作,即完成《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三卷本。
2020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全文数据库”,并上线测试。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派遣4人左右研究团队在2020年再赴英国,完整抄录此次新发现的珍稀文献。
2021年——2022年,以“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续编”(两卷本),完成剩余的研究工作,并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申请结项。
4、在上述研究计划过程中,还有具体的研究方案须执行:
其一,聘请相关研究的专家,合作完成课题研究的二校、三校工作。
其二,为使这批珍稀文献为学术界所使用,拟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分卷出版较为成果的研究成果。课题组现已出版了《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研究》,公布了涉及开平煤矿的珍稀档案资料,并辑录相关报刊资料。课题组拟于结题前出版二至三卷研究成果,暂名之为“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研究第一卷”、“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研究第二卷”、“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研究第三卷”。第一卷拟于2019年9月出版。其他两卷分别于2020年出版、2021年出版。
其三,在2020年底之前召开课题组全体会议,2022年底之前再次召开课题组全体会议,汇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做总体的修正和补充。
(课题组供稿 )